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藏经 卷第八
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第百十一
从前(有一位)难陀王,他聪明多学、通晓各种知识,世事练达(,做事经验非常丰富)。他觉得凭自己(渊博的)知识,(天下)没有谁能和自己匹敌,于是他问大臣们:“可有聪慧明辩的人,(向他们)咨询疑难的事情,能回答我吗?”
那时有一位大臣,家中先供养着一位老比丘。(这位比丘)德行清净,但是不曾广学,就与国王相谈。难陀王问他:“那些得道的人,是在家人得道,还是出家人得道呢?”老比丘回答:“两种人都能得道。”难陀王又问:“如果是两种人都能得道,那为什么出家呢?”那位老比丘(听了)当下沉默不语,不知如何应对。这位难陀王(见了)变得更加傲慢。
这时大臣们报告国王说:“(有一位叫)那伽斯那(的人),聪明绝顶,现住在山里。”难陀王那时(听了)想试试他,于是派使者送去一瓶酥油,这瓶酥油(装得非常)满!难陀王心中认为:我的智慧已满、已足够,谁又能让我进一步受益?那伽斯那得到这瓶酥油后,立即明白难陀王的心意,他从弟子中间收集了五百根针,插在这酥油上,酥油也没溢出来。(那伽斯那)随即(让人把这酥油)送还难陀王。难陀王一得到酥油,就明白了那伽斯那的意思。
(难陀王)随即派出使者去请,那伽斯那不久也赶赴王命。那伽斯那身材(十分)高大,领着徒众,在他们中(显得)特别突出。难陀王心里骄傲强横,装做外出打猎,在路上碰见那伽斯那;(难陀王)看见他相貌端正,身材(非常)高大,就向远处指了指,(之后就)从另一条路走了,也不跟他说话,心里暗暗想着要讥笑他一下。(国王这意思,)所有长者都没明白。当时那伽斯那(看见这种情况),也立即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的用意)只有我明白!”
难陀王,将要请(那伽斯那)入宫,立即派人开凿了一扇小门户,那门十分矮小,(国王)想让那伽斯那弯腰伏身(向国王低头进入宫内)。然而那伽斯那已知(这是国王)想要陷自己(于不利),马上倒退着身子进入,不受这种屈辱。
这时,难陀王马上摆设饮食,给了几种粗劣的食物。(那伽斯那)吃了三五匙,就说已经够了;后来摆上精细的食物,(那伽斯那)才又重新吃了起来。难陀王问:“你刚才还说已经够了,为什么现在像前面一样又吃起来了?”那伽斯那回答道:“我刚才只是粗食够了,精食没够。”(那伽斯那)随即对难陀王说:“请陛下多召集些人来,(尽管)把这殿站满。”(难陀王)不一会就召集来许多人,把大殿站得没一处空隙。然后难陀王过来了,将要上殿,众人因为畏惧(国王)的缘故,全都收腹,人群中间,变得宽敞,又可容纳多人。那伽斯那这时就对难陀王说:“粗食就好比老百姓,精食就好比国王。百姓见了国王,谁敢不避退让道?”
难陀王又问道:“出家人和在家人,哪一种可以得道?”那伽斯那回答说:“两者都可得道。”难陀王又问:“既然两者都可得道,那为什么出家呢?”
那伽斯那答道:“比如(某地)距离这儿三千多里地,如果是派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骑上马,带上干粮,拿着武器(防身),他能不能快速到达呢?” 难陀王答说:“能!”那伽斯那又问:“要是派一位(垂暮)老人,骑一匹老弱的马,又不带粮食,他能不能到达呢?”难陀王说:“即使带上干粮,还恐怕不能到达,何况不带粮食呢?”那伽斯那说:“出家得道的,就好比那个年轻人;在家得道的,就像那个垂暮的老人。”
难陀王接着又问那伽斯那:“现在我要问一个关于自身的问题。我是常还是无常?请你照我问的意思回答。”那伽斯那反问道:“像国王宫中,有庵婆罗树上结的果子,它是甜的还是酸的?”难陀王说:“像我宫中都没有长这种树,你怎么问我(它结的)果是甜还是酸?”那伽斯那说:“‘我’也是这样,一切五蕴,既然自性无我,你为什么还要问‘我’是常还是无常?”
难陀王此时又问:“一切地狱,刀剑切开有情的身体,分散在许多处,但他的性命还活着而没断,确实有这样的事吗?”那伽斯那回答说:“这就好比女人,吃下饼肉瓜菜,吃的喝的到肚子里就被消化了。(可)怀孩子时,初受胎(只)像一颗微尘,为什么(后来)变得越来越大,却没有被消化掉呢?”难陀王说:“这是业力。”那伽斯那回答说:“在地狱中,也是(因为)业力,性命得以存在。”
难陀王又问:“天空的太阳,都是同一个,为什么夏天时天气特别热,冬天时天气特别冷?夏天则白天长,冬天则白天短?”那伽斯那回答道:“须弥山有上下两条路,夏天太阳走的是上面的路,路程远,走得慢,照着金山,所以白天长而且天气炎热。冬天太阳走的是下面的路,路近走得快,照着海水,所以白天短且天气十分寒冷。”
不孝妇欲害其姑 反杀其夫缘 第百十二
从前有一个妇人, 禀性凶狠暴戾, (言行)不按礼仪法度,每次说话做事,常常与婆婆唱反调,使得婆婆不满而生气责备。
(这位妇人对婆婆更是)常怀不满,嗔恨的心越来越强烈,(于是)打算要杀死婆婆。后来她使用了计策,让她的丈夫亲自杀害他的母亲。她丈夫(非常)愚痴, 当即听从了妇人的话, 就把他母亲带到旷野中, 捆绑了手脚,要将她杀害。
(这样杀母的)罪恶极其违背天理,感通上天,(这时天空)云雾四下拢聚,降下雷电,劈死了这个(不孝之)子,他的母亲当即返回家中。妇人开门,(还)以为是丈夫(回来了),(便)问道:“杀了没有?”婆婆答:“已经杀了。”到了第二天,(妇人)才知道是丈夫死了。
不孝的罪过,现世的报应(已是)这样(的快和重),死后(还要)下入地狱, (更是)受无量的苦。
波罗柰王闻冢间唤缘 第百十三
但凡一切事物,在可以谋求的方面,而用方法,就可以获得;如果是不可求取的(方面,那么)即使想硬来,(最终也)都不可能得到。比如压沙找油,钻水求酥,既不可能获取,又自己白白地勤劳辛苦(,浪费气力)。
譬如往昔波罗柰国,有个国王的名叫梵誉,他经常在半夜里听见墓地里呼唤的声音,喊他:“喂,大王!喂,大王!”就这样一晚上,三次听到这种声音。梵誉王听到(这样)怪异的声音,感到非常惊怕,这声音一直也没有停止,持续多天。
梵誉王召集了婆罗门、太史及相师等人,与他们商议道:“我常在夜里,耳朵听到墓地里呼唤我的声音,我常常恐惧、害怕(而)不敢应声。”这些人(听了)说:“那坟墓间,一定有妖怪,发出这样的声音,现在(您)应该派一个胆子大有勇气的人去坟墓那里察看一下。”梵誉王(听了)马上招募人员:“如果有谁敢晚上去(那片)墓地(察看)的,我会赏赐给他五百个金币!”
这时有一个人,孤身一人,没有父母,家境非常贫寒,(但)胆子特别大,(知道国王招募后就)立即响应。他穿上铠甲戴好头盔,手拿刀仗,晚上来到墓地,(当)听见呼唤国王的声音时,立即大声呵斥道:“叱!你是谁!?”(这声音)答道:“我叫贝耳,是埋藏的宝藏。”(继而又)对募人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大丈夫!我在夜里常呼唤那位(梵誉)国王,他如果(能)答应我一声,我就去到他的钱库中。可惜他胆小害怕,不曾应我(一声)。而我现在,跟随的(还)有七个,明天清晨我们都会到你家去。”
募人(听了)问道:“明天(你们)来的时候,我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来一起迎接你们呢?” 贝耳说:“你只要洒水(地上,而后)打扫房间,除去脏物,用香花装饰庄严,让(家中)极其洁净。(把)葡萄汁、乳制品做的粥用器皿各盛八份,有八个道人,会(来到你家)吃你供养的物品,吃喝完毕后,你(就)用棍子敲上座的头,嘴里喊‘到屋角!’就这样把他们一个挨一个的,全都赶到墙角(就行了)。”募人知道(记住)后,立刻便回家了。他去梵誉王那里领取五百块金钱,用来准备供品的安排。梵誉王问他:“那发出声音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募人骗(国王)说:“是鬼魅。”
募人自听了贝耳的话心里十分高兴,他请了理发师(为自己理发,)打扮打扮自己。到了第二天,所有的供品都准备好了,(果真)有八位修道人前来食用。吃喝完毕,(募人用棍子)敲打坐在上座道人的头,驱赶让他到墙角,(修道人)马上变作了一盆金币。(募人把他们)依次赶入(墙角),分别变作了八盆金币。
这时理发师从门上的小洞中(偷看),见到募人得到财宝(的全部过程),心里暗自想到:“(现在)我知道了这个方法,可以模仿着试一试!”稍后(他就)准备了和前面一样的器物(供品),请来了八个修道人。(等他们)吃过(供养的食物),(理发师)关上门、掩上窗,(拿起棍子)对着坐在上首的道人就是一棒,他希望像前面(募人)那样获得宝藏。然而这个道人(被他打的)头破血流,血迹斑斑弄脏了座位,(理发师)驱赶让(他)到墙角,(他更是)吓得拉了一裤子屎。接下来的七个人都被他棒打得个个倒在地上连滚带爬,其中有个人气力强壮,立刻拉着(理发师)的手,冲出屋外,高声喊叫:“某某主人要杀害我们呀!”
这时梵誉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去查看,当下捉住主人,详细审问他事实情况。这时理发师把上述事情,全部告诉了梵誉王。梵誉王立即派人来到募人的房舍,察看他的黄金财宝,(看完了)正要征税强夺时,盆里的金子化成了毒蛇(或)变成了火堆,梵誉王于是说道:“这是你的福报。”
世间凡夫愚痴的人,也是这样,(看到别人)具备精进修学,受持八戒,得到善的果报;(进尔)渐渐趋入八正道,得到无漏果——涅槃,就想模仿他, (虽然表面上)受持了八戒,并没有至诚之信心,(却只)希望(立即)获得(世间的)利益与安乐,(这样)不仅得不到善果,反而会遭到灾祸,和那个愚蠢的(理发师)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老比丘得四果缘 第百十四
佛法宽广,救渡(范围)无边,(若以)至诚心求道,没有一个不获得道果的,甚至开玩笑,也会得到福报,不会落空。
比如从前有位老比丘,已年老衰迈,神志昏乱。他见众年轻的比丘,说种种法,听到说(声闻乘圣者的)四种果位,心里生起羡慕景仰,对(这群)年轻的比丘说道:“你们(这么)聪慧,希望把四果,施授给我?”这些年轻的比丘(见他这个样子),讥笑他说:“我有四果,必须先得到好吃的,然后才给你。”
当时老比丘,听到这句话后,发自内心地欢喜,马上脱下身上的衣服,去换了所需(的食物),马上设置各种饭菜,请来这些年轻比丘,向他们乞求四果。
这些年少的比丘各自用完了(老比丘给他们准备的)食物后,一个跟着一个指挥、戏弄老比丘:“告诉大德,你在这屋子一个角落坐下,(我们)会给你果的。”这时老比丘听了(心生)欢喜,按照吩咐坐下。年轻的比丘们就用皮球打在老比丘的头上,对他说:“这是须陀洹果!”老比丘听后,系心一处不散乱,当下证得了初果。
这些年轻的比丘,再次戏弄他说: “刚才虽然给了你须陀洹果,然而还是有七生七死,你再挪个角落(坐下),接下来(我们)要给你斯陀含果。”这时老比丘因为获得了初果的缘故,信心加深,当即移(到另一个角落)坐下。(这些年轻的比丘,)又用皮球打在(老比丘的)头上,对他说: “给你二果!”这时老比丘更加专注心念,当下证得了二果。
这些年轻比丘接着戏耍道:“现在你已证得斯陀含果,(尽管如此也)还有一番往来生死之难,你再移坐(一个角落),我们要给你阿那含果!”这时老比丘按他们的话移换(角落)坐下。这些年轻比丘仍是用球打(在老比丘的头上),对他说: “我们现在给你第三果 !”这时老比丘听后(心中)欢喜,心倍加至诚,当即又证得了阿那含果。
这些年轻比丘接着戏弄他: “你现在已证得不还果,因此(不再生在欲界,只)在色界、无色界中受生,(还是)有漏之身,(仍会遭到)无常迁流和(刹那)生灭,念念是苦。你再移个座,接下来(我们)给你阿罗汉果!”这时老比丘按他们的话移换(角落)坐下。这些年少比丘,再次用球丢过去打老比丘的头,对他说:“我们现在给你第四果!”这时老比丘一心思维,当下证得了阿罗汉果!
老比丘证得四果后,欢喜无比,摆上了许多饭菜和种种香花,请这些年轻比丘,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席间)同这些年少比丘共同谈论道法的品类(以及)无漏的功德。那些年轻比丘,话语不畅,乃至完全答不出来。这时老比丘,才对他们说道:“我已证得了罗汉果。”这些年轻比丘听他这么一说,对先前戏弄之举一个个都认错忏悔。
因此修行人啊,当然应该(多)忆念善法,甚至(像这样)戏弄之举,还能获得真实的果报,何况诚心(修行)呢?
女人至诚得道果缘 第百十五
至于(说)人求道啊,关键在于至诚,真心诚意去感通,(就)能获得圣者的果位。
比如过去时,有个女人,(十分)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她常常(不加选择,只依)僧中的位次而请一位比丘到家中供养。
那时一位年老的比丘,轮到她家,(这位比丘)年老而且根性笨拙,向来也不知道什么。当时那个女人在斋饭用毕后,请求老比丘,为她说法,(自己)单独铺了一个座位,闭上眼睛静静(地等待着)。
那时老比丘知道自己愚钝昏痴,(根本)不懂怎么说法,(于是)趁这个女人闭着眼睛,丢下她,自己跑了,返回寺中。然而这个女人一心思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空,不能自在,(反复)深心观察,当下获得了初果。得到了(初)果后,(女人)寻找老比丘,要报答他的恩德。
这个老比丘,(前面)知道自己无知,丢下这个女人躲跑了。(现在)他愈发觉得惭愧羞耻,又避开(她)躲藏起来。而这个女人苦苦寻找不已,(老比丘)方才现身。
女人这时,详细陈述道:“以上蒙(您)才获得道果,因此送来供养,用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时老比丘,因为惭愧的缘故而深深责备自己,当下也获得了道果。
所以,修行人应当至诚,如果(有)至诚心的话,所求的必定会得到啊!
优陀羡王夫人一日夜持戒得生天缘 第百十六
过去优陀羡王,住在卢留城里,聪慧过人,通晓(事理),有大智慧。他的一位夫人,名叫有相,姿色容貌奇特,再加上有德行,大王对她非常喜爱敬重,最宠爱她。当时那里的国法(规定),(凡是)做国王的,不能自己弹琴。那时(有一次,)夫人倚仗着自己被宠爱,就对国王说:“愿大王为我弹琴,我为大王跳舞。”国王无法推却她的心意,就取琴(为她)弹奏起来,夫人随即举起手臂舞蹈。国王向来擅长看相,见到夫人跳舞,看到了她(将要)死亡的迹象,不一会儿就放下琴,悲伤地长叹。夫人就对国王说:“像我现在这样,受到大王的恩宠,(才)冒昧地在乐室里,请求大王弹琴,我自己跳舞,为的是(一起)欢乐,有什么不愉快的,(让大王)放下琴叹气?希望大王不要隐瞒,请告诉我。”
这时大王答道:“我长声叹气的原因,不是你女人(家)可以知道的。”夫人说道:“我现在侍奉大王,十分真诚,没有二心,如果有(什么)不利的事情,应该要告诉我(,愿为王分忧)。”(这样)反复不断地(问国王)。国王以实情回答:“我与你(之间),怎么会有别的事情!你刚才起身跳舞的时候,显现出了将死的征兆,计算你剩下的生命,仅仅七天,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放下琴而叹气啊!”夫人听后,心里非常忧虑和害怕,就对大王说:“按照大王说的,我的生命已经不久,我(曾经)听(居住在)石室的比丘尼说:如果能(怀着)信心,出家一日,(此期生命)结束后(就能)得生天界。因为这样的缘故,我想出家,希望大王允许,让我能够进入修道的行列。”
当时国王(对夫人的)感情深厚,恩爱之心无法停止,对夫人说:“到第六天早上,才答应你出家修行(吧),不会相互(感觉)勉强。”终于到了第六天,国王对夫人说:“你有善心,请求出家,如果能够生到天上,一定要来见我,我才允许你,让你出家。”(国王)作了这样的誓约,夫人答应了,于是出家,受持了八戒斋。就在这一天,(夫人)喝多了冰糖水,腹中(肠子)互相缠在一起,到第七日早晨,就命终了。(夫人)依靠着(一日出家)这个善缘,得以转生到天上。(生到天界后)就生起了三个心念:一个心念回忆起原本是什么身;第二个心念是原来的因缘,修了什么功德;第三个心念(意识到)现在一定是天人身。这样思想过后,全部了解了本来的因缘以及与国王的誓约,因为先前(立下)誓约的缘故,来到了国王的住所。
这时光明遍照王宫,大王问道:“现在这光明瑞相,是谁(所显现)呢?希望能指示告知。”这时天人回答道:“我是大王的妻子——有相夫人。”国王听到了这话,(说:)“请夫人来就坐。”天人回答:“像我现在,看到大王臭气污秽,无法亲近。我因为先前的誓约,所以来见大王。”国王听到这些话以后,心里立即明白道理,这样说道:“现在的那位天人,原来是我的夫人,因为有善心,请求(出家)修道。(她)出家了一天,就立即命终,(但)因为这个功德,而生到了天上,精神志向高尚远大,而鄙视(我)。我现在为什么不出家呢?我曾听说天人的一个指甲,价值等于阎浮提洲,何况我一个(小)国,又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说完这话,立了太子军王来继承王位,(自己)出家学道,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
那时的国王“军王”,统领了国家之后,信任和委用谗邪奸佞的小人,不顾念国事。优陀羡王,怜悯他的儿子和全国人民,想要来教导劝化儿子,让他行善。那时国王“军王”,听到父亲将要到来,无比的踊跃快乐,想命令所有的人在路上前往迎接。当时众多奸邪谄媚的大臣,害怕被流放边远地区,就对国王说:“像大王现在这样,头戴天子之冠,坐在师子座上,师子座没有两个人坐的道理,如果迎接父王,复归王位,他一定会杀了大王。如果大王想保住王位,必须杀害父王。”这时国王“军王”,心里怀着忧虑和惊讶,不断生起疑惑。(奸臣)不停地劝谏,于是(国王)终于起了恶意,招募旃陀罗前去杀害他的父亲。
那时旃陀罗接受招募后,来到父王所在的地方,以头面顶礼(父王的脚),对父王说:“我在以前也受到过您优惠的待遇,对于父王,实际上没有叛逆的心,如今被派来杀害父王,如果不害您,我必定会受到惩罚。”父王回答说:“我今天来,是为了要教化你的大王,怎么会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让你被杀呢?”于是伸长脖子有十余丈长,对旃陀罗说:“随便你砍截。”这时旃陀罗手急速砍下,刀(却)不能伤害(父王)。父王怜悯他的缘故,就借神力(给他),(又)对旃陀罗说:“你现在为我去告诉你的大王:你今天杀父,又杀害罗汉,犯了两项违悖天理的大罪,(要)好好加以忏悔,才可以改变罪业。”这时旃陀罗接受了旨意后,举刀再砍,砍下了父王的头,带着它回到他的国都。
这时国王军王,看见了父亲的头,面容颜色没有变化,知道父亲已经得道,(父亲)并不贪恋王位。(他)就生起后悔的心情,心里充满懊恼,放声痛哭得晕过去,很长时间才苏醒。问旃陀罗父王说了些什么话。这时旃陀罗把父王的旨意告诉给国王:“你既杀了父亲,又杀了罗汉,犯下这两项违悖天理的逆罪,必须好好忏悔。”听到这话后,国王悲伤到极点,这样说道:“现在我的父王证得阿罗汉果,有什么贪恋国家(王位)的,而(却)让我杀了父亲!”
这时那些奸邪谄媚的大臣,害怕大王杀害(自己),而对大王说:“这世界上哪里有罗汉?大王(竟然)相信(这些)空话,因而自添烦恼。”国王回答说:“(现在)我父亲死去了多日,但头容颜没有变化,如果不是得道,怎么会这样?另外我父亲(在位做国王)时,大臣咥师、优婆咥师,一起出家修行,得到了罗汉道,有很多神通变化,我们(都亲眼)见过。在这里涅槃后,收取他们的遗骨造塔,(这塔)今天还在,为何说没有?”佞臣回答:“世间的幻术和咒术,以及药物的作用,也能产生神奇的变化。那两位大臣,不是罗汉。等再过几天,证明给大王看。”
说完这话,便在(二位罗汉的)塔上,做了两个洞,各放(进去)一只猫。在塔里喂养,一喊“咥师出来!”猫就出来吃肉,命令(猫):“回去!”猫就钻回到洞中。按照这样来训练猫,猫就(渐渐)驯服听话了,于是对大王说:“现在大王想见咥师他们吗?希望一起去看看。”国王随即命令驾车,来到塔前。这时那些奸邪谄媚的人,就唤:“咥师出来!”猫就从洞里出来,命令它:“回去!”猫就回到洞中。大王看到这(情景)后,心里更加执迷不悟,肆意妄为,不相信有罪业福德等(因果报应)。
这时国王带兵出(城),游乐回来,在回来的路上,见到尊者迦旃延,端坐在清净的地方坐禅入定。当时大王见到了,便生起了坏心,自己用手抓了一把土洒向尊者,(并)对左右的人说:“你们每个人都给我用土洒迦旃延!”于是土(慢慢)集成堆,最后埋没了尊者。
有一位大臣,对于三宝(向来)怀有信心,随后到来,听说并(亲眼)见到这件事后非常烦恼,立即为尊者除去身上的土,又对众人说:“有怜念我的,(一起)来除去这些土。”这时尊者,坐在琉璃宝窟里,神态仪貌光洁鲜明,没有一点沾染泥土。大臣(很)欢喜,用自己的头面向尊者行接足礼,对尊者说:“现在国王没有道义,作这样大逆的恶行。善恶是一定会有报应的,(我们)如何才能免于祸患?”尊者回答说:“过七天之后,天上会降下土,将这座城填满,堆积成土山,国王和民众全都会被覆盖消灭。”
大臣听后,心里怀着忧愁烦恼,立即告诉了国王,又自己想法,挖了(一条)地道,通向城外。七天已满,天上降下了香、花、珍宝和衣服,在这坐城里没人不欢喜的。奸邪谄媚的大臣对国王说:“今天这样的祥瑞,都是因为大王的德行,没有智慧的人反而生出诽谤,说要从天上降下尘土,(我们却是)获得珍宝,(他们)这样地欺骗迷惑(大王),(结果)前后不相符。”有恶缘的人,听说有吉祥的瑞应,都像云一样聚集到(城里)。这时城的四门由于冥冥之中宿世的业力,都落下了铁门闩,无处逃避隐藏。天空中便降下了土,满城堆积如山。而那位大臣和有(善)心的人们一起从地道里出(城),来到尊者的处所,对尊者说:“感伤这座城,一天之间就覆没了,土从天而降堆积成山,国王和民众一起丧命。(他们)先前有什么因缘,(导致)一同遭受这样的灾害?”
这时尊者对大臣说:“(请)注意听、专心细听,我现在为你解说。在过去若干劫以前的时候,在这个国都里,有一位长者的女儿,住在楼上,清晨洒水扫地时,将垃圾和粪便扫到比丘的头上,(还)不知道忏悔。(后来)碰巧嫁了一个好丈夫,那时众女子就问她:‘你是因为什么因缘(而能)得到这样的一位好伴侣?’这时女子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因为我扫楼,尘土飞扬着落在比丘的头上,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遇到了好丈夫。’众女子听后,以为(真的)像她说的那样,就争着一起去积聚尘土,用来洒向比丘。
(他们)因为这样的(前世的恶)业因缘,全部受到了这样的果报。”说完这话,同功德天一起去往华氏城。
从往昔以来,卢留城和华氏城,盛衰相互更替,这个城覆灭,则另一个城兴盛。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尊者等人去往华氏城。有一位长者名叫好音声,在交界的地方,供养尊者。那时长者家里一直都很富有,尊者来到了(他的)家中,(他的)财宝丰足满溢,更加胜于从前。来到了城里之后,尊者迦旃延对佛说:“音声长者,因为什么因缘,有美好的音声,非常富有难以计量,财宝充满?”
佛说:“在过去的时候,有一位长者,每天派人请五百位辟支佛来家里,摆设饮食(供养他们)。那位佣人常带着狗(一起)去。有一次(佣人)遇到有事不能去请,狗却按照时侯独自来到僧人住的地方,向着僧人们吠叫。那时辟支佛们就说:‘俗世人事务繁多,或许会无意间忘了,刚才狗来这里吠叫,好像是来召唤我们。’于是一起相伴来到长者家。当时长者见了非常欢喜,如法供养(众辟支佛)。
“当时的长者,就是我的前身,当时仆人是阿那律,当时的狗,就是好音长者。因为这个缘故,生生世世有美好的声音,而且富有财宝。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对(三宝)福田,勤心(地多做)供养。”
罗睺罗因缘 第百十七
我过去曾经听说过,佛当初出家的(那个)夜晚,佛子罗睺罗刚刚进入胎中。悉达多菩萨(经过)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树下,降伏了四魔[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除去了五蕴对真性的盖覆,一下子就(大彻)大悟,成就了无上的正觉,具足了十力、四无所畏,成就了十八种不共法,具有了(义辩、法辩、辞辩、应辩)四种辩才,在六度方面都得以圆满[到彼岸],领悟了一切诸佛之法,远超声闻、缘觉之上。
在(佛陀)最初成道的夜里,(耶输陀罗)生下了罗睺罗。宫里所有的宫女,(都为这事)感到羞愧耻辱,心里生起极大的忧愁烦恼,这样说道:“奇怪啊!大罪过啊!耶输陀罗不考虑是非,做事太轻率,不知自爱谨慎,让我们整个皇宫都蒙受坏名声。悉达多菩萨早就出家,(却)在今天突然生了这么一个儿子,(真是)非常耻辱!”
那时有一位释迦族的女子,名叫电光,是耶输陀罗的姨母的女儿,捶胸拍腿,愤怒地责骂耶输陀罗:“你对尊长亲人,为什么却自己去损害他们呢?悉达多太子,出家学道已经六年了,你生这个儿子,时间上非常不适当,是跟谁而有的(孩子)?你不知惭愧,羞辱我们的种族。不说种族,(你还)不防护丑恶的名声。悉达多菩萨有大功德,他的名声远播,你现在为什么不爱护珍惜他,反而正在羞辱他?”
在这个时候,净饭王在楼阁上看见大地显现出六种震动的奇异景象。白净王[即净饭王]看到这样的景象,以为(悉达多)菩萨死了,心里被忧伤的箭射入,生起了极大的苦恼,说了这样的话:“我的儿子持戒的(功德之)香充满四方,(他的)相貌美好庄严,如同莲花串成的花环,现在却被死亡的毒日(曝晒)干枯;我的儿子像大树,持戒是深而坚固的树根,惭愧(是大树的)枝叶,名誉(是大树的)香气,大悲心是(大树)浓厚的树荫,(现在)却被死亡之象践踏(倒下);像金山那么高大,是有众多宝物庄严而成,我的儿子是金山之王,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体,却被无常的金刚杵打碎破坏;犹如大海,其中充满了众多珍宝,海水却被鲸鱼扰乱,我的儿子像大海,也是这样,被死亡之鲸鱼扰乱苦恼;好像月亮(由)众星围绕(装点),我的儿子相貌(由)这样的无量功德(集聚而成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今天却被这无常的罗睺罗所吞噬了。我们家族从伟大的卢越真净等王一直持续到现今,难道今天要断绝我们的种族吗?今天宁可我死去,只希望我的儿子成为转轮圣王,或者成就佛道。如果失去了我的儿子,我会忧愁憔悴,性命一定不能保全。(本来)希望他出家(后),身披袈裟,手托钵盂,开示演说甘露(法语),像这样的种种事情,(我)必定看不到了。”因为忆念儿子,(心中都是)种种的愁思。
(正在)思维这些的时候,听到宫中(众人)放声大哭,净饭王更加惊慌害怕,(更加)认为太子死了,问从面前跑过的侍女:“是什么哭声,难道是我的儿子死了?”侍女对大王说:“太子没有死。耶输陀罗现在生了一个儿子,全宫里(的人)都羞愧,因此而哭呢。”大王听到这话,越发增添了忧愁烦恼,放声痛哭,扬声大叫,高呼道:“怪事啊!真是极大耻辱!我的儿子出家已经六年了,(她)为什么今天才生孩子?”
(按照)当时那里的国法,击鼓一下,集结所有军队,九万九千名释迦族的人都来集合,立即召唤耶输陀罗。当时耶输陀罗,穿着洁白干净的衣服,毫无惊慌害怕,脸上略带尘污,怀里抱着儿子站在亲属朋友中。这时释氏中(负责)执杖(行罚)的人,满脸恼怒气愤,骂耶输陀罗说:“叱!你这平庸浅薄的(女人),太让人羞愧了!(你)羞辱了我们的种族,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我们面前?!”
有一名释氏族人叫毗细天,是耶输陀罗的舅舅,对耶输陀罗说:“小孩子和愚蠢的人也没有比你再粗俗浅薄的了。舅舅也是释迦种族的人,你应该好好地老实说,究竟是从哪里有了这个孩子?”耶输陀罗丝毫没有感到惭愧羞耻,正直(坦率)地说:“(就是)跟那位出家的释迦族种、名叫悉达多的人,我是从他那里得了这个孩子!”
悦头檀王[净饭王的别名]听到这话以后,气恼地说:“不要(为了)袒护生身父亲,就胡说八道,是真是假我们各位释迦族的人都知道。我的儿子悉达多,原来在家里的时候(有人谈论)五欲之事,他尚且不往耳朵里听,怎么会有(男女)之欲而生了这个孩子?你说这样的话,真是粗俗轻慢!你跟谁有的这个孩子,(竟然)来毁谤羞辱我们(家族)?(这)实在是诬陷歪曲,不是正直坦率的行为。我儿子悉达多过去在家时,连各种珍宝、美味佳肴都不沾染,何况现在他修行苦行,每天只吃(一颗)麻籽或米粒,(你竟)用这样的话来毁谤他!”
净饭王非常瞋恨恼怒,问众位释迦族人:“今天应该用什么痛苦的方法杀了他们?”又有一个释迦族人说:“依我的想法,应该挖一个火坑,(把他们)扔到火中去,让他们母子俩都(烧得)一点不剩。”所有人都说这样最好。(于是,让人)立即挖了一个火坑,把佉陀罗木柴堆积在坑里,用火点燃后就把耶输陀罗带到火坑边上。这时耶输陀罗,看见了火坑,才感觉到非常惊慌害怕,就像野鹿独自被围在打猎的围场中间,四处观看却没有谁可以依靠。
耶输陀罗便自己大声斥责道:“既然我自己没有罪过,(为什么却)遭受这样的灾祸?!”遍观所有的释迦族人,没有一个救自己的。(耶输陀罗)抱着儿子长叹,忆念(悉达多)菩萨说:“您有(大)慈悲,怜愍一切(众生),天龙鬼神都尊敬您。现在我们母子俩,缺乏护佑,没有过错却要遭受苦难,为什么不见菩萨关心(我们)?为什么不拯救我们母子?现在(很)危急,各天的善神们,(也)没有忆念我们的。菩萨以前身在众多的释迦族人中,像满月在群星中一样(显眼),如今却再也不曾见一下!”(耶输陀罗)立即向佛所在的方向,一心恭敬地顶礼,又拜了众位释迦族人,(然后)合掌对着火坑,说真实不虚之语:“我这个儿子,实在不是跟别人而有,(这孩子)曾六年在我胎中,如果(我此话)真实不虚,大火会消失,终究不会烧灼伤害到我们母子俩。”说完这话就立即跳入了火中。
这个火坑(当下)变成了水池,(耶输陀罗)看到自己身处莲花之上,恐惧全无,面容祥和喜悦,合掌对各位释迦族人说:“如果我说的是假话,应该立即被火烧死。因为现在这个孩子真的是菩萨的儿子,凭着我说的是真实语,得以免去被火烧的灾祸。”又有释迦族人说:“看她的神态表情,没有惊恐和畏惧,由此推理,知道(她的话)一定是真实的。”又有释迦族人说:“这个火坑(竟)变成了清水池,以此验证,(可以)知道她没有过错。”
这时众位释迦族人带耶输陀罗回到宫中,(对她)更加恭敬和赞叹。为她找来乳母,供养侍奉她的儿子,(待遇)就像平常一样,没有差别。祖父白净王(对孩子的)疼爱非常深重,见不到罗睺罗就吃不下饭。如果想念悉达多菩萨时,就把罗睺罗抱在怀里,以解除(自己的)忧愁思念。简短捷说,已过了六年。白净王渴望见到佛陀,(就)派人去请佛。佛(由于)怜愍(父亲)的缘故,(就)回到自己的本国。来到释迦王宫,佛把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变得都像佛身一样,光明相好没有差别。耶输陀罗对罗睺罗说:“谁是你的父亲,去他身边吧!”这时罗睺罗,向佛顶礼完毕,(向佛走来,)正好站在如来的右足边。如来就以无量劫中所修功德成就的(千辐)轮相的手,摩罗睺罗的头顶。这时众位释迦族的人,都这样想:“佛现在还有偏爱(自己子女)的心。”
佛知道各位释氏族人的心念,就说偈语道:
“我对于国王眷属,以及自己所生的孩子,
没有偏爱之心,只是用手为他摩顶。
我所有的烦恼都已消除,彻底除灭了贪爱与憎恨,
你们不要(心存)怀疑,(认为我)对于这个孩子心生犹豫。
这孩子也会出家,重新成为我的法子,
大略说一下他的功德:(他)出家以后学习真正的佛道,
会成就阿罗汉的道果。”
老婆罗门谄伪缘 第百十八
所有狡猾、谄媚、诈伪、迷惑、欺骗他人者,外表看似正直,内心(却)怀着奸诈,所以有智慧者应该细察真假。
比如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婆罗门,已经老了,(却)娶了一位年轻的妇人。妇人嫌丈夫太老,常与别人发生不正当关系。欲心贪著,(她就)劝丈夫摆设宴会,宴请众多年轻力壮的婆罗门。丈夫怀疑(妇人会)有奸情,不肯招来。这时那年轻的妇人,就设下了种种计谋,以迷惑她的丈夫。老婆罗门前妻所生的儿子,掉到火里,当时年轻的妇人眼看着让他掉到火中而不去拉他。老婆罗门问:“儿子今天掉在火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拉他?”(年轻的)妇人就回答说:“我从小以来,只接触过自己的丈夫,没有碰过其他的男子,为什么你忽然间想让我拉这个小男孩呢?”老婆罗门听到这些话后,(还)以为就像她说的那样。(由于)相信(自己)了解妇人的缘故,便在家里摆设盛大的宴会,请众婆罗门聚到一起。这时年轻的妇人便与别人私通。老婆罗门听到这事后,心里满怀愤恨,立即取出(家中)宝物,装进袋子,带在身上,舍弃妇人而去。
(老婆罗门)离家已经(很)远了,在路上遇见一位婆罗门,就一起结伴(而行)。在当天天黑的时候一起住宿,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又一起结伴前行。离开(住宿的)主人家渐渐越来越远,那位婆罗门对老婆罗门说:“在昨天住宿的地方,有一个草叶粘到了我的衣服上,我从小就没有侵占过别人的东西,这个叶子粘在我身上被带来,我感到很羞愧,想把草叶还给那位主人,(请)你一起停住等我去还(后回来)。”老婆罗门听到(对方)这样说,非常相信他的话,更加喜爱敬重他,承诺停在这里等待。那位婆罗门假装拿着草叶要去还给主人,(走到)不远的地方,就进入一条沟壑里,仰着肚子躺下,过了很长时间才回去,说已经把草叶还给主人了。老婆罗门信以为真,更加爱惜尊重他。
一时老婆罗门因为去方便,(还要)清洗大小便处,就将宝物寄托在婆罗门那里。这个人不久后(便)带着老婆罗门的宝物,丢下他就跑了。老婆罗门看见(他)偷去了自己的宝物,为那个人叹惜,又为自己感伤,(十分)忧愁烦恼。
他心情惆怅地上路前进,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在一棵树下面休息。(这时,)看见一个鹳雀,口里衔着草,对众鸟说:“我们应该相互体恤,聚集在一个地方,共同居住(休息)。”这时众鸟都相信它的话,(于是飞)来聚集在一起。此时,这个颧雀选择等所有的鸟都走了以后,(就)进入它们的巢里,啄取鸟蛋饮取里面的蛋汁,杀其它鸟儿的幼子吃。当鸟儿们快回来时,又重新衔着草。鸟儿们回来以后,看见发生了这样的事,都愤怒责问,而这颧雀(却)抵赖不承认是自己干的。这时所有的鸟儿们都知道它谄媚欺诈,(于是)都弃它而去。
在这树下,又过了一会儿,(老婆罗门又)看见一个外道的出家人,身上穿着用捡来的破布缝制的法衣,缓步行走,(嘴里一边说着):“虫儿们,去,去!”老婆罗门问他说:“为什么一边走路,一边口里喊着:‘去,去’?”外道回答说:“我是出家人,怜愍一切众生,害怕伤害了虫蚁,所以这样。”这时婆罗门见到他是出家人(并且)说出这样的话,(对他)深信不疑,立即跟随来到了他的家中。在晚上睡觉时(外道出家人)对(老)婆罗门说:“我需要清闲寂静,修行自己的心性,请你住到另外的房间,在那儿休息。”这个婆罗门,(平时)喜欢听闻(有人)修行道法,此时心怀欢庆和喜悦。到午夜后,(却)只听到奏起音乐、唱歌跳舞的声音,于是出来看。他看见那位出家的外道,通往外道住的房间有一个地洞,从里面出来一个妇女,与他一起欢聚:如果女人跳舞,外道就弹琴;如果外道跳舞,女人就弹琴。
见到了这样的事情,(老婆罗门)自己想:天下万物,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没有一个可以相信啊!说偈语道:
“(说什么)不碰别的男人,(说什么)将草叶还给主人,
颧雀衔草欺诈(众鸟),外道(假说)害怕伤虫。
这样种种谄媚诈伪,没有一个可以相信!”
这时国内有一位长者,家里非常富有,有很多珍宝,在某天的夜里,丢失了很多财物。当时国王听说后,问长者说:“有谁来过,使财物丢失?”长者对国王说:“完全没有与奸人和闲杂人来往,只有一位婆罗门,常与我一起进出。他自身清净品德高尚,不侵占世间的财物,草叶粘在衣服上都还会还给它的主人,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人了。”国王听到后,捉拿婆罗门而审问他。这时长者前来对国王说:“那人行为清净,世间人无法跟他相比,为什么一转眼就被抓起来了呢?我宁可丢失我的财物,希望大王放了(他)。”这时国王说道:“我以前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例子:外表假装清净,内心却怀着奸诈邪恶。你不要忧愁烦恼,让我来核实。”说完这话,立即去检查追究。婆罗门(最终)理屈词穷,依照事实低头认罪。
所以有智慧的人,处世时心如明镜,善于分辨真假,是世间的导师。
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第百十九
过去有一个婆罗门,妻子年轻,姿色容貌美丽妖艳,情欲深重,心中向往纵欲淫乱。因为有婆婆在,不能随(自己的)意,心里就偷偷的想奸计,要伤害她的婆婆。她装成很孝顺,来迷惑她的丈夫,早晚恭敬勤快,(侍候婆婆)衣食无缺。她的丈夫很高兴,对妻子说:“你现在赡养婆婆可称得上是孝妇,我母亲临老(的时候),(多亏)得到你的侍奉。”
妻子回答丈夫说:“现在我这世间的供养,对婆婆没有太大的利益,如果能得到天上的供养,才是真的心愿满足,可有好办法生天吗?”丈夫回答妻子说:“婆罗门的办法是跳下深渊、投进火中,(或者在烈日下曝晒同时在身体四方燃火,用)五热①炙烤身体,这样做就能够生到天上。”妻子回答丈夫说:“如果有这样的办法,可以(让)婆婆生天,受到自然的天供,何必不停地受这尘世间的供养呢?”
说完这话,丈夫相信了她,就在田野里,做了一个大火坑,里面堆积了很多柴草,(点燃柴草,)让火烧得很旺,就在坑边举行聚会。(他)扶着老母亲,招集亲朋好友以及众婆罗门,都到聚会的地方,奏起音乐,弹琴唱歌,尽情欢乐了一整天。宾客散去之后,他们单独与母亲一起留下,夫妇俩把母亲带到火坑边上,推进坑里,头也不回就跑了。
当时火坑中有一小块(突出的)边缘,母亲(恰好)落在上面,竟然没有掉到火中。母亲不久(爬)出坑,(此时)天已经快黑了,她按着来时留下的足迹,想走回家去。路上经过一片丛林,那里(被树木)遮蔽得十分黑暗,她害怕有虎狼、罗刹鬼等,就爬上一棵矮树,躲避所害怕的东西。碰巧遇到盗贼偷了很多财宝,众同伙跟随一起,停留在树下面休息。老母亲很害怕,吓得不敢动弹,但咳嗽时控制不住,在树上咳出声来。盗贼听到咳嗽声,以为是恶鬼,(吓得)丢弃财物,各自分散逃跑了。等到天亮之后,老母亲安然,不再害怕,就立即爬下了树,选取(贼人扔下的)财宝,(拿了)璎珞、珠玉、金镯、耳环等各种很珍奇的东西,满载回家。
夫妻俩看见母亲,又惊又怕,以为是起尸鬼,不敢接近。母亲就说:“我死后生天了,得到了很多财宝。”又对媳妇说,“这些璎珞、珠玉、金镯、耳环等,是你的父母、姨母、姑姑和姊妹拿来给你的。因为我老了没力气,不能多带,告诉让你去,想要多少给多少。”
媳妇听了婆婆的话,非常高兴,要求像婆婆那样投身火坑,于是对丈夫说:“婆婆今天是因为投到火坑中,才得到这些财宝,因为她没有力气,不能多带,如果我去,肯定能带很多(奇珍异宝回来)。”丈夫就依她的话,挖了一个火坑。她投身跳进去,立即被烧焦,(跳进)去就永远消失了。
这时众天神说偈语道:
“人们对于(自己的)尊长,不应作出恶逆大罪,
比如这妇人想害婆婆,反而自焚毁灭了自身。”
乌枭报怨缘 第百二十
以前有(一群)乌鸦和(一群)猫头鹰,相互怨恨。乌鸦等到白天,知道猫头鹰看不见,踩杀猫头鹰群,吃它们的肉。猫头鹰就在夜里,知道乌鸦晚上眼睛看不清,同样来啄乌鸦群,啄开它们肚子,也吞吃它们。(一类)害怕白天,(一类)害怕黑夜,没有终结的时候。
当时乌鸦群中,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对所有的乌鸦说:“(我们同猫头鹰)已经结成了怨家,没有办法可以化解,终究会相互杀害对方,双方不可能同时存在,应该想办法消灭所有的猫头鹰,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欢乐,如果不这样,最终会被它们打败。”所有的乌鸦都回答说:“依你所说的,应该想什么办法,能够消灭仇敌?”
聪明的乌鸦回答说:“你们众乌鸦,只管刺啄我,拔掉我的羽毛,啄破我的头。我会用计谋,让它们覆灭。”于是(众乌鸦)依它所说的办法(而行)。(受伤的乌鸦)外貌憔悴,来到猫头鹰的洞穴外,自己悲号起来。猫头鹰听到了这声音后便(都)出来问:“你今天为什么头破血流,羽毛全被毁坏掉落了?来到我们这里,哀叫声如此悲苦,想要说什么?”乌鸦对猫头鹰说:“所有的乌鸦都仇恨我,不能活命,所以我来投靠(你们),躲避仇人。”这只猫头鹰怜愍它,想收留它,其它的猫头鹰都说:“它是仇家,不能够亲近。怎么能收留它,抚养我们的仇敌?”
这只猫头鹰回答说:“今天它因为困难来投靠我们,只身一个,能做出什么来?”于是便收养了它,常给它吃剩下的肉。时间久了,它的羽毛也渐渐长出来了,乌鸦表面装作很欢喜,暗中打起主意来,衔来干树枝和各种草木,放在猫头鹰的洞穴中,好似报恩的样子。猫头鹰对乌鸦说:“这有什么用呢?”乌鸦就回答说:“洞穴里,都是冰冷的石头,用这草木来抵御寒风。”猫头鹰信以为真,就没有做声了。
而乌鸦就这样要求守护洞穴,装作供猫头鹰使唤,以报答收养的恩情。那时遇到了暴雪,非常寒冷,所有的猫头鹰急忙聚集到了洞穴中。乌鸦一看机会来了,十分高兴,衔来牧牛人的火,来烧猫头鹰的洞穴,所有的猫头鹰一时间都在洞穴中被烧死了。
这时众天人说偈语道:
“(对于)过去产生过隔阂、仇怨的对象,都不应该亲近信赖,
就像乌鸦假托好心,放火烧死了所有猫头鹰。”
婢共羊斗缘第百二十一
从前,有一个女仆,性情廉洁谨慎,经常负责替主人炒麦豆。当时主人家里有一头公羊,瞅空(就来偷)吃麦豆。(麦豆的)数量有(较大)损耗,主人很生气。(女仆)相信(既然)自己没拿,(那一定)都是被羊吃掉了。因为这个原因,女仆常常(很)讨厌(公羊),经常用棍棒来打公羊;羊也十分生气,(就用角)来顶女仆。这样相互攻击,前后不止一次。
有一天女仆因为空手取火,羊看见她没有拿棍子,就直接来顶女仆。女仆因为紧急,就把取来的火放到羊背上。羊被火烫,到处乱冲乱撞,(点着了村子,)烧了村里人,(且)蔓延到山野里。当时山中有五百只猕猴,火势来得凶猛,没有来得及逃走,(于是)就都一同被火烧死了。
众天人看到后,说偈语道:
“瞋怒争斗的地方,不应在其中停留,
(就如)公羊与女仆相斗,(造成)村人和猕猴的死亡。”
附 录
佛教词汇相关注解
如是我闻
1.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
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
2.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
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3.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
如是法,我从佛闻
总结:“如是经法,我从佛亲闻”
一时
1.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
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
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
3.一时者,佛与弟子说听和合之时也。
佛
迦叶佛:于此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为释迦佛以前之佛,即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
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出《佛说十号经》﹞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
1.如来,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2.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3.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4.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5.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善逝。
6.世间解无上士,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7.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8.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9.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10.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
三十二妙相:
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象。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
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踹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身广洪直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音相;29.目绀青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毫相
四无畏/四无所畏: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1.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十八不共法: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诸菩萨共有也。
1.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2.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7.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10.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余,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12.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证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地理
北俱卢洲: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以其地胜于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阎浮提:即南赡部洲,位於须弥山南方,此洲盛产阎浮树,又出产阎浮檀金。其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此洲人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其土地中,因此三事胜於其他三洲及诸天。
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八万由旬。
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唯摄于天趣,一摄于天趣鬼趣之二者。见唯识枢要下本。新译家多用五趣。
六道: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
三涂:火途、刀途、血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人物
长者:一称长者,体具十德:一姓贵;二高位;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备礼;九上叹;十下归。
居士: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优婆塞: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谓虽在家,能持五戒,清净自守;又云近事男,谓能持戒,可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名优婆塞。
头陀:译曰抖擞,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著之行法也。南山律钞:位分为四。衣二:一纳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杂也。一和杂者,不以种种盛贮,名一揣食)。处五:一兰若,二冢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威仪一,常坐。
转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何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
婆罗门: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
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
“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
2、在家的婆罗门。
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
四天王/四大天王:
1.东方持国天王:此天王护持国土,安抚众生,故称持国天王,又称东方天王。
2.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善根增长。
3.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常观阎浮提。
4.北方多闻天王: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二洲。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
帝释:帝释天又称释提桓因,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为佛教之护法神。
梵天: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
辟支佛/缘觉/独觉
“辟支佛”汉译为“缘觉”或“独觉”。按《法华经》辟支佛乘的说法,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为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为应供,即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为不生,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佛法
五戒/居士五戒:
指五种佛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关斋戒:
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
斋者,过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非梵行;4.不妄语;5.不饮酒;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7.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
前八条为戒,后一条为斋。
十善: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即止息十恶;(“十恶”见下一条。)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即当行“放生、布施、清净梵行、实语、和合利益、柔和软语、质直正言、慈忍、正信正见”之善
十恶: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四谛法: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真实不虚,故称四圣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1.苦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2.集谛:招集之意。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3.灭谛: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善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4.道谛: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善于八正道之真谛。
慈心:
1.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
2.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瑜伽师地论》说:“以慈心者,为欲令得乐义故。”
悲心:
1.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
所以,此处,缘有情悲是遍缘三界轮回的一切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修学苦谛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2.悲心的行相有三方面,即想: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为有情着想的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善愿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责任心)。
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涅槃: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
果位
须陀洹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
斯陀含果:即四圣果中之第二果。指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证得圣者果位并以来返人天一次而得名。
阿那含果: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罗汉果: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之圣者。
其它词汇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之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神足通。
六通: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神足通)再加上漏尽通。
结夏安居:印度每年夏季长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比丘禁止外出游方而聚居一处修行。此为避免雨季期间外出踏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木之新芽而引世讥。这样形成了僧众夏天安居三个月用功办道的规制。
善来比丘: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系限世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