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本卷下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彼修差别分第六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麁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摄大乘论本增上戒学分第七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柰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毗柰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摄大乘论本增上心学分第八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麁重故。
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
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瞋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分第九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诸菩萨自性, 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 不异计于真。
诸菩萨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义种类。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及如理作意。
诸菩萨所缘,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无我性真如。
诸菩萨行相, 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 彼所知无相。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 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 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诸菩萨任持, 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 为进趣增长。
诸菩萨助伴, 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到彼岸性。
诸菩萨异熟, 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证得。
诸菩萨等流,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自体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 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 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得最上自在。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种种极重恶, 由唯信胜解。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得成办相应。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 非世法所染。
如痖求受义, 如痖正受义,
如非痖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 如愚正受义,
如非愚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 如五正受义,
如末那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 求论,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应知加行等。
如人正闭目, 是无分别智;
即彼复开目, 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 是无分别智;
于中现色像, 后得智亦尔。
如末尼,天乐, 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 常离思亦尔。
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与境无有异, 智成无分别。
应知一切法, 本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无分别智无。」
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
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 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 说此最高远。」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
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摄大乘论本果断分第十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断谓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此中有多颂:
「诸凡夫覆真, 一向显虚妄;
诸菩萨舍妄, 一向显真实。
应知显不显, 真义非真义,
转依即解脱, 随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尔时由此证, 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 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不得。」
摄大乘论本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覩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法轮、入大涅槃故。
此中说一嗢拕南颂:
「相、证得、自在、 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 念、业:明诸佛。」
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三、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有为无为无二为相,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异性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无量相续现等觉故。此中有二颂:
「我执不有故, 于中无别依;
随前能证别, 故施设有异。
种姓异、非虚、 圆满、无初故,
无垢依无别, 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
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略由三处:一由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颂:
「诸佛证得五性喜, 皆由等证自界故,
离喜都由不证此, 故求喜者应等证。
由能无量及事成, 法味义德俱圆满,
得喜最胜无过失, 诸佛见常无尽故。」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此中有多颂:
「怜愍诸有情, 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 四意乐,归礼。
解脱一切障, 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脱,归礼。
能灭诸有情, 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 常哀愍,归礼。
无功用,无着, 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 能解释,归礼。
于所依,能依, 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 常善说,归礼。
为彼诸有情, 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 善教者,归礼。
诸众生见尊, 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 开导者,归礼。
摄受住持舍, 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 随证得,归礼。
方便,归依,净, 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 摧魔者,归礼。
能说智,及断, 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归礼。
处众能伏说; 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 摄御众,归礼。
遍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 实义者,归礼。
诸有情利乐, 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 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 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归礼。
由行及由证, 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 最胜者,归礼。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 皆能断,归礼。」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 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 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 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 非见人天等。」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
「佛无生为生, 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 诸佛具三身。
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 他利无是思。
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或现等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
佛于非圣法, 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 最胜自体住。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 非六根所行。
烦恼伏不灭, 如毒咒所害,
由惑至惑尽, 证佛一切智。
烦恼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 诸佛不思议。」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此中有颂:
「因、依、事、性、行, 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 无故非导师。」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颂:
「一切障脱故, 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槃, 毕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见故,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覩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覩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既不施设,无教无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颂:
「佛微细化身, 多处胎平等,
为显一切种, 成等觉而转。」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
此中有二颂:
「由所作究竟, 舍不乐涅槃,
离轻毁诸佛, 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 为极速成熟:
故许佛化身, 而非毕竟住。」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颂:
「佛得无别无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如是因不应理。」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摄大乘论本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