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1面。
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
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
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
蕅益大师一开始把持戒的功德以及破戒的过患作一个总标。我们透过持戒,从离苦的角度它能够解脱三恶道的痛苦,从安乐的角度它能够使令“正法永不灭,行成果斯尅,教不属空言”,使令在佛法的修学当中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使令我们整个成佛之道当中,刚开始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这是把持戒的功德作一个总标。这以下把持戒的功德把它开出五乘的差别:
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
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
这个讲到我们持戒能够成就佛菩萨的功德。那么因为持戒的缘故,当然这当中有菩提心的摄持,还有佛法的清净正见,这两个根本的摄受,能够“速成净满尊”。这个“净满尊”就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卢舍那翻成中文叫“净满”。诸惑消灭谓之净,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诸惑消灭叫作净,这个约破恶来说。什么是“满”呢?众德具足曰满,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都具足了就叫满。
“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前面是赞叹佛的正报的功德,这个赞叹依报的功德,由于持戒的因缘使令我们成就无量无边庄严的佛土。
大乘的功德它也观一切法空,小乘也观一切法空,但是大乘的空性当中有这个明了性、有大悲心,所以他在果报的时候,他虽然是证得空性,但是他有依正二报的庄严。这个地方不一样,教化众生。这个是讲到菩萨戒的因缘。
再看声闻戒:
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
我们也会因为持声闻戒的因缘,做独觉声闻。这个“声闻”是听闻佛的音声而悟道,佛的音声指的是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四谛,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这个“独觉”是很特别,独觉他过去生智慧跟福德的善根特别强,他是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说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禅定当中自己用功的时候,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到这整个依报环境是有变化的,那么春天温暖的风一吹,由春风的因缘百花盛开,秋天的肃杀的风一吹,不但是花掉落了,连那个黄叶都掉落了,整个树叶都枯萎了,他知道这个生命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他这是从一切的因缘当中他独自觉悟真理的,叫独觉,这个人善根特别强。那么为什么能够成就独觉声闻呢?他一定要以持戒作基础,所以,“或因别解脱,做独觉声闻”,成就二乘的功德。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
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
我们也因为持戒的因缘这个善法,或者布施、放生的善法,再加上持戒的力量,“生禅及天道”。这个“禅”主要是色界、无色界的,这个有禅定的力量;“天道”指的是欲界诸天,他还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这个是天的境界,当然这个天的果报也特别殊胜。“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或者是生长在人间,那么做人中之胜,人中之胜是国王、大富长者之类的,一生当中享受福乐、享受美好的名称。
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个商人,他到大海中去取宝,这么一天取宝很有收获,取到很多的宝回来,他把几个重要的宝物就供养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兴,就赏他很多黄金。波斯匿王得到这个宝以后,就把他的五百个夫人全部叫出来,当众一一地把这个宝赏给她们。结果这个第一夫人摩利夫人没有出来,波斯匿王一再地邀请她出来,她就是不出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火大了,我是一个大国王,请你出来你不出来,怎么回事呢?
因为那一天摩利夫人受八关斋戒,她不愿意打扮,她穿朴素的服装,她不想出来。国王的坚持,她就出来,出来波斯匿王很生气她,用箭要射她。他这个箭一拿起来的时候,当摩利夫人一出现的时候,波斯匿王那个箭射不下去,不敢射,因为摩利夫人持八关斋戒的因缘,身相光明犹如日月,身相放大光明。这个时候波斯匿王一看到以后,他就感到怯懦,他说夫人哪,你今天是做什么善法,有如此的威德?她说我今天但是持佛的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听了这个以后,就对这个戒法生起恭敬心,就把最殊胜的宝物赏给摩利夫人。摩利夫人说,我今天不能受持宝物,就把这个宝物转送给佛陀。
我们讲:相由心生。因为持戒的关系,你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一个大功德,当然你这个功德的因缘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生禅及天道,福乐好名称”,但是你今生当中也会有花报。所以你看持戒的人,他的身相也不太一样。
大概五年前有三个小沙弥来到我们佛学院读书,其中两个还俗了,他们三个沙弥,当然小孩子玩来玩去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看他在三宝中住,他的身相就特别的庄严。后来两个人还俗以后,他们还俗以后都来见我,那就差很多了,身相的那种光明就一幅很憔悴的样子就现出来了。他们还俗以后来找我,跟以前出家时那个样子就差很多。
我在想,他出家的时候也不是很用功,但是他就是持戒,他就是老老实实地奉持如来的戒法,就是这样子而已,就不可思议。他还俗以后,他也不过午不食、杀盗淫妄的戒都不守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时候功德就消失掉了,很明显的,非常明显。所以我那个时候感到,今生五衣身,三生有幸,在三宝当中的确是不可思议。我们一天到晚在三宝里面,我也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要看到一个人他本来出家再还俗,那你看得非常明显。内心当中有戒法摄持跟没有戒法摄持,那个威德差很多。所以说就算我们今天没有修我空观,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起码“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戒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这个种种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上帝送给你的:
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
前面的五乘的差别的功德,都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持戒所引生的。这个是由一开出五乘。那我们再把它作一个会归: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着他一个暂时的功德来说,他有五乘的差别,但是究竟来说,他迟早要成佛的。
这个思想,在我们北传佛教很重视这个问题。诸位以后研究戒体就知道,法体形象。我们中国的佛教不管你受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戒、比丘戒,它本质是声闻戒,但是在北传佛教中要求你缘境发心,就是你要普遍地缘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起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就是这个戒体。
什么叫戒体?
你这念心跟境界一接触,你就生起三种作意,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作意,其实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依止这样的菩提心的摄持,会使令你受持所有的戒法都是趋向于佛道。虽然你可能会因为暂时持比丘戒、沙弥戒的功德先生到天上去,但是那个乘的力量都还在的,因为你当初在因地的时候,是:以菩提心为戒体。这个地方在人天的过程先度过,他那个力量还会在,他还会不断地引导你再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个持戒的力量,“近果说差别”,就是就着一个暂时的因缘来说,他有五乘的差别,但是就着一个究竟的会归处来说,他也是趋向于一佛乘的,还是趋向于成佛的。这是道宣律祖根据法华涅槃的思想来融通这一切的戒法,这等于是开权显实。
总结:
如是胜妙法,愿为我昭明,
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等于是请转法轮。那么他把这个戒法的功德赞叹以后,“如是胜妙法”,这种微妙殊胜的法门希望众多的善知识能够为我们生死的众生能够把它开显出来。干什么呢?“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来救度这些在生死流转当中完全没有依靠的众生。
我们讲: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慢慢地从佛法的观察我们会知道,世间的珍宝是带不走的,世间的美好的名声也带不走,那么无量无边的因缘都带不走;我们刚开始会知道——我们从今生死掉以后,真正带得走的是善业。所以我们刚开始: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就是善业的力量,就是持戒的力量。刚开始就是依止这个持戒的力量作依靠。你凭什么说你能够离苦得乐?凭什么讲出这句话,你敢说你能够离苦得乐?你能够说的就是持戒的力量,离苦得乐。仰仗善业的力量,使令我们能够通往人天、二乘跟佛道。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就是靠这个力量。
在《在家备览》中说,持戒跟一般的善法还不完全一样。
一般的善法,佛陀没有出世也能够有一般的善法,这个人也修十善业。这个戒法,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只有佛陀出世才说的,没有佛出世就没有戒法。因为只有佛陀那种无量无边的正遍知的智慧,一念心知一切法,他能够通达缘起,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能够抉择出一条戒法出来。等觉菩萨没有资格制戒,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障碍。这个缘起甚深,你敢说在黑暗当中你画一幅地图出来,让人家能够到彼岸?等觉菩萨画不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戒法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有本期誓:就是说这个戒法你在受持的时候,你有最初的,这个“本”就是最初的一个愿力,你当初是依止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一个愿力。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随顺于佛道的一个力量,从本质。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有这种菩提愿力的摄受。
第二个、遍该生境:这个我们一般的慈善事业,你刚好经过了一个菜市场,你看到了一只狗要被杀,起了悲悯心,你缘这只狗的境界,把它赎回来、放生了,不错,但是你所缘境只有一个,无量无边有情当中的其中的一只狗。你当初在持戒的时候,你所缘的境界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断恶修善度众生,而得到戒体。换句话说,虽然你付诸实践的时候,只是在某一个境界里面持戒,但是你心中的作意是缘十法界的,上至诸佛菩萨,下至蜎飞蠕动的众生。所以你遍该生境,你这个持戒的因缘是普遍涵盖众生的境界。
所以《在家备览》说,即使你今天不小心犯了一个杀戒,杀了一只蚂蚁,或者杀了一只蚊子,其实你毁坏的是你其中的一个戒体而已,于其他的众生都还是清净的,因为你因地的时候你成就的戒体是法界尘沙、二谛等法,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无情的境界而发起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说你这个量是广大的。所以持戒的功德跟修善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修善的境界是单一的所缘境。
在经典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满四天下的众生,这个是很大的功德,四天下的众生,布施什么呢?四事的供养近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你布施四天下的众生,供养一百年,你不如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因为你持戒有本期誓,从本质上它是有圣道的力量,从它的量来说它普遍涵盖众生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就不太一样。
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蕅益大师先赞叹持戒的功德。我们看第二段的别明。
丙二、别明
这以下我们说明毁犯戒法的过失,看别明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一)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若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戒之关系大矣。
我们看论文的第一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
《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
蕅益大师先引用《大般若经》的经文来说明持戒的殊胜。说佛陀的正报当中有三十二相,当然这种功德相貌一定是善业,是什么样的善业呢?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有一个原因,什么原因呢?都是由于持戒所庄严。所以《大般若经》说,佛的肉髻相是他因地持什么戒,佛陀是什么样的情况,他的其中的一个相貌是一个什么因地,他都一一地列出来。总之这个三十二相,都是一个他持戒的因缘所庄严成就的。
反过来说呢,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
假设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结果你不持戒,别说成佛,连野干都做不到。野干是动物当中一种很卑劣的动物,样子很像狐狸,但是它的性情非常胆怯。就是说,你不持戒,你不要说成佛那种庄严的色身,你连野干之身都得不到,你就到地狱去了。况复佛身?
佛的三十二相是佛陀不共于其他的三乘圣人的一个特殊的功德。我们从一个小故事可以体会佛的三十二相是什么境界:
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在罽(音:机)宾国有一个大阿罗汉叫优婆居多尊者。这位尊者,他的一个特色他善于教化众生。他到一个地方以后,他就入定观察这个众生的根基,然后他就能够知道应该说什么法。
这一天他为很多的优婆塞、优波夷说法,他估计这当中很多人能够成就圣道,但是正当他讲到很重要的地方的时候,外面虚空当中下了很多的花,天雨曼陀罗花,很多很多的花降下来,那些优婆塞、优婆夷就跑出去欣赏那些花去了,这个法会就失败了。这个尊者优婆居多就入定观察,哦,是魔王波旬来捣乱了,他就默然离开了。第二次他又把这些人召集起来,他又观察,有些人善根准备要成熟,他又开始说法。说到正精彩,有些人要成就圣果的时候,外面魔王带着很多的女众在唱歌跳舞,那些优婆塞、优婆夷又跑去看唱歌跳舞了,这个法会又失败了。尊者优婆居多又入定观察,哦是魔王来捣乱,他第二次又没有采取行动。
第三次又把这些优婆塞、优婆夷召集起来,又开始说法,正精彩的时候,不得了了,天上降下七宝,珍宝璎珞,那些优婆塞就去抢那些七宝,这次又没成就圣道。这个尊者优婆居多一看,哦,又是魔王捣乱,他这个时候下定决心要对治魔王。
他从禅定出来以后就到很脏很脏的垃圾堆去,找了很多尸体,蛇、狗的尸体,找了一大堆尸体,把它串成一个圈圈,一个花圈的样子,以神通力把它变成一个花圈,拿着这个花圈以神通力到六欲天去找波旬去了。看到波旬以后说,我前几天说法,承蒙你老人家降了很多的香花璎珞,我现在应该礼尚往来送你这个花圈。魔王听了很高兴,就接受了,就把头伸出来,优婆居多尊者就把花圈挂在他的头上,挂上去以后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臭秽的尸体。
这魔王虽然是坏,但是他好歹是欲界天人,身心非常干净,他挂了欲界的尸体很生气,你这个阿罗汉怎么这么坏呢?挂这个尸体在我身上呢?优婆居多尊者挂完就走了,走了以后魔王就惊怖了。他要拿,拿不下来,他去找四天王,四天王说,你这个尸体是谁给你放上去的呢?说是优婆居多尊者。四天王说,没有办法,他是大阿罗汉,神通力挂上去谁也没有办法。他没办法去找释提桓因,找夜摩天、忉利天,找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没有一个说可以。大阿罗汉挂上去的,谁也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魔王没办法了,只好起惭愧心,乖乖地去向优婆居多尊者忏悔,说我不应该捣乱你说法,请你原谅我。魔王他就提出一个问题,说:尊者,我有一个疑问,佛在世的时候,佛陀也是说法,我去捣乱他,佛陀说什么我去障碍他,佛陀生病的时候我请他灭度,我种种话刺激他,佛陀都没有对治我,你为什么我捣乱你几次你就对治我呢?这个时候优婆居多尊者就呵斥他:你这个痴人,你怎么能拿我和佛陀比呢?优婆居多尊者赞叹佛的功德,说佛陀就像太阳,我就像萤火虫,最后结论就是“佛陀大悲二乘所无”,佛陀的大悲心哪是我们二乘人的心所比得上,你怎么能够用我跟佛陀比呢?!
呵责以后,他提出两个条件,你答应我,我就把这个尸体拿起来。第一个,你从今以后皈依三宝,不能再捣乱修行人。魔王只好同意了。第二个条件:我出世的时候佛陀灭度了,“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我没有能够亲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什么境界。佛在世的时候,你处处捣乱佛陀,你看到佛陀的身相。我希望你能够变现佛陀的身相,让我一睹圣相,这样子我就把它拿起来。魔王说可以,没问题。
魔王就跑到森林里面去了,一下子就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身披袈裟,拿着钵,从森林当中威仪具足地走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时候,那不得了,优婆居多尊者那个大阿罗汉、我空法空智慧的圣人,他看到这个佛的身相,他明明知道这是魔变现的,但是他还是情不自禁地顶礼下去。开玩笑,魔王怎么禁得起阿罗汉顶礼呢?他马上跳到虚空去了。我们看,一个阿罗汉他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他受不了,超越他的我空的境界,我空法空的境界。
在《大智度论》上说,一个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会有什么反应,你知道吗?佛要他去死,他没有第二句话,他马上会去死。这个三十二相、这个八十种好,这种境界,那种威德力,要你去死你就会去死。龙树菩萨说,佛陀为什么要持戒、修种种的善法来庄严这三十二相呢?龙树菩萨说,佛法甚深甚深,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违背我们的习气,如果佛陀不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威德力来摄受众生,就不能讲甚深法。所以说,持戒它能够产生尊贵身,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我们流转当中要得到尊贵的果报,你还得靠持戒。
在《在家备览》说,有一个人他做广大的慈善事业,种种的布施修善,但是他就是不持戒,他习气很重,这个人的果报是怎么回事?《在家备览》说,这个人会堕落到畜牲道去,在畜牲道享受粗恶的衣食。就是说你虽然能够布施修善,但是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尊贵身,这个尊贵身就是两只脚的,或者人或者天,你只能做四只脚的动物。你布施的善法还是有可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可乐的果报,在卑贱的果报里面得可乐的果报,做一只狗,一只哈巴狗,被人家保护得好好的,吃美好的食物,但是你不是尊贵身,你是卑贱的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修善并不表示你能够持戒。修善是成就福报力,但是持戒是成就尊贵身,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出来,所以讲,“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我们发了菩提心,你不持戒,那你不可能成就佛身的,你的目的跟你的因地不相随顺。
这以下把破戒的过患再引《楞严经》详细地说明:
《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说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第一个,持戒。这句经文一开始有一句“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先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这个持戒,佛陀的智慧,他靠着这个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他能够收摄你的烦恼,收摄你的妄想。你持戒能够收摄身心以后,你就容易修定,由这个寂静的力量,你去听闻正法就容易理解。所以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禅定也是引发智慧的增上缘,它是前前引申后后,这个是三无漏学,三种无漏的法门。如果我们不持戒会有什么过失呢?我们只是修禅定、修智慧,有什么过失呢?在《楞严经》讲出它的过失: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假设你今天博学多闻,有广大的抉择智慧,而且或者是你修习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你不持戒,你放纵你的烦恼,这当中有什么过失呢?这以下讲出它的过失:
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你的淫心很重,你的法界是跟魔法界相应,这个魔,他的根本的习气就是淫心特别重。假设你是智慧跟禅定很高深的,上品的资粮,就做魔王;中品的做魔军,做魔王旁边的大将军;下品的做魔女。总之,你今天不断淫,你的多智、你的禅定就加持在魔道境界去了。
若不断杀,必落神道。你这个多智禅定的力量,但是你的嗔心很重,动不动就发脾气,你可能会堕入神道。这个神道也有三品,上品的是大力鬼王,做国王、大将军;第二个,中品的是飞行夜叉,做鬼的将军,能够飞行的;下品的是地行罗刹,他不能飞,在地上跑来跑去的,做鬼兵。总之,就是你这个嗔心重,容易堕入神道,鬼神道。
若不断偷,必落邪道。你偷的习气特别重,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邪,内心就是邪取不正。邪道,《楞严经》也讲出两个,就是山精、鬼怪,也是鬼神道的一类,但是它比较没有正气,它就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邪道。
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假设我们纵有多智、禅定现前,那你说过人法,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讲出一些超过凡夫的法,你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证果说证果,你说你放蒙山的时候无量无边的鬼神跪在你面前。你事实上没有这种境界,你讲这种境界,大妄语。这讲出一个譬喻:“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这个粪的本质是臭秽的,但是你把它外表刻成栴檀的形状,你希望这个本质是臭秽的东西要散发功德的香气,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内心根本没有这个功德,你表现出这个功德的相貌,这个是颠倒的。
大妄语的过失超过前面的杀、盗、淫,为什么呢?
佛法的修学有一定的次第,有凡夫、有圣人,这个大妄语的过失,律上说——以凡滥圣。你的本质是凡夫,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说你是圣人,使令众生对佛法的次第开始模糊不清,坏乱众生的耳目,这个过失太重了。前面的杀、盗、淫只是伤害自己,这个大妄语会坏乱佛法的,以凡滥圣,所以这个过失特别重。
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栽培了很多的闻慧、禅定的资粮,假设没有靠持戒来收摄烦恼,那么这些资粮将会加持这个烦恼就趋向于魔道、神道跟邪道的境界去了,它的方向当然不是趋向无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戒之关系大矣!持戒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个五乘功德的基础。
我刚出家的几年,我一直忆持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对我受益非常大。我相信有些人也知道,不过我们也应该把它再复习一次:
说:是有一个贫穷人,这个人他过着很贫穷的生活,衣食缺乏。但是他想要改变他现在的情况,他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他就供养天。他请一个天的形象,每天供养,向天祈求,供养了十二年。这一天,天被他感动了,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天对他说:你供养了我十二年,很真诚,你有什么祈求?他说我生活非常贫穷,我希望离开痛苦得到安乐。天说:行,送他一个功德宝瓶。说你这个瓶子好好地保护,你向它祈求什么,它就变现出你所喜欢的境界出来。
这个贫穷人得到德瓶以后,就一开始祈求,我要一个房子,出现一个美好的房子;我要车乘,他以后就有车乘;乃至于里面有各式各样珍宝的装饰,他就富贵起来了。富贵起来了以后,人有钱他就是要去跟朋友炫耀一下,他就请他过去那些贫穷的朋友来家里面吃饭。大家吃了饭、喝了酒也很高兴,这个贫穷人就说,你过去跟我一样很贫穷,你现在怎么富贵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贫穷人就如是如是地跟他报告。
大家喝了酒,内心当中就情绪很高昂,就说那这样子好了,你能不能当众表演一次给我们看看,把这个德瓶拿出来表现给我们看看?可以啊。就把这个德瓶从口袋里面拿出来,他就向这个德瓶乞求,果然所求如愿。大家就鼓掌欢迎。这个人一得意就忘形了,他就在大众当中唱歌、跳舞,拿了德瓶在空中抛来抛去,一不小心就把德瓶打破了。德瓶打破了以后,从德瓶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房子、车乘、珍宝全部消失掉了,又恢复了原来贫穷的境界。这个是《大智度论》讲道,讲持戒的时候。
龙树菩萨从这个故事作一个总结——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龙树菩萨作了一个总结,说这个戒就是一个德瓶,我们刚开始出家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没有资粮,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在三宝当中如法地持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哦,身心开始变化了,就像德瓶一样,给我们很大的功德。但是这个时候要小心,不能得意忘形。假设我们今天一不小心,毁破佛陀的戒法,那就表示你把你这个得到安乐的德瓶给打破了。一打破以后,你从德瓶当中所出现的安乐的境界全部消失掉。“戒之关系大矣!”
我们过去佛学院也看过这样的学生。他以前是因为苦恼而出家,出家当然就是受持佛陀的戒法,以一念的信心,哦,他身心开始改变,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他产生常见,他以为说他回到世俗也是这种境界。他不知道这是因缘所生法,他是因为持戒的因缘变成这个样子。后来他一还俗以后,整个障碍全部现前。你怎么能够生起常见呢?你现在的身心状态是有德瓶的支持,你把德瓶打破了,你希望你的功德保持原状,这是不可得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戒之关系大矣!我们所有五乘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持戒而建立的,这个基础打破以后,你哪里还有五乘的功德?纵有多智,禅定现前,顶多就是魔道、神道、邪道的境界而已,怎么会有五乘的功德呢?连野干之身都不可得,不要说人天的尊贵身乃至于佛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戒之关系大矣,它是五乘的共基。
这个地方是把持戒的功德跟破戒的过患先做一个说明,至于如何地持戒、持戒的方法,我们下面再作说明。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在上《灵峰宗论》的一个次第是先发菩提心,然后正见,那我们在戒定慧三学方面这三个次第是要同时并行还是分别着手?
【师父答疑】:对!持戒引生定慧,定慧也帮助持戒,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因为你没有止观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压抑自己的烦恼,这个戒也持不好。你没有四念处的智慧的观照,没有智慧的疏导,你这个戒也持不久。
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没有出世的定慧,倂失出世的妙戒。
后面会讲到,戒跟定慧,刚开始当然我们先偏向持戒,刚开始。因为烦恼粗重,你先相信这个戒是三界中的一个依靠,勉强自己不能持要他持,刚开始是这样子。但是慢慢地,如果你过了几年以后,你止观的力量没有生起,就很危险了,就非常危险。只是靠了持戒的支持,一念的清净的信心不能持久。所以刚开始会偏重在戒律,但是到最后,在操作的时候,因为戒法保护止观,使令止观的方向变得正确,由于止观又保护了戒体,这两个变成互动的。后面会讲到这个观念。是这个意思。
刚开始的时候是偏重在持戒。因为这个止观的力量不是三天两天栽培得起来的,所以刚开始你没有理由,不能持、要他持、不能断、要他断,你只好勉强自己,那是完全靠佛陀的信心。佛陀告诉我这个不能做,我相信佛陀他的抉择,相信佛陀的抉择,刚开始是这样子。慢慢地你就能够用你的理性来疏导,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