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七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问曰:「应说回向义及说方便义。云何回向义?云何方便义?」
答曰:「若回余处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无量种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集诸善根,为欲证得一切种智,依于世谛境界般若,回向方便普令转来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依于世谛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菩萨不共道功德等,增长胜法置于无量果报之中,是故名为回向方便。
「又以同胜回向故。此明何义?以略说菩萨摩诃萨有二种回向。何等为二?一者、同回向;二者、胜回向。同回向者,一切善根皆悉回向萨婆若智。胜回向者,如《无尽意修多罗》布施果中说:『须食与食,具足命辩色力乐故;须饮与饮,离渴爱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乐、施灯得眼、施音乐者得净天耳,如是乃至施髓脑者得金刚身坚固不坏。』如是等。又同回向者,为与一切众生乐故。胜回向者,未生信心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无闻慧者令得闻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进故,若有憙忘者令得忆持故,若心散乱者令得禅定故,若无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悭惜者令成就舍故,如是等。又同回向者,为满六波罗蜜故。胜回向者谓舍外事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大富资生故,舍手脚等一切肢节,及以诸根为令一切众生具足诸根手足等故,如是等回向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
「又为欲清净诸佛国土,是故回向。此义云何?菩萨为欲清净四种义故,檀等诸白法回向佛菩提。何谓四种?一者、为欲清净诸佛国土;二者、为欲清净菩提之心;三者、为欲教化淳熟清净众生之心;四者、为欲清净一切佛法。而菩萨不为得世间位故回向,不为求于自身乐故回向,不为取声闻辟支佛地故回向。又施等布施远离尽因回向,以诸菩萨取一切种智因,是故菩萨善知回向方便。
「又菩萨有四种事,施等功德尽。何等为四?一者、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求于世间人天生处;三者、无回向方便;四者、亲近恶知识,如是菩萨一切施等善根尽灭。若菩萨行布施等,若三种法常现前者,菩萨尔时施等功德远离尽因能成一切种智。何等为三?一者、正遍知菩提心;二者、怜愍众生;三者、不违如来言教。
「又以摄受方便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乃至摄取微少善根能成就广果,以即彼布施等世间众生取天人果报,即彼布施等诸菩萨摩诃萨取佛菩提,是故菩萨成就回向方便,如如来方便修多罗中说:『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方便智,乃至舍一口食施与一人,则能遍满一切众生。何以故?以菩萨有方便智慧故,以一口食乃至施与畜生,而心常共一切众生,以彼善根皆愿回向一切种智。菩萨布施为二种事,是故施与一切众生:一者、求一切智地;二者、回向大菩提。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施布施时,六波罗蜜皆悉满足。何以故?以诸菩萨摩诃萨见乞索人时,摄伏悭嫉心增长大舍心故,即得成就檀波罗蜜。又诸菩萨以自身持戒布施持戒人,所有破戒人令成就持戒,是名菩萨摩诃萨尸波罗蜜。
「『又诸菩萨慈心、不瞋心、定心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又诸菩萨布施佉陀尼、蒲阇尼等种种饮食,身口意业去来进止,是名菩萨摩诃萨毗离耶波罗蜜。又诸菩萨施布施时专心一念欢喜,不散乱、不求余事,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又诸菩萨施布施时,观察法相,谁是能舍、谁是能受、谁受果报?是菩萨如是观察不见一法,以不见一法谁是能舍、谁是能受、谁能受果?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是等方便修多罗中所明回向方便应知。」
问曰:「应说净不净回向,如布施中有净不净,此回向中亦应如是有净不净。云何净?云何不净?」
答曰:「因修行果如余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
「成就慈心者。」
问曰:「何故如来说善知回向方便后,次说成就慈心?」
答曰:「持戒布施是散乱心,修道功德决定感于欲界果报,菩萨以回向方便摄取决定欲界果报,转求大菩提示现彼果不定、示现善能修习菩萨道故。又持戒布施是三昧心修道功德,决定感于禅地果报,菩萨以回向方便摄取决定禅地果报,转求大菩提,示现彼果不定、示现善能修习菩萨道故,是故如来说回向方便,复次说成就慈心。此明何义?以诸凡夫不如实知真实法界,无始世来修习无智,以无智故不能远离我我所法,以其妄执我我所故,为色境界,爱心所缠,是故心常求世间果作极恶行,自然成就世间果报,修行戒施决定成就同界果报。而菩萨心见诸世间所有一切种种过患,见于涅槃安乐利益,善能觉知真实法界,善知因缘有为诸行。其心唯为无上菩提修戒施等,为欲救度世间所有堕坠嶮难放逸众生持戒布施,虽不取彼世间果报而为众生修一切行,不为自身取于果报,增长所修大功德力,心能摄受回向方便,随顺成就求处果报。」
问曰:「应说四无量。云何菩萨成就四无量?云何行?云何世辩?云何体?云何相?云何地差别?依止何处,观何境界,观何法?云何相应?云何得?云何成就义?」
答曰:「云何菩萨成就四无量者,以其不同外道等故。此明何义?诸外道辈虽复修行四无量行,以为爱心之所润着,是故成就色界果报。又声闻人、辟支佛等,一切善根皆为自身,其心常为自身乐故取于涅槃,畏烦恼热为伏诸结,修行无量非为众生。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其心常为一切众生,修行诸行皆悉转施一切众生,以慈悲心起戒施等,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虽为世间极恶过患之所逼恼,以为不舍诸众生故,为灭一一众生苦恼,毕竟寂灭一切苦恼,观察无量诸众生身,一一身有无量种种苦恼差别。复如实知一一方便,救彼无量苦恼众生,以无量时虽见涅槃界观无量众生,能得成就无量佛法。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成就无量。
「又以遍取果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等修行无量无边行故,慈等无量,是故菩萨成就无量。如《无尽意修多罗》中圣者无尽意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菩萨修慈亦不可尽。何以故?菩萨之慈无量无边,是修慈者无有限齐等众生界,菩萨修慈发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虚空无不普覆,是菩萨慈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不普覆。舍利弗!如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菩萨修慈亦复如是,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虚空无尽故众生界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修慈亦不可尽。』如是等。
「又为安隐他与功德故,起心修行。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修四无量不为自身,为一切众生,为毕竟安隐一切众生与功德心,是故成就。如《无尽意修多罗》中无尽意菩萨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是慈能自拥护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无诤,是慈能断一切瞋恚嫌恨。』如是等。
「云何行者?谓有所厌。此明何义?依厌所得四无量者,彼初禅地所有无量厌欲界得,如是乃至第四禅中所有无量厌三禅得,而后时作方便后时现前。」
问曰:「何等名为无量故修行方便?」
答曰:「慈依亲起。此明何义?菩萨若欲修四无量,彼时心于一切众生三种分别:一者、亲分;二者、怨分;三者、非亲非怨分。于亲分中复为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于上亲所起与上亲安隐乐心,所谓父母及余尊重诸师僧等。以无始来习极恶,心难可平等,是故如是分别报恩,于亲分中不能平等转转修习。
「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增上亲中,若怨分中心住平等,如与父母乐心无异。尔时名为成就慈心,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应知。而舍无量从于非怨非亲分中起乃成就。
「又诸菩萨摩诃萨等,不离烦恼修集禅地方便无量,若断烦恼摄取初禅无量,如是四无量次第成就应知。
「又四无量说有三种:一者、众生观;二者、法观;三者、无观。初发菩提心菩萨未知众生相,同于外道、声闻辟支佛观无量,是名众生观无量。
「又诸菩萨即彼众生观无量,次第渐渐增长胜上,如实知众生相修菩萨行,未知一切有为法相,依假名众生、有为诸行起众生相戏论,即取此有为行以为众生,名为法观无量。
「又诸菩萨能如实知有为行相,得无生法忍,从慈心后次生平等观般若,说名慈心,名为无观无量,如共慈心相应觉分。此明何义?如慈心后次生择法觉分而说名慈,如是慈无量后次得平等观般若,说名慈无量,是名无观无量。
「又诸菩萨摩诃萨等,为与他乐,从慈心故起一切行。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等所起诸行,一切皆从慈心而生,以为利益他众生故、以为安隐他众生故。以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般若从慈心起,与一切众生安隐之乐,似于慈心。说名为慈。
「又世谛境界法,第一义谛境界法,迭共相依增长有力,能广修行成就无观,说名善清净、说名慈心。云何名为世谛境界为般若因?以诸菩萨见诸法体,依慈悲心观察众生,所作之事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是义故,不舍众生所作之事,是则名为世谛境界慈悲等法为般若因。
「云何名为第一义谛境界?般若为世谛境界慈悲等因。以诸菩萨欲清净世谛慈悲等法,以知依止众生行相起诸烦恼,观察烦恼深众生行相,以如实知烦恼从众生行相起。是故菩萨远离慈等不清净因一切烦恼,是名般若能为世谛境界法因。诸菩萨等如是修行般若方便广修诸行,是故成就无生法忍,彼时无观不舍众生所作事因,清净究竟慈心名字慈心,说名慈心,是名无观。
「云何世辩者?释彼无量名,以能观察无边众生,故名无量。
「云何体者?慈悲心体者,不瞋善根是。何以故?以对治瞋法故。又对治可瞋处是名为慈,对治不可瞋处是名为悲。又对治起舍众生心是名为慈,对治打众生心是名为悲。是以求功德故能生无量,非求过故能生无量。何以故?以诸菩萨乃至断善根人,若求功德见净业果,乃至阿罗汉边若觅过失,见恶业果。何以故?以见罗汉现身中受不善业果,不见过去余业不尽,谓阿罗汉今身造恶。以是义故,于阿罗汉不能发起慈悲无量。喜心体者,谓喜根是;舍心体者不贪善根是。」
问曰:「若如是者,则非贪欲及害根等对治之法?」
答曰:「不然。以不瞋善根相应法故,故如是说。」
问曰:「若舍心能对治贪法,不净观亦对治贪法?」
答曰:「汝知何等贪法舍能对治?何等贪法不净对治?」
问曰:「不知。」
答曰:「汝听!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此四无量共心展转五阴为体。
「云何相者?与众生乐相安隐众生,是名慈相。拔众生苦相灭相寂静相怜愍众生,是名悲相。离不乐心相嫉妬对治法,是名喜相。舍爱不爱相利益一切众生事因相违之法,自然纵任,是名舍相。
「云何地差别者?除喜无量,余三无量在六地中应知。何等为六?谓未来禅及中间禅、四根本禅是名六地。初禅,二禅有喜无量,余三无量遍四禅中,以喜无量喜根为体故。
「依止何处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现起四无量,非是余处。何以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见众生苦起与乐心,见众生苦起拔苦心,以色无色界无苦恼故。又是恼害等对治法故。此明何义?以四无量对治害等法故。以是义故,经中说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离害心,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离瞋心,修行喜心下中上成就离不乐心,修行舍心下中上成就离贪欲害等心,色无色界贪欲害等皆悉无有。』以是义故,在欲界中非色无色,虽在欲界唯三天下,非郁单越。
「观何境界者?谓慈观乐、悲观拔苦、喜观喜境界、舍观舍境界。
「观何法者?谓观欲界众生五阴之身,或观二阴。又若共心同类彼则五阴,不共心同类彼则二阴,或观无心众生,或观一阴众生,或观二阴众生。」
问曰:「有经中说,慈悲喜舍普遍一方虚空法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说观于众生。其义云何?」
答曰:「遍十方者,谓观一切依世界住所有众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谓遍覆彼器世间。言普遍者,示现依彼器世界住所有众生。
「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众生,二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三禅。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四禅。又慈观欲界乃至三禅。何以故?以慈心观乐境界故。又乐根从欲界乃至第三禅故,悲观欲界至初禅。何以故?以悲心观苦境界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又苦根从欲界至初禅故,喜观欲界乃至第二禅。何以故?以彼喜心勇悦相故。又喜根从欲界乃至第二禅故,舍观欲界乃至四禅。何以故?以舍舍相观故,又舍根从欲界乃至第四禅故。
「又有人言:一切无量唯观欲界众生。
「云何相应者?初禅二禅地喜根舍根相应,第三禅地乐根舍根相应,未来禅中间禅第四禅地舍根相应。
「云何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禅者,得三无量除喜无量。何以故?三禅已上无喜根故。又欲界生离烦恼者,及在初禅二禅生者得四无量,如如来修多罗中说:『慈无量者至遍净处以为边畔,悲无量者至虚空处以为边畔,喜无量者上至识处以为边畔,舍无量者无所有处以为边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禅所摄故。』此明何义?以无量从无边虚空处以为边畔,故如是说。
「又有人言:彼处圣道以无量名说。何以故?以可化众生有如是根,闻无量名来入圣道故。
「复有人言:依彼对治觉分菩提分说。此明何义?以第三禅对治觉分,即彼觉分以慈名说,如是乃至无所有处依彼对治以舍名说。
「复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义?以慈观乐而乐受,乃至第三禅中以悲观苦,而无边虚空处共色相违,以喜观无乐而无边识处识喜住故,以舍观舍而无所有处,舍无所舍说名为舍。复有余修多罗中说:『大德舍利弗!初发心菩萨以四无量观于众生,名众生观。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观己行故名为法观。菩萨摩诃萨得甚深无生法忍,名为无观。』」
问曰:「四无量者观于众生。云何复言观法、观无?」
答曰:「为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故。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修一切行,皆以般若为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说,以彼慈能乐他相故,如是菩萨舍自身乐,般若波罗蜜与他乐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说,是故观法观无皆是慈悲般若。
「复有人言:无观慈心,以慈名说。此明何义?以诸菩萨观察众生,复为自身推求远离烦恼方便观有为行,得甚深无量心时,即得毕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诸众生无智所覆不能如实知见法界,我当令彼诸众生等,渐渐次第得入正道。』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诸比丘过去七年修行慈心,世界成坏经由七返不来生此,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等。」
问曰:「若四无量所得果报非欲界者,云何如来经中说言:『修行无量所得果报,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
答曰:「彼经中依三地无量作是说。此义云何?有欲界地果报无量作转轮王,有初禅地果报无量作梵天王,有二禅地果报无量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报作帝释王及转轮王,根本地禅所有果报,作梵天王生少光天。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外道师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师善眼世尊获得神通离欲界烦恼。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多有无量声闻弟子,有无量百、有无量千、有无量万、有无量百千万。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声闻,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四梵行离欲界烦恼,修四梵行生梵世间。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乃至人中如是等。尔时,外道师善眼世尊生如是心:「我今不是,云何乃与弟子一处去一处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诸比丘!彼时外道师善眼世尊修上大慈入第二禅生第二禅。』如是等。」
问曰:「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为利益他,于诸众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胜心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而不为弟子说生少光天法?又复有难,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有所说法胜于佛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来声闻亦有入恶道者。」
答曰:「此无过失。何以故?菩萨观机而说法故。此明何义?以彼外道婆罗门等长夜思惟,初梵天处是究竟处,随顺乐心而生彼处,不能修行生第二禅四无量行。以是义故,菩萨善知彼弟子心故,不为说生第二禅四无量行。又以无力故。此明何义?有人说言:除佛出世,无有外道能具修行二禅无量生第二禅,唯除大力诸菩萨等。又言外道法胜佛法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外道取世间果故。
「又以时节故。此明何义?有如是时,多有众生生善道处,何况复有无量众生修行无量!
「又言如来弟子入恶道者,非如来过。
「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三种行:梵行、天行、圣行。梵行者,谓四无量。天行者,所谓四禅。圣行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
「以何义故说四无量名为梵行?」
答曰:「以四无量梵天因故,又以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对治非梵行故。」
问曰:「何故色界诸善根中,唯说无量以为福事?」
答曰:「以为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义?世人多于他利益中生功德相,余利益中不多生故。」
问曰:「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四种人能生梵功德。何等为四?一者、器世间地未有塔处于中立塔;二者、种植园林施四方僧;三者、和合先破坏僧;四者、能生四无量心。」问曰:「若修四无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等三得梵天果,此义云何?」
答曰:「依梵行说是故无过。此明何义?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人依梵如来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又依修梵行者施与园林,如是施者得成就梵福。又依圣道修习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义?立塔等三成就梵天果报,功德非一向同四无量果,而彼少分相似义故,如人成就四无量心,彼人则为摄受众生成就无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人于彼器世间中,未有塔处立舍利塔,施僧园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无量福德,以是故言修四无量立塔等三有相似义。」
问曰:「梵行功德其量几何?」
答曰:「有人说言:随何等业得转轮王,王四天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帝释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作魔王,于欲界中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梵天请佛转于法轮随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是。」
问曰:「复有其余修多罗中,如来说言:『若有人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为何义故作如是说?」
答曰:「诸佛如来所有境界不可思议,一切禅定不可思议,一切诸业不可思议,如是等。复有人言:若人能与无量众生无量安隐,以是故说彼外因缘不能伤害。
「又彼人忆念色界四大。此明何义?以彼修习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于色界成就色界四大之身。以是义故,外诸因缘不能伤害。」
问曰:「以何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修行慈心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舍?」
答曰:「以利益他多修行故。此明何义?修慈悲心与乐拔苦,依慈悲故起心修行,舍布施等得无量福,而喜舍等不能如是。此义云何?以彼喜心见他众生自修善业自得受乐,彼人生喜,以是故喜。舍亦如是,以他众生自心分别瞋心爱心及无害心,故名为舍。以是义故,喜舍福少、慈悲福多,以慈悲心成就与他无量利乐,非是喜心舍心成就,以对治瞋名为慈心,不瞋善根以为体故,以最胜义对治于瞋。何以故?以瞋心故舍诸众生,与一切众生利益事相违。是故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对不利益众生事,因此经中说修行对治慈悲心等。
「又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皆慈悲心以为根本。此明何义?即此修多罗中说不退转心,成就发菩提心因,彼发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心以为根本,则能修集无量功德;非喜舍等。以是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慈悲多生功德,不言喜舍。是故《十地修多罗》中说:『彼菩萨发菩提心,是心以大悲为本。』如是等以毕竟成就大慈大悲身口意业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业依慈悲心起,与乐相应说名慈心,以见世间因中说果。譬如世间木作画作因中说果,成就无害身口意业,以悲对害心,不生他恼乱身口意业故。」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