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各位莲友们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们总讲《净土十要》的第四讲了,也就是我们讲到《弥陀要解》的第三次课程。今天天气也非常好,一路过来这个艳阳高照。我相信在座的诸位,但凡有点儿生活履练的,都有过这样的周而复始春夏秋冬。小时候儿的北京,青年时期的北京,慢儿慢儿长大了以后,步入中年时期的北京,乃至再上了岁数,现在是老年时期的北京。你们还记得曾经的北京吗?有印象啊,说起来头头是道。你想想这几十年的这个沧桑变幻,这个世事更迭。但是我们今天包括前几天讲的,要说这些变化多端多姿多彩的这个生活,都不是这样子的,本来是这个实相法中一念无明启动,延伸出来这么多的差别。但是它这么的真切,你说我们怎么能够回归到这个诸法实相?物质层面也罢,精神层面也罢,都是一切的相,都是虚幻的。可是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甚至每一念都是这么真切地游历过来,这么多的经历你怎么能把它抹去呢?大家知道是抹不去的,只有这么多的经历,衬托着我们智慧的生起,这才叫实相,离开这些经历是没有实相可求的。所以为什么你看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其实这个念起,就是无名烦恼造就我们的幻相生活,这个就怕觉迟就是你要有智慧的观照,步步跟进,点滴不漏,这就修行的功夫。

我们现在又要进入到这个五重玄义的内容,很专业。我们上一次讲到,大部分的内容都说到大乘的经典都是以实相为正体。那么讲到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没有这个内外差别,青黄赤白,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全部是从遮诠的角度,遮挡的遮,诠释的诠,就是我为了衬托这个真如实境,那么我把所有的幻相,全部给你覆住,盖起来,你不要滋生幻相,那么这个实相就现前了。但是问题是这个实相这个道理,它是讲不明白的。虽然我们如此般的议论,如此般的理解,但是它不是在理解的层面。所以说在我们听的上面呢,就是从文上给大家贯解。现实生活的对照,当下心性的体悟,在上一讲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所带入。但是这时隔两周,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为什么佛法就怕记不住呢,你记得的话就在这个状态中,你记不得的话可能就又拉开距离,又到了虚相中。

那今天我们继续,我们讲到:要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还记得这句,找到了吗?我们讲到这里。今天开始呢,我们要讲这个实相的,前面是讲到遮诠,下面我们要开始讲表诠了,就是从正面来表达,标显一下这个中道实相的性体。你看都是这些平常不说的话,我一说性体,你们有感觉什么叫做性体?就是这个真理,这个实相的自体本性,它的存在感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它的存在感是超越性的,那我们只能从文字上来这样贯解。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做文字解,也不要陷入到这种无端的文字游戏,而是要把它当做文字三昧来彻见这个法性和智慧。大家跟进啊,因为后面的这一段,说实在的比前面的更加的紧凑和难解。

你看:实相之体,就是讲到我们说的,上次讲到的真如实相的这个本体,它是什么样的个状态呢?非寂非照。那我们首先要把这两端给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寂?什么叫做照?你们都听过这两个词儿吧?老和尚走了,往生的时候,圆寂了。说佛涅槃了以后,是说寂灭了。修行的时候,说你要观自在菩萨,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时时刻刻不失观照。那什么叫做寂?什么叫做照?如果直白地讲,寂是什么呢?就是不分别,就把妄想全部息下来,不要分别。但是不分别,这不是成了死人了吗,没意识了吗?不分别,是不用你的思维的这个了知的了别的第六意识,这个假相上的进行一个分别,但是他有这个智慧的观照。照就是什么?就是虽然不分别但是都知道。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都知道吗?当我们把意识投放到一个主体性的东西的时候,其他的东西就忘掉了,就模糊不清了,或者顾及不到了。所以为什么说圣人的这种观照,他能够了了全盘皆知呢?就是因为他的意识的这个观照在,但是他不会把这个投放在任何一个东西上,所以才能全盘了知。我们现在一旦起一念动一心,全部把它投放在这个具体的事物上,或者是我在意的人和事上,那么当然其他不在意或者顾及不到的,你就不能够了知。所以说这个我们就不能够叫做照,而叫分别。心念没有清净无为就不能叫做寂而叫烦恼,就是这样子。所以说这个寂呢,就是等于说寂灭不动,不生不灭的意思。这个照呢,就是了了分明观照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意思。这两个意思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寂的功能,你的照呀,不是圣人的照,是凡夫的知道。

你这个照没有寂的前解,也就是说你没有彻底地放下,你这个照提不起来,都是什么呢?都是妄想。所以它是相辅相成,一体不二的。但是我们现在要理解,所以必须把它从两个层面进行分说,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什么叫做非寂非照呢?那我刚才给大家讲了半天这个有寂有照,那么这个有寂有照我跟你们一说一灌输,你们马上就会生起说,噢这是照那是寂,也没有照也没有寂,然后还是在意识分别中说这是照这是寂。所以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做的,首先把我们本能的对寂照产生出来的这个概念性呢,先给它反面地显现一下,不能用寂和照来表达,这叫做非寂非照。

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又从正面来表显,虽然不能这么表达,但是它的状态呈现出来,是可以这么形容的,就不断地来回洗涤。你看你们小时候见过那个簸簸箕吗?就是米有了糠了对吧,把它磨出来,然后簸,拿个簸箕。上岁数的会簸吧?那有技巧的知道吧。然后不会簸的,就是这边儿簸过来,左边儿簸到右边儿,右边儿簸到左边儿。就跟寂照,就是说非寂非照,或者说恒寂而照,寂而照,照而寂。你就来回这样折腾,走不出这个窠臼。他说非寂非照,或者说寂而照,照而寂,是让你这儿簸一下,这儿簸一下,让这些糠皮往出去淘,不要停在这个跟米混在一起,有点儿意思,类似于这种。所以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表达,用寂照,照而寂,这个要吃透,否则下面这一系列你就听不清楚了。

那大家想想,你说为什么它能够如如不动,又能够全面了知呢?你说这个作用怎么来的呢?你说要知道它怎么能够不动?它需要去攀缘呀。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常寂光土呀,清净法身呀,报身呀,应化身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打个比方,我们再打个比方啊。你看为什么不动呢?比如说我们说水,就打比方说我们的意识吧,就像水,心念,那么这个心念你装在瓶子里不满的时候呀,就等于我们的凡夫妄想,不充满周遍的这种智慧生起,没有观照的时候儿,那么这个水不满你装在瓶子里摇晃的时候,它会怎么样?它会来回动、晃动,是不是?可是你把这个水,在瓶子里装得满满的,一点儿缝隙都没有,你摇它,它会不会动?它就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心性周遍法界而如如不动,就跟这个水充满了整个容器一样,它再没有边际了,它全部知道,为什么?因为充满了水,虽然我们看不见水的存在,它不动嘛。可是这任何物体,你到了水跟前,就跟镜子映像一样,全体能给你映现出来,没有一样儿不在水里,就像平镜一样,没有一样儿不在水里,能够映不出来的。

万法,全部在这个水里能映现。这个水充满了怎么摇都不动,就叫做寂。那么这个寂,不动的寂,走到哪里任何事情物品出来,它都能映现出来,这就叫做照。但是我们现在去形容一下啊,就装着瓶子的这一瓶子水,你能够用寂也罢,照也罢,或者怎么样去形容它吗。你给它加上一个寂加上一个照,这都是我们对它的了解,主观认知的一个分别,跟这个水装在瓶子里的这个,当体的这个状态没有任何实质的关系,但是你不这么讲谁都不明白,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水装在瓶子里,它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有便于我们去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理就是这个状态。所以为什么一直用强名实相,强名玻璃,强名水,强名寂,强名照,强名不动,强名映现,全是强名,只能这样儿说。所以大家来看啊,这里就讲到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下面开始就是要讲一系列的概念,为什么要讲这些概念呢?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要放弃所有的世间生活中的类别,而把它投放到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上来,这是第一步。集中在佛法的形容了解上来以后,又要在佛法中,要了解最接近顶端的那个形容,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顶端的形容以后,你能把顶端理解了,再化开来面向一切事物,这是第三步。那我们现在要了解的这是什么?到了第二步,要学一些顶端的形容,什么叫做常寂光土,什么叫做清净法身,什么叫做性德,什么叫做修德等等这些,这是下面要了解的课程。大家来看,这就是等于说,利用我们对佛法中一些名相的理解,而达到对实相的正确认知。

我们来看,第一个对比的形容: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常寂光土大家都听过吧,常寂光土是个什么样子的? 常就是不坏的意思,永远都在。寂就是无为的意思,不起无明呀。光就是周遍的意思。所以说只有佛才能证到究竟圆满的这个清净国土,叫做常寂光土。这个常寂光土是怎么来形容的呢?就着照而寂,也就是说如如不动而言为它的主导陈述,那么这个了了分明为它的侧面显发。就着了了分明的这个前提,而侧重于如如不动的表达,那么就把它偏向于叫做依报的形容,就是承载我们的国土的形容,依报。所以就国土来讲,就强名把它形容成个常寂光土,其实它就是真如实相。那么如果从随缘来讲,偏向主观能动的这个观照的功能而言,表达为清净法身。就是把这个真如实相作为存在性的描绘叫做常寂光土,作为功能性的描绘叫做清净法身。这是从我们的主导的身和外面的土,国土,和主体我们的这个法身而言,相互做一个对比的认知。能听得懂吗?比较难啊。对,正报依报。确实今天的课比较难。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这是第一句。

再进一步: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你看,这是从不动身和庄严身中而言的。什么叫做不动身呢?一般我们说法身是如如不动的呀,那么启动说法,度化众生,随类示现的是报身和化身,对不对?那么报身和化身下面还有差别。我们先就法身和报身的差别来讲,就着观照的功能,而侧重于不动的表达,这个就不说国土了,只说自身了,只说正报了。光正报上来类别的话,侧重于不动的表达,强名叫做法身遍一切处。就等于说把这个国土以身的这个灵动的,有身形的这个表达来把它呈现出来了。那么就着不动的这个状态,侧重于主观能照的出发点,强名叫做报身。强名法身,强名报身,这个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那么报身呢,是让我们有相的去认知的,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大家看到了吗?从国土到这个法身,那么就着身来讲,从法身到报身,一点一点地往回退。

下面再开始就是从唯论寂照为前提。前面你看,一会儿是寂照,一会儿是照寂。“寂照”就是主动投向于照的功能,“照寂”就是主动投向于寂灭的表达。那么现在不论照和寂了,只论“寂照”,就是全部是以观照为前提,再进行一个表达。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你可是一点儿都不敢走神儿啊。什么叫做性德呢?最干脆地说,就像金子在矿里边儿一样,你本性具足这个黄金性,但是呢你现在不能提炼成金子。你的本性有,性德在,本性的这个德能在那儿,但是你不能够受用啊,你不能把金子拿出来兑现呀。什么叫做修德呢?你修行六度万行,因圆果满成就的时候,你的金子怎么样啊?提炼出来了,可以用了,这就叫显现的叫报身。但是这两个前提全部是以什么呢?以寂的层面而投向照的表达,就是侧重点在于照,明白吧?侧重点在于照。那么以性德来讲,就是你本有的佛性叫做法身。以修德来讲,你得去积功累德地修圆满了,最后显现出来的万德庄严的圆满报身,就像金子出矿一样,这叫做报身。又这么讲了,但是大家看到了吗,这里就没有“强名”了。为什么没有冠以强名呢?就是落到这一层面的时候儿呢,我们不在什么呀?不在这个本体上论了。而在现象上解了,现象上解法身和报身了。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啊,不说性德了,只论修德了。怎么个修德呢?就是说你已经修成就了以后,修成就了以后,成就了佛果了。成就了佛果,那么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修德寂照名报身呢?修德已经成就了以后,为什么这里又用叫做寂照。是寂照吗?那为什么落脚点在照呢?就是这个报身呀,只有佛自己能够全盘地了知。只要差一点点的根器,哪怕是菩萨他都看不到,或者只能看到少分,或者只能看到多分,看不全。所以这里这个照,就是只有他自己能够观照到这个什么呢?落脚点在这个自受用上面,自己能够受用,叫做报身,修成就的报身。那么落脚点在他受用上。那么这里又进一步说:修德照寂名受用身。这就属于说什么?落到自己的观照,但是如如不动的层面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受用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己受用的意思,应化是什么呢?就是说观到因缘成熟了,那么到十法界里面去应化,随类应化一切,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所以叫做应化身。那么这里的这个照寂受用身是自受用,这个寂照应化身是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我成佛了,大家还记得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以后,不是在《华严经》里面讲他自己想入涅槃嘛,自己受用这个佛的境界,享受这个佛的法乐,其实那个时候他就是等于说从报身的角度来讲,就是享受自己,独享这个成佛的法乐。但是后来不是有这个梵天还有帝释天去请他讲法吗,他才慈悲不舍,示现成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儿来说法。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属于什么呀,就在这里属于应化身,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大家在这个法身报身应化身上面,你们大家要有一个概念,否则这一段就是糊的,听不懂了。什么是法身呀?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法身。什么是报身呢?我们的一念善心就是圆满报身,因为善法你要去修嘛。什么是应化身呢?一念的向别人随机说法,告诉他佛法,就是应化身。一个念头就具足法身报身应化身的功德,那么你的念头圆满了,积集齐了,整个圆满了以后,这不就叫做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所以法身也罢,报身也罢,化身也罢,全体都是离不开实相的这个本体的当下。

我们觉得好像说法身如如不动地在整个法界,报身又成就了一个实报庄严的好看的一个色身,应化身要到处跑着去度化众生,但是任何演绎都没有离开这个实相这个舞台。所以说不管他怎么样,只是为了我们方便了解,做了这个流水性的,这样的一个剥离性的一层一层的一个表达,但是表达完了以后还得收在一起。收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么多的语言文字相,让我们依着这个文字相去分别理解。但是大家要记住,真正的是,大家说理解能够理解真理吗,能够理解到吗?你说理的时候,就是有对有错呀,所以我们才要讲理嘛,对不对?你说解的时候,就是有分歧了嘛,你解得对,我解得不对,那么两个人不一样,这都有对立性,有二元对待的这个层面。你有二元对待的层面,它就不是真理。

为什么?因为真理叫做一真法界真如实相,所以你看后面就开始扫除我们对于这个对立分别的二元法。所以你看这里开始讲到:寂照不二,不管你是寂也罢,照也罢,是分开表达,其实它是一个,不二,是一体的。身土不二,不管你说是清净法身,或者强名说常寂光土,但是土和身它是合二为一的,不是两个掰成两半的一个东西,这个我们最难理解了。因为我们一定理解佛,你看,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呢,我们一理解佛,一定就以为说,他跟我们一样,是有形有相的一个灵动之物,然后所有的国土都是有形有相的不动之物。这样的话就有世界,有有情。然后按照我们这个比例,去匹配佛的境界,说哎呀一定有国土,有法身,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世界的这样的呈现。

在佛的世界里面,法身和国土是不二的。什么叫做性修不二呢,第三个叫性修不二,就是你所有的修行的过程,你也没有离开这个自体本性。你就孙悟空,你再怎么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地去修行,你离不开真如实相这个如来手掌心,所以叫性修不二。真应不二,你的真身也罢,你的应化身也罢,也是不二的,不能割裂开说。不是说从,就跟说美猴王当时变现了好多猴子,是吧,一根汗毛一吹,马上变出来了好多小猴子。不是那样的,是所有的应化身都是真身的显现,本身就是真身,是这样子的,所以叫做真应不二。无非前面讲到的实相之体而已,而且这个实相无二,亦无不二,你看又最后了解,虽然说不二,那你我说二你就理解成有二,我说不二你又认为定性有不二。

所以这里说这个真如实相不能用二和不二来表达,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既然是这样,但是真理的显现是存在的,怎么个存在呢?所以说:是故举体,我们上面讲到的,我们今天讲到的实相之体性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所以说,举体,也就是这个真如实相当体它能够起作什么功用呢?我们来看:是故举体作依作正。十方国土,十方三世国土就是叫做依报,对吧。十方法界的凡圣有情就叫做正报,所以说这里讲到作依作正,就是整个法界,所有国土里面的依报国土也罢,正报有情也罢,乃至圣者也罢,都是实相体所起作出来的万法,所以说作依作正,作法作报。清净法身也罢,圆满报身也罢,这是讲到两种身。

乃至作自作他,就是作自我的认知也罢,他人的认知也罢,乃至这些所有之相,乃至什么呢,大家来看:乃至能说是谁?释迦牟尼佛;所说是谁?阿弥陀佛;能度的诸佛菩萨,所度的法界众生;能信的我们能信的这颗信心,所信的往生净土之法;能愿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心事,所愿的极乐世界就在西方;能持的身口意能够持这句名号,身体可以礼拜,口可以称颂,意念可以观想,对吧,能持的身口意三业,所持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和色身;能生的,能生净土,攒够了信愿行三资粮,所生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常寂光,所有的这些净土;能赞的释迦牟尼佛和六方诸佛,所赞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全部都是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真如实相中的全体实相正印所印。大家知道什么叫做正印所印呢,什么叫做正印所印?就跟现在我们说古代为官,你们看京剧的时候看到了吗,一给他封官,手里捧着一个大印,啪地一盖,这就是证明。民间我们之间有信誉,那你现在公司法人在银行你还存一个印鉴,这都做证明的。

所以说所有的这些万事万法,只不过我们刚才讲到说,浓缩到佛法的这个表达层面和最顶端的表达方法中,说都是实相的正印,如果散开来,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实相的正印。你看我们法也有法印呀,小乘法里面怎么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叫三法印。大乘佛法里面,缘起性空,这叫一实相印,所以我们现在这里讲到的这个就是大乘佛法,就是真如实相正印所印,都是来楷定这个法的。所以大家想想,不仅仅说蕅益大师这里讲的这些,包括我们现前的身口意,我们所修的道业,我们大家所发的出离心,我们将来要所行的六度,所成的福报,积累的三资粮,所得的功德,全部都是这一实相中所正印的。那么退开佛法不讲了,就包括我们每天的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举手投足,全部也是这个实相中正印的。那这样来讲,万法皆是真如实相啊,没有一人不是真如实相之人,没有一事不是真如实相中之事。就打个比方,就跟我们说木头去做家具对吧,木头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那么这个木头里面不具备做家具的这个功能的话,能做成家具吗,做不成家具呀。

但是做成家具以后,每一个家具,每一个器皿是不是都有木头的真如本体呢?这个木头就是实相,所有的家具就是万法,就这样。好了,如果你真能够悟到这个地步的话,大家想,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如实相中之人之事之法,那么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真如实相中的法呢?我们现前一念是不是真如实相中的念呢。那么我们以这个现前一念占据,用什么来占据呀,用南无阿弥陀佛来占据现前一念,就是占据了整个真如实相全体本体的显现,由这个层度来讲,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我念佛号的心也是实相,我的心是实相,佛号也是实相,以我能念的佛的心来念这个我所念的佛,全部都是实相,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体就是实相。

所以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释迦本师在此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实相。到了这个地方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吗?就到位了呀。所以大家想想说到这儿了还要说什么呀?就念佛呀。我以前也看蕅益大师在这里面讲到说,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哎呀,我说这太绝对了吧,那六度万行干什么去了呢?三乘教法就都没用吗?那么多的经典都不如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吗?大家想想,讲到这儿了,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只论念佛,全体当下念佛就是已经得到实相了,已经在这个层面的话,如果你能承担这个核心开示,你如果能够承担,你还要讲什么信与不信吗,就这样了,你信不信都由不得你了,就是实相了呀,你也不要解不解了,已经究竟明了了你还解什么呀。也不论行,也不论证,只论念佛,就是实相。不论信解行证了只论念佛,全体当下就是实相,这就是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就是六字洪名。所以为什么跟大家要学五重玄义,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为难大家了,因为可能这个因缘局限,智慧有限,所以大家听得不一定能够念念跟上来吧,能跟到哪里跟到哪里。

下面的第三个明宗就比较简单一点了,明宗。我们来看: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我们要明白了,首先我们大家要知道,这个经以什么为宗,你听出来了吗,以什么为宗?对,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诀窍。什么叫做宗呢?就是诀窍。我们都爱听个诀窍,有时候学这个法学那个派,还都说哎呀人家有诀窍,都有诀窍的。净土的诀窍,没有一个净土的根本经典,净土的根本论著,净土祖师的开示,不往信愿行上会的,就是会体枢机。你看这里讲到的:宗是修行要径,要径就是直通车,不绕弯路,直达这个目标处。

会体枢机,那大家知道所有的经都是真如实相为体,那我们修不就是为了悟到真如实相吗?悟到真如实相,但是我们现在悟不到,悟不到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入真如实相服务的,显了我们现前一念真如之心,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了那么多的教法。说这么多的教法,内容太多了,各种形式,可是你得有一个总的纲领啊,就是我们说的诀窍,你来引导创建,否则我们不得其门而入,你入不进来怎么办呀,会不到这个真如实相。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体后需要辨宗,知道体,就要知道怎么入这个体,就是以信愿持名,这是纲领。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这是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撒网一样,你把网的周边的这个盘线拽在手里,那么一网撒出去,收的时候,轻而易举就收住了。你叠衣服的时候,你把领子这样一提,马上襟呀袖呀,马上就摆齐了,自动垂下来了,你一叠就叠好了,这叫提纲挈领。

所以体后须辨宗,以信愿持名为宗要。这后面就好理解一点了,又讲到信愿行了。信愿行,我们不仅仅讲了八十次了,八百次都不止了,大家都知道信愿行。但是我们虽然讲了无数次,兑现的太少了。不是这个质量不够,就是这个纯度不高。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说信愿行,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说是诀窍也行,说是药方也可以。当然对于信愿行,我们也是有一种境界,你看,我们常讲到修行人的境界,不是说,刚开始是,哎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又说修着修着,见山也不是山了,见水也不是水了;再修得高了以后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我跟大家讲,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这个信愿行,特别是信愿也是如此。刚刚开始,因为我们没有信没有愿,不知道,所以再再地劝,要导入说:要信,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愿,要发愿往生,要多念佛。入门之后,还是这样,不断地引导,不断地增进,最后终于我们把信愿能够融化在曾经没有的依旧生活中。这就等于说还是一样的山水,就跟到了第三层一样,还是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但是我们已经跟第一层,看山水是山水的那个层面不一样了,为什么?已经下意识地注入了坚固不动的信愿之心,而依然地依旧地生活着。所以这信愿也讲究第三重的山水呀。希望每一个净土行人,在学习这个明宗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这么个修法。

大家再往下看,这是先做了一个交待,后面开始,讲完宗要以后,他讲这个信愿行这三资粮的内在关联。你看: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这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信愿行三资粮,它是一个内在的钩锁关联。连环套,大家见过吧,连环套,你能够把其中任何一个东西能单独拿出来吗,不能够拿出来,它就是这样一个鼎三个足一样,你说这个足和那个足,这三个足之间,你能缺一个吗,一个都不能缺,一缺了,这个鼎就放不稳。你说钩和锁之间这样钩住锁住,什么是钩,什么是锁,你能够给它下个定论吗?不能够分开的,它就是这个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内在关系。所以说千经万论同宣,具足法眼的祖师们给我们讲,汇总成一个修行诀窍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锁在信愿行的三资粮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他说:非信不足以启愿。大家想,不要说佛法了,世间法都是以信为根本而成就的呀。我们很多时候在说信仰信仰,信佛信佛,我信不信净土等等这些,都在说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而日用不知。大家想,如果我们没有本具的这个信的功能,那么佛再怎么教化,我们会有信的能力吗?这个信的能力不是佛教化出来的,是佛引导出来,我们把对其他的信回转到对于真理的信上来,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信功能也是本具的。佛法讲到了信解行证就是开启信,把这个泛滥轮回化的这个能量做一个调整收集,把它转向对于佛法的信。把对于佛法的这种平分秋色的信,集中体现在高度浓缩快捷地体现在净土的这个极难信法上来,就这么调,就这么修,快速地成就这种转化功德。

所以凭信的这个玄关,我们就能够把从染土娑婆到极乐世界乾坤扭转呀。修净土的第一道玄关就是信,特别是他这个信已经不在这种向往也罢,或者我们尝试一下也罢,这种泛泛上而论了,他已经把它设置成一个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决定性指标因素。所以净土法门的信,就是往生因果中的正因的一部分内容,往生正因必须有信。所以这里讲到,你没有信,你看为什么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以导愿,就直接说信是不容你去讨论商量的。大家看到这个态度了吗?没有怎么劝你信,只是如果你没有信,你的愿力和愿行发不起来呀。我们愿意往生西方,就是在信的指导下,才进行这个对于我们心性的一个超越, 这样一个彻底改造这样一个重新投放,愿力,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理想在哪里?这个愿力是我们能不能够承办一个事情的核心,它有承前启后的总动力呀。

所以每一尊佛菩萨都有愿,我们也有愿,但是我们现在的愿力,在凡夫的这种心量的局限中。如果我们在世间的这种每天的愿望呀,有求之心,那就是把这个愿力弄得比较染污,或者很浪费,因为我们的目光锁定就是现前分明之事,锁不定这个六道轮回之事,锁不定九法界的成佛之事,锁不定四生九有的一切有情,我们锁不定呀。虽然口口声声念着: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能顾及到几个众生呢;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连一个都断不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在那法门中游走呀,每天都试图,一会儿这样对不对,那样行不行,不断地来问问问问;佛道无上誓愿成,都不知道,都不想成佛还誓愿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吧,佛也看到没有办法,那么就让我们把愿力先投放,核心集中投放在哪里呢,投放在这个法界之都,整个一真法界的首都中极乐世界上来。

所以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你只有有了这个愿力,才能够把这个持名妙行,给它引导得要念起来呀。所以大家看这个信愿行其实是非常巧妙的一个修行诀窍。为什么呢?它就不让你做假,非常安稳,而且风险系数又低。为什么不让你做假呢,因为三角形它是稳定性的呀。你说你信,好,我相信你信,你说你愿,好,我知道你愿,我怎么知道的呢,我可不是光由着你忽悠啊,我要看你有没有念佛,你有没有去诚敬专精地去念佛,做决定你信愿的水平,这就是净土的功夫。三资粮的功夫是同步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信愿,然后你不念佛,你的信愿是假的。没有持名的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是假的。你不念佛,你的信愿肯定是假的。你念得少,你的信愿肯定是淡的。就是这样而已,这个你是做不了假。

你不要跟好多这个不学佛或者在那儿游走的一些人,大家都听过这话吧,我心中有佛呀。都听过这话吧,谁没有听过,可能自己还说过呢。那会儿没皈依的时候,我心中有佛呀。你心中啥没有呢,啥都有。你心中想中个五百万这个奖,你心中有你给我中一下,你心中当然有呀,你早就想中呀,你中呀,你拿呀,你去银行去取钱去呀。这心中有不是这么说的呀,得一步一步真的做到位呀。我也心中有呀,我懒得讲了,我今天就在法源寺我屋里呆着,我心中有居士林,我有大家听法,我去讲,我心里去讲,我不来呀。你们心中有听法,说我心里想听法,那我也不来,你也不来,谁来讲,谁来听呢?这麦克风自己讲,这拜垫自己听呀,空气听呀?

所以不是这么做的,没有念佛,没有想佛,没有把这当真,你的信愿是虚的是假的,你是做不了假的。当然这个真假人家也不会有人管你,只有自己看着办吧。所以从这点来讲,任何东西都是公平的。佛法最讲平等了,修行也是平等的,就是自己看着办。好,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十点十分的时候再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今天下半场的讲解。刚才我们讲到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蕅益大师确实是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把三资粮的关系这样阐述清楚以后,下面就讲到说经里边的内容,对于三资粮的这个表显也是非常的明确的。你看: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这三句话就把《阿弥陀经》的内容给概括了,把经的内容来论述这个净土的修法,就是以这三资粮为根本的。所以大家看到了,先是说广陈就是大量地去讲解,列举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大家读《阿弥陀经》,后面我们也讲到,列举了什么七重栏楯呀,罗网呀,行树呀,再讲到宝池呀,八功德水呀,莲华呀,再讲到这个天乐盈空,池水灌顶,生到那里的人的生处住处,皆是七宝庄严,激荡我们的信心。

又从正报来讲,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这个功德,在阿弥陀佛来讲,他的一切功德都是无量的,但是以这个光和寿命把时空进行了无限度地延伸和交汇。所以在这个往生的人来讲,寿命也是同佛无量,一旦往生以后,皆能够不退,都到一生补处,也都是无量。所有的这些功德都在无量的这个法内来表达。所以这就叫做经中先陈依正,让我们生起这个极乐世界的向往,无上的向往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生起这个增上的愿力,次劝发愿以导行。这样,第二步就是让你发愿,为什么要发愿呢,要跟阿弥陀佛的大愿要相应。你看,我不信问问大家,你们天天说自己修行净土,你根本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核心所在,就是它的诀窍所在在哪里?因为我们修行,大家说我们修行每天衡量你的指标是什么?断惑证真对不对?就是看你的烦恼断了多少,伏住了多少,心清净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是不是这样子的?

那我要问,净土法门是不是这样子?肯定我们觉得衡量也是这样子衡量的。可是它的核心得度方法不在这个上面,明白吗。就是净土一法不在你断惑的多少,你断惑的本事不是在这上面考核的,是考核你什么呀?你的福报在哪里,遇缘的大小。就是你的成功得度的这个关键点,不在你自己断惑多少,而在你自己这辈子的福报因缘能够遇到的缘分有大有小。缘分小的是遇到了冤亲债主跟你讨债,再好一点的是遇到佛法成为三宝弟子,但是究竟之法是什么?你遇到什么缘,能不能够遇到阿弥陀佛所发的这四十八大愿之缘。就看你遇缘的大小,这个缘最大,就直接一样的碳元素,把你跟一块黑炭,给你浓缩成金刚钻石,这就叫遇缘大小。所以净土的得度的核心点在这儿。你不敢再轻易说我有什么本事什么的,当然你要尽力而为,但是你要知道净土的得度方法在遇缘大小。就看你能不能遇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能不能够生起信仰,能不能够自己发愿而去跟这个愿力对接,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才能够正中下怀,好遇。所以说你怎么遇呢?

你想,大家想想,我们任何方法都是难遇的,只有发愿往生是正好遇上。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次劝发愿以导行,次再说持名以径登不退。既然这样的殊胜,你怎么行怎么去呢?经里面描绘了:执持名号一日到七日,到时候即得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一劳永逸。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些,说一千道一万,说了多少次了,还是搞不明白,总是对这个通途法门偷心不死,可是通途法门是可以修的。一切法门都是好的,是对的,是殊胜的,问题是你方不方便容不容易达到吗,就在这个上面见分晓。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吗?这佛说了这么多的方法,就是都是要把我们叫醒呀,都是方便地把你叫醒。但是这叫醒的方法,它分有的是成功高,有的是下手易,在这个上面没有比得过净土的嘛。

你叫醒的方法多不多呀,你睡着了,怎么叫呢?呼通一下放个音乐,把你叫醒,或者有的人把你摇一摇,再狠劲地把你踹几下,都可以醒呀,这都是方法,大喊一声,把你吓唬一下,冬天把窗户开了门开了,冷风吹着让你醒,所有这些都可以醒。但是问题是你这个方法他买不买账,能不能醒呀。你碰到一个莽汉,你叫醒他,得罪了他,反过来揍你几下怎么办,有的人你叫醒了他,他抱怨,或者他转个身好像醒了又睡着了,都会发生的呀。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个引磬,就像那入定的人,你在他旁边敲呀,不断地敲呀,直到他醒,醒来以后永不再睡,就这个法门。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径登不退。这是这么贯解一下。

下面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这部《弥陀要解》重中之重,就是下面的内容。讲信愿行,那么信的内容是怎么样的,愿的核心力是怎么样的,行是怎么行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特别是信的部分,我们来看: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俗称蕅益大师所讲的"六信"。为什么说五重玄义最重要呢,就是没有讲过这样的对信的要解,对信的要解,从这个自他因果事理上来开发显现信的深度内涵。所以真的是可以说是没有人讲到此地。为什么这次讲这个再再地向大家好像鼓吹一样,不断地提醒,就是这样子的,这六信,看你能不能承担。信自是信什么?就信自性就是佛呀。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莫向外求,就信自,对自己有信心,能成佛,可以往生。净土也是我自心所显,就信这个。信他信什么呢?信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呀,六方诸佛所赞叹印证的呀,就信他嘛。我们啥能力都没有,只有信佛说的,除了这一招没有别的招儿,这叫信他。信因就信什么呢?一句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进去都是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一意念念持佛名号呢。

有这个因不会没有那个果呀,将来必定往生净土,这就是信因信果。信事是信什么呢?你就不要在上边说那些理论,谈那些本质,只单方面地相信十万亿佛土之外真的有个极乐世界,真的有,这叫做信事。什么叫做信理呢?虽然真的有,我不怀疑,可是所有的,娑婆的真的有,极乐的真的有,都是有。但是这个有从本质上来讲,没有出我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则决定生,就是信事。去则实不去,就是信理。那我们一般以为,实不去了就肯定生不了了,因为没有去呀,生到那儿了肯定就去了,这就是凡夫的妄想分别。生能生,去还不去,这叫做圆融无碍,事理圆融,就这么信。所以这里讲到的:信则自他因果事理。那么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就是要知道愿是怎么能够启建的呢,就这两个字:厌欣,欣厌思想。对娑婆,你生起一个厌离心,你不要再跟我讲什么:这不是取舍呀,还是有求之心呀,这么执着,这不是更增加我执了吗?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疑问。甚至学了点佛了,更把这个疑情给放得大大的,你不要说那些了。这是佛说了这儿是苦,极乐世界乐,就让你厌离这儿,欣求那儿。厌离欣求合起来就一个内容,就是掉头转向。你说不要厌离,那你这能放得下么,你明明放不下。你身体上有病了,这几天有病了,哎呀,病后方知身是苦呀,就厌离心出来了,你过几天稍微好点了,一出院,就好了伤疤忘了痛。都是这个样子的,无一例外。你从这个物质上来讲,最近可能有一些逆缘,碰到债主了,被骗了点钱,被弄走了一套房子,车被刮了蹭了或者撞破了一下。哎呀,突然间跟佛法相应了,这个世界太苦了,每天都不自在,又有了一点求生之意了。过两天,出去报了个旅行团转一圈,马上就照片自拍,发得到处显摆,不亦乐乎。为什么呢?还舍不得,暗恋娑婆呀,知道吗。一个修行人就是要跟娑婆世界离婚的呀。

你说那离婚,你们都是有家室的人,那多舍不得呀。天天骂,说这辈子是我的障道的,就是你害得我不能够怎么怎么样,可是你就想跟他过日子呀,到那儿动真格的时候,有的到了民政局了还不想离呀。就跟修行一样,修得修得快出去了又退下来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说是不是嘛,感情破裂了一下了,受了伤害了,好像这个有点看透了看破了。稍微央求一下,祷告一下,对你温存一下,马上就又哎呀老公老婆,又对着好了,舍不得了,又不想离了。就是这个软暖心呀,所以为什么娑婆世界是一个魔乡,魔王的魔。善导大师说: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大火坑,天然的障道场所。我们还说,哎呀你不能太极端了,不能够太这样了。

厌离就是忍,现在我们忍不住呀,逆境来了忍不住,那逆境忍得住,顺境又忍不住呀。所以大家修净土也是这样,逆境来了还好厌,顺境来了要更激荡你的厌。因为什么?因为这个糖衣炮弹你经不起的,天天都是糖衣炮弹,就这样涤荡洗涤你,结果又乐极生悲。就跟《红楼梦》里面那块石头,那什么道人要到尘间走一遭,他说我也想去看看,要知道那个地方,可是有这个乐极生悲聚散离合,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结果一来吃了亏了,堕落到红尘里边了。所以我们就要知道,这个厌就是火里莲花,就是日月不住空。所以他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态,不是消极极端的,是当体就跟般若的这个空性相应的。我们相应了,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而已,因为你离不开么。

断舍离谁不知道,你断不了舍不下呀。你怎么天天说,哎呀出家好,你怎么出不了呢?说往生好,到现在还赖在这儿呢!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这个般若的空性相应就是这样子的。再者只有苦乐的对比,我们才能生起智慧的观照。因为我们所有的现在的心性都浪费在现前的得失,顾及不到两土这种宏观的对比。我们没有,我们就是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对比。咱们俩常在一块儿接触,我跟你对比。人家不是说了吗,就是这人呀,不跟高的比,不跟低的比,就跟他差不多的比。就跟乞丐,他只比你今天讨到几块钱,你讨到五块,我讨到三块,我就烦恼了,他不说那个大富翁一天要几百万的进账,他不跟那些比,他还不生烦恼。所以我们就是这样目光短浅。所以说: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执持名号,都是从执持中来的往生正因,一直执持到一心不乱,到念佛三昧,只有念这个阿弥陀佛。

好,我们下面就开始讲这个六信了。大家来看: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大家看,这段读下来,我们发现了没有,什么叫做信自,以心性,我们本有的心性为自,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的。大家对我们本有的心性我们有自信吗?你说你有自信吗?你肯定看过这样的同修,他非常精进,每天严格地或者过午不食,或者戒杀吃素,或者读诵经典什么,你说他往生呀,他就觉得自己不够格,有这样的。或者他号称往生,他内心还是怀疑说,真的,就我这样的能生吗?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造的业啊。

为什么?这就是对自己本来的佛性,也就是对自己成佛的资质有怀疑。修了很久很精进,就是不能相信自己成佛能够往生。这就是不能够信自。所以这里“自”就是我们本有的心性。你看,为什么成时法师在这里加了一句: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我们这几节课都在给大家讲现前一念的真如实相。现前一念之心,但是你看成时法师添了说:学者须从这里死尽偷心,不可草草。就是你不要这么理解一下,一下子念头就蹿过去了。你在这儿要用心地体悟,我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功德,有什么能量,有什么可能性。你说多有可能性啊,连我们自己,连在座的所有,连居士林,连整个北京城,这个地球都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它的可能性有多大啊。能变地球,能变娑婆世界,就变不出来极乐吗?只要你一念回心,就能够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啊,不是向外求的啊。这叫信自。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一念回心呢,就是不知道这一念的心性非常纯洁,极其广大。我们现在最容易错误地认知,蕅益大师也给提出来了,你看:本非肉团,亦非缘影。我们一般想到了心了,谁不知道心,心在哪儿呀?你们没去过安贞医院吗,还有阜外医院,那是心脏专科呀。

你这儿这个东西一出问题,就要去搭支架,去搭桥。但是问题这只是一个器官啊,胸口的肉团心是五脏之一脏,心脏而已。它不是我们这里讲到的现前一念之心,不是这个心。你不要以为这个四大假和的这个假心,这个物质性的影像,它不是,它不具备灵性功德啊。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广大呢?就是浓缩在肚子里的以为这就是心。为什么不纯洁呢?亦非缘影。什么叫缘影?缘就是攀缘,你的念头呼通呼通地在变动,在分别,没有一件事物能够止住停留住你的攀缘分别心。而在所有的事物上不断执持你的攀缘,而不是执持这个清净本有的自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第六意识这种分别攀缘,就把六尘,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触等等这些缘影,就会有中间内外,赤黄青白,就分别就出现了啊。前边不是讲过了嘛,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可是我们就开始分别内外中间。这就叫缘影的功能,缘影的状态,不在这个层面论。你想,如果我们的心念是这个肉团这个心的话,为什么人刚死了以后,这个心还没有烂,那你的念头哪儿去了呢。

人死了以后,念头哪儿去了呢?为什么没有了,这个心不会动呢,为什么想法没有了呢?那这个肉团心不对,我们一般还都能够理解,非是真心。但是我们都认错在第六意识上,以为是真心。就觉得说如果没有分别,没有知觉了,那不是就死了吗,那还是个活人吗?我告诉大家,没有分别了才是活人,而且不仅是活人,还是圣人。所以说亦非缘影。信自己就是信我们现前的一念,这一念心。你看为什么他形容到:竖无初后,横绝边涯。怎么样的,就是无始无终的现前的,这个真的是非常难以通透。就要用你的这个现前一念心来展示这个现前一念心的理解。不是让你去理解啊,怎么去,已经充满了嘛。就像刚才咱们说的,水已经把那瓶子充满了,你说从哪儿开始从哪儿结束吗,它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呀。

哪儿是开始,哪儿是结束呢,没有嘛。也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啊。没大没小,什么都是没有的事。只有就是这个东西,现前一念。你不要在这上面摆弄它,不要去框架它。这就是现前一念之心。大家知道在《法华经》里面讲到,现前一念,说佛的现前一念之心,佛已经彻见了。彻见了以后,他怎么个彻见状态呢,原经文就是:观彼久远。就是说曾经无量劫的时间,我们根本推算不出来的时间,它就像今天一样,犹若今日。其实今天也是说的多余的,不是说的今天,就是当下一样。过去点尘劫那么多的事,都在现前一念之中。尽未来际,所有的弟子们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度众生,他也给授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也在现前一念心中,他不是说回忆到过去,展望到未来啊。

所以这里讲到说:竖无初后,横绝边涯。你不要在上面动刀子,就是这样的。但是既然这么纯粹,不要忘了,它还有精彩的一面,不是个死板的。怎么精彩呢?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就不变来讲说它是纯洁的。就随缘来讲它是无比广大的,终日随我们。你看,我们现在是不是随缘呢?我们都随到这儿来了。虽然无量无边的随缘,可是本有的这个心性它没有变过啊。就像我们现在随缘,随着我执的缘,起什么啊,起惑,造业,受报,感果,所以现在有生死,到这儿来了呀,被生死给束缚住了嘛。就好比说这个液体水,水它随着暖缘,它就成了水了,再随着暖缘,它就成了蒸汽了,它随着冷缘,它就成了冰块。都是随缘的,但是水的这个湿性,它没有改变过。

整个虚空,它这个虚空,灯照的时候,就明了。灯灭的时候,就暗了。随着明暗之缘,但是它空性有变过吗?所以叫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样的话,十方微尘国土,无量无边,任何一个国土,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心念,全是什么?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你能够信到这个地步的话,肯定我们一念回心,就是转迷为悟,转染成净的愿望生起,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横穿跨越到我们本具的极乐世界中。就信这个就可以了,这就吃了秤砣了。你自己具备的,不是从外边赚来的,也不是从哪儿抢来的,是你自己可以具足这个东西,你家里藏着的呀。只不过你现在藏在你后院,埋在土里边,这个黄金你用不了。你拿出来就用啊,一念去刨,一刨就具足,不要到其他地方,不是偷来的抢来的,这就叫做信自。在这上面,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虑。是名信他。所以大家看到了,信自是以我们的心性为自,信他是以诸佛的教法为他,就是信诸佛说的。大家想想我们都知道,信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为什么呀?《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佛具五语嘛,具足真语、实语、如语,如语就是如理而说的,就是他说的口吻也罢、角度也罢、巧妙也罢,就是正正好在你身上体现,你就乖乖地听就行了,就叫做如理而说,不诳语、不异语。因为他直心道场才修成佛呀,他有一点谄曲虚伪他就不是佛呀。所以我们必然要相信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啊,那么释迦牟尼佛不说诳语,他给我们讲的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难道会是虚假的吗?

这个《阿弥陀经》后面六方佛广长舌,其实他就代表十方三世诸佛法界、任何法界的任何一佛,出广长舌赞叹。大家要知道,出广长舌赞叹不会有假话呀。我以前讲法的时候摘出来讲过这个六信,这个广长舌出来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劫来都不说一句谎话才能得这么个果报,显这么个现象。是真的呀,不是我们现在说这是表法吧,我们在这世界寓言好像听着,这是真的,他的舌头一出来就能盖住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他舌头中的一个微毛孔而已,就这样子。所以你说我们还有理由不信佛吗?再说,我们说实在的,我们信来信去信什么呀,你们也皈过依,皈依佛竟,更不皈依天魔外道,三藏十二部是我所尊,这不就是信佛的广长舌吗?

我们学习,不要说净土了,学习八大宗派,学华严教法,学唯识理论,学禅宗的直指人心,这不都是佛广长舌说的吗?现在动不动在这个微信上发一段子,佛曰,这不是佛说的吗?经中所讲,我们辨别一个道理要有教证 ,这不都是唯一完全依赖,唯一依赖的就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你还想要知道什么呢?所以说,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出娑婆世界为说真理啊,就是要去伪存真啊。阿弥陀佛真实发愿,就是用行动来表达他这个愿愿已经圆满了呀,就在极乐世界兑现了。你说佛为什么要说谎话呀?咱们说不说谎话呀?你说为什么呢?三个,一个是为名,二一个为利,第三个为我呀。算你修行人不为名不为利,你不就为我嘛,把自己描绘的好一点,把自己丑事遮住一点,把自己的好事弘扬一点嘛。

所以在这上面不断地加水嘛,注入这个虚荣嘛。那佛你说图什么呢,人家还图发个财嘛?富有恒沙是佛陀呀。人家还为争个名再为夺个利吗?名满十方三世了呀,还会为我维护我,为什么呀?他已经无我了呀。所以说佛没有理由骗人。我们现在人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佛端身正坐在这如如不动呢?你看看那说谎的人,眼珠子贼溜贼溜地动呀。心跟眼是直通的呀,你们知道嘛。你善于察言观色,为什么要察言观色呢,他这个心细的,一下子感觉他心是虚伪的,眼睛就发虚光,然后又想把你蒙蔽了,然后又想把自己这个虚伪的内心掩饰住,这样来回游走之间,你一下就发现了。但是有时候没办法,只能由着他说吧。你戳穿他了当下还跟你翻脸,所以才称之为善意的谎言,还有一种借口。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你既然信,你凭什么来信呢?

你的信体现在哪里呢?只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什么叫随顺呀?大福德人中芬陀利华才能够懂得什么叫做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听佛说,佛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叫随顺。因为你既然相信佛说的真理,那你还需要讨论吗?大家想想讨论的目标是为什么?是为了辨别对错对不对?那已经是真理了,绝对正确了,你要讨论什么呀?已经说的如此的明朗,你还要理解什么呢?你只有随顺佛说的这个真实教诲,那就是佛说什么就是什么。

好像大家听起来,好像那你说的这样就极端,我告诉大家,这个法就是给上上根人讲的,其实你信了随顺了不假思索了,就是截断众流了。下根人那你在教法上再去摆弄去嘛,也没人拦着你。你吃不消这个法嘛,你懂不了这个无言之教嘛,你不知道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最上上上上的根器呀,佛说的错的都是对的。好了,有人断章取义了,这不是直播出去了,又认为说,宏海法师佛说的错就是对的,这不是愚痴吗?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佛说的错的就是对的,我们以为佛说的道理有些在我们颠倒见中以为他是错的。就跟黄河,我常说,从西东流到海,但是我小时候我们家的黄河是九曲回肠十八弯的,我们家的那段黄河是什么,是从东到西流的,所以我听见黄河是从西到东的时候,我就认为是错的。

不知道我这个视野的狭隘,说我看见的这段只不过是拐了个弯才是错的,我们就以为说佛说的是错的。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讲,佛说的错的才是对的。因为我的认知是错的,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才能够理解到什么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什么都不必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净土法门的见解,你笃定不下来呀,你成功不了呀。每天都有诱惑,你贪恋世间法他用世间法来诱惑,你贪恋出世间法他用出世间法来诱惑。就比如说我最近吧,老有个法师来了跟我吃饭的时候说点禅,喝茶的时候谈点禅,这个禅好呀,你知道因为都是修行人,他一说你就灵,马上心一相应,你马上就流淌到这个自力中来了,用不上他力功夫。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祖师们开示说,达摩祖师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也决不讲禅只说净土了。因为你白说呀,你自己去摆弄,就跟做饭一样,你这辈子你这顿饭能做熟吗?大家知道抉择法门啊,就跟进这个餐厅一样,你是跑到包厢去呢你还是跑到厨房去?跑到厨房你自己摆弄去,又切菜又洗米,怎么怎么样,好像很有情趣,很有这个生活味道,可是你这辈子能做熟吗?你想过没有你能做熟吗?做不熟,我可以打保票你做不熟,你连个菜都洗不消停,不要说去淘米做饭。能端上桌子的算好了,还得动筷子吃的时候,万一你,无常迅速,大限一到,筷子噹儿地就放在桌子上,还吃不进去。那你进包厢,你一点菜,马上他力就给你端上来一盘一盘,你动筷子就吃呀,他的菜还没洗消停呢你就吃饭吃完了呀。就这么个理,你为什么就不能够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呢?是名信他。

我们再来看:信因者,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你看,这是以下下而列比上上。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所以这里的因是以念佛为因。这个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这是法华经里面的典故嘛,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一句佛,这个名号功德一旦扎在你的阿赖耶识种子里面,它必然是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坏,必然要生根发芽,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那这个远因种下去都决定能够成佛,何况你能够一心不乱呀。反显什么呢?你能够念佛念得一心不乱,念念都在西方,这辈子所有的理想都导归西方,最后我临命终时就锁定西方,那么你天天想着西方,你天天念着西方,你将来能跟娑婆世界继续再结婚吗?你生不到这儿呀。跟这儿这个家庭你组织不了了呀,为什么?你不生到西方你都没办法了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嘛,造的是直通净土的因你还想上哪去呀。所以这是从信因来讲,信念佛为因,那么必然有往生为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你看每一次都是什么,决志求生决无虚弃,就是你这里边容不得一点夹杂和怀疑,真的是这样子的。大家知道为什么能感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什么概念呀?就是一派祥和之气,没有一点杂染或者不协调的音调,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没有一点杂念,念念相应念念是佛呀,所以你感的果报就是诸上善人,念佛三昧的因,才能感这个往生成诸上善人的果呀。所以大家想想,所有的万法摆平了说,除了因果还有什么呢,是不是嘛,摆平了说,除了因果还有什么?那么因果在合拢地说不就是现前一念嘛。既然是种瓜得瓜,你看这里有了四种比喻,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最平时处才能见到最真实的利益。就这么生活化,但是它是千真万确的呀,这叫做依因感果,这两句。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就是你在太阳下,你走到哪你的影子一定跟着你,你在山谷里面一回肯定有声来应你的这个响,一喊,那么这就叫做什么,比喻说果不离因,依因感果,果不离因,因果决定成就,决无虚弃,所以,是名信果。这是信因果。

我们再来看,信事者,事就是现象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境界。大家来看: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大家要记住这些关注到这些词,什么叫只今现前一念呢,就是不要在前后摇摆,不要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个中,就当下的现前,就光说现前一念,都是不可穷尽的。那么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也不可尽,为什么呢?因为外境是由什么显的呀,由什么生的,所以这里信事是以什么呀,以外界的境界为事,即是外界的一切现象为事,那么这个外界的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我们的心所显现的呀。那么既然以我们的心所显现,怎么样呢?现前一念不可尽,依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尽,什么个意思?就是我们的心既然心念不可穷尽,依心所现的境界也不可穷尽,对不对?就是你水能弥漫到哪里,这个波浪就能起伏到哪里,就是这个意思。

水跟波是不是一体的嘛,唯水才能现波嘛,对吧,浪是由水起的嘛,唯心才能现境嘛,心到哪里境就到哪里,这个道理你能明白的话,那么,当然是什么呢: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就是你不要在这上面一会说,哎呀,这是表法的呀,说真正有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时候我们会讲说,那是因为人有十万亿的烦恼,所以才有十万亿的阻隔。大家马上就会说,哎呀这是表法的,可能这个没有十万亿佛土,就是现前一念,说了那么多还不知道现前一念是个什么意思。既然你不知道现前一念什么意思,你就老老实实乖乖地说,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呀,这是佛无问自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你不要计较那么多,你真实地相信,然后怎么操作去就可以。

这里特别要说,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大家修净土都知道,说这个是表法之说,你们知道表法这个意思吧,就是这个事物这个说法,是用来表达这个真理的怎么的叫做表法,当然是表法。问题是法在哪呀?我们要理解表法这个内涵,你要知道法在哪里?现前发生和存在的都属于法都是真的呀。所以表法表法,就是表的这个现实之法这才叫表法。你不可以理解成什么呢,说只是一个描述而已而非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形容一个道理,而是什么呢?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子的,十万亿佛土之外才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看,这段话呀,我们把它窜改一下你就可以理解了。怎么可以理解呢,同样你看啊,比如说,我们说成这样: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然后怎么样,实有娑婆国土在我们生活之地最极染污陋劣,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可不可以这么说呢?你既然知道唯心所现的国土,那娑婆世界已经现了这么真切了,怎么会没有十万亿的阻隔而有极乐世界呢,仅此而已,就这个道理呀,生活的现前之地这么染污陋劣,那人家极乐世界就是最极清净庄严了,你不要认为这是什么呢,你看这里有一个词:不同庄生寓言。庄生就是庄子,庄周嘛,不是庄周梦蝶嘛,庄子写的那个《南华经》里面到处都是一些离奇的故事,但是这些离奇的故事,它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是什么呢,他为了讽刺当时社会或者是人事当中的一些不平或者怎么样,他借这个来讽刺世事的。所以他里面比如说他寓言故事里面他讲到说,说有一个人生出来就叫混沌,不是咱们煮饺子的馄饨,是一个肉球,肉球呢他没有七窍,然后大家呢就说这个人太可怜了,在他上面要凿出来个头,凿出来个四肢,凿出来个七窍,结果凿完了以后七窍有了,这混沌死了。虽然讲这么个故事,但是现实中是没有这个真人真事的,这叫做寓言故事。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真实存在,不跟这个一样,是真实的,所以叫做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我们再看信理: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这是以什么为理呢?你看我们刚才讲到了,信自,是以自性为自,自己的心性为自;信他是以佛说的教法为他;信因是以现前这个念佛为因;信果是以往生为果;信事是以境界为事;那么这里讲到的信理是以什么为理呢?是以什么为理?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是以真心实相为理啊。因为说这个事理呀,其实它也是一体的,但是这里为了分门而论为了无碍的圆融地讲,所以才从事又转到理,从理来显现事,这样的话,那么虽然有十万亿土的无量的这个国土的这个事相上的境界,但是它并没有出我哪怕是很微小的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呀,就是极乐世界也没有出现出我现前一念之外。我的心像虚空一样广大周遍,那么极乐世界也出不了这个范畴,这才叫做信理呀。这个道理是这样的。既然你深信我的心性其大无碍,那么极乐世界也必然在其中。必然也在其中,那么我也在其中,阿弥陀佛也在其中,十方国土都在其中,求往生的人也在其中,来接引的圣众也在其中。清净海众在那儿辅佐,在那儿化度。然后化作莲花,七宝楼阁,等等这些都在其中。就是这个道理。既然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这个道理,它就是一体的这个道理对不对。不是分门别类的道理。

大家来看,既然你能深信了现前一念的心性外,那么就必然还能深信什么呢:西方依正主伴,我们不说其他的法了,只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是什么呢,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现前这种世界的呈现,世界景象。正报呢,就是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和已经往生了的清净海众。主伴是什么呢?主,就是阿弥陀佛,伴,就是清净海众。所以就深信整个极乐世界什么呀,无情的山河大地,乃至有情也罢,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现的影像,没有出过现前一念心性所现前的影像,皆现前一念心所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心所现,哪个东西能逃脱出去呢?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逃脱出去是不是?全体的影像都是这个本有理体的显现。这个本有理体,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发挥这些影像。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影像都是理体,对不对。

那么就是这里讲到的说:全事即理。好比什么呢,金子所造的一切器皿,所有的器皿都离不开金子的本性,黄金的本性,金性,对吧。这就叫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虽然这个金性迷昧了以后,一会打造成个脸盆也罢,我们常比喻,耳环也罢,或者项链也罢,这就等于说,迷失了金性而注重了这个它的造型了呀。我们现在迷真着妄,就是迷失了这个本有的自体的智慧,而追求造型了。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为我们这个造型而服务呢。就这个造型,看到了吗?我早上起来要刷牙,这个造型;洗脸,这个造型;刮头,这个造型;还得搭袈裟,穿这个海青,这都叫造型啊。可是这个造型离开我们这个理体了吗?没有,所以叫做全妄即真。就是虽然这个造型的幻相是迷了真心所起的,但是它没有自体本性,当体就是即真,任何黄金的器皿,都没有离开黄金这个东西。

这叫做全妄即真。什么叫做全修即性呢?好,我们明白了造型都是假的。我们一定要回归到本来的圆满中。那么我们的圆满是什么呢?刚刚上一讲不是讲到了吗,什么叫做清净法身,什么叫做圆满报身。圆满报身和清净法身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应化的陋劣身了,咱们这也叫应化身,就要修成圆满的实报庄严身。就等于我们发现了这个项链也罢,这个戒指也罢,这个脸盆也罢,这个金子的造型原来没意义,是轮回的,假的。那我要把它什么呀,打造成一座金佛,就是要修成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身。重这个熔化项链戒指脸盆,一直到再塑成一座金佛供在那里。从开始的熔化到打造,到一步步的装扮这个佛的造型,最后成了一座佛供在那儿了,全体的过程,有没有离开黄金呢?这就叫做全修即性。

能听明白吧。全他即自是什么意思呢?当你做戒指的时候,当你做项链的时候,当你当脸盆的时候,那么就戒指而言是自。就项链对他来讲,是他。对吧。就项链戒指来讲,是自,我是首饰。对脸盆来讲,你是生活用品,也是他。但是自和他,项链戒指脸盆等等这些,能够离开这个被本有的黄金吗?一个黄金质量都是9999的。这就叫做全他即自。说白了,就是自他不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轮回到这里,但是我的心性,佛已经成就到了极乐世界了,但是他的心性和我的心性是一个心性。不仅仅我的色身,我的世界,是我的心所显现的。佛的世界,佛的色身也是我的心所显现的。而且我的这个心和佛的这个心还是一个心,就叫做全他即自,就自而来说他,其实是自他平等,无自无他的。能听明白啊,这个理确实很难讲,所以大家就要相信这个理就可以了。这就叫全他即自。信理,就决定心深信,就要这么信。

这么信完了以后,大家就会发现说,哎呀,从道理上来说,我的心性虽然还没有彻见到,咱们还是凡夫嘛,但是他是周遍法界的。佛的心性,已经彻见到了,他也是周遍法界的。那么,所有众生的心性来讲,有的还是在地狱,有的还是在饿鬼,有的还在人道,天道,乃至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他的心性有见有不见,有多见有少见。但是,还是周遍法界的。我也周遍法界,佛也周遍法界,众生的心性也周遍法界。每一个众生的每一个心性都是一个心性,就是一个法界,这就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理解吗?理解到这个层面以后,大家来看,蕅益大师做的比喻: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个道理你能不能信?一切众生的心性,佛的心性,我的心性,就像在一个屋子里面,点了一千盏灯一样。可能灯有大小,但是光明是一样的。那么从我最小的一点点灯,就是我们凡夫,大一点的好像是圣人,再最大的那一盏,就是佛。但是,一室千灯,那他的光明是不二的,就是这个光的质量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是相互交摄,相互遍照的。这就叫是信理呀。你如果能够把这个道理能信了,往生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吗,往生还有什么难的,怎么苦的吗?一念回心就往生呀。所以大家想想,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什么呢?我们的心性呀,现在随缘随成了娑婆了。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心性,虽然随缘随成了娑婆,可是我们绝对可以随缘随到极乐世界。

佛的心性虽然现在随缘随到极乐世界,他也能够随缘来到我们娑婆。我能够随缘从娑婆到极乐,说明我就能够从娑婆往生到净土。佛能够随缘随的从极乐至娑婆,他就一定能够在临命终时,从极乐到娑婆来接引我,因为是光光互遍的嘛。我能够往生,那么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我能够乘愿再来,一切众生依然能够乘愿再来。然而不管来也罢,往也罢,去也罢,接也罢,来来往往,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同一频率,没有什么第二回事儿,就这么个理,知道吗。就好比一室千灯,光光互照,重重互摄,但是互不妨碍。你的心如果能对接到这个道理,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做真理。你真能够悟到这个层面的话,那么大家都知道往生净土,就是一切佛法中的根本最原始之法,最原理之法。

能够往生,就是千古不变的一个铁案真理呀!就是必然要往生,一定能往生。就是这个往生,就是我常说,就不这样才是怪的事,就这样子。可是有几个人能够承担?没有人敢承担。你真正要悟性悟到这种核心教理,就是佛法就是一滴狮子乳,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想想,为什么要学习《弥陀要解》大德推崇呢,一点都不过外啊。从来就大家想一想,哪有这样掰开揉碎了的干净利落的讲法呀。这叫掰开揉碎了的干净利落,知道吗。你少一句你都搞不懂,但是你想多一句废话都没有,就是没用的话没有。我们能够认真作意,能够自然承担,那么这一段六信法门啊,你就胜券在握了。如果你能够总持在心的话,那还要说什么道理,讲什么方法呢。到此就知了啊。这会儿我们再讲一句说,唉呀真的说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还要悟啥呢?这才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到,什么叫做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不是说让你从此以后就不学经教了。很多人一听以后就是好像,哎呀,这是号召大家都盲修瞎练,不要学教了。

佛说的法都是废话吗?你要领悟,到这才能知道什么叫做身至含元殿无需问长安,什么叫做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才懂,否则不能够懂。所以说讲了这么多,大家能够信得了吗?你又吹牛吧,那为什么动不动有一点儿问题就来了呢?你说你能够到这份儿上还能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修行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即刻就没主意了呢,又来领圣旨了。圣旨还一个善知识处领了还不算,还要到处去问,对比了之后自己再选择。为什么生活中出现了一点状况,就觉得我修的对不对啊?哪出错了呀?还是不够呀?你道理明了了,信愿持名就足够呀。我们现在为什么很苦,就是不能够信。摆不脱为世间法为主导的烦恼生活,把不定这一门能够长驱直入,然后门门都在此门,搞不定。说服不了自己嘛,所以就照不破这个,就不知道修法就为解脱。是要越解越脱,不是要越解越束缚的。你在法上弄那么多干嘛,到处去寻法问法,最后一事无成。每天都精进修行,今生不能够了却。你信了你还有什么呢?所以说这就是六信法门及其重要,决定性的成果。

当然我们最后还用一点时间告诉大家啊,就是这六信也许我们能够听得懂,也许能够理解,或者若有所悟,但是把这六信你要打成一回事是最难的。还记得我们学习《楞严经》吗?《楞严经》里面讲到,六根门头最后见性,闻性,嗅性,尝性其实是一个性,那个性是明心见性的性。其实这六信也是一个信心具足的信。大家知道吗,这六信其实是一个。为什么呢?你比如说信自的话,你看就信自来讲,如果你能够真的信自己的自心本具。那么说的这个理也是自心本具的,讲这个事也是自心所造出来的,虽然前因后果不出自心所造,这些道理全由佛所说,你信了自,因果事理他,全都信了。那么你信他,相信全是诸佛金口所说,说什么是什么,那你还要去了解什么呢?

因果也是佛说的呀,事理也是佛说的呀,你自己现前一念心能够自性本有佛性,也是佛说的呀,你信了他全部都信了。那你信我现前一念,你现在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当来之因对不对,将来感果之因,一切果成熟的之前现前之因,都是现前的全体因果。所以你但凡起一念当下的一念,就马上牵动因果呀,因一到果马上就来,只不过我们有烦恼,所以流淌成前因和后果而已。因果是同步具足的,既然有因果,那么事和理就是在因果中体现的呀,自和他都不出因果的范畴。所以信了因果,自他事理也在其中呀,唯有因果。你信事来讲,你信现象上就是这么一个国土,就是那么一个极乐,就是十万亿佛土。那你从事相上来讲,你信自己,佛说的我有佛性。信佛说,他说的教法。信因果也是事相上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事相上的具体体现,才能表显出来这个究竟之理,这不是信了事,所有的因果自他理都信了吗?

你信了理,你信一切万法因缘之法当体都是真如实相。无所局限,无所不包。但能信的纯粹。你说你还有什么自不自,他不他,事不事,理不理,因不因,果不果的嘛。就在这里边了,顺理成章的这么一个了。所以说这六信你不要把它听繁了,就是繁琐的繁。你要越听越简单,发现说六信六信,虽然有六,就是一信,就仅此而已。你能够从信门一门入,全体承担。所以今天讲的,我也不是觉得说,大家一下子就开了圆解什么,能信一点是一点。能有一半的人信就好,能有四分之一就算可以,能有十来个也行,最后有一个真信了你往生了,我们全落在这了,你难道能不管我们吗。所以说,如果不能够从六信入,我建议大家信因,信他,信事。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好入。你要相信我的因,一定要把握好。你这个现象总可以信吧,佛说十万亿佛土。你这个信他,佛说的话你总不可以怀疑吧。你在这方面,理上你通不了,自己的这种心性你也感知不到,那么果报还在当来你也不可触摸,那你就相信因,相信事,相信他。就哪怕说这个因你也把持不住,事你也了解不了,也不能够顾及得到,最后化繁为简,你就只信他就可以了。六信里边,就信佛说的,就回归到释迦牟尼佛决无诳语,弥陀慈父决无虚愿,六方广长舌决无二言,就这么一信就落停了,再没有二话,不说了,你就剩合掌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