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良由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不吝身财,护持正法。况僧食十方普同,彼取自分,理应随喜。而人情忌狭,用心不等。或有闭门限碍客僧者,不亦蚩乎?鸣钟本意,岂其然哉?出家舍着,尤不应尔。但以危脆之身,不能坚护正法;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违诸佛之教,损檀越之福,伤一时众情,塞十方僧路,传谬后生,所败远矣。改前迷而复道,不亦善哉?(悭食独啖,饿鬼之业,是谓大迷。)
或问:僧事有限,外客无穷。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
答曰:此乃鄙俗之浅度,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夫四辈之供养,三宝之福田,犹天地之生长,山海之受用,何有尽哉。故《佛藏经》言: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由此言之,勤修戒行,至诚护法,由道得利,以道通用,寺寺开门,处处同食,必当供足,判无乏少。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第七·僧网大纲篇第七
【大意】
真诚出家的人,怖畏四怨带来的苦痛,厌弃三界固有的无常,辞别六亲极致的爱染,舍离五欲深重的贪着。实在是因为虚妄不实的世间本来不值得珍惜,而佛陀宣扬的真实道理应当皈投依靠。因此应当开阔远大自己的志向,涤荡灭除鄙陋的情怀,不吝惜生命财宝来护持正法。
况且僧食本就体通十方,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来受用,客僧不过是来受用自己本有的那一份,理应随顺欢喜。但是人的情志狭隘,心不均平,甚至出现关闭寺门不让客僧进来的情况,岂不让人耻笑吗?每一次过堂前要鸣钟集僧,究竟是为什么呢?出家人本来应当舍弃世俗的执着,尤其不应该这样。
只想着怜惜保护这个脆弱易坏的身体,而不能坚定地护持正法。执著于虚浮不实的生命,却不肯与十方出家之人同享僧食。这样既违背了诸佛的教诲,也有损于施主的福报,伤害同时代大众的感情,阻断十方出家人修学之路,甚至一代一代传给后辈,危害极其深远。如果能够改正之前错误的做法,而回归佛陀的教导,不也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情吗?(对于食物吝啬,在隐蔽处独自吃僧食,来世会受饿鬼的业报,真可谓是一种极大的迷执。)
有人问:僧食是有限的,但外来客僧却无穷无尽。用有限的食物供给无穷的僧人,这样的事情肯定做不到。
答:这是粗陋鄙俗之人的肤浅推断,目光短浅之人的浅薄见解;怎么可以称得上智慧之士的深识,明达之人的高见?四辈的供养,三宝的福田,就如同天地一样生长不绝,山海一样受用无尽,怎么能用得完呢?
《佛藏经》中说:“应当一心修行解脱之道,随顺佛陀的教法而行,不要挂念所需的衣服饮食。佛陀眉间白毫相光有百千亿分,用其中一分功德供养佛法中的一切出家弟子,都享用不尽。”因此,出家人应当精勤修行戒行,用至诚心护持佛法,这样因为修道而自然感得利养,并且如法如律共同受用,每一间寺庙都大开寺门,供给十方各处僧众饮食,这样的话(龙天护法)一定会供给充足,不会有任何缺乏。
【注】
四怨:即四魔,指烦恼魔,死魔,阴魔,天魔。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界:众生居住的三种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参见《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六亲:古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戚,亲人。
五欲: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参见《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过堂:中国寺院的生活方式之一,也就是去斋堂用餐。此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在丛林之中,依据常规,用餐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此即“过堂饭”。进餐时,须列队鸣磬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
四辈: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即出家与在家的男女。②人、天、龙、鬼四众。参见《佛教思想大辞典》(吴汝钧)
白毫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的眉间有白色旋毛,能放光明。参见《佛教思想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