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下面我们还是合掌端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又到周一,跟大家依然一起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在结尾给大家讲到舍利子,舍利子是佛的首席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的名字缘起给大家做了一个交代。

今天开始,我们要讲色空不异的这个《心经》里面的经典名句。因为一直《心经》的智慧是贯穿着佛法的空性来进行的。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心经》的时候,一个是从逻辑上来对空性做一个了解,另一个是从心性上来,这需要我们进行领悟和相应。这个层面我们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佛门里面有一个描绘,就是说修行人刚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一切的世间的真实情况是历然存在的。修一段时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因为把它空掉了。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终极最终的一个完美境界。第三层的境界反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在空性的背景下不著相地来领略山水。

所以由此我们也要心里有个底,这个底要交代给大家,就是我们再怎么讲空性,大家要知道,用语言思维来进行诠释,我们常说的用言诠,它绝对不能够等同于空性的境界,言诠是并不等于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依着言诠,诠释的诠,才能够随顺着言诠的智慧能够通往空的境界。那么当我们住到空性的这个境界中的时候,不管包括空性境界的当体和言诠本身,也全部在这个空性的囊括之中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这个上面,我们就既可以从逻辑上来一层一层的剥离思辨,也可以从心性上来体悟说,哦,原来空性真正现前的时候并不是说抛弃什么东西,而是圆满地能够包容一切色身诸法。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今天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我们就是要先开始来谈一下为什么要这么讲。这四句话是《心经》里边最为可以说是代表性的纲领,它对于空性的解释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但为什么这里说用色法来作为一个根本的代表来详细列举呢,这因为色法是我们最容易能够触摸体悟得到的,五蕴之首。那么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色的一个微细上的了解。一般我们都说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真正的严格地来讲,这个色法它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别的。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尘里边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色,也就是说可见可对的色。就是我们可以面对它,可以接触到,可以看见,这样的一种物质相。它是有相的,比如说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等等这些,我们都能看见得到,感觉得到,相对得到,这就叫可对可见的色。还有一种色法就比较隐晦了,它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也就是我们眼睛很可能看不到它,但是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接触得到它的质感。你比如说我们说声香味触,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声音明明是声音,怎么是色呢。因为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耳根能够接触得到,分辨得出来。这是古琴的声音呢,还是喇叭的声音呢,还是大家在嬉笑怒骂呢。这就叫做可对不可见之色,也属于色法。更为隐秘的一层色法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也看不到,也接触不到,但是它就是一法。我们说的法尘,就是第六意识进行了别的时候,就是去接触法尘之色。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色法一共囊括了这么多的内容。但是基本上我们这里都是以五蕴之色,以这个可对可见的色一般作为头版头条。

所以这里讲到色空不异的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也是害怕把大家给绕的绕晕了,越绕越晕了。所以我想我们讲《心经》,把它的简处我们用繁来讲,把它的繁处我们用简来讲,简洁明快地一讲,反而更容易了解。所以这一段这四句话,我们这样一气呵成地把它讲了。什么意思,因为色是五蕴之首,虽然有形有相可见,但是它是虚妄之相。如果以深般若的智慧来观照,它是当体了不可得的,像虚空一样。不但色了不得可,色也是空的这个认为感觉也是了不可得,所以又叫做“空不异色”。先说“色不异空”,又说“空不异色”。这是为了防止人们在世间在说空的时候就以为有一个真实的空相,色法空掉的一个空相。所以为了说明说这个色空之后的空也同色一样是空的,故这里讲到说色不异空,空之空也不异于色之空,空和色都是空的。因为空也是世间法,虽然没有体相,但是有一个概念。这大概就是前两句。

进一步又担心人们不能够放弃,也就是不能够用空性的般若来相应这个道理,所以又进行了一个双遮双照的功能说明,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白了,就是色如空一样不可得,空如色也是空一样,不可得。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相互扫除执著。所以说这个很巧妙,说空是为了显示色是空的,说色是为了显示空是空的。所以说,说色空是为了显示空色皆空,这叫做大空,我们常说的毕竟空。这四句话就是这么个意思,请大家仔细体悟,认真理解。

这一层是从逻辑思辨上我们知道说原来色法是空的,然后认为色法是空的的空法也是空的,就说明这么个道理。但是我们从心性上去领悟的时候,不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进行一个理解。因为我们这样立足于我们本有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密藏之心,法界之心,遍法界的真如之心。这个心是其大无碍,我们常说竖出三世,横超十方,哪哪都是。这个心也是我们说的本有的佛性,成佛了以后也是打开了这个心。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是也具足本具的这个心,一切万法全是由这个唯心所现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凡夫的认知是什么呢,大家要认真听,这四重从表达和比喻上也是能把色空不异这四句话能够讲得非常透彻。就是说凡夫认为有一个真的物质的色法在我们心外,他不知道一切都是心变现的。心外有色,他就会把心和色分成两样,不知道色是从心而所生变现,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呢。这就叫色不异空,色是不可得的。同样,听到色是空的以后,又有了一个空的概念。

凡夫就以为空又在心外,不知道空也是其中的一法而已,这一法也是由此心,我们每个众生的这个真如,般若波罗蜜多心所变现所生的,空由心生。既然空由心生,那么和色法一样,心了不可得,空也了不可得,所以叫空不异色。既然都是由心所变现,都是了不可得,那么色空就不是两个事,它是相即,是唯一,而非异的,不是异的,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色并不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而是当体就是空的。好比这个色的自性本身是空的,不是色灭了以后才有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就好比我们常说,水中映现出来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它当体是空的,不是说水中的月灭掉了以后才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那么正因为水中没有月亮,才能够映现出来月亮,所以反过来说,空即是色,空性中显现一切色,一切色当体即空,这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从心性上去了悟。

那就说明一切法都是从空性中而显的,三世的因果,善恶的报应,所感的苦乐,包括凡圣的转化,修行成功,从娑婆而欣求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全体都是这样的色空不二的显现。这就是这四句话的核心内容。

所以我们讲到为什么说“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果我们能够见到色不异空,就是成就我们的大智慧。如果我们同步见到空即是色,那么就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因为我们虽然证到空性了,像菩萨一样,可是他不舍众生,还去如梦如幻地去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悲心。但是问题是众生基本上都是听空就执著空,听有就执著有,所以他一会说空一会说有。其实空有都是入佛法的方便。你如果证到空性了,说空说有都是空,你如果还在有的凡夫境界,那说空说有都是有。只不过我们今天是从逻辑和心性上给大家做一个了悟而已,这一点我们先把它明确了。这四句话差不多心里有一个层次,有一个这种灵性的相应。

为什么说色空不二呢,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本来说的是五蕴法,五蕴法里边因为色法是打头的,色受想行识,先说的色,就以色为例子。接下来,其实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受想行识,亦不异空,亦即是空。空亦不异受想行识,空即是受想行识。但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古人说的好,说秦人好简,好简洁,所以就用了一句“亦复如是”。这里真正的要非得铺开来说的话,其实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一法如是,法法皆是如此。

为什么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性的呢,都是不可得的呢。比如说感受,就是我们的受,属于苦乐,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苦乐之受。如果说苦和乐它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话,就不是空了。为什么是空呢,它这个苦乐没有一个定性的,明确的,坚固的一个状态。我们反观一下,你说到底苦和乐怎么去界定,什么是苦事,什么是乐事。而且相对的一件事,可能对某一部分人来讲,它是苦的,对某一部分人来讲它就是乐的。

在某一道里边这个事是很苦,在另外一道来讲,这就乐得不得了了。比如在人道里面,我们受苦的时候,受点生老病死,比如生点小病,感冒,这就觉得说今天身体有苦。如果就地狱众生来讲,天天从受地狱苦报的角度的话,感冒一下,那简直乐得不得了了。所以说感受也是空的。

想也是如此。想是什么呢,取种种相,做种种想。我们常打一个比方说,如果我们喝完了这个酸梅汤,那吃苹果的话就会觉得很甜,它是一种甜的感觉,甜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吃完蜂蜜再去吃苹果,苹果就成了酸了。那你说有一个确定的,想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定相吗。所以说都是空的,与空性无二无别。

整个我们现在没有空性其实就是因为有一个分别,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分别,物质的生住异灭的分别,人的生老病死的分别。由于这样,所以我们空不掉。如果能够把这一切的分别,这种过去现在未来心,人我众生四相,全部空掉的话,那么遍法界真如心的这种大用大功德自然就现前了。就是这样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前面的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呢,是对于这部经的总纲。色空不二就是对《心经》里面阐述空性的一个纲领性的认知。

因为我们常说,有的人给个眼色他就懂了,有的人给个标题他就懂了,有的人给个目录他就懂了,有的人最后得讲圆满才懂。下面的内容就是开始,我们说繁文略讲,就是来完全地阐述空性是怎么样的一回事。所以又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既然五蕴是空的,那么一切法自皆然都是空的。五蕴空相就是一切法的空相,真实不虚的。既然是真实不虚的一个空性的法,那怎么会有什么生灭的感觉,生灭的分别相状,怎么会有垢净的二元对待,怎么有个增减的两极分化呢,就都不会出现了。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证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所有的万法中没有一念生起来的真实感可得。我们一切的幻相就是由于我们心里有一个生的感觉,有生就会有灭。一切的万法都是在生灭的范畴内这样不断地在我们心海中演绎变现。

那么万事万物中真的有一个生的状态吗。在佛法里面,常从三个逻辑上来破斥真的有一法能够生起。如果说从常情来讲的话,说,怎么不是的,人都是父母生的,怎么会没有一个生相呢。一切都是幻相变现。比如说如果一个事物它能够生出来,那么这个事物它是自己生,还是另外的事物生,还是两个事物一起来共同生。因为我们不是觉得父母亲生的这个儿子吗。这个幻相幻得久了,我们就习以为常,大家都决定首肯了,是这样的。都认为这样的,就成了人之常情了。

实际上大家想想,所有的物体,一切的事物,不存在自己生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自己生,比如说A是一个物体,B是一个物体,A能够生B的话,就不能叫做自生了,而是他生的。因为生的B,A是属于B的他,不是自。一切的事物,与自称为自的时候,一切其他的事物都称为他了,怎么能自生呢。那如果我们从逻辑理论上推比的话,既然没有自,哪来的他呀。这是相对应的。没有自,哪儿来的他,那就更不存在说一个物体是由他而生出来的。因为他的相都是假的幻的不可得的。

既然自己和他都不能生物质,那么这个物质到底是从哪生起呢。是共同生的吗,自和他共同合和而生的吗。这也说不过去呀。为什么,因为就跟沙子一样,一颗沙子和另一颗沙子,两颗沙子都不能榨油,那难道把这两颗沙子搅在一块就能够榨油吗。榨不出来呀。就跟自不能生,他不能生,自他结合就能够生吗。

所以你看“是诸法空相”,就是在一切万事万法的空性中,既没有一个生的真实相,那么何来一个灭的真实相呢。既连一个生灭都没有,那么垢和净从哪里生起呢。比如说垢和净两个对待的状态,那么垢生起的时候,净就灭了。因为这个时候,比如说一个物体它这个时候很脏,那它不是干净的。垢生起了,净就灭了。那么把它洗干净的话,净生起了,垢就灭了。怎么来生呢,怎么来灭呢,因为没有生和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有垢和净呢。既然没有垢净,怎么来增减呢。有增就无有减,有减就无有增。所以你看,一切都是妄心相待而有。所以我们认识的世界,一旦有了相待,就有了分别。拿起了一边的执著,另一边就如影随形。为什么佛法里面叫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呢。因为一切万物都是相待而成的假相。所以说诸法无生就破尽了一切法。

大家了解一下,真的万事万物有相待的感觉吗。我们常说,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怎么对呢。就比如长和短来相对,那你说长对谁说长,短对谁说短呢。长一定是对短而说长的,短一定是对长而说短的。那么长要建立长的真实状态,说有一个东西是长的,那一定要有短来成就它,相对而比出来它是长的。现在问题是短还要用长来比较而才能生出来,长都没有,靠短来比较,那么短现在又要靠长来比较,那长上哪儿去找个短呀。短还靠长来有呢。所以说究竟探求,一切法都是假的,经不起推敲的,相待法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空性的知见下,后面的内容就更加地可以说是一马平川了。我们都读到“是故空中无色”开始,就一空到底。大家说《心经》的这种究竟义确实是囊括了整个一代教法的透彻性。

下面我们讲到说“是故空中无色”开始,但是要给大家先讲几个法门,我们要了解一下。这几个法门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从凡夫开始,那么你要修法的话,它不是有一乘二乘三乘嘛。三乘就是指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最后成佛。声闻乘修的法叫做四谛法,就是我们佛法里面给大家摄了一套修行体系。如果你要修成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那么你一定要修这个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知道有苦的感受,那么苦是怎么来的,由我们造业结集而来的。那么既然我们要修道,为什么,就是为了对于寂灭的向往而生起修行佛法的正道,这就叫苦集灭道。灭就是解脱的意思。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罗汉的一套修学体系。

那么其次再有一个修学体系叫做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这叫做缘觉,也叫辟支佛的修学体系,是佛设出来的一套教法。这个教法是什么呢,就叫十二因缘,是从无明一直到老死。无明的阶段是我们因为有烦恼,过去世生起了根本烦恼,那么就会造作,有了身口意的业,就叫做行。无明引伸了行。由于过去世有这种行为造作,那么这辈子一定会转世投胎,到了父精母血,到了母胎里边,就有了识,意识就产生了。第三个引伸了识。随着识的成熟,慢慢身体就出色了,第四个就叫名色。名色先开始在胚胎内是一块软肉,慢慢六根就开始生长了,这就叫六入。六入生长了,齐全了,十月怀胎,生出来以后,跟外界一接触,这就叫触。由触,会觉得外在有好有坏有苦有乐的感受,这就叫受。

由于感受,苦的我不想要,乐的我想追求,就产生了贪爱,这就叫爱。爱慢慢爱得一定的程度了,一定要奋起直追才能得到,这就叫取。由于在爱取的过程中,一定会又一层面的继续造业,种下种子,这就叫有。由于有了这辈子的因,所以还要感来生的果,又得去投生,这就叫生。生完了又得死,就叫老死。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链条就是我们人从过去轮回到今生,今生再轮回到后世的一个因缘钩索关系。如果说修辟支佛的圣人,他反观十二因缘,从中截断一个结,生死就了了,就证悟到了。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基本上都是从爱取有的环节上进行截断。你不要生贪爱,不要去造业,那么来生就没有果报,就解脱了。所以这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是佛讲给辟支佛,缘觉圣人所修的。这是一乘,二乘。

三乘就属于菩萨。菩萨修的法门是什么呢,这我们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六度万行。都知道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不是大乘行者吗,菩提萨埵,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觉有情嘛。这叫做菩萨法门,是给大乘行人,能够度化众生的大菩萨们设的修学体系。

这三套修学体系统归就我们常说的三乘教法,有时候把前两者叫做小乘,菩萨叫做大乘,又叫二乘。为什么先给大家讲这个,就是要告诉我们,佛法为什么伟大。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说它不但能够批评,还能够自我批评。特别是在空性的真理面前,它既说一切万法是如此,包括佛法同样也是如此。之所以我们要讲解学习佛法,就是学会这套体系以后,把这个空性进行心灵上的了解。用新的,沉默的脚步,达到心灵的顶点。所以说先要学会,那么必须依着世间的套路来。最后要放弃,就得彻底把世间的一切套路都放弃,包括成佛的套路,修行的套路。这就是空性的究竟之处。

所以下面讲的“是故空中”,开始讲无色,无受想行识,就等于说,要把整个世间,但是大家要记住,还有出世间法,要一空到底,才能究竟成佛。从这点来讲的话,下面的这段话是极其的流畅,非常有次第,而且直达顶点。下面我们在贯的时候,就跟大家用它本有的流畅把它贯一遍,我们明白了就可以了。

大家来看,刚开始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是什么呢,就是说因为既然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所以说是故舍利子,一切法都是空的,而且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由于这样的空性中,所以我们就不要再去当真地以为一个有的层面。包括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是空的。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也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是空的。因为我们总是六根对六尘,才产生了六识。我们的妄识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六根和六尘产生了六识,整个这些都是空的,这叫做十八界。所以这里才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下面就开始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什么意思,刚才讲的法门大家要记住,先从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来讲,这整个都是我们凡夫六道轮回中,三界内众生的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我的错觉。那么既然这些属于凡夫,那我们就要把凡夫的境界要空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了生死嘛,就是要超凡入圣。但是你真正从毕竟空的背景下来讲,你凡夫空掉了,你把圣人也要空掉,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圣人。你有一个圣人的概念,有一个成圣的执著,还不叫圣人。所以这里就先从凡夫开始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后面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空的什么呢,前面讲到的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虽然你依着十二因缘反观脱离轮回,但是你执著十二因缘这个法为真实,还是执著。所以这里先空的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不是十二因缘从无明一直到老死嘛。那么顺着它就是轮回,反观它,把它观到尽头,灭了,就是解脱。所以他说既没有一个从无明开始的轮回到老死,也没有一个无明尽到老死尽的解脱。生死解脱也是相对的假相概念,不能执著,否则得不到真正的解脱。这又是指的什么呢,十二因缘,就是指的空掉了缘觉这个法,这个修学体系。

后面又说“无苦集灭道”,这就等于说,又空掉了罗汉声闻的修学体系,就把这两个圣人就给空掉了。那么这空掉以后,进一步又说到“无智亦无得”。刚才讲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是六度学法。所以这里的无智,就是以六度里面最后的智慧代表六度,用智慧代表六度就是说六度也得空掉。所以说无智,那么“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从开始修行,最后最终的圆满所得不是就是为了得一个佛的果位吗,得一个涅槃,得一个寂静。但是你真正认为还有一个佛可成,还有一个众生可度,这是菩萨。那么菩萨最后有佛可成,你还觉得究竟要圆满要成佛,还是执著,障碍着你成不了佛。所以要把所得的佛果的概念也得空掉。

从前面讲到的六凡到这里讲到的四圣,六凡四圣统归叫做十法界,一空到底才能究竟成佛。所以这里说“是故空中无色”,开始修空的时候,凡夫法界。又说无无明,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空的圣人法界。究竟一空到底,这个时候才符合《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心经》里面讲到的空性见解。

不知道大家听得怎么样,反正这个空性境界就是这样。非常难以玩转的一个,就难到就如同用地球的引力而要离开地球引力一样。所以说它的这种一空到底就是直上末端,顶点。就好比我们爬墙一样,你想爬到墙的最高处,那么你就不能在最高处之前的任何地方有所执著,把你黏住了。你黏在哪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等于说把你控制了,你出不来,再上升不了。因为你的手脚被黏住了,就不可能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了。所以般若的这种境界在经里面描绘的说,像无根之树,没有根的树,而于空中现枝叶花果。大家想想难不难。连佛,成佛的执著都不能有,才叫做彻底放下。

就跟以前禅宗里面的公案,有一个叫法融禅师的,他练的功夫相当好,但是他就没有彻底的空掉,没有得自在无碍,不能够见性明心。当时,他的师父道信法师为了方便地接引他,就在他天天打坐的石头上大大地写了一个佛字。结果这个法融过来的时候,就指着这个石头请他坐,法融见到石头上有一个佛字,想坐,心里害怕,说这太不恭敬了。四祖道信就笑他,哎呀,你还有这个在。哎哟,一句话把他点醒了,一下子,当下就悟到了。你看,这就是因为无智亦无得。一切的凡情圣解归无所得,就叫圆满菩提,才叫成佛了。这一段话就是从凡到圣,一空到底,这才是真正的毕竟空。

那后面就好理解了,大家跟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你看,这里就讲一个无所得的般若的正观了。在这样的般若多时的高深的功夫的支撑下,练足了定力,那么自然而然,一个,心没有挂碍。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止般若的空性,心没有挂碍。没有挂碍的话,就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就远离颠倒梦想。

大家想想从一个凡夫来讲,我们每天都是挂碍,念念都是挂碍。学佛还是靠着我们有挂碍来学的,就放不下。我们有时候挂碍得失,自己的世界,挂碍子孙,企图千秋万代。俗话有一句话说,你爱哪一行,最后就死在哪一行,你放不下哪一件事,最后就哪一件事给你找麻烦。

就跟以前禅门里面有的祖师,他有一个水晶钵,叫金碧峰的祖师。当时这个水晶钵牵挂着他,后来就被黑白无常给捉住了,要去阎王老爷那儿去拿办他。后来他就觉得自己空性没修好,被黑白无常都能拿得住了。最后他就说,由于执著这个水晶钵,他就把这个水晶钵彻底给打碎了。打碎了以后,黑白无常再找不着他了,因为没有挂碍了。

所以我们凡夫的本性就是“人活不过百,偏担千岁忧。”就有挂碍。挂碍是非常难熬的,挂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挂不走。挂不走,反而成了障碍了,这就叫挂碍。刚才讲到的我们挂碍得失,挂碍子孙,人一辈子无非就是围绕这两点,因为有我。

所以因为有挂碍了,自然就会有恐怖。什么叫做恐怖呢,有我才有恐怖。我们常俗话说,为别人是为自己,怕别人也是怕自己。为什么怕别人,因为对方可能会有权有势,或者对自己有一些影响,害怕他对你的印象不好了以后,涉及到你的利益所受的损害,名誉利益,名利所受损害。所以就会有这个恐怖得失心。大家想我们的恐怖来自于什么呢,就是不能够把握,不能够确定生活的前方。害怕人生的路上脚下踩空了,想得到的害怕得不到,不想要的害怕找上门来,这就叫恐怖。

有了恐怖,所以有颠倒梦想。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颠倒的,心也是颠倒的,人生观也是颠倒的,每天起的念头都是颠倒的。在佛教的教法里面就讲到说,凡夫有四种颠倒。一种是,这个世界是染的,我们以为是净的。这个世界是苦的,我们以为是乐的。这个心是念念无常的,我们以为是常住不变的。这个法是没有一个我的,我们就觉得我在活着,我在这个世界有我。我眼睛一睁,我要干什么干什么。所以这些全部都属于我们的颠倒。无有挂碍,没有恐怖了,才能够远离这个颠倒梦想。

在这样的一种一空到底的前提下,最后能得究竟涅槃。释迦牟尼佛最后在印度的双树林间,就是属于究竟涅槃。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涅槃就是死了,有时候到卧佛殿去拜佛的形相,看到他吉祥卧在那里,那就叫涅槃相。圆寂了,灭度了,到了彼岸了,这叫做无住大涅槃。

大家要知道涅槃也是分很多种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一个究竟涅槃呢,因为有的涅槃还是有余头,就是有剩余的,没有到究竟。比如说罗汉也是涅槃,他认为决定有一个生死,所以一定要涅槃。这种涅槃就叫做有余依涅槃,还有一些不到之处。而佛的这种涅槃叫做无住大涅槃,才叫究竟。就是他既不住在此岸,他不会被财色名食睡的生死海里边给染着了,他不执著。又不执著彼岸,他也不会说住到真的就有一个享受的涅槃境界,就住里边,啥也不管了,他还得度众生。也不会停留在生死苦海里,始终就摇着一条船,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来此岸,不断地度化众生度化众生。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他不是天天在极乐世界享福,也不是说来娑婆世界接众生就停在这儿不走了,而是不断地来接引,不断地来接引。这就叫究竟大涅槃。不住此,不住彼,不住中。就因为他彻底空掉了,没有一点执著,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这里讲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看到了,为什么叫《心经》呢,因为这个空性的究竟圆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修行的必由之路。三世就是指的过去,现在,未来,当然也包括十方了。曾经的迦叶佛,释迦佛,将来的弥勒佛,阿弥陀佛,八十八佛,六方广长舌佛等等这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的。所以在佛门里边般若有一个称谓叫做佛母,因为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出生,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讲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就是无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厉害的。三藐是正等的意思,就是再没有跟它(能相比的),站得齐的都不行。正觉,就是这种觉悟已经究竟圆满了,真正的觉悟了。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身无上,他的色身是无上的,因为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庄严其身,没有人跟他能比。他的道业是无上的,他的慈悲之道,菩萨也比不了。他的见解是无上的,因为他以佛知佛见,正遍知。他的智慧是无上的,他的神力是无上的。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来看,这就是开始说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出生,那么般若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眼目,智慧。通过对般若智慧的这种了解领悟,明白了,就能够出生诸佛。依此修行的话,就能够得大菩提涅槃的果。所以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太殊胜,太伟大,太究竟了。

刚开始就给大家讲过了,般若是不共世间任何世间之法的究竟之法。所以这里赞叹说“是大神咒”,神就是有妙用的意思。受持这个咒能够驱烦恼魔,脱生死苦,所以它的神力是最大的,是大神咒。又说“是大明咒”,能够破我们众生的无明黑暗。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你烦恼的时候,或者有些不顺的时候,万般无奈之下,念念《心经》,就觉得说一下子增明了很多,这就叫做大明咒。还有无上咒,就是般若最上超胜的意思,没有比它再能够更高的了,叫做无上咒。不但无上,连跟它并驾齐驱的都没有,所以叫无等等咒。无等等就是说,第一个是没有比它高的了,第二个是跟它相提并论,等齐的都没有了。这样的一个智慧,空性这样的一个加持,那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要知道,能除一切苦就究竟之义。与“度一切苦”这会儿是相对应的。真实不虚就是赞叹般若的殊胜,也是劝导我们行人修持毕竟空无上殊胜的法门。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虚的里边,所以出生的都是妄情。这里强调般若法是真实不虚,所以它出生的都是真如实相。大家领悟这句话叫真实不虚。

真实不虚,就跟《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你谛信无疑就叫真实不虚。就看你敢不敢承担,能不能相信。相信不相信,我们本来就是佛,你敢不敢相信。就如我们将来成佛了,依照般若的空性,始觉开始启动,向着本觉迈进,最后成了究竟觉。从始至终我们的佛性一直在,而是不断地显,最终究竟圆满了,觉行圆满,这就是真实不虚的。大家要知道,这就叫真实不虚。

真实不虚以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个咒,前面都属于显说,明显用能够义理分别的道理来告诉我们空性的思想和境界。那么这里就成了密说了,大家要知道显密同修也是《心经》里面一个巨大的包容点。所以这里说“即说咒曰”,就是说用密法来说般若的心咒。《心经》的咒心这里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众去彼岸,迅速成就。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就是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就是大众都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就是迅速成就菩提。所以这里也是显密双修,去吧去吧,大家都到涅槃的彼岸去吧。去哪儿,就是去极乐世界。

到此,我们就把《心经》给大家贯完了。虽然《心经》的经文,因为后面的非常流畅,我们没必要再把它繁琐地给大家不断地掰开了揉碎了,反而会障碍我们的智慧。但是讲完了后面,要给大家说一点,再次地提醒大家,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的是心的执著,并不是破本身的这个万法,我们就是在依着万法中才能见到这个空性。但是心的执著,确实现在来讲是很难空掉的。而且我们所属的时代,更是可以说贪嗔痴到了一个蔓延的,难以掌控的这样的一个世界情状中,所以说谈何容易呀。古人根器好,一听法,就烦恼顿断,我们常说像袖子抖灰尘一样。现在我们的烦恼是用铁刷子刷,皮刷破了,脏东西还在肉里边。

现在其他的不说了,有时候我一讲《心经》,就想起我们现在的这些遭遇了。手机上不断地都是信息来,骗你中奖了,又是让你点进去,怎么就有了毒了。一到提款机那儿,到处提醒你不要上当。我们坐火车,来不来就是出来骗局。所以我们现在就从一个层面就看人心到了何种地步。那我们现在说,虽然空不到究竟,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看淡一些,不要太当真,这个我们还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当然这是一种从凡夫的体悟,有一种人又大言不惭,他认为空的已经究竟了,就跟济公似的,已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戒也不持,善法也不修了,觉得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行盗,杀生,无一法不是佛法。这话是可以说,因为确实说“无智亦无得”嘛,连这都空了,还有什么吃肉不吃肉,喝酒不喝酒的。但是,请你暂且别说,成佛了以后再说。因为这是果上的境界,不是我们因地能够理解,能够做的。不是凡夫,连菩萨所行心境都达不到。

所以不要以为空法,两个极端。有的觉得空,与我无关,我永远也空不掉。这也错了,因为空性是我们本来的智慧。有的人又以为说一下就空掉了,这也错了,那是一种错觉。佛成就了三大阿僧袛劫。包括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样还是在那儿修“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之法。

所以说大家要了解这个空性。因为确实有的经典里面它讲的都是果法,就是佛的果地上的这种境界。我们在因地的凡夫中怎么到达果呢,还一定要根据教法和行法而来的,不是这么听一听这个经这么究竟圆满,就以为当下就(做到了)。当然,有的人当下如果你跟他谛信了,合二为一了,那做到了。但是在我们现在,不要说几乎不可能,是根本不可能,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也不是说灭我们的威风,一方面如果真正你是这根器的话,灭一下,你都灭不了。

《心经》这么几讲,今天就算圆满了。讲完《地藏经》以后,又把佛的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介绍。希望我们自己随自己根器善根的一些受用。大家要知道,佛法不仅仅是解的,还要行的,解行并进,解行并进。

下面就是诸位听法众,如果有在大觉世间根本群的,在根本群里面的弟子已经知道了,就是按照我们曾经布置的功课行就行了。如果大家只是依着大觉世间正法学堂这个缘起,在这个学堂里面的同修们的话,下面我们就是要给大家在夏季进行一个线上的共修法会。请大家一定要听清楚,所有听法,在正法学堂里面的同修,我们佛门里面不是有结夏安居吗,在佛世的时候就制了,到了夏天,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有安居的这一说法。佛门里边,僧团里边都会这样。那我们今天也依着学法的因缘,给大家布置一个三个月的共修法会。也就是说,从农历的四月十五到农历的七月十五,三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要修学的一个百万佛号共修法会。

这个百万佛号也不给大家进行一个强制性的(要求),当然以念阿弥陀佛最好。如果有人相应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萨,也行,一百万声。或者你喜欢念观世音六字大明咒也可以,总归你自己相应的佛菩萨圣号,以持名为主。每天一万,至九十天,再在平日加班加满十万。记住,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请大家每天以计数精进起来,要持名,念佛名号,念菩萨名号。总归,不管你念什么,念满百万遍,三个月内,记住。这是我们给大家在已经讲了两部经典以后,进行一个共修的,线上的,行门上的一个法务。希望大家能够依教奉行。

因为确实大家虽然听法,听法是在解,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相续的,有鞭策的,有匡正性的这样一个功课内容把大家给聚起来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散散懒懒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严格地执行这个法务活动,就是在三个月内念完百万佛号。如果说你自认为你在学佛,或者是皈依弟子,也在大觉世间正法学堂里,还是想在佛法上有所受益,那么就请大家依教奉行。我们在七月十五的那一天,会做一个总的回向。在此期间,我们就不按照每周一的这个法务来给大家讲法了。中途,如果说有时候因缘具足,那我们会在某一个周一跟大家做一个主题性的,具体的一个内容的一个讲解开示和我们一个鞭策,哪怕说一个劝诫。等到七月十五过了以后,我们再开新的经论讲解。希望大家把这个听清楚。但是记住,在大觉世间根本群的弟子们就依着我们前几天布置的功课而行就可以了。另外,在大觉正法学堂里面的这些同修们,就是要记住这个三个月的百万佛号。其实也不多了,可能有的没怎么常念的就觉得说这一天那么多,好像念不过来。慢慢,慢慢,渐入佳境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人家十天就念百万,何况我们有将近一百天的时间。所以请大家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为了这辈子道业能够成就,愿大家能够勇猛精进起来。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