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页:
癸二、显示用
子一、正明用即真如
前面讲到一心的体大跟相大,讲到真如门;这以下讲到用,这当中分三科,先看子一、正明用即真如。这个体大跟相大它是真如门,是一个非因缘所生法,它没有对立的,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一种所谓法尔如是的情况;这个用大,它是因缘所生法,生灭门,因缘所生法就是所谓的修因证果。但这个修因证果,它必须要随顺于真如,用即真如,就是你要能够随顺于真如,就能够开显体大、相大,所以讲用即真如。这个即就是随顺,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有随真如的功能。这个修因证果,我们先看第一个因地的修学,再讲到果地的功德。先讲因地修学: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什么叫做随顺于真如的妙用呢?诸佛如来在因地的时候,他必须修学两个重要的法门。当然诸佛如来从佛法的角度,他也是从我们凡夫这种障碍苦恼的心识开始修行的,这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大悲利他;第二个是三空自调,成就利他跟自利。
第一个重点、大悲利他
刚开始先讲到大悲利他:我们就在凡夫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心中发大慈悲,这个大慈悲心有两个:一个是属于行,一个是属于愿。这一个行,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这个是大慈悲的行,他的一个实际的行动;第二个愿,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定。
我们先讲这个愿。你今天在一个苦恼的心中,你内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你突然间想到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不想再做苦恼众生了,你想要在生命当中有所改造,你希望从人法界趋向于佛法界。你有这个希望以后,你就应该发愿来受菩萨戒,这个发愿你主要是要建立一个利他之心,要利益众生之心。利益众生心的生起,在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七重因果:七重因果主要的就是知母,你要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生起利他的心,首先把你自己生命的个体,跟一切有情之间相互的关系找到。如果你一直觉得你跟众生是完全没有关系,你这个利他的心是空话;因为利他心的生起在于感同身受,对于众生的苦你能够感同身受,所以你真实的希望他离苦得乐。
你能够感同身受,是建立在你跟他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你这个关系没有找到,那你不可能感同身受,也不可能生起利他的心,你顶多就是成就一个阿罗汉或者辟支佛。所以你一定要从无量的生死中,去观察我们经历过无量的生命,而每个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母亲,这个母亲要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给我们很多的恩惠,所以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所以我们必须要跳脱现在这个时空的因缘,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是我的母亲,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母子关系。既然一切有情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我们就很容易对他生起感同身受的心情,我们就很希望他能够跟我们一样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生起利他之心。这是从事相、从因缘上的观察,叫做七重因果。
第二个、自他交换:是属于理上的观察,所谓自他交换。自他交换这个自,就是爱护自己的心情,这个他就是爱护他人的心情。当然我们凡夫的心这个我爱执,爱着自己、保护自己的心很强。我们在我们的清净平等心中,捏造一个自我以后,从今以后就保护自我、爱护自我。现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思考,稍微调整一下,你应该观察第一自他是平等,我们没有比众生更特别,我们这念心想要离苦得乐,众生的心也想离苦得乐,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
从自他的平等当中,再建立他是比较殊胜的,我是比较卑劣的。也就是说三世诸佛因为生起爱护众生的心,所以他积集布施、持戒的善业,而成就万德庄严。我们因为爱着自己的心,即使我们过去布施、持戒,因为我们思想卑劣,所以现在还在三界轮回。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离苦得乐,重点还不是积集善业,更重要的应该改造我们卑劣的心态,就是把爱着自己的心,转换成爱着众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修学佛法以后,会有一些功德,可能会有各式各样持戒的功德、禅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这功德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自己,完全自己受用;第二个我们选择牺牲自己,把这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当你能够选择利他的时候,你的功德不但没有失掉,反而更加的增长广大,因为你的心刚好跟真如的平等相应,跟法界的功德相应。所以我们应该改造爱着自己卑劣的心,而生起一个利他的殊胜心,这叫自他交换,就把这个心态,透过我们不断的去观想——自他交换,去作一个修正。
就是说我们今天培养一个利他的心,当然我们不一定有行动,也就是说众生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我们自己本身念念跟真如想应,我们就开显内心当中的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如果你不想成佛,那就另当别论;但是你想成佛,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希望,希望有情离苦得乐,他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换跟七重因果。
有了希望以后,我们随顺因缘要产生一个行动,就是你度化众生你要有方便力,不是说靠一股的冲劲就可以。什么样的方便呢?你必须修习六度、四摄,你应该要修习善法。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还要去成就四摄法,透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种四摄来摄化众生,就是他有这个行动力,这都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就要去修学的大悲利他。
第二个重点、三空自调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我们今天说是利益众生,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在佛堂,这时候内心会跟各式各样的众生接触──有时候是苦恼的众生、有时候是大福报的善根。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我们开始去爱护众生,犹如爱护自己。但是这个当中你要能够不执着众生的差别相,破除我们对众生的一个执取。那如何破除呢?就是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众生跟己身的真如平等,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刚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我们这念心都是从有相的境界来执着,看到他的外表、听到他的声音、他的颜色,色、声、香、味、触、法,但是我们应该要更深的观察,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拨开,看到众生真如心那个如,跟我们的如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时候我们从我空、法空以后,再突破到空空,这空相也不可得,入平等法界,三空自调。
前面是利他;这个地方是在利他的时候,你应该善知调伏我们内心对众生的执取。这地方是说,我们今天这个用,这个在因地上的用要如何随顺真如?套一句《金刚经》的内涵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你刚开始一定要生其心,你要有利他的心,你要没有利他的心,你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就建立不起来了,不管你的戒定慧有多么的高深,跟成佛之道就不相应了,所以利他的心应该说是必要的条件,所以生其心是第一个重点。
但是这个应无所住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有次第,刚开始应该是有所住,住在这个善来对治恶。你可能刚出家的时候是非分明、择善固执,慢慢慢慢我们就从有住的境界慢慢到无住,慢慢慢慢我们会知道择善不一定要固执。就是能够明辨是非以后,又能够包容是非,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就可以了。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一定要生起利他的心,那慢慢慢慢再修无住法门,这样子的修学就是因地的悲智双运。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它果地功德: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我们前面的依止大悲利他、三空自调,虽然我们表面上在利益众生,其实结果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我们内心在这样的修学当中,念念除灭我们心中的我爱执,慢慢地开显我们内心的清净法身。这样的法身开显以后,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这种见到法身的业用,前面说过我们内心在自利利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开显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这种功德慢慢跟真如平等,而且遍一切的时空。但是在遍一切时空当中,我们内心不会生起这样的执着:哦!我开显我的功德。你没有起这样的分别,无有用相可得,你还是一个平等的心。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没有有所得的心呢?因为诸佛如来的身有两个: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智身。这个法身是所受用的,这个地方后面会说,它是一个色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法身叫做遍一切处。智身是一个心法,它是一个离相的、清净明了的智慧心性。法身是色法,智相之身是一个心法,色心二法都是相应第一义谛,就是一个如如的境界;不像凡夫这种生灭门世俗谛,那是一种差别对立的,有种种的造作、有种种的有所得。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如何从身口意的作用当中随顺于真如。随顺真如有两个:一个是慈悲,一个是般若。
在《瑜珈师地论》上说:其实我们在随顺真如的时候,刚开始的根机有所偏重,说是菩萨有两种:一种悲增上,二者智增上。有一类的菩萨是比较偏重在大悲利他,他内心当中虽然对众生有所执取,但是他的利他的心很强。这种悲增上的菩萨,他会在三界当中先成就福报力,然后再成就圣道。第二种是智增上的菩萨,他在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会偏重在应无所住,他会把比较多的时间用在佛堂中打坐。当然他对众生度化的希望不能放弃,因为你一放弃,菩萨戒体就失掉了。他是把度化众生的行动,设计到先成就圣道,再采取行动,所以他会偏重到应无所住,这个人会先成就圣道,以后以圣道的力量再来积集福德资粮。这个地方就有所差别,这个都是随顺真如的一个方法。
子二、广明随机见别
丑一、总明随机
前面果地的功德讲到法身、智身;这个地方把佛的法身开展出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所见有所差别,这当中分两科,先看丑一的总明随机,先作一个总说: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的妙用。当我们跟真如的体大、相大相应以后,所要成就的这种法身、智身的妙用,众生在见闻的时候是有所差别的。比如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我们念佛,是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号。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三种力量: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把我们内心的功德分成两类: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念佛方能消宿业:假设我们这念心在念佛的时候,只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你相信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不可思议,它有对你有灭恶生善的功能,只是一念的信心,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念佛方能消宿业,这个佛号会对你产生灭除业障、增长福报。你会因为念佛的因缘,来生做转轮圣王、或者大富长者。
竭诚自可转凡心:如果你能够进一步的竭诚自可转凡心,你在念佛的时候有信心,又能够产生智慧的观照,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在念佛的时候有一种光明的观照,一句佛号信愿具足,这个佛号就不是消业障而已,你能够蒙这句佛号的接引,往生净土、转凡成圣。
所以诸佛菩萨的法身、智身,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产生的用就有所差别,所以讲但随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见闻而得到各式各样的利益,这都是诸佛菩萨法身、智身的妙用。先作一个总说。
丑二、别示见别
寅一、约所依识以判二身
卯一、标征
把这些众生所见的差别开展出来,这当中分两科,寅一、约所依的心识来判定二身,这个二身就是应化身跟报身。先看标征: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先作一个标,这以下正式的说明:
卯二、正明
辰一、明应身
辰一是讲到应化身,辰二是讲报身。先看应化身: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我们见到诸佛菩萨真如的妙用,所谓的法身、智身,第一种人是依止分别事识,这个分别事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名言妄想所产生遍计所执的一个心识,叫分别心识,有各式各样的取着叫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包括谁呢?包括凡夫、包括二乘,凡夫是依止有相的取着,二乘依止无相的取着,见到的都是应化身。
就是我们是依止现在的内心状态,假设我们生长在佛陀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老比丘相,这叫应化身。我们因为不知道我们所见到佛的身相,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的取相分别,所以我们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我们看到佛是由心外而来的,所以产生一种取色分齐,有一种自他的分别,佛跟我是有差别的,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的尽知诸佛如来法身、智身的种种妙用。
这个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佛身,我们心中取着的心强,我们看到的佛陀会有衰老、会有病痛、会有死亡,其实这个是我们心中有所取着,所以我们看到佛陀会有老病死,这叫应化身。
辰二、明报身
这个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前面是依止分别事识,是凡夫跟二乘人有所得的心所建立的;这个地方依止的是业识,业识是第八识,第八识当然是依他起性,没有第六意识的遍计执。这个菩萨是初发意菩萨,这个地方的初发意菩萨是初住,发心住以上的,包括三贤位,也包括十地,初发意是讲发心住,乃至菩萨究竟地,所见者的是佛的功德报身。这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把报身的内涵说出来。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先说明报身正报的庄严。身有无量色,有各式各样美妙的颜色;每一个颜色有无量的相,不只是我们前面说的三十二相,他有无量的相;每一个相有无量好,不是只有八十种好: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正报庄严。他的依报,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他所住的国土,我们看到佛陀住的茅蓬也是由泥土所做;但初发意以上的菩萨,看到佛陀是住在实报庄严土,七宝庄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讲到依正庄严。
以下讲到这个庄严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先讲空间: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报身的依正庄严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他没有自他的分离。在时间上: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他是无量寿。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们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时候我们是拜佛陀那一期的个体生命,佛陀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于说法度众生。当然应化身还是很重要,因为没有应化身说法,我们就不能听闻到佛法。但是有时候我们拜佛说南无常住十方三宝,就是没有老病死的那个佛,这个是报身佛,因为他这种佛是常能住持,不毁不失。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种功德报身,它的成就有两种力量:第一种是外缘的力量,就是种种波罗蜜利他的因缘所成就的福德资粮;第二个是本觉内熏,我们依止我们内心的三空自调、正念真如、念念的随顺真如,一种本觉的内熏所成就的、悲智所成就的。这种报身有无量无边的安乐解脱之相,故说为报身。
在《维摩诘经》上说:我们见到佛陀,如果你是见到应化身,你不一定会得到利益。你看外道他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有时候也当面的诃责佛陀,造了罪业,所以应化身是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心显现出来的。但是你要见到报身,你一定会得到利益,一定会灭恶生善,绝不空过。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慧远大师曾经念佛的时候见到佛的报身,那是遍虚空界,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当然你能够见报身,那绝对是会灭恶生善的。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法身、智身就像镜子一样,你用什么心态,你是一个各式各样的相貌在镜子上,你就见到自己的反射,见到自己相应的法身、智身,是这样子的。
寅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前面是讲到二身,这个地方是讲到粗细,它不用二身来判断,以粗跟细。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这个是最粗的,凡夫所见到的粗略的法身、智身,他是随顺于我们六道遍计执的心,各见不同。种种异类。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恶道的众生,比如说你现在是一只狗,或者是一条蛇,你看到的佛陀是一个黑象的脚,一个长长的黑色的柱子,没有光明相、没有庄严相。但你要是天人,你看到的佛身就像一个天神相,光明美妙。比如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诸天、有人、有饿鬼道、阿修罗,每一个人所见各式各样不同,当然时间相也各式各样不同。
总之,凡夫所见的这个粗色,简单的说就是非受乐相,它不是一个清净解脱之相,就是你看到了佛身,你看到的佛陀也生病了、也老了,他的色身也衰老了,身体出现了皱纹了,最后死掉了。这都是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这是我们看到最粗略的颜色。再看第二个: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这个地方讲到三贤位的菩萨,初发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种位次的菩萨,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深信真如法故。就是说他内心在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他能够生起观照,说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能够离诸有相、无相的对待,能够深信真如,这个信就是随顺忍可,他内心当中虽然没有真实的契入真如,但是他不断的往这个方向去随顺去忍可,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少分而见,相似少分而见,所以他有真如的气氛。他见到的佛身,是无来无去,离于分齐,他看到的这个佛身,没有这个时间、空间的这种障碍,而且没有自他的分齐,知道这是一心真如所显现,而不离开真如。但是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微细的自他分别,没有完全契入法身的阶位。他虽然随顺真如,但是他有所得的心还存在。他所见到的佛身,比前面凡夫所见的更加殊胜。看第三: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这个讲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心,初心就是欢喜地初地的菩萨,他见到佛的法身、智身是依正庄严、是不可思议的微妙。他的作用,佛陀对这个菩萨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是地地转胜,说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教化十地菩萨,是先从他受用的报身,这样的报身对那个菩萨的加持就不可思议了,地地转胜,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他在受用佛身时候的情况。我们最后会想:那佛跟佛接触的时候,会是怎么回事呢?看第四: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完全离开有所得的妄动业识,则无见相,因为诸佛如来法身,没有彼此对立的相貌可得。这个则无见相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见面,他们两个是怎么回事?
在《成唯识论》上说:佛跟佛之间的相见,他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这个相分是有差别的。我今天看到这个瓶子的相分,跟昨天看到的相分会有所差别。所以他这种是能见、所见唯是一心,没有对立相,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当然这样的意境也不可思议,就是有见分,但是没有相分。这个是讲到有四种的众生:凡夫、三贤、十地跟佛,在受用法身、智身的时候一个粗细的差别。看最后一段:
子三、结示真如妙用
这些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诸佛如来从真如所显现的妙用。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这个法身是离于色相,那为什么能够现色相呢?看回答: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这个地方把前面佛陀所现的应身报身、粗色细色,会归到其实都没有离开真如,我们看它的回答。这个法身是色体故,是色的依止处,所以能够显现色。其实从因缘所生法,色心是不能分开的。就说十法界的众生一定有一个心,一个明了的心,这个心一定有个依止处,就是色法,这个物质的色法。当我们色性即智故,就是把色法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说万法唯是一心,把万法的差别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这个色体当然是不可得,所以这个智身是把色法会归到心法的时候,我们称为智身。当然这个智身是一个明了的心性,就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当我们智性即色故,当我们讲一心万法,把一心延伸万法的时候,说名法身,遍一切处,以一切法为色,所以能随缘显现,看你是用什么角度。
总之,这个色心是不分离的,只是在讲的时候有所偏重。我们所见到诸佛的色是没有差别分齐,随众生的心,显现十法界菩萨各式各样的报身庄严,但是他都没有自他的分别,而不相妨碍,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能了知的。而这些身相都是一心真如,从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常乐我净义故显现的种种妙用,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把佛身相的问题作一个解释。
当然你要不修念佛法门,可能对佛身就没有什么样的障碍,但是有些人对佛身有障碍。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个发音要怎么样才正确?美国人他念阿弥陀佛的发音跟我们台湾人的发音不一样,哪一个人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就是说既然净土法门讲到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要感应,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哪一个代表阿弥陀佛呢?这个地方有些人会产生障碍,那么这个地方就给你答案了。其实是没有障碍,障碍是我自己的分别。
敦珠仁波切说:你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你观想本尊的相貌,你喜欢他是男相也好、女相也好;你说我希望我的本尊是一道光明也可以;你说我连相都不要,我就听他的声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就是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众生一切心想中,诸佛菩萨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他本身没有时空障碍;但是你要深信你心中所现的影像,不管是一个声音、是一道光明,是一个男众、女众,你要深信他就是总持本尊的功德,你要深信这件事情,你就能够感应道交。你要是起一念疑惑,这样子本尊的功德就消失了,你就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就这个意思。
就是说诸佛如来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能够离一切时空的障碍,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但是你在忆念他的时候,你要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你这样子就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管你看到的是粗色、细色。其实这个地方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都是成就诸佛的功德,重点是你要能够深信。前面的用是讲到修因,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的功德。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