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上生经宗要

释元晓撰

将说此经。十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二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

第一述大意者。盖闻弥勒菩萨之为人也。远近莫量。深浅莫测。无始无终。非心非色。天地不能载其功。宇宙不能容其德。八圣未甞窥其[这-言+(序-予+手)]。七辨无足谈其极。窈窈冥冥。非言非默者乎。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迹可跋。朝夕之池之深其疆可涉。是知至人之玄。犹有可寻之迹。玄德之辽非无可□之行。今随迹疆之近踪。诚论始终之远趣。言其始也。感慈定之光炽。发广度之道心。浴八解之清流。息□觉之苑林。四等之情。等闰四生。三明之慧。明导三界。论其终也。度苦海于法云。发等觉于长梦。却二障之重闇。照四智之明镜。乘六通之实车。游八极之旷野。千应万化之术事啻百亿□□□。今此经者。斯乃略叹至人垂天之妙迹。劝物修观之真典也。弥勒菩萨者。此云慈氏觉士。贤劫千佛之内是其□□如来。弗沙佛时。无习慈定。熏修其心。遂成常性。从此已来。每称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兜率陀者。译言知足。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轻逸少。非沉非浮。莫荡于尘。故名知足。□受用具。不待营作。随念自然。故名为天。菩萨从人昇天。故曰上生。行者静虑思察名之为观。闻金口。演玉句。澍法雨之沃闰。成佛种之华菓。故言佛说。若人受持此经。观察彼天。则能生妙乐之净处。承慈氏之至人。登无退之圣阶。谢有死之凡尘。举是大意。以标题目。故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云)。

次第二明经宗致者。此经正以观行因果而为其宗。令人生天。永无退转。以为意致。所言观者。有其二种。一观彼天依报庄严。二观菩萨正报殊胜。专念观察故名三昧。而非修慧。唯在闻思。此但名为电光三昧。而无轻安。是欲界因也。所言行者。略有三种。一者闻大慈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闻慈氏名。仰信此名所表之德。三者行于扫塔涂地香华供养等诸事业。如下文说。此观此行。合为一根。所生之果。略有四种。一者牙茎离土之果。二者华叶荫凉之果。三者妙华开敷之果。四者芳菓成就之果。第一牙茎离土果者。伏灭前来所作众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华叶荫凉果者。不堕三途边地耶见。因第二行所得果也。第三妙华开敷果者。谓得兜率依正妙报。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菓成就果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依前二观之所得也。所以然者。观察菩萨依正报故。生彼天时。亲承圣导。永不退于阿耨菩提。故依二观。得第四果。由闻慈氏之名。信其仁贤之德。远离不闻贤圣名处。恒随正见。成就眷属。故依闻名。得第二果。余二因果。相当可知。知是观行因果成就。无上菩提自然而至。是谓上生之果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诸说不同。或有说者。此上生经是小乘教。声闻藏摄。所以然者。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或有说者。此经正是大乘之教。菩萨藏收。略以四文而证此义。一者智度论说。声闻藏中。无菩萨众。犹如川流不容大海。菩萨藏中。有菩萨众及声闻众。犹如大海容于众流。今此经中既有声闻及菩萨众。故知是大而非小也。金刚般若序中。虽无初菩萨众。后流通分列菩萨众。是故不应以彼作难。二者经下文中说牢度大神礼十方佛发弘誓愿。故知是大而非小也。以小乘教中无十方佛故。三者下文说言。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迳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提。此言实非小乘教所容。故知是大而非小也。四者闻说是经。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准此得益菩萨行愿。故知所闻是大乘教也。评曰。此教通被大小根性。如言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乃至广说。故但小不容大。大能含小。故随所宗。菩萨藏摄。所以后师所说是也。问若如后说。初所引文云何和会。解云。所言具凡夫身等者。是举小乘所执释作问。而答文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波若波罗蜜字义炳然者。是表菩萨位登十地。以此三昧在彼地故。又言十善报应者。欲明菩萨十善之报。实遍十方。非直在此。但应物机。局示彼天。以之故言十善报应。由是道理。弥合大教。如下文言。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应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故知非直十善果义说名报应。亦示以净报应于物机。依如是义。故言报应。非直实报名十善果。由是不违大乘道理也。问此中菩萨依正庄严。为是万行所感实报。为是随机所应化相。若如前者。非凡所见。是报非应。若如后者。不遍十方。是应非报。云何得言菩萨报应。解云。彼一一相。皆有分齐。不坏分齐。各遍十方。遍十方边。非凡所见。其分齐边。是凡所覩。然分齐即遍。遍即分齐。无障无碍。无二无别。如是功德。无非实报。随分所见。无非应化。由是道理。故说报应。就实而言。因具万行。果圆万德。但今局说在天报应。故说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经同异者。上生下生及或佛经。相望略有三种同异。一所为同异。二所诠同异。三所摄同异。言所为同异者。修观行也。有其三品。上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忏悔行法。即于现身。得见弥勒。随心优劣。见形大小。此如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陀罗尼经说也。中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作诸净业舍此身后。生兜率天。得见弥勒。至不退转。是故上生经所说也。不品之人。修施戒等种种善业。依此发愿。愿见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之时。要见世尊三会得度。是如下生成佛经说。是即上生所为。为中品人。余二经者。为下品人也。

第二所诠有同异者。上生所诠。是天报应菩萨功德。余二经者。诠于人报成佛等相。此后二经。互有广略。其所诠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摄有同异者。上生经者。菩萨藏摄。义如前说。余二经者。声闻藏收。所以然者。其成佛经。出长阿含。下生经文。深浅不异。又说成道。未明应现。依经得益。证小乘果。以之故知。非菩萨藏。然缝衣之时。短针为要。虽有长戟。而无所用。避雨之日。小盖是用。普天虽覆。而无所救。是故不可以小为轻。随其根性大小皆珍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处所者。说处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家种性中生。为欲灭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属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欲化度彼诸天故也。贤愚经第十二卷云。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度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辅相增悦。即召相师。令占相之。因为立字。相师问言。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矝苦厄。慈润黎元。相师喜曰。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其儿殊称。令土宣闻。国王闻之。怀惧言曰。今此小儿。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我位。宁其未长。当豫除灭。作是计已。即勅辅相。闻汝有子。容相有异。汝可将来。吾欲得见。其儿有舅。名婆婆梨。在波梨富罗国。为彼国师。于时辅相。怜哀其子。惧被其容。复作密计。密遣人乘。送与其舅。令彼长养乃至广说。今此经言。波罗奈国劫波梨村波婆梨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此三种说。云何相会。解云后二经文。文异意同。所以然者。贤愚经意。寄父表生。故言辅相生一男儿。此非的出其生之处。上生经文。的明生处。彼土之法。妇怀妊已。还本家产。本家在于劫波梨村。知此二经文不相违也。华严经意。别显异处。大圣分身。随机异见。处处异生。不足致怪。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时节者。欲显弥勒世尊何劫何节几时出世。言何劫者。在第十劫。如藏论云。二十住劫中。有五佛出世故。前五劫中无佛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孙陀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迦叶佛出世。第九劫中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世。后十住劫中亦无佛出世。乃至广说。言何节者。劫减时出。如论说云。为劫上时诸佛出世。为于劫下。偈曰。成佛于劫下。减八万至百。云何不于劫上时出。此时众生难教厌离。从百岁至十。厌离心重。最应易生。何故不出于此时中。五浊炽盛故。又云人寿无量时。乃至八万岁。轮王出世。不减八万时。何以故。减八万时。非此吉祥福乐品故。问依此论文。轮王与佛出世时异。云何轮王与佛同世。解云。轮王生时。未减八万。末及始减。故得相值。如贤劫经言。稍增至六万岁时。有转轮王。轮王相次。经第七王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出兴。大弥勒成佛经亦云八万四千。阿含经及贤愚经中。止论八万。俱舍论云。长极八万。短至十岁。桉云。言八万者。举其大数。不至九万。故言极八。又佛出时。始减数十。大数未阙。所以犹言八万四千。若依此经。六万岁时。亦有轮王。如何论说不减八万者。经说增时。论说减时。由是道理。不相违也。言几时者。经论不同。贤劫经言。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增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心论云。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菩萨处胎经亦同此说。一切智光仙人经云。五十六亿万岁。今上生经亦同此说。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桉云。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数。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年。此是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说。而言七十六万岁者。算位误取之耳。七千为七十。六百为六也。其余三经。皆云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千万为亿之数。而随翻译之家。颇有增减之云耳。天人岁数。相配如是。而于其中。多有妨难。何者。俱舍论说。如是此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十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集道时节。寿命因此十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从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乃至减时。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是一难也。又依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减时下生。此于中劫。才过其半。若论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此过一劫。倍长于前。而于二处。齐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是相违。是二难也。若言释迦迳多死生。弥勒于彼迳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于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文。是三难也。如是相违。云何和会。此中。真谛三藏解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所以然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乃至尽时。是一兵刀劫量。是即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一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乃至四千年中。除五十七亿六万芥子。不过二三升。然释迦菩萨下生之时。一由旬城芥子已尽。弥勒菩萨下生之时。彼城芥子除其半余。故知于彼迳多死生。而于剡浮。唯有一生。故说此为一生补处。三藏法师作如是通。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文。直理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若准论文。于彼天中。迳多死生。其有道理。如瑜伽论第四卷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则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言。彼知足天满足寿量。是号叫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四千岁。如是大号叫寿量。烧热寿量。转倍于前。极热半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迳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迳一劫余。且经号叫一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迳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无者。慈氏出世在于贤劫。贤劫千佛。诸经同说。过去未来二劫之中千佛有无。经说不同。如观药王药上经中。释迦佛言。我昔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闻是五十三佛名。以心喜故。后转教人。乃至三千人同音赞叹。一心敬礼。即时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于庄严劫成佛。过去千佛是也。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当得成佛。依此经文。三世有千佛也。大智度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劫有毗婆尸佛。第三十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飡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佛。三名迦叶佛。四名释迦牟尼。贤劫经言。从拘留秦佛。至九百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后有楼至佛。独用半劫。楼至灭后。更六十二劫。空过无佛。过尔有一佛兴。号曰净光称王。寿十小劫。过此佛后。复三百劫。亦空过无佛。依此经论。去来二劫应无千佛。云何和会。解云。有无二说。皆实不虚。所以然者。随机见闻。有无不定。故说有无。皆不相妨。问。贤劫之量。以何为限。楼至如来独用半劫。为一相续。故是一寿为多。过去故为多寿。解云。金刚力士经言。昔有转轮圣王。千子发心。愿求作佛。王欲试其谁先得佛。于是取千筹。以香汤洗之。令千子取。得第一者。最初成佛。如是至九百九十九佛。最后一子。为第千佛。诸兄讥言。我等成佛化人已尽。汝后作佛。何所度邪。于是小子闻此悲泣。后复思惟。世界无边。众生不尽。我今发愿。愿我后作佛时。寿命与诸兄等。所度众生。其数亦同。于是地动。佛与其记。是因缘故。独用半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于是诸兄即愿作金刚神护楼至佛。贤劫经中亦同此说。依此经文。一寿之量。等诸兄等。言一寿者。数多为一。一本所垂一名出故。贤劫量者。相传说言。六十四劫为一大劫。名贤劫等。所以然者。火水风劫一周转讫。合六十四。以此为限也。

次第八三会增减者。然通论一化说法之会。有无数会。何得唯云而说三会。度尔许者准度前佛所遗弟子。通论诸佛度先所遗。此亦未必唯在三会。或一二会。度先所遗。或有四五乃至十会。然今释迦弥勒二佛。齐有三会度先弟子。但其所度有多小耳。如菩萨处胎经。佛语弥勒言。汝生快乐国。不如我累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亿。二说九十四亿。三说九十二亿。我初说十二。二说二十四。三说三十六。汝所说三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持五戒者。九十四亿人。受持三归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者。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乃至广说。桉云。三会唯度小乘弟子。以皆证得阿罗汉果故。若论大乘根性之人。令得无生忍等果者。无非先佛之所化度。故无限于三四会等。于中委悉文处当说也。

次第九明发心久近者。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恩。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弥勒菩萨。在于我前。四十余劫。发菩提心。然后我发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我于彼佛国。作转轮王。名曰窂□。弓初发道心。智度论第二十四卷云。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精进力故。超越九劫。桉云。释迦弥勒各有众多。同时前后。皆无妨也。问论说释迦所超九劫。为是大劫。为是小劫。若是大劫。同劫成佛。何得言超。若是小劫。在前一劫。云何超九。若言释迦应在弥勒之后九劫成佛。而今同在一劫成道。所以得言超九劫者。云何而言同时发心。解云。此中所超。准是大劫所以然者。言超劫者。非就实行。但依获准。示其超耳。谓三僧祇已满之后。修相好业。应迳百劫。而于九十一劫。修满故。言超九也。论说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知其九亦是大劫。然此二菩萨同时所发。是不定心。若论决定发心之时。弥勒发心九劫已后。释迦乃发决定之心。故应在后九劫成道。而今超九。同在一劫。此论约彼最初发心。故言同时发心之耳。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余处所说超十二劫。准此应知也。

次第十明证果前后者。如十住结结经云。弥勒菩萨方习菩萨行乎。莫造斯观。所以者何。慈氏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等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桉此而言。弥勒之本在先证果。然释迦证果经说不同。如因果经言。善慧菩萨。功行成满。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生兜率天。名圣善白。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乃至广说。桉此而言。寄迹表本。善慧菩萨生兜率本在十地。释迦如来坐树下时。本方证果。又法华经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至广说。桉此而言。释迦证果。有久有近。弥勒成道。例亦应尔。良由多本共垂一迹。所以异言。莫不皆实。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弥勒上生经宗要(终)

波罗捺(此云江绕)劫波利(此云捉髑髅鬼)波波利(此云守护)祇陀(此云战胜)须达(此云善温)。

元庆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释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