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佛见着一切众生长劫以来,无量劫在生死轮转当中,非常的疲劳,所以在求佛法当中,佛道长远,说成佛无量劫无量劫的事,心生疲倦了。化城,说方便法的意思,就是前头所讲的。那么让大众止息一下,因此证得二乘果位的人,他认为他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不知道才走了一半路。因为一证果了之后,认为自己了生死了,不再受生死轮转了,那六道轮回都断了,这就说止息,再不疲劳疲倦了。佛看他们都休息过来了,把这个化城当究竟,把有余涅槃当成无余涅槃。佛是智者,所化的,他现在看见这些证得阿罗汉果的,他们都没有疲劳了,在求佛道长远的时候,可以向前进取了,就这个含义。佛就向他们说,我现在给你们示现的是化城,还不是究竟。你们得再往前进,宝处在近,佛果就在眼前。过去中间那个大城是我化作的,让你们休息一下,不是宝所,也不是寂果。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你们大家要知道,给这些比丘说,我是给你们说的方便法门。我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道一切生死烦恼,什么是恶道,什么是善道,什么是险恶,什么是坦途。现在因为休息过来了,还要精进向前进取求佛道,宝所在近,宝所就在眼前。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假使佛不是方便,教他直至成佛,这些众生他就生退堕想。他认为险难,佛道长远,他可能就不愿意亲近佛了,也不欲见佛了。他又怎么想法呢?他们的想法是佛道长远,久受的勤苦,吃苦太多了。因为听到远,达不到,成个疲怠心。要久修勤苦才得成就,那就不想修了。“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知道一切众生心;这个众生是指着二乘人,他听到大乘成佛长远,生起畏惧心,所以就怯劣,胆怯的意思。佛才以方便力示现化城,这才给说四谛、十二因缘,说二涅槃,不是一涅槃。为什么说二涅槃呢?二死。二涅槃就是二死。说二死永亡,一个分段生死,一个变易生死;一个有余涅槃,一个无余涅槃。因此而说。佛教经常显的中道义,不住二边的意思。化城能够断了烦恼,但是那个烦恼不是究竟的,只断分段烦恼,断见思惑,不能断尘沙无明。尘沙惑没断,无明还没破,所以叫有余。无余涅槃,那就是佛果了,诸漏永尽,二死永亡。所以一切众生住于二地,不是究竟地。所以佛才跟你们说,你们所做的还没办。所作未办,就是生死还没有彻底了。你们现在所住地不是佛慧,但是与佛慧很相近了。你再发心、再精进,就到了宝所了。现在这个涅槃不是真实的,这是如来方便力善巧,将一乘分说三乘。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大家很疲劳了,休息一下吧!化现给大城,就是断了烦恼断了一半,只断见思惑。休息过来了,又跟他们说宝处在近,佛道就在眼前。这个城不是实实在在的,是我化现的。例如说咱们求生极乐世界,但是你所生去的那个是化城,不是究竟的。三贤十地住实报,唯佛一人居净土。阿弥陀佛一个人住净土,那是佛地。极乐世界也是化城,不过那个化城跟娑婆世界化城两个有差别。娑婆化城,在化城之中你还要轮转,还有细惑。在极乐世界那化城,直至成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种道理恐怕闻者还不能够完全领受,佛又再说一遍。法华经尽是重复,重复再说一道,用偈颂体裁再说。法华经成佛法门,但是最容易懂,语言最接近。第一个,没什么深奥的。但是因为它重复一遍,又说一遍,有的地方说三遍,有的地方说两遍。为什么重复?怕众生不能理解,怕你听没明白。因为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譬喻说,因缘说,如实说,如理说,如事说,大概说事的多。不像华严经,华严经如理说的多。这多在事相上说。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众。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经过十劫才成就佛。佛法在,不现前,那观照的时候就没有证悟;证悟一直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一坐菩提树下就现前了,当及成佛道。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在这个时间里头,虽然没成佛,因为他将近成佛,所以天、龙王、诸鬼神、阿修罗,八部鬼神众经常维护佛,等着佛成道说法。但是“常雨于天华”,经常来供养佛。在佛那个时候,没成佛是等觉菩萨,在那等着成佛,静待成佛,这些八部鬼神都在供养,随时供养。在供养的当中,供养佛的时候,天上击天鼓,散一切华。华吹落了,又散,散了,又吹。随时雨,随时散华,尽是新好的,不让陈旧的。这个时间经过好长时间呢?经过十小劫,“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见佛成了佛道了,这诸天的护法在人间非常高兴,踊跃欢喜。“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佛的十六个王子。佛没成道以前是人王,成道以后是法王。在他作人王的时候有十六个儿子,这前文长行所说的。十六个儿子都带着有眷属,言人很多,相当多。再加上天龙八部,千万亿围绕。有千万亿这些想跟佛学,围绕于佛,都来到佛所,就是佛成道的道场。“头面礼佛足”,头面接足礼。顶礼佛的时候,头面接近佛足,求。求什么?请佛转法轮,请佛说法。“圣师子法雨”,雨是形容词,佛说法像甘霖一样的。“充我及一切”,每个都这样说,佛加持我,说法,我闻法能得到解脱。一切众生都如是学。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世尊甚难值”,得遇佛出世是很难很难的。“久远时一现”,经过久远时间佛才现出世。佛现出世了,我们并不能亲近得到。那我们还不晓得在哪一道呢?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我们大家都没有遇见吧?我们在末法出现。因此值遇世尊非常难,世尊甚难值,很难得遇到,久远久远才一现人间。现人间,你又不在人间,你不晓得到哪道去了?还是见不到。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等着见弥勒佛。但是为了见下一佛,我们在末法时代就要修。修什么呢?销业障。业障销了,就能见佛。见了佛要闻法,闻法了要修道,修道完了要成道。为什么修道成道呢?也是为度众生。“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佛降生,他的目的、愿望就是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开示佛之知见。震动于一切,什么震动?佛的威光震动。大通智胜如来威光震动。一边赞叹佛,一边说。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诸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从东方说起吧!咱们一说就是四方,有的说六方,有的说十方。说四方也是十方,十方是圆满的。说个东方,就包括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也是十方。这先一个一个说。“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从东边说起。东方有五百万亿这么多国家,在东方五百万亿国家的上空,梵王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以前没有这种现相,现在有了。什么有了呢?光照。他的宫殿上显现的光明跟平常的不同,有特殊感。那些梵王见着这个相,又生欢喜,又要寻找这光的来源。说过去没这光,现在怎么有这个相呢?找这个光明。一找就找到佛所住的道场,佛所。遇见佛了,就散华供养,说赞叹偈子。见佛了,供养佛,完了就赞叹佛。供养就是持诵礼拜,香华供养,完了还把自己所住的宫殿也奉献给佛。行供养的目的,请佛转法轮。这些梵王都用偈颂赞叹,都请佛转法轮。

“佛知时未至”,大通智胜如来知道时间还没到,还没成熟。机,机的感,机感、机感,就是众生的机,感佛,佛因为要应,应的时间没到。受请,佛允许了,默然许之。前头十方梵天都如是请,佛都默然答,没说话。默然,就是没有语言,心里头已经答应他们了。“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四维,上下,就是三方及四维。三方,因为前头说过东方,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就是八方。加上下,十方。有的经就是十方世界皆震动,一句话。这个把它分开来说,前头说个东方,后头西、南、北,十方上下都如是。这十方梵王都是散华奉宫殿。一样的,这前文都说过了,重颂再说一次,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遇见佛很难。咱们这有佛出世,像八难之一,遇不到。所以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佛以慈悲为怀。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见佛就是求法。请佛转法轮,请佛说法。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就是受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这前头讲过了,不再重复了。“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无明至老死就是因缘法,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这四谛十二缘是说众生的过患。过患,就是业流转,起惑造业说的众生过患。“宣畅是法时”,佛在说这个法的时候。“六百万亿垓”,众生有六百万亿这么多。说法闻法就要行,行就证得果。“得尽诸苦际”,断苦了,没有苦了。四谛断了苦了,十二因缘也如是。要证得二乘境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慕灭寂灭理,就是佛所说的化城,到化城里休息,成得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初转法轮,二转法轮。四谛,初转。十二因缘,二转。这时候千万的恒沙众,一切诸法不受。不受,就是得道了之后,所有那些个法就再不含受,再不流转的意思。这些成道的,就是得到二乘果的,于法不受的,得到阿罗汉果,不受生灭法。“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以后这些得道的,得什么道呢?这是二乘道。“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这些闻法开悟成道的,闻法顿悟生死,不是究竟的,闻法得道的,这是二乘人。以下说大乘法。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前头讲菩萨沙弥。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修道的时候,作国王的时候,他有十六个儿子,前头长行这样说。他一出家,他十六个儿子都出家了,叫菩萨沙弥。他们请的不同,跟前头请的不同。前头是请的二乘声闻缘觉法,四谛因缘。这些沙弥菩萨他们请的,“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我们本身及随从我们的,也有信仰的,都想闻的是大乘法。就是十六王子身边的那些人,叫营从。“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我们不求二乘法,要像佛一样。“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他这十六个儿子,都是童子,童子就是没有结婚,就出家了;过去无量生就是行菩萨道,大通智胜佛知道。“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大乘的菩萨神通的事业,假种种因缘譬喻,说大乘法的时候,说六波罗蜜法,说神通法。“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这个就说方等、般若的时间。方等是大乘法,波罗蜜经是大乘法。“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最后才说法华经。法华经偈颂很多,启发菩萨无量偈颂,像恒河沙似那么多。佛受请了,说法华经。“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大通智胜如来说完法华经,进入禅室里静坐,入定。“一心一处坐”,坐了好长时间?“八万四千劫”,经过这么长时间。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知佛进去坐禅定。说完法,说法是智慧,智慧是从定出来的,还归于定。那这十六王子就代佛传法,说佛的无上慧。十六个法王子都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专演法华。“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这十六王子辅助如来宣扬法华经。“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十六个,一个一个他们所度的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这都是重颂。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后一代一代宣传法华经的,十六沙弥收了很多弟子。十六沙弥如是宣传,他的弟子也如是宣传。十六沙弥都具足佛道了,也成佛了。那就说十六个沙弥来源,这十六个沙弥就是一住佛的历史,包括释迦牟尼。那个时候的十六沙弥,“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释迦牟尼说的。“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一到说法华经的时候了,以佛的一乘教来教导他们,这就是授记的原因。“我在十六数”,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十六沙弥之中一位。“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那时我就给你们讲法华经,现在成熟了,给你们说真实的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闻大乘法要能领受,不要生恐怖感。“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怖畏的地点不但没有人,没有水草,畜生也没有。“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要想在这个险道走过去,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苦,这就是险道。要想度生老病死苦,这个道很长远,很难得走。“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导师不一定是佛,路上有善知识。“强识有智慧”,对于这个险难的路,他能度过,他有智慧。这个导师有这种智慧,能领你过渡险难。“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发大心度这些人。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这些人都疲倦得不得了,不想再往前走了,走不动了,累了。“而白导师言”,与领导他们的导师说,我们今已经疲顿了,疲顿到极点了,我们还是回去吧!这个险路不好通过。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都走到这了,为什么要退回去呢?在险难路你已经走了一半了,虽然没达到究竟,已经超越生死了,这就退回去太可惜了。导师就想给他们个方便吧!以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这是化城。“庄严诸舍宅”,光空城不行,还得有个房子,周匝还得有林园、渠流,还得有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二乘人已经达到无漏了,不再漏落三界,这些园林就是形容词,就是法林,九次第定,八解脱,七觉支,八正道。现在他虽然没达到法空,人我空就空了。这叫化城。“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佛说你们大家不要生退堕想。在前面有个大城,休息一下吧!走得太累了。“各可随所乐”,你喜欢什么,到城里休息时享受去。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高兴了。“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了了生死了。这化城就是二乘果位,了了生死了。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导师知息已”,大家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这一休息就恢复了。就把大众召集起,“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不能在化城就不往前走了,这个不是真实的。我见到你们都疲极了,怕你们退还,所以方便力权巧的化现这个城。现在离宝所不远了,离成佛就快了,了了一半了。“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这就是法华经的要义,达到都能成佛。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我现在作你们一切的导师。我成了佛时候。“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我看一些发心求道的、求究竟了生死的,了了一半就不想做了。因此才说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这样才给你们说的二乘涅槃。“言汝等苦灭”,你们现在苦灭了,所作已办了。在这所作已办就是化城。“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现在都做了不生不死了,断了分别的生死。但是这些不足,还更精进。“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说法华经。“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本无二。法本无二,因境而说的。只有一佛乘,没有个二乘,那个二乘是方便,止息的。“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你们得那个不是究竟涅槃。非灭者,就是非究竟涅槃。应该求佛智,应该成佛道。“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就是再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你再发菩提心,再向前进,才能证佛的一切智,证到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具足一切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成了佛果了,那就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为了让你们止息一下,中间休息一下,这样给你们说的涅槃。这个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既知是息已”,你休息完了,够了,该往前进了。“引入于佛慧”,再引导你们进入佛慧。佛慧就是成佛道,具足佛的智慧。

化城品完了,以下是受记品。前头那授记是一部分一部分授记,这个授记专给五百弟子受记。这是第八品,受记品。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翻华言叫满慈子,他是迦毗罗卫人。在别的经上说,满慈子因为他的母亲,为母而得名。满慈是他妈妈,满慈子是他妈妈的孩子。印度翻译经文上这类话很多的。他是迦毗罗卫人,他的爸爸给净饭王当国师,他是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种族。婆罗门种族,类似我们中国的儒教。刹帝利就是王宗,国王家的。他家里人做过国王。满慈他是婆罗门种。他生下来相貌很好的,一小就聪明过人,印度的一切的陀罗尼等诸论他都能了解,有大智慧。长大了,到成年了,他对一切世间厌离,想求解脱。

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他也受感动。他跟他的朋友,大概集合有三十人吧!于波梨婆遮迦,一个外道在雪山上修道,他也出家去跟外道修道。行苦行,精进,得了五通,得了四禅。佛教讲的四禅跟外道通的,所以四禅八定都一样的。但是佛教所说的出世禅定,那就跟外道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所有这些佛的大弟子,迦叶、须菩提、目犍连都学过外道。佛也跟外道六师学,佛认为他不精进,舍弃他了。他得了四禅八定、得了五通,最后遇着佛,又跟佛出家。他的辩才无碍,说法无碍。他现在看见迦叶、须菩提、舍利弗都受了记了,他心里也很欢喜,也希求,得未曾有的意思。“得未曾有”,以前没听说过。富楼那也希求,希求什么?希求佛给他授记。“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为什么奇特呢?为什么希有呢?“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佛能够以法随顺世间不管他哪一个种性,都给他说法。以这种方便给一切众生说法,不分别,不论哪个种性众生。佛法的目的拔出众生处处的执着,让众生不执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我想把佛的功德说出来,说不完,说不到。虽然有语言,佛的功德我是说不尽的。这是赞叹佛的功德。先赞叹佛,完了又跟佛说,“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只有佛你才知道我们众生心所想向什么。因为富楼那他过去无量劫助佛宣化说法。说法,说佛法,就是支助佛的宣化。在释迦牟尼佛他也如是助佛宣化。他在先跟佛要求授记,不是明说的。佛,你知道我等深心本愿。我跟迦叶等都一样的,他们都受了记了,我的本愿也想求佛给我授记。没有说,言语很巧妙,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这么一请,佛就给他说了。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佛就对着大众的法会当中说,“尔时佛告诸比丘”,你们等看到了没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他向我来这说,你们大家都看见了。“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过去不是常跟你们大家说,在我弟子当中,富楼那是说法第一。我赞叹他种种的说法功德。这个种种功德指说法说的。“精勤护持助宣我法”,来协助我宣佛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这个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已经具足了解释佛之正法的智慧,在说法当中,大饶益一切同梵行者,就是同道者,修梵行的。佛先赞叹他说法第一,说法的功德。“自舍如来”,除了佛以外,没有能比上富楼那的言论之辩才。就是说法辩才无碍。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大家不要这样想,不要想他光是帮助我来宣扬佛法。他曾在过去,“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他帮助九十亿诸佛宣扬佛的正法。在这九十亿诸佛前,他也是说法第一。不只在释迦牟尼座前说法第一,在这九十亿诸佛佛所富楼那都是说法第一,助佛宣化。又于诸佛所说的空法,特别提出来空法,他演说的特别好。“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乐说无碍、词无碍、义无碍、第一谛无碍,四无碍辩,这是演说的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说法清净,说法以法销诸众生的疑惑,销诸众生一切修道的障碍。但是你必须得说法明了。一个法明了,一个对众生机的明了。佛法得对机,不对机,白说了。因为他具足四无碍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没有疑惑。说法就给众生解除疑惑的。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虽然他是罗汉,那个时候在诸佛跟前,他就具足了菩萨说法的力量了。随他的寿命;一辈一辈寿命不一样的,寿命不是能增能减的,随他应得的这一段好长时间,那就是他的寿命;他都尽寿命而说法。“常修梵行”,就是清净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不论在哪个佛的世界,大家都知道他是说法的阿罗汉。还是声闻,并没达到菩萨。“而富楼那,以斯方便”,但是他以说法的方便善巧力,饶益了无量百千众生。百千众生有好多呢?无量,无量个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化度的众生是无量数。阿僧祇,就是无数。“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什么叫令立呢?就是把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法幢能立起来。而且常作佛事,教化众生。佛要给他授记,先赞叹他一番。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这是说过去的、无量的。但是现在的七佛,这个七佛说法专指仁贤劫四佛、星宿劫三佛,星宿劫、仁贤劫这七佛。“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七佛是过去三佛、现在四佛,就在这个仁贤劫以后,整个的贤劫当中,在这个诸佛说法时候,他都是说法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都是在诸佛身边助佛扬化,教化一切众生。这个也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主,这是究竟。“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了。这是给他授记了。这个授记的时间很长,要过了无量阿僧祇劫。不是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还是在这娑婆世界,他成佛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号呢?号曰法明如来。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其佛”,就是法明如来。“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他的佛土大了,恒河沙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为他一个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佛土庄严。没有山陵、溪涧、沟壑,都是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天宫殿都在虚空当中。“人天交接”,人间跟天上两得相见。咱们现在人天不交接,在人见不到天,天能见到人。富楼那成佛的时候,人天交接。人跟天就是来往的意思。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那个时候佛土没有恶道。不但没有恶道,也没有女人。像咱们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没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化生的,没有胎生。没有女人,就没有胎生了。他是化生的人,没有淫欲。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富楼那他成佛他的国家,生到他国家的众生皆是清净的。他的国家众生只有两种食。咱们是吃饭,咱们是分段食,吃五谷杂粮。他不是,他以法喜为食,闻法,说法。再一个,禅悦为食,坐禅定。饮食,资具身体。若不吃东西,人怎成长?怎能生存?但是那个国土不是咱们人间的分段食,也不是五谷杂粮,法喜,一个闻法,一个修禅定。咱们一天吃两段,这是分段食,一段一段的。饿了,吃下粮食消化完了,再吃。这是段食,一段一段的。第二种,触食。触是接触的意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它都要吃东西,接触的食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这叫触食。

第三种,思食。思,就是意思的思。六识思念可爱的境,可爱就是喜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它思想它可喜欢的境界相。希望的意思。这样对他六根才有利益。像人饥渴了,到饮食处喝水吃饭,你身才得不死。思食是念到。第四种,识食。这个是指执持为相,执着持之不舍,执着为相。专指第八识说的,阿赖耶识。前三识所有的识,支柱你第八识此识的增长增盛,执持你一切根。就是执着那个执,所以叫识食。第八阿赖耶识吃的饮食,就是藏识。含藏的藏。思惟,八识的思惟就是它的饮食。这个大家可以这样想,当你想个问题想得很深,把饮食都忘了,那就是识食,以识为食。这是人世间的环境,这四种食。

第五种,禅悦食。专指修行人,入了禅定不吃饮食了。人家说打禅七,打禅七不是捱饿,要搞清楚。打禅七,人有功夫了,他以七天、十七天、一百天,乃至一劫两劫,他在禅定当中,他就不吃饮食了,那叫禅悦食。第六种,法喜食。法喜是闻法欢喜,得了法的滋味,就是法味,法增益慧命,这也是食。闻法等于吃饭,资持的饮食。第七种,愿食。发愿的愿,愿力。修行人都要发愿,像四弘誓愿那佛教我们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以愿为食。发愿,就想那个愿力,我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消灾免难,以愿为食。

第八种,念食。护念的念,忆念的念。修行的人靠忆持来支持他的三业,这是念食。为什么说念念不要断?念佛,以念佛为食。这是心定的意思,纯心定了,护念不忘。第九种,解脱食。解脱食,自在了。修行人修出世的圣道,断除烦恼;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烦恼断了,不受生死的逼迫了,善根就增长了。这叫解脱食,以解脱为饮食,出世间的饮食。今天就讲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