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阿弥陀佛,各位莲池海会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我们依然还是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我们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十二讲了,那么越到后面,马上要进行一个结幕,就是要明白印祖的落脚点是为什么要讲这一部《宗教不宜混滥论》,写这篇文章的缘起,不在开始而在后面。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明确在心里,是为了劝修我们,特别是当今时代的众生要以净土为归,要以净土为自己的专修法门,是我们的大靠山。这辈子了生死的话,就看这末后一着了。希望大家时时刻刻,肯定是做不到了,那么至少每天都有这样的思维,不要淹没在当下的六根门头了,尽量的提起正念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上汇。

那包括我们一路走过来讲这篇文章,其实也是提醒我们每天要向这汇。没有法的滋润和助长的话,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在听法的时候,生起这样的一种正念,乃至听完了法喜充满,觉得有很好的这种激情。但是你仔细扪心一下,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淹没在浪费在人生的苦海里边。所以请大家,真正要做一个道人,就是要往道上汇,我们来听法也是要提醒我们,尽量的把心用在道上,不要忘怀了初衷。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跟大家讲到宗和教,特别是印祖这里提倡到,由于对宗教的混滥,混滥以后导致了对宗的这种盲目追随和兴奋,所以导致好像教已经落在宗的后面了,占了下风了。那了不知宗和教,本来宗就是脱引于教而出的,他没有离开教的本身,所以还是要以教为根本。但是,来亲近宗门的很多行者走偏了,就认为教反而不如宗了。就讲到这个见解点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印祖就在此说不应该这样,应该弘宗的专承宗风,在教的力修观行。这样的话,各说各的才是春兰秋菊,相得益彰,各美其季节了,对各种各样的根器。所以今天我们开始,第一段特别是这第一句话给大家贴出来,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总汇。

我们把论文贴出来大家看一下,今天讲到这里 “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传老的讲记里边赞叹说,印祖的每一句话,都是从真实的修行境地中流淌出来的。每一句都不会落空,不会走样,都是非常圆融的。你看这么一句话,就是对上一番的总结和对下一番的引发。既然法无胜劣,那么他肯定就是一个根本道理,唯一道而常然。但是佛教这么庞大的体系怎么办?是由于根有生熟,所以利益才不一样。那依着印祖讲的这个,他还有言外引申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由于利益不一样,那就要看我们在哪个层面对佛法进行诠释和理解。当然包括宗和教,你得分清楚,不能混滥。可是由于他是一个道理,那么就使得我们不能够随意乱说,不要把宗教完全割裂开来。有纲有据这才是体现了不离契机契理的原则。

所以大开圆解的人就是这样,你看,法是最简单的法,但是为什么,因为根基花样百出,所以就看我们在领解佛法的时候,你怎么去看,就是看他是在说原则呢,还是在说根机利益。不要把他混为一谈了,也不要等而论之。这两个是没有可比性的,他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那我们来看“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的话,再换一个角度我们来学习一下。从佛法的本觉而言,我们不是讲到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个以前老给大家说起这个概念。从佛法的本觉而言的话,他就是一个佛性,一个真如,一个同体大悲,一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平等一味的,这就叫唯一道而常然。

但是如果从究竟觉来讲,依着本觉,起了始觉向着究竟觉修,那么不论三乘一乘也罢,大乘小乘也罢,总归我们最后就是要得涅槃,要证佛果。这就是一道而常然,不会有另外的说法。可是问题是什么,要针对现实,就是是根机他有的是生的,有的是熟了的,根性他不一样。有的比如说他一直是生的,今生开始才初步起缘,那你哪能跟他说了生死呀?你说参禅第一义谛,他梦都没梦到呢;有的很可能是过去世原来曾经快熟了,可是错过了,又放凉了;有的可能是一直凉凉凉,今生遇到了对的缘,又热了;可能有的一些就是,今生就是扫后一盘了,今生就饱了,那可能人家就要明心见性。

反正种种种种这样各受各的法,各得各的利益,包括宗和教,也是一样的。根有生熟,如果他是宗门的根性熟了,那他就是喜欢直参如来知见,他不喜欢啰哩吧嗦的。那么如果说教下的话,他的习气就是一定要有板有眼,要说个然所以然,他不喜欢这种跳跃思维,灵动的猜想。每个习气都不一样,这就是千差万别,总之是被印祖一语就给道尽了。就是根有生熟。所以虽然是一个道,常然的一个道,但是他得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你把这个要总的究起来,一定要有见解上的背景,大靠山,再看往下怎么说。

你看,下面就是开始设问了,既然你用力的往回来搬,说这个教比宗并不见得低,甚至宗也是从教中出来的。那么“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难不成“教外别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没有这么回事吗?就是说宗门长久以来提倡的“教外别传”是不是搞错?那这个问题提出来呢,就是要印祖来彻底的要解决他一下。

为什么说推崇宗高于教的人,他的主要兴奋点在哪里?就是所谓的教外别传。可是问题是怎么叫个“教外”,怎么叫个“别传”,你有没有搞清楚。“教外别传”传个什么?印祖这里他来了一个一语定乾坤,就是要说一下,解释“教外别传”的名和义。

你看讲的“曰,言教外别传者,令人于指外见月也。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为教外别传。”

这一句话是非常纲领性的概念解释,这是一目了然的。大家来看,如果说从概念上而言,顾名思义,什么叫作教外别传?就是超越常格之外,不能按照常格旧解,或者格式老套来进行常规的理解。这个的话,那你理解肯定就错了。这是从概念,名上而言。那么从意义上而解,教外别传就是让人于这个指,手指外,要见这个月亮,由着教法指导,而去见教法概念之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教外别传。

那为什么说很多人把这个教外别传搞错了,就是在这个最微细的上面他有些混淆,什么叫教外别传的名义。我们给大家打一个比喻。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一部叫做《维摩诘经》,维摩诘所说经里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如果我们现在通常理解,就是文殊菩萨去跟这个维摩诘居士两个人去斗法,相互问答,就跟我们西藏辩经一样。就说到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品”。

“入不二法门品”里边就讲到说,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说到什么是不二法门,然后就开始问大家,在场所有参与的菩萨,都一个一个的在那儿讲解,说什么是二,什么是不二,我与我所,这是两个对待的二元,所以除去我与我所就是不二法门。等等一个一个好多尊菩萨都是在那一个一个的说,差不多有十几尊菩萨都说了。那么再问到当时在场的文殊菩萨的时候,文殊菩萨就说了,但是他还是说了,大家要记住我们的这个情节,待会要引用的。“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示就是开示的示,无识就是认识的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文殊菩萨的回应,他还是说了。

但是等问到维摩诘居士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说,来一个动作叫默然无言,不说话。后来的祖师们就是把这个作了很精辟的点评。吉藏大师,因为《维摩诘经》是中观的四小经之一,那么中观的教义,对佛法必竟空的忠诚度上可以说是跟禅宗同步的,但是方式上中观是依的教的方式,禅宗是依的宗的方式。

所以这里祖师们点评的时候就说到这三品,他是由上中下对三种人说的根性。所有的那些旁边的那些菩萨们,他是于大众言语不二,就是用这个语言来说这个不二,但是未明不二无言,他没有说这个不二不可以说,这是给下等人讲的教法。

那么给中等人讲的教法是文殊菩萨,虽然说不二无言,但还是言于无言,他还是说了。借这个言,而说不二了。那这就是中根的人。

这个维摩诘也就是净名居士,他是默鉴,就是他不说话,以无言的动作来表达这个不二无言,所以叫能无言于无言。这是为上根说的。你看虽然最后他说,理是一道,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唯一道而常然”。但是教法有三个阶段,这就是根机有生熟。那就是让人在这个教外,来见这个无言之境。依这个指来见月,这就叫教外别传。就最后说的没法说了,不说了,这很微妙,待会我们还要用到这个素材,大家一定要把注意力跟进上来。

我们再往下看“然此四字,”这是印祖在这里最慈悲的建立了一个明着表诠的这样的一个提醒,为什么说印祖是明弘净土,暗护诸宗。你看禅宗的人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他如果说误入歧途,或者理路不明的人,可以顿见本来面目,就是宗教的真实义了。

所以印祖这里就说“然此四字”,就是这四个字,教外别传,这即是大利益,也是大祸害,埋没多少豪杰,埋没了多少修证路上的英雄豪杰呀。什么叫做豪杰,就不可谓信心不具足,那人家的信心,对佛法铁定不移,整个大法都入心了,也不可谓生死心不足,就是为生死,了生脱死,也不可谓用功不精进,念念都在往道上参究。但是即使如此,就是容易在这个兴奋点上,就是教外别传的这个感受上,失去航标,认错见解了。

就以为教就是言,但是教外别传,也就是对宗而言就以为是别传了。大家知道正宗的这个别传,他可以说也在宗之外。就是死在句下了,错了根本原则了。所以印祖这里感慨到说这四个字呀,看上去是一个提纲契领的,又带有赞叹,又带有别具一格的称谓,这是宗门的特色,问题是他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修证路上错了路了。怎么错的路了?这里印祖要给说破了,怎么错的路,下面这段话是极其重要的。大家听起来,以后在宗教的知见方面这是一个关键的出错处,大家要预防。

你看这里说“今为道破”,就是印祖慈悲不舍,道破,就是要对这错误的人说了,怎么说的,“对教说,则曰教外别传。机锋转语等,亦是教。”这是第一层。“对宗说,则曰机锋转语外别传。”这是宗。

这里就顿然就明了了,教宗内外,就切割的非常清楚了。也就是就着这个,以教为根本的凭据而说为悟心地法门本来面目的方法,这个修证方法叫做教外别传。

但是不要忘了,宗门里边的机锋转语等这些话,同样也是教的作用,不是宗。他不是宗本身,不是境界本身,不是月亮,他也是指。如果你理解了“教外别传”到位了,那也就是理解了“机锋转语外别传”。这个别传法,什么叫别传法,就有别于教法之外的,还同样有别于宗法之外的,无言之境,绝待之法。他不能够在我们概念呀,语言呀等等这些身体行为一切的这种“凡所有相”中,去见他的这个传和不传。而是在“凡所有相”之外的一个真实境界,才叫做教外别传。

也就是说一切指导,任何形式都属于教的范畴,千万不要肤浅的以为只有教法之外叫做教外别传,宗法的这些机锋转语的本身就是教外别传了,不是的,他也属于教。教外别传,别传的那个境界,绝对不在此列,他是一个真如,无言的境界,你怎么能别出来。

我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总之常人以为的教外别传,这个教法言教嘛,离开了教法,另当别论,就以为是宗法了。也就是把这些机锋转语也就当作本身就是别传法了,岂不知机锋转语不过是别具一格的教而已。只能说在另当别论之外,另当无论了,才能称之为别传,不能论了。

你不要以为说,离开教的教法,而另当别论,宗法的这些就是教外别传,连宗法的这些还要另当不论,才能是教外别传。能论的都是教,所以说所谓的教外别传,就是要指的论外别传,不能言论了,这样理解才能知道说,原来对教而言,称之为教外别传,其实机锋转语这些禅宗的公案话,痛快话,逗趣话都是教的范畴,只不过让传老这里讲的,一种不同于一般经教,另类的教法而已。要是我们学人能够悟的过去的话,那就入到这个教外别传的境界中了。

对宗门来讲,单纯对宗来说,机锋转语外别传,是应该这么讲,就不能叫教外别传了,叫机锋转语外别传,这么一厘清,就清楚。就如同我刚才讲到的那个不二法门的那个例子,就是一一的菩萨来说教,这是教。文殊菩萨也讲了说不应该说教,这也是教。维摩诘居士,不说,这个动作来进行教,还是教,都是教。一个是用言来教,一个是借言来教,一个是离言来教。这些都属于教,不能叫别传。

所以一般的人就错以为,一一的菩萨说了那么多的话,文殊菩萨也说了,说不应该说教的话还是叫做教。维摩诘居士不说,他就应该叫作别传了,殊不知他这个也叫不说之教,还是教。不叫别传。除非最后,就是言外之意的这个,才能称之为别传。

所以要真正意识到宗和教的这个别传的类比的话,就用这个例子很好了。前两者好比说教,那么维摩诘居士没说话,他好像说没有说教,但是,他是以机锋辩禅的这种形式,他一句话都不说,以这个来做为教。能够这样理解了,印祖才这里讲到不至于混滥教与宗,有负于佛说教,祖传宗,造一些自以为是的口业。所以大家来看,印光祖师在这里完全是护宗呀。这对于宗门的人来讲,多大的利益呀。所以我们只能够在厘清这种背景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好的体会到什么叫做“唯一道而常然,虽一法而益别”的内涵。

好,那我们再回到印祖的文章中来,你看“庶不至孤负佛祖,徒造口业矣。”下面又是另外一个说明,就是引证,举出这个错以为大家说宗的教外有别传,由于别传而高于教法的这个误区,他举出了有利的实证。

大家来看,“若真佛教不能传佛心印,则已得别传之迦叶,阿难,马鸣,龙树,当另宏别传之法,何用结集三藏,注经造论为哉。宗须教印者,如木须从绳则正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真的误以为说这些宗比较高明的,所谓的别传的这些无知人,他们认为佛的教不如宗高明的话,那么难道说这个教法就不能够传佛的心印了,只有宗法来能传吗?所以这里印祖列举了这几个可以说是闪闪亮、响当当的佛门的真龙象。你看这里讲到的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可以说禅宗的初祖二祖了呀,迦叶尊者是教外别传法的亲承者,他跟释迦牟尼佛配合演的这个教外别传的心法,那当时也没有机锋转语。就是一朵花,一个微笑,就算道具了,人家就明了了呀。可能有的人又在执着这个拈花微笑了,依照印祖今天给我们这里表达的语境的层面的话,这个拈花微笑外别传,才叫教外别传。大家不要搞错了,又把拈花微笑当真了。

阿难,多闻第一,在《楞严经》里面那是得佛心印的,那是克证无疑的,这两位头一次合作,就赶紧共同结集了佛的教法。那么如果说教法不能够传这个心法的话,那已得心法最为权威的这些人还为什么要急急忙的去弘教,去结集经典呢?这是从佛的两位上首罗汉弟子而言。

从菩萨弟子马鸣菩萨和龙树菩萨,这在当时印度来讲,更加是大乘佛法的代表。马鸣菩萨造了一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到说,一心生二门,入了心地,那是把整个大乘的法门都讲透了。那部《宗经论》,就是整个大乘经典都让他在那部整合的说明的非常到位。龙树菩萨更可以是继释迦牟尼佛后,印度佛教史上佛门最伟大人物。他是真正扛起大乘佛法旗帜的,已登初地的大菩萨,那还没有悟心法吗?可是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龙树菩萨流通经典,写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被称之为八宗共祖。

这里印祖以这些来引证,如果真的佛的教法不能传佛心印,只能宗法来传的话,那么已经得到宗法利益的、心法的这些大阿罗汉,大菩萨们,就应该好好的传这个别传之心法,还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去结集三藏呢?还为什么要给经作注释、去造论呢?所以说这里就说明了所谓的教外别传,是人们在认知上没有到位,没有到一个正确的高度,而出现的弊病认知。实际上机锋转语的这些话,只是教的浓缩,一切教法都可以从他体现这个别传的价值,同样具有的。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把像印祖这样的人称之为大通家,就是人家在讲这个次第,就好比我们学佛呀,开始分门别类,好像那么多,宗呀,教呀,各个法脉,各个宗派,各个法门等等这些。实际上就跟爬山一样,山的下面很广,很远,从各路往山上走,但是真正会走的人,真正往高处走的人就是越走越窄越走越窄,最后到山顶尖的时候,汇到一个地方,永远都是这样的。

不是说背道,越来越复杂,所以这样的认知这些大人物们都知道,教法传心和宗法传心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心地法门。而且从根本上来讲的话,教要比宗可以说是更官方,用这么一个不太恰当的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宗虽然有活泼的发挥,灵动的教学,可是他必然不能出教的范畴。你看这里印祖还讲到这个宗,虽然宗悟了,也要用教来印证,那就说明教外别传还是以教为根本的,宗还要教来,像这个墨绳定纲一样的,在做木工活的时候用这个墨绳来把横竖给定清楚,明白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大家来看这段,这段就是印祖列举他的一段亲身经历了,具体的事理例来说明了。当然他说的这个经历,也是当时有这种狂禅之人的通常的一个知见和说法。你看印祖说,“予尝劝一狂僧念佛。彼言衲僧鼻孔,三世诸佛尚摸不著,用念佛作么。”

印祖说他曾经劝一个参禅的一个同修去念佛,人家说我已经明心见性了,衲僧鼻孔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又一个异称,一样的道理,就是见到本来面目了,说三世诸佛尚摸不着,就是佛都不执着了,你还让我念佛?这就是通常这些妄谈般若的狂僧们一致的口径,大多如此。又不在真参上下功夫的人,有的说的这个禅话,他说起来有点感觉,说起来好像美妙高档,实际上心行不到,马上就露出来了。

你看,如果说我们一个人,他有这么一个很强的能力,就是自己的一切不好或者虚伪,就是乍现的这些,他都能包容理解,一旦进入这种地步,久而久之,必然就没脸没皮的开始为自己说辞,他所有的法都是向外的,就到了这种狂僧的境地了,看不起念佛法门,觉得太容易上手,实践者广泛,显得不如禅法高妙,所以他看不起呀,藐视净土的人太多了。甚至我们自己一些念佛的同修,虽然在很虔诚的修,修净土,可是难免还是我不行,有人说你念佛真好,你善根深厚,他说我不行,我读不了经,看不懂教,我就只好念佛,好像很谦虚一样,实际上他自己也看不起净土,小瞧念佛。

所以这里印祖说,劝人家狂僧念佛,人家就说衲僧的鼻孔,就是已经三世诸佛都摸不著了,不在话下了,这就吹牛嘛,说自己开悟了,一切不着相了。就跟那个以前说的“毗卢顶上行”一样,是同一个道理,连佛相也不着了,还念佛干嘛呢。

所以就因为这个本来想吹牛了,结果露了手脚了,因为印祖是过来人了,里外前后都一目了然。你看着他站在外边,没入门,结果说里边的情形,他就是一种外边的猜想,所以他就依着外边的情形描绘里边,就是不念佛了。谁知道就算明心见性了以后,修行还如同故,只是明白的修而已,还跟前面一模一样。所以这里印祖说,曰,就是我告诉他,说你就算真“摸著三世诸佛摸不著的鼻孔,尚须步步随著三世诸佛脚后跟转。倘不随三世诸佛脚后跟转,则摸著者非衲僧鼻孔,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火孔也。”就是你大错特错了,你说的这些话,就是地狱种子,断灭见。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狂禅的典型表现。他认为佛不用念了,这是当时包括我们现在,现在连这个吹牛话都说不全了,吹牛都吹不了了现在的人,以前吹牛还能找着个理路,知道怎么说那些大话,现在大话不会说。你看说禅,禅是什么?出去看看几个人知道,到处都是禅净,禅意,禅修,禅馆,点香的闻香的,谈古琴的都可以跟禅联系起来。什么是禅?难不成就是坐在那儿大家小资一下,或者说敢坐在那今天不用很压力的去工作,放松一番,跟法师坐一坐,到一个庙里,或者自己弄个会所等等,供几尊佛像,香烟缭绕,弄的灯光一打,这就是禅吗?所以现在更一败涂地,连大话都说不了了。

在《西方合论》里边就辩解这个问题,说现在的禅人一说都说,一超直入,不落功勋了,就是不要再去积功累德了,那都不可靠,属于世间法。说连佛都不求作了吗,还说什么往生,还说什么念佛呢?那问题是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道理呀,你如果不求作佛了,那么你这辈子舍身之后,你说你是将永远断灭了,就像灰飞烟灭,还有后有,就是还去轮回呢,还不去轮回呢?如果你去轮回的话,你是生净土呢,还是生三界呢?如果你生在三界,那说明你就不敢吹这个牛,什么佛都不需要念了,你没到那地步呀。如果你生净土,你还不是往生了,一样的道理。

所以古人就讲到这些善知识们,虽然明心见性了,就是纵然你真的开悟了,与佛同等了,但是论其功,还跟诸圣不齐,就是没有看齐了。你要从今日开始,步步资熏,就是积累资粮,熏习出世种子的习气。否则就印祖这里给定乾坤了,你看,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的火孔,你什么三世诸佛鼻孔你都摸不著,就是吹牛嘛。

这是印祖就用这么一个例子,也没有具体说谁,因为这是当时这些修禅僧们的通常话。所以祖师们说现在没有悟的人,凭什么,就是光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就知道他没有悟。就问过嘛,你以为一悟之后,就你的习气烦恼就永远除了,就得不退转了?你以为你一悟之后,就不用再学佛法,没有修行证果这回事了吗?

你以为一开悟就跟诸佛一样入生入死,就不受障缘了吗,不迷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这些菩萨们动不动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的去修六度万行,那反而他还多此一举,还不如你吗?所以这就是开悟了就如此,何况没开悟的,所以开悟了以后还是这样战战兢兢勇猛精进的去修。就是这里印祖说的“尚须步步随著三世诸佛的脚后跟转。”

所以印祖就常说这些事,匡正这些知见。有一次说过,有的人不是喜欢呵佛骂祖吗,赵州禅师的话,有一段公案被人们津津乐道,他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我不喜欢闻,不要给我说佛这个字,我不想听。可是,大家都说这前半句,忘了还有人问这个祖师,那诸佛还有没有老师,就是佛的老师有没有?赵州禅师说,有。是谁?说谁是诸佛的老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印祖不知道在哪一篇文章就写过嘛,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就是只说前半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说后半句,只字不提,没有一个人提过。可见这种人心的这种险劣,真的是不顾法道厉害相关。这就是佛门的弊病。

所以,后面印祖这里开始引用祖师给流传下来的话作为引证,祖师们早就给我们授记,说过了现在的情形是怎么样的,达摩祖师明确的讲过,我们再把这段给大家贴出来。

这是引的祖师言来论证,达摩祖师曾经给二祖慧可开示的时候就说过,二百年后,那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期就来华了,遇到二祖慧可禅师的时候就给说了,说二百年后,那我们现在,多少年后了?二百年后就开始,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了,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了,说的理不是真理啊,通出来的才是称性之理。所以这里就讲到,已经给我们末法时期的人做预备授记开示,是我们这个时期修证的事情太难了,难比登天。你看一直到后来,这里还列举了两位祖师的修证的具体境界。

这是印祖又说的,“智者示登五品。南岳示证铁轮。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

这是最后说到绝处了,就等于说把这些还以为能够自利、这辈子能够有修有证,特别是从证来讲,这辈子就能即成现证的人,有这些妄想的人,就彻底用祖师的言教和祖师示现,给他一杠子踩死,绝了这个偷心,让他好好往净土上汇。

这里为什么讲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开山的祖师,天台宗是他创造的,中国人把他称之为东土释迦文,我们这的释迦牟尼佛。就这样的人物,走的时候,示登五品。示登五品是什么意思呢,徒弟们问他说,走的时候说,老人家证到什么果位了?给我们策发一下信愿,看看您的内证境界,到了哪一地步了?

智者大师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说假如果我能够自己修好,不要领众修行的话,那么我能够净六根,也就是到相似即位了,就是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六即佛里面他到了第四,就如果我不领众修行能达到第四个层面,可是舍己为人,但登五品,就是到观行即佛,又叫五品弟子位。这个位置所证的果位,就是连烦恼才刚刚伏住,一点都没有断。要断干净才能出生死,这是智者大师。

那么慧思大师叫示证铁轮,在经里面把个铁、铜、银、金、琉璃和摩尼当作我们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的六个次位。他这里示证铁轮,是指的圆教的初信位,到这个地步已经有了大神通了,叫相似即佛了,六根可以互用,阿罗汉都根本比不上了。就可以到应该是一百个佛土去示现作佛了,八相成道开始,就这样的情形,这么出类拔萃的佛教史上的一线里面的一线祖师,还都没有登地呢。大家知道,登地才真正的开始见法性、破无明。

那这样的修行,这是列举了这两位圣者,那么“故知今人”,就是讲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于宗教二门,开眼尚难”,就是你要开元解,明心见性,都几乎没门了,何况去实修实证去证到这个境界。所以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吹牛都吹不了了,演都不会演了,这样大的人物,也在那个年代,这是正法像法时期,仅此而已呀。当然这都是大菩萨,佛菩萨再来的,只不过给后人示现,修证不是那么容易的。

最后要引发哪里,大家来看,“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

这是印光法师写这篇文章最后要导归的地步,就是要劝大家死心蹋地行归净土。为什么要“慈悲愿深,生死心切”。第一个你学佛,你是真正为了了生死,你不是来玩票的。第二个你还要慈悲,这种慈悲才叫大慈悲。为什么?因为你现在救不了人,所以赶紧往极乐世界去跑,跑在那,练好了回来往水里跳,这才叫慈悲。不是说你现在,看上去往水里跳,是希望跟大家一块淹死。那这就说明不慈悲。你不但不慈悲,而且你的愿力也不够深。真正的愿力深,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天天滑口说一下,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而是赶紧往生,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

所以这里提了这么几位古德,都是修净土的楷模了,这些人在净土的教史上,像慧远大师,这是净土宗的初祖,智者大师写过《净土十疑论》那是不朽的名篇。永明延寿禅师,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禅宗开悟了以后彻底放下,全情的来自修弘扬净土,这都是净土法门里边的中流砥柱级的人物。在此举出来,不如随着这些大善知识们,好好的去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这就是希望大家同归净土,讲到这,这是印祖的最后的说,就往这导,这也是我们《宗教不宜混滥论》整个一篇文章的旨归。

后面今天我们就应该可以把这篇论文给大家贯完,前面到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这就等于这篇论文的正宗分讲完了。下面,流通分就是印祖的一些立场和谦虚乃至慈悲的一些善诱,作了一个流通。希望这部论典,也把他的想法能够让大家都能够知道。

所以他写到 “书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就是有一些不太服气的人,说你写这篇文章看上去,因为印祖文笔好,文字三昧,那肯定当时应该有一些人看了以后,肯定有禅宗那些不服气的,所以印祖就索性先我自己把你们的嘴堵了,我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也不是在这卖弄,所以说“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安用汝许多落索,分疆立界为。”

这是他代别人的一个批评口吻。就是佛法广如法界,就是佛法离言绝相,圆满周遍,清净无染,妙性圆明,是离一切的概念语言之下的,你说这么多,这不是给别人添知见,添乱,啰哩吧嗦的。分疆立界就是非得指个这不好好修,非得往西走,这不是有东西,有东西又有南北呀。你这不是执着吗?那印祖就假借这个设问回应一下自己的立场。怎么说,过来人的话。

大家看“妙性虽离名相,名相岂碍妙性。”你看,这个言教就是二谛说圆了,“虚空法界虽无疆界,疆界岂碍虚空法界。”

虽然佛的无言之境不能够有言,可是真正入到无言之境,何妨去说法利众生呢?可以尽情的去言,放开了去言,劝大家起修,劝大家起信,劝大家入修,这又何妨,难道既然诸法实相离诸名相,那不要忘了诸法实相还有无不相。每一相都是实相的一相,那就这个名相不会防碍这个妙性的本身呀,本身他就是妙相,怎么能一定不要说呢?要说不要说都不可得,要说不要说都不防碍。但凡就看你是已经悟了,还是在迷。

所以这里印祖就这样回应了一下,然后又进一步说“吾欲舍东往西,必须定南辨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劝大家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定南辨北就等于说在我们东方娑婆世界修,很可能往南走,往北走,会走错了。也就是你自不量力,去深入教想去大开圆解,或者是想明心见性的这些,不太可能了,还是老老实实往西。

“庶几方向不迷,措足有地。”这样才让人有所依止,该怎么走。

下面就是印祖开始要谦虚的说一下,“又恐己见错谬,欲请正于达人。”

达人,咱们现在的语言好像什么达人也是很厉害,那会就是通达之人,宗通教通,通达之人。什么意思呢?就请大家批评指正,而且自己比喻他讲的这个“是跛夫之路程,”就是他的脚有毛病,也就等于说像一个双腿不齐的那样的人,瘸子一样的走路,好像自己是一个没有断除烦恼的凡夫一样的。但是虽然如此,由着往生净土这个路,将来能转凡成圣。

那么“非轮王之舆版。”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今天讲的这个呀,就是针对我这样的根机,和我一样的,不是说就着大通的通达之家,那就等于说你已经开悟了,那么任何一法都是佛法,任何一修皆是佛修了。那我今天讲的不是对这些人的,我的水平还没到那地步,所以我都害怕自己出错了,所以写这篇文章,请正于达人,就是让明眼的人,知道我是这么一个水平,并不是我说的这个都是圆满的话,是圆满的见解。

再最后的一段就是,“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业道无非佛道。”

你看越是印祖这样说,越能显现出来他本身就是通方开示,过量大人。通方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通家,方家,我们有时候不是说祈请诸方家指正,开示大概就是这些大菩萨,大圣人,过量的大人。那么在他们眼里,我们常说的“圆人观偏法,偏法都圆”。所以说“世法全是佛法,”因为他开了圆解,“业道无非佛道。”那贪嗔痴皆是妙道,都是在起佛的清净无染的妙用。

“祖意教理,佛经禅录,本自融通,有何混滥。”我讲的这些真正的不是给通方开示过量大人他们,就不会有宗和教混滥的弊病出现,那我还说什么。反过来“尽吾之智,不能测其境界。”就是尽我自己的这个能力,就这点修证的话都不能测人家所修证的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就是竭尽我的力量,就是望不到人家的边,测不到人家的内证功夫。

那为什么这么铺垫的说“吾之鄙论,”我的这个可以说是拿不出手的这篇论文吧,你看祖师们多谦虚,“姑就吾之鄙机言耳。”就我这一类的比较陋劣的根机而言的,希望大家怎么样,祖师写论呀,真的他慈悲,有一个防范,就是害怕有些人不明就里的人,听了,学了以后,看了以后,无端以我慢心去诽谤。所以印祖在这里的这种自谦,其实就是防范别人造口业,诽谤正法,反而给自己招罪。

所以这里印祖说了,“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用责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齐驱也哉。”就是我写的这么不好,你们也不要那么高要求我,我是指的就我这种水平而言的,你不要把迦楼罗王,就是大鹏金翅鸟,一飞多少万里,你用那样的水平来呵责,就是说来衡量我这样的小虫子,小蠓这样的一个水平的,你让他们一块去飞,我能跟的上吗。你看就谦虚到这种地步了。

这是印祖对于流通分的一个态度,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窥到,印光法师写这篇论文是成竹在胸的。虽然他成竹在胸,称性流露,可是他并没有依照我们说不可一世,藐视教内的这些善知识,他完全还是一个自谦的姿态。这样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他可以把弘扬的力度更加的扩展开来。因为中国人,就是从儒家的传统来讲,就是喜欢这种谦卑君子,所以这样的话就更少了一些别人嫉妒诽谤的一个机缘,不造口业,这就是大祖师们的慈悲。

那今天这一共是十二讲,就把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跟同修们大家一起来学了一遍。

总之,我是真实向印祖学习,但是我是说的实话,不是印祖的这个谦虚,确实像这样的宗和教,梦都没梦着,那之所以敢这样所谓的侃侃而谈,跟大家来分享、讲解。一方面,是印祖的见解,我们就依样画葫芦,共同来学习。

再一方面,还有我们敬爱的传老上人,他给我们提供的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记,让我做了很好的参考,特别是其中有一些要查的这些典故等等这些公案呀,老人家已经面面俱到的都查的非常仔细。我们可以就着这样站在他的肩膀上,就这样进行一个取舍和讲解。所以也感恩除了印祖的加被外,感恩传老的慈悲,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篇功底深厚的注释。

我也跟大家讲过了,以后我们再有人愿意认真的学习一遍,就去找找传老的《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记,那真的能从中见到,在三藏十二部的教海中信手拈来的功夫,确确实实积累来的这种深厚的功底,不是网上查来的。所以,我们大家也都有福报,能够在这么一个时间段里面听闻这样知见,这真的是过来人的这种高超见地,对我们凡夫的这种劣心做一个沟通,我想对大家的见解和对佛法的领悟力,肯定有所帮助和加行。

那特别大家不要忘了,通过学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开始的时候,就跟大家讲了我们别无他求,只是为净土服务的。而这篇论文确确实实最后落脚就是为净土服务的,希望我们死心踏地的能导归净土,这辈子就靠往生极乐世界而活着。这是一个净土行人,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的一个修道者,必然要走的路,别无他路。往往有时候我们还说,就是其他的不大可能了,现在越来越觉得绝不可能了,请大家扪心自问。

所以,这篇文章我觉得大家学习一遍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说全程跟进都听了的,在此也随喜大家的坚持,这也算一个执持教法吧,那么偶尔的听一两次的,也算有一个上好的因缘。不管怎么样,总之今天晚上就圆满了。那么,希望以讲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的功德,回向于诸位,同生西方净土中。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非常欢喜的把这部论典也干干净净的过完了,在此愿与诸位同修共勉,精进行持,信心不退,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