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4-1)前 言
净土宗,所强调的修行目标是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关于感应道交,我们前面也讲了很多次,它不共于外道;外道的感应道交,基本上是「向外攀缘」,净土宗的感应道交,则是「向内安住」,所以在感应道交之前,必须先培养正念的力量。
临终往生的最低标准,不要求你断惑、可以带业往生;但是我们的心必须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种正念分明的情况下,把佛号显现出来;这时候,启动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构成了感应道交而往生净土。
正 文
所谓「正念分明」,到底是什么内涵?什么相貌呢?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讲得很清楚,临终的正念包括了:禅定心、智慧心跟大悲心,这三种内涵。所以临终的时候,心是寂静的、不能躁动;是智慧的、不能起颠倒;是大悲的、不能有自私的心理。换句话说,我们平常打佛七,其实就是为了临终的正念,而预先做一些准备的功课;因为临命终的正念,是靠平常用功、点点滴滴累积来的。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打得念头死,建立阿弥陀佛!」一方面听自己的声音,建立佛号的力量;一方面透过智慧的观照,降伏心中的烦恼;慢慢地,佛号在心中产生一种坚定的力量、一种无障碍的力量,这就是正念。
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呢?观察门!
「禅定」可以给佛号一种强大的力量;「观察」能够让佛号的前面,多了一个方向的抉择,使令这句佛号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相信诸位都了解,不是所有的佛号都可以带我们到净土去;有些人念佛念了半天,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大富长者,就是没有给佛号一个正确方向,使令佛号流入了人天的安乐果报,这样就非常可惜了,本来是一颗摩尼宝珠,结果换成糖果吃掉了!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每一句佛号都要有方向。什么方向呢?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一、首先谈到「厌离娑婆」:
身为一个凡夫,之所以在三界当中,死亡之后、又不停地在三界投胎,那种相续的力量,佛法说是因为我们对三界有一种很坚固的「爱取」烦恼----我们爱着三界的果报,所以一直离不开三界。换句话说,我们来三界,不是什么人强迫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愿意来的!
为什么会有爱取烦恼呢?因为我们对三界产生错误的认识----「颠倒想」。所爱着的是什么呢?三界的快乐感受!
比方说: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吃榴莲,其实榴莲本身没有多大意义,重点是我们的心跟榴莲接触后,有些人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他在乎的是那种「乐受」;当榴莲吃多了、那种乐受被破坏后,他就不喜欢吃榴莲了;所以我们在乎的是----在我们内心的那种「乐受」!
榴莲如此,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一般人跟它接触,也会产生一些快乐的感受;这些快乐的感受,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因为有这样的快乐感受记忆,使令我们甘愿、辛苦的在三界里劳碌奔波,一次又一次受生老病死的折磨。生死轮迴我们不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们期待快乐的感受,能再次的出现,所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法身慧命,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了那种快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在三界里轮迴,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值得我们好好的冷静思考。
佛陀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其实,世间的五欲,所产生的快乐感受,只是一种表面的快乐;外表看起来很华丽、快乐,把它掀开来、看到它的本质,则有严重的过失。
世间的五欲乐是有过失的,这当中有三种严重的过失,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初、中、后」来分析:
一、经历「辛劳」的过程:
世间上的快乐,没有一个是自然成就的,都必须辛苦的工作、打拼,牺牲很多的时间、体力,才能够获得。就像我们一般人都要工作八小时,一天当中,最黄金、最可贵的时间,全部付出去。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换取那种快乐的感受;所以我们是得来不易,付出人生最重要的黄金时代、付出很多的精神体力,换取来的。这一点跟极乐世界完全不一样,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自然产生的,追求的过程没有辛劳。
二、面临「无常」的痛苦:
当你很努力的工作,也把人生的黄金时光献出去了,快乐的感受终于出现了,果然是满你的心愿,得到了财富、得到了社会的地位、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是,当你在受用世间这些快乐时,这当中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无常败坏」,这种快乐的感受,随时会产生变化。
你看男女双方,刚认识的时候、谈感情的时候,两个人感情非常好,但是一结婚,时间久了,感情就变质了。这很正常,因为世间的东西本来就变化多端;如果变化是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还能接受,如果出现在我们花很多时间、体力,才追求来的,甚至把它当作我们人生的目标,一旦发生变化,对我们打击就很大,因此会产生怖畏;就是在受用快乐的当下,内心产生一种担心、怖畏,佛法说是一种「不安稳性」----没有安全感,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
我想身为有情众生,最基本的生命诉求就是:「安稳」。为什么你要买一栋房子?为什么你不租房子?租房子很便宜啊,因为你追求安稳,不希望整天搬家嘛!你看一只蚂蚁,再怎么辛苦,也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自己一个安身之处。虽然说有情众生,都想追求一种安稳的生命,不幸的是,生命的本质就是充满了变化。所以当我们追求世间安乐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感到非常的担心、非常的不安稳,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掉、什么时候会被破坏。
三、产生「放逸」的过失:
当我们受用五欲快乐之后,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后遗症,因为快乐的本身,会让我们内心产生放逸。除了圣人,凡夫都会放逸的;好比你看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安份守己;福报一现前,就忘了他是谁,开始放逸了。
「放逸」是造作杀、盗、淫、妄罪业的前兆!
一个人开始放逸,下一步就准备要造业了;所以很多古德、祖师,如果没有求生到净土去,福报修得很大,来生也不敢去天上,即便来到人间,也发愿生长在一般的家庭就好,不愿生在富贵家。不是因为怕把福报享尽,不是担心这个,而是害怕:「富贵求道难」,恐怕自己在富贵当中,忘失了菩提心,这件事比较严重!所以在受用五欲快乐时,基本上会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使令我们放逸、造业。
当我们还在期待世间的五欲快乐时,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表层的快乐,应该深入观察世间的五欲乐有:「辛劳」的过失、「无常败坏」的过失、「放逸造业」的过失,有这三大过失。这种世间的乐受跟极乐世界比起来,不是有益于修行。
关于这一点,佛陀在经典中,讲了一个非常好的譬喻:有一个贫穷人,生活很贫苦,希望能够改变他的贫困、获得一点安乐,所以每天都去供养一个功德天。
供养了十二年,果然功德天被他感动了。有一天晚上,这个贫穷人在睡觉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敲门,打开一看,哎呀!是一位很庄严美貌的女子,她是功德天派来的。贫穷人问她说:「你来找我做什么?」她说:「我要嫁给你,做你的夫人!」他说:「那你有什么能力呢?」她说:「我是功德天,可以给你种种快乐的东西,你要财富、美好的名声、种种幸福,我都可以给你!」这个贫穷人很高兴:「欢迎,欢迎,请你快点进来!」
之后没多久,又有人来敲门,门一打开,是一个非常丑陋的女子。这个贫穷人有点不高兴问说:「你是谁?你来干什么呢?」她说:「我的名字叫黑暗,我来的目的,就是破坏你所有的快乐,把你前面所有的快乐,全部破坏掉!让你产生种种痛苦。」贫穷人说:「我不欢迎你,请你出去!」黑暗说:「你要想一想,前面那一位是我的姐姐,我是她的妹妹,我们两个永远在一起,你要把我赶走,那我姐姐也会离开!」这时候,这个有智慧的人,就把这两个姐妹全部赶出去,放弃了这些五欲乐,不享受了,去追求永久的圣道乐。
佛陀讲这个譬喻意思是说:我们期待三界安乐的果报,结果一次又一次在三界中轮迴,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圣道乐」!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欢喜快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应该透过智慧抉择─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追求?什么样的快乐不能追求?你看极乐世界的快乐,完全没有过失,没有无常、败坏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快乐,在你的身心世界出现时,是跟涅槃、寂静相应的,不会产生放逸,更不会产生造业;而且极乐世界的快乐,不必经过辛苦的追求,完全是自然生起的。
结 劝
总之,所谓「厌离娑婆」,这当中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厌离今生的安乐果报」,第二个「厌离来生的安乐果报」。这里先教导大家,如实地观察,世间种种乐受背后的过失,让你对今生快乐的贪执,能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由此而产生出离心。
(4-2)前 言
今天要跟大家说明净土宗的「观察门」,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第二个: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透过这两种观察,就可以把佛号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正 文
我们念佛的每一句佛号,都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两者不可缺一。「娑婆世界」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世界,因为毕竟我们在这个地方打滚很久了,对于娑婆世界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熟悉,如果不加以观察,我们的生命一定会继续下去。
那么,「观察门」主要是对治----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当中包括:
1、对「今生」安乐果报的爱取
2、对「来生」安乐果报的爱取
有些人过去生有很多善业力: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善业强,所以今生的果报非常美妙,身体健康、长相庄严、财富特别广大、眷属也非常美满;在这种美妙、安乐假象当中,就很容易起颠倒,忘了求生净土这件事。
我们说过世间五欲的安乐果报,有「辛劳」的过失、「无常、败坏」的过失、「放逸」的过失,所以一定要觉悟:今生的快乐随时会被破坏;之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在快乐当中,所造的杀、盗、淫、妄种种罪业。所以当安乐果报现前时,要觉悟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安乐,从这样去思惟无常,来对治对今生的爱取。
进一步应该要对治对「来生」的爱取
有些人今生过得不是很如意,比方说身体有很多病痛、生活过得很贫困、眷属让他感到很不满意等等;在这些苦恼的境界刺激之下,激发他向上的道心,努力的布施、做义工。他可以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去扫厕所,为大众服务;也可以坚持他的戒律,不能持、要他持。
总之,今生努力积集善业,为了什么呢?有些人对来生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透过今生的行善,能够创造来生一种安乐的果报。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想法,不好;我们一厢情愿的把生命寄托于来生,而忽略了来生的快乐,也有过失的存在。
古德告诉我们:假设我们对来生有所期待,「来生的安乐」,也有两种过失:
第一、有「退转」的过失,
是说我们的善根,在来生的安乐当中,会产生严重的退步情况!为什么会退转?昙銮大师提出两个理由:
一、法弱─佛法的势力衰弱
根据佛经的预言,我们从「正法」进入「像法」,之后到「末法」;只要离佛陀的时间越远,佛法的势力就会越来越薄弱,这叫做「末法」。也就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所以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的初期,末法一万年之后,所有的佛法都会消失掉。如果我们来生再来的话,所遇到的三宝,肯定不像今生遇到的,层次上应该差很多;佛宝也不像今生那么庄严、法宝也不庄严、僧宝也不庄严。
而「三宝」是启发我们善根最重要的增上缘,当我们所遇到的三宝比今生羸弱时,我们的善根就很难进步,因为外缘助力太薄弱了!这个是讲「法弱」。
二、魔强─外在环境诱惑势力的增长
当你来生再来的时候,色、香、味、触、法,种种美妙的六尘,五花八门,这个花花世界对你的刺激,肯定比今生还更厉害,你想要修道就很困难,因为外在环境的诱惑、刺激力太强了!
所以昙銮大师说:在魔强、法弱之下,一方面佛法的势力薄弱、一方面魔境的诱惑增长,两种内、外夹攻之下,凡夫菩萨的善根很容易退失,所发的菩提心也容易退失,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们来生善根肯定会退转,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有「三恶道」的过失
这一点在<印光大师文钞>中,提了很多次;也就是很多人今生造了善业,希望来生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印光大师提出警告说:这种情况很容易堕入「三世怨」----今生在痛苦中,努力积集善业,这是「第一世」;「第二世」,因为前世造了很多善业,而现出美妙安乐的果报,结果产生放逸、造作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在快乐中,埋下了痛苦的危机;到了「第三世」就堕落到地狱刀山油锅去了。换句话说,我们在快乐当中,基本上是很容易造业、很容易堕落的,所以在受用快乐的当下,其实是有「三涂果报」的危机。
佛陀在经典中,讲了一个譬喻:如果我们在修善的时候,没有出离心,只是期待来生安乐的果报,这种情况:「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好比你喜欢吃一个甜美的蛋糕,不幸的是这蛋糕含有毒药;当然毒药也不是马上发作,但在你享受甜美的蛋糕时,同时也把毒药吃下去了,等到快乐的感受退失掉,毒药累积到一个程度,就发作起来。那么,这个毒药是怎么来的呢?是你在吃蛋糕的当下,已经慢慢进入到你身体里面去了。所以我们今生积集善业、期待来生安乐果报的出现,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在享受快乐当中,善根容易退转,并且有堕三恶道的危机。
在中国的历史故事中,有一个「文昌帝君」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文昌帝君,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在他生命当中,相续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都是出生在书香子弟,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薰习,可以说是知书达理的一个人。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基本上都是在朝廷作官,是一个很正派的官,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公为众的一个好人。
但是到了第十八世,他的生命就产生了变化,因为他十七世的善业强,投胎做汉高祖的儿子。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众,汉高祖当时打天下,吕后献了很多计谋,所以帮汉高祖取下了天下;汉高祖基本上对吕后是有一点尊重,也有一点害怕,因为她是一个很高明的女众;但是汉高祖心里所喜爱的不是吕后,而是喜欢一个妃子叫「戚夫人」。
他跟吕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汉惠帝,立他做太子;跟心爱的戚夫人,所生的一个儿子,叫「赵王如意」。他心里是喜欢戚夫人,也比较疼爱这个「如意」,因为「如意」的个性从小跟汉高祖有点相似,充满了英雄气慨,而这个「赵王如意」是谁?就是「文昌帝君」来投胎的。
这个人累积了十七世的善业,读了十七世圣贤之书----「苦读圣贤之书,通达圣贤之道。」所以出生的时候,自然与众不同。汉高祖很喜欢赵王如意,觉得性格跟他很接近,而汉惠帝昏庸无能,好几次都想把这个太子给废了,要立赵王如意做太子,但在大臣的反对之下,只好作罢。
然而这样的行动,已经引起了吕后的怨恨,吕后认为汉高祖想废太子,一定是戚夫人私底下煽动、怂恿的,所以心中对戚夫人有一股怨恨,因为汉高祖还在,她也没办法。
最后,汉高祖在临终将死的时候,他知道戚夫人跟赵王如意处境很危险,就把赵王如意派到他所封的赵国地方去,并且派一个他所信任的人,来保护赵王如意。
但是汉高祖死掉之后,汉惠帝即位,这个人昏庸无能,由他母亲掌大权,就是吕后掌大权。吕后掌大权第一件事,就是把戚夫人抓起来:「汉高祖在世的时候,你就在这个地方挑拨是非。」用一种很残酷的刑法,把戚夫人给杀死。之后,又用计谋把赵王如意调回来,也是要杀赵王如意。赵王如意临死之前说:「你用如此残酷的手段,来对付我们母子,我心里不甘愿!因为我们没有做什么错事,你一定要杀我,我来世一定要向你报仇!」他许下一个毒愿,结果吕后还是把赵王如意给杀了。
我们都知道赵王如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文昌帝君」的投胎,已经累积了十七世的善业,福报大的人,所发的愿非同小可,所以死了之后,变成一条毒龙,当然一时找不到吕后…这当中还有很多的插曲,就不说了。
这条毒龙,后来因为在一时的气愤之下,去吸长江的水,把整个村庄全被淹没,杀死了村庄两千多人,之后这只毒龙就不能再飞行了。以前它善业强,只是生起一个邪愿,没有罪业,所以很自在、福报也很大;但是这时候因为背负两千多条人命,再也不能飞行,鳞片里面开始长虫咬它的身体,它极度的痛苦,经常在热沙中活动,为热沙所苦。
但是文昌帝君过去生,曾经当皇帝的大臣,当时印度有人送来一张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皇帝也不知道这个佛像是怎么回事,就把他放在马房(马住的地方),结果皇帝就生病了。之后,感觉很奇怪,为什么突然间生病?请了一些人来卜卦,卜出来是:「亵渎圣人」,对圣人不恭敬。皇帝心想:我什么时候对圣人不恭敬呢?文昌帝君大臣就说:「皇上!我听说西方有圣人出世,您把印度供养的佛像丢到马房去,那准是个圣人。」这时候皇帝很紧张,就赶紧把佛像找出来,忏悔之后,盖了一个塔庙供奉起来,后来病就好了。
因为文昌帝君在那一世,对皇帝提出这样的劝谏,把佛像从脏乱中请出来,所以那时候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当它业障现前时,释迦牟尼佛在空中放光为它开导、为它说因缘法,把它心中的仇恨解开来,它才解脱了龙身,转生为人;后来慢慢受三皈五戒、慢慢修学…这个故事很长,诸位可以看<阴骘文>就很清楚。
在这个故事当中,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文昌帝君之前可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怎么后来会变成一条毒龙呢?这就是我们说的:善根退转了!我们的内心,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没有断惑证真之前,是一种「真、妄的和合体」,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所以我们平常看到一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就是他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邪恶的一面暂时隐没,佛法说是一种睡眠状态,并没有消失掉,只是睡眠的状态;当遇到恶因缘的刺激,那种邪恶的功能也会表现出来。所以凡夫是经不了刺激的,因为还有邪恶的一面、烦恼的一面!
一个凡位菩萨,不应该在三界待太久!
这不是一件吉祥的事,要赶快跳出三界!也就是,我们迟早要成就圣道,你今生不出去、来生总得出去;你来生不出去、第三生总得出去;那么你越晚出去,对你越不利!
讲实在话,你今生修不成功,来生就更难!因为三宝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你说你今生所遇到的出家人都不怎么样,来生更糟糕!佛陀的预言是:一代不如一代,它是从正法、像法、末法,势力是往「不好」的方向在走,往放逸、魔强法弱的环境走。所以一个修行人,生长在「减劫」时代,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越来越不利!
我们一定要觉悟,不能想:「今生不成功,还有来生。」不能这样想,来生更没有机会了!所以必须透过如理的思惟,下定决心断除对三界的期待、对来世的期待。
结 劝
诸位可以看看<净土圣贤录>,那些成就往生的人,基本心态都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你才有办法成功。
印光大师常讲一句话:「死尽偷心」,不要以为──「今生不成功,还有来生。」那你肯定无法往生到净土去,因为你没有百分之百的决心。所以,我们讲「一心归命」,印光大师也说,应该经常提醒自己:「今生若没有成功,来生就直接堕到三恶道去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往前冲,这样想才有可能成功!
(4-3)
问:佛门说:「有求必应」,那么到底是「应」出什么呢?
答:诸佛菩萨的功德,所谓的法身常住;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要有一个观念,佛菩萨并没有离开我们,时时与我们同在,只是以一种很特殊的状态,存在这个世间。比方说,以「名号」的方式存在,所以当我们忆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都会产生感应的力量。
当然,这当中还要假借佛号来感应佛菩萨的功德,问题是:佛菩萨会应出什么功德呢?我们要有一个观念,佛菩萨的心是无念的,表示他的心是平等的;就像一座钟,钟本身没有任何分别,你轻轻敲它、它就产生轻轻的声音,你大力撞它、它就产生强大的声音;所以这句佛号,到底会在我们生命创造什么样的功德?其实:是我们的心来决定的!你用世俗的心来念佛,佛菩萨就给你世俗的东西;你用消业障的心来念佛,佛菩萨就帮你消业障;你下定决心要求生极乐世界,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情来念佛,佛菩萨就接引你到西方净土去,就这么回事。
所以说这句佛号,到底能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功德?决定不在佛菩萨,是在于我们自己,佛菩萨是随众生的心而应机的!
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才可以受菩萨戒?
答:受菩萨戒的基本的条件,律上说必须要「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必须跟智慧相应,就是要有真实的觉悟。在我们虚妄的心中,有一个真实、清净本然的「真如本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相信清净的本性跟诸佛不二,然后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称性」而发起了菩提心。
菩萨戒的戒法,不容易受持,因为它具恒沙的戒法;关键点是:你已经准备好要成佛,你的心准备好了,就可以受菩萨戒!不是说等你所有菩萨戒都持好了,再来受菩萨戒,那这个观念就错了!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够把菩萨戒持好,那就是「佛陀」;像我们刚开始学佛的,都是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凡夫菩萨都是不断的忏悔、不断的改过、不断的修正,只能要求自己──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如此而已。所以不是你今天受菩萨戒、明天就不得了,不是这个意思。
受菩萨戒是「成佛的开始」,就是你已经准备好要行菩萨道,你也准备好要成就佛的功德;虽然眼前还充满了逆境,但是无所畏惧、决不放弃,你有这种心情,就有资格受菩萨戒!其他都可以慢慢学习。当然,你不能破「四根本重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一破,你的菩萨戒体也就失去了!
你能够守住这四根本重戒,内心也准备好要去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你把人生当作一种历练,如梦幻泡影,你就有资格受菩萨戒,其他的慢慢学习,没关系。
问:弟子参加二十四小时念「阿弥陀佛」,可以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你可以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跟你参加二十四、四十八小时念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人,临命终时,只念了十句佛号就往生了----只有「十句」;有些人念了一辈子佛号,也没办法往生。
其实,重点不在数目,是在于你那念心,是不是能够相应,要是你能「心心相应」十句佛号就够了;要是不相应,念再多也没办法,结果变成人天福报。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心,两个频率要调到相随顺,这是「心态」的问题,不是「数目」的问题。
我想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有资格保证,你是不是可以往生;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是不是真实的对阿弥陀佛,产生强烈的信心?你是不是把今生当作一个过客?你是不是真的把你的家,归向于净土?你是不是真的今生只为了完成往生净土?
佛法很重视智慧的觉悟,一个人要不觉悟,做什么都没用。所以为什么我们很强调「般若波罗蜜」?佛法的根本思想,就是从觉悟而发动善行,所以修净土的人,要带一点「觉悟」,这样佛号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
你想想看:这句佛号,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嘴巴,是从你的内心发动出来的!所以保证往生,那是看你的心态,不是看你佛号的数目,你的心态准备好了没有?这个才是关键点。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一直都在帮大家「破障」----破除烦恼,然后把佛号建立起来,把躁动的心转变成寂静的心。接下来干什么呢?就是「起观」嘛!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其实「观」,就是在调整你的心态;每一次的佛七,都在做一些调整,慢慢的、不断的从佛七当中,去修正我们的心态,是这个意思。
问:请示师父我们修净土的在家居士,有关修学的次第;我们已经学习了<阿弥陀经>、<楞严经>、<遗教经>、<摄大乘论>、<菩萨戒>…应该如何有次第的来听这些教理?
答:教理当然应该要学习!因为你的智慧是从教理闻、思、修而产生的。佛法对于生命的观念是:「诸法因缘生」,大乘佛法的因缘,主要是观察这念「心」。对于这念心,大乘佛法有两种说法:
一、「唯识宗」的心─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
由于阿赖耶识的受熏变化,而变现我们的根身器界,产生一种生命的现象。<唯识学>的特点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善根、但也有烦恼,有烦恼、也有善根。怎么办呢?首先不要去刺激烦恼,透过持戒,来远离恶因缘;另外还要不断的参加共修、听闻佛法、增长善根,总有一天光明出现,照破一切烦恼,就「转凡成圣」了;它的思考模式是这样,所以出发点,是从「人性」来探讨菩萨道,这是唯识学的特色。
二、「天台宗」的心─真如本性
天台宗是从「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我们每个人的心,没有「真」、也没有「妄」,是清净本然的;所有的烦恼,都是一念妄动之后才有的,必须先找到最初、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然后从清净本然的心性出发、去修学。
天台宗的看法,是要你相信本性是清净的,依此出发;唯识宗是认为:虽然我是一个凡夫,没关系,可以慢慢改,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简单说:唯识学是讲凡夫的世界,天台宗是讲诸佛菩萨的世界;两者不太一样。
至于应该怎样学习、把这两个教法统摄起来呢?蕅益大师的看法是认为:必须先找到烦恼的问题根源所在,为什么会产生烦恼、造业、有痛苦的果报?想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就要根据「唯识」,唯识学可以帮我们把脉、找出病因。
但是找出病因之后,蕅益大师说不能用「唯识」的观法,这个观法太慢了!应该用天台宗的药来治病,以「空假中三观」来治病。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是:
「教理」从唯识下手,但是「修观」要用天台修观方法。
蕅益大师这个方法很妙的,诸位可以试试看!
问:平常都有用功作功课,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
答:就看你有没有----会归到那念心嘛!
学习佛法,并不是说要背很多名相,而是要改变观念。就是平常你这念心跟外在人事接触,是不是有观照力、有一定调伏的力量?是不是多一份慈悲心?从你的心态,来反省是不是有进步,这是很清楚的;而不是看你今天作多少功课,那是人天善业;如果你的心跟菩萨悲智的菩提心,慢慢在相应,就是一种进步!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于极乐世界修行百年,假如在娑婆世界能够遇到圆满的善知识、能够成就圣道,那就不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答:你讲这些话,只是一种「假设」而已;这地方有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你在娑婆世界能找到圆满的善知识;第二个,假设你能如法的修学、破除身心所有的障碍,那就可以不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这两个假设都很难成立:第一个,你很难找到一个圆满的善知识,全世界最圆满的善知识,就是「佛陀」,我们在娑婆世界见不到佛陀,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佛陀是大医王,只要能见到他,一切事情都好办,他就有办法帮你消业障、有办法告诉你怎么修、怎样把过去的善根启发出来,佛陀有这些方便力。
我们并不怕自己病重,要紧的是能遇到好医生!当然,现在问题的严重,是我们也不知道医生在哪里?大家就胡乱吃药,反正看到法门就修,觉得不对的时候,已经浪费很多年了。释迦牟尼佛离开以后,留下很多法门,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诵诵经、拜拜佛就算了,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吃药?吃几天以后,改吃这个、吃完再吃那个,没有人为我们设计一个「个人化」的菩萨道,只有念佛最安全了!
我想,大家要有一种觉悟,不要认为「明天会更好」。从末法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一天、一天往堕落的方向走,一直到最后、最极端的时候,才会「物极必反」,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又重新出现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又结束之后,再变成正法、像法、末法。而且我们现在还是末法时代的初期,还有将近一万年要走,一万年之后,还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黑暗时期。所以对于娑婆世界,我个人觉得从「解脱道」的角度来看,不值得期待!
问:我们训练自己厌离娑婆,主要是厌离世间的情感,是否也包含了同参道友的情感?
答:所谓「道情」跟「世俗的感情」当然不太一样;如果你跟他的道情是互相鼓励、互相增上,那就不用断。
大乘佛法讲这个「情感」,诸位你注意看佛法的用字,小乘佛法通常是用「断」字─断烦恼、断情感、断生死;大乘佛法很少讲「断」字,都是讲「转」─转世俗情感为道情、转生死为涅槃,是一种转变,也是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