(第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是第七识的第二个偈颂,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在凡夫的杂染的一种活动的情况。这个偈颂我们分两部分,第一段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的心王,第二段是说明它的心所有法。先看第一段: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这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的心王,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两种的特性:

第一个特性它是恒,这个恒指的是它恒常相续。

我们知道这个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六识的活动,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前六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的时候,它的了别性是有间断的。换句话说,有时候是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比如说我们睡觉,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的时候,这个时候前六识都不活动了。

所以我们这个生命的这个心识,前六识是有间断的。但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它对于它所缘境的了别,是从无始劫乃至于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它的了别性从来没有休息过。这是它的特性,第一个——恒,恒常相续,无有间断。

其次,它第二种特性——审。这个审就是一种很深入的观察。

比如说第八识,第八识那一念明了性也是恒常相续,第八识的见分它昼六时、夜六时,昼夜六时能够明了这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这一切的山河大地,我们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正报依报,都是第八识所明了的境界。但是它的明了性非常地微细,它对所缘境只是一个很粗浅的了解,不能够很深入地观察,不可以。所以虽然它恒常相续,但是它不能够审,不能深入观察。

但第七意识不同,它对于所缘的境界能够很深入地去观察,观察以后又能够思量,这个思量的本性就是从这个审里面开展出来的。就是说,第七意识去观察第八识的见分,它不但是观察,还能够加以思惟、度量,他有这种功能,它那种分别的功能非常地微细,非常微细,连第六意识都比不上。

因为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具有两种特色,第一个恒、第二个审——思量,那么就会有什么样情况出现呢?我相随。就是说,因为透过第七意识的恒常的观察,它从无穷劫以来到现在,它一直在观察第八识的那个微细的明了性,那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明了性,他就以为这就是一个自我的相貌了,我相随,一个人我的相貌、一个法我的相貌出现了。

这是第七意识它这个我相生起的原因,就是说,因为它的了别性太厉害了,第一个它恒常相续,第二个它能够深入地观察思惟度量。就是这样子就把这个我这个相貌,这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他就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来了。这个我相就在第七意识那个明了的心性里面出现了,出现一个我的相貌。

这个我的相貌出现以后有什么样的过患呢?这以下讲出它的过患:有情日夜镇昏迷。有情众生从这个我相一出现以后,日夜镇昏迷。这个镇就是长时间,不是短时间,处在这个昏迷的状态。

这个日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从字面解释,日就是白天,夜就是晚上。白天工作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我,这件事情是谁在工作呢?是我在工作的。睡觉的时候做梦,在梦境里面也是有一个我,你只是以另外一个相貌出现,但是那个我相是存在的。就是白天晚上,晚上白天,都是处在昏迷状态,这是一层解释。

其次,这个日夜我们以譬喻来说,这个日就是起善念,这个善念——我生起信心、精进心、惭愧心、无贪、无瞋、无痴等等,你生起善念。那么这个善念是谁生起呢?一定是依止自我生起善念的:我生起的惭愧心,我现在很精进哦——这个善念也是依止自我而发动的。

这个夜就是恶念,你起了恶念——贪瞋痴慢,高慢心、嫉妒心,那个烦恼的心所也是依止自我发动的。所以这个日夜,我们要从譬喻的角度来观察的话,那就是一个善念、一个恶念。不管是善念、恶念,约着有情众生来说都是在一种无明的大梦当中,就是没有解脱那个无明。

为什么没有解脱无明呢?就是因为恒审思量我相随,一个自我的相貌出现以后,这个有情众生就开始颠倒了。

《维摩诘经》说,《维摩诘经》他是托病弘道,文殊师利菩萨说:长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呢?维摩诘说,众生有病了以后我就有病了,凡夫有病菩萨就有病了。当然他那个病不是色身的病,是内心的病,就是无明,就是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就使令有情众生日夜镇昏迷了。这说明众生的昏迷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相产生的。

这一段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心王它的一个特性,它的了别的特性以及它引生的过患。

再看第二段,它的相应心所是怎么回事呢?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个第七意识他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产生我相以后,就带动了四种根本烦恼:爱、见、痴、慢,爱着这个我,认为这个我这个知见是最为殊胜的。这个就是一种痴,因为你看不到真相,看不到二空的真相,我空跟法空的真实的相貌看不到了就是痴。

爱见痴慢,有这个我以后就看不起别人了,人跟人之间有对待以后,你无形中会把自我的地位抬高了。虽然你不是那么高,但是你欢喜把自己抬高。四惑八大,就是四惑也带动了八大烦恼,这样的心所就根据这个我而相应地生起了。

这种烦恼一生起以后,它的情况,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说,第七意识它的我相,不但是带动了自己相应的烦恼,他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力,就是说,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相的执着会影响到六转——前六转识,这是个问题。

就是说,你生起我相的执着那也就罢了,但是你生起我相,那么第六识以你为根,第六意识生了别的时候以第七意识为根,那么你生起我相,你作第六意识的根,好了,这件事就有问题了,六转呼为染净依。

如果第七意识是在染位,有一个我相的执着,那么前六识都是染污的,你所造作的业力,善业、恶业都染污了。如果第七意识的我相被破坏了,就是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前六识都是清净的。

所以说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转识是以第七意识作染净的一个依止,就是以它作判定标准。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前六识所造的业是有漏、无漏呢?就看第七意识是不是转变,它是前六转识染净的一个依止,所以它的影响力很大,很大,就是它会成为影响到前六识染净的一个差别。

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我们也是分成两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第一段蕅祖把恒跟审这两种功能以八识来加以简别。请看第八识:

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八识的明了识能够昼六时、夜六时,昼夜六时去观察它的根身器界种子,它的相分。但是它不能够审,它不能够深入地去观察它所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的一个详细的相貌,不可以。它只是一个很概略的认识而已,不能够深入地观察。

第六则审而不恒。

第六识它不管对于染污的五欲境界,还是对于佛法的这种清净的所缘境,都能够深入观察,但是第六意识不能够恒常相续,它有时会要休息的。

我们第六意识一天一定要睡觉的,要睡觉几个小时的,一般来说要四个小时。你第六意识你都不让它睡觉,它就要昏沉了,他就比较昏沉了。所以第六意识因为它的本质就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不像第七意识,所以它的本质一定要休息的。第六意识这个明了性它需要休息的,它不能够恒常的,但是它是审。

前五则不恒不审。

前五识它不能够恒常相续,它也不能够深入观察,因为五识的生起有赖因缘,我们前面也说过了,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后三五三四,前面的因缘,要有各式各样的因缘。一个因缘不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所以它的活动是不恒也不审。

唯此第七末那,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那么就这样一比较起来,只有第七这个末那识,在凡夫的有漏位它的功能,第一个恒,第二个审,恒审的思量。在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它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现,非我执我。这个我相是偶尔出现呢,还是经常出现呢?

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

说这个我相它一出现以后,无始劫来随逐有情,就跟随着我们凡夫众生。你到天上去作一个天王——哎,我是一个天王。天王的福报享尽了,到人间里面作一个乞丐——哎,我是一个乞丐。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这件事情是谁受刀山油锅呢?我在受刀山油锅。就是凡夫的心情,不管是日,不管是夜,不管是受可乐果报,不管是受不可乐果报,他的心情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就是不管对不对,他就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无始随逐,无时暂舍,这件事情从来没有休息过的。这样的我执会出现,也正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所捏造出来的。它这样子的情况,这个我相的出现,所以:

有情日夜昏迷,不能自拔也。

有情众生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不管是可乐果报,不管是不可乐果报,他的造作、他的受果都在昏迷状态。这种昏迷状态,假设没有遇到清净的佛法是不能解脱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样的相貌,没有一个人知道的,不能自拔。不能自拔就是不能解脱这个我相的执着,不可以的。

这个是讲到第一段,恒审思量我相随,使令有情日夜镇昏迷。

关于这个我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七,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我执、法执的相貌把它加以说明。

佛法的传承,有些是共于世间的善法以及外道的,有些不共的。就是在佛法的教授当中,关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教授有些也是共于世间的善法的,但是对于我执跟法执的传承,这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外道讲不出这样的话出来,讲不出我执跟法执的相貌,讲不出来,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一种不共外道的传承。

先看这个我执。这个我执分成分别我执跟俱生我执。

我们看这个经典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你只是这样观察,你还不能修止观的,不可以的。

我们看《阿含经》也经常有这样的话,佛陀告诉我们,观察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很多很多这样的话。但是你照着这样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念过去,修止观还不够。修止观你一定要把这个什么是我的相貌要弄清楚,你用这样的相貌来观察,色是不是有这样的相貌,受想行识有没有这样的相貌。所以你要了解这个我是什么样的相貌,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说无我,佛法讲无我是在讲什么事情。所以你对这个我的认识是很重要的。

这个我在唯识学它的定义是说:常、一、主宰,名之为我。它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常。它必须要恒常住,昼三时、夜三时它要经常存在。你在地狱的时候那个我要存在,你到了人天那个我要存在,它不能够有断灭的情况。第一个,我要恒常住。

第二个,一。它不能有变化,你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要一样,你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也要一样,这个我就是不能有变化。你说我到天上去了,换了一个果报,但是这个我应该是不能变化的。就像说,我今天住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破旧,我不要了,我换了一个新房子,但这个人不能变化。我前几年住的房子是有变化,但是那个人是不能变化的。所以我这个相貌,第二个要一,不能够有变化性。

主宰,你要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要有主宰性。你说我不喜欢老病死,我就能够就不喜欢老病死,我不受老病死的干扰,就不受老病死的干扰,要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体性,要能够自主。

这个叫作我,这才能够合乎我的体性,要有常、一、主宰,这三种情况都要具足的。

我们先看这个分别我执,先看它的一个名称,解释它的名称,为什么叫分别呢?

谓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这种常一主宰,我们现在要不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讲我们现在好了。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有一个我,我在听闻佛法。这个我是怎么有的呢?由现在外缘力故,现在就是今生,你出生以后,从小时候接受很多的教育,很多的环境的熏习。非与身俱,这个不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要待邪教,就是你要接受一些思想,我们在小时候接受教育都是——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怎么样,我不应该怎么样。我们经常串习这个我这个名言,然后从这样一种邪教,跟邪分别,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己在一边打妄想,不断地去分别,然后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生起来。

就是说它是由现生的邪教以及自己的邪分别,才生起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的一个相貌出现。它因为是由现生的分别,所以安立作分别我执。

再看它的种类。它的种类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即蕴计我,第二个是离蕴计我。先看即蕴计我:

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邪教所说的这个蕴相,佛法把一切的蕴把它归到成五蕴,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诸天的生命,或者是一个地狱的生命,都具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色是一个物质,是一个质碍,没有明了性,受想行识是有明了性。我们就从这样的蕴相里面生起一个自心的相貌,于这样的自心相貌分别计度以为实我。

这个即蕴计我,是一般的凡夫是这样的状态,就是就着我们现前的这个五蕴执着是我。

要是心比较粗的人,多数是执着这个色蕴是我,这个色身——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其实是色身死了,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哦,我死了。执着色身是我的人就会有什么思想呢?就有这个断灭见的思想,因为你认为色身是我。

什么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当这个身体病的时候,就说,哎呀我病了,我也老了,最后我死掉了。所以执着色身为我的人多数都是断灭见的,以物质为我。不过这种人一般是心很粗的人,有一点哲学思想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看法。

要是外道当然他是更高级了,他不会执着色身为我,他知道这个色身是一个四大假合的一种血肉而已,它是没有明了性的,不能说是我。

那么,什么是我呢?受,色受这个受。你说为什么有一个我呢?因为我能够受用果报嘛。我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你说这一顿饭是谁去吃呢?我去吃的。因为为什么?我这一念心跟那个饭一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乐受,那个受就是我。谁去承受这个果报呢?我,我去承受果报。外道用这个受蕴为我的人很多,你看《成唯识论》,很多的外道执持受就是我。

色、受、想——想蕴为我的人也是有,不过想蕴为我的这个人,一般来说个性比较淡泊了,他不会从这种五官的感受来认为是我,他那是一种思想的我——我思故我在。你说为什么有我呢?因为我可以思考事情,我可以思考事情所以我是存在的。这个生命体一定有一个我,要不然谁能够思考呢?

色受想行识。执着识蕴为我的人多数要有禅定了。八识的心王它是不善不恶,无记性的这个明了性为我,多数是有禅定才会执着识蕴为我。总之就是在这个五取蕴,在五蕴当中的每一蕴里面生起一个我的执着。

《成唯识论》的论师在破这个即蕴计我是很容易的,因为五蕴的生灭相是很明显的。

你说色身是我,你昨天的色身跟今天的色身不一样的,你十年前的色身跟现在色身不一样,怎么说是恒常住不变异?我是不能有变异的,这个是表示那个我是不存在的。

你说思想是我,你上辈子是一个大梵天王,统理所有的诸天,内心的心情跟现在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你现在是一个人,小老百姓,你的心情,你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你今生是一个男人,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思想也不一样。女人就是以家庭为主,你是以女人为你的思想的中心。

所以我们这个思想是会变化。这五蕴是随业力的熏习就会变化,所以说这个即蕴计我是容易破坏的,很容易就破坏掉的。这个是就着这个五取蕴的每一个蕴的相貌,执着它是常一主宰,认为这是一个我。这是一种。

其次呢:

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这个就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这个多数都是数论派。离蕴计我,数论派这个我相,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来的呢?

数论派的祖师得到了四禅定,他进入这个四禅,这个四禅的定当中又叫不动定,他已经没有寻伺,没有出入息,没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这一切的感受都不存在了,内心就是那一念的明静不动,也可以说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个时候他那个粗重的心识都停下来了,就是那一念明静的心现前。

这个时候他就认为,哦,这个就是真我出现了。那么他就以这个为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就认为说,这个自性是常住独存、受用万法的。说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老病死的,但是另外有一个自性是不老病死的,它住在五蕴里面来主宰我的生命。

这个时候《成唯识论》的论师就问,你这个自性的相貌是什么?请你讲出来。你说我的相貌是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入定以后,你第六意识跟定相应是明静不动,但是你出定以后明静不动消失掉,那么你这个明静不动的状态不是恒常住的,也不是不变异的,可以随因缘变化的。可见得你讲的那个自性不是我,因为你的定一失掉以后那个相貌就失掉了。

所以这个是很容易被破掉的,就是你讲不出一个相貌,你讲出一个相貌一定是受因缘改变的。你讲不出一个相貌是能够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它不受因缘干扰,你造了善业它也是这样,你造了恶业它也是这样,讲不出这个相貌。所以说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执着。

离蕴计我就是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这两种种类。

看它的伏断;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两种我执,都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起的,这个是很粗的,是容易断除的,是在一个菩萨见道位的时候,这个时候依止禅定的力量,观一切法生空真如。这个生空真如就是众生的五蕴——众生五蕴皆空的这种真如理相应了,就把这个分别我执给除灭了。

这分别我执主要的是由今生的邪教、邪分别所产生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看莲池大师的开示,他说久居高位不祥,说一个人,不管是世间人还是出家人,你经常处在高位,你经常做董事,出生的时候你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董事长,或者年轻的时候就做方丈和尚,做大法师,这件事情不吉祥。

我那个时候不懂,为什么久居高位不吉祥呢?处在高位能够有很多的因缘利益众生。后来我学唯识学才知道,哦,因为这个名言分别,人家经常称你方丈和尚,你这一念心就哦,我是一个方丈和尚,那个名言一次一次地熏习,你这个我就会很重,会比一般人重。就是一个人,居在高位的人,久了以后,由现在外缘力故,你那个分别我执会比一般人重。而这个分别我执重,就带动你爱见痴慢都比别人重,四惑八大相应起,你一切的八大随烦恼也比别人重。

所以这个久居高位不吉祥是说,你久居高位,你除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否则你的烦恼会比别人重,是这个意思。这种都是由分别的,现生的分别而有的。

再看下一个,俱生我执,先看释名: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前面的分别我执是由现生的串习而来的,这个俱生就是,不是现生熏习的。那么是怎么有的呢?虚妄熏习,内因力故。

我这句话去查了一些唯识的注解,都没有详细解释,《成唯识论》讲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后来我在《大乘起信论》找到答案。

《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这个真如本来是清净本然,具足体大相大用大,具足无量无边的恒河沙的性功德。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情况之下,一念不觉,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我们这个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那一念的动,动相,就是这个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它不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不是外在别人的名言的分别,而是你这个真如在无我无我所当中,不觉念起,突然间忘失正念了,忘失正念就生起念头了,这个就是虚妄熏习内因力故。这个不是外在环境的,这是自己的真如不守自性的。

这样子以后有什么事情呢?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所以这个俱生是很微细的,它生生世世跟着我们在一起,不必经过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所以叫俱生。这个俱生就是一种自性执,就不像前面那么粗的常一主宰。

我们总认为生命是有自性的,有自性这句话我们的确要了解,什么叫有自性?你说你的生命有自性跟没有自性,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一盆花——我们要以凡夫的心情,不要以佛法的观——你不修观的时候你看到它,你一定认为这个花的相貌、花的作用是它自己生起来的,就是说,花它自己能够生起它自己的性质,它自己可以,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要入观以后,哦,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花不是它自己能够生起的,它要因缘而有,它不能够自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就是说,我们看到一盆花,哦,它有自己的性质,它自己能够生起它的性质,它有独立的体性。但是我们一入观就知道,这个不是,它要有业力的因缘才能够生起。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有自性的,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都是有独立的体性,不必因缘就可以生起,这个就是自性执。这个是说明俱生我执就是它不需要邪教跟邪分别就能够生起的。

种类: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我执一种相续的情况是在第七意识,它恒常地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一种自心的相状,执着它是真实的自我。就是说,我们第七意识认为第八识的见分是有自性的,它离开了因缘所生法有一个独立的体性的。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这个俱生的我执其实多分来说是指前面,就是第七意识的,出现在第七意识,不像分别的,分别的出现在第六意识。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第六意识,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其实还是在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所以第七意识的我执的气氛也会传染到第六意识,所以在第六意识也会缘识所变的五取蕴相,或者是五取蕴的和合,或者五取蕴的个别相,生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不过这个很微细了,很微细。

伏断: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该断的,这个是在修道位。从见道位以后,这个时候再生起殊胜的这种众生皆空的空观,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空观,方能除灭。

这个分别我执它的相貌主要是根据这个五取蕴,或者离蕴计我,或者即蕴计我,它的一个相貌是就着五蕴。俱生我执多分来说都是出现在第八识的见分,就是第七意识去攀缘见分,执着那个是有自性的我,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你们大家有没有问题,讲到这个我执的相貌。

回答问题一

五取蕴就是五蕴。五蕴为什么加个取呢?因为我们凡夫对这个五蕴会生起执着,会加一个取。我们会认为,一般来说,一般对五取蕴,会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会认为识蕴就是我,然后色受想行是我所,是我所受用的。一般是这样,以识蕴为自我。以识蕴为自我多分还是以第六意识为我,然后以第六意识为自我,然后去受用这个色受想行,这样子的,多分是这样子的。

回答问题二

数论派它是六师外道,当时印度的六师外道的一个。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讲一下好了。这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两种说法。一般的说法,我先讲一般的说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一般来说这个十二因缘是讲三世两重因果,无明缘行是过去,过去的因,烦恼跟业力。烦恼、业力创造了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今生的果报。由今生的果报又生起爱、取,又等到成就了这个有,就是一种业力,由这个有去得一个生命,下一期的生命,有这个生就会老死。

在《成唯识论》讲十二因缘它不是这样讲,它那个是有一般的说法,它实际是讲两世。《成唯识论》讲这个十二因缘,第一个无明就是我执、法执,就是根本的、分别的——俱生的、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无明它一动以后就会产生行,这个行包括一切的烦恼跟相应的身口的现行,就是身口意的现行都是了,当然主要是先要发动烦恼,烦恼的现行引生身口的现行。这些都是行,可能是善,可能是恶。

这个时候会产生识,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时候它都约种子,就是你这个时候熏习的一个种子,一个有漏的种子。只要你依止无明所发动的业力,都是一个种子。这个识,识种都是有漏的,可能是一个天的识种,也可能是一个人的识种,也可能三恶道的识种。这个名色、六入、触、受,这种快乐的感受、不快乐的感受,这个都是种子位。但这个种子还不能得果报,要到爱、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有爱取的烦恼来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有水去滋润才能开花结果。

所以你平常造了这个业以后,它都是用种子的功能保存下来。到了爱取的水一滋润,就变成有。这个有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就不一样了,就是前面这五支的种子经过爱取以后,它的势力已经能够得果报了,这叫有。经过爱取滋润以后的种子叫有,就是这个种子能够开花结果了。这个有的时候就是一定要去得果报了,就是生。如果你前面的行是一个善业,就到可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一个恶业就到不可乐地方得果报,就是生。

有生一定会老死,除非你不生,否则你一定要老,一定要死。所以这个《成唯识论》的十二因缘说法是讲两世。不管是两世三世,都是无明发动的,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相续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相续而有的。

这个是讲到我执的相貌。还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三

这个一念不觉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凡夫?这件事情,一般我们佛法,佛陀的态度是不去探讨这个问题的,无始劫来就会有这种情况。它是这样,你看《涅槃经》佛陀有作一个说明,说一个人中了毒箭,中了毒箭以后,他是应该去分别说这个箭是谁射我的呢?是男人射我的?是女人射我的?这个人是哪一个种性呢?是刹帝利呢,还是婆罗门呢?你去分别谁去射你,这个箭毒发就死掉了。

佛陀意思就是说,你已经中箭以后你重点要把这个箭拔起来。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一念不觉了,要怎么把这个无明的相续给熄灭掉,不要让它再无明,不要再相续了。

我们看这个经典,大乘经典经论里面,对这个为什么会有众生出现似乎是找不到答案。但是怎么从众生转成佛道,返妄归真,那到处都是,很多法门,是这个态度。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有众生,似乎在修学佛法不重要。重要就是说你现在中箭以后怎么去拔箭,怎么把这个无明给熄灭,是这个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