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第五行的下半段:

后应北天竺王之请,作大诗──《佛所行赞》,传遍五天竺,无不讽诵,尊为功德日。

这是讲马鸣菩萨修学佛法的第三小段。前面第一段是说明马鸣菩萨遵从师教,第二段是说明他中印度的弘法,第三段是说明北印度的弘法。前一段是说明在中印度弘法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到北天竺北印度的弘法因缘。

当时整个印度的国土,不管是从国力的强盛,或者是从佛教的弘传这一部分,北印度的国家都是最为殊胜。因为北印度贵霜王朝的国王迦腻色迦王,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好乐艺术。他知道马鸣菩萨能够用戏剧跟诗歌来表达佛教的义理,非常的赞叹、非常的仰慕。几次派使者到中印度的摩羯陀国礼请马鸣菩萨,都被中印度的国王所拒绝。所以迦腻色迦王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就派了十几万军队攻打中印度;其实这一次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礼请马鸣菩萨。

中印度这么小的国家,整个城被强大的军队包围起来,好几天都没有办法得到粮食,国王只好投降,派出使臣求和。迦腻色迦王提出了求和的三个条件:要提出三亿金的赔偿。三亿金对中印度的摩羯陀国来说:我们整个国家的国库顶多只有一亿金,不可能有三亿金。迦腻色迦王说:那这样子好了,这个佛钵,佛在世的时候所用的钵,现在在你们国家保存,佛钵值一亿金;第二个马鸣菩萨善巧的弘传佛法,是我非常尊重的人,也值一亿金;再加上你们国库的一亿金:这样子就是三亿金了。大家就把条件讲好了,迦腻色迦王就带着军队,欢喜的把马鸣菩萨请到北印度去了。

马鸣菩萨当初在中印度作诗歌,表达佛教义理的时候是被禁演的,因为太感动了,太多人出家了。但是在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之下,他就在北印度发挥他的专长,次第的作了包括《舍利佛传》《目犍连尊者传》、诸位大弟子的传记。到晚年的时候,他整个佛法的修学有一定的心得,就想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的因缘:从佛陀的在家──从在家荣华富贵的因缘当中,他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乃至于出家学道、转法轮、入涅槃等等,所谓的八相成道,把佛陀的八相成道,作成了《佛所行赞》。把佛陀的事迹,这个行就是他一生的事迹,以诗歌、戏剧的方式来赞叹表现出来。这个戏剧作出来以后,传遍了五印度,大家都很欢喜讽诵,讽诵以后都生起了灭恶生善的功德,所以大家就尊重马鸣菩萨为功德日,他就像在整个黑暗当中的太阳,照亮了众生心中的光明。

到目前为止,马鸣菩萨在小乘的佛教,他的自利、利他是达到了一个颠峰的状态。

第四段、回小向大

其后蒙大乘法师无觉之开导,读诵大乘诸经,于不二法门尤其赞叹及好乐。于是起信于大乘,并作《大庄严经论》《金刚针论》及《大乘起信论》等。弘传大乘教法,令佛教于小行大隐时期,而转成大主小从之新时期。其后付法于迦毗摩罗,付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日,如日轮相,寻趣大寂,后人尊为第十二祖。─糅合《马鸣菩萨传》─

马鸣菩萨在北印度,后来遇到一位大乘法师叫无觉法师,无觉法师鼓励马鸣菩萨读诵大乘经典。马鸣菩萨在读诵的大乘经典当中,有两部经特别的欢喜:第一部是《法华经》,第二部是《涅槃经》。这两部经他特别的有心得与欢喜,对于大乘的不二法门非常的赞叹及好乐,所以起信于大乘。

这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小乘学者对于生命的观察是认为我空法有,就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当中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我是不可得的,但是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就是这个生死的杂染法是真实的,涅槃的清净法也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那这两个法就互相的对立,那你只能够选择一个,你要嘛在生死,要嘛在涅槃,因为这两个都有真实体性的。

大乘法门不同意这个思考,大乘法门是认为我空,法也是毕竟空的,法也是由因缘所生的。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我们一念的心,你心一动,这个生命就成就一个因缘。这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杂染的因缘,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都是依止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而显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如果是随顺于迷惑的心性,就表现出生死;如果是随顺于觉悟的心性,就表现出涅槃,所以一心具足了染净二门,

就好象这个水有湿性,这个湿性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当这个水遇到了平静的因缘,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遇到了扰动的因缘,就变成波浪。但这个水跟波浪是不二的,因为它们的体性都是湿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我们这念心平常打很多很多的颠倒妄想;但是当我们能够修习佛法的戒定慧成就圣道以后,我们这念心能够生出种种的功德庄严。

但是你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是相同的,就是你以后能够出现种种的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乃至于禅定、智慧波罗蜜,也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变现出来;离开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没有所谓万德庄严的心,不可能。只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觉悟了,它的因缘就变化了。就像说你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境界,一念的梦心,变现种种的梦境;但是醒过来的时候,这个梦境觅之了不可得。

就是你现在觉悟的心跟你昨天做梦的心,体性是相同的,但是作用有差别,一个是颠倒,一个是觉悟,作用上有所不同。这一点是整个大乘佛法非常重要染净不二的思想,所谓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想离苦得乐,要紧就是把握当下。你这个打妄想的心,也是一个功德的因缘;离开你打妄想的心,你不可能找到功德。当然你应该去调伏它、改变它。

当马鸣菩萨遇到这个不二法门的时候,他觉得这是生命最究竟圆满的真理了,所以起信于大乘,把这个真理作成《大庄严经论》《金钢针论》,乃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完成了《大乘起信论》,弘传大乘的佛法,使令佛教由小乘非常盛行,大乘非常隐没的时代,而转成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小乘佛教为附属的一个新时代。

最后他在临灭度之前,付法藏于迦毗摩罗尊者,入了龙奋迅三昧,在虚空当中,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趣入涅槃,后人尊重他对佛教的功德,在《付法藏》中尊为第十二祖。在整个印度二十八个祖师的传承当中,他是第十二祖。

以上是马鸣菩萨伟大的一生。我们学完马鸣菩萨的传记,有两个值得说明的地方。我们研究论主马鸣菩萨的贡献,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个就是他对教法永无止境的好乐,不会得少为足。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八岁十岁的时候,通达了婆罗门的《吠陀》思想、《奥义》思想,乃至于接触到小乘部派佛教的三法印,最后接触到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马鸣菩萨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断的学习,在大乘佛教里面最怕的就是画地自限,得少为足。

所以在藏系的佛教里面,敦珠仁波切说:假设我的生命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就是菩萨道的精神,不是一天一日完成,而是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他所依止的是对佛法无止境的好乐跟学习──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种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跟好乐,所以他在教义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他能够作出这么多的论,表示他学习的成功因素。

第二个,从他对教义的一个善巧。

他能够根据当时众生的因缘,因为当初教育不普及,老百姓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所以老百姓在种田、工作完以后,能够接受到的知识就是靠着看戏,在休闲看戏当中,接受到一些佛法的教义。所以他把佛教一些重要的内涵,透过戏剧、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是他的善巧。

你看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这样,中国佛教的特色在梵呗的文化,很多人的善根比较浅薄,你一开始要他去听经有困难,但是他一开始唱唱炉香赞,听听宝鼎赞,他就生起善根。对于佛教梵呗的好乐,他就会去了解佛教,最后触动他的善根,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间房子有很多的珍宝,但是这间房子如果没有门,大家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珍宝谁都不能受用。所以除了教义的深入,善巧方便也是非常重要,所谓的契机性。

这两点可以说是马鸣菩萨对佛教一个重大的贡献。在整个印度当中,他是大乘佛教的第一个论师,他第一部造论;第二个,他开启了佛教唱诵文化的一个先导:这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贰、解释标题(分二:甲一、别释;甲二、合释)

甲一、别释

接下来看第四页,第二科解释标题。以下正式的解释本论的标题,所谓的大乘起信论有五个字,分成两段:甲一、别释,先各别解释;甲二、合释,就是综合解释。先看各别的解释。各别解释当中分成三小段,大乘是一段,起信是一段,论又是一段。

第一段、释大乘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这个大乘起信,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把它分成一个能所的关系──能跟所。他说:大乘是所信之法,起信是能信之人。菩萨他的信心是依止大乘法而生起,所以大乘是所信,起信是能信;所以能所双举,构成了本论的论题:这是简单的说明大乘跟起信能所关系。以下正式说明大乘跟起信的内涵,先解释大乘。大乘当中,先解释大,再解释乘。先看大字:

第一小段、释大

言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生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义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心,故言大也。

先解释这个大。这个大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佛教讲的大跟一般人所谓的大有所不同。世间上的大,它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大,说是桌子比椅子大,房子又比桌子大,所以世间法的大是一种对立的。佛法认为的大不是对立的,是离诸对待的一种绝待圆融的大。

什么叫绝待圆融的大?在本论当中,它以一心而开出二门。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认为整个生命的缘起,它的根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有时候这个心会打妄想,有时候这个心能够修习戒定慧,这是整个生命发动的根源,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怎么观察呢?马鸣菩萨提出两个观察的方法叫做门,这两个门都能够去观察:第一个门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

一、生灭门

先解释生灭门。生灭门是由业力的熏习所变现的果报相,由业力的熏习,所以它是生灭变化的。比如说生命就像一个无止尽的水流,由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过去由于五戒十善的业力,而变现这一期人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一个生灭门,是变化的。这个生灭门当中有四种相的生灭,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变化。

(一)我相

先说明我相。这个我就是主宰义,我们认为人的果报体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我能够主宰我的生命去做一切事情,我们能够受用这一切的万法,叫我相、叫做主宰。当然我相也是变化的,当我们是人的时候,这个我是一个人的相貌。

比如说你今生因为持戒、布施成就了善业力,你来生变成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这个个体生命,在你内心也会产生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相貌,这个时候你的我相就特别的大,憍慢。而这个善业力是生灭法,当你把转轮圣王的福报享尽以后,来生变成一只蚂蚁,蚂蚁的这个果报体你也会产生一个我相,但是这个我相就卑贱,你是一只蚂蚁,你的生命就是工作,把这个东西搬到那个地方,再把另外一个东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你那个时候的我,是从转轮圣王憍慢的我,变成一个卑贱的我。

所以在整个生灭门当中第一个相貌是我相的产生,就是以你当下的果报体,产生一个主宰的我相。

(二)人相

第二个是人相。生灭门的第二个相貌是人相,这个人相就是果报,果报叫做人。什么叫做果报呢?就是你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相。有些人前生的善业强,他所受用的这些果报──看到的颜色是美妙的颜色、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音声,他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特别的庄严美妙。有些人他过去当中罪业强,他所受用的果报相是卑贱丑陋的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我相是能受用,这个人相是所受用的果报。

(三)众生相

第三个是众生相。这个众生相就是众缘和合,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造业。在生灭门的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来受用果报的人相,我们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假设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布施、持戒,就创造一个新的善业;有些人在果报当中迷惑颠倒,就创造一个新的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众生相,你一方面承受过去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一方面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这个新的业力叫众生相。

(四)寿者相

有了众生相这个业力以后,就创造了所谓的寿者相,一种所谓相续的存在;由这个业力又去招感来生的果报,使令这个个体生灭门的生命,虽然不断生灭,但是又相续下去。就像流水一样,每一个水接一个水,这个流水它不是线状,是点状,有无量个点把它串起来;我们生命亦复如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条线,是无量的小点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构成生命的水流,它虽然变化,但是相续,相续又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生灭门。

生灭门当中所创造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性执。

当我们产生自性执的时候,我们就在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为主体,就跟众生产生一个对立──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也不同。在生命当中,我要保护自己,有我相就会产生我爱、我痴,爱着自我、保护自我的私心,一个自私的心态就出现了。由这个私心以后,就带动了所有烦恼的活动,也就创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所以说我们今天整个心识就失掉了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生灭门基本上是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是这四相的流动而已,在四相当中产生了自性执。那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在本论当中的修学,就鼓励我们从生灭的个体生命,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它转到真如门。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过去的善业或罪业,创造了今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一个个体生命;我们观察这个个体生命的四相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个四相的流动拨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本性,从个体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十法界共同所依止的真如本性,所谓整体生命。

而在这个整体生命的内涵当中,是绝待无外的,这四个字就是在形容那种意境,它没有人我的对立。就是说没有你跟我不同这种分别,那是一个清净明了平等的大悲心现前,这样子就构成一个大字了。

因为我们透过我空观、法空观,消灭这个四相的流动以后,现前一念心性就具足了体大、相大、用大三种大。这个体大跟相大是一个内在的功能,用大是表现在外的作用,因为有体相用三大,所以这三大唯是一心,都是一念心性安立的,所以才有资格称为大。

本论把生命的现象分成两部分:

第一个是生灭门:所谓我们现在所变现出来的一个个体生命,可能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个就是我们的生灭门。在无量的因缘当中,我们暂时出现了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会变化的,这叫生灭门,叫个体生命。

第二个是真如门:当我们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把个体生命的现象消失掉,回归到我们本性所谓的真如门──整体生命。回到整体生命一段时间,我们又开始从空出假,又回到现前的个体生命。

生命就是两个观察:一个个体生命的观察,一个整体生命的观察。

在我们佛学院大殿前面,经常有很多的鸟类,有时候同学慈悲就买米持往生咒来施食跟鸟类结缘,希望它们栽培佛法的善根。在施食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观察到众生的个体生命的确是有差别。我们山中的鸟有两大类:一个是燕子,一个是麻雀。这个燕子它的心胸广大,它叼了很多的草,好不容易筑了一个巢,麻雀它不会筑巢,它看到燕子筑的巢很不错,就去抢燕子的巢。燕子说:好!你要就给你。它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筑一个巢,它也无所谓。

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把米洒出去,如果是燕子先来吃,麻雀后来,燕子会让出一个地方,让麻雀来吃。如果今天我们洒出去的米,是麻雀先来吃,它看到燕子来吃,就把燕子赶走。所以我们观察众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有差别的,这个麻雀的四相特别的狭隘,它那个我胸量狭小;而燕子虽然也有我爱执,但是比麻雀的我相大了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判断,燕子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它成就快乐的因缘会比麻雀来得好,它会快乐。

就是我们众生都活在自己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这个四相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不要说你我不同,就是同一个人,昨天的四相和今天的四相也不同,生灭门是不断的变化。你如果听了大乘佛法,你的四相会不断的开阔;你修空观,这四相就会消灭掉。

所以这个地方的大,就是说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当然这个大不是你现在打妄想那种狭小胸量的我相,那个不能叫大。所谓的大就是绝待无外,当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这种不平等对立相消灭,从生灭的个体生命回归到平等真如门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做大。这个地方的大是这个意思——离诸对待,故名为大。接下来解释乘:

第二小段、释乘

乘以运载为义,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尔运载至于佛地,自利利他,无休息故,名为乘也。

前面的大是一个法体,这个乘是一个譬喻。大这个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有运载的功德。在苦恼的此岸,我们依止大能够到达安乐的彼岸,它能够运载,就像车子能够从此方运载到彼方,所以它是一个乘。

这个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众生的介尔心性,能够把我们从一个苦恼的凡夫,而运载到万德庄严的佛地,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尽未来际的不休息,所以叫做乘。这个乘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只知道什么叫做我相,活在自我意识,内心当中心随妄转。我们打什么妄想,心就跟着妄想,跟着感觉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生生世世都不能解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心随妄转。

现在我们的心不再随逐无明妄想而转,就随顺于真如而转,就是本论说的正念真如。我们经常思惟,我这个心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不断的去忆念、不断去随顺你的清净本性,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有变化,就能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万德庄严的彼岸,所以它有乘的意思。所以这个乘是赞叹前面的大,它所表现出的功德,有乘的功德,所以叫做大乘。

前面的大乘,一个是法,一个是喻,我们作各别说明;这以下我们把它合起来说明。

第三小段、合释大乘

一、体大: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体真如,名为体大。

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随缘不变,虽然随顺因缘而变现种种的个体生命,但是本质是不变的,它的本质就是清净本然,所以叫做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清净,就是我空、法空的意思。

我们修学菩萨道有三大主题,所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一个菩萨的生命,你要做三件事,你的生命其实主要是做三件事: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

站在断恶的角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天台宗的忏悔法门,智者大师说:你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假设你不能观察业性本空,饶你百般忏悔,你这个罪不能忏清净,忏不清净。就是说你要深深的相信,你所造的罪业是因缘所生法,它没有真实的染污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相,既然假藉因缘生,也能够假藉我们清净的忏悔把它消灭。你深信罪业是可以忏除的,这个在修忏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会影响到你忏悔的成败。

所谓的体大,从我空、法空观当中,消灭自我意识,达成灭恶的功能。

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体中,本具恒沙称性功德,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名为相大。

前面的体大偏重在清净,这个相大是偏重在具足。这个清净的本性它具足了恒沙(这个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这个称性功德,不会因为我们的颠倒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圣人的戒定慧而增加,所以叫做相大。

相大是偏重在生善。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本论主要是讲大乘起信,对大乘法生起信心,那这个大乘法有体大、相大、用大。这个相大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善良的、是功德的。这个地方就会有一点问题,说我的心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我会起邪恶的功能?我应该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的功能!我的心本性是善良,为什么会起贪瞋痴的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地方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很重要,本论在后面会告诉你说:因为你所起的邪恶功能是虚妄的,本来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所以修善是正常的,因为你本性的这个功能本来就是让你去修善;你把善良的本性用来造恶,这叫不正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恶以后,会有愧疚的心态,因为你的本性是善良的,结果你把善良的本性拿去造恶,这叫做不正常,佛法叫做颠倒。

所以你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你要永远相信你的本性是善良的,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你起贪瞋痴是不正常的,因为你的本性具足恒沙功德。本论并没有告诉你,我们的本性具足恒沙的烦恼,没有这样子讲,所以烦恼是后来的颠倒所引生的虚妄相,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的本论会详细的发挥。

三、用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名为用大。

前面的体大、相大都是一个内在潜伏的功能,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心性会随顺迷悟的因缘:假设你觉悟了,随顺你清净的本性,就出现了清净的功德;假设你颠倒了,随顺你虚妄的妄想,就出现了种种的过失。当我们能够把过失的因缘转成清净的因缘,这个叫做用大,所谓的翻染成净,让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实的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所谓的用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注解上说:其实我们修习大乘,这个体大、相大、用大都名为大,都名为乘。这当中的修学次第:

修学次第:一、体大→二、相大→三、用大。

蕅益大师说:我们是先修习体大: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先偏重在断恶。当然所有罪业的根源,就是我爱执,就是我们凡夫的私心,所以先成就体大。

灭恶以后,你进一步的思惟这念心不但是灭恶,还能够生善,因为你的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你相信你的心,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成就相大。

第三个用大,你如实的把你具足的本性,透过佛法的法门,表现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波罗蜜的作用,这个时候叫做用大。

所以在整个三大的修学当中,是先体大,灭恶;第二生善,相大;第三所谓的用大。这个体大、相大是偏重在理观,用大是偏重在事修。这个就是我们讲到大乘的内涵,跟它的修学次第。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当然这部论你好好学习,会很受益,因为它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如果你想把这个课学好,要用心,要不断的复习,如果你只是上课来听,那这个课程只是结缘,因为这个课程讲得非常的微细、非常的广大。我希望大家能够拨出一些时间好好复习,有问题你写纸条交给教务处,我尽我能力来回答。我们后面还有十七次,我们希望在三宝、龙天护法的加持下把这个课程学好,好,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