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三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总收七觉下。第三会通相摄。即瑜伽意。于中有二。先正相摄。念通定慧者。遍行定慧故。四念是慧须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须念方守境故。后虽是前三下。通妨。谓有问言。既是前三。此何重说。增故名觉。
疏。依位所明下。第四辨果。杂集云。觉支修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瑜伽云。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迹已。则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余修道所断烦恼。
疏。又虽一刹那下。第五分位。谓虽见道迅速有十六心。义则一刹那中七法俱起。功能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捣筛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齐发。念除妄念下。别示异相。
疏。大乘七觉下。六明理观。即顿门禅意。不念诸法即是念觉故。昔人云。真如无念非念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到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信云。若知离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净名亦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则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等。余可虚求。疏第七八正。疏文有七。一约类辨意。二释名。三出体。四释文。五辨果。六类摄。七权实。今初。言约类者。即七类中名现观后起道。言辨意者。为断修道诸惑故。总含杂集五门之中所缘境也。故彼论云。八正所缘境者。谓即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释曰。即疏文中现观后起意也。
疏。离八邪故下。第二释名。瑜伽云。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对疏可知。疏八正自体下。第三出体可知。疏文中下。第四释文。即当辨相。全是杂集之文。而合八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广意不殊此故。释正见云。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证而觉。总略此二合名正见。释曰。所得是一。安立是二。即二见道合名正见。疏中依前所证真实者。即真见道。依实拣择。即相见道。
疏。正精进者。瑜伽云。依止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勐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间。今杂集意。但显功能不显其相。
疏。正念者。瑜伽论云。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所摄正念及与正定。
疏。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别诲示等者。上摄八为六。今等取后四故。杂集云。道支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欲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疏。然其八中下。第六类摄即瑜伽意。以戒定慧三流类摄之。于中有二。先正摄为三学。后定慧大同下。对同拣异。异唯在戒故。瑜伽问云。何故此名圣所爱戒。答以诸圣者贤善正了。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等事不作律仪。由彼长时于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时名圣所爱戒。既获得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等。释曰。即新建立意也。
疏。若依此经下。第七显权实。由上所明皆约寄位故。示本经真实之义。今文略举。具云随顺菩提修八圣道。是菩萨道。所谓正见远离一切诸邪见故。起正思惟舍妄分别。心常随顺一切智故。常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永离故。起正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佛十力无罣碍故。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心常正定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诸三昧故。释曰。据此文证。岂不深玄。
疏。上之七类总以喻显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论皆有此文。并以树况于道品。故名道树。第二护小乘行可知。
疏。大文第四彼果分者。前已指经故此不牒。即从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下。是然总唯二果。前一开二。后一开四。便成六果。然有二门。一行断分别故云。二中一离障果。二成德果。二对前分别。故云前从护烦恼生。后从护小乘生。随文释中。具以六果别别对前。今初一是护烦恼者。以修道品对治行故。远离烦恼显涅槃故。业亦随亡。初为二果。
疏。所起执着出没是此总相者。此是断惑正断三地正受解法慢故。
疏。本即所有身见等者。疏文有三。一释经。此中二我计执自高说为我慢。非定法慢。二而云下释论本字。三此中身见下。出所断体。于中有二。一约实位说。具引唯识已见初地。二约寄位既是初果。初果初断见故。
疏。以上三事防护自己所得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财物故。自己有所得。即前执着出没法定两慢。此为所护。总用三句释论护字。疏五中下总料拣也。五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
疏。得道品等者。正谓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并如前说。
疏。第二成德果。文中二。先开章名。如下释。次此之四果下辨所从。言初二护小心果者。对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狭心。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从狭小二心所生。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报恩心果。上护狭心是利他心。上护小心是自利心。护二利行为报佛心。俱护小乘即是心欲。今更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为报佛恩故。是其果。言后一是护小乘行果者。即发勤精进果。前护行中修二利行。谓成就庄严佛土等有五句。经前四自利后一利他。今皆勤行即是其果。上言后一复从前三果生者。即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谓于前增上心欲得满足故。报恩心得满足故。于勤精进得满足故。下疏文具。
疏。前中初果者下。随文释也。先释第一果。通约护小故云上求下救。
疏。今初即牒前小乘中总句者。总句经云。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疏文具配释之。
疏。二治少欲功德者。谓不欲布施头陀等。今求上上胜法治之。三治不求胜智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摄善。初一治不离恶则恶止善行。总为自利。四即利他则离自利利他二行之过。亦是自分。后二亦胜进。前解后行解。言自见取者。执取自见以为胜故。
疏。起报恩心果。疏文有二。先对三地明报恩义。则通对狭小。后上希求下。即近对护小乘中护小心也。
疏。先别明后总结。亦可别明是报恩行。总结三心是报恩德。
疏。别中彼行有九种类摄为七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论摄亦可九句。初一报恩心中六报恩行。后二解释。今初总欲起行顺佛化意也。
疏。二有二句依同法者。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和善自行同住不扰于人故。共为同法起报恩心。言顺同行善友意者。以于同行起和顺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于善友成报恩行。疏二句依法起行者。依师受法造缘修行。名依法行。顺师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为直。以石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软。
疏。无稠林行论经下。有一句云无谄曲心。论释云。不妄说己德。经以稠林含于谄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詃。
疏。初二依人下。通相收束。约经初有三句。一句于师。二句于友。次三依行。经有四句。前二成德。后二离过。后二依教。一领教二得旨。
疏。寂灭通结余句者。无覆无慢受教得旨。皆寂灭义。此依古释直顺经文。若准论经三句小异。忍名善心成就。调柔云寂灭。寂灭云善寂灭。论云善心成就者。是对治修行。增长故者。结前增上心欲果。此果从前第三分护烦恼行。及护小乘行二种对治生。彼治此满故名善心。今云忍者。即忍可也。论云寂灭心成就者。是前对治修行增长力故。即结前二离障果。由护烦恼对治家力。得无二障故。既无二障故曰调柔。论云。如是善寂灭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显。释曰。善即初句。寂灭即第二句。总合上二为善寂灭。成彼报恩心果。云彼果前二句显。由此一果通。从前二种对治增上。及二远离生故。释曰。总上三句结前四果。
疏。谓二利行下。此释果名。于前不舍下。辨所生处。正是无尽行相者。以今经文释成第四无尽行相。先牒前者。此果正从护小乘行生。而是前果成时。此果即成故。
疏。若琴絃之缓急者。此是如来教守楼那。彼是大富长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后。精勤修道。足下血流。佛问。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絃缓如何。答云不鸣。絃急如何。答云即绝。当如何可。答云。不缓不急。佛诲之言。修道亦尔。
疏。六修习过余者。即经无等等精进。前句行修之初。此句行修之次。依前起行行修胜出。故名过余。后句行修之终故无能坏。
疏。九自断疑等。即善分别道非道。言如无畏者。谓如四无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难言。若言圣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罗汉有疮疾等。佛于此难正见无由。心无怯畏善为决断故。论云能断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习故。疏分二疑。二疑皆断为正修习。
疏。本心界满足果者。疏文三。初释名。二出因。三引证。初中即是经中总句。心界清净清净即满足。界即性义。心性差别故。先释心界。言菩提分心者。谓依菩提心乐欲心也。即前增上心欲果释满足。云正念真如修上道品者。以称如修是满足故。即前起报恩心果。二由精进故者。是满足因三故。瑜伽四十八下。引证先举论。后故知此果下。疏释论可知。
疏。此一自分下。皆胜进者。胜进八句。前六自利。后二利他前中为四。一第二句于他起解。二第三句于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离障。四有一句障除得证。三中一除烦恼障。二除所知障。云秘密疑事。言微细法慢者。是下品慢难知为微细。微细故秘密。
疏。八上依佛力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护故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举论。后此除定中智障下。疏拣异第五句智障。今显于化生中现多三昧。定障解脱故。方能化生。第二位果中。疏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明有者。既为出世不依世间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无。从表心出家下。明出家前却。问何以前二在摄报中。此在调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于行中说疏。言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从教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别行德。可以言显。亦名阿含。即证体上有阿含起名示现也。
疏。风等不坏者。经云风雨等缘所不能坏。不似火光风飘雨湿皆能灭无。今风吹不断雨洗还明。而云等者。余光不夺不似星月日光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余宝不及魔合上风。烦恼合雨。别地行中。不舍众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摄报果中破众生身见者。自破微细见故。余例前知。四地竟。第五难胜地。
疏。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二约三学。三约出世间。四约所得法。初中二。一约地论。二仁王下约他经。于中有二。初双牒二经。约人以配。拣前地论约所观行。二以七地未断分段故者。是贤首略释七地为罗汉之由。然瑜伽摄论唯识皆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间。四五六地寄同声闻者。正明配位。即仁王文。经云尔焰圣觉达地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第五地云。胜进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术故。我是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集无量功德故。即斯陀含。第六地云。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烦恼尽故。乃至证阿那含。第七地云。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最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释曰。言第十者。此经通约三贤十圣。为十三位。修十三观故云十等。
疏。言难胜者解深密下。此第一释中。先引经。后。此从初说下。疏释初分经下引证。言初分者。即胜慢对治。而是治当地慢随顺如道。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即其文也。
疏。唯识同此者。上引摄论即是本论。唯识全取彼论。世亲释下即释摄论。于中二。先举论。能合难合下。后释胜相。
疏。瑜伽云者。即四十八论。诸相应增上住文。其庄严论即第十三。彼偈云。难退有二种。能退故难胜。今疏所引即彼论释。其显扬论即当第十三。此但引于当地之文。此前论云。五难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超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已下。疏文全同。但有人云。诸法微妙慧蕴。今略无二字义已足故。其十住论亦十住婆沙第一。疏然诸经论下。四结前旨同。若据实位下实寄对辨。既初地中已能双照。岂至五地方有双行。故知。约寄即彼经上卷菩萨行品。疏故此地中下。三明断章。先标名。即前四地下释意则已尽。唯识具云。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于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分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释曰。此地真如名类无别。故缘彼道名无差别。本分名身净我慢障。四地出世取身净故。由此欣灭如前已释。余诸经论言异意同。疏由斯证得类无别真如者。四证如。疏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赖无别。唯识释云。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此由难见。摄论名为相续无差别法界。世亲释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无性意同。而梁论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者。众生迷此万类之异。诸佛证此居然不异。中边论云。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者。上约极果。此正顺今。疏其所成行下。五成行。举此二者。以证净智而达五明。成于真俗不相违故。
疏。此二无碍下。第六得果无差别。法身二谛均故。故疏结云义旨相顺。
疏。第二正说下。疏文有二。先依论科。后初则加行下。疏释但属四道。不释其名。下疏自释。
疏。论云胜慢下。此释分名。然论具云胜慢对治者。谓十平等深净心。同念不退转心故。前已说解法慢对治。今此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释曰。上皆论文。疏已分释。先正释名。后前地下。对前拣滥。前中具分二慢。疏即后总句。顺如与如同一念者。总句。经云随顺真如故。何法同如即十平等。然十平等已是随如。何故名同。由取胜相则不顺如。今若顺如则不取胜相。故为能治。
疏。前地治解法慢。对前拣滥。虽与前地同皆治慢。前是世间所治则劣。今治出世身净之慢。则胜于前故名胜慢。安得滥哉。言得出世智不染身故者。前创出世成念处观。不染于身即是身净。取此不染所以为慢。净无净相慢何由生。
疏。名深净心者。此句向上成二平等。以约如法而论等。故名之为深。以约净法而论等。故名之为净。故云深净心也。二者向下。则成此地观解之心。则五字分二平等。二字是净所依。其深净心是能依心。故次引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言深净心即是论经。今经但云清净心耳。
疏。此复何异下。对六地拣先问。后此有三下答。三中一所治通局通染则胜。二能所前后。若举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犹浅。若举能观以入所观。此观则深。三能治通局。一向局理。六地则深故。
疏。结云此皆地地背相舍离。以胜舍劣。又上三义亦皆相成。由初所治局故。能治则通事理皆等。何独身净由所治通。能治则局一理平等。无染净故。净慢未除以等成观。此五地中已成等观。后六地中以观入理。则以初后成于中间。
疏。即果位十力等者。此一等字等余果法。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释平等平等净心。前已总释。
疏。前中合为三学等者。释前六中二门分别。一约行。二约位。今初略嘱经文。云何见疑二净相显。此二同是根本。六种烦恼之中二故。戒取依于六上开出。又执为道相微难见。别为一句。
疏。若约位下。二约位随难委释。言欲生真慧者。即出世见道慧也。
疏。次三在见道等者。
疏。释此三而文有三。一正释。二入见道时下徵问。三涅槃说下引答问中。言十使俱断者。开之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约重故。涅槃三十三因释观方。迦叶问云。如来说。须陀洹断烦恼如四十里水。云何言断三结。一我见。二非因见因。三疑网。佛答云。此三重故。亦摄须陀洹人一切所断结故。譬如王出。虽有四兵但言王出。又云。此三何缘独得名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又众生闻断多则退转。故但说三。
疏。又十使中下。二约见修所断分别言余四通于见修者。谓贪瞋慢无明。见道之中四障见道。亦皆已断有障修者。不与断名。故略不言。
疏。三本三随者。随者是末。身见即我。我于过去为有为无故名常见。我于未来为作无作。则起断见。故说边见随于身见。言邪见者。拨无因果以于谛理犹豫不决。遂拨为无。故说邪见随于疑网。既非因计因必取为实。故说见取随于戒取。根本既断枝条自亡。又言随者。三本名转如手转轮。三随名随如轮随手。
疏。上五大小并同者。结前五净生后二净。二净大小开合不同。在位亦别。于中有二。先约小乘。后约大乘。于大乘中先行后位。约行同时义分断障。即行断净成德。即菩提分法上上净。
疏。若约位分下。二约位。即增微分别。七地已还。虽亦进行断障义增。八地已上非不断障进行多故。是以二位各得一名。第二明如道行。疏又顺经意下。以下依论但顺三心。此之半分及后二分。皆是住心。摄于三位。此随如道摄第五住。
疏。智清净等无痴乱故者。即下经文云。十重观察四谛法门。名智清净。正是无痴知第一义。如实而知即无乱义。而言等者。等取利益众生勤方便胜。皆无痴义。与彼行中释于无痴。义甚相顺。
疏。摄德无尽故者下有四果。第一即名摄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果故。
疏。总中四句皆是正修行故者。问四中。初一是四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后经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意。一能治之行。必因所治展转相由。皆是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净相。以十净心而能治之。即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不取净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故。后十净虽是所治。随如道时。亦不舍前十净心也。若远公云。皆正修行是论通难。恐有难云。若此如道取前净心。净心复取四地觉分。亦应觉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为此答。答云。此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三地既是世间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
疏。后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净心者。即经随顺真如。论云。随顺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净心不退转现成就故。随彼平等清净法住。释曰。不退转心即此随如。末句意云。既以前句治于深心。取净相竟。今以不取深净之心随至不退转行。常于平等中住。为顺如道故。疏云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次论结云。菩萨如是深心安住。名为随顺如道故。疏云则能随顺真如。正是取此论文也。言平等即如者。会论就经。经云随如论取平等。云何是同故云平等即如。如前已释。问论云深心安住。何异前随彼平等清净法住。答前唯住平等故。疏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则行顺如。为深心住。
疏。后别明中。显随如行有八种者。问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八助显真如观故。二如中起行俱无所着。方显随如。别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
疏。顺经释论。经云得念意与智力故。即以意为思慧。远公云。念是闻慧念持教故。意是思慧思求义故。智是修慧。以能离障上胜进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经无意与言故。以念当二慧智当于修。第二不住道。
疏。所知法中智清净者。谛是所知之法。智于其中照见离垢。故名清净。慈悲摄物名利益众生。无堕称勤善巧为方便。
疏。瑜伽住品者。即四十八。论云。如是菩萨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胜性。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
疏。言实法者。然有二义。一约真实名实已如疏文。二约对下十门随机异名故。名实法。
疏。二明开合者。疏文有四。初一是合。后三是开。三中一约所化法分别。二约所益分别。三约化类分别。
疏。三对实法以明通别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别。但各一故。第十门望前五门。则名为别。但观灭道之二谛故。望六至九唯观一谛。则亦名通。远公后五亦言通者。何名通别。所观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称别疏。今初瑜伽十句不显文词者。即上住品。论云一切文词如契经说。但取经义。其所立义似今论释。但有小异故别出之。疏文有三节者。彼先具列三节之名。一为此说。二由此说。三如此说下。疏具辨。疏如次可知者。如次苦集灭道四谛次第。即是今经六七八九。
疏。为说四谛十六行等者。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缘。灭下有四灭净妙离。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谛。疏即四重。二诸谛等者。言四重者。一假实二谛。二事理二谛。三四谛胜义二谛。四安立非安立二谛。广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者。以四谛为俗故。远公亦说三种二谛。一就相分别。情想之有名为世谛。无相之空名第一义。二相实相对。妄想之法情有理无。名为世谛。即此经中空如来藏真实之法。相寂体有名第一义。即不空如来藏也。三就实分别。不空藏中体名真谛用名世谛。今诸谛第一就第二门似非得意。疏不同瑜伽等者。瑜伽但云依晓悟他。是以通也。
疏。为说法空第一义谛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内胜义。与前第一四谛之俗。共为第三重二谛也。三之与四明上二谛非一异义。三则非异。四即非一。又三即二而不二故。经云觉自共相。论云俱处四即不二而二。论疑是一由不二故。经了差别由而二故。又四即于谛常自二。三即于解常自一。五即总了二谛缘起相性。即仁王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疏。六为正见者。前中三疑四谬五离正念。并非正见。今无此非方为正见。故可明示四谛差别。则不随事执不谓空无。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矣。事谓苦事所有受皆苦故。集能生苦。
疏。无学之智如是而知者。是释经智字为答外问。灭是灭理何得言智。故此释云意在取灭。
疏。道言无二者。略牒经文。具云出生无二故。论经云起不二行故。既称灭知故不生二行。
疏。前列实法下。应有问言。此之四谛与前实法。俱列四谛有何别耶。答意可知。若准远公上释。则前实法四门各别。今则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同。亦是一理。
疏。未得本质故者。本质有二。一约未证佛智。则佛智为本质。二既未证于如来之智。于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质亦影像。知一切所证未亲证故。
疏。第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者。既为利益观有为等。何偏明悲。对上观谛智清净故。其中虽有诸行悲为主故。
疏。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者。是疏标举。谓妄想下论释。从此明下疏释论。常作我想慢事故妄者论释。从此辨下。疏释。疏诈伪二字观外六尘者是疏。标举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是论。此显下疏释论。其世法尽坏故伪是论。此明下疏释论。上虚伪二境者。虚是内境伪是外境。皆能引心合皆名诳。妄是内心诈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名惑。疏论云常等下。向来疏文。合于二境二心。以配诳惑。论中内外能所别明。先明于内先所取。后能取后世法尽利下。明外能所。亦先明所取。后明能取。细寻易了。
疏。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者。上释诳惑下释愚夫。前有两对今唯就前五蕴能所。以明愚夫。五阴是人也。第二别起悲观。疏正明起愿愿救生义者。经云求佛智。而云救生。正同三地。欲救众生不离佛智。
疏。今初无明有爱是流转因者。义至于此。从故生下皆属果摄。若取经句。应至故生以为句终。
疏。牒前诃后者。牒前深苦诃后重苦。
疏。机关苦事者。远公释云。容物动处。名之为机。于中转者说以为关。因名为机。苦果随转说之为关。今疏意亦尔。不别配二字。
疏。二欲求中受欲者。欲求开二。一纵情五欲不惧当报。是造恶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恶。今是此人顺境生贪。违则生瞋。痴迷上二。不言习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之中。亦以过轻故略不说。亦得含在受欲之中。疏观如实中下。对前料拣可知。
疏。明远彼灭不向灭者。论云趣无畏处。不求十力大圣导师。意云。欲趣无畏之灭。不求证灭者耳。
疏。顺怨道故者烦恼结使名为稠林。是魔所行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远真道。
疏。略不明老者。上依论观生老病死。生苦在初病可卒加。通于老少故经明之。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显故云略无。亦合有也。
疏。总中无父曰孤者下。别之中经有八事。具释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后之四事明其有恶。各用二事释前之一。
疏。常起邪念故为其覆翳者。依无明住地起妄想心。名为邪念。流注相续故曰常起。不同四住善恶间生。
疏。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间。间则不缠。不闻善间故为缠裹。
疏。二兴慈中经有三节。一初为物修因。二独一发心下孤标大志。三以是功德下以善益物。初令净障为涅槃因。言毕竟清净亦涅槃果。后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令得菩提果。今疏虽总释义亦已。圆。
疏。先牒前总明上来修善者。略举修善。实则兼前智慧观察。见生有苦有恶无治无救。故修善根而为饶益。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饶益故。
疏。前二为救未来者。令住善因得于乐果。属未来故。即利乐义。频见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微善后令增长。故得乐果。亦是上令舍恶。后令增善。疏下有五种令诸外道等者。前五世乐下五出世。五中一起信。二去邪。三正解。四起行。五得果。自下大文第三。疏有四圣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后四中下释其差别。前中一摄功德胜者。闻等功德修成名摄。二修行胜者。胜进所行善修习故。三四利他中。三利他行。四利他智。
疏。一忍辱柔和胜者。能忍他恼名为忍辱。能将护他说为柔和。以柔忍故缘不能动。二皆拒恶故名为愧。唯崇戒善故称为惭。谓内怀下释惭愧相。惭者羞天故不诳幽。愧者羞人故不诳明。不招讥毁即护他也。
疏。乃至命难不舍戒者。释坚固言鹅珠草系即命难也。
疏。一增长因行者。福能生智故名为因。二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疏。六起净土行。论重释云。云何庄严无烦恼染。得坚固智慧众生住在其中。及佛法庄严故者。意云。净土有三种净。一相净。七珍严等易故不明。二住处众生净。三法门流布净。后二难故论重出之。既发意能成即具三净之因。广如初地净土愿中。
疏。七依佛法身起行者。依彼相好法身起行求故下依义皆然。
疏。九敬重法行者。上来行德依法成故第三教化众生。
疏。应化自众者。随彼众类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
疏。一切种爱语中多约开演者。一切爱语皆有三种。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胜益爱语。三皆开示因果之益等。
疏。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门之一唯有一也。
疏。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者。一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者。一现法利行。二后法利行。三现法后法利行。以劝离欲令成就故。
疏。上三即难行者。难行唯三故。
疏。八总愿一切门一切种者。一切门者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满。三恶慧令慧满。四悭悋令舍满。言一切种者。或六或七。如净行品。
疏。利行爱语亦可参用者。示其所学。约令行边即是利行。约其示边即是爱语。
疏。如瑜伽四十三者。即指其源。瑜伽九门净行品已引。
疏。第二结行成益者。亦名胜进行也。
疏。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等者。染即烦恼是第五内明为治。障即所知是前四明为治。然瑜伽十三中列五次第云。一内明。二医方明。三因明。四声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顺彼论。疏算数即数建立者。第十五中说声明。论云。云何声明。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第一法施设建立相者。谓名句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第二义施设建立。略有十种。一根建立。谓见闻等。二大种建立。谓依持洗润等。三业建立。谓往来宣说思念等。四寻求建立。谓追访等。五非法建立。谓杀盗等。六法建立。谓施戒等。七兴盛建立。谓证得喜悦等。八衰损建立。谓破坏怖畏等九受用建立。谓饮食覆障等。十守护建立谓育养盛满等。第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者。谓男女非男女声相差别。第四时施设建立者。谓过现未来三时声相差别等。第五数施设建立。谓三数声相差别。一者一数。二者二数。三者多数。第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者。略有五相。一相续。二名号。三总略。四彼益。五宣说。若颂等名为根栽。如是五种总名处所根栽建立。释曰。今当第五。又数以记数算以记位。谓一纵十横等。瑜伽中意略已具矣。
疏。咸善通达正当明义者。释其总名也。言种种诸论等者。即七例中论体也。七例如初地。
疏。钞具引。即六论为体等。即等上亦等其类。六中随一容有多故。从地水火下略示六论之二。于一诤论自有其四。
疏。图书下即六中之第二论也。随世所闻即释上义。出所宗尚故。疏又此图书下重释。即因明中论所据也。所据有十。谓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别能成立有八。谓宗因喻同异类。现比教量。今此出教量下。兼现量。
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论故。论中但有书字。为所用事中忘障。取与下即论释此障。论但通云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应作不应作事。此对治故。书释曰。今以义节论文。于此一障自为三节谓一事中障。二解中障。三业中障。便以疏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书之。言作不作者书之言不作。未必恶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准之。
疏。印玺亦是现量者。论中有印而无于玺。今以加玺故云亦是现量显现可见故。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即是论释印字。如盐米等以印印之。则无强取。
疏。三又善下医方明者。然瑜伽医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永灭善巧。四已断病不复更生善巧。今文具之。
疏。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病障对治者。即本论文。从善疗下。疏以瑜伽四义解释。一即第三除断方便。二即第四断已不生故。涅槃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其疗治除断即是第三。其一善字即当第四。从颠至蛊下。辨初二义。先总指经。后于中下别属颠等。内四大下皆本论释。然颠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调故沉重地病相。冷水病相。黄热火病相。风相多端。其颠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颠狂故。应食不食。食不应食。应作不应作等。故生诸病。鬼魅蛊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病故。从论经说咒药等者。疏会论经。今经无咒故论以药咒为能治。即是今经善方药摄。病因死因即是所治。以咒药力应死不死。
疏。四文笔下工巧明者。瑜伽工巧有十二种。今略有六。一书算计度数印工业。而文笔赞咏但属书摄。其算数计度通其二明。前疏之中已配声明。故此不说。二音乐工业。言皆忧恼障对治者。即是本论。凡言对治皆是本论。絃竹娱耳故除忧恼。三营造工业。四营农工业。而言亦者。草树华果有两句故。布列宫苑即是营造。树之园圃即是营农。
疏。此即不喜乐障治者。峻宇彫牆朱轩玉砌。居然悦情。况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洪波跃渊渔。清风吹落华。纵意林流间。欢爱弥日夕。岂能忧哉。五生成工业。能作能成故。言系闭障对治者。家有千金不死于市。何能闭哉。六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过恶因障对治者。先举论。谓皆由下是疏释论。不知过去作业因感。便取外相为吉凶源。乃造恶业排凶招吉。安得可耶。今示因招使修德业。排凶招吉即为能治。五星者。东方岁星主春主木。西方太白主金主秋。南方荧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央镇星以主于土。通主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汉书云。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物之精上为列星也。言二十八宿者。谓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广如大集四十中。经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辰曜。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东方七宿。一者角宿主于众鸟。二者亢宿主于出家求圣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众生。四者房宿主行车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众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于国师。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于金师。二者鬼宿主于一切国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龙。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张宿主于盗贼。六者翼宿主于贵人。七者轸宿主须罗吒国。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娄宿主于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楼迦国。四者昴宿主于水牛。五者毕宿主于一切众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诃国。七者参宿主于刹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尧部沙国。二者牛宿主刹利及安钵竭国。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国。四者虚宿主般遮罗国。五者危宿主着华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罗国输卢那国。及诸龙蛇蝮行之类。七者壁宿主乾闼婆善音乐者。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诸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释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经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穷玄象。非我之愆。难胜圣人不习而利。然天垂象圣人则之。故系辞云。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释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瑜伽之中余六工业者。一和合工业。二咒术工业。三商贾工业。四成就工业。五防邪工业。六事王工业。广如彼释。
疏。杀生祀祠求梵福者。即智论百论皆说。外道杀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生梵天治其邪见。
疏。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者。外道以彼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谬计。此经论中唯说世间为内明者。经明随顺世间智故。
疏。上来所释等者。本论亦不全属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别。瑜伽之中广显五明。与此相应故双用之。
疏。又论与经有不次下。意拣古人。今疏以论就经之次。古人依论次第异经。刊定记中全写探玄。亦不对会二经之殊。况辨论释与经之异。恐寻论者。及见古疏怪其不同。故结示耳。
疏。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事者。贤首品云。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逼恼众生物。但作利益世间事。即其义也。而论但云异障中无障故。余皆如疏释。疏三发起清净论经云怜愍众生故出者。出即今经咸悉开示耳。第二位果中。疏证智契如事为真金者。论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现。如经诸佛子譬如真金等。释曰。证智为真金。如为所契之理。智为能契之事。事合于如故云如事。教智能显上之如事故如砗磲。
疏。日月等光者。远公云。梵本唯以星光喻于此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应合然余如前释五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