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九面,附表九「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从凡夫地,乃至佛果」,佛法对宇宙人生,是开展出十法界的差别果报,这种果报的诸法,主要的是由因跟果这两个所建立的,这个就是因果的理论。
当然主要可以说一个佛法的正见,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
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很发达的国家,有各式各样的学说,一般来说是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天台智者大师把它归纳成两类,他们的学说可以归纳成两类:
第一个、邪因缘论。
这个邪因缘论,他们也认为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不是没有轨则。他为什么做人?他为什么生天?这件事情是有一个轨则。什么轨则呢?就是大梵天所创造的。他认为宇宙人生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大梵天,他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福报,也能够给我们种种的灾难。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要多多的对大梵天种种的归依供养,使令我们能够消灾,乃至于增长福报,这个叫邪因缘论。
当然邪因缘论,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是相当多的种类。包括有一种外道说这个世间上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世间上是由声音所创造的,这个宇宙万法都是生灭变化的,唯独这个声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的,我们发动出来种种声音的曲折,它能够创造种种的万法;或者说由时间所创造。各式各样的执着。总之他们都认为在宇宙万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主宰者,这个叫做邪因缘论。
第二个、无因缘论。
其次,另外一种叫无因缘论。无因缘论学说是说,这个世间上的吉凶祸福是没有轨则的,自然而有的。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断灭了,世间上的生命,没有相续这回事,没有的。那怎么办呢?及时行乐,把握现在,好好的去享受,就是这种思想。
前面的是落入「常见」,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者。这个就是「断灭见」。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思想完全都否定掉,开展出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看这个宇宙人生,「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就是说,这一切法,不管是六凡法界的杂染法,四圣法界的清净法,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无自性。简单的说,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你要说它有自性,那就是讲空性也可以,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创造出来的。怎么创造呢?一切从缘起,是有一个轨则的,有一个因缘法。这个缘起论,当然在佛法里面,不管大乘、小乘,各种各式各样的宗派都是共许的。不过所谓的「因缘」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有各式各样不同,站在大乘瑜伽唯识的思想是,一切法的因缘,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一念的心识,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我们简单的消文,就是这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怎么会有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
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的流动,你的心识跟染法的相应,你念念就是创造出一种不可乐的果报;你这个心识跟清净的法相应,你这个心识,就念念的创造出一种快乐的果报,就是这样子,整个生命就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当然这个心识的本性也是毕竟空,它也是受熏而有的。这样子就是开展出整个唯识的根本思想-「赖耶缘起」。
这个「赖耶缘起」我们也简单的说一下,当然这个唯识的经论很多很多,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说,以八识来建立一切万法,万法唯识,这个识开展出来八个识。八个识我们分成两类来看:第一个是属于比较粗显的;第二个是微细的。
这个粗显的就是前六识,前六识在唯识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能熏。就是说前六转识它能够驱动我们的身业、口业,去创造善、恶的业力,它能熏。当然主要是第六识,它能够造出杀盗淫妄的恶业,它也能够造出六波罗蜜的善业,这个造业者,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作的,它能够熏习,这是一类的心识,这个是粗显的。
其次就是第八识、微细的,它是所熏。前六转识把业造了以后,这个业谁来保存它呢?谁来把这个业,搜集起来累积起来呢?就是第八识,它是一个所熏。它的功能,它本身不造业,它不造善、也不造恶,它就是无记。它就把你前六转识所造的业,统统给搜集起来,它做这个工作叫藏识,阿赖耶叫藏,使令我们的业力能够累积下去,不至于断灭。从前六转识的能熏跟第八识的所熏,就创造了整个宇宙人生的一个缘起的真实相。
我们用一个偈颂,把「赖耶缘起」做一个总结,在《成唯识论》讲一个偈颂,解释这个第八识,它说:「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界限的界,十八界的界,「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趣就是趣向、六趣。「及涅盘证得」。我们简单的解释。
我们讲整个生命的依止处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是怎么回事呢?「无始时来界」,无始劫来,我们所造作的种子叫「界」 ,这个界当种子;「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现行法,善恶的现行、果报诸法,前面是约因,第二个「一切法」是约果,包括等流果、异熟果。这些的因跟果,它有一个依止处,它是以第八识为依止处,叫所依,第八识是他们的所依止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这样子依止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有两种情况,「由此有诸趣」,因为有第八识,才能够建立杂染的果报,有六趣,这个「趣」指的是一种杂染的果报,就是趣向,你造了五逆、十恶的业力,它就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到无间地狱去,叫趣。不过这个趣主要是约杂染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也因为有第八识,才有所谓的涅盘。假设你在因地的时候,熏习清净的闻慧、思慧、修慧,没有第八识的保存,这个无漏的善根,也就丧失掉了;没有无漏的善根,就没有出世的涅盘,因为没有清净的因,就没有清净的果。
所以不管是杂染的六趣,不管是清净的涅盘,都必须以第八识做依止,「由此有诸趣, 及涅盘证得」 。这个是唯识宗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这宇宙万法,这一切的色法都是如梦如幻,怎么会有呢?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识的流动,剎那剎那流动,剎那剎那变现出来。你的心识转变,这个果报就转变,唯识宗就是这样看法。
这个是因果理论,我们再把它做一个简单的复习。
好,我们再看问答释疑。这问答释疑就讲得更微细,这个是《成唯识论》的问答。它在讲完阿赖耶缘起以后,跟着又做了一个问答。
(二)问答释疑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它就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阿赖耶识是我们的一个藏识,就是它搜集我们无量的种子,它也变现我们一期的果报,既然阿赖耶识,这个心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本体,一切法的依止处,到底是断灭呢?它是不是有一个时间,就会自然消失掉了?还是它不断灭?它是常住不变的?就提出这两个问题来问。
这以下就回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虽然唯识学它以阿赖耶来建立这个生命的本体,当做宇宙人生的一个依止处,但是它本身不会断灭,而它也不是一个常一不变的自体。怎么说呢?「以恒转故」,因为它有恒跟转两种的功能。这标出它的一个要义,恒跟转,下面说明,先看恒。
一、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
第一个是约果报。就是说,这个第八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这个「一类相续」指的它的本性都是无记,你再造多大的善,他的阿赖耶本身是无记;你造恶,它也是无记。唯识学上说,一个法要能够接受熏习,它本身一定要无记。如果这个法是善性,它就不能够容受恶性了;如果今天阿赖耶识是恶性的话,你造善,它就不能把这个善的种子保存,这个善跟恶是互相抵触的,所以阿赖耶本身它应该中立,才能够去包容善恶。它是一类相续无记的,而且「常无间断」。我们的生命是没有间断的,我们要看到过去的生命,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看未来的生命也没有边际。这个生命是不断的相续的。「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是三界、六趣、四生,这些种种的果报的一个依止处,有情众生果报的依止处。这个地方是讲「恒」,就是指我们的生命,它是没有间断性的,不是说我们哪一个时候做人,做到哪一天,突然间这个人消失掉了,没有这回事情。他不是到天上,就到三恶道;不是在三恶道,就是在三善道,一定找得到他的,没有一种间断的情况,这第一个叫恒,就着果报来说是「恒」。
第二个就因地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在你造作因地,善业、恶业的时候,它也是一样,体性特别坚固,它能够很坚固的执持你这个善恶的种子,使令不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只要一造作,不管别人知不知道,阿赖耶识就帮你保存,而且是尽未来际的保存。如果你不去消灭它,不用修止观跟忏悔的方法,把这个种子消失掉,它是不会消失掉的。只要这个种子进入到第八识,它尽未来际不会消失掉。
这个地方,倒是应该说一下,这个种子的相续性,在唯识学,它把我们的众生分成有五种的种性,当然这个种性,不是说有自性,不是说自然而有,或者是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就是我们过去的熏习而有的五种种性: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别深厚,决定要证阿罗汉果;第二个是缘觉种性。这个人是决定要证辟支佛;
第三种是如来乘的种性。前面都应该加一个乘,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因为这个乘有运载的意思。如来乘种性,这个人一定要成佛的, 他不会证阿罗汉果,不可能;第四种人是不定种性,他对前面的声闻、缘觉、如来种,他不决定。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师,他就发菩提心;他遇到小乘的学者,他就发出离心,这个人的善根是不决定,叫做不定种性;第五种是无性种性。无性种性就是说,这个人无始劫来,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他顶多能够生天。他就是做一些人间的善法生天,然后偶尔到三恶道去走一走、人间走走,他的活动的空间就是六道,他完全没有听闻出世的善法,无性种性,没有出世的善根。
唯识宗是把这个「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内心的微细处,我们有五种的情况。
我们大乘净土法门的《观经》,我们往生净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看《观经》的九品,会有一些的差别。有些人见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大乘法,他就证到无生法忍;有些众生看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小乘法,他先证初果,这个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当然这个意思,不是佛陀那方面的问题,佛陀的心是平等。《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就像大雨一样,普润一切的众生。这就是我们这个心识当中,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种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强,这个时候他招感的佛陀,就是要说小乘法;这个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佛陀为他说大乘法。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依止《法华经》,开出了藏、通、别、圆四教。四教的众生呢,藏通别圆四教的众生,往生到佛国以后,佛陀会次第的为他们讲藏通别圆四教的法门,使令他们次第的,或者是圆顿的悟入佛的知见。
你要看《法华经》,特别是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批注,你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我们现在有些法师,他认为现在的时代,这个大乘佛法太过于玄妙, 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实际的走小乘法就好,就退大取小。当然我们可能会在小乘法当中,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但是以《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你走的是一个远路了,你走错了,你退失了大乘善根,你走错了。
舍利弗尊者领了五百比丘修行,这个五百新学比丘,跟着舍利弗大阿罗汉修行。那大阿罗汉当然他要教弟子,他都先入定观察这个人是小乘善根?是不是有没有善根。舍利弗就观察说,这五百个比丘,假设在今生的生命里面,不要还俗、不要退失道心、不要放弃努力,决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证阿罗汉,他观察的结果是这样,这些善根都成熟了。但是这个当中有曲折,就是他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出现。出现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为他们说大乘法,大乘的空义。这些人听到了以后,因为他们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坚固,都起邪见、颠倒,就是错会了消息了。错会消息以后, 结果堕到三恶道去。堕到三恶道去,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就问佛陀说:「这些五百比丘,如果我好好的教育,他们能够成就阿罗汉的,这个文殊师利菩萨一来,这样子一弄,就到三恶道去了。」佛陀说:「文殊师利菩萨给他们大利益」。怎么说呢?就是说菩萨的善巧,他不在乎你短暂的到三恶道去,而是你要能够成就大乘善根,是最快的成佛的路。就是说,因为你必须要让他栽培大乘善根,这个短暂的痛苦是要接受的。
《法华经》也有一篇,叫做《常不轻菩萨品》,这个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别,他度众生, 就是看到众生,就跟他跪着就顶礼,顶礼以后就说一句话,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就是用这样子来弘扬《法华经》,弘扬《法华经》的要义,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大乘的菩萨听了很欢喜,增长他的大乘善根;有些小乘、小者听到以后,就不欢喜,说:「你这个比丘是哪里来的?虚妄为我们授记。」 就对他毁谤,甚至于拿棒子、石头打他。但是打他,他也是远远的跑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结果那些打他的人,都堕到三恶道去,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萨。他就指哪一个菩萨、哪一个菩萨,都是过去我因为用这种相反的,用逆向,用相逆的方式来度他。
智者大师就解释说,因为菩萨度众生,他所考虑的角度,是要你能够急速成佛,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很重要。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我们对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没错!这个大乘佛法,是一个三大阿僧祇劫的远路,是的!但是我们看看大乘佛法菩萨的境界,那我们的确做不到。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在生命当中,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不可思议!就是你往生净土以后,阿弥陀佛就直接跟你讲一佛乘的法了,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 那些枝枝节节就不为你讲,他直接跟你讲佛陀亲证的教理,让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你会有这种这样子的好处。
当然详细的,你看看《法华经》,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在整个成佛的过程当中,你要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应该要透过闻思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能够把你所熏习的种子,很坚固的保存下去。你熏习小乘种子,它就把小乘种子保存下去;熏习大乘种子,它就把大乘种子保存下去,这个意思,这个叫做恒,恒常的作用。我们再看「转」。
二、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前面的「恒」是指的相续性,这个「转」就是会有变化,它也不是常一不变的。就是我们这个第八识,它的变化性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怎么个变异法呢?「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所栽培的种子,它前一剎那灭,它所表现出的果报就生起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你是一个人的果报,你这一期所现的是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所接触的是一个人的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六根跟六尘接触以后,产生了明了心识,也是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人的十八界。这个人的十八界怎么有呢?为什么跟鬼的十八界,跟天的十八界会不同呢?就是你的种子,栽培的种子不同。你这一期的生命,是五戒、十善的种子起现行,就像那个电池放电一样,它这个种子势力慢慢消失,果报就不断的变现,等到这个五戒、十善的种子,这一类的种子势力完全消失了,你这个人的十八界就消失掉,消失掉就是下一界的。或者你今天是个男人,你现在的思想,是男人的思想,你是男人的十八界;你下一辈子就是女人的十八界变现出来,你就认为你是一个女人,你就用女人的思考模式来做事情,女人的十八界;或者做一只狗,狗的十八界。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种子,剎那剎那的变现,所显现出来的。
「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非常一故」要以出粗浅来说,是约着一期生命,用微细来说就是你的剎那。譬如说我现在看到你坐在这个讲堂上,我前一剎那看到的你,跟下一剎那看到的你,你的色法、心法都不一样,你的色法是不断的成住坏空,你的心法是剎那剎那的生住异灭,前一念跟后一念,你的色法、四大,跟你的这个明了性都转变了,当然这个很微细的,但是它也说出了一个道理,就是「非常一故」,它不是不变的,这个是约果报来说。
我们再看因地。「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能够由于前面的七转识,这个七转识主要是讲第六意识,它能够去创造一种新的种子。
这个地方是讲到,业力的转变跟这个有关,就是说万法唯识,这个业力是由心识所主宰,心为业主。
假设我们现在遇到境界,遇到我们欢喜的境界,就是我们过去很熟练的,我们很喜欢去那个地方活动的五欲的境界。我们很习惯的就会把贪烦恼给现出来,染着为性,我们的心就深深的染着五欲的境界。假设这个是世间人,当然就是你一这样子,就增长了贪烦恼的势力,你这个念头不对治就增长了,就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你这个念头现起以后,它的这个贪的势力又增长一分了,你随顺了一分,就增长一分,这是一种,平常的一个凡夫就是这样子。针对修行人来说, 我们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触,贪烦恼现行就是要对治,就是这个业你要对治,你用转念念佛的方法,把这个烦恼的相续心给截断,这样子的话,你这个贪烦恼,下一次再起来的时候,势力就薄弱一点,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你在现行的当下你折损它,它又熏到下一次的种子,势力就比第一次薄弱,就 「对治所损业」 。
唯识学上说,我们要折损恶业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对治,修四念处观,或者转念念佛,这都是对治。
第二个、悔,忏悔的悔,「悔所损业」,你忏悔,这件事情你做了,做了以后,你在佛前把你整个过程,很至诚的发露,然后痛哭流涕的忏悔,诃责自己,这样子也会把你过去的恶业给折损掉。
这两种:一个是你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对治;第二个是事后的忏悔,这样子都能够折损我们的烦恼跟业力。
这当然是修行人 「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就是生命的本质也是转变的,你面对你的念头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它!你随顺它,不管是善念、恶念,它增长一分势力;你去对治它、折损它,它就减少势力,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转」。这个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转变的。而这个转变,就是你怎么去对治你的念头,你要让你的念头的烦恼增长,那是一种;你也可以使令你烦恼的恶念降低,这也是一种,而这两个就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你怎么去处置你的念头,就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的种子的势力,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从恒跟转这两个角度,就知道我们整个生命的本质了。我们看总结。
三、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从恒常相续的角度,我们知道这个生命本身是不会断灭的,我们不可能说,一个生命到一个时候结束,这个人就消失掉了。怎么消失掉呢?四圣法界也找不到他,六凡法界也找不到他,没有这回事,生命不会断灭的。就是「恒」,它不会断灭。但是它也不是固定,就是「转」。就是你的念头,有时候我们起善念去造善业;有时候起恶念。就是由这个念头的变化,创造的业力,就是在人天得果报,三恶道得果报,或者到极乐世界得果报,就是非常。这件事情,就是你自己的念头主宰的,它会有变化的。
这个生命没有所谓的定业不能转,没有这回事。
讲一个譬喻,「犹如暴流,因果法尔」。这个宇宙人生,这个「恒转」这件事情是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怎么办呢?佛菩萨讲一个譬喻,说:你看那个水流,前面的水流,它跟后面的水流看起来是很接近,水流跟水流之间没有距离,我们好像看到这个水流是相续的,就是表示「恒」,这个生命就像水流一样,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马上生起来。但是这个水流也是有变化,这个水流有时候往东、有时候往西,它也是不断的变化,这个水流它有恒、也有转的两种的情况。那我们整个宇宙人生的十法界因果的道理亦复如是,就是恒跟转,犹如暴流一样,控制这个暴流的就是你的念头。这个是以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就是这种态度。
[师答]:你如果是研究阿毘达磨,或者我们讲小乘,应该讲说是声闻乘好了,不要叫小,有时候你这样讲,他们不太高兴。就是声闻乘的阿毘达磨的思想,他们认为「我」是空的,生命是没有一个我,他同意。但是宇宙人生这些法,是有真实性的,这个业力是有真实性的,他认为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是不能转变的,不通忏悔。就是说,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他认为这些事情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决定性,你一定要得果报,因为这个法有真实性的,你不能破坏它。小乘的思想,你如果看小乘的经,就是这种态度。所以我们在声闻戒里面,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后,就你再怎么忏悔,不能恢复到你原来的位子,不可以,小乘的思想就是这样。大乘的思想是讲我空、法也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有。一切法都因缘有的时候,它认为说,只要你肯忏悔,世间上的业都会转。
不过大乘也同意,有些业力是很坚固的,什么业力呢?就是这个「三时具有」,这唯识学也同意。就是说你造这个业之前,你在「方便时」,充满了期待,念念充满了期待;造作的时候非常的欢喜;造作以后,完全没有忏悔的心,也是很坚固的,对前面所造的业,非常的随喜。这样子的心,你造了业以后,就非常难转,不是说不能转,因为你这个业力,这个势力非常强大,除非你那个忏悔的力量,要超过前面的那个造业的力量,否则它能够去折损前面的业力。但是你要把这个业力, 势力完全的消灭掉,就是不容易,你忏悔的心,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所以诸位你看过《南山律在家备览》的〈忏悔篇〉,它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你很殷重的忏悔,很殷重、很殷重的忏悔,它能够消除三恶道的果报,但是你现生会得到很大的痛苦,或者头痛、或者眼睛痛,乃至于眼睛瞎掉。就是它会重报轻受,因为那个势力太强大。太强大,你去动摇它的时候,它能够把这个重大的三恶道的势力给消灭掉,它的势力已经不能牵引你到三恶道。但是它爆发出来以后,它会让你现生得到很大的痛苦,因为这个业力,你在造的因地的时候,太强大!
所以以小乘的角度,定业不能转,是指强大的业力。以大乘的佛法来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没有一切法是有真实性。这个一切法没有真实性,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它呢?在 《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话,这句话我们了解, 就知道什么叫做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假设这个法是本来有,本来有怎么会没有呢?你修空观把它给破坏掉,这样子,诸佛菩萨有罪过,他把这个我给破坏掉了。人法执跟我法执, 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说这个法本来存在,而我们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这一切的法,本来就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为什么会有业力?它也是一种因缘熏习的假名假相假用,从本性来说,也是不存在。这个法本身,它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当然它就会随因缘有变化。而不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本来有,有了以后,你怎么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这样子讲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后无,而是从头到尾本来都没有,当然指的是自性没有;因缘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能够结集很多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净心,它会引导你到三恶道,但是它本身也没有真实性,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一结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这整个过程都也是如梦如幻,没有一个法是能够染污自性的。
所以从一种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转变的,都是可以造成。我们净土的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这个空性的正见。《观经》说这个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忏悔呢?临终才开始忏悔, 而且中阴身那个地狱的火已经现前,他那个时候起一念的忏悔心,念阿弥陀佛,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不能往生,是因为你的信心不够,障碍你,不是你的业力障碍你,因为你自己的信心, 你没有那种大乘的信心。当然这个断相续心是很重要,虽然一切法空,但是这个强大的势力,你要注意!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说,你过去所造的罪业,你已经是真正的内心当中觉悟了以后,真正的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以后,你这个恶念的相续心也断掉了,这个时候你的业就转了。假设你的恶念相续还在,那是没办法转。
[师答]:是的,是要受果报,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话: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他受果报他自在。而且我看《法华经》,妙境长老他解释,他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可以决定要不要受果报?他可以决定。他成佛以后,他过去的心中有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很多的业力,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报,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报。就是「我现在不想得果报」,他可以。他如果觉得这个时候的众生,因为我去得果报能够觉悟,他就得果报。得果报,他完全没有感受,阿罗汉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说佛,对不对?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要不要现在得果报,他可以决定;第二个他得果报的时候自在,差在这个地方,他无我、无我所,他的感受不会被外境的苦乐所影响,他的大乘涅盘,常乐我净。
就像佛陀受余报,佛陀过去生是一个婆罗门,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个时候饥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个比丘去托钵。这个时候佛陀过去的婆罗门,就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去吃马麦的,那有资格去吃好的饮食」。他造了这个口业以后,后来成佛,就这个事件,就让他得果报,就吃马麦,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这个马麦倒入佛的钵里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马麦,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佛那个大乘涅盘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这样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马麦,但是佛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那个十八界跟马麦一接触的时候,就是甘露,佛是这种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 《法华经》 跟 《华严经》,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能够理解的。简单的讲,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有自在力,不会被业力所系缚,他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不能系缚他,不可以的。并不是说业力会断灭,他也可以到三恶道去,但是到三恶道去,那个刀山油锅对他来说他有自在力,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是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应该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
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了解,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有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我讲一个偈颂,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这个慈航老法师他讲一句话,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怎么说呢?慈航法师说:
法性本来空寂,
因果丝毫不爽;
因果丝毫不爽,
法性本来空寂。
这两句话你把它放在一起看, 就是 「法性本来空寂」 ,而 「因果丝毫不爽」 ,一切法是自性空, 但是因缘界不断的显现, 虽然因缘不断的显现,但自性还是毕竟空。就是从「法性本来空寂」的角度来说,这一切法是转的,这个转的意思,就是这一切法是毕竟空,没有一个法是不会转变的,不可能,法性本来空寂就是转,因果丝毫不爽就是恒。你可以说,「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虽然「因果丝毫不爽」而「法性也本来空寂」,你把这两句话重复的思惟,你就能够看到诸法的真实相。
好,那我们再看讲义,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面。
三十九面是说「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这个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则,就是一个恒转如暴流。
我们再看约世间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约世法论,何不独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强调因果。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断灭见,也不是自然有。怎么知道呢?因为孔子他在赞,这个赞就是赞美,用文辞来赞美,赞美什么呢?就是赞美《易经》。赞美《易经》的在刚开始就讲出一句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看的出来孔子的思想,也是讲一切法有因缘的,有一个轨则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怎么说呢?就是「积善之家」,这个家庭里面经常行善的人,他以后的果报「必有余庆」,这个指出以后会得到良善的子孙,以后的家庭,可能就是财富、声名、富贵、眷属等等,会有各式各样的可乐果报。反过来这个家庭「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家庭经常造恶业,这个家庭以后会怎么回事呢?「必有余殃」,这个家庭以后要出败家子了,有灾祸的事情出现。
在 《太上感应篇》 也讲一件事情说: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卖米的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他把这个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是看起来比实际的还重,事实上没有,但是它看起来比较重,就偷斤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也富贵起来,生了两个儿子,非常可爱。有一天,他在家里面喝酒,很高兴就跟太太说:「我是一个本来什么都没有,现在有钱,妳知道怎么回事吗?」他太太说:「我不知道。」他说:我就是把这个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脚,所以现在这么快有钱。
他太太听了以后,就很伤心,就准备要跟他离婚,这个先生说:「妳为什么要离婚呢?我们现在很有钱。」这个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读过儒学,她说:「我们这样子做是伤阴德的,以后这个家庭会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离婚。」这个先生他也有点善根,他听太太这样讲,他也有点忏悔,他说:「那我已经做了,应该怎么办呢?」她太太说:「你过去偷人家斤两,你现在也做手脚,把这个斤两还给人家,就是你秤起来比实际的少,我们补偿别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惭愧心,断相续心,一方面就开始补偿。过了几年,他两个儿子都死掉。他内心当中就很不平衡,「我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事事顺利,我开始修善的时候,两个多可爱的儿子都死掉,这个世间上真的有轨则,有因果道理吗?是不是这样子呢?」信心就动摇了。晚上睡觉,这个天神就告诉他说:「你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上天派两个儿子,要败坏你的财富,这两个儿子是上天派来的;你现在造善业,这两个儿子上天收回去,你继续造善业,你以后还会得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良善。」他这个做梦以后,就有信心,就继续不断的,一方面开始断恶念的,把这个念头弄清净;一方面就是用这个米,来补偿别人,当作布施波罗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 后来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果,有时候的确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因为这个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其实你注意现在的人,有些人家里很贫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他能够坚持原则,在穷困当中, 他能够坚持他应该有的人的本性,这个家庭以后,迟早要出良善的子孙,不知道哪一代而已。这个家庭,他做官贪污,你看好了,迟早出败家子,迟早,这个事我们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也等于是一种因果法则,只是它讲的不明显而已。
我们看印光大师怎么说。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你积所谓的善业、不善业,这个就是因地,「余庆、余殃」这个就是果报。换句话说,儒家也认为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个因果法则。
「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既然我们会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孙,就着本人来说, 当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报。我们看什么叫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就是你本人积善、积不善,你来生,或者后世所得到的果报,一定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百千万倍。」总结,「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我们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现前的境界,我们如果造善业,也看不到未来的果报;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以说是没有,不可以这样讲。
这个是讲到业果的理论。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它是有一个轨则的,什么轨则呢?就是由善业一定招感可乐果报;由恶业就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世间上,就是遵循着这个轨则在运作的,这个就是业果理论。
我们再看下一段、明因果之事。前面的一科是讲理论;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应该怎么来修行,大家请合掌。
丙二、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与卫锦洲书 —
好,前面的一科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转变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是一个总标,印祖一开始就引圣言量说明。说这个世间上,有菩萨跟众生的两类:这个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的人;一个是没有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他们两个的思想跟行为,会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菩萨畏因」,站在菩萨的角度,他会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来说,他会特别注意「意」业,你造作这件事情的动机是良善的、是邪恶,是由良善的因地发动出来、还是邪恶的念头发动出来这件事情,菩萨是会注意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当然这个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颠倒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呢?颠倒的众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恶念,反正他就随顺他的习气去做事。他造因的时候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在乎呢?他得果报的时候在乎。就这个果报,我怎么利用这个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样的方便,使令我这个果报能够转变一点,离苦得乐。就是在这个果报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时候,他不在乎,所以这两种人的做法是不同。
这是一个总标。当然这两种作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印祖怎么说。
一、觉悟菩萨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菩萨他对整个业果有正见,他知道因地一定会招感果报,所以他恐怕招感未来的恶果。怎么办呢?「预先断除恶因」,当然恶因主要是意业,这恶念要赶快调伏,因为发动业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头。所以菩萨他对自己的调伏现行烦恼会很在乎!因为这个烦恼不调伏,随时一活动就造恶业,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这个是造罪业的根源,所以要断除。
他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罗蜜慢慢的圆满,布施圆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慢慢圆满。当然这整个结果,这个菩萨他能够注意这个缘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会从「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后总有一天能够成佛。就是说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断的增上。
二、颠倒众生
这个众生就是愚痴,怎么说呢?
「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他认为这个宇宙人生没有轨则。没有轨则,他在造恶因的时候,他就经常造作恶因,这烦恼不调伏,随时就发动烦恼,就造罪业。但是他造了罪业,他的心情呢,「欲免恶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恶果报,那这个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讲一个譬喻:「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你又喜欢在太阳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阴影,这当然是徒劳奔驰,你再怎么跑阴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恶因,这个果报是逃不掉的。这个是印祖把一个觉悟的菩萨,跟一个没有觉悟的众生的情况,做一个总说,再看下一段。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我们学了佛以后,或者没有学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缘起的正见,都是一个愚痴的人。这个愚痴的人,他也愿意做一些善业, 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个小小的善业,但是他就想要马上得到大的福报,不是下辈子,我现在就要看到大福报。这种情况一遇逆境,假设他有逆境的出现,他就会说,我做善反而遭到灾殃,这个世间上,完全没有因果的法则。他就退悔初心,既然世间上没有因果法则,我为什么要造善呢?我随顺我的习气不是很好吗?甚至于反谤佛法,就是佛法讲的因果,其实没有这回事情,反谤佛法。这样子就是:
第二段、「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
你不知道这个因果要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你不是马上造业,马上得果报,是要考虑到业力的强弱的。「报通三世」,而且这个转变是要由心。这是一个总标。我们先看什么叫「报通三世」。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我们讲因果是要考虑三世。三世的因果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你现生的时候造业,可能是造善业、造恶业。而你现在就得果报,不必来世。这件事情,现在造业,今生就看到果报,这都是一个强大的业力。不过这个地方,现生造业,现在得果报,我们从唯识的角度,它有两种的差别:第一种就是花报。譬如说阿阇世王他想做国王,但是他父亲还在,怎么办呢?就把他父亲给关起来。关起来以后,就不给他父亲吃饭,就把他父亲给活活的饿死了,就等于是杀父的意思。这个杀父在佛法的缘起上,是一个逆罪,他就全身长满了脓疮,在《涅盘经》说,他长满了脓疮,而这个脓疮的果报是不可乐,任何医生治不好。因为这个果报不是四大不调,而是背后有业力在支持的,你吃什么药都不行,它不是四大引起的,背后有业力在支持。这种情况就是,他杀父的果报,正式的果报是在无间地狱。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大的山雨来之前,它先有一些的征兆出现,风满楼。就是在得果报之前,先出现花报,就是先开花,再有结果,所以这种只是花报而已。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现生的是一种花报,现在造的恶业、善业,马上就出现可乐跟不可乐,也可能是属于花报;也可能是属于正式果报。
譬如说,我们上次讲那个南北朝,那个道秀法师,他是一个人的果报,但是他起上品的瞋心,就从人的果报当下变出一条大蟒蛇,没有经过投胎,当下就变大蟒蛇,没有经过中阴身。这种情况都是一种强大的业力,把这个人的果报给褫夺过来。
譬如说,我们看《净土圣贤录》,你也会发现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他念佛很精进,一般来说,这种人都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人世间受了很多痛苦的境界,痛念生死这种心情来念佛。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了,有些人念了二年,有些人念了三年,大部分都念了三年。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说,难道这些人的生命都刚好三年就结束吗?其实不一定,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是的意思就是说,本来他这一期人的生命,是被第八识所支持,他的人的业力还在,势力还有,但是他因为净土的业力太强了,就是强者先牵,先把这个人的业力给夺过来,他那些人的业力,就沉没到第八识里面,等到以后再说,他这个净土的业力就起现行,就是先得果报。就是说,我们在人的当中,造的强大的善业跟恶业,也可能在今生就得果报,不必等来生,这是一种情况,不过这种情况不多。
第二种,得果报的第二种。「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这种情况是最多的。我们今生造的善业、造的恶业,造了这个因地,什么时候得果报呢?来生去得到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这个叫生报。你今生念阿弥陀佛,但是你还是一个人,你什么时候往生净土呢?你下辈子往生净土,这种是一般的业力。
第三种、「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你今生造的善业、恶业,你下辈子也没得果报,今生也没有得果报,什么时候得果报呢?第三生,或者第四生,或者乃至于十百千万生,或者无量无边劫以后,才是得到果报,这个是后报。就是你造这个业力,可能你只造了一次,没有相续心,而且你造的时候,不是一个很强大的业力,非常薄弱,而且你只是偶尔做了一次以后,就没有再做了,这种薄弱的业力就是不决定。什么时候得果报?不决定,就时间迟早不决定。但是它是绝对不会消失掉,决定不会不得果报,除非你后来忏悔了,或者你往生极乐世界了,那又是不同,你要在这个凡夫的世界,受业力所主宰,那这件事情就永远存在的。
这个就是「报通三世」。我们得果报,你应该要看到这种要以业力的强弱来决定,因为你今生造的业力,你这个善业业力薄弱,而你过去生曾经做的恶业很强,你应该是恶业先得果报。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只看现生,要把过去生的业力,也拿出来看,这个是讲到三世因果的情况。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师答]:你讲袁了凡,转变生命对不对?那个应该说是花报。他的生命本来是五十几岁,五十三,你背得很熟。后来活到八十几岁、七十多。怎么说呢?他造了很多善业,其实这种善业的业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长寿命而已,不应该只是这样;他下辈子,除非他临命终起恶念,他如果很正常,这样子过去,他应该下辈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可乐果报。你看他的情况就知道,他是真正内心转变过来,真正是觉悟了。在觉悟之前,他这个业力,一个人造善的时候,他不但是会为未来创造一个可乐果报,而且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这样子,一方面也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讲世间上。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折损过去的恶业,你一定是内心要有所转变,下一科会说「转变由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两种功能,哪两种功能呢?第一个是发业;第二个是润生。
第一个发业。
因为我们这个念头,它在种子位,当然是不造业,它一活动起现行的时候,它就会造作业力,可能是善业,可能是恶业。对望着未来说,它对未来会有一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一种功能会出现,发业。
第二个润生。
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触发我们过去的善念、善的业力,就不容易去触动过去的恶业。
譬如说,我们有一个田地,有很多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不是都能得果报的,要怎么样呢?要有阳光、水分,才能够得果报,你单单是种子不能够得果报,要有一些助缘。如果这个种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远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报,要润生。就是你这个念头有润生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经常起善念,特别临命终的时候,就容易触动过去的善念。你起恶念,你一方面造作一个恶业的力量,对望着未来来说,你创造一个恶业。对望你过去来说,你不容易去滋润过去的善业,不容易,这样讲懂吗?就是我们的念头有发业、有润生。
我们讲苦集灭道那个集谛,集。这个苦、集,是讲世间的因果,这个苦集,苦谛是约果报,集谛是约因。
什么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报的功能。
这个集有两种的内涵:一个是业力;一个是烦恼。
单单是业力,是不能够得果报,要有烦恼的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变成这个有,十二因缘里面这个有,这个有就会得果报了,这个爱、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烦恼的滋润。
譬如说,你有一种很特殊的烦恼,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这个烦恼在你的生命当中经常出现,今天出现、明天出现,一天出现好几次,这种情况你下辈子就很容易得果报。甚至于你今生当中,你的身体也会有一些病痛,跟这个烦恼有关,会有关系。当然这个病痛,可能你过去就有这个业力,但是你那个烦恼会不断的滋润它,你虽然下辈子是三恶道,但是你这个烦恼的活动, 会去刺激过去的恶业,使令你今生就会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灾难,就是烦恼一方面会润生,它会滋润过去的业力;一方面它会去创造未来的业力,当然你要把它消灭,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发业跟润生两种情况。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个佛在世的时候,在一个森林,这个森林里面有一只鸟,这个鸟长得非常的高大。这只鸟它有一个特色,它的声音特别美,特别美妙好听,他对他自己的声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欢喜,他能够唱出那么美妙的声音,他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好。他住处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住阿兰若的比丘在那边修行,经典上并没有说,这个阿罗汉是一个凡夫,圣人,它没有说,就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经常诵经,而这个比丘诵出的声音,比这只鸟更好听。这个鸟他对声音很执着,他看到这个比丘诵经好听, 他就定期的,这个比丘诵经,他就跑到屋檐上去听,经常去,今天也来,明天也来,经常就来听。
有一天,他正在听比丘诵经的时候,他很专注,就被这个猎人用箭把他射死。射死的时候,他当时所攀缘的是佛法僧,是一个法宝的境界,所以他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所缘念的是一种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善业得果报了,生到忉利天。
这个天人他是化生,无而忽有,他父母亲突然间就在躯干里面生出来,就像我们八岁的小孩那么大,八岁小孩那么大,无而忽有。这个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个是地乳,他吃了以后,很快的就长了很大,就种种的五欲的快乐。
不过这个天人他刚开始去的时候,一般他都会去做一件事,什么事呢?他会用他的神通去观察,他是什么因缘做天人,当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现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刚刚生天的时候,他会去注意。喔!我过去是一只鸟,听这个比丘说法,被这个猎人射死了,这样生天了。他就对这个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丛林里面找这个比丘,就在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天人就散花。这个比丘就说:散花者谁?他说:我是一个天人,我是过去是一只鸟,因为你听你说法,得到生天的果报,现在来感激你、供养你。这个比丘就很高兴,就为他说法。说法以后,这个鸟就证得初果解脱法门。他证得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这个故事,佛陀就赞叹这个闻法的功德,这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要能够不断的熏习大乘佛法的善根,这件事情,可以说在整个生命是最重要的,虽然佛法是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但是智慧资粮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为福报本身它是可乐,但是它不能够成就解脱分,而我们去栽培这种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够成就解脱分。
你看一只鸟他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辈子就成熟。所以我们看《金刚经》也说: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恒河沙诸佛,不如你听闻《金刚经》四句偈。为什么呢?你都不听闻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报,你根本就没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脱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报,受完果报的时候,你烦恼一活动,很可能到三恶道去。而我们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这个解脱分,有得度的因缘。有得度的因缘,佛菩萨就有办法。这佛菩萨要说法,你一定本身的内心当中,要有得度的因缘,要有善根,否则佛菩萨没办法。所以我们从唯识的熏习角度,我们不断的读诵大乘经典,不断的思惟大乘的法义,这点倒是很重要的,跟我们以后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关系。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