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闻思讲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我们各位同学、道友们,大家晚上吉祥。娑婆世界,唯有苦不堪言,何以解苦呢,只有说法、闻法、闻思修、入三摩地。今天我们偏赞净土,依然还是循着大祖师,莲宗大势至菩萨《印祖文钞》的《净土决疑论》,来一起进入到闻思的清净状态。那么也很欢喜,依然是不厌其烦的来共同成就这个法缘,想想真的是法喜充满。

今天是我们《净土决疑论》的第三讲,在此之前,印祖已经表态了,说他自己自从出家,各种因缘,直取净土。而且笃定专修,更不改换题目,让我们也感到非常的有靠。

今天开始的内容,要从印祖讲他学修净土,也要弘扬利众的这个因缘中,这不是决疑嘛,借这个机,把其中的一些相关利害,做了一个论答。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句话是:

“奈宿业所障”。

就是印祖已经笃定修净土了,但是,也是一转,就是无奈宿世的业障。

“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

奈何宿业所障,这个可以说是印祖自谦的话吧。因为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示现的,还示现的是这样的一个莲宗大祖师,大成就者。但是我们听闻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要如是信受。为什么呢?印祖说的奈何宿业所障,也是真实情况。怎么讲呢?因为佛菩萨示现,他也一定要有毛病,有困难的。因为我们这里就是一个有困难、有毛病的世界,它这个障碍是无处不在的,是长存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所以我们此前也讲过,才有扶惑润生。

你看,印祖他示现的一开始还谤佛,身体也不好,眼睛也有问题,这都是一种示现。但是,他也是一种真实的现行,把他因地的这种因缘带出来,成为一个现行,实际上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在他来讲一点都不障碍,自在无比。但是他在相上显现的还是如此这般,他就是有这个障碍。

所以有时候我们凡夫认为,一听说是菩萨示现的,那就马上从根上觉得说‘这是假的,演的。’是演的,但是他是演成了一个真的,他就是存在这么一个障碍。那我们一听,说‘连这样的人都有这样的业障,难道真的是菩萨再来吗?’又有障碍。所以说光这句话,我们以后对这些大德们,对他们的示现和现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法拎不清。你不能因为他有业有障碍,就对他的圣功德生不起信心,圣人的功德。因为他确实在相上,有这样的一种貌似的不足,对的。但是全凭这个,大家要知道,才成为住世的纽带。否则人家是净土的一份子,都是净土的大菩萨,哪儿能够降得住,还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没有住世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

所以他要来摄受众生呀,我们常讲道,四摄里面有一个同事摄。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老比丘的形象,八十岁的年龄。如果我们从常寂光土的功德,实报庄严土的境界的话,那这也是一种障碍呀,怎么还会有生死相呢,还会有色身的衰老呢,生老病死呢,你有这个寿量的话,那你就不是不生不灭。可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与众生同在这一个法界,属于这一批众生的这一个有为法界,他才能够产生因缘。

你想,如果菩萨显现和净土一样完美的话,那我们凡夫就没有机会,能够入到我们的这种染污的阿赖耶识中,没门了。我们常说没门,没门,他就是没门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不足,才能够让我们恰恰成为够得着的台阶,他能从这台阶下来接引众生,我们能够依这台阶,能够循台阶而上。

那说到这里,我们现实也是这样。大家有时候觉得很多大德、高僧旁边有侍者,或者一些常办事的人,觉得很不像话,人人都反感,但是又觉得说‘老和尚怎么还会带着这样的人’。大家要知道,貌似这种不尽如人意的侍者,他如果不显现这般,好像是很恶劣行径的话,那么下根器的人,没有福报的人,很染着的人,乃至很势力的这种俗人的信心,他就没有因缘能够见到大德,大家知道。所以终归这里讲一句说“奈宿业所障”,他是真的,也是假的,就这么理解。

“终未能得一心不乱”。当然,这里虽然印祖这么说,那这个我们倒是要着实的商量一下。因为从《印祖文钞》中透露出来很多,印祖不仅仅是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以后,再念佛才能亲证念佛三昧。这是印祖也曾经开示过,他在文钞里面讲到说,‘如果一个人执持名号,执持的先得不乱,然后不要再沾沾自喜这个不乱,进一步继续执持,那么就能得三昧。’得三昧以后,他老人家也讲到说,‘出神通,发辩才,整个一切的功德都会来。’那就说明已经亲到了这个地步。

当然我们这么一听,你不要觉得说,‘哎呀,印祖都这么说,我们更惭愧如何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至少信心三昧要入进去,信心是金刚不动。当然印祖这里这么讲,我们都知道,很多净土宗的祖师都是如此。像莲池大师参笑岩悟后,回心弘扬净土;彻悟禅师也是宗门的大佬,后期转弘净土;实际上印祖也是这样的。

那我们猜测,印祖很可能也是宗门明心见性了以后,他没有明说。但是,比如说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还有给海曙法师回答问题的这些,这种圆妙、这种文字中透出的消息来看,他已经完全具足了宗通、说通的这种称性自如,已经绝不是凡夫手眼,他有这个引凡入圣的功能。而且在回答海曙法师中,还说这个是我二十年前梦见的。那说明印祖从心地上来讲,早已经开悟了。开悟了他依然追求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因为他一生的学修状态,就是表净土法。

虽然这里说:“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实际上印祖这样一说,从反衬出来,我们说参禅可以开悟;念佛同样也可以开悟。我们以前说,开悟后你自己没有弘净土,劝人信净土,那保准你没开悟。所以从这句看,正好证明印祖已经得到这些功德,他里边有很多的消息。

好,我们再往下看,后面一段开始讲缘起了。就是为什么要造这篇论文,因为佛说法也是有因缘的。我们不是常说,有四悉檀的因缘故而才说嘛,无说而说嘛。那印祖这里造这部《净土决疑论》,他也有因缘。

我们来看:

“一日”这是时间,“有一上座”这是人物,“久参禅宗,兼通教理,”这是缘起。

“眼空四海,誓证一乘。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

这里讲到有一位出家人,他前来参访印祖。后面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印祖本来送他一本《弥陀要解》,结果这位上座他还不买账,所以才互为论答,呼之而出这部《净土决疑论》。

这里讲到的上座,我们听这个词,有可能大家都会联想到,好像南传佛教不是叫上座部嘛,我们汉传佛教叫大众部,这是佛灭度后佛法分裂的。具体讲,这里的上座是从他的资历上来判,也就是出家以后受戒,有些资历的比丘。比如说,他受戒已经有三十年这样的一种相续功德了,那就可以叫上座。我们有时候去参访这些大德法师,常说‘哎呀,去给老和尚、大和尚去礼座。’也就是这个意思。甚至咱们现在参加法会的时候,都喜欢参加这个特别热闹,场面宏大,大和尚叫升座,也有这个法义在其中。总而言之,上座他是一种恭敬,法台(藏传佛教叫法台),就是法主这么一个意思。

这位上座虽然他的阅历很广,但是知见没开。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通常叫做饱参饱学呢?印祖这里也是先形容他“久参禅宗,兼通教理。”但是,后面有两个叫“眼空四海,誓证一乘。”前面,可见他云水生涯,后面呢,可见他白费功夫,可以这么说。

大家要晓得,我们去参访善知识,真正怎么才能叫饱参饱学呢。比如说一个禅人,你去参访大德,是去参你自己的根本智,这是饱参饱学的一半。很多时候我们误会以为这就可以了,不对的。还有一半是,开悟了你作为善知识,别人来参你,这是参你的后得智。这两者缺一不可,才有资格称为上座。印祖才是当之无愧的上座比丘大德。

所以印祖这里形容这位禅人,你看:“久修禅宗,兼通教理。”按说的话,应该是宗门教下,宗通、说通是非常殊胜的善知识。但是这样的人也有半吊子,为什么呢?因为参禅没参对,容易入断灭空;学教没学好,他就生大我慢。所以体现出来就是,这里用的这个词“眼空四海”,对佛言、祖语都不以为然,净说一些什么参话头又不能够死用功的话。

“眼空四海”什么意思,就是想做千古第一高人,不受教戒,不能够柔和、恒顺,他不善于摄受折服这样的一种妙用,他不能够从差别相来循循善诱。再说俗一点,“眼空四海”就说明他已经有问题。在佛法里面,其实有一句话特别实用,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大丈夫志向力很坚固,但是他的心又是柔的,他不是真的老跟你针锋相对,对着干很厉害,不是这样子的。

我记得那会儿,我们也有同门道兄们讲到说:‘摄受众生,哎呀,他硬了你就软,他软了你就硬,他又软又硬,你就又硬又软,他又硬又软,你就不软不硬。’真的,这是符合佛陀教法的,就是这么一个妙用。但是这个信手拈来是很难的,没有得了法的人,没这个功德。

所以说你别看这些,“眼空四海,誓证一乘。”“誓证一乘”就是要明心见性,见佛性嘛。这里边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说最常见的,以为明心见性就是了生死;还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妄谈般若;总之就是常情常态吧。但是你别说,就这一类人呀,他还特别容易受挫,而且一受挫他心理就出问题。甚至有的人,比如说看上去不贪钱财,小钱他能够窥破,因为他有那个自命清高在,大钱就不一定了。

所以说,真正的只有大因缘出现的时候,甚至有的大因缘出现了,就成了软暖身心了,乃至投怀送抱的都有,这就是印祖这里讲到的“眼空四海,誓证一乘。”真的很麻烦。

我们不仅仅说,这是上座这样的一种,就咱们居士学法也是,很多时候,几个表现就是非常的、常见的病,但是治不好。比如说,他觉得自己理解的佛法就对,别人的不对;自己修的法门好,别人修的就不好;或者这位上座能信佛说的这个法,他不相信佛说的那个法;合已意的信,不合已意的不信;没有心得证量,他认为自己有了,自居;或者没到头,他就以为到头了;一旦有持不同的法见知见者,他不会心生怜悯去劝化,而是马上就逆我者亡,甚至欲置死地而后快。很多居士同修们都有这种毛病,这见得太多了,大家也引以为戒吧,自己改不改,我也没办法,说一说而已。

那么这一类人,一般还真是有一个志向,好效仿古来大德,乃至经典中的大圣人的行履。你看“效善财以遍参知识”,善财童子的根器是什么根器。我们有时候,你也要思量一下自己,掂量掂量自己的凡夫心力而行呀。

你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百城烟水,那么远就不要说了。善财童子也是碰到关口的,也是有考验的。当时的外道、杀盗淫妄这些,都给他显现成这样的相,还要他恭敬,当作师尊、本尊一样的去顶礼、恭敬,他都能做得到,所以才给他显现本来面目。我们现在行吗!所以,这个人来到印祖这里来问话,就是在这个红螺寺。

后面讲到:

“时余适以《弥陀要解》,文深理奥,不便童蒙。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俾初学之士,易于进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阐道妙,聊以作后进之入胜因缘。”

印祖,非常诚恳的这样的一个行者,他看到说,‘哎呀,正好来了嘛,’当时碰到他正要发心注释《弥陀要解》。

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印祖注《弥陀要解》,这实在是众生的福报不够,太可惜了。大家想想,如果印祖有注释《弥陀要解》,那一定更是一部楷定会通之作。我们此前,大家如果有看直播的话,听《弥陀要解》,那知道印祖盛赞要解为《弥陀经》的首席注释。

这里印祖发心注释,他也是有缘由的。一个他认为《弥陀要解》,这里讲到“文深理奥”。“文深”实际上就是它的概括性太高了,语言非常简练,没有泛泛之言。“理奥”,但是它发挥佛祖的道妙,圆满见解,真的是如果没有大善根,你就悟不了这个,解悟都解悟不了,特别是像五重玄义里边,写到显体的那一段,那更是一绝。

所以你看,印祖讲到“不便童蒙”,“童蒙”就是初机的学习者。印祖想说,从天台教的教义来进行注释,因为蕅益大师也是天台学人。印祖要对这个要解,从天台教义来注解,因为蕅益大师台宗的特色非常明显。五重玄义、四种国土的往生相,断惑证真的次第,等等这些,这是印祖:“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为什么呢?他是发真实心,是为了方便后学。

因为大家要晓得,后学学这个前贤的著作,是十分困难。我们现在很多人闻佛法也是这样,事过境迁了,首先第一个,文语上你不明了,古文。你不要说看到唐宋,明清时期,印祖的《印祖文钞》是民国年间的,有时候有些同修他看了,觉得说‘太古文了,他受不了。’

再一个,各个时代说话的习惯,他这些词、字会随着时代的替换,也是有表有不同的法义。这个有时候其实就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了,就对接不上。特别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的烦恼习气薄,他清净。现在我们人的心性太浊了,跟不上。

我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一次一个半小时。现在直播《观经四帖疏》,我讲到一个小时一刻钟,我就不敢再往下讲了。现在大家最喜欢的是,拍的五、六分钟的视频。昨天还有人来在庙里说,‘哎呀,这个公众号上讲的那些。’那实际上真的是,刚刚开始学佛,就这么看一看入道而已。

所以印祖这里也表态,他不是为了浮夸笔墨,显示功底。其实从笔墨功底来讲的话,印祖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他还说,不是妄效古人,为了给经论做注而做注,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尝到净土法的殊胜。

那么正好这样的因缘,这个上座来了。印祖也很欢喜,就很诚恳的趁机送他一本《弥陀要解》,并且说了自己注钞的发心。可以说印祖也是满怀期望地,想要高山流水以博知音一奏吧。但是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上座的知见,开始要露出来了。

大家来看:

“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一开口就把自己妄谈般若的寻常话,流俗知见,就给露出来了。实际上自己没有亲证到法的会通点,道听途说,无意识的现前接受这些现成的知见,自己就直接听人家说,他又不能依经依教、经论,就是越思越想越对,别人这么一说,他也跟着这么一说,心不由己的定见,我慢心导致看不上净土。

这里他用了一句,印祖可会还原当时那个现实感。你看,这里上座说“吾昔曾一视之。”说成白话,‘哎呀,我曾经看过一眼。’大家听这个口吻,就等于说我瞄了一眼,我们现在不是这么说嘛。翻过一遍,瞄了一眼,言外之意就是根本不以为然。

《弥陀要解》是什么书?实际上需要我们字字句句的去反复参究,心地入观。你在这里就看了一眼,就以为一目了然了吗,不可以。所以这个上座,这点他就是不从正面、信解上起信深解,而是反记。

反记这个毛病,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居士同修,刚刚开始初学的人不懂法,这常犯的毛病,给它解释一下。反记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久修久学,甚至特别是这些喜欢说空的行者,一旦这种邪毒入心,很难挽回正见圆融。就因为他先入为主的见解,所以他就挑刺。你看这里,怎么能这么说净土怎么能这么好呢,太过了,心中愤愤不平。

这里特别指出,“见其词曰”蕅益大师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从教法上来讲,从始至终,两个圆顿、大顿、一乘法的代表经典,还是他们的核心。就是说,好像《华严经》、《法华经》也给净土稀释一样,难道净土就真的这么浓烈,殊胜无比吗?

所以,他就认为说:还说“一切诸佛之心要。”因为修空的人,他一般相应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里讲净土是,“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大家想“一切诸佛之心要”,那就说明成佛,全凭就是这个心地。“菩萨万行之司南”,是菩萨度化众生,修六度万行,全凭这个进行指导,都出不了这个范畴,这么来赞叹。受不了了,他就提出了几点不认可之处。

你看一个:

“若此者不胜枚举。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

说的很狠,遏制宗门教下,太过于赞叹净土。潜台词,实际上这根本就看不上净土,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他以为蕅益大师本来是以法弘法,以法表法的功德,他认为,反作为谤法之罪过。而且蕅益大师本来可以说,速成长养众生的法身慧命,被他判作是,疑误众生法身慧命的千古败笔。你看看他这个毒中的有多深,而且他不就事论事,还关联对蕅益大师本人生起指责攻击心。

你看这里讲“不亿”,就是没想到。

“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著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他认为蕅益大师太可惜了,太糊涂了,千古这样的一个少见的僧、大德。实际上他这里只是在赞蕅益大师,他并没有说蕅益大师的修证,戒律,圣人功德,他只是说“千古希有之学识”。

大家听这些话,我们在生活中你也仔细去品,就是很多人看上去说,说着说着就露出来。他这里在评价蕅益大师的学识,学识是什么呀?是知识呀,是学问呀。他还说不去弘扬宗教,这里讲“不即直指人心”,是指的他不去弘扬宗。“宏扬止观”,因为天台宗不是教下修止观嘛,就是弘宗演教。反而写了这样的一个好像不切实际、不顶用的注解,还认为说,“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你看这种我慢。就跟我们现在有的学佛人,就看不起老太太,老人家,这个上座也是如此。他很会比喻,这里用说“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这里有讽刺意义的。他一方面讽刺说,你们这些没本事的,就把净土当个靠山吧,实际上你们修净土就以为找到靠山了吗?这个法真的有那么殊胜吗?是不是能成就,能不能靠的上,还是两说。他这个意思就是“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为什么?就好比我们世间学佛,初机浅见,什么意思?哎呀,到了庙里,因为刚刚开始接引,那师父有时候给个小手串,‘说开光的,护身符的,辟邪的。’他就欢喜的不得了,哎呀,眼睛发亮,千般礼谢,请走了。那只能结个缘,因为他根器还不够。那这里这个上座,就把学净土的人,以为依附了弥陀大愿,求生西方,只是一个护身符的安慰作用而已。实际上拿了护身符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到底佛教是什么教,教给大家什么,他也不太理解,这也是事实。这里这个上座,就把修净土的人比喻成这一类。

他认为蕅益大师注释《弥陀要解》是害人的,所以你看:

“俾举世缁素。”

就是使得这个所有天下的四众弟子,就是在家和出家。“缁”就是出家众,“素”就是白衣在家人,这些四众弟子。

“守一法以弃万行”。

他不知道这一法就是总持法呀。他认为守着净土一法,把所有的法都给丢弃,太可惜。

“取蹄涔”。

什么叫蹄涔呢?就是马从那个泥泞的路上跑过去以后留下的马蹄,马蹄不是会凹下去嘛,里边会有下的雨水盛进去,就说只取了这么点水。

“以舍巨海”。

把大海水都给舍弃。打个比喻就是,听闻到净土就抱着当宝贝,把整个三藏十二部教典都舍弃了。大家还记得蕅益大师说了吗,‘一句弥陀,六度万行也在里许,三藏十二部教典也在里许。’

但是这个上座就以为说,太肤浅了,所以:

“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

他居然,这是真正的谤三宝,诽谤正法呀。为什么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说,五逆重罪都能往生,就诽谤正法,他完全入不了这个法。他说惯了这种心性空法,有先入为主的这种宗教教条,所以他把净土当作“入迷途,背觉路”的祸害了。这里讲到“断灭佛种”,哎呀,真的是我们可以说是贼喊捉贼。大家从中可见,为什么说真的是破戒和破见,从中就能看出来。戒律都是命根子了,可是破戒的人,他至少他已经在这条道路上,他只不过是破了戒了,就等于说停下来了,或者哪儿受伤了,他还能好,还能再走。

破见的人,就是根本没上这条道,他永远都走不到正道上,他再怎么走,他走不到呀。《佛说无量寿经》里边,‘人有信慧难’呀,生生世世的流毒知见,无福消受这个圆顿法门。实际上是如果不依净土,才会定入迷途,背一生成就的觉路,断灭末法根本佛种,这才是罪过弥天。

所以你看他,他还想把净土给灭掉,阿弥陀佛呀!把这个注释书钞他还想阻止流通。在这里讲到说:

“当即毁灭令尽”。

大家想想,他这个发的心,立的愿,他这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在发愿呀,他想把《弥陀要解》给毁灭令尽。说你还给他注什么释呢,那不是雪上加霜,害上加害嘛。

最后印祖说了:

“愤心厉气”。

就是当时他这个愤愤不平,直接说这一堆话的时候。

“若对雠仇”。

就好像跟蕅益大师,跟净土不共戴天一样的态度。大家看啊,活生生的一个所谓的上座,不知道佛法,不能够会通事理。不但这样,他不愿老实行持,不信弥陀大愿就罢了,他还想灭掉。只信释迦牟尼佛,刚才说的,合已意为大法,不合已意便为非法。

大家想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佛之逆子。如果换成咱们人间来讲的话,这就是背信弃义,独断专行之人,非佛弟子。他这里这么一个态度“愤心厉气,若对雠仇。”这就说明,他对佛法按他的法来讲,他也没有半点真实受用。

你看印祖在另外的文钞里面,也是给永嘉某居士回信的时候,讲到关于这个事情。因为其中有的居士说:‘说他已经闭关两期了,已经有所证了。’结果印祖就说,‘不可取,不可信。’是为什么呢?大概那个居士太愤愤不平了,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印祖就从这个尾巴上把他给判断,他绝没有所证量。印祖还讲到说,就是真正你证得三昧,入了空性的这种人,“非不开议论之口”。不是说不跟别人不辩论,就真的我们说‘是非以不辩为究竟’,好像你说对说错,爱怎么瞎说,我都不关己事。不是这样的,他还是要辩。

“但心平气和,唯理是尚。”就是说,一定是不动气、不动嗔,而跟你讲理。这里讲到的是“若彼所论”,如果他说的话,都是说自己对,别人怎么千错万错,印祖就说“乃辩士之言”。这就专门去辩论的之士,好辩人的话。怎么讲呢?其实就跟律师去打官司一样,“非契理契机决定之论”。印祖这里,那就说明这个上座,这八个字形容他,看上去护法,实际上引发自相残杀。所以他根本没有负大佛教众生慧命的责。

大家知道现在也有这样的,相互是非、门户知见,一下子不对他的知见就跟你玩命。佛门说,‘见和同解’六和中是最难的。他这里居然还这样的来呵斥诽谤蕅益大师,和对他《佛说阿弥陀经》的首席注解,他这样诽谤。

好,我们再往下看:

“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

从这一句中,就透出来印祖的心地功夫。先是等他心平气和了,再进行引导、劝诫。可见祖师爷们度人,他是视其相应,法水才能灌进去。因为,你如果在气头上越说越激动,你这个时候跟他讲道理,他的这个业习发挥得已经不在道理上论,听不进去。有时候反而会更加的雪上加霜的去诽谤正法,那就说明远离净土之因,更加远离了。

所以大家看印祖也是有手法的,这会他就不像平常那样不讲情面,印祖就显得很有人情味,给他点时间,等他气消了,再行道理。就相比我们就是太差了,一旦不如意就要降服人家,结果人家没降服,自己先降住了,迷在其中烦恼。

虽然印祖在这个因缘中,让着他留了情面,等他先歇会了再说。所说的道理,可没有留情面,一句探到底了。

大家来看:

“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

你认为蕅益大师的注释有如此大的过失,有不到之处,偏颇见解,说你只见其末端,不知其根本。为什么呢?就好像你柿子只捡软的捏,你在这儿怪罪蕅益大师,但是你要知道,蕅益大师的注解法义不是他自己杜撰的呀,你要怪,你不能怪他,为什么?事出有因,你得怪他的源头。

你看:

“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

这一系列直接给他蹭到根上。因为蕅益大师不是他自己杜撰的呀,你既然要怪,你就要怪本师释迦教主,怪阿弥陀佛,怪六方诸佛瞎做证明呀。因为这个法门,这个教义,这个理论,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呀,它是阿弥陀佛亲自实践的成果,它是六方诸佛现场做证明,说对呀。

印祖这里讲,印祖其实在文钞里面常有这种法,我们听起来好像是老和尚唠唠叨叨,动不动就把诸佛菩萨给拉出来,祖师爷给请出来。大家要知道,实际上印祖在讲法的时候,他是现量亲证,说明释迦牟尼佛、弥陀、十方诸佛都在他现前的心地眼前中。印祖在跟这个上座或者一切有缘,在讲法的时候也是现量在宣。我们生活中是听他说文字,不知道是常与佛在的,佛常在与的这种状态中。好多时候,因为现在我们听法、看经书,都是平面的都是有隔的,都是局碍在自己这种幻相分别心中的。

那么印祖在讲的时候,为什么马上就能够请出来诸佛菩萨现量经典呢,因为他在心地中,可以说这些场景这些法界,他一直是立体的、现前的。大家想一下,好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天龙八部、各个法界,《华严经》中的内容说“世主妙严品”,我们在北京居士林讲过。就是他这个排场,人家现前就能现见,我们有时候用心都贴不上去,更不要说信以为真了。

印祖他这里用两个比喻,一个是说,这个上座比丘你的动机,好比“逐块之痴犬”;就是有的狗,拿一块土扔给它,它就以为这是好吃的骨头或者面包了,闻来闻去,它就舍不得丢掉,就在上面摆弄,实际上它又吃不着。打比喻就好比我们学佛人,断章取义,反记法义,从经教语录中记得一两句开示公案,觉得有点思想上意识形上的甜头,实际上吃不进去,只能够死执崖板在这儿卖弄,就叫做“逐块之痴犬”。

“非择乳之鹅王也”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大家知道鹅王,水和奶掺在一起,鹅王如果来喝的话,它就会只喝这个乳,也就是我们说的奶,牛奶,剩下水,它绝不会把水喝进去,它有这个功能。比喻说善解法义的人,他才能够巧取正法,得佛法难易差别的诀窍。所以印祖这里说,上座你所说的已经明显的落入到这个弊病的见解中,拔不出来了,你还来怪佛法。好,你既然要怪,你就不要怪蕅益大师了,你就怪释迦牟尼佛。

大家想想,这么一说就把问题给挖到根上了。说你这样否定蕅益大师,那蕅益大师所传的法,也是从佛经、祖师那里保持一致弘扬开来的。如果你要破,你要否定,你得从根上去否定。

那这样一来的话,这个上座就不敢在这儿上纲上线了,为什么?因为既然这样的话,第一个,你就得否定教主呀,它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第二个,你得否定教典呀,《法华经》、《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个,这么多的祖师,你得否定传承,那就等于把佛教、佛法都否定了。

这个上座本来还想逞口舌之快,没想到遭到印祖这么劈头盖脸的一下子棒喝,蒙了。进一步,我们常讲到人微言轻,你虽然是上座,你没有明心见性,是没有发言权的。也就是说,你坐不了狮子座,吼不出狮子吼,因为你不在狮子座上。特别是,他碰到的这个人(印祖),人家已经端居狮子座,已经入如来室,著如来衣,所以开始反呵斥他了。

你看:

“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

如果你已经得大法王位了,说得对,批的有理有据。那么破邪显正,开大众的正眼,大家听得心服、口服、行服,那就依你所说而行。现在你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功德,你又在这儿瞎叫唤。那怎么办呢?就相当于这个比喻非常地微妙恰当。

你看,印祖说了:

“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

这说的多好呀。大家知道,在民间真有这样的人,可有意思。就包括我们当代,现代一直有这样的人。大家可能看过有一些报道上面说,不知好歹,村里的这真是愚夫愚妇,说他是哪个皇帝转世,他有多少妃子,还真的就开始弄龙袍弄这些,有这样的人。我记得以前那些小杂志上老看到。

说明这个上座,这种邪见的毒,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印祖说:

“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

说你这样的话,你紧接着马上就要遭这个果报了,现报了。妄称帝王要灭族的呀,罪必灭族。

“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

确实如此,大家知道诽谤三宝。蕅益大师是圣僧,说的是圣妙法,出自佛口。所以他就是谤佛、谤法、谤僧,当生即堕无间地狱。

“当即生陷阿鼻地狱”。

这什么意思?“当即生陷”这果报很可怕,就是即因即果。你这个因种的太重了,太猛烈了,你可能都活不到你这个所谓原来寿尽的时候。就像佛陀时代,有一个比丘尼在这儿乱说乱道了,大地马上就裂开了,她就堕进去了。

“永劫受苦,了无出期”。

因为他造的这个业太根本了,可以说太惊天动地了,他整个在败坏佛法嘛。我们想想也是这样的人,所谓的上座已经这么久了,还这种知见。可见学佛呀,能听闻正法,能够正确闻思,能够如理如法的依教奉行,得有多难嘛。就是不越这个轨道,不出轨这得需要多大的福报。

你说这都出家受戒三十多年的人了,还这样。那传老在讲的时候也说了,其实这种上座呢,他是一种代表,代表了很多佛门中持有这种知见的一批人。所以大家修净土呀,我也告诉诸位,你们听法也得会听,亲近善知识也得巧亲近。有时候并不是他错了,但是你听的法不对了,他讲禅讲的多了,他退你的净土信心。

所以印祖说:

“恃宿世之微福”。

就是你靠着曾经的一点福报吧,说了这么要紧的话,本来出家人他也有大愿了生死的,他这个福报还在,但是就因为邪见妄语,就占着这个身份,造如此大的这种业。那么:

“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

三世诸佛说的可怜的人,就是你这样的。太典型了,希望大家,今天晚上听法,切莫做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人,一定要全盘承担净土妙用、妙意。

好,那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我们第三讲暂时告一段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