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用禅宗的功夫,有几样道理是必须要明白的。修行人对人生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有三点必须要提:
无常
第一点是人生的“无常”的特质。无常的实质是变动不居。“变”是人出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根本特质,我们摆脱不了,它使我们很痛苦。如果一个人在从出生到老去的整个的过程中,对于“无常”这一本质理解不透,就会终生跟自己较劲。爱美的人士,因为自己老去就会非常痛苦;喜欢健康的人士,因为身体衰弱了就会痛苦;爱钱的人士,因为自己变得贫困会痛苦;爱权势的人士,因为自己失去官位会非常痛苦。
当然,比较是祸根,人的所有痛苦都是比较来的。但是,“比较”里痛苦的隐性根源是一切都在变。一个人在婴儿的时候,是知而未发的状态,假如终生都能如此地过,也就放下了,没有多少烦恼。可是没有办法,即便自己很痛苦,我们不理解无常的本质,还是没有丝毫的办法去改变它。
在无常这件事面前,你想抵御它,结果是痛苦;你理解它,也许会渐渐地平和。对于无常问题的理解和接受,这是佛教的第一个常识。
我们常说,和光同尘的本质是随顺世间。能深度地理解世间的不圆满性,就能达到对于无常的理解和深刻的认知。就像刚才开过去的这辆车,如果你是司机,你就要知道这辆车有什么能力,能载多少货,跑多少公里,跑到什么程度它一定会垮掉,这样你对这辆车就不会抱太多过分的幻想。
无我
人生的第二大特质是“无我”。我们最难接受这一点。因为但凡一开口,就是“我”字当先。但凡一动心,就是以“我”字作为主体,那是你整个思维运作的主体,你怎么还能够否认这个“我”的意义呢?所以我们一般摆脱不掉这个烦恼。关键的错误是,这个我,它没有一个独立、可以去确认它的主体。现在所认识的“我”的感知,这是我。但是这个感知是由触觉、视觉等各种知觉,还有各种物质条件在里面支撑而成的。真正的“我”,事实上你找不出来。最大的问题是,当我们找不出“我”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认真地找,就把不找的这个笼统概念认作“我”了。这样,“我”的烦恼也就永远摆脱不掉。
苦
人生还有一个特质就是“苦”。苦意味着我们会时常身处逆境中,是不自在的状态,被动得很,这样是苦。当然“无常”和“无我”是它的主因,可苦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它是我们人生的第三大特质,我们无法回避它。在认识这三大特质之前,我们来谈佛法的概念、谈禅和禅修的概念都浮表得很,我们没有办法进入真正的禅的世界。
人云亦云,或抄些文章、背些书的人在世界上大有人在。可是,对于禅真正深入堂奥的,那可就很稀少了。所以虚云老和尚当年就很感叹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遇不到一个知音,终身遇知音难。”
我们对于刚才所说的这几点要有认识,从哪些方面能够理解到这些特点呢?我们随便拎一件事情,刚才的挂经幡。在禅院连续做过志工的同学、道友就知道,去年挂的经幡都是亲手扎上去的。今年故地重游,仍然来到这根水泥柱旁边、在这些铁丝上再重新去扎的时候,感受会不一样。我们知道,去年自己扎在上面的经幡,今年变成了碎末。今年扎上去的,明年肯定还是会变成碎末。
由此,我们能不能思考一点深刻的问题?人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父母亲在打造他们的前半生、后半生,打造他们的下一代,结果等到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变成父母亲。我们在小的时候特别不理解父母亲为什么特别俗套,可是,很奇怪的是,等到你自己到了父母亲这个年纪,发现那个俗套有理,你会百分之百接受那种俗套。我们客观地衡量,父母亲如果七八十了,你觉得他(她)很讨厌,自己七八十了,下一代不讨厌你吗?你的俗套还是在延续一种世间的轮回运转的规则。
经幡是这样的,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啊!我们不要仅仅只是停留在经幡,经咒的功德意义上。如果是《长寿经》,风吹过了这些经幡,再吹到下面的人的身上,他们将会得到长寿的加持。如果是《富贵经》,他们得到这样的风吹,也会得到富贵的加持。这当然是很好的。可是长寿和富贵的本身是脆弱的,就像经幡虽然承载着经文,它本身还是脆弱的,到了第二年,就已经散了,或者有很多已经不复存在。而且去年我们的禅修营,大家扎经幡,也是很认真很努力的啊,可到现在呢?
我们今年也有很多努力,明年可能又剩不下什么。可能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明知道它会不停地败谢,我们还是继续地要去努力。你注定一生做这样的事儿,会不后悔吗?只有对这些实质上的问题有所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关照自己生命底层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这些问题上,不光只是停留在贪、嗔、痴这些烦恼上面。
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另外一个窗口,要有一只独特的慧眼来寻找生命其他的意义。否则,就只是被世间规则笼罩着。就像法师刚才所开示的一样:从上学毕业到成家立业,从事业再到功业,看着眼下的一步总是有兴奋的感觉,但是,即便是完全成功地实现了,最后的指向是指到哪里去呢?这还是很难讲的。
这样来谈经幡的问题,我们不光理解到做了一番功德,而且知道承载功德、承载长寿富贵的这个“我”很脆弱。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份脆弱,然后才能客观理性地沉淀下来。放下争议、放下烦恼,真的用功、修行、求道。你知道人生的无常、苦和无我这三要素,我们准备来用功的时候,就不会被其他的意义给卷走。
各位现在进入禅门,我们开始了解禅。可是没有进入禅门之前,事实上关于谈“禅”的人和事情也很多。有很多人在“禅”这一个字上面衍生出自己的功利构想,各种各样的烦恼拼凑其中,各种的外道、各种在名利方面的争夺都由这一个字展开。真正的禅在哪里呢?可能我们还是得把这所有的执着都放下来,这样才能真正、踏踏实实地进入禅门。
无常、无我和苦这三个部分,事实上概括了世间功利之人附加在佛法、正法、禅上面的所有不合理成分。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再进入禅的世界,这才有可能真正离自己的心更近一点,不至于离自己那么遥远。如果我们口口声声都是圣贤道理,可是到了自己要实践的时候,心却踏实不下来,只是停留在浮躁的各种烦恼和竞争上,那我们的参禅、访道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要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真的来进入禅的堂奥里面来。
禅首先是抱道守一的,它是客观认识了无常、无我和苦的这三大人生元素之后,再来产生的切实的努力。关于禅修的这种功夫,不见得有多难,但是你要有个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放下。能放下功利的或是烦恼的这些牵扯自己心性的元素。
怎么放下呢?再三再四地思维人生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苦的。让这三大主题元素成为自己确切的知识,不是说动一个念头就过去了,让它变成我们对自身的一个真实的理解。这个理解有多牢靠,我们放下的力量就有多么深刻。这种思维的力量如果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我们禅修之前就会有一个特别稳实的新的基础。
在真的进入禅之前,我们心的业处就是先认真地去工作,心工作的地方就是无常、无我和苦。在这三个方面反复地工作,就能把其他的一些毫无价值的工作放到一边,这三份的工作成为主流,各种烦恼就开始被清静。
再往下去,就有了参禅的基础。所以虚云老和尚谈参禅的先决条件,谈到人要能够认识苦、无常和无我。如果能够认识这几个基础,再往后自然而然地就相信因果了。你们知道人为什么不相信因果吗?一个是对物化世间的执着,还有个根本的元素就是不服气,不相信人是无常的,不接受人是无我的,一定要用我做主,我来改变人生,我来任意支配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命。人有勇气,当然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这种勇气如果是建立在盲目的基础上,就显得比较可悲。
因果的问题,对于人的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就是我们对于物化的世间、对有为的我依靠到什么程度。对于有为的主动如果依靠到了百分之百,你肯定不会相信因果,你不会认为自己恶劣的遭遇跟宿因有关,也不会认为自己突发的福报、钱财、官运等等和宿世栽培有关,你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你这些年的努力换来的结果。如果说,我们切实地相信因果,确认无常、无我、苦这些道理,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多观念上的不同。可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接触过这些观念,甚至认为这些观念是自己不能接触的,那么,我们离禅、离参禅的境界还真的是有一点距离。
对于物质化世间的惯性执着,会让我们离无常、因果、无我等正念十分遥远;会让我们把世间的因缘全都归功于人为的努力。人为努力并不是错误的,但我们对有为的依赖就是错误的。对于有为的依赖太过分,对于无为的放下又不放心,这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既然要进入禅的境界,各位就不要嫌我说得太直白:你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就真该反思一下。假如说,你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那就趁着这个机会,一边进行再认识,一边让自己安顿身心,开始来结缘禅的世界。
禅的世界不是一个笼统的世界,它是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它是要让你的心与一直存在关联的世界重新关联起来。多数时候,我们的心就是世界。事实上所谓的我,与我所知的一切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可是在多数时候,我们强调了主观,选择性地怠慢了客观,甚至去忽略它、忘掉它。在直接面对事物的判断上,这种选择会让我们有很多误解。
最根本的误解就是认为“我”很可靠,“我”不是无常的。这两点与无常和无我正相违背。“我”是很可靠的吗?其实,后一秒的“我”和前一秒的 “我”相比已经产生了变化。佛经里并不强调这种变化有什么过失,但如果我们不承认这种变化,就是过失了。变化本身无罪,但如果我们刻意不理解这种变化,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会产生过失。如果一个事物,本来由众缘和合而推动,我们却一定要把它强调成为“我努力的成果”。在“无我”的事实里,却偏重于强调一个实有独立的、有功能的“我”。强调一个强势的、强化的“我”。那么到后面,问题也就不好办了。
要进入禅修,一定要先说一说前面的先决条件。再次强调人生是无常的。这应该是个常识。在事物决策和行为决策的“我”里面,“无我”是个常识。 “无我”就意味着事物事实上是被各种因缘条件所限制、推动的,而不是百分之百能由你自己做主。我们所见的,都是在各种限制中呈现的某种结果。不要把限制当中呈现的某种结果,当成是完全由我努力的结果。这是第二个常识——人生是无我的。
第三个常识,因为“无常”和“无我”,所以我们在逆境中会有很多痛苦,很多烦恼。
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下一步进入禅修境界的非常重要的常识。
大人用心
我不知道各位来进行禅修,做的都是什么样的准备。是打算双腿一盘,马上就是初地二地、初果二果、初禅二禅;还是说,我们先从基础做起,先来练习。但是,我还是想反复强调“无常”、“无我”和“苦”这三元素,我们真的要认真地去思维它。
比如,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禅修的方法,大家用得都很好,可我们自己用的时候心里还是不安,杂念还是很多,心还是清净不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通常,有经验的法师们就会告诉你:可能,对“无常”、“无我”和“苦”的人生实质,你还从来没有认真地去领会过一次。就像大人看小孩,会认为小孩永远不懂事。假如你永远都想做个不懂事的孩子,你就只能享受一种懵懂世界里的生活,禅会离你很远。当然,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但你感官的受用中,很难与禅有贴切的接触,这就是问题。
当孩子有当孩子的果报,做大人就有做大人的果报。这个果报并不是指那种很可怕的后果,它就是指一个结果。你用孩子心,就会成一个孩子果;用大人心,就得一个大人果;用一个有德者的心,就成一个有德者的果;用一颗圣人心,就成一个圣人果。所以,黄龙慧南禅师当年这样告诉王安石:“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
大人用心是怎么用心呢?是在“无常”、“无我”和“苦”这样的人生原则性问题上,很宽和、很理解并且很通透地接纳这些常识。对于人生的问题,不是只停留在一种不接纳、不服气、不愿承认的心态上,该承认就承认。我们没有必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勇气跟实物执着捆绑在一起。我们可以承认世间的“无常”和 “无我”,也可以同时有很大的勇气、很高远的理想。我们没有必要硬说,凡是承认“无常”和“无我”就是消极;凡是对于物化生活不接受,就是消极。也没有必要对有为的主动十分依赖,认为这才是积极。
所以,在常识上,我们先谈这三点。对人生问题,我们要像大人一样用心,不要用孩子的心。我们坐在这里禅修,也是用大人的心来禅修。你要想到,这次禅修,我要从中参学到什么。我一定不会用这个时间浪费在计较“为什么唯物又唯心呢?”,或者“到底唯物对还是唯心对呢?”这类的问题上。你坐在这里,最切实的利益应该发生在你自己的身心当中,这无关于太过深邃的辩论。我们要实践,而实践的基础是“无常”、“无我”和“苦”这三方面真理。我们客观地领会,再进行实践的时候,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贪嗔痴烦恼和执着对我们的干扰。心念上的干扰,多半是因为观念上怂恿了它,才会使得这些烦恼的念头频繁再现。如果我们不常常怂恿它,用个大人心,小人念头就不会常常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