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其中一位即为唐代的澄观大师。

澄观大师(737年—838年),别号大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为华严宗四祖。莲池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中称其“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瞬”。

大师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融会各家宗说,大力研习、弘扬华严。

大历十一年(776年),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写《华严经疏》。

建中二年(781年),大师下笔著《华严疏钞》。动笔前先祈求瑞应,当夜梦见金容山立,光相莹然。醒后知道是光明遍照的征象,从此笔无停思。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又梦到自己化身为金龙,头在南台,尾在北台,宛转凌虚。须臾间变为数百千条龙,蜿蜒青空,分散四方而去。这是法义流通的征象。

随后,大师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时至今日,《华严疏钞》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华严经》最完整、最详细的注疏。

贞元十二年(796年),大师应诏协助般若法师翻译乌荼国王贡献之《华严经》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又应诏作疏解释,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

次年,大师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

文宗开成三年三月,澄观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嘱后便跏趺而寂,世寿一百〇二,僧腊八十三。文宗以师为先帝所崇仰,特罢朝三日,重臣缟素,举国哀悼。

大师一生宣讲《华严经》五十遍,设无遮大会十五次,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被称为七帝之师。座下有弟子一百多人,其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宝)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澄观大师修行卓绝,以“十事自励”,世人称为“清凉十愿”:

一、体不捐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经;

四、性不染情碍之境;

五、足不履尼寺之尘;

六、身不触居士之榻;

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八、舌不味过午之肴;

九、手不释圆明之珠;

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为什么说澄观大师就是华严菩萨呢?

据《清凉山志·卷三》记载,澄观大师圆寂后,有位梵僧来中国弘法,路过葱岭,见有两位使者凌空而过。他以神通止住二人,询问来历。二人答:“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上神明,到中国请华严菩萨的牙舍利回国供养。”

这位高僧来到长安后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开塔查验,果然发现大师遗体缺少了一颗牙齿,只剩三十九颗,通身光明莹润,舌头鲜红如莲花。大家这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利益有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皈敬偈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皈命十方极三际   尘刹圆明调御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毗卢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真法性   所流圆满修多罗

一一尘方佛会中   普贤文殊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测量无边法界空

愿承三宝同体慈   句句冥符诸佛意

俾令法眼常无缺   尽众生界如普贤

回兹胜善洽群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