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6-1)前 言
今天是佛七的第六天,佛七的功德即将圆满;利用早上的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在中国佛教当中,有关“禅净双修”的一些观念。
正 文
“禅宗”跟“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可以说修学的人最多、成就最广的法门。禅宗,所强调的是观这一念心,是以“心”为主;净土宗是以“佛”为主,观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而生起一心归命的心情。所以理论上,两个方向不同,一个是以“心”为主,一个是以“佛”为主。
然而实际上,这两个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因为“心力可以感应佛力、佛力也可以感应心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心”跟“佛”是互动的,不能完全切割。如果在念佛当中,能够把禅宗的方法带进来,对于念佛是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禅宗”的修学方法,其实它的观念很简单,比方说,当初“二祖”去参访“初祖”─惠可大师到少林寺去参访初祖达磨祖师,那时候他站在门外,下了很大的雪,达磨祖师被他感动,问说:“你啊!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事情要请教?”惠可大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就是学佛以来,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的心经常躁动,不论是念佛、持咒,总有一种不安稳的心情在干扰,如何消除这种躁动、不安呢?请和尚慈悲开示。”初祖说:“这很简单!你把躁动、不安的心拿出来,我来帮你消灭。”这时候二祖一回光返照──结果“觅之了不可得”,那个躁动的心,根本不存在。初祖说:“这就是我给你的安心法门。”从此禅宗很多公案,就从初祖跟二祖的对话,而开展出来。
从这些对话当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众生的病相
第二个,对治的法药
所谓“病相”,当然禅宗所对治的,就是众生躁动不安的心。<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阿赖耶识”有很多业力,要是有罪业在,就会变现一只蚂蚁、一条狗;要是善业的话,就会变现人、天人。当在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有一个很严重的过失,它会在每一个生命体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
比方说,你前生是个男人,就会以男人为自我意识;今生变成一个女人,就会以女人为自我;在生命体当中,捏造一个自我出来。由此,我们的生命就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到处攀缘,弄得很躁动不安。
“自我意识”就是佛法所讲的“无明”,也就是没有观察到心的真相。从唯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过失、烦恼、罪业──你这个心,好端端的怎么会造业呢?怎么会起贪、瞋、痴烦恼呢?主要的根源,就是有一个“自我意识”,因此而跟众生产生了对立,然后为了爱着自我、保护自我,就制造很多问题来,结果弄得自己躁动不安。
就像我们平常念佛,有时候念的很好、有时候就没有信心,这个“自我意识”是生灭变化、躁动不安的。禅宗主要的下手处,就是要破坏这个自我意识,祖师常讲的:“恢复本来面目”。
禅宗对治“自我意识”的病相,是用什么方法呢?
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回光返照”,或者是:“正念真如”。
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是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原点,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那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我们在清净本性当中,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想像出来,想像有一个自我、这个“我”可以主宰一切。其实,它只是一个“虚妄相”,虚妄的东西,你一回光返照,它就消失了。
我们一般人都是向外攀缘,没有一个人,会自我回光返照,所以总是被自我意识,带得团团转。禅宗教导我们,可以问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的生命体,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就是引导一个人,“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破除自我意识。
禅宗开悟的人,心都很安稳,心中没有自我意识,就是一种平等的清净心,然后从清净心,“从空出假”,安立假相来广度众生。
很多人会说:生命的推动力,是靠“自我”来推动的,没有“自我”,怎么去造业呢?没有自我,你还是可以运用你的菩提心来造业。因为菩提心,没有自我的干扰,是稳定的。
我们净土宗的人,假设没有“禅净双修”,就像有些人,虽然佛号念得很多、数量很多、也很精进,但是你跟他接触,从他身、口、意当中,感觉这个人自我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就是一种“无明相”,这时候他的佛号就念得很肤浅。
我们讲“能念的心”会影响到“所念的佛”,当你经过禅宗的修学,把这种躁动不安的自我意识破坏、恢复到更深层的真如本性,以真实的心来念佛,那佛号的力量肯定是不一样。
我们常说:心力可以去感应佛力!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一口祖先留下来的古钟,这个钟特别的庄严,也特别的大,敲起来声音很美妙。
有一天,鲁国有一个重要的祭祀庆典要举行,鲁国国君希望在庆典当中,能把这口钟挂起来,透过撞钟来向天神祷告,希望天神能够庇荫鲁国。所以他就找一个木匠来做个架子,把这个钟给挂起来。
当然,这个木架困难度很高,因为钟很重、又很大,不能做得太紧,太紧的话,这个钟不能自由摆动,声音就不好听;但也不能做得太松,太松的话,这个钟很重,两三下摇晃,架子就垮掉了,所以架子跟钟必须松紧恰当,困难度是很高的。
当这个木匠,接获鲁国国君任命后,他做什么事?这么重大的一个决策、设计,他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先调整他的心──开始“斋戒”,息诸缘务,在里面经行、静坐。他说:“三天而忘身”,三天之后,他对身体的执着忘掉了,不觉得有身体的存在;“五天而忘心”,到了第五天的时候,已经不感觉心的存在了;“七天而忘我”,到了第七天,自我意识已经不存在了,内心就是一种寂静、平等的心境。
这时候,因缘成熟了,他就拿着斧头,走进森林,很自然的感觉到这棵树可以、那颗树不可以,把树砍下来,然后很顺利的把架子做出来,装上去,果然跟这个钟合得恰恰好。
工程完成之后,很多人叹为观止,很多木匠说:“哎呀!你的技术跟我们差不多,你最近是跟谁学习这种技术,怎么把架子做得这么好呢?”木匠回答说:“我把它做好,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他说:“我经过斋戒、沐浴之后,忘掉了身心世界,也忘掉了自我,根本就不在乎完成之后,国君跟国人会对我什么评价;我把一切的得失心、成败心,全部放下,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把架子做好,结果就成功了!”
其实,木匠的技术不是重点,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各位要知道,所有的技术,是要以什么来推动的?还得要由你那“明了的心”来推动。所以你想想看:当你这念心总是:“弟子心不安”,老是活在得失、成败当中,这样可以把事情做好吗?你自己就有障碍了!就是你自己─自我意识、得失心、成败心,把你的能量给耗损掉了。
“禅净双修”的思考:是先根据“禅宗”的观法,破除自我意识─把心带回家;然后在很平稳的心当中,再“从空出假”─把佛号提起来。先用禅宗,来净化我们的内心,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这叫做“禅净双修”。
蕅益大师说,这样的力量很大──“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构成了心心相应、感应道交了,因为你用真实的心,自然能感真实的功德。
结 劝
一般没有经过禅宗训练的人,大都是活在一种虚妄的生灭心,那是很狭隘的。所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试着不要跟着自我意识走;回光返照,回到内心的深处,把“本来的面目”找出来,然后安住在那个地方。从本来面目,去发动佛号,这时候每一句佛号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议。因为你的心力不可思议,所招感的佛力也就不可思议!
(6-2)前 言
净土宗,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整个修学重点,就是为了成就“感应道交”。这当中的主要方法是:以我们的心力去感应佛力。所以净土宗的整个感应,是“莫向外求”─当你准备好了,佛陀的功德自然会出现;你没有准备好,求也没有用,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清楚。
正 文
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功德呢?
天亲菩萨,提出了三点:
第一个,念佛人要有“禅定心”:透过对佛号的专注,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听你自己的声音,不断的跟着你的声音走,然后把散乱心收摄起来;所以先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把心中的佛号,很坚定的建立起来。
第二个,智慧心;
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贪恋娑婆世界──爱取三界的果报。所以当我们透过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这时候我们在这坚定的佛号前面,多了一个方向、一个往生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的佛号必须在一种禅定、智慧状态之下,才能形成感应的力量。
第三个,天亲菩萨引导我们要修大悲──“安住大悲,普皆回向”。
“大悲”的意义:
前面修习禅定、智慧的所缘境,都是个人的身心世界,也就是心中所想的,都是狭隘的自利心情。那么大悲心就不同了,它的所缘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把心胸广大起来。所以大悲心主要目的是:“把狭隘的心情,转成广大的胸量”,使令我们所修的善法、所修的善根,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完全相应。
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阿弥陀佛的心量广大无边,假设我们是自私自利的,这两种不同心量,可以感应吗?古人说:三辈往生都需要“发菩提心”,一个胸量狭窄的人,不可能往生的!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所以我们必须将前面禅定、智慧两种善根,以大悲心,扩大到其他众生,因为大悲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往生因素。
关于修持大悲心,在古大德的修学传承中,有两个重点:
一、先修平等心
由于过去的业力,使令我们来这个世间受报,我们跟众生结过很多缘,好比你看到有些人、很欢喜,他看到你、也很欢喜,这是过去结善缘;但是有些人,你看到他、不欢喜,他看到你、更不欢喜,过去结恶缘;就是我们的心,对于众生高高低低不平等,怎么办呢?
你要观想:所谓的善因缘、恶因缘,都是不决定、都可以改变的!一个善因缘,如果你不好好珍惜,加以破坏,随时可以变成恶因缘;如果是恶因缘,你好好去经营、改造它,也可以转变成善因缘。
修大悲心的人,首先要有一个认知: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决定!那是过去因缘所形成的,既然是有因缘,现在当然可以去改变。必须先有平等心,才能修持大悲心,否则的话,可能对某些人生慈悲心、对某些人没办法生慈悲心,为了把心中高低的分别抹平,所以先修平等心。
二、正修“利他”行
大乘佛法,就是一种利益众生的心情。大乘佛法的弟子,跟众生要有一种互动关系;一个人完全不理睬众生,这样的人,大乘法也走不下去。不管你修什么宗派,你说跟众生完全没关系,他走他的、你走你的,那是修阿罗汉,不是修大乘菩萨。
大乘菩萨跟众生永远保有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之前,必须把你的生命体,跟众生的生命体,找到一种“相互的关系”。阿底峡尊者说: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母子的关系”。
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经历无量无边的生命,来三界投胎有太多次了,而每一个生命体,都必须假借一个母亲,才能够出生、成长。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乃至于所有的人类,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因为我轮回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今生生命跳脱出来,回顾过去无量的生命,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虽然她现在相貌改变了、虽然现在可能彼此不认识了,但是她曾做过我的母亲,对于我的恩泽,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就是透过对无量生命的观察,跟众生建立一种密切的母子关系。
有了这样的互动,进一步思惟,应该要“知恩、报恩”──现在好不容易成就善根,积集了拜佛、念佛的福报,我们愿意把这些福德释放出来,跟过去所有的母亲分享;就是透过母子关系的互动,把自己的福报布施出来,作一种“普皆回向”。
宗喀巴大师在开示中说:我们修学佛法,不管修什么法门,“心态”很重要。宗大师要我们想一件事:虽然我们习惯保护自己,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处处爱着自己,结果我们得到什么?只得到一次又一次的三界轮回、一次又一次的生老病死折磨,什么也没得到。反过来看看佛陀的心情,佛陀处处为众生着想、处处牺牲自己成就众生,结果成就了万德庄严。
所以宗大师说:自私的心态,对我们非常不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保护自己才有好处,其实越自私、反而越得不到。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佛陀派了一位使者,到天堂、地狱去考察。这位使者先到“地狱”去,刚好地狱众生要吃饭,大家都跑过来吃饭,使者就过去看看─地狱众生怎么吃饭的?原来地狱众生每个人拿一公尺长的筷子,大家都想把桌上的饭菜,赶紧夹到自己的嘴里。大家抢啊!结果筷子太长,大家都吃不到,弄得大家面黄肌瘦、身心躁动。使者看了很感叹,就离开了。
接着,他又到“天堂”去,刚好天堂也在吃饭,大家也是拿一公尺长的筷子,但是天堂的人怎么回事呢?他们是用筷子夹食物给对方吃,你把食物夹给他吃、他也夹食物给你吃,结果大家都很欢喜、精神饱满。
“筷子”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们的心态嘛!我们的心态有两种选择:第一个“往外”发展,你用施舍的心,来面对生命,当然你就获得更大的功德;如果你执意把筷子“往内”伸,选择自私自利,那你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的心态,会影响我们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一定要把胸量放大!
我记得忏公师父经常对我们开示说: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怎么修呢?最要紧的就是:“学吃亏”。我永远记住这句话,能够学吃亏,才能够培养那种“为公、为众”的大悲心;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是自私自利、占小便宜,不可能修大乘法,所修的法门,不管多么的妙,修什么金刚上师什么妙法,只要你的心态是自私的,结果只有一个:“虽修妙法,感果卑劣”。为什么呢?所有的妙法,到你的心中都变成不妙了,因为心胸太狭小了!
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所有的法门,都是由内心来创造的,所以心态才是最主要因素!我们必须慢慢去体会,为什么祖师大德要我们学吃亏,就是──从吃亏当中,培养你的大悲心;从吃亏当中,培养你的福德资粮。
结 劝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利他、学习吃亏,可以把我们的胸量扩大,这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广大本愿,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七的最后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安住大悲,普皆回向!
(6-3)
问:师父,当我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感觉内心空空洞洞、没有力量,但是我念“南无地藏王菩萨”,或者是念六字明咒,很快就能够感受到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子?
答:我想你这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感到“空空洞洞”,表示你对佛号没有信心、没有任何信仰的力量。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表示你对净土法门一无所知,没有“正见”。
我们今天对“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生起信心,可能曾经看过一些感应事迹,所以跟“地藏王菩萨”一接触,会产生一种“联想”,联想到一些感应的力量,因此而生起信心。即便感应的力量,是片断的,但是你一直记得,所以让你有信心。
我们对一件事,有“信心”,一定要生起正面的“联想”!
比方说:你看有些人对钻石有信心,有钱就去买黄金、钻石,为什么呢?他觉得钻石可以创造富贵,可以拿钻石来买房子、买车子,所以想到钻石,就生起很多美好的联想,所以对钻石有信心。
信心是生起功德的根本─“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志于修学净土,你这个明了心跟佛号接触时,完全没有感觉、空空洞洞的,这不是一个吉祥的征兆。你完全没有感觉,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完全无知,对于净土的经论学习太少了!
我的建议是这样:如果你真的有志于求生净土,那你对于本尊相应法门,要有彻底的了解,要有很深刻、很深刻的了解,特别是<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要很熟悉。求生净土的人,有两个观念要很清楚:
第一个:名号的功德
第二个:净土的功德
一个是你现在所依止的本尊功德,一个是你未来要去的地方,两个都很重要。我们对于名号要有信心、对于净土要有愿力,而这些都必须透过学习。
我觉得你对名号没有信心,应该把<四十八愿>彻底研究一下,然后把它整理一下,当你的心跟名号接触时,哪些愿可以消业障、增福报,是你今生能够受用的;哪些愿是你往生之后可以受用的。
基本上,我们这念心接触佛号,可以启动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功德力,这个你要去了解。如果你不了解,当然是空空洞洞,佛号对你就产生不了作用。
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佛陀的力量是应机的;你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感应!
“信心”当中,必须再加上“愿力”!
这就不只是消业障而已,而是求生净土的愿力。那么,这个佛号就能够给你带来两个功德:包括“今生的消业障”,也包括“来生的往生”。
总之,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我觉得你对“阿弥陀佛”的圣号,要很彻底的了解;对于来生即将去的净土,你也要很清楚的了解;否则你很难修成。
佛法的修学是以“正见”来作引导的,不能用“迷信”来修行,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然后产生“正思惟”,是这个意思。
问:请法师开示,有周围的佛友说,佛教承认“一贯道”是佛教一派,有些佛友都参加“一贯道”,请法师解释,好让后学有正确的方向?
答:“一贯道”跟佛教完全没有关系!
佛教虽然有很多宗派,大乘八宗,但是“一贯道”跟佛教没有关系。我在台湾有听过“一贯道”的讲师讲<六祖坛经>、<无量寿经>,这都是佛说的经典。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跟我们佛法传承所讲的,完全不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解释经典?跟佛教的祖师说法完全不同,所以“一贯道”跟佛教,基本上是没有关系。虽然他们也引用佛经,但是他们在解读经文,并不是依照佛经来解释。
问:请法师慈悲,修西方净土的居士,如果参加以“弥勒菩萨”为主的晚课,算不算杂修,是否能够回向往生净土?
答:如果说这个共修,是有“特定宗派”,比方说专修弥勒法门,所有大众的整个心态,都是专修“弥勒法门”的,那我认为你不适合参加,因为这个“潜移默化”的力量太大,你很难抗拒大众的力量。
我觉得学净土的人,“教理”可以多听,但是“行门”要专修,因为修“弥勒菩萨”,有“弥勒菩萨”的本尊、有“弥勒菩萨”的修法,我们讲“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参加“弥勒菩萨”为主修的晚课,我认为这是杂修。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当我们打完佛七之后,回到家里,应该如何继续精进?
答:既然已经设定了往生目标,当然就要成就“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包括信心、愿望、念佛的力量──“信、愿、行”三资粮,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要兼顾解门和行门。
古德告诉我们:“解门宜广,行门宜专。”你想要学教理,其实可以听听唯识、天台、中观都可以,只要这位讲经法师,不毁谤净土,都可以去听;对净土没有偏见,他是如实宣说教理,我觉得都可以听。但是“行门”一定要“三业专修”──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这就不能夹杂了。
修净土法门的人,要重视拜佛,这个很重要,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修归依。每天最起码要拜四十八拜。我们作功课,当然是由粗到细,没有人到佛堂,马上就静坐,不可能。因为你在外面忙得这么躁动,静坐的心很微细,所以调心之道,一定是由粗到细,必须要有一个起点。
我们到佛堂,第一个先拜佛,慢慢拜,一方面拜、一方面念十句佛号;拜完之后,稍微经行一下、走几圈,然后再静坐、念佛;念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之后看你要诵经,或者持咒;然后回向,起来拜三拜,结束;差不多一个小时。
作功课,一定是由粗到细:先“礼拜”、然后“称念”、然后“修止观”;等心静下来之后,才修止观、诵经。如果你不会修止观,你就诵经,诵<般若心经>、诵<阿弥陀经>都好;让心静下来,去体会佛法的道理,一次又一次把佛法的道理咀嚼出来,消化成你心中的观照;然后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心中的一种智慧观照,慢慢、慢慢的你心中的光明就会增长;这样,你的身口意也就开始改变了。
总之,解、行的功课,解门可以多听,行门一定要专。在拜佛时,我建议先专拜“阿弥陀佛”,每一个星期,可以加拜一部“八十八佛”。
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结下一个很深很深的因缘!
蕅益大师说,佛陀要救拔你,缘缺不生──如果因缘不具足,他也没办法救你。虽然说“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四十八愿,但是必须把你的心跟佛陀之间,建立好桥梁,就是“有缘”,这样佛的功德,才能够加持进来。如果你平常对“阿弥陀佛”,没有拜佛、也没有念佛、也没有忆念净土功德,“阿弥陀佛”要加被你,很困难,缘太疏远了!
所以,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我觉得跟“阿弥陀佛”要多结缘,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归依等等,这个平常都要做。
没有平常的结缘,不可能有临终的接引。
问:修净土法门的人,福报不可用在享受来生的安乐,那么净土法门,应该怎么回向呢?
答:“福报”可以创造我们身心的安乐,但是福报往哪个方向跑,跟你现在心中的“愿”有关系!
好比有些人前生的福报,就表现在“吃”的方面,吃都吃的很好,因为他心中有这样的愿望,所以福报就往这个方向跑;有些人今生“衣服”穿的很漂亮,有些人房子“住”得很好;当然第一个是他有福报力,第二个是他心中的愿力,有愿力,福报就会往那个方向去。
修净土的人,不求来世福报,我们求什么呢?我觉得净土宗的人,应该回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能得到“善终”,这也是福报。
我们中国人讲“五福临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善终”,希望临终的时候,没有障碍,身体不能有障碍、心情也要保持平静。如果是死于非命、意外死亡,那对求生净土的人,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把平常的福德,回向到:“临终无障碍”。这样子,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好!诸上善人,万缘放下,佛号提起,念、诵、听!
第七天:念佛回向,佛七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