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的观念…我们一个修行人能够建立起这样的观念,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一切的果报都是可以改变。

比如说我们现在很贫穷,但是没关系,贫穷的果报是「无我的」,你开始去修布施,用布施的业力去熏习你的第八识,你的果报就会转变。乃至于你对世间的果报没有兴趣,想要成就阿罗汉、辟支佛、佛陀的圣果;你用「戒定慧」的因缘,来熏习你的阿赖耶识,它也能够转变。你说「我是业障凡夫,造了很重的罪业」,没关系,只要有信愿持名的因缘,就可以让你带业往生。因此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一切因果原理,才能够建立起来。

换句话说:既然「一切法」体性是毕竟空,表示我们的生命是可以改造、表示佛道可以成就。这是我们在学习「色、心」二法之前,一定要清楚的观念。你现在的身心状况,透过你心识的造作,都是可以改变的!

天亲菩萨在讲以下的《百法》之前,先要我们确认这些法都是「因缘」而有,可以透过修行而转变,所以说「一切法无我」,这正是本论的宗旨。

乙二、设问答以明宗

以下提出一个问答,来广泛的解释「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当中分两科:丙一、举百法无我合问,丙二、列百法无我分答。先提出简略的问题,然后再广泛的回答,是以问答的方式来发明本论的宗旨。

丙一、举百法无我合问

这当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何等一切法?」,第二「云何为无我?」就像前文解释经题一样,问说什么是「百法」、什么是「明」。这里也提出两个问题,以下的论文就是分别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丙二、列百法无我分答

这一科列出「百法」跟「无我」,并分别来回答。

丁一、答百法

先回答「百法」─「何等一切法?」什么是百法的内容。这当中又分成:戊一、略举五位总赅百法,简略的说明百法;戊二是详细的说明。

戊一、略举五位总赅百法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把「一切法」归纳成五类:第一个是「心法」,第二个是「心所有法」,第三个是「色法」,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 第五个是「无为法」。先把五位百法的内容标示出来,下文还会详细解释。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有三小段:

『法既称为一切,则何所不摄?』

既然称为「一切法」,那么当然包括十法界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十法界染净的因果都包括在里面。

『设欲广说,穷劫莫尽,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为略。』先解释这个略字,「一切法」略有五种,为什么要加一个『略』字呢?因为『设欲广说,穷劫莫尽』。这些法的差别,佛陀要是详说的话,那是穷劫莫尽,这里只以五位百法来收摄一切法,所以叫做「略」。

『略虽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间,假实、色心、主伴,罄无不尽。』虽然是五位,但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假法、实法、色法、心法、主伴,罄无不尽。这个「罄」就是收摄或者讲包括,都包含在里面。

这是总标,以下各别解释什么是「百法」,再解释「无我」。

先看「百法」,『何者』为什么说这五位包含了一切世出世间假实、色心、主伴呢?蕅益大师把「五位百法」,由粗到细,分为两类:

『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前面四个,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属于有为、有造作、有活动的。第五个「无为」,是属于无为法;它是一种寂静、没有造作的状态。譬如虚空,我们看虚空里面一下子造一间房子,地震一下子就把房子给破坏掉;一下子种了一棵树,一下子就把这棵树砍掉了;树跟房子都是变化的,但是「虚空」不变化,不管多大的地震,虚空没有任何的变化。你不要以为虚空就是空气,空气会流动,虚空不是一种动相,它空的相貌是没有造作因缘的,这就是「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差别;「有为法」是因缘造作之法,都是造作而生起的,也会因造作而灭掉。另外是无为法。这是把「五位百法」分成两类,以下详细说明。

『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

前面的四个「有为法」又可以分为:前面三个「心法、心所有法、色法」是实法;第四个「不相应行法」是假法。

在《唯识学》里面,「假法」跟「实法」的定义是说:假借业力所变现的,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所变现的──-你去造善业就创造一个善的果报,你去造恶业就得一个恶的果报,这是「实法」。「假法」它不是业力,它是由于你的分别心而安立的,也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第六意识去分别─喔,这是一个好人、坏人,这是一个大人、小孩…由分别心而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词,这就是「假法」。

『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

在前面的三种当中,「心法」跟「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色」是属于色法。心法具有了别的功能,有明了性;色法,是一种质碍,有一定的质量、空间;「碍」就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它没有了别性。比如说色界、无色法的色法,他们的四大特别的精妙;我们的四大不能放光,太阳日月能够放光,色界的四大能够放出光明,所以色界、无色界不需要日月。但是它这样的精妙,还是没有明了性。所以说「色法」,你的业力再怎么殊胜、果报再怎么庄严,还是没有明了性;色法没有明了性。唯识学「业力」的存在,是要有明了性的「心识」,才能去造业的。

如果再详细分类:『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心法」跟「心所有法」再作比较,「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是伴。主人要到哪里,仆人就跟着主人走,这是主跟伴的关系。「主人」是决定者,「伴」是没有意见的,主人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心。』有主就有伴,有心法就一定有色法,为什么?因为「色」其实也是「心」所变现的。

『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为,无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这里蕅祖讲到一个观念说:这一切法的五位百法当中,主要还是「心法」。心一动,这一切法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五位百法的运作,还是以「心」为主,心一动,就带动其他四个法的活动。这个就是蕅祖先把百法加以分类。

「于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前面是发明「百法义」,这里是发明「无我义」──「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发明无我义。于此五位百法当中,我们求「有情生命中,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这是了不可得的,这个叫「补特伽罗无我」。这个「补特伽罗」翻成中文叫「数取趣」;『数』就是「数数」,为什么把「有情」叫做「补特伽罗」呢?主要是表达一个观念:是说明有情众生,数数造业、数数得果报,这就是有情。换言之:什么是「有情」呢?就是「数取趣」。他一次一次的造业,由他的业力去感得果报,叫「数取趣」,也就是「补特伽罗」。果报的这种变化,完全是由业力主宰的,这当中没有一独立自主的我、没有这样的「我」存在。

「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不但「我」不可得,连我们所受用的一切法,也是随业力而变化,也是不可得,这就是「法无我」。

《唯识学》的教义跟《般若经》不同,般若经比较直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假借因缘业力所创造的法,本身就是空;至于「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看《般若经》,没有详细发明什么是色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当中又有烦恼、善根、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性质。没有明显地发明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如果你不学「相宗」,直接学「性宗」,有时候会含糊拢统。而《唯识学》是先详细说明──什么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法是怎样的差别,然后再告诉你它是空性的。

当你能够对「因缘所生法」看得更清楚,对空性也会看得更深入;当你对空性看得更深入,空观的力量就会更大!不管你自己打坐修行,或跟人群接触,因缘的变化你会看得更清楚,那你对治烦恼就更有力量了!所以《唯识学》的思想,是先引导你去认识「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整个法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引导你「云何为无我?」它是分成两个次第。这先是简说,再看第二段。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这段文是说明五位百法所安排的次第。为什么「心法」排最先,心所有法排第二,乃至无为法是第五呢?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

这是说明「百法」前后次第的一个理由。

『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唯心,而无实我实法也。』这五位百法当中,因为心法的功能最大,离开了心,这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是心所创造的,离开了心,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既然是万法唯识,这一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创造的,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存在,「心生则种种法生」,心一动,一切法出现;「心灭则种种法灭」,当你入了涅盘,这一切法也就消失了。这一切法离开了心,没有真实的自我。

以上是「总标」,下文是「别释」。蕅祖把这五位百法的性质,作一个简要的解释:先看第一个:心法。

「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心法,排在第一个,因为一切最胜故。于一切法中,它的造业功能势力最强大,就是它了别的功能最强大。心法就是「了别」,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时,能够了别境界的好坏差别,这个就是心法。

「心法」为什么排第一呢?『一切最胜故』,心法于一切法中,造业功能最胜;什么是「最胜」?以下解释,『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因为它是业力的成就者──「心为业主」,能够统摄一切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心法在一切法当中的地位,就像是团体中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的福报最大、智慧也最高;当这个领导者往东边,所有的人就跟着往东去,当这个领导者往西边,所有的人也跟着往西边去,为什么?因为这个领导者能够主宰、统摄整个团体。「心法」就是这样,能够主宰一切法、统摄一切法。

《大智度论》中讲到:有一位阿罗汉,带着一位小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位罗汉经常到龙宫去应供,应供回来之后就把钵交给小沙弥洗;有一次钵里的饭没吃完,留下几粒,小沙弥惜福,把饭拿来吃,啊呀,特别的香!他想:我师父到哪里去啊?这饭菜不是人间的饭菜。他师父下次又出去的时候,小沙弥就躲在座椅的后面,跟着师父一起去。到了龙宫,龙王当然长得像大蛇一样,但是为了供养他的师父,变现出人的样子,请阿罗汉跟他的弟子吃饭。小沙弥吃饭的时候,吃到龙宫的饭菜香啊,对面的龙女又长得很庄严,内心就起了一个烦恼的活动,回来之后,持戒精进、努力修福,但是他持戒精进、努力修福不是为了无上菩提,是希望下辈子做龙王,为了这个目的。

他的师父阿罗汉入定观察:啊呀,糟糕!我的徒弟起了一个不正确的愿力,就把小沙弥叫过来:「你为什么发这种愿力呢?做龙王有什么好呢?做龙王有五欲乐没错,但是龙王有很多缺点:大鹏金翅鸟要吃你,大鹏金翅鸟牠翅膀一张开,就有三百由旬这么长,牠往海里一扇把水拨开,一下子就把龙给吞掉,有生命危险。还有你的龙身里面有鳞片,有虫要咬你,你要扒也扒不到;你钻到沙地里去,沙飞到你鳞片里面,沙会割破你的肉。你好好持戒,可以成就圣道,至少能够升到忉利天。」小沙弥不听师父的劝解,他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这个愿力,正是果报的引导者,当然你单有愿力还不够,还要有业力的支持;他就努力的为大众师修福、持戒。有一天,他在经行的时候,看到他的脚出水,他知道业力要成熟了、要满愿了,这时候就用袈裟把身体包住,跳到大海去,变成一只大龙,就把龙王给杀死,自己做龙王。

所以说『一切最胜故』,心是业力的主宰者,你的心是染污的,所造的业力都趋向于染污;这个领导者带你到三恶道去,所有的人就跟他去了。为什么?『此能统一切法』,你布施、持戒的业力,也都是由你的「念头」来主宰的。如果你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你所有的业力都趋向于极乐世界那个方向,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的发心是求生极乐世界,一切的善法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你嘴巴不讲,但是你内心当中一直想着:啊呀,我今生出家很辛苦,三点半起床,晚上也不能吃东西,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希望下辈子作国王。你内心有这样的想法,那你下辈子果然得人天果报;如果你的持戒功德大,就作一个大国王;功德小,作一个小国王;如果功德还嫌不够,就作宰相,果报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每个人所修的业力各有不同?你持比丘戒、我也持比丘戒;你持得不错、我也持得不错,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到海里做龙王去了,为什么?是不是上帝的安排?不是啊!『一切最胜故』。是你内心的愿力有问题,是主宰你业力、统摄你业力的「心王」有问题!

所以我们学佛「发菩提心」,这个的确很重要,先把你的目标确认,才能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我们研究《百法》最重要就是「心王」─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当中,最重要就是「第六意识」。大概明天我们就讲到了。为什么将「心法」排在第一个呢?因为一切最胜故;在一切的法当中,它的势力最大,它能够主宰万法、统摄万法,所以排在第一个。再看第二个:

『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

「心所有」,第一个字「心」,是指「心王」,它是系属于心王所有。从这个名词可以看出来,「心所有法」有烦恼的心所、善的心所,它不能单独生起活动,一定要跟心王相应。心王往东、它就往东;心王往西、它就往西。就是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因为它经常跟心相应,所以不离开心,因此安排在第二个,它跟心王的关系最密切。看第三个: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色法是「心王」跟「心所」活动所表现的影像,所以不离开心跟心所。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的影像,一个人内心所累积的罪业比较重、烦恼比较重时,相貌看起来就比较粗重不安。一个人内心累积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虽然这些功德我们看不到,因为它无形无相,但是从你的脸上看得出来安祥自在,所表现的色法也会不同。

就像智者大师的哥哥「陈针」,他们是生在隋朝末年。隋朝末年大乱,因为他的父母亲都死了,后来智者大师就出家,他哥哥去从军。做军人难免杀业比较重,因为我不杀你你就要杀我了;到了四十几岁得了一场病,算命的说:「你的死相已经现前!」这个时候他哥哥想:我跟我弟弟分离将近二十年,就去找他弟弟。这时候,他的弟弟智者大师在瓦官寺已成名了。他说寿命活不到一个月,智者大师那是不得了,通达缘起法,哪有说死相现前,世界上「一切法无我」,可以改变,就教他哥哥修忏,修忏几个月出来之后没死。又遇到那位算命的,就对他说:你的死相已经消失掉了,你一定是做了一个大功德,把这个业转过来了!

我们思惟这件事情:这个算命先生怎么知道他死相现前?「万法唯识」,他的罪业为心识所摄持,心识是无形无相,他怎么看得出来呢?因为色法是「心法」所变的影像,它有一个轨则──「相由心生」,所以「相」跟「心」还是很有关系的。

好比说你刚出家的时候相貌是这样子,刚开始不觉得,你要出家修五年、十年之后,你整个内心有很大的转变以后,你的相貌就跟以前的相貌不太一样了。虽然你戒定慧的功德,正式的果报是在下一生,但是今生就会有一些花报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大雨要来之前就会有一点征兆会有风吹过来,。就是说你今生积集很大的功德,虽然这个果报是在下一生,但是你今生就会有一点气氛出现。我们看那些老和尚,像「忏公师父」,那种大功德的境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样;内心摄持功德力大的人,虽然今生还是人的果报没有改变,但是就有一种气氛出现,为什么?「相由心生」。他内心功德太大了。

你看那些杀业重的人,像杀鸡的、杀猪的,你跟他的色身一接触,你也感觉到这个人的色身有问题,你能够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很多罪业,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可以看的出来。所以说「万法唯识」,内心有罪业有善法多多少少可以看的出来,为什么?因为色法是心王跟心所两个所现的影像,从影像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本质。所以它不离心跟心所。第四个:

『不相应行─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也。』第四个「不相应行」,什么叫「不相应行」呢?首先,它不跟「心法」相应,因为它没有明了性;但是它也不跟「色法」相应,因为它没有质碍;没有一定的质量,不占一定的空间。因为跟「心法、色法」都不相应,所以叫「不相应行」。

那这个法是怎么安立呢?『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就是说:心法跟色法有各式各样差别,每一个人业力不同,有男人、有女人,男人里面有老人、有小孩子,这时候我们要分别它的差别相,就安立一些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就是不相应行法。所以「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一种「名词」,是为了要分别种种差别相。所以「不相应行法」它是一种专有「名词」。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我们看第五个:

『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前面的心王、心所有法、色法,以及不相应行法,四个都是「有为法」所显示的,有为法是通于凡圣。不过凡夫的有为法、凡夫的业力,多数是杂染的;圣人的有为法是清净的妙用,那就不同了。这两个「有为法」不同,一个是有漏业力,一个是无漏业力。

但是「无为法」不通于凡圣,这是圣人的境界,没有一个凡夫能进入无为法,凡夫都是在有为法活动,哪一个凡夫知道「一切法空」第一义谛呢?没有人知道,所以「无为法」只有圣人真正安住在这种境界。我们都是在这个家的外面活动。但是无为法虽然我们没有证入,它可也跟跟有为法不一不异,也不相分离。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以「心法」来说,比如说我们现在这念心是「无我、无我所」,既然是无我、无我所,怎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呢?我们内心经常起贪烦恼、瞋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力故』,因为你过去经常在烦恼境界里造作,经常起贪经常起瞋,所以它的势力很大。我们现在经常打妄想、起贪瞋的这个明了性,跟你将来坐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的那个清净心,是「一」还是「异」?有没有一样呢?我们现在打妄想的这个明了性,跟你坐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个明了性,有没有一样?其实,是同一个明了性。

再举一个例子:好比「水」跟「波」,我们凡夫的境界都是波浪的境界,但是波浪平静下来,它的本质还是湿性。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这个明了性,会打妄想,但是并没有离开「真如」,不显现是另外一回事,你慢慢用戒定慧来修我空观,观察我们这个生命体,照见五蕴皆空──「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透过不断的思惟,把「我执」给破除掉了、把这些烦恼都停下来,这时候就从波浪转成平静的水。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睡觉的时候,你内心是胡涂的,无明。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梦境,醒过来之后,啊呀!那是一场梦!你就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你在睡觉那一念梦心、那个胡涂的梦心,跟你醒过来那一念心,并没有改变,还是同一个心,只是「迷、悟」不同而已。你作梦的心是颠倒的,随着梦境而转,醒过来之,那只是一场梦。但是你那一念梦心的那个明了性,并没有离开你现前这一念觉悟的心,本质是没有改变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不二法门」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我们看佛陀说那么多譬喻,不要以为祂讲这些事好像不太重要;「真妄不二」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我们本质都是「佛性」。比如说我们用白米去煮饭,如果你用沙去煮,沙再怎么煮还是热沙不是饭,「沙非饭本」,这个是《楞严经》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妄想,如果打妄想的心性跟佛性不一样,那无论你怎么修行,就是不能成佛。因为沙就是沙,沙跟饭的本质不一样,你怎么煮,也是热沙,一定要用米去煮才能够成饭。所以大乘菩萨戒的戒体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很重要的观念。

「你说我只是一个烦恼众生…」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要相信这些烦恼是可以对治的,你的本质跟诸佛一样──「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后天的熏习来说,我有很多烦恼,是的,但是这个不是我本来面目,这些是后来的因缘熏习而有的,都是可以经由戒定慧的修行,把它消灭掉,恢复本来面目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有为法」跟「无为法」,是「不一」也「不异」,你说它们完全一样,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你说它们完全不一样,本质却相同,因迷悟而安立凡圣。所以说生死凡夫成就佛道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为从众生的本质来说,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无为法--我们的「真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妄心。

以上是蕅益大师,把百法以及生起的次第,先作一个简要说明。第二科之后就详细说明这五位的内容。心法,八识心法我们明天再讲,里面有很多很多内容。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说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打死一个人,这是什么业?是善业、恶业?什么业?其实,它不是一种业力。因为业力要有心,这个苹果从上面掉下来,这个不是业。以《唯识学》的理论,「业力」必须要有心识、要有造作者。苹果树它是一个「色法」,它没有心识,所以这棵树它不能得果报,因为树没有心识,它没有造业就不能得果报。「色法」是不能造业的。所以百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法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王」,下堂课会讲到八识心王,这是最重要的。

八识的活动、怎么运转、怎么创造业力,又怎么把业力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因为八识相互关系的活动,就构成了整个生命的状态。而八识心王并不是单独活动的,它还带动了五十一个心所法。第一个是「心」,第二个就是「心所法」。你对心王、心所都了解了,后面就比较简单──「色法」是随着心而转,「心不相应行法」只是一个名词,「无为法」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这样修学,主要是要达到「无为法」,研究《百法》的目的,不是让你来世做国王,是为了要让你达到我空、法空的真如。

当你研究过《百法》,你会发现你的生命想做什么都有可能,你说我下辈子要得大福报,也很简单,你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下辈子就出现国王的果报。有这样的「愿力」、有这样的「业力」,就可以实现。问题是没有必要。花那么多心血,得一个果报,结果死掉了,一切重新开始,然后沾满了烦恼习气。做国王并不好,你看看历史,会造很多很多的杀业。做国王的心情跟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你不服从我就算了,各走各的;你一旦登上王位,你的心情就不一样,哪一个人不服从你,你一定要发动军队把他消灭掉;你站在那个位子,就有那样的心情。到时候,所有的杀业都算到你身上去,一生的国王,换来多生多劫的三恶道。在有漏位凡位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做太大福报的事情。要是圣人就不同了,圣人做国王,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佛教事业,内心没有烦恼。

所以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的意思:还没有入圣位,最好把你的功德回向净土,应该先到极乐世界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成就圣道之后,你过去的善业,那就不一样了,你要到天上做天王也可以、到人间做人王也可以,你说我要去做蛇王,去度这些蛇,都可以。因为你内心是无漏的境界,不会创造烦恼业力了。所以我们在凡夫位也应该要积功累德,但是积功累德不要发愿在人间、三界,这种杂染的污泥得果报,应该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先成就圣道要紧。积功累德不要急着去花它,因为你受用果报的时候一定会造业,因为你控制不住,在五欲的境界你控制不住。

我们研究了《百法》,知道一切法都可以成就,「一切法无我」,只要你肯创造,果报自然会出现,但是我们不要这些人天果报,要人天果报不难,但是我们不要,没有好处:「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去舔刀上蜂蜜,虽然可以暂时得到快乐,以后就得要偿还这些罪业,不得了!这个意思我们了解一切法都是由心在作主宰,其实我们佛教徒要创造业力,比其他人更简单,因为我们掌握到重点;我们不追求这些生灭的境界,所求的是无上菩提,这个观念我们要先清楚:「无为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问:……

答:因为心王以「第六意识」来说,它只有一个,但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其实是很复杂的,如果不安立「心所法」,就很难了解内心的状态。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遇到饮食,可能会起贪心、也可能会起慢心、也可能起愚痴心…我认为这个饮食是有真实性,起痴;我爱着这个饮食,起贪;我认为我能煮得比较更好,起慢。这时候你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会有很多很多种,而每一个法都有一种功能,所以一定要安立一个名称,因为我们内心状态不是单一的状态,懂吗?

比方说我们修行也是很复杂,有善根、也有烦恼,所以有时候对佛法有信心,但是信心当中,又夹杂着很多的贪欲,贪欲里面又有佛法的信心,这怎么分别呢?佛陀就把这样的染着相貌,安作「贪」烦恼;这样的相貌是一种深忍乐欲,安作「信」,透过这样的认识,就知道我现在的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有很多的心所,哪些烦恼是必须要消灭、对治的,哪些是要增长的。你可以把内心当中哪些是贼的相貌看出来,哪些是主人看出来。这些要消灭,这些要增长。因为我们的内心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单一的心王,一定不够。

大家要记住,八识心王是「无记的」,它的善恶是由「心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从八识心王的运作,可以了解生命创造业力的大纲,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八识是怎么活动的;当然每一个识,一定夹带着很多的心所,这是第二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八识心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