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二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时,孔雀王菩萨知天众心,复为宣说第十六法,告诸天众:『复有善法、可爱乐法,能制放逸犹如铁钩,应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谓念死。若人念死,常勤修习,不休不息。无等大恶恼乱一切诸众生等,无能逃避,决定无免。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爱别离,令人丧灭,生于畏处,或有从乐生于苦处,业绳系缚,自业所资,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于命终时,无有伴侣,唯有善业及不善业以为同伴。所作善业犹如父母,将至乐处;不善恶业犹如大怨,将至地狱、饿鬼、畜生。以是义故,应修善业,舍离诸恶。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则不着于境界,不着贪欲、瞋恚、愚痴。怖畏死故,不为妻子眷属因缘作不善业。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尚得寂静,何况出家。若有沙门修于念死,则不犯戒,不乐境界,不处愦閙。若处愦閙,心则散乱,多言之本,多见女人。能生一切贪欲之处应当舍离,思惟念死。若处愦閙,心意不善,于命终时,当得一切无利衰恼,不得安乐。临死之时,刀风、剑风之所解截,无归无救,业绳所缚,将至余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所能救护。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则乐持戒智慧,如是修行,是则能令善业增长,不善消灭,以善业故,受人天乐,后得涅槃。
「『若男、若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门、婆罗门,常应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善之业,心作是念:「一切众生皆当归死,天人、地狱、饿鬼境界无处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死,畏未来世,其心不着色声香味触。如是境界非常不变、非不坏法,常念无常、苦、空、无我。若心念死,不为诸恶之所恼乱,常当数数修不净观,善观增长。数数念死,修习增长,係念无常。「无有常处而不破坏、不变不灭。可爱山峯百千万亿乃至须弥山王,劫火所烧,皆当摧灭,况人、天身。大海无边,一切大河、一切龙王所住之处,一切诸龙及阿修罗,七日既出,则皆乾竭,何况我身。举要言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三界无常变动皆当破坏,况我身命当是常住不动、不破坏法?」若能如是心意常念,意善观察,如是修心,无处可乐、无处可贪、无处可瞋。贪瞋净故,痴亦随灭,离三过故,得第一处,不老不死、不尽不灭。如是念死,无所缘念,是故念死于一切念最为第一。
「『修念死相,复有功德。若沙门、婆罗门如是修行,谛观此身犹如虎槛。云何观苦?「如我此身,身心病恼,为老所坏,死王将去,死网所缚,为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慧。是故应当于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不久死至,坏于一切众生之命。」若沙门、婆罗门如是係心念于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复次念死,所谓「此身唯有无常,一切诸行皆悉无常、苦、空、无我,念念变坏,速疾不停,破坏之法,空无所有,非坚固法,如旋火轮、乾闼婆城,一切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复如是,无有坚固,犹如水沫、乾闼婆城。如是死法,一切皆有,毕定来至,甚可怖畏;是故当修坚固之法,摄三善业,舍三不善。」当作如是念于死想。若沙门、婆罗门自心修念,修是念故,得大利益。』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先佛偈,而作颂曰:
「『此六恶怨家, 破坏于世间,
老病死不断, 由于三毒故。
五境界大贼, 能劫于善财,
此怨诈亲善, 行于嶮恶处。
放逸不善心, 坚着于境界,
能将诸众生, 疾至三恶道。
若有能觉知, 苦等真实谛,
是人则能得, 安隐寂静处。
拔断诸毒根, 增长功德行,
应离懈怠心, 莫近恶知识。
若比丘精进, 勤修念死观,
则得无上处, 永离老病死。
若有能如实, 觉知于根尘,
依止正智慧, 则能渡有海。
念死常生怖, 离慢及懈怠,
亲近智慧人, 众恶不污心。
精进心柔软, 修法离众恶,
正见心不动, 此人应亲近。
若近恶知识, 则不得善法;
若近于胜者, 则不畏众过。
一念及须臾, 昼夜常不离,
智者常念死, 无有逃避处。
念死最殊胜, 诸念无与等,
修行得寂灭, 永离诸尘垢。
若有念死畏, 则不起心恶,
心离一切过, 当得寂灭处。
不放逸胜果, 世尊如是说,
若常念死畏, 则离诸不善。』
「时,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说如斯法:『复次,第十七法能多利益沙门、婆罗门,有何等法?所谓离于色慢、种姓之慢及财富慢。若有色慢、种姓之慢及财富慢,是愚痴人口行恶业、身行恶业、意行恶业,以此因缘,身坏命终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于彼生处处处轮转,无量生死受大苦恼,不可称说。既知过已,不起色慢、种姓之慢及财富慢。若有人能离于色慢、种姓之慢及财富慢,当知是人则不造作身口恶业,如实见色无常、苦、空、无我,空无所有,无有坚固,是不净器,发毛爪齿、皮肉和合,无量骨锁筋髓脂肉,屎尿脓血充满其中。「我此色身初亦不净,中亦不净,后亦不净,无量业烦恼因缘所生,无坚无常、无实无我。今我此身若至死时,不为我伴乃至一步,弃于塚间或以火烧,或为凋鹫乌鵄狐狗之所啖食。」若人如是思惟忆念,于色慢中,或灭或薄。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起种姓慢,自言:「我种姓胜。」若以实观于真谛中,无有种姓,但妄分别。以愚痴故,妄生分别:「此种姓胜。」「此种姓不如。」如实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变易。随何等人有实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调伏,有此功德:其人虽生下姓之中,名大种姓。何以故?以有功德胜种姓故,非生种姓;功德因缘,非生因缘,若无功德,则无因缘。是故沙门、婆罗门不应起于种姓憍慢。
「『复次观于色慢。若沙门、婆罗门及余行人,观我此色于婴儿时,虽有色貌,昂面不动非动时色,动时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时色,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尸,众蝇唼食、蛆虫所啖,风吹日曝、雨渍湿烂,一切破坏分散狼藉满于塚间,此身分散为无量分,骨节分张,髑髅异处,咽喉肩臂、手指爪甲诸节异处,嵴骨、臗骨、髀骨、胫骨、踝骨、足骨、指骨。以斯如实观于色故,离于色慢。
「『云何如实观财富慢,观已,远离一切世间?如实观知,一切世间皆无自在,无量种法皆无自在,云何此法当有自在?以一切有为诸法因缘所缚,不得自在,从因缘生。譬如屋宅,集众材木、塼墼合和,互相依止,名之为屋;身亦如是,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为身,无有自在,是身色相亦无作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如实观察色慢、种姓慢、财富慢,一切皆灭,或令薄少。
「『复次,以不实观故起种姓慢,若如实观,如是种姓但有分别,无目之人妄生忆念。若布施、持戒、智慧、净行、正见和合,如是种姓则为殊胜,非如愚痴妄起慢心念种姓胜。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若能如实知于种姓,于种姓慢一切皆灭,或令薄少。』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迦迦村陀如来经偈而作颂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财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见嶮恶岸。
一切诸憍慢, 放逸乱诸根,
现在人所轻, 命终堕恶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则无乐, 命终堕恶道。
若恃色富慢, 非为如实见,
愚痴无智慧, 不能渡苦海。
色种姓财富, 及以诸乐具,
一切皆无常, 智者不应信。
若离施戒智, 则无有种姓;
若有施戒智, 是种姓最胜。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种姓,
是故智为因, 离智无种姓。
若有持净戒, 犹如清凉池,
斯人大种姓, 是名胜种子。
布施戒及智, 勇勐实精进,
能与此相应, 是名胜种姓。
若离于正法, 非剃发种姓,
名之为沙门, 名为婆罗门;
若修于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为沙门, 乃名婆罗门。
老能夺壮色, 死能断命根,
财物必散坏, 一切法如是。
病能坏强健, 令众生流转;
若有智慧者, 应离色财慢,
知如是恶已, 谁有起憍慢?
是故色财慢, 智人所舍离,
以修行善法, 则无诸苦恼。』
「(上显文中少第十八标文或合或阙本同未详)。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如是说法:『复次,沙门、婆罗门复有行法,谓第十九,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众,若平等心,得第一乐,一切众生之所爱敬,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云何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若沙门、婆罗门舍于诤论,不与人诤,既舍诤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是故沙门、婆罗门能舍诤论,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
「『复次,有法能令沙门、婆罗门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观一切众生皆为衰恼,观于怨家犹如亲友。「此诸众生生死所摄,生死不断,以有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饥渴、打缚鞭挞、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如是观于苦恼众生得大衰恼,于怨亲中修平等观。若沙门、婆罗门作是观已,于一切众生中得平等心。若沙门、婆罗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众苦所恼,所谓疾病恼诸众生身心疾病,以病衰恼,得大苦恼。」于怨亲中如是思惟,作是念故,心得清净;以心净故,血则清净;以血净故,颜色清净,一切诸根皆亦清净。如是观察,得现果报,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爱敬瞻仰,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天上。
「『复次,沙门、婆罗门复以异法观诸亲友犹如怨家。「一切众生无有不死,不离生死,生已复死。如是众生以自业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此等众生诸苦所恼。」如是思惟,利益一切众生,心则清净;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一切众生爱乐瞻仰,得现果报,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如是比丘修大善业,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复次,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复以异法修平等观。此诸众生业与业藏,因业流转,如业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业故,生人、天中;以恶业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人、天如是修行,心则清净;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一切众生爱乐瞻仰,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净故,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复有异法于一切众生修平等心。何等异法?所谓一切众生共爱别离。一切众生生死所摄,无一众生非爱别离,此爱别离甚为大恶。如是修行,心则清净;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见心得清净,爱乐瞻仰。以于一切众生起平等故,得现果报,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以余业故,后得涅槃。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复以异法于一切众生修平等心。何等异法?所谓是心轻转,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不净观;若瞋心起,修慈心观;若痴心起,当观察思惟十二因缘。是三种心,三法对治,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于怨亲中修平等心。意清净故,一切行处心无疑虑,则得第一清净乐行,觉安卧安,诸天所护,无能得便,有大威德。以心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一切众生爱乐瞻仰。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得现果报,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受诸天身。以是业故,终得涅槃。』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若于怨亲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无偏党, 牟尼说智慧。
若人心清净, 不为过所污,
独行林树间, 牟尼说无贪。
心无悕望垢, 远离一切浊,
不乐诸境界, 牟尼说寂静。
一切无常等, 如实谛观察,
知世间明闇, 牟尼说勇勐。
不厌世间法, 而修行善法,
于苦乐平等, 牟尼说离垢。
心常知止足, 常远离诸欲,
不悕重供养, 牟尼说清净。
不近恶亲友, 不行非义处,
独行自坚心, 牟尼说正业。
远离喜及畏, 爱力不能坏,
诸根悉寂静, 圣说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于一切平等, 牟尼说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业果,
舍于善不善, 牟尼为人说。
精进断诸恶, 常修身念处,
如实知受生, 牟尼说为智。
若人畏生死, 时处常作业,
法语摄诸根, 牟尼说寂灭。』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兜率陀天众,以无量种方便说法。时诸天众一心正念,舍诸欲乐,以柔软心乐闻说法。
「时,孔雀王知诸天众心调伏故,复为说法:『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心当念法。念何等法?所谓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安乐。若沙门、婆罗门身心知足,知足为伴、知足为救,成就安乐。知足之人于一切处无所追求,第一安乐,眼不贪色,于无量色不生悕望亦不分别。若见色相,心不忆念,不求过去可爱之色,不爱不乐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不生念,不生味着。若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足,常得安乐。
「『如是,耳闻可爱之声,不爱不乐亦不心念,于过去境界若起贪欲,心不分别,如实观之:「此声非常、非乐、非我,但有分别,害诸众生。愚痴凡夫妄念分别,声至耳根,令心恼乱。」如实观之,如是善观,如实知足。如实观声,空无所有,无坚无实,但有分别。如是观察,于一切爱美妙音声、一切爱境不生贪着。以知足故,得如是乐。
「『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鼻所闻香,不生分别,不起恶觉亦不思惟。鼻闻香已,如实观之:「如此香者,无常败坏,变易不实,空无所有。若着此香,则不能脱恶觉乱心。」是名知足。若沙门、婆罗门鼻不爱乐,如是境界皆悉观察。以知足故,则得第一清净之乐,修习增广,得第一乐。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于舌味中,心不贪着、不念、不分别,于过去味不念不思惟,不善忆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实观味:「此味无常,败坏变易,但以分别而生贪着,谓为可取。」若如实观,于味不乐,心不贪着,不生味爱。若能如是于味知足,则得安乐。
「『复次,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如实观触:「如此触者,非有自性,无常败坏,变易之法,如是触者,空无所有,无坚无实,先无今有,已有还无。」若能如是如实观触,于过去触不生係念,不爱不乐,于触不求,随何等触来触其身,离贪欲触。是名知足。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观于意法,爱以不爱,如实思惟:「观法无常,败坏变易,空无所有,无坚无实。此法无常、苦、空、无我,先无今有,已有还无,一切磨灭。」如是忆念爱不爱法,则知止足。于不爱法不生憎嫉,于可爱法不生喜乐,于过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着。如是善观意所乐法,于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爱不乐。诸沙门、婆罗门以知足故,于六爱中而得解脱。』
「尔时,孔雀王以偈颂曰:
「『若能观知足, 脱六爱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乐。
若以正念心, 如实观于色,
其人于色爱, 不能乱其心。
鼻与境相应, 若能不贪着,
其人意清净, 鼻过不能乱。
智者得舌味, 正观不贪着,
其人于味过, 不能污其心。
身受种种触, 得之不贪着,
其人知触故, 常得安隐乐。
于爱不爱法, 其意不贪着,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赞。』
「『若沙门、婆罗门行知足法,能离如是六种之爱,佛所赞叹。』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兜率陀天众说斯真法:『复次,若沙门、婆罗门思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谓第二十一,畏于境界,畏恶境界,不实之见,不得利益。若沙门、婆罗门如实观色境界,如眼缘色而生眼识,意识决了,分别观察。若境界来,生于贪欲,如是贪欲境界来恼乱我,当生恐怖。若见境界,断欲贪爱而不观视。如所分别,意亦如是,或贪或瞋,皆如实知。若烦恼起,如实观起,得无利益,现在、未来以此烦恼不得安乐,一切众生由此烦恼不得利益、不得安乐。如此烦恼,悉能系缚一切众生。沙门、婆罗门若能如是观境界者,贪欲心生,一切能灭,或令薄少。
「『如是如实观于眼色,复观于耳,因缘和合而生耳识,因耳因声而生于念,或生苦受或生乐受。如是观识,或复多生贪、瞋与痴,或生余识,犹如然灯。观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善念。」知不善念从缘而生,当断灭之。若断不善,善法满足,实观境界,善念增长。不善之念,憙爱共生、有爱共生,皆悉令灭,以灭除故,而得清净,离浊恶垢,得一切乐。是故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初观境界中,若生恶欲,即应断灭,观于善法,灭诸不善。如是于耳声中如实了知,应生善念。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鼻所闻香,云何生识?因鼻因香而生鼻识。若不善念生,知不善念。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念:「我今若生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乐,今当断灭。如实观察则能断灭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实观香,生于善念,以善念故,则能灭于共喜生爱。如是观已,于一切香不生乐着,以断着故,而得安乐。如是如实知于境界,则得如实安隐之处。若能如是如实观香,鼻虽闻香,于香不乐。
「『若沙门、婆罗门舌得味时,若生不善贪欲,如实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识,作是念时,于味不乐不贪不着。如实知舌识,若知舌识喜爱于味,于识得脱,得第一乐。如是如是实知境界,如是如是得无上乐,不为喜爱之所坏也。
「『于舌味中如实观已,复观身触,因身因触而生身识,三法和合而生于触,以共触故,生受、想、思。若沙门、婆罗门如实观触,此触无常,动坏变易,若生不善觉观,得无利益,不得安乐。如实知触,善念观察,不为喜爱之所恼乱,不乐境界。
「『以诸方便观身触已,复观意法云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识,或善不善或无记。若缘不善,起不善念,如实了知:「我缘不善而生意识,我生喜爱,不得利益,恼乱不安。」如是思惟,观法出没则顺法行。顺法行故,如实见于一切诸法自相同相,不为喜爱之所恼乱。以爱薄故,而得解脱;以解脱爱故,得第一乐,知一切法皆悉生灭。以能如是观诸境界,则生正智,能灭一切诸结烦恼。烦恼尽故,得无漏智。以得无漏智相应故,得第一处。是故沙门、婆罗门莫信境界,一切境界犹如怨家,一切众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无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轻动,犹如怨贼,诈为亲友,如此境界悉能系缚一切众生。』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若实知境界, 如以铁钩持,
驰散轻动故, 作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乐于分别心,
死网羂欲至, 能断众生命。
为境界所牵, 令人心躁扰,
为愚痴所诳, 而不能觉知。
境界无定实, 如乾闼婆城,
能增长众苦, 为地狱因缘。
境界火所烧, 愚痴欲所诳,
轮转不停息, 不觉烧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瞋恚,
瞋恚覆人心, 死则入地狱。
是故有智者, 离欲灭瞋恚,
速远离愚痴, 则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乐,
智者厌境界, 毕定到涅槃。』
「是为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说佛经法。
「『复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耶?所谓不信心。若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乃至尽命,不应信心。如此心者,轻躁难摄,自性曲戾,不住一境,乐于异境。一切愚痴凡夫以此心故,流转地狱、饿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亲友,轻躁缘境,迷惑一切愚痴凡夫,令其流转在于地狱、饿鬼、畜生,虽常流转而不厌离如此恶习,于生死中受大苦恼。是故不应信此恶心,乃至未得圣印所印、不得须陀洹——闭恶道门。若不如是,遍行诸道受一切苦。一切系缚、一切羂缚,诸使和合,甚难调伏,是故沙门、婆罗门不应信心。』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深速而无垢, 遍一切众生,
是心犹如王, 流转诸世间,
难见甚可畏, 轻躁造恶业,
若人能摄心, 则至第一道。
能将至善处, 亦至于恶道,
若调伏离垢, 则至于涅槃。
心能作苦乐, 心势力流转,
能作种种业, 调伏则得乐,
是故应护心, 护心则得乐。
若人于境界, 诸根心寂灭,
脱生死忧悲, 则到无住处。』
「如是孔雀王为诸天众说迦迦村陀如来真法。
「尔时,诸天众皆悉欢喜,敬心围绕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说妙法,初中后善,为天众说,能至涅槃。』
「尔时,孔雀王复为天众说如是言:『我于迦迦村陀如来所,闻二十二法,以义利益安乐天人,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众,是故宣说。』
「时,诸天众欢喜赞叹,合掌敬礼,供养孔雀王菩萨。既礼拜已,夜摩天众入莲花林游戏受乐,兜率天众上昇虚空归兜率天。
「尔时,夜摩天众于园林中游戏受乐,乃至爱善业尽,随其自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余业,生于人中,生大种姓,常顺法行,颜貌端正,财富具足,处好国土或王大臣。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住之地,彼见:有地名曰乐行。众生何业生于彼地?彼见闻知:若人大心善行,直心持戒,不杀不盗,如前所说,复离邪淫。若见素画女人,不生邪观,见作劝舍,令住持戒,常为众生数数说法,令住法中,为一切众生说邪淫过,说业果报。『若人邪淫,甚为下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是业报受大苦恼。作是观已,不应邪淫,勿于后悔。邪淫之罪,受报大苦。』为诸众生说如是法,令住正行,救恶道行。如是之人,自利利他,持戒依戒,尽形持戒,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外实内空,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夜摩天中名乐行地。生彼天已,受无等乐。有一大池名曰乐行,纵广五百由旬,其池清凉,湛然清净。复有摩偷甜美饮树,周遍皆是毗琉璃树,真金为叶,青宝玉枝围绕此池五百由旬,莲华充满遍覆池水。其诸莲华,真金为叶,毗琉璃茎,琉璃为须。复有莲华,七宝庄严。种种莲华遍覆池中,种种众鸟七宝庄严,出妙音声。无量百千天子天女围绕此池,一一天子,无量百千天女以为眷属,与此天子娱乐受乐,自善业故。复于池边有七宝林,名曰心乐。于此林中有种种鸟,一百流水而以庄严,无量众宝庄严其林。天子天女或在乐池或于此林,于五根中受境界乐,以善业故。生此天中,闻歌所牵,向于岸林。复有余天于此天中命终退殁,有诸天女天衣庄严,见新生天子速驰往趣,求为给事。
「是诸天众,不杀不盗,不行邪淫,善业果报生此天中。不邪淫故,命未终时,天女不舍趣于异天,命终乃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不离邪淫,未命终时,天女背叛,舍之而去如舍昼灯,往趣余天,与新生天子而共娱乐歌舞游戏。时,彼天子临欲命终,见诸天女背叛趣他,心生嫉妒,生大苦恼如地狱苦,以心瞋故,堕于地狱。夜摩天中离邪淫故,无此果报。以是因缘,先退天子诸天女等,皆共往诣新生天子,到已围绕,入大林中为受欲乐,向诸天众。时,诸天众见新生天子,心皆欢喜,与诸天众及诸天女,或万或亿,往诣园林。其园林中,如意之树以为庄严,多有无量种种众树,无量百千莲华庄严,鹅鸭鸳鸯充满池中。无量百千功德大池,久于此池作天伎乐,受五欲乐。久受乐已,于境界中不知厌足,复与新生天子向普光明山游戏受乐,歌舞戏笑一一华池、一一园林、一一流泉、一一山峯、一一山原、一一山谷、一一榛林、一一花林、一一河中、一一山窟。一一如意林中,一一树枝荫覆宫室,一切天众五乐音声,受五欲乐,不可为喻,以其自业相似相应。一切往诣普光明山,歌舞游戏互相娱乐,于境界乐不知厌足。一切欢喜,诸欲具足,向普光明山。
「尔时,山中有旧住天,闻歌音声,生希有心,观诸天众。时,诸天众即皆昇于普光明山,旧天见之皆大欢喜。初来天众皆昇虚空,无量庄严,威德光明,互相瞻仰。一切天众于此可爱山峯之中,河泉流水、华池园林、七宝光明庄严宫殿,林树庄严,诸乐行天而受快乐。或在华池或在河岸,或在林中或在如意林树之间,或在虚空飞至异处,或有歌舞,或有无量天女围绕,饮天上味,离于醉乱。既饮上味,转增欢喜,为如是等二种所转,境界火烧,欢喜如烟。「尔时,有鸟名曰实智,见诸天众受放逸乐,以偈颂曰:
「『五炎遍炽然, 爱风之所吹,
诸欲所迷惑, 放逸火焚烧;
故业将欲尽, 而不作新业,
业尽故还退, 诸天皆如是。
若至欲退时, 苦恼破坏心,
无有能救者, 唯除于善业。
喜乐于富乐, 常爱诸天女,
自心之所诳, 当至大恶处,
为无常所坏, 云何不觉知?
终至于命尽, 一切皆别离。
以心贪境界, 为自业所诳,
天命念念过, 以爱破坏心;
譬如画壁灭, 彩画皆亦亡,
以其业尽故, 天报亦随失。
五根贪境界, 未曾有厌足,
如苏油投火, 炽然无厌足。』
「如是实智鸟为断天众放逸心故,说偈颂法。时,诸天众以放逸故,迷惑不受,以放逸心,共诸天女,或飞虚空,或有昇大普光明山,昇彼山已,其身光明胜百千日。其山先有七宝光明,以天光故,山转殊胜。山中无量众宝园林,以天光故,十倍转胜。复有余天在园林中或莲华中,或在枝叶荫覆宫室众宝光明庄严之处,游戏歌舞受天之乐,见此光明,得未曾有。尔时,天众于园林中既游戏已,一切皆向乐莲华池游戏受乐,互相爱乐,不起嫉姤,安详昇于七宝光山歌舞戏笑,离于怖畏,离瞋忧悲,离他所摄,随念而行,受第一乐,音声游戏,歌舞如意,所念须陀之食,上味美饮,第一欢喜,游戏娱乐,受自业乐。如是久时受天乐已,向喜见池。
「其莲华池长十由旬,广五由旬,甚可爱乐,多有众鸟、鹅鸭鸳鸯充满池中,金色莲华遍覆池水,一切皆以青毗琉璃、青因陀宝、大青宝王、赤莲华宝以砌池底。于此池岸周遍生树,黄金为茎,白银枝叶,或青宝枝,赤莲华叶。毗琉璃树,颇梨为枝,黄金为叶。大青宝树,白银为枝,黄金为叶,青宝为枝。金毗琉璃以为其树,大青宝枝,真金、砗磲二宝为叶。或有金树,金叶金枝胜于日光。或有金树,毗琉璃枝,毗琉璃叶犹如云聚,庄严可爱。或有金树,金枝金叶犹如火聚。或有银树,银枝银叶光明端正,如月盛满。或青宝王树,青宝王枝,青宝王叶,如沉水烟,色相端严。或有宝树,种种枝条以为庄严,或白银枝,青宝挍饰。复有宝树,金银挍饰。复有宝树,金、银、颇梨三种挍饰。复有宝树,赤莲华宝、白银挍饰。复有宝树种种诸色,众花具足,曼陀罗花、俱赊耶舍花以为庄严。复有果树果汁之味,天上味酒所不能及。复有花树熏百由旬。复有声树,微风吹动,其音胜于乾闼婆音。复有众树,见之悦乐,其树色相,彩画庄严所不能及。复有宝树名曰香烟,种种香烟从树而出,诸天嗅已,皆大欢喜。多有如是种种宝树绕喜见池。
「时,诸天众见此池已,得未曾有,或食其果或饮果汁,或共天女採华庄严,或有入于天园林中饮于上味,与诸天女戏笑歌舞,或有入于莲华林中游戏受乐,或有食于须陀味食,或有天子与诸天女飞昇虚空,或有天子共诸天女昇七宝殿,受诸欲乐。如是天众于莲华池受五欲乐,于境界中不知厌足。以爱心故,不知厌足,如酥投火、如烧乾薪,于爱欲境不知厌足亦复如是。
「时,莲华池多有众鸟,有一鹅王名曰善时,是大菩萨,以愿力故,生夜摩天,无量百千鹅众围绕,如阎浮提满月处空众星围绕。如是鹅王,众鸟围绕亦复如是。为利天众,以偈颂曰:
「『如是去来住, 游戏歌舞笑,
无比最大恶, 不觉死欲至。
随其所至处, 死怨不可避,
如是愚痴人, 而犹不觉知。
不择于贫富, 少壮及老年,
若在家出家, 无不为死坏。
乐人及苦人, 功德无功德,
有戒及无戒, 无不为死坏。
若持戒破戒, 智慧及愚痴,
诸王及庶民, 皆为死所坏。
若天若地狱, 若饿鬼畜生,
放逸不放逸, 皆为死所坏。
若生于欲界、 色界无色界,
如是三界中, 皆为死所坏。
业网老所坏, 病苦有大力,
是死如夜叉, 摄缚诸众生。
如是死怖畏, 第一大暴恶,
天为欲所迷, 应泣而更笑。
如是习近欲, 欲为苦恼因,
习近缚增长, 如苏油投火。
欲能坏善法, 初味后不安,
欲为众苦因, 后得大衰恼。
欲初无安隐, 中后亦如是,
非悕望非得, 非为寂静因。
诸根于尘境, 迷着各差别,
愚人爱欲乐, 是故堕地狱。
若共痴受乐, 随受得苦恼,
此怨诈亲善, 能害一切人。』
「如是善时鹅王为放逸诸天说如是偈时,诸天众为欲所迷,虽闻鹅王说如此法而不听受。于园林中、莲华林中、果树林中,树枝荫覆香净之室,无量百千众蜂妙音,天众天女各共歌舞出妙音声,不可譬喻。复有天众坐天宝地,观于可爱莲华之池,受自业果。
「遍观天众,菩萨鹅王作是思惟:『此诸天众无心识耶?不知必定受大苦恼。天中欲退,有五怖相。何等为五?一、得一切可爱可乐爱重天女,与天同业,不复和合,爱别大苦,是为初苦。二者,可爱可乐天之境界,不复和合,与之离别。是为第二退没大苦。三者,退时见异天众游戏受乐,自观己身如灯将尽,业风所吹,不知何趣,心生苦恼过于地狱。是名第三退没大苦。四者,欲退没时,随所生处,或生地狱、饿鬼、畜生,了了自见,见生处故,心生大悔,悔火所烧,受无量苦。是名第四退没大苦。五者,退时受大苦恼,作如是念:「我本曾闻知识说法,以放逸故,贪着境界而不听受,亦不修行。以放逸故、贪境界故。」复作是念:「我作恶法,不听受法,不持禁戒,不集智慧。我从生来放逸所诳,今为悔火而烧我心,业绳系缚而将我去,由放逸故。」是为诸天于退没时五种大苦。如是天众不觉不知,放逸所诳,贪心所坏。』
「善时鹅王一心思惟,欲设方便:『我当以何方便为天说法,令得善业?』尔时,菩萨鹅王久思惟已,为利他故,说愿偈言:
「『常行于戒施, 哀愍诸众生,
成就一切事, 是故应持戒。
与慈悲和合, 远离于悕望,
利益诸众生, 所作必成就。
勇勐无虚诳, 常行于法施,
远离悭嫉姤, 所作必成就。
持戒寂灭人, 尊重供养师,
知应作不作, 所作必成就。
不谄曲憎愱, 常说于爱语,
诚实不虚诳, 所作必成就。
知处及知时, 知可作不作,
知有力无力, 所作必成就。』
「如是鹅王知法修行为说法师,以法成就利益众生。『此天放逸,我当云何为之说法令离放逸?』久思惟已,忆念本生:『我于往昔生阎浮提,于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闻之法,我今应说。我于尔时生阎浮提大长者家,作长者子,名优钵罗达多。彼佛如来知我命终,生夜摩天乐行之地,愿生鹅王,当为放逸诸天子等宣说我法,今正是时,当为宣说。』
「尔时,鹅王思惟是已,以清净心利益天众,以慈悲心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往诣天众受五欲处,与诸鹅众围绕而住。见彼天众游戏山林,或游花园或游枝叶荫覆宫室,或于虚空坐宝宫殿,或有天子共诸天女食须陀味。「尔时,菩萨鹅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时,当为放逸诸天说法。我今当以美妙音声演说偈颂,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着欲放逸,不得闻法,闻我音声,耳识爱乐,必至我所。』作是念已,出妙音声,念佛功德,起慈悲心,昇七宝山,鹅众围绕满十由旬,无等妙音,以偈颂曰:
「『及死时未至, 应修行福德,
勿自保其命, 于后生悔恨。
若行于放逸, 是名为死处;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于放逸, 此道非寂灭;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众莫放逸, 放逸非寂灭,
非寂灭行故, 则堕于地狱。
若已失当失, 若今现在失,
皆由放逸过, 如来如是说。
是故一切时, 当勤加精进,
远离于放逸, 则得寂灭法。』
「如是菩萨鹅王昇彼山上,以美妙音说此偈颂,令天女歌皆悉掩蔽,其声不美。时,诸天众闻鹅王音,皆生爱乐。遍于山上一切诸天,得未曾有,谓是歌音——以贪着心,非敬重法——一切皆来向山峯中,至鹅王所。尔时,菩萨鹅王复以偈颂,如前所说,时诸天众天子天女闻其音声,心皆随顺。
「如是鹅王于人中时,大长者子,名优钵罗达多,于迦那迦牟尼佛所,得闻正法,而来生此。今以妙音敷扬宣说,胜妙无等,天子天女一心谛听鹅王所说。
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