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群三的莲友们,大家晚上吉祥。又是一个周三,为了策发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我们在群三讲《宗教不宜混滥论》。

今天是第三讲了,因为这个论文可以说是循序渐进,越来越难了,希望大家多用一点心吧。首先,佛法从恭敬虔诚中求,请大家万缘放下,提起正念,合掌三称请加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在讲这篇论文,一直到今天是第三讲了,我们回顾一下,大概前两讲的内容。除了经题,我们把宗和教的概念和混滥的状态做了一个分析以后,主要是从序分开始,印光法师开始讲到,讲这篇文章在之前的最开头,他先要交代一下。

首先交代的是什么呢,就是宗和教本来是不分的,它是一个状态,一个修,一个证。它是同步的难舍难分。后来是因为到了咱们国土以后,已经到了佛法的像法时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说的多了,悟得少了,没有办法之办法,达摩祖师来,开始演绎宗法,让大家直指人心,见到本来面目。所以,由于说达摩祖师的这么一场演绎,在我们所有后学的心中,呈现出来它的差别相,这是一个格外之法,大家同时共认,称之为宗。大概我们的内容,就是讲到这里了。

今天开始我们接着往下讲,上次讲到说,达摩祖师来了以后,“令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那么见到本来面目以后,教和宗之间他们有怎样的匹配度?宗与教的意义在哪里?教与宗的陈辞怎么样来辨别?等等这些我们都要了解的。

首先,我们把上一次讲的这一段,再重复的给大家贴出来。大家来看啊,我们上一次讲到的是说,“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再看,“既见本来面目,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就是如果说依着宗,我们来参悟,这样的有大根器或者根器熟的人,他悟了以后,既然悟了以后,我们通常称之为“见到本来面目了”。上一次也讲了,既然见到了本来面目,然后是怎样的呢?还得修,还是跟悟前一样的修,可是修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当然,感觉也是方便说。那个时候的感觉,跟咱们现在没有开悟的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个状态两样分别。

你看这里讲到说,“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大家想想,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见到本来面目。我们也不要一听到本来面目,赶紧就开始参悟,就开始起心动念,去追寻。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懂得诀窍也罢,里路也罢,就是“本来”。大家知道本来是什么呀?一定是原来的,原始的,往回的,不是往前的,往外的,向上的,它就是我们说的本来就是要熄灭我们这些不本来的分别,多余的妄心,然后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为什么?你看好多偈子里面我们常说,“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像三祖里面也讲到,他的《信心铭》里面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些都是为我们见本来面目而服务的。是怎样见本来面目。为什么这么说,一切众生呀,上一次我们讲到,本来面目怎么抛到无明的状态?就是因为有一念刻意追寻的心,妄心生起来,而就有了贪爱,就等于说,一念无明平地而起,就陷入了轮回的境地,那么就引发了贪爱。

大家仔细的反观我们平常的这些念头,无非就是一个贪爱的流淌。比如说杀生,杀生也是叫做贪爱,在《楞严经》里面讲,杀呢,叫杀贪,就是杀人家的身体,来滋养我们的色身,这不还是从贪爱而起。再比如说盗,《楞严经》里面讲叫盗贪,让人家的东西,人家的物资,白白的为我所占据,这也是一种贪。再一个淫贪,也是淫起的色身而拥有,一定要我拥有,我占有等等这些,这都属于无明引发的贪爱,一切都是我们贪爱的流淌。所以,有时候我们常会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去除了贪爱了,勘破无明,就是本来面目了。这个说起来容易,照着祖师们的讲讲,相似的自己设想一下,好像有些的感觉,真正到事林子里边,去硬生生的不动,往回收,太难了。

所以说,如果能够迎刃而上,知难而悟的这些大根器的人,能够明白这个事,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以后,他的状态就跟我们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一大藏教”这里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他老人家说了四十九年,讲了三百多次。所有的这些,就如同家里人,说家里话一样的。“皆是自己家里话”,那什么意思。说来说去,总归都明白,不会有代沟,就是你说这样一个事,他说是那样一个表达,但是过来过去,它就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什么叫做皆是自己家里话。这个比方可能不一定恰当,我们就相似的理解一下。比如说,我们说吃的吧,都把那个圆乎乎的,灰不楞登的,像苹果一样的东西,叫做土豆。这人人都认得,可是我们一旦赋予它名字叫土豆的时候,它就有一个概念了,还有时候叫洋芋,有时候叫马铃薯,像我们老家陕北的话,煮饺子下了一锅下山药蛋,就是所有的这些名字不一样,你这样说,我那样说,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这个东西,不会离开这个东西,而有土豆,洋芋,马铃薯,山药蛋,各自不一样形象或者实体。所以说,由于说来说去,知情者知道,它就是这个,这就叫做“皆是自己家里话”。家里唠家常一样呀,你怎么说都行,反正知道说的是这个意境。

所以,这个家里话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本来面目的现前的一念心性,有时候叫佛性,如来藏,都是一个意思。这里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悟到这个以后,都是家里话。反过来说明,所有的话都是为家里的这个而做服务的。蕅益大师有个非常经典的总结,他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包括禅宗的一千七百个这些公案呀,都是为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做现前注解的,这就是家里话,都是往这说。

“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这个怎么讲。六度万行大家都知道,六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叫做六度。

那么,修行这六个法门,因为它能够自度度他,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万善、万行都是依着六度而展开的,一切善法功德,所以它也是家里事。一切的修持,一切的修行法门,一切的修证功夫,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同时也不离开服务这个而有的。

再打个比方,就如同一家子里面,家里合伙,一大家子人起建一个宅子,一个庄园,那么我们就各自去做各自的事业,目标都是为了同心协力来建立这座宅子,都是为了成佛。但是事业各自有各自的事业。有的比如说,去做音乐,当音乐人,这样去赚钱。有的可能做绘画,去拍卖场上拍卖他的作品,也拿来收入,去建这个宅子。有的或者学金融投资,去找工作赚钱。总归,所有的一切,都为自己建宅子这件家里事而做的。

那么反过来,所有的这些事,都没有违背家里的事,都是家里的事促使我们这样做,这样做还没有离开家里事。就是这么个意思,大概绕来绕去。

那么,这里印祖说到,见到本来面目的人,不管你去看经修行,六度万行,都是知道自己家里话,家里事。家里话,家里事,甚至也是一个意思。事就是同一桩事,话就是表达这件事,事就是明白这个话。总之,话还是事的话,事还是话的事,就是这么个,就是这个,一切都是为了本地风光,念念不离本地风光。这个时候修行,可以说,再也不会盲修瞎练了。彻底眼睛睁开了,道眼开了,明心见性了。

由此,我们对于宗和教,宗的见本来面目,教的次第,六度万行的这种修行,就知道,原来他们两个不是两门。这里讲到,“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离也。”

这一句开始,特别的可以说是正中下怀了,就是给宗和教的关系定位。定什么位。就是他们两个缺一不可的,不相违背的,是完美结合的,一个修学的必由之路。为什么。由于宗的悟而明心见性以后,这个知见就开了,开了以后就圆满了,就跟一个瞎子马上能够见到,前面一切世界的山河大地的情形,而且方向也彻底明了了,认知准了,家的方向已经正确无误了。但是不要忘了,回家还不能光靠眼,还要靠脚去走,要靠足。那么教的次第,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等等。这是开始走了,就是往家里走了。用眼睛看这个方向不会错,用脚来走,一直依着这个方向走,这样的话才叫做“悟解为目,修持为足”。以宗的开悟为自己的教眼,以教的修持为自己的双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行并进,真正意义上的解行并进。

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悟到心性的话,那你就有可能盲修瞎练,会走弯路,一旦悟到了以后,便不再认错。悟到心性以后大家知道一旦悟到心性,开始起修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顶事,不会碍事的修,一直往家走的修了。

所以才说,“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宗就是目,教就是足。要走,你还得走,不走不行的。教就是足,为什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呢,有一步不到,不明到家。就是你走的这个,你有一步走不到那儿,你还到不了家。虽然你明心见性了以后,大家知道,明心见性以后了呀,光视野,就是这个知见视野呢,对于整个宇宙万法的视野,跟佛是完全一致的,再不会错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开悟的人,还不能做佛。甚至还是凡夫,生死都没有了,就是因为功勋不够,足没有走到。差一步,你都到不了家,差一步,你就只能做等觉菩萨。十地的菩萨,一步一步的往上修,有一步没有走到,你就上不了一地。所以这才要说,六度万行,动不动就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但是这种修,在我们本来面目的背景下,一定是不会瞎修的,念念心欢喜,念念向佛道,瞅准了,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包括我们明心见性,开悟了以后,还是要修。不是说,开悟了以后就啥也不干,只不过是道眼开了,干了一件就是一件,就能引领我们一直到成佛之家。所以说,对于宗和教的关系,大家知道,缺一不可。宗是眼,教是足,光看清楚,不走是不行的。光走,不知道往哪里走,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说到解行并进。其实好多时候,像我们现在每个修行人的状态,解行并进是怎样的呢,就是我们并没有开悟,那么,我们就要乖乖依着教走,佛的这种教法,老老实实依着走,让怎么走,就怎么走,一点都不能错。因为这是佛开悟的视野,给我们说的次第。在我们尚未开悟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着开悟的人走,其实也是一样的。而且走着走着,可能我们的视野也就开了,就不一样了,就形成了一个逐步趋向于佛的视野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但是,你依着教走,慢慢的会开。你不走,你光说开,说明心见性这些话,有时候是一种错觉。比如说,妄谈这种空性,他有可能是自以为见,如果你不去修,就不能到达,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开悟的情况下,还是要老老实实的依教而修,才能开悟。那么一旦开悟了以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依教而修,只不过是修得畅快淋漓。所以说,这两样都得具备。不修不能到达,但是呢,有的是一种盲目精进,着相而修,越修越固执自我,这就是没有宗眼的指引。所以说确实是这两个不相违背,是相即不相离的,我们要依教来悟宗,依宗来应教。

再另外一个,修学的必由之路。从宗教而言,修学的必由之路一定是从宗来讲,是理上的顿悟,从道理上顿开圆解。但是,从教来讲,一定要有事相上的渐渐的修。也就是,你再怎么悟的透彻,如果你不去有板有眼的,一步一步的行,那你就是悟了,很可能也是很麻烦。

这条路呀,你看这里传印长老也讲到,说“这是千圣成佛的通途,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大成就者,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一个能够违背这个线索,先从宗悟到以后,再从教上慢慢的渐修。这就是一个成佛之路,步步向佛道的一个过程。

这是这一段,那好我们再往下看,“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故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这里边的这几句话,信息量非常的大。

首先,这里列举了,证明说宗教是一贯的。那么一贯的,你一定要有分量的,代表性的,权威来进行证明,所以这里讲到,宗教没有分割,不需要分,也没有合。所以他就说,用法脉的具体事件和学人来产生的公共认知,说为宗,说为教,但是它是一贯的,这里就举了两位天台宗的大祖师。

南岳和天台,是代表两个山,南岳衡山,还有浙江的天台山。因为这两位祖师当时就住锡在这山里面,他们道盛德隆。一位是慧思禅师,常称之为南岳慧思。一位是智者大师,通常叫为天台智者。所以就用山头来代他们的上下。

那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位?因为一方面,他们是天台宗的鼻祖,那我们知道,在我们中国的佛教,也就是八大宗派里边,天台宗是佛法教理的代表,它的教法是非常的丰满,次第也是极其的严谨,以讲教法而独特于宗派之林,所以这里偏偏就把他们讲教的代表人物,智者大师给选出来。

慧思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师父,他在那会儿,因为天台宗还没有集大成的形成,宗派都是后来隋唐时期由于他们的独特的教法,光属于宗派性的一个系列的修学体系。形成这样以后,有了特色,后人赋予他们这叫天台宗。祖师们那会儿,我就是修学佛法,依佛而修,只不过我走的是这个路子而已,他们没有想到要成宗立派。

所以说,当时慧思禅师的师父,也就是智者大师的师公,叫做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开山祖师。他当时学佛法的时候觉得说佛法如大海,也不知道自己从何入门,为了祈求佛来加持他,让他找到源头,他就背着双手,在大藏经里去抽,结果当时抽的是,在印度当时的大祖师,也就是龙树菩萨造的《中观论》,我们常说的《中论》。《中论》里边有一段话,他听了以后马上就契悟到本来面目,契悟到禅的境界了。所以说,后来他就把龙树菩萨称为初祖,他自己是二祖,慧思禅师是三祖,智者大师是四祖,是这么样一个法脉。

慧思禅师,就是智者大师的师父,他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从小就出家,很年轻就受戒,戒律非常清净。那会儿他们天台宗,基本上都受持《法华经》,以法华为最盛。后来他也是在悟境中,慢慢悟到法华三昧,得了宿命通了。他最有名的是什么,就是带着他旗下的这些弟子,来南岳山这住,来这山居。有一天,走到一个地方,有树林有泉水的一个地方,他跟他的弟子们说,这里原来有一个古寺院,是我前生在这修行住过的,结果他的弟子们一挖掘,果不其然,就有寺院的寺基。再往前面走又说到,有一个山岩下面,他说我过去世,有一世,在这坐禅的时候呀,当时乱世盗贼特别多,那么我就被一个贼,把头给砍了,结果果然挖出来,有一具没有头的枯骨,就是人骨,没有头,后来又找到头,还把他起立躺下,报恩供养,这就是慧思大师当时的神迹。

所以慧思大师的悟境,是非常高的。他最有名的事就是收了一个更加有名的徒弟,就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真正实际上开宗立教,天台宗的祖师。要知道,当时的隋炀帝杨广,给他封的,而且拜他做师父,从他那里求受的菩萨戒,大家想他的威望有多高。那么祖师与祖师,师徒的缘法呀,他们都是结伴而来,又各自演各自的,各自去弘化各自的。

像智者大师,当时去见到慧思大师的时候,慧思大师一看他就说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也。就是咱们原来在灵鹫山,释迦牟尼佛法会里边,咱们俩在那一块听《法华经》了,宿世因缘所追溯着,现在你又来找我来了。后来慧思禅师就教智者大师学修,有一次,智者大师还是读诵法华经的时候,突然间也是入到三昧定境中,就亲眼见到当时的灵山法会还没有散,还见到灵山法会还在那,没有散,突然间大悟。突然间大悟以后,他就向他的师父慧思禅师禀明去了,说我的悟境怎样怎样的,慧思禅师就给他印证。印证的时候特别还给他讲了几句话,说你的这个境界呀,不是你证不到,不是我认不得,也就是说,你证得的这个境界,也就是你的根器,但是也必须由我来给你印证,其他的人是认不得的,并且告诉说,你这虽然是法华三昧前方便,我们常叫做初旋陀罗尼。

大家知道,有时候会得百万亿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一切法门尽在掌握之中,随意之间。所以他尽管当时只不过证的是前方便的初旋陀罗尼,到了什么地步。慧思大师就说了,从此以后,咬文嚼字的这些法师们,没有在心地上开悟,就是这些文字师们,就是一千一万个,也不能辩得过你了,从此以后,你可以去弘法利生,传佛心灯,不要做最后断佛种的人,这是他师父给他的交代。给他交代以后,慧思禅师还跟他说了“吾解不谢汝,缘当相揖”。就是说,我对于佛法的修证,我可不比你差,必然我是你师父,但是,咱俩的缘法来讲,你的法缘之广之盛,我是没办法比的,连我都得给你作个揖一样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智者大师呀,后来被称之为真正的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

那这两位又是禅又是教,兼于一身的这种祖师典范,在当时的背景下,后世的人去著书立传的时候,就可以从给他们的定位中,看到古人对于宗和教的定位,是非常正确的。

这里印祖说到,说“大略皆同”,说“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这就涉及到两本书了,一个叫做灯录,一个叫做《指月录》。我们做个知识性的介绍,灯录就是指的《传灯录》,灯就跟佛法的光明一样,传承佛法明灯的这些禅宗的这些祖师们的事迹、记录就叫灯录。

如果说没有历代祖师们的搜集这些高僧们的传记,我们现在是不得而知他们的殊胜事迹的。这可以也是说,活生生的他们对于用自己的一生,为法忘躯,求法不懈,这种事迹给我们做了一个以身示教的引领。所以说,我们现在有时候可以去读一读这些灯录呀,或者《高僧传》呀,等等这些,从宗教情怀上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这里他讲到说,“故传灯指月二录”,灯录一共有五部,基本上都在宋朝完成的。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第一部就是北宋时期叫《景德传灯录》,景德年间,《景德传灯录》是道原法师当时编撰的。后面还有几部像《天圣广灯录》,《联灯会要》呀,《嘉泰普灯录》呀,还有一个《建宗靖国续灯录》,就是一共四部,连这个一共五部,我们现在讲的灯录呢,最主要的就是指的第一部《景德传灯录》。但是后来,这些灯录差不多都有三十卷的内容,后来因为他们之间有重复嘛,你写了,我再写,我写了,你还写,后来有临济宗的一个叫普济禅师,他就把这个太繁的删了以后就简。把这五部合称为一部,也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还能看到的一本叫做《五灯会元》。这是一个知识,大家了解一下。那这里边的灯录,就是指的《景德传灯录》。

那什么叫做《指月录》呢,《指月录》也是禅宗的专著,但是它的内容又另外有一特色。它是一直从过去的七佛,一直到我们中国宋朝有一个最著名的禅师叫大慧宗杲禅师,一共有六百五十个这样的事迹言行,把他们传记而成,结集了这么一本书就叫做《指月录》。它的名字很有意思,就极具禅宗的特色。

为什么,如果我们了解点《楞严经》就知道,佛教的教法就如同指月之指,让人依指见月的,宗就是月,教就是指。你看这多巧妙的比喻。就是天上的月亮是我们真正要到达的本来面目,佛智犹如净满月。那么,你怎么样看见这个月亮,到这个月亮呢,你得循着一个知道月亮在哪,在天上的人,手指着给你看。你循着这个手指能够看见月亮,这就对了。但是有的人,他不依着手指看,他看不到月亮。有的人,依着手指看,他不看月亮,光咬着手指不放。所以说,就是让人依指而见月,得月而忘指,不能够直指而不见月,是这样的一个禅宗的公案的一个说法。

直至后来慧能大师也引用过这个,慧能大师那会有一个无尽藏比丘尼跟他对话,这无尽藏比丘尼就觉得他不识字,怎么能够讲经,明白经义。结果慧能大师就给她说了,真理跟文字是没有关系的,真理就如同天上的月,文字就如同指月的指一样。所以指月的指,它不是天上的月,没有关系。你不要觉得我不识字就好像讲不了经。所以由于这个公案,禅宗里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书,叫做《指月录》。

这里印祖要说什么,印祖说的意思,是南岳的慧思禅师和天台的智者大师他们都是教下的人,教下很出名的人,也在宗法上有悟,所以说这些传灯和《指月录》这两个录里边,就是都把他们给列到第二卷。第二卷是应化圣贤科宗了,也就是说大圣人乘愿再来应现,示现的来度化众生的这种圣贤僧,所以就把他列到这里边了,这是一个事实的引证。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还有一个引证是什么呢。“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你看又另外引证一个《高僧传》,这都是佛教史上记录佛教史的权威呀,非常权威。

再给大家做一个知识的介绍,《高僧传》有四部传,最有名的就是《梁高僧传》和《唐高僧传》。梁朝有一个慧禅师,他把佛法从印度传来。东汉永平年间一直到梁朝的天鉴年间,一直到宋齐梁陈的梁,一直到那个之间的所有的禅宗。这个要有别与前面了,前面的《指月录》和《传灯录》只局限于禅宗五家的宗师们。但是《高僧传》就是所有佛教史上的历代高僧,任何他显现度化众生也罢,他在哪个方面的贡献最大也罢,就是各式各样的都把他列为高僧。所以,《高僧传》里边,梁代的《高僧传》,差不多从东汉到梁朝,那么后来从《唐高僧传》,就是道宣律师也把它称为《续高僧传》道宣律师写的。就是接着梁朝开始,一直到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再后面还有《宋高僧传》和《明高僧传》,这就不说了,一共有四部《高僧传》。

在《高僧传》里边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因为前面是以禅宗而列的,都把他列入到应化圣贤科中,就说明他们都是禅师,虽然是教下的大法师,但是也是以禅师为根本,意思是宗教是不分的。更进一步引用说,《高僧传》里边的话,因为《高僧传》里面,把历代这些高僧们它分为十个类别,也就你属于哪个类别,它把你划分到哪个列别里边进行组合。那么,他们恰恰把南岳和天台大师组合在哪里呢。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高僧传它里边有十个类别,什么类别。

这十个类别,第一个比如说,译经的高僧,就是翻译经典的,只把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语,这是这一类的高僧。

还有一个解义的高僧,就是理解法义,讲解法义,就是给这些经书注说注释等等,他自己的学修心得乃至他修学的领悟,对这部经典或者论点注释,属于自己的认知。

再一个就是习禅的,就是修学禅法的,学习的习,禅宗的禅。

还有第四个叫明律的,主要是研究弘扬戒律的。

第五个是护法的。有的一些高僧们来了,他就是护教的,专门在佛教非常危机的时候,他能挺身而出,把这些可能当时能够撼动或者保护佛教的这些有能力的人,他能够摄受住,这叫护法的。

再一个,还有感通的,大概就是显神通,感通就是他有神迹,让你有感应,显一显神通。别有因缘的人以这种方式来度化。

还有一个遗身的,遗留的遗,身是身体的身,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肉身不坏。你看星期一的时候,讲《地藏经》的时候,就讲到九华山这个地方的遗风就是肉身不坏,遗身就是把身体遗留下来给后人以起信,六祖慧能大师就可以说有这样的功德。

第七个叫做读诵。第八个叫兴福,读诵就是指的完全以读诵经典,读诵大乘了义方等经典为他的学修,在读诵上面非常著名。兴福就是自利利他,让大家多种福田,比如说住持到场,倡议建寺院等等这些兴福的。

最后一个是杂科,这就可能是各式各样的。

那么这里边,像智者大师和南岳慧思大师,他们也可以说是有感通的,也可以说是护法的,更不要说解义的,那就没有问题了,那么读诵,兴福他们都有这种功德。但是宋代的《高僧传》,也就是道宣律师写的《宋高僧传》里面就把他们列在习禅,也就是主要从宗门上悟本来面目的这个科的高僧中,把他们列进去。这样来讲,教下的这些最著名的得道高僧,也是以习禅而得大圆满的,位列在习禅大师里边,正好说明,就是印祖前面说的,宗教本来是一贯的。

所以这里才说到“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义解的话,就是说讲经说法,注释立说。而列于习禅,就是印祖说,“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定是古时候,具眼呀,具有正法眼藏的,明眼人。我们常说明眼人是什么。就是可以把整体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心里有数还会善于操作,这样的人才叫做明眼人。明眼人最基本的就是有修有证,至少你要开悟。后来一直传到宗门,禅宗传到后来,越来越衰败了,所以能开悟的已经就是说大了不起了。那么那个时候的话,基本上你都得开悟,你不开悟,你都根本拿不出手的,那根本不算众生的善知识。

所以这里印祖赞到说“是古之具眼”,就是古来的时候呢,由正法眼藏的人,把宗和教,列为一贯,就是他在这里引用《传灯录》、《指月录》和《高僧传》,三部权威著作,两个权威人物,作为证明,说宗和教,本来是不分的,之所以分,就是因为我们后人给分了,分开了以后,就有麻烦,就有弊病。怎么样一个麻烦,弊病呢。

大家来看啊,我们今天呢既算一个讲解又算一个预习。预习的是什么。来看这一段,既然宗教开始分了以后,那就在人的分别心中,开始就有了,也就是说,很难再合得住了。特色就出来了,这个特色从什么时候出来。一直到以唐朝慧能大师为革命性的人物,开宣了一个划时代的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独特法门,就叫东山法门,专门以宗为唯一的手段和方法来弘扬。

所以这里就,“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是什么意思呢,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叫做“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也就是说慧能大师的悟境,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了。那么,由于他的出现就使得佛的教法,在中国呈现出另外一个非常轻快明晰,引人入胜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把禅宗给演绎发展了,一直以宗门来作为一个独特的手段,那似乎就跟教开始分了。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曹溪以后,禅道大行”,只管去弘扬宗了,那么在弘扬宗的时候,一定会对教有排斥,有排斥,有冲击了,也就是说可能本来是悟的东西,他开始讲了,一旦把悟的东西开始讲了,那么本来去讲的那个东西,就认为是多余的了,就对于教法有了冲击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

那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说不立文字之文字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灵山会上,有一次也讲过,佛在《金刚经》里也有讲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就是我根本没有说过法。他有一次在灵山法会上也说,四十九年来,三百余会,没有说过一个字,没有说过法。这是一种对宗的一种演绎。所以在宗门的一开始的缘起,就是这样的。当时迦叶尊者,接释迦佛的法呢,就是因为有人给释迦牟尼佛供养了一个大莲花。释迦牟尼佛就拿起这朵花,他啥也不说,那当时的大法会有几百万的人天法会,所有的大众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会心的笑了一下。在我们开始也讲过了,结果就从此以后,开始说有正法眼藏,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这就是禅宗的特色,大家一听,不立文字了,好了。从此以后就开始光立不立文字的文字了。就你也说不立文字,他也说不立文字,就不断的立文字了。所以“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就是都开始说宗了,不是悟宗了。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趋势。就是因为禅法太流行了,宗门太广大了。当时所有的人,几乎咱们现在能够找得到的地方都是禅寺禅寺,都属于禅宗的寺院,那这个功德就是归源于我们六祖慧能大师。曹溪以后,曹溪就代表慧能大师,因为当时他所住的地方叫曹溪,禅法有时候把它称之为曹溪水嘛。慧能大师我们都知道,他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人了,而且一字不识,穷的要命,长大了以后,养母是靠砍柴的,后来因为在闹市的时候,听到人家诵《金刚经》的时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就这么个人。

开悟了以后,众所周知,一直以旅行者的身份来到当时的黄梅五祖弘忍大师的座下。弘忍大师当时啥也不让他干,就让他天天在那捣米,当时寺院里面有七百人,就他一个人去培这个福报,后来因为他的体力不够,还在腰上绑了一块石头,就这样好多个月以后,后来就是由于五祖弘忍大师要传法了,说所有的弟子们,我要传衣钵了,谁能够做一首偈子来,能够像个样子的话,我就把衣钵传给他。结果当时最有名的,人心所向的,顺理成章的就是他的上首弟子,神秀大师。结果这个神秀大师,还很扭扭捏捏,矜持的,百般的说,我不写又害怕师父说我,我写了,大家又觉得我出风头,就是在这种分别心中,扭扭捏捏的,最后还是写了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都知道,结果一下子,五祖看了说,“美则美了,了则未了”。但是他也说了,虽然不透彻,后世如果依此修行,也能证得圣果,劝大家持诵。

那么慧能大师,一去了以后,他看到,让别人给他说一下,别人给他一念,说这不行,又提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一卯扣一环,一个是时时勤拂拭,一个是本来无一物,这就顿见分晓。在性空上,般若上面,顿见分晓。一个是世间法,还是着相修行,一个是畅快淋漓,就是直指人心。

但是我要跟大家这里要讲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一听这个,也就相继效仿,就开始说不著相,大家要学习这两首偈子的时候,正好要悟一下,为什么历史上有神秀大师,那当时也是一流的祖师,他能够写一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又需要慧能大师再反转演绎一把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离开“勿使惹尘埃”,就不能够有“何处惹尘埃”,没有“何处惹尘埃”,你就永远“勿使惹尘埃”,所以它也是宗和教一样,相辅相成的。

大家在这个上面,正好理解,为什么要宗教一贯。你看嘛,本来无一物,就是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教嘛,就是次第的去修,这是一样的。

那么由于慧能大师,可以说一下子一鸣惊人以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他。传给他以后,让他赶紧往南跑,因为那会儿还有没开悟的人,还会有分别心,觉得可能会害他。因为他是以在家的身份去接的法。后来一直南逃到广州的法兴寺,听到有个法师讲《涅槃经》的时候,见有两个僧人在法堂前面,看到幡被风吹的飘嘛,一个僧说风在动,一个僧说幡在动,争论不休。结果慧能祖师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乃仁者心动”,这个口号一倡,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就可以说东山法门,广宣人间了。这就是说六祖慧能大师可以说倾城灵山一法脉,不立文字的教法,就是让他给开始广传的。所以你看他老人家,示现都示现成不识字的人,有些事情非常的不可思议,他示现就示现一个不识字的。

我们要知道,这里讲到及至曹溪以后,就是指的慧能大师以后,由于他一花开五叶,慧能大师下面一共有五家呀,后面开了五家全部是禅宗,所有的法,都是不立文字的。可是为了不立这个文字,大家都说这个禅宗不立文字,然后不断的去分析公案,不断的去记录公案,反而它禅宗的文字最多了。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了解,中国宗派里边,虽然其他的是教下,这个是宗门,宗门来讲的话,就是不立文字的,可是禅宗的注释,禅宗的典故,禅宗的这些研习的书是最多的,最庞大的,谱系也大,人物也多,法脉也盛,等等这些,反正他们的文字是最多的。从此以后,“广播寰区了”。也就是说在慧能大师的弘扬下,禅宗就一发不可收拾。那么,一发不可收拾了以后它会有弊病,不是说你就依着我们清清净净的,原汁原味就一直这样。为什么呢,它就慢慢开始,本来是让悟的东西,大家都开始解了。就是本来用心灵的脚步达到顶点的这样的一个方法,结果大家都用口头的表达来不断的陈述了。所以就导致“解路日开,悟门将塞”。

一旦是一个本来是让你契悟的法,可是大家都去讲解,那么这样的话,一个弊病就出来了,就是讲解的风气一天比一天盛,结果真修实悟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有祖师出来进行纠偏。怎么纠偏呢,具体有手段的,就是用机锋转语。禅宗的另外一个引人入胜的魅力,就是它的机锋转语。

“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钰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

好,请大家下一次我们讲的时候,要把这一段读熟了,因为这一段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要讲一节课的。今天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还是要用心的去复习一下,特别是可以把从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一直到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他们的传法,接法的公案,这个过程,大家去了解一下。

好,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