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九页,寅三、拣成不成。
本论的修学宗旨,在前面的〈序分〉当中说: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也就是说本论的修学,主要的就是要成就我们大乘的因果。从果地来说,本论所强调的功德,就是菩提心。因为大乘佛法的种种自利利他的妙用,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整个追求的目标,就是把凡夫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的修学次第有三个: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所要追求的目标,这是大乘果地的功德。
这样的菩提心应该怎么生起呢?我们必须要积集大乘的因地。这个因地,基本上就是要成就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修学,在前面的解释分讲到,主要就是内在的一种观照力。这个观照力,马鸣菩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照(产生三个不同的种性):
一、善、恶业力的观照: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生命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业力:如果我们依止善业的造作,就招感了人天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依止的是罪业的造作,就招感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痛苦果报。依止这个善恶业果的思想,我们就产生一种增上的惭愧心。这个增上惭愧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说你已经安住了人天的种性。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生命,将会趣向于人天,出现种种的财富、种种的眷属、种种美好的名声,种种安乐的果报,这就是由增上的惭愧心所引生的一种人天的果报,这样子叫做人天种性。
二、有为、无为的观照:就是我们内心对生命接触的时候,我们发觉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败坏、生灭变化的,所以这个无常本身,就是一种不安稳性,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这个无常流动当中,就说明了整个有为诸法,包括三恶道的痛苦、也包括人天的暂时安乐,通通都是痛苦的。这样人生的归依处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无为的涅槃寂静,所以整个无常观所带动的思考,就是所谓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会使令我们厌恶这种有为的无常败坏之法,好乐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寂静。这样的心生起,我们就说你已经成就了二乘的种性,发起了出离心。当然出离心的生起,就带动我们生命会趣向于偏空的涅槃,这是第二层的观照。
(第三层的观照,就是马鸣菩萨所强调的。)
三、前面的两个观照,包括业果的观照,也包括有为、无为观照,基本上都是心外求法,是向外的观照;本论观照所强调的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就是我们观察生命,你应该是莫向外求,你应该回光返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我们一念的心性的活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随顺有所得的妄想,这样就招感种种的痛苦果报。总相来说,痛苦就是无常败坏的痛苦;从别相来说,就是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的痛苦:这都是由一念的无明妄想所变现。第二个选择,我们一念心的活动,可以随顺无所得的真如,这样我们会产生种种的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远离种种的痛苦而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说我们在观察一心二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明的过失跟真如的功德。
接下来马鸣菩萨引导我们应该观察这三大的道理,所谓的体大、相大、用大。从这体、相、用三大的观察,我们得知其实我们一念心虽然具足了无明妄想,也具足了真如本性,而重点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妄想是一种虚妄的影像,真如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从这样的观察,我们就开始弃生灭,守真常,远离妄想、安住真如,这个时候就是成就了大乘种性,依止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发起菩提心。这样观照所发的菩提心,马鸣菩萨说这叫利根人根利遮轻,就是这个大乘善根特别强,无始的妄想也特别轻薄,他就能够从一心、二门、三大的观照,直接生起所谓信成就发心的大乘正定聚。
但是我们一般的末法众生,我们虽然在观照的时候,也相信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议,也相信无明的种种过失,但是一时半刻要远离无明妄想,有困难。就是我们的善根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罪业的遮障,障碍我们趋向真如,所以我们在观照之余,要加强我们的行动力,就是所谓的修行信心分。要透过五门的修学,来加以破恶生善,帮助我们内在的观照。
这五门当中,前面的四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门主要是破障,破除我们内心的贪爱跟瞋恚的烦恼,安住在忍辱、精进的力量当中。前面的破障是一个前方便,是道前基础。其实在这五门当中的正修,就是止观。止观门是真实能够使令我们返妄归真,止观当中,我们这一科讲到的是修止。这个止,我们上堂课讲过。这个大乘止观的止,它的基本定义,什么叫修止呢?就是止息一切的境界相,这叫做修止。这个止息一切境界相,在本论当中提出了两个方法:
一、止息外在的境界相:就是你修止的时候,要远离气息,远离这种形色、远离种种的地水火风、远离见闻觉知,就是说外在的境界相,都必须要远离。这个远离的方法,法藏大师解释说:就是观察这些外在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是如梦如幻的。既然它是虚妄相,我们自然是应该远离,所以它第一层的远离,是远离这种如梦如幻的外在境界。
其次,远离我们内心的境界相,就是我在那个地方打坐,我也没跟外在的境界接触,但是我内心的名言妄想,它创造很多很多的境界,这样子也应该远离。那怎么远离呢?本论说你应该观察一切诸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就是这一切法,它本身是没有生灭的,所谓的生灭是一种因缘的生灭,从本性来观察,它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这样我们就能够远离内在的妄想。
当我们能够远离外在的境界,又远离内心的妄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真实的把心带回家,就从这种生灭有所得的妄想,安住在清净光明的一心真如,这个地方就叫修止。
这个地方有些人就疑惑说:这样大乘的止跟小乘的空观有什么差别?
小乘的学者当然也修空观,不过小乘空性的安立,是一种灭色取空,他远离一切的有为诸法,另外找一个空,所以他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这样子他这个空性的安立,基本上是一种心外求法,在远离一念的心性之外安立一个空相,所以他这个空基本上不能生起种种的妙用,当然也不可能发菩提心。
大乘佛法的空性,他的安立在前面的论点上说:修习这真如三昧的一个根本思想,你应该观察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就是说这一切境界的差别是由妄念生起,怎么远离妄念呢?你应该观察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言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你应该远离一切外在的境界,远离内心的名言,然后唯是一心。
所以大乘的空观,他内心当中的现前一念明了心性,它是没有消灭的,所以他随时可以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小乘的空性,他没有依止一心,他是远离这个身心世界,去找一个空相的真理,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整个生命的现象就全部消失掉;他没有说是观一切法空,然后安住一心,没有这样的思考,这个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把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它的止息妄想,是随时可以生起妙用的。)加以简别。
寅三、拣成不成
前面是讲到我们修习大乘种性的一个方便,就是修习真如三昧;这个地方就正式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的时候,有的因缘可以,有的人可以成功,有些人不成功,这一个差别的因缘,我们作一个说明。这当中有两段,先说明这个成功的因缘: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前面的修止,它的方便应该要住于静处,端坐正意。就是我们刚开始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你应该要在佛堂修,你应该观察:一切的外境是如梦如幻,一切的妄想也是本自念念不生、本自念念不灭,这个时候远离了外境,远离了内心的妄想,安住在无住的真如。但是我们一个凡夫众生,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人事因缘必须要面对,我们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佛堂当中,所以若从坐起,从现实的生活,我们迟早会从佛堂出来。出来,就会跟这外在的境界接触,也可能是顺境、也可能是不如意的逆境。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在顺逆境界的刺激之下,我们应该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就是说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跟静中修有所不同。因为静中修,你的心完全可以作主,它干扰的因缘少,所以你内心当中,就直接扣着所谓的无住法门,你看到任何的境界、你想到的任何的事情,就以无住法门来破除。但是当你离开佛堂以后,这个人事的复杂度,那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所以我们有时后对于这个无住的真如法门,会忘失正念。但是忘失正念,因为你有顺逆的刺激,你的心就会躁动,躁动的时候就会起动我们止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继续的常念修习真如三昧方便,随顺这样的一个方便去观察,观察这一切外在的顺境、逆境,都是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一种如梦如幻的影像,它不真实,乃至于我们内心所带动的妄想,也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从本性的观察,都是毕竟空的,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从这种妄想当中跳脱出来。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我们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妄想,但是我们也说过妄想是一种虚妄相,当我们不断这样的如实观照以后,这个妄想的力量就像乌云一样,这太阳一照,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我们真如的清净本性现前,我们就从本性当中真实的安住,慢慢安住了。
以心住故,渐渐猛利。一个人他在真如一安住以后,修行就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以前在无明妄想中打转,总是觉得修行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够在真如中安住,乃至于少分的安住,你修行的那个真如力量就慢慢的猛利,慢慢就远离无明妄想,开始随顺真如三昧。这样有什么功德呢?
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我们经常修习真如三昧的人,从破恶的角度,他能够深深的去消灭烦恼。这个烦恼,有贪欲、瞋恚、高慢心、嫉妒心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这个烦恼,它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妄想!真如三昧,就是直接从烦恼妄想的根本去破除,烦恼的根被你破坏了,烦恼就没有办法活动,就算有也是非常的轻薄,所以它能够从内心的深处,把这个烦恼的根慢慢的斩断。
从生善的角度,能够引生我们大乘的信心。诸位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当然你也应该知道得菩萨戒戒体的因素,就是你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主要因素,就是成就大乘种性,也就是说你内心能够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看到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看到的这个本来面目以后,你再发这个菩提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才能够发菩提心。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是活在一种以自我意识、这种个人有所得的妄想当中,你说断烦恼、修法门、度众生、成佛道,你会觉得这四件事跟你的距离非常遥远,有很大段距离。但是如果你能够把心带回家,从这些如梦如幻的、有所得的妄想跳脱出来以后,你再去思惟这件事,断如梦如幻的烦恼、修如梦如幻的法门、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这是因地,成就如梦如幻的万德庄严,你会发觉这件事情,不是我们以前所想的那么困难,就是你大乘的信心增长了。这样子你就能够真实的从内心的深处发起你的菩提心,这就是你的信心增长,你对于成佛之道充满了信心,你觉得每一个众生总有一天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这件事情做得到,只要我们肯努力的话。这样你就能够在大乘的功德当中,成就不退转。
这个就是我们讲真如三昧的因相跟果相的修学。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众生,他一修学的时候就非常的顺利,这部车子就直接开到了宝所;但是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这当中有些障碍。我们看第二段,这个失败的原因: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同样的人,在接受所谓的真如三昧这样的清净教授以后,他如实的修学,他不能成功,这当中提出了六个因素产生障碍:
一、疑惑:真如三昧它观修的重点是真如,而对真如理产生犹豫不决,这种人多数来说就是世智辩聪。就是说我们在观修业果,或者观修小乘的空性,基本上都是一个思议境,能够用我们平常的名言、概念去推论;但是真如三昧这种意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意境,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以无住为住这样的一个意境,是一种不思议境。不思议境你要用思想去推论,你就越离越远,当然就产生疑惑了。所以这个地方疑惑的因素就在这里,就是你还是用你的老毛病,你依止妄想在活动,当然这样就是心外求法,跟真如的距离就愈来愈远。
二、不信:前面的疑惑,多少还是半信半疑。这个不信法藏大师说:这根本就是外道的阐提种性。就是他根本没有大乘善根,你跟他讲这件事情,跟没有讲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不相信这个情况。
三、诽谤:诽谤比不信更严重,诽谤就是造罪业了,就是他个人已经有邪见。不信顶多是愚痴;而这个诽谤,他已经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当中,创造一个生命的思考,这个时候他就诽谤真如三昧的功德,诽谤真如没有真实的利益,不能带领我们离苦得乐,这是诽谤大乘正法。
四、重罪业障:就是这个人,他以前(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前生)曾经有这种五逆,乃至四重的这种重大罪业。一个有罪业的人,他内心就是躁动不安。不过这个地方的罪业,特别指的是还没有忏悔的罪业,就是你这个罪业,没有真实的忏悔、没有真实的断相续心,所以罪业会继续的活动,一直在干扰你。当你要把心带回家的时候,它就障碍你。
五、我慢:就是高傲轻慢,对于师长、对于我们所教授的大乘正法产生高慢。一个人高慢心,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们就很难得到一些佛法的教授。
六、懈怠:就是我们听闻这个真如三昧的传承以后,我们没有经常数数的修学,我们内心当中还是随顺妄想而转。
真如三昧,是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前面有六个因素,只要具足其中一个因素,就对真如三昧产生遮障。这六种的障碍,一般佛弟子最容易犯的大概是第一跟第六。因为这个二、三、四、五,我们不是很严重过失的人不容易犯。第一、第六我再说明一下:
疑惑的意思,就是说他不是完全不相信,他是犹豫不决、半信半疑。就是说因为我们生命无始劫来,有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心随妄转,我们很习惯跟无明妄想在一起,我们很习惯去依止有所得的个人的欲望,去思考这一切的生命的现象。那你现在要我们远离妄想这个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的确是有困难。之所以有困难,这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个人他只有闻慧没有思慧。就是你只有在课堂上的时候听到真如三昧这个名相,但是你下去以后,你没有根据这样的一个法门去操作,你没有真实的把心带回家;所以要你远离妄想,你就害怕。你说:我以前都是跟妄想在一起,你要我远离妄想,那我怎么办呢?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都是跟妄想在一起,我的生命才能够相续下去的;你从来就没有跟真如相应过,你就不敢远离妄想。
这个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你没有真实的去操作真如三昧,你连一次都没有,当然会对真如的功能产生疑惑。蕅益大师开示说:这个真如法门,跟一切法门有所不同。就是说你只要有一次的相应,这个信心生起,一信以后永不再疑惑,因为它是真实性,它是你的本来相貌,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就是说你有五分钟的相应以后,那你内心当中对大乘真如的功德归依,是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所有的这些障碍都不是障碍。那问题就是你完全没有相应过,那你就有问题,疑惑就是你没有思慧。
第二个懈怠:就是说我也相信真如是我生命的大安乐处,我也相信无明妄想是一个盗贼,带给我痛苦,但是我就是懈怠。要我远离妄想也是好、安住真如也是好,但是我就是没有去做,一天过一天,悠悠泛泛。这个怎么办呢?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对治懈怠的方法,你就是深观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观察我们此生,生从何来,死将何去?
就是说我们过去无始劫来依止无明妄想,当然无明妄想它是一种有所得的欲望,有所得的欲望就很容易造罪业,非常容易。只要有境界稍微刺激你,你那个杀、盗、淫、妄的罪业就会出现了,这个罪业就带你到刀山油锅受痛苦的果报。当然一个有善根的人,有痛苦他就生惭愧心,从三恶道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布施、持戒、忍辱,积集善业。这个善业,招感了这一期的安乐果报,做一个甜美的美梦。但是这一个人在安乐的环境,又容易产生放逸,安乐的环境最容易放逸。一放逸以后,这烦恼就开始活动,开始造业。造业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就是我们过去无明妄想在活动的时候,就是到三恶道去、到人天道,到人天道、到三恶道去,这个历史不断不断的重复。
简单说:为什么无法解脱呢?就是不曾离开过妄想!
不管你到三恶道去、不管你到人天果报,都是无明妄想。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到现在,还在这个地方流转的因素,就是我们没有离开妄想,没有真实的把心带回家。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今天远离妄想、安住真如,这当中有很多的痛苦,我们刚开始也很不自在,但是我们应该思惟:我们过去的痛苦,在三恶道所受的痛苦,是现在修习真如三昧的百千万倍。而过去的痛苦,受完以后完全没有增上的力量,白白的受苦;而我们修真如三昧,虽然在过程中有一些痛苦,但是能够究竟离苦,而究竟得到圆满快乐的力量。这样子想,所以这件事情值得做,这样思考就能够破除懈怠。这个就是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必须要远离的六种障碍。这个地方是说明成功跟失败的因素。
丑二、明证相
前面是一个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是说明真如果地的相貌。就是说怎么知道修这个真如三昧成功了呢?它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复次,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根据马鸣菩萨真如三昧的修学,止息一切的虚妄相,把心带回家,这样你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相貌,就是你能够如实的了知法界一相,这是你修真如三昧的功能出现的判定标准。
什么是法界一相呢?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不二,即名一行三昧。我们过去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善恶的对立、空有的对立,当然这样的思考从对治的角度也是有需要,但是这不是我们大乘的根本法门。大乘的根本是一个平等法门,就是说虽然诸佛的功德庄严是由种种的妙用,众生有种种的惑业苦,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从他的本性观察,这个众生跟诸佛,他是平等不二的,这个就是平等的法门、不二法门,这个平等法门又叫做一行三昧。
蕅益大师注解说:这个法界一相,是约着他所证的功德来说;一行三昧是约着他能证的这个心识,他能证的心识就一行三昧,这一行就直接了当正直舍方便,但修无上道,直接的趣入真如,叫做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因地的修学,法界一相是果地的功德。这样的法界一相生起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发菩提心。
前面也说过,这个菩提心不是嘴巴讲一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是你能够真实的体验到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产生一个坚定的信解力,而发起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意乐,这样才讲所谓的信成就发心,这就是我们修真如三昧的一个判定标准,你法界一相的功德是不是生起。
接着,赞叹真如三昧的一个力量。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真如三昧的一个特点,它是一切的有为三昧的根本,一切有相三昧都是以真如三昧为根本。如果你能够修持真如三昧,你要修习这些方便,你就很容易生起其他有为的三昧,包括念佛三昧、或者师子奋迅三昧,这些三昧都可以从平等不二的清净心生起。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真如三昧:
蕅益大师说:它就是《楞严经》说的首楞严王三昧,也是《法华经》所说的一实相三昧。这个三昧的内涵,简单的说就是修无住法门,不住于外在的境界,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以无住为住,内心当中是一种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的一个无住的境界出现。这个境界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一切修行的出发点。
譬如以禅宗来说,禅宗有一个禅师,叫做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他内心真实跟虚妄的相貌如何抉择,还不清楚,所以他只好继续参访善知识,他不敢闭关修行,他必须把根本找到。他八十几岁的人跟年轻人在一起这样参学,有一天参访一个大善知识,这善知识就点他一句话说:你这个赵州禅师,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就是你年纪大了,跟这些年轻的比丘在那边参学,你怎么还没有一个住处?当然这个住处不是说色身,色身要找一个住处很容易的,但是你的内心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呢?这个时候赵州禅师就起大惭愧心,开始回光返照,后来就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走尽了大江南北,请善知识开示,原来所谓真实的归依处,是在我一念心中,莫向外求,得来全不费功夫。
当你: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你就有资格可以修行,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都是你的方便。密宗也是这样,密宗它的三密加持,身体的礼拜、或者是结手印,口业的持咒,意业的观想本尊,这个三密的加持,基本上也是依止你的真如清净心。密宗里面警告:你在修三密加持的时候,你依止妄想,你这个因地是虚妄,你可能会出差错,到最后你会心外求法,可能就会走火入魔,因为你根本的依止处是妄想。这个三密加持是一个很大的加持力,到最后却加持在妄想上,那你就有问题了。
所以说我们修行一切法门都非常好,但是你必须把根本找到,说是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