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99面,辛五、生无生执。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魔境的最后一个魔境,识阴魔境,识阴它的形相是甚深微细的,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去了知的。在《成唯识论》中讲出一个偈诵,把识阴作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明,它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偈诵就讲出了它的四种相貌,所谓的「因果染净」四种相貌。无始时来界,“界”指的是种子,阿赖耶识它的功能,它能够摄持我们过去生无量无边有漏无漏的种子,这讲它的「因相」,它有摄持无量功能的相状;一切法等依,就是说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它会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这是它的「果相」。因跟果又有杂染跟清净的差别,所以“由此有诸趣”,这指的是杂染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执着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就变成整个六道的因果;“及涅槃证得”,这讲清净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能够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平等的心性来面对因果,这时候就成就涅槃。

所以说,整个阿赖耶识我们掌控「因果染净」这四个相貌,你就很清楚了。在十种的五阴魔境当中,前面三个是偏重他的因相,执着阿赖耶识为真实的自我,它能够主宰一切的万法,它是约着能生的因相这一方面来执取的。在四五六七八这五科当中,他所执着的是它的果相,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杂染的果产生执取;后面两科是对清净因果的执取,对涅槃的执取。

辛五、生无生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是对第八识杂染果报的执取。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呢?第八识它变现了四大,他以为这个四大能够生起一切万法之因,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生起的因,它本身不是能生,执着四大为能生,叫生无生执。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个修止观的人已经把第七意识的相貌给破坏了,而寂灭的第八识现前。我们刚刚讲过,第八识有两种相貌,第一个是杂染相,第二个是清净相。当我们刚开始接触第八识的时候,当然还是在杂染相活动,杂染相是一种粗重的相状。这个修行人在这寂灭的第八识当中,他还是在第八识粗重的状态中活动,对于第八识清净精妙的相状还没有完全的证得,他还在杂染生灭的因果上活动。

迷执成堕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怎么就对四大产生执取呢?这经下讲出他的理由,他说,他在圆融的一心,这时他已经是六根互用,而且对整个六根互用可以说是神通自在,他随时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观照,也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听闻等等。他就在圆融变化六根当中,他就执着六根能够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而这六根是四大所成;既然六根有这样的作用,四大也应该俱足这样广大的妙用才对!眼根能够去看东西,眼根也可以去听闻东西,四大之根是不可思议的。依止这样的思考,求火光明,火中求广大的光明,他认为光明一定从火中而来;乐水清净,他就追求水中的清净润泽;爱风周流,追求风大的周遍流动;观尘成就,观察地大它能够成就一切的山河大地等等。四大当中各有各的尊崇,各有各的供事,外道他有事火外道,事水外道,事风外道,事地外道,因为他认为四大有不可思议的妙用。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这个群尘就四大,他认为四大之体能够发起万物的妙用,而以四大为常住不生灭的理解,这个人堕生无生劫;他执着四大为能生,实者四大并非能生。在整个印度当中,迦叶波(事水外道),婆罗门(事火外道),这两种外道就跟他作伴侣。一生当中勤劳他的内心,役使他的色身来侍奉火,希望火中赐给他光明消他业障;崇拜水希望水能够给他种种的润泽等等,乃至于依止四大能够求出生死,而成就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当然他的结果就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迷失诸佛菩提广大的功德,也失去大乘善根的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第五种执着,向外攀缘四大崇事遵奉,迷失内心的功德,而尊崇无知的地水火风四大之物。因为你依止的是一种虚妄之因,当然追求的是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起颠倒知见的外道种性。四大它不是能生,它是所生,它是被动的,它本身没有主动权。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说:其实四大之性是个人的循业发现。你福报很大,你看到的四大全部都是安乐的功德相,你业障很重,你看到的四大都是苦恼。四大怎么能够作主呢?是你内心的业力作主,你循业发现。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买水晶的念珠、沉香的念珠。那么到底这水晶、沉香有没有效果呢?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很难讲!你要福报大,你有那种善业力,你就可以把它好的一面启发起来;你要是业障重,你接触的东西对你通通是伤害。

从《楞严经》的角度,每一个法都俱足功德相,也同时俱足过失相。火,有些人去接触它很温暖,有些人一接触它热恼。火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本质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们前面讲四科七大每一个法都是这样,你怎么能够把四大当作功德能生的一个性种呢!你是心外求法。

辛六、归无归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归”,趋向。他认为只要把四大的根身灭除了,就能够趋向空无的涅槃。这个思想跟前面完全相反,前面是追求四大,这一个是非常讨厌四大,他认为四大是障碍他趋向涅槃唯一的障碍。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在整个第八识的粗重跟精妙当中开始抉择。他怎么抉择呢?

迷执成堕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圆满湛明的心中;“圆明”指的是第八识。他执着湛明虚无体性,这时他就认为这是我的究竟归依之地。怎么办呢?非灭群化,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所成的根身世界,他觉得色身对我是障碍;你看我有老病死就是有色身,我要没有色身我就不会生病、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所以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的根身,以永灭依为所归依;他认为一旦我的根身消灭了,我明了的心就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这就是永恒安乐的归依处,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胜解。这个人他堕入到归无归执,他心中想要以远离四大的空无为所归依之境,而事实上,它不是真实的归依处。在法界当中,比方无想天,还有舜若多(空性之神),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依止圆虚的虚无之心来当作因地,而成就空亡之果,在因地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在果地上也背离涅槃的功德城,生起断灭种。他认为只要把四大断灭了,就所作皆办了。前面一科是把四大讲得不得了,功德庄严,这地方是把四大讲得一文不值,身是苦本。佛法对于色身也不会很排斥,当然也不能执着。根身世界是苦恼没有错,但是问题不在你的色身。

在《遗教三经》里面讲到,有些人他用手去造业,他就想要把他的手砍掉,有些人用嘴巴造业,他嘴巴就不讲话,其实问题不在根身。佛陀说:牛车跑错地方,你打车子是没有用的,车子是无辜的,是牛出了状况。所以我们在整个身心世界你会感到痛苦,那是内心中有业力跟烦恼,跟色身没有关系。你看,佛陀也有色身啊!佛陀的色身对他不构成障碍,佛菩萨的色身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你把色身灭掉了,问题不在色身,问题是我们烦恼的心。

所以你看《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讲顺逆皆方便。《楞严经》认为外境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说:欸!这个绝对是障我的道。《楞严经》不同意这个看法,世间上没有一个人绝对障你的道,你要好好的利用,他是你的善知识;你要不好好利用,他变成你的障碍,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诸法无自性,完全是存乎一心。所以我们对四大根身,不认为它是好,也不认为它是坏,用得好,它是助道的因缘,用的不好,当然障碍重重。

辛七、贪非贪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贪求他的寿命能够长生不死,这叫做贪。但是这样的贪求是不应当的、是做不到,所以叫做非贪。贪求一个根本做不到的东西。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的心已经破除前面的四阴,开始在整个微细甚深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第八识中开始活动,开始修止观了。修止观当中他出了一个状况。

迷执成堕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明了的心,在第八识圆满常住的法当中活动。第八识我们知道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它的整个空间是遍满法界,整个时间充满过去、现在、未来。他在第八识中活动的时候,他就觉得:哎呀!这第八识不得了,圆满常住。他想我的色身要是能够像第八识这样常住不坏,该有多好呢!同于精圆长不倾逝。所以他就希望,他的色身能够等同于第八识的这样识精元明,能够常住不坏,常久住世而不灭亡。依止这样来当作一种坚定而殊胜的理解,这时候堕入贪非贪执。比方说,阿斯陀这个长寿仙,一生追求长寿、长命,来当作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外论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他执着第八识是寿命的根元,寿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这能变现的第八识是这么样的圆满常住,我所变现的寿命也应该圆满常住才对啊!因为这样而安立一种固妄之因,坚固色身,来当作它虚妄之因,追求常住的果报,以为其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心中虚妄的追求延长寿命,而成为长寿仙之种类。

佛法是认为色身是无常败坏的,色身不可能长久,你总有一天要死亡,但是你内心是无穷无尽的。你看我们前生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佛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水流从上游流到现在,那个水流还是前面那一个水流流下来的,没有上游的水流,就没有下游的水流。

前面我们在讲四科七大的时候,破妄显真的时候,佛陀不是讲一个譬喻?他问波斯匿王说:你小时候几岁去看恒河?他说:我三岁去看恒河。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你再去看恒河,有什么差别?他说:差很多,恒河的水也不太一样了,比以前污浊,我能看的眼根也衰老了,所依的根身衰老,所看的恒河也衰老。佛陀说:那你那能看的心,清净明了的心性,住在你眼根当中去看恒河的时候,那个能看的心,有没什么差别?这时候波斯匿王回光返照:欸!没有差别,还是一样那个明了的心。

佛陀说:是的,那个心是没有差别,那个心就通于过去、现在、未来,那个就是你的生命的依止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依止这个来修,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能以根身来当做生灭的因。说,你为什么修行呢?为了长寿。为了长寿,你身体要生病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修行了。依止这个为本修因,色身生病照样可以修行,方法不同而已,我不能拜佛,我可以念佛。所以色身它只是个工具,不能当修行的本因。

辛八、真无真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真”就是把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但事实上它不是真实常住的。从四五六七八都是约着果相,它所变现的果相,包括它的四大、根身乃至于它种种的安乐的依正二果报。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

迷执成堕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咤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在第八识当中观命,观察第八识是众生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依止处,而且这生命的依止处是互通的。众生他所变现的果报各式各样,但是他的第八识之体是互通的。他产生这样的理解以后,他就产生怎么样的行为?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贪恋世间五欲尘劳的境界,他恐怕寿命的销亡穷尽,他所变现的这些依正安乐果报也销尽,所以他就在定境当中,就全心全意的去贪求安住在莲华宫。“莲华”不是指清净的意思,这地方的莲华指的是庄严的意思。他贪恋过去的善业所变现的庄严美丽的宫殿,而且广化七珍,以神通力在宫殿当中变化种种的珍宝,而且多多的增加种种的美女,恣纵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享受在整个宫殿五欲当中,以此当作一种殊胜坚定的理解,这就是我修行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件事情。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执着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之想,实际上不是常住的。他变成什么眷属呢?咤枳(结缚),迦罗(我所作)眷属,咤枳跟迦罗指的是六欲天天魔的异名;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做这件事情,变现安乐的果报来作种种的受用,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涅槃,迷失佛陀的菩提功德,而忘失大乘的善根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他起自己放纵自己欲望的因,追求炽盛尘劳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功德之城,生起六欲天天魔之种,以后变成天魔的眷属。因为他追求五欲的快乐,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这个想法。识阴魔境前面这八科,他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能生的因,不管是所生的果,总而言之,他产生自我意识,一个“我”、还有“我所受用”这两个部份,所以都是生死凡夫。凡夫的“我”跟“我所”是很坚固的,你看他在止观的过程当中,还是被“我”跟“我所”所迷惑颠倒。

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国君叫楚成王,楚成王是春秋五霸楚庄王祖父,楚成王在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奠定整个楚国称霸的基础。他本来是立一个太子,他的长子商臣,后来他晚年的时候,觉得老大长子不长进,他喜欢小儿子,所以很想把太子商臣给废了。但是太子当时跟很多文武百官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商臣很快就知道他父亲要把他废掉,所以他就提前发动政变,领着军队直接杀到王宫去,杀到王宫,楚成王就没办法,他的儿子就给他一条绳子说:父亲,你就自己了断吧!楚成王没办法,就上吊而亡。楚成王死掉以后,发生一件事情,楚成王眼睛都没有闭,死不瞑目。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的君王死了以后,有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下一代的君王要封给他一个赐号,这个赐号是要留名千秋的,表示他一生的成败。所以楚成王他眼睛没有闭,为什么呢?他要看看我这个不孝子到底给我什么赐号。果然他这儿子给他的赐号不太好,给他一个叫楚灵王,灵巧的灵,古时候灵巧不是好事情,这个人做什么事不够厚道的意思。这个儿子给他楚灵王的赐号,他老爸不满意眼睛还是没闭。大臣就说:这样子不行,先王没有闭眼睛不能入殓,大礼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他儿子就亲自跑到他爸爸说:封你一个楚成王,表示你功成名就。讲完以后,他爸爸眼睛就闭起来,满意了。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我意识在整个因缘果报当中,我跟我所,我跟我受用这个东西执着是很深的。临命终的时候根身败坏,权力已经消失了,所有的东西都消失,那个自我意识我们还是不肯放弃。到前面的八科,其实前面修止观的人在整个第八识的因果,都没有离开我跟我所的这一部份的执取;第九第十就不一样了,那是出世的圣人,这种圣人是在第八识当中,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他只有一种微细的法执。

辛九、定性声闻

净界法师:楞严经

定性声闻是怎么说呢?这个修行者他是决定证得偏空无为之理,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在成就阿罗汉果之前,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跟他讲都没有用,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果才能够回小向大的。在整个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中,他不可能回小向大。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在第八识的生灭跟不生灭的两  个相貌中活动。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这个时候在整个众生的命根的显现。众生命根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第八识命根的境界显现当中,他在那地方做什么事呢?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分别第八识有精妙根粗重两种差别,他认为第八识当中的“道灭”二谛是精妙的,而“苦集”二谛是粗重的;他把它分别出来,这一部份的精妙的,这一部份是粗重的区分出来。而且又有真违的差别,他认为道灭是真实永恒的功德,而苦集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他不但分出精粗,也把它分别出真伪。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他认为整个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怎么说呢?我们因过去有漏集谛的业因,才招感世间苦谛的果报,也因为出世间的道谛之因,而招感出世间灭谛之安乐。所以他认为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所以他追求出世间的道灭二谛的感应,他就厌离世间有为的苦集二谛,而追求出世间无为的道灭二谛,追求出世间二谛的感应。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是背清净道,背离大乘实相的清净的菩提大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他如实了知三界的痛苦,而这痛苦是由心中的集谛、烦恼跟罪业所招感的。

那怎么办呢?应该要修学戒定慧的圣道,而证得出世的涅槃。这个当然都没有错,错在当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出离三界以后,他就居灭已修,更不前进。问题在这一段,他就安住在偏空的涅槃心满意足,认为大事已办,而不想再继续的前进,依止这样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堕入定性声闻。无闻比丘就是他不俱足多闻,小乘的学者他也不是完全不闻,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什么都不学,他是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都用在思惟苦谛、无常、无我,在这地方以外他就不想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广大甚深的中道实相,他也不想学习。依止这样成就增上慢,而成就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这一个已经是一个圣人,这一科跟前面不一样。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第九种的魔境,圆满成就精妙的功德。因为他已经成就出世间的偏空涅槃,成就小乘涅槃之果。但是从大乘的角度,他是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也违背大乘的大般涅槃之果,而生在缠空,为偏空真理之所缠缚,而不想再前进。这个种性的问题《法华经》就讲很多、很多,《法华经》专门讲种性。说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有他的种性。这个人为什么他会做这件事情?他有他的种性。比方声闻人来说,他有两种种性,有一种是定性声闻,一种是不定性声闻。

有些人他一学佛以后,他一辈子就生长在小乘国家,他今生生长在泰国,他来生还是生长在泰国,第三生还是生长在泰国,他内心完全所熏习的就是知道一件事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他什么事都不知道,这个人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定性声闻,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讲都没有用,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定性声闻。

有一种人不是,有一种人是他前三生在泰国,后来又生长在台湾,他也听了《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生长在泰国。那他的善根是怎么样?夹杂。有小乘的善根也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小乘的善根比较强,那么这种人在修小乘的过程当中,他就很有可能回小向大。你看『法华会上』佛陀三周说法,第一周说法,舍利弗尊者就回小向大,因为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他修过大乘佛法。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修的福报会消失掉,你今天去布施、做义工,你到天上去享完就没有了。善根一到你的心中,你永远不会失掉的。你听过一部《楞严经》,结果你都没有去修,也没有损失、没有损失!大乘佛法除非没有进入到你的心中,大乘佛法很奇怪,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以后,它就永远在你的心中停留。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它称合你的本性,你没办法把它破坏的。你说,你后来很放逸,到三恶道去了,善根还在。你以后从三恶道出来,你会比一般人早发菩提心。

这种定性声闻是怎么回事呢?他的阿赖耶识当中都没有熏习大乘佛法,你要他回小向大,怎么回小向大呢?佛陀没办法,只好为你宣说小乘法,为实施权!这种人他本身的学习是比较狭隘的,天台宗说,这是生灭四谛,观察四谛法的时候是用对立的心态(生灭就是对立)。他认为苦集跟灭道是不能共存的,有苦集就没有灭道,有灭道就不能有苦集。大乘佛法在观四谛是不二的,苦集当中有灭道,灭道中有苦集,这是圆教的四谛。

辛十、定性缘觉

净界法师:楞严经

他是决定证入偏空的正理,而成就缘觉的圣者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也是在第八识的粗跟精二个过程当中活动。

迷执成堕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行人他在圆融的六根互用当中,他这个时候,内心生起一念的清净觉明之心。他这时候的心已经不受外尘的染污,在清净觉明心中,他就发心的去研究深妙的我空之理。他这时发明我空之理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人是缘觉乘,他生长在佛世,顺逆观察十二因缘,顺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逆向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经过这两重的观察,他得到结论,原来生命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有这个因缘才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因为有这个因缘又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在整个因缘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从十二因缘,观察到因缘空的道理,这是缘觉乘。

第二、独觉乘,他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的方,没有佛当然也没有佛法,他只能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到春天百花盛开,到秋天的时候百花凋零,所以他看到外在的环境是无常败坏的,他同时也观察他的内心也是情绪变化。你看,我昨天的心情跟今天的心情也不一样,所以他从整个内外的身心世界,也观察到身心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他体验到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苦、无我当中,他就独自的证得我空的真理,这个是独觉。

他总而言之,他就即立涅槃而不前进,在我空相应的涅槃之处,他就认为大事已办了而不再前进,依止这个而生起胜解,这个人成就定性的辟支佛。他的生命当中,他决定要证得辟支佛果,包括诸多的缘觉、独觉这一类的,暂时不可能回小向大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十圆觉?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第十缘觉,“圆”指的是整个圆满十二类生当中,他已经成就第八识一部份的觉性。觉性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的觉性有两个,一个是我空的觉性,一个是法空的觉性。他证得我空这一部份,他证得我空的觉性以后,“?心”他认为这个已经是符合内心圆满的期待,他不再前进了,而成就湛明之果;在一念湛然光明的心中,成就我空的果位。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他成就独觉、缘觉的圆明(我空真理),他不再接受佛法的教化。他认为他大事已办了,他就不再接受教化,当然不受教化也就不可能再回小向大。

声闻跟缘觉他们两个很像,都是证入我空,但是过程不太一样,缘觉人智慧比较高,智慧有深浅差别。声闻人断见思烦恼,如烧木成炭,但是缘觉他是更清习气,烧木成灰,他把烦恼断了,习气也破除了,他的智慧比较高,差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