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面,我们讲到二、种子之由来。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依唯识相安立缘起,也就是说从唯识学的角度来探讨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缘起。那么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生命的缘起,主要分成两块:
一个是真如缘起,
一个是赖耶缘起。
真如缘起,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离一切相,第二个即一切法。真如是没有相状的,在时间上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相状;在空间上,它也没有十法界的凡圣的差别相状。所以它离一切相,我们只能够勉强去形容它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清净,它不是一个相状,它只是在解释它是没有相状的。第二个,它即一切法。在我们一念的清净心中,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之法、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之法。所以真如的这种思考,会让我们一个菩萨在逆境当中得到很大的加持。因为我们虽然是业障凡夫,我们受到很多业力的冲击跟烦恼的干扰,但是我们跟佛陀能够分享真如的大智慧光明,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
那么对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安住真如,给我们一种不退转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如此的清净,永远的具足如此的功德。
但是真如缘起有它不足的地方,有两个特点是它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它只论相应,不论相续。那么真如它要的是你相应,一时的相应,你只要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但是你相应了以后,那我们怎么去相续?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没办法看到生命的相续,它是一个点状的缘起观,所以它只有点状的相应,它没办法解释一个片状的相续的生命。这个是真如缘起不足的地方。
第二个,它只论迷悟,不论业力。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但事实上我们觉悟以后,我们还是要面对业力的,这是一种现实。比方说你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现在想去极乐世界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虽然你现在信愿具足,你的资粮都具足,但是,你有生死的业力未了。所以你觉悟是一回事,你必须要面对你的无始的生死业力,你必须把今生的业力给偿还结束了,所以往生净土是临命终时。你今生的业,必须把它受完了,你才可以到净土去,所以这样子,对往生的人来说是充满了变数。诶,我现在在佛堂打坐非常好,我信心具足、愿力具足、佛号具足,三资粮具足,阿弥陀佛你赶紧来接我吧!不可以!只有觉悟是不能往生的,你要考虑业力的现实,因为你是个业报身!
所以真如缘起的理想化它某种程度忽略了生命的相续,忽略了业力的相续,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在真如缘起的另外,开出了赖耶缘起。就是我们有理想化的安住真如,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生命。所以佛陀讲阿赖耶缘起的时候,他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就有相状了,它不像真如是离一切相,它是有相状的,它有染净的相状,它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状。当然从你投胎那天开始,你就必须要面对阿赖耶识,因为我们夹带了无量的生命来投胎的。那么一个修行者,你想要创造来生的净土,你要先做一件事情,你必须面对你的过去。你不面对你的过去,你怎么知道你生命当中,过去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哪些是你的盲点?哪些是你的特点?哪些该调伏?哪些该引导?你没有下手处,你就没办法把你的生命顺从本愿,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如实地面对过去,这个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特点,把你带回过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的过去的生命,我们做过天上的天王,我们做过地上的蚂蚁,我们也曾经到过三恶道去,但是现在有个问题,过去跑哪里去了?我们那么多的过去生命,到哪儿去了?当然,被无常的大火完全破坏了,但是它留下很多的轨迹。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有轨迹的,就是你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个就是你的过去。所以我们出生开始,当你踏上修行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面对你的阿赖耶识,你前生留给你的礼物,就是种子。这些善恶的种子你必须要面对的,你怎么能够善巧地引导它,让它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必须对种子有所了解了。
在唯识学把种子分成它的两种相貌、四种功用。
第一个,它的相貌是刹那灭。种子是变化的,它不是一种寂静的状态,它是不断地不断地生,不断地不断地灭,所以就是说它可以改造的,它可以调整。
第二个,它是相续的,种子没有有效期限。你说,诶,我这件事情已经做了三千年,你应该消失了吧?没有这回事情。种子一旦进入你阿赖耶识,它永久都不会消失,永久都不会,它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忏悔,你除非你用空观来对治它,它才会消失。所以它是恒常相续,前后变化的,这是它两种相貌。
那么这样子讲,它就有四种功能了:
第一个,果俱有。这个是我们最容易忽略而最可怕的功能,就是当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以后,它会有一种等流的力量,它自己会蔓延。你说,诶,我昨天做的错事,但是我今天没做了,它怎么蔓延?对不起,你没忏悔,它自己会蔓延。它就是说,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它有一种特性,它自己会往下蔓延下去,它有一种等流力量,你只要不把它stop,它不断地从两个种子变四个种子,由四个种子变八个种子,它不断地相续下去,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你不能忽略你的行为。
第二个,性决定。它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第三个,待众缘。如果你临终的时候有任何的恶念,执着,去刺激到这个恶业的地雷,它就要爆炸了,要得果报了。
最后一个,引自果。
所以我们学习唯识学,当我们在研究缘起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很认真地很心平气和地面对你的过去所留下的无量无边的种子,你必须了解它,你才有办法带它,引导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让它顺从本愿,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愿我临终无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有种子你不去处理它,你忽略它的存在,但是你忽略它的存在,它还是存在!所以我们迟早得面对它的,你与其等到临终的时候,你再来后悔,你倒不如早一点面对它,对你有好处,因为它是你过去生留下的东西。
那么唯识学建立了唯识这个种子的时候,当然,我们今生有某种程度的主导权,我们可以把过去不好的种子破坏掉,把好的种子珍藏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好我们看第二个,种子的由来。那么我们前面讲到种子的特性,这以下,说明这个种子它是怎么来的,它怎么去影响我们人生的定位?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种子,对我们修行当中产生一个多么重要的影响。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二、种子之由来
【《唯识论》云,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如初说,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好,那么《成唯识论》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两类的种子:
一个是本来就有的,一个是后天熏习而有的。什么叫本有?就是无始劫来我们的第八识,它本来就具足能够生起种种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差别果报的功能。那么世尊就依此这种本有的种子来说,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的差别的种性,就好像恶叉聚。这个恶叉聚,就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它一出生就具足三个水果,它本来就是这样,它不是后天把它粘上去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真的有它的一种种性的差别,那么这个叫做本性住种,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透过后天的熏习,就无始劫来我们不断地学习,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佛陀就说有情因为内心有种种染净诸法,他可能亲近杂染法,他一天到晚用杀盗淫妄去熏习它,它出现了这个三途种性,或者他亲近了这种清净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它出现了一种三乘的种性。就是说,你透过后天的染净诸法的熏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它出现了一种三乘的种姓。就是说,你通过后天的染净诸法的熏习,那么产生不同的种子而累积成一种力量。在其它的诸论也说到染净种子是随顺染净诸法的熏习而生起,这个就是习所成种。
所以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首先,我们在面对我们未来过去的种子先把它切开来分成两类,一个是本有的,一个是始有。这个本有它所要强调的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些种子,它不是那么坚固,它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改造的,这个就是始有。但是有些种子,你很难改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在唯识里面,它把众生列出五种种性,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因为唯识学它从阿赖耶识讲起,你看《唯识三十颂》一开始,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它是从众生一念不觉以后开始讲缘起,所以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它不探讨,所以它就有这个本性住种的概念了。当然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要执着说,一定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来不清净,不要这样讲,因为它是从阿赖耶识谈起!所以这个地方,主要我们要认识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的确不平等,有些个性是不容易改变。所以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定性声闻。有些人一接受佛法,佛陀说了无量无边的法,他什么法都没进去,只对苦谛的法特别好乐,特别修习无常苦谛,所以他经常思惟无常苦谛,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没办法改变,即便遇到佛陀都没办法,叫定性声闻,这个他本性住种太强。
第二种是定性的缘觉。那么缘觉乘,他就比声闻乘好一点,他也有出离心,但是他不从苦谛生起,他是观因缘的生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他从生灭的因缘当中,观到无我的真理,而证入了偏空涅槃。这种人个性比较没那么偏激,他虽有出离心,但是他的对立心没那么强。这个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缘觉乘。
第三种是定性菩萨。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很多这种例子,菩萨种性太强。我们的祖师里面,有些是年轻的时候都造过恶业,但是菩萨种性力量强的人,他的特点虽做恶业,速即能悔。那么很多祖师,他年轻的时候,甚至于做过杀盗淫妄,甚至于毁谤佛法,但是他因为他学儒家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这种误导,但是他一旦接触佛法以后,他把他的菩萨种性的善根一启动的时候,立马忏悔,他那种反转的力量特别强。定性的菩萨,这种人他一定会成佛的,直趋佛道的,他所有一时的逆境,是不能障碍他的,因为他种性已经成就了,定性的菩萨。
第四种是最多的了,就不定种性,他可能会变成声闻种性,他可能会变成缘觉种性,他也可能变成菩萨种性。我们一般就是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运气好一点,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师,你就变成菩萨种性,你运气差一点,遇到的邪师外道,你就变成外道种性。因为你过去生没有产生一个坚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来决定你的种性,第四种是不定种性。
第五种是最糟糕的,无性种性。他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欢修习人天福报。那么当然在净土宗它是很强调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你这个往生净土,你必须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净土的善根,这一点在《法华经》佛陀是讲很清楚。就是说我们一念不觉,从真如开始堕落到六道轮回,就是离家出走了,那么离家出走以后,后续就是怎么回家的问题了。在《法华经》上说,我们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走同一个道路,不是。有些人是直接走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绕个山路,走迂回的路回家。的确有这些差别,那么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个道法上,你走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那么就影响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乘经典,就是这样子了。诸位,你刚学佛的时候,很重要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不定种性了,你走在哪一个跑道就是很重要了,非常重要。你现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华经》的时候,因为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那些阿罗汉,痛哭流涕,非常懊悔,为什么我们一直同样依止佛陀来修行,我们只得到一个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我们什么庄严都没有,向佛陀提出这样的质疑。佛陀说这个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样普润大地。佛陀说你的根基小,你一开始就把种性弄小,所以你这个小草,我给你太多雨水对你没好处,我只能够对你说苦空无常的法,因为给你太多的水会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棵大树,你给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广修六度。
所以身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种性,佛陀只能够怎么样?应机说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种性。所以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不是说过一天算一天,不是这个意思,你要看看你这一条路,这个跑道,它到时候是跑哪里去了。
就是你内心的活动,你是经常怎么思考的,这是一个道路了,当你走上弯路的时候你就惨了。诸位,你走到中间再换跑道,就很困难了,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产生习惯了,这个定性声闻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讲这个法空的思想,他就很习惯又开始执着法执。你对成佛之道,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的不圆满,然后再来调整,你就很被动。
所以它这个种性意思就是说,你形成一个什么种性,就决定你未来的命运了,这个成佛之道的快慢就决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了,佛陀没办法改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把你的种性弄得正确,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不要急着去积集资粮,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对了,这个车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跑道了,然后你再来加速。你走错了跑道,你加速的越快,你那个种性就越坚固,到最后你根本不可能改变了,你只好乖乖的先成就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再回小向大,再慢慢的往上爬,你的同批的早就成佛了,你还在那个地方慢慢晃,因为你一开始跑道就弄错了。所以说这个种性,就是很重要的概念。
好,那么这说明我们无量劫来,我们一般人都是不定种性,那么我们可以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的因地发心,把它弄的跟成佛的菩萨种性是一条线的,这是第一个。
我们看下一个种子的种类。那么影响种性的这些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影响我们的种性?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它的理由在哪里?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好,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首先,我们把我们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我们把这个有漏种子念一遍:
三、种子之种类
(一)、有漏种子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
我们先讲讲我们今天我们在学佛之前,我们开始在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留下了什么东西给我们。首先我们一定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是什么意思?
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
那么也就说,这个有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通通是有漏。那么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吧,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当中夹杂着烦恼,这个叫有漏,因地有过失,有过失的善业。那么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呀,只能够在轮回里面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那么这有漏的种子,我们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名言就是思想,那么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透过学习,你可能透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通过学习而来;第二个通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的思考也是可能的。所以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包括了生活体验,包括了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的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了,你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了,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了。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当然愿望有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造一个业呀,你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同时。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使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布施的思想,这个叫做名言种子;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做业种子。所以你每一种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你的善恶的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这两个都增加,但是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为你在造业的这个时候,你没有修空观嘛,也没有发菩提心嘛,所以你会认为说,诶,我来造这个善业那么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那么你这样子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的了。
好,我们来看看无漏的种子。无漏种子有三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二)、无漏种子
一、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无漏法;
二、法空无漏种子;
三、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无漏法。
那么无漏种子,它必须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就是说它是一种出世间的功德。那么首先它有三种:
第一个我们看生空无漏种子,就是引生二乘道无漏法的。这个生空就是我空,如果你在修习这个善业的时候,你思惟无常,其实我所修的善业是无常的,那么我们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心识的活动,修善业,就是第六意识刹那刹那的生灭,面对一个刹那刹那的生灭的外境,由一个无常生灭的心去修一个无常生灭的境,所以这个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主宰者。那么你能够修无常观,来修这个善业,那么就是生空无漏种子,这种种子不会加强生死的业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法空无漏种子,第三个俱空无漏种子。这个大乘的空观有两种,一种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对治的空观。我们先讲俱空。俱空的意思就是说他从根本上观察无生,所以这个空观你不需要对治,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业力,因为他直观真如嘛,他正念真如嘛,所以他本来就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嘛,这个就是完全没有对立心,这个叫做俱空,他从根本上观空,这种理观是可以的,但是唯识学不采取这个观法,我们后面会说过,我们唯识学的空观是对治的。但是这种观法,在了分段生死特别有力量,叫作无分别智,我解释一下:
这个就是说菩萨的空观,在对治这一块他修无分别智,我们凡夫的执着要经过分别才会生起,就是你必须打妄想你才会产生执着,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怎么知道哪一个人的生死业力特别重?哪一个人知道?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有些人念几句佛号,诶,阿弥陀佛就把他接走了,有些人佛号念了很久他也没办法走,因为你的业力太强了。如果你对每一件事情都打很多妄想,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第七意识它最需要第六意识去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它的重点在于截断妄流,就是你这个妄想stop,你不能打下去了,你只有把妄想停下来,你的执着才能停下来。古人有句话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道路你不能走下去了,你越往下走越是一个无底洞。就是说你要把这个道路切断了,截断妄流及时回头。
所以诸位,有些人事,你的妄想不能一直打下去,因为一直打下去,你就把自己的生死给绑住了,你绑住了你自己。我们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临终无障碍,但是你知道这个障碍是怎么来的,诸位知道吗?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很自在地往生,你平常就不能为你的临终制造障碍,因为你每打一个很深重的妄想,就加强一种生死的业力。凡夫的妄想都夹带我法二执,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样断生死的业力,有两个方法:忏悔;第二个修无分别智。这两个药都要同时下去,一个事修,一个理观。
当然这个无分别智,你也可以跟大乘圆教的真如思想配合,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修无分别智,就是站在本来就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截断妄想。我再讲一次,我们修无分别智就是要把妄想停下来。当然你要是认为妄想是真实的,那你压力就很大了,你就跟它抗拒了,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妄想,然后把它停下来。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让心中不要讲话,你不能讲话,因为你一讲话就打妄想——名言嘛!所以言语是个道路嘛,你创造一个语言,你就为妄想铺路嘛!言语的道路,你必须把它的道路切断了,这个妄想就走不过去了,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话拿掉,你就不打妄想了,然后你的临终障碍就没有了,就叫愿我临终无障碍,这个是根本上,那枝末上也得忏悔业障,这两个双管齐下,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是对治的空观,一个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无生观,一个是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后面都会说到。
那么这三种无常观、无生观跟无分别智,都是无漏的种子,这些种子你越修越多,它会消除你生死的业力,它会有效地把生死业力让它沉淀下来。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首先要检查我们过去所留下的种子,有一种是坚固的,有一种是不坚固的。那么坚固的就是影响我们种性了,一个种子是不坚固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修改。那么这些坚固跟不坚固的种子,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就是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业力跟名言。那么这个有漏包括了善业也包括恶业,因为你有一个我你也可能造善,因为你这个我你也可以深信因果嘛,你如果这个我是相信因果的你就造善,就得安乐果报;如果这个我是不相信因果的那就造恶。所以有漏包括善恶,但是无漏只有善没有恶,佛菩萨不管示现什么样的情况,佛菩萨即便示现杀盗淫妄全部是善,因为他都是依止空正见跟菩提心,叫作顺逆皆方便。佛菩萨的造业没有罪业,所以无漏的只有善业,这个种子它形成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比方说有漏种子,有漏种子的根本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整天修福报,他会有一个特点,他的内心世界特别的刚强傲慢,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那个我特别大,因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这个道路嘛,他平常就在这个道路上走嘛,当然他的生死业力也特别重,因为他平常的活动,都是由自我带动的。所以你不断地熏习自我,他那个自我力量就强了。
第二种是属于我空的人,经常修我空观的人,这种人你跟他接触你会发现,这个人内心调柔寂静,不喜欢多事,但是因为他无我他的心是调柔的,调柔善顺的,他不会想要去主导什么东西,他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人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阿赖耶识他的内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强,他散发出来的身口意是调柔寂静的。
当然大乘菩萨除了调柔寂静以外,他必须要多一个广大圆融,他要多一个法空的思想,心量广大,做事情善巧圆融。你看忏公师父常说我们做事情怎么样做好,我们就怎么做,看因缘办事,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个思想就比较圆融广大了。所以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去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种子是哪一个势力强,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的,你还是属于调柔寂静型的,还是属于善巧圆融型的,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机会调整,因为它养成一种势力的时候,这样讲,你平常的念头就是你临终的念头了,因为它这个水流,就是说它不断地往这边流,你不去改变它就继续流下去的了。当然你没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机会去调整这个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吗?是跟你的目标相应的吗?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们在教理当中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是怎么样,然后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学教理的时候先想一想,就是说你现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标是不是顺从,说我要往北方去,结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这个就是你的因果不顺从。你要求生净土,结果你不断地在增长生死业力,这个就不顺从嘛!我们现在不是说,学佛不是说你看到车子就一路的开,你看看这个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佛教是先有目标再有因地,先目标管理,就是说要发愿呢,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你现在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你是跑上了净土的跑道了吗?
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种性。当然我们刚刚讲过,所有的种子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现在的内心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跟你未来的目标是不是相应?如果相应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继续走下去;如果不相应,赶紧调整,你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