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慧印三昧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有四十亿人,皆逮得陀隣尼,悉得诸三昧,皆逮得空法,皆得寂无想法,悉逮得不动摇愿,悉得无所着陀隣尼行,得无央数陀隣尼门。

佛尔时便三昧三摩越,[火*霍]然无色,不可见,不可得,如虚空不可知,无所住,不可得,无吾,无作,亦无来,亦无去,亦非住,亦非止,亦非偶,亦非不偶,亦非身,亦非忧,亦非喜,亦非心,亦非不随心,亦非行所语,亦不有是语空,亦非着。佛尔时作是三昧三摩越,便不见佛身,亦不可得想。佛身、佛心、意亦不可得想,亦不见中衣、外衣及与坐,亦不见经行时,亦非声。

尔时三昧咸神照三千大千日月,于是三千大千佛刹诸日月光明,皆为覆蔽不见;诸摩尼宝、诸踰填宝、诸天及天坐、诸释梵所有名香,悉为其歇,是皆三昧威神力之所蔽隐,三千大千刹土但闻是三昧香;照于诸佛刹,其中人民眼不为遮迦惒、摩诃遮迦惒及须弥山、诸黑山之所覆蔽。

尔时便有七宝交露,覆盖三千大千刹土。一切诸佛刹及与竹园、耆阇崛山,若干种华悉遍布满其中。其地悉平等,地为生莲华。其华大如车轮。一华者有十万叶。其花上悉有七宝盖。摩竭提国界地悉为柔软如天綩綖。

有东方恒边沙佛等,遣无央数一生补处菩萨,令到沙诃楼陀刹土:「有多陀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名为释迦文,今现在一切诸佛境界,深入多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萨积累功德,奉行六波罗蜜,百劫除沤惒拘舍罗,不如一时闻是三昧。」诸菩萨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飞到竹园中,前为佛作礼,皆却坐莲花上。如是南方恒边沙佛等,亦复遣无央数菩萨。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如是恒边沙诸佛等,各复遣无央数一生补处菩萨,令到沙呵楼陀刹土:「有陀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名为释迦文,今现在一切诸佛境界,深入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萨积累功德,奉行六波罗蜜,百劫除沤和拘舍罗,不如一时闻是三昧。」诸菩萨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飞到竹园中,前为佛作礼,皆却坐莲华上。

尔时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比丘僧及诸菩萨所在远方,皆来会于竹园在于佛前。

尔时无央数菩萨及四十亿比丘菩萨,皆来会于竹园。用是三昧威神故,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释、诸梵、诸摩夷亘天、诸遍净天、一切诸龙王、诸鬼神王、诸犍陀罗王、诸阿须轮王、诸迦留罗王、诸真陀罗王、诸摩睺勒王,是诸王皆各从无央数官属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

尔时于是三千大千刹土诸天及人、非人,从下上至二十八天,中无空缺,皆悉遍满。尊弟子舍利弗罗、摩诃目迦兰、拘提迦栴延、邠耨文陀尼弗罗等,即到文殊师利前,问文殊师利言:「佛向者三昧三摩越,今皆不见,不知所至到处。愿为吾等说之!」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罗言:「仁者智慧而具足,何以不各各自三昧共推索无央数佛刹,知佛身何如行。」

即时舍利弗罗等各各自三昧共推索无央数佛刹,了不见佛身,亦不知所至到处。舍利弗罗等即从三昧起,复前问文殊师利言:「吾等以各各三昧推索无央数佛刹,亦不见佛身,亦不知所凑。愿欲闻知,惟为说之!」

文殊师利言:「贤者舍利弗罗等不知佛所至到处者,悉且安坐。佛须臾顷自当来还。」

尔时佛从慧印三昧起,便动三千大千佛刹。舍利弗罗等便前白佛言:「佛住何三昧?吾等以智慧眼推索佛,了无有能知其处者。」

佛语舍利弗罗言:「佛所至到处,非若阿罗汉、辟支佛等所可知。独佛自知之耳。所以者何?无念、不动、不摇故。

「舍利弗罗!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难可得知。何等百六十二事?非身、无作、无起、无减、未常有、无有比、亦无所比、亦无行、亦无所至、不可知、亦无习、一切净、无所有、亦不有、亦不行、亦不住、亦非生、亦非受、亦非闻、亦非见、亦非香、亦非味、亦非细滑、亦无往启、亦无还答、亦非启答、亦非心、亦非念、亦非心心念离于心心等、心无所等、无所与、无来、无去、亦非润、亦非泽净、不复有、亦非恐、亦非惧、亦非动、亦非摇、亦无造、亦无成、亦非满、亦非不满、亦非见、亦非明、亦非不明、亦非冥、亦非不冥、亦非灭、已离灭、于灭中净、复净清净、于色无所有、无爱欲、一切非我、离于非我、住无所住、亦无处、亦无从、亦非无从、亦非法、亦非不法、亦非福田、亦非不福田、亦非尽、亦不可尽、无所有、离于无所有、远离于字、远离于嚮、远离于教、远离于行、远离于念、亦非祸、亦非不祸、亦非量、亦非不量、亦非来、亦非去、亦非双、亦非不双、亦非猗、亦非不猗、亦非相、亦非不相、无有相、能现相、无诸入、亦非着、离诸着、一切人令得信、不受入住、于谛谛复谛、一切非我度、无所度、净无所净、度厄难为无所度,所说、不说二无所等、于等无所等、无量等、与空等、无处等、无生等、不可得等,所安无所安、寂复寂、寂明中复明、于行无转、能转行,一切断诸所着、诸法谛无有二、从本来、无所有,所觉者已谛觉、已度于一切行、行所度无所度,亦非是、亦非不是、亦非长、亦非短、亦非圆、亦非方、亦非身、亦非体、亦非入、亦无所入、亦非世、亦非世所有、亦未曾有见者、亦未曾有知者、亦非去、亦非不去、亦非世因缘、亦非不世因缘,如是身不可获、亦非有、亦非无、亦无有去、亦无有来、亦非心念、亦非忧、亦非作、亦非不作、亦非诤、亦非不诤、亦非泥洹、亦非不泥洹、亦非行、亦非不行。是为百六十二事。」

佛告舍利弗罗言:「佛身如是。欲想视佛身,无有能见者。所以者何?佛身不可以想见知。」

佛尔时欲旷大慧印三昧于十方,便说偈言:

「是身亦非身,  于身已度脱,
 亦无作无有,  坏亦无所得。
 一切诸法相,  双亦非不双,
 欲见诸佛身,  所处皆如是。
 不是非不是,  非忧非不忧,
 不取亦不放,  不等亦不长,
 不乐亦不住,  一切无从生,
 佛身已如是,  便能致安隐。
 亦非作不可,  获空无有想,
 亦非色心无,  有我亦非一,
 于受无所受,  于有无所有,
 一切诸正觉,  其身谛如是。
 不刚亦不弱,  无瑕亦不秽,
 不断亦不连,  不有亦不坏,
 亦无所得于,  多少无所亡,
 欲见诸佛身,  一切无尘垢。
 不见亦不闻,  非香无细滑,
 不知亦不动,  譬之若如影,
 住形于一切,  晓诸着人心,
 佛已成其身,  一切各如是。
 非身亦非体,  非等亦非谛,
 非净非不净,  诸根无所有,
 不藏非不藏,  譬如水中月,
 欲见诸佛身,  一切悉如是。
 身复与身从,  因缘本自然,
 不生亦不灭,  无来亦无往。
 不见于三界,  然现若如幻,
 欲见诸佛身,  不动亦不摇。
 非声亦非诤,  非默亦非寂,
 非获未常有,  不有亦无彼。
 譬如虚空本,  自然无所有,
 见佛已如是,  昼夜当供养。
 一切及十方,  亿千诸佛刹,
 上至廿八天,  满中诸珍宝,
 悉以供养所,  乃至无数劫,
 不如书是经,  其福出彼上。
 譬如恒边沙,  复倍无数劫,
 展转于其中,  常等行慈心,
 不如晓了惠,  解是印三昧,
 如是无数载,  其德过彼上。
 若在五道中,  展转无数劫,
 如是若干劫,  一切能悉忍。
 不如一时慧,  解是印三昧,
 其福如芥子,  在于须弥边。
 若人在三界,  生已便长大,
 一切悉戴之,  能忍无数劫。
 其身不以劳,  不用作勤剧,
 如是悉能忍,  不如解三昧。
 譬人生悉遍,  复多于劫数,
 其百劫中沙,  一切以为数。
 不如昼夜力,  行是印三昧,
 其福欲譬之,  不可以比慧。
 其如是智者,  常与行相随,
 于无数劫中,  譬之如一尘。
 能谛晓了是,  慧印三昧者,
 其福欲譬之,  若海取一滴。
 莫持色相好,  想视欲见佛,
 莫如着有者,  欲见多陀竭,
 如须菩提所,  见者为见佛,
 见佛已如是,  一切无三千。

「如是,舍利弗罗!多陀竭慧印三昧,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所罣碍,悉使愿欲见诸佛,当内至意,昼夜行是三昧,便见一切十方诸菩萨无央数行三昧门,住于无所罣碍法,是为陀隣尼所猗门,从是中成其相,从是中成其好。如是行者,诸罪盖悉得除;诸魔事悉已过;佛所说皆审谛;佛所住及所语,无空缺,悉具足;身所行无瑕秽;意念所行净无垢。若欲晓佛所行,欲解了一切人意,令各得其所,欲起愿成佛刹者,当行是三昧。欲得佛顶中光明者,欲起比丘僧者,欲庄严其刹土者,自在所欲,作所欲行,当奉行是三昧。所以者何?譬如一切药树在所,求索悉具足。是三昧亦如是,菩萨于是三昧中所求索亦悉具足。」

佛尔时便说偈言:

「无上慧为慧王,  慧能散诸欲着,
 是尊慧入慧门,  是印经无量慧。
 知根行住智地,  智无碍智去冥,
 智消着智说法,  经如日照三界。
 常等行于三昧,  一切着谛所断,
 诸三昧慧印将,  诸佛者等是种。
 欲得宝度无极,  愿福相福神足,
 志所愿从是得,  是三昧诸佛乐。
 王乐国及臣下,  宝无上宝如来,
 淫怒垢悉消除,  宝三昧说是经。
 从我学恭敬意,  持净清除吾我,
 勇勐者坏生死,  持谛法得三昧。
 慧能说所当说,  持是慧智能多,
 慧能放光明遍,  是经者慧之门。
 等能降尽吾我,  六十二诸所疑,
 到佛门无恐惧,  便从是相好具。
 三尊中佛为尊,  独能说七觉意,
 为懈怠示现法,  是三昧不可尽。
 一切法当广说,  入无低陀隣尼,
 持是法入十方,  陀隣尼譬如海。
 于是中成施与,  戒忍辱及精进,
 禅智慧不可尽,  住是经成无极。
 莫恐惧施罪地,  及诸魔与恶道,
 行三昧无能害,  如所愿得为佛。
 菩萨住于是法,  以十方为明证,
 其来者索法器,  持是经得法住。
 过去佛经是母,  当来者亦从是,
 现在佛从是出,  行是者为佛子。
 罪垢除行不转,  过第七住法去,
 其有住是经者,  便具足诸佛宝。」

说是法时,三十恒边沙等诸菩萨皆得是三昧。六十八那术他菩萨诸罪盖皆除,悉住阿惟越致地,皆得不可尽陀隣尼所入声。六十亿天与人,从本已来未曾起菩萨意,今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闻是三昧,皆悉愿乐。愿乐已后,便住阿惟越致地,当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佛尔时便授其决,却后三十亿百千劫皆当为佛,号名离于恐怖。诸菩萨各自起愿,便得无所从生法忍。然后于其刹土,悉得为佛,皆同一字。

佛尔时三昧遍视众会,告文殊师利言:「以是故,文殊师利!菩萨欲护我法者,当作无所着住,当悔,当持,当说之,常当清净独处,不当有所猗。」

文殊师利便从坐起,整衣服,以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我能忍护是无所着法,于菩萨道无吾、无我、不有、亦未曾有、不见、亦不闻、不得、亦不亡。」

尔时众会中三十亿菩萨,皆叉手起住,白佛言:「我等能忍是无数阿僧祇劫拥护菩萨行。」诸菩萨各以身上衣供养佛,便即起愿。

佛语弥勒菩萨言:「念若本所愿行,于后当持是法。于是三十亿菩萨中,八千菩萨能持是法耳。其余菩萨者,皆刚强,不能持法。于后皆当乱我法,亦不悔,亦不持。弥勒!有七事起菩萨意。何等为七事?一者、起菩萨意。二者、法欲尽时,护法使不尽,起菩萨意。三者、为十方人、非人起哀,起菩萨意。四者、见菩萨便起菩萨意。五者、施与起菩萨意。六者、见他人起菩萨意,便效起菩萨意。七者、闻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人向赞叹,便起菩萨意。弥勒!是为七事。其可起怛萨阿竭菩萨意,其护法使不尽,其哀十方人、非人起菩萨意,是三昧辈能护菩萨意,疾得阿惟越致。其四辈起菩萨意者,皆为刚强菩萨。」

佛语弥勒菩萨言:「有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何等为五法?一者、等心于十方人、非人。二者、无所适莫于他人财宝。三者、其有说经法者,没命从后,终不说其恶。四者、其有供养衣被,若床、卧具、病瘦医药,所当得者,适无所慕。五者、深入微妙法中。是为五法。菩萨住,知是阿惟越致菩萨相。

「复有五法,菩萨住,为刚强。何等为五法?一者、面目无好色,二者、所作皆怯弱,三者、悭贪,四者、谕谄,五者、口但道空。是为五法住,菩萨刚强相也。

「复有五法,菩萨住,知是阿惟越致法。何等为五法?一者无我,二者无人,三者不处法有二,四者不着于菩萨,五者不持想视佛。是为菩萨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

佛尔时便说偈言:

「不当贡高,  及与嫉妬,  妄造非说,
 索人长短,  亦非口语,  及与怯弱,
 如是曹人,  不能护法。  若有行者,
 在于空闲,  能忍微妙,  不但口言,
 譬若如犀,  常乐独处,  如是曹辈,
 能护后法。  常喜独处,  乐于清净,
 譬如怖禽,  乐在深山;  不乐供养,
 譬如虚空,  如是人者,  能护尊法。
 朽弃躯体,  及与寿命,  何况世间,
 所有珍宝;  力行精进,  于无所着,
 如是法器,  能护后法。  于后来世,
 当有是人,  当自说言,  我菩萨行;
 志意迷乱,  着于世间,  不能奉行,
 护于明法。  我念宿命,  提惒竭佛,
 过于尔时,  八十亿劫,  尔时有佛,
 号为光明,  为一切人,  说是三昧。
 第一大会,  八十那术,  第二会六
 七十那术,  第三会七  十三那术,
 皆悉逮得,  阿惟越致。  其佛寿命,
 住世一亿,  项中光明,  七十踰旬;
 比丘僧数,  九十九亿,  逮得自在,
 皆阿罗汉。  尔时有王,  典主人民,
 名为慧上,  是遮迦越。  尔时纵广,
 阎浮利地,  其里数计,  二万踰旬;
 四天其数,  皆悉如是。  王有采女,
 六十亿人,  其子千人,  皆悉具足;
 其国土名,  极乐无厌。  王治诸国,
 二万郡县,  国中人民,  各有戏园,
 常乐安隐,  五穀自然,  譬如天上,
 无所不有。  尔时尊王,  于梦中闻,
 有佛于世,  名为光明。  从梦悟起,
 便到佛所,  从诸臣下,  六十亿乘。
 尔时从佛,  闻是尊经,  微妙三昧,
 诸佛奥藏,  便以诸国,  奉上与佛,
 所当供养,  无所乏少。  一切诸国,
 为佛供养,  立起讲堂,  用栴檀香;
 一切讲堂,  具人供养,  所可经行,
 金薄布地,  具足于八  万四千岁。
 不起王事,  但供于佛,  不乐睡卧,
 勤力事尊,  亦不起俗,  无爱于国。
 设使有人,  说王功德,  日日说之,
 不能究竟。  所可供佛,  不可称数。
 所以者何?  悕望三昧,  便即独处,
 内自思惟:  『今是三昧,  甚深微妙,
 今我不可,  在于饮食,  欲得悕望,
 成是三昧。』  便即弃国,  剃去须发,
 因入深山,  受行正戒。  于三千岁,
 无有休息,  行是三昧,  未尝睡卧。
 佛天中天,  中间所道,  所可说法,
 皆悉启受。  其光明佛,  般泥曰后,
 国县起塔,  六十四亿,  诸塔供养,
 各五百盖,  七宝交露,  及与香华,
 诸天缯綵,  及与帐幔,  挂树灯火,
 各有八千。  约省饮食,  以为节度,
 积累其数,  八十万岁。  为一切人,
 说印三昧,  未常从人,  有所悕望。
 若人赞叹,  不用为喜,  何况于世,
 当有爱欲?  若有请者,  意常远离,
 至心内行,  常护后法。  七十那术,
 与八十亿,  于是数中,  世世逢佛。
 如是计数,  供养无极,  常遇明法,
 得是三昧。  若有起意,  护菩萨行,
 其欲学者,  当如我学。  不稸财宝,
 欲解微妙,  内行至意,  无有虚饰。
 后来世人,  当自说言,  我所作业,
 是菩萨行;  欲得供养,  非求法者。
 住在有中,  言一切空,  亦不晓空,
 何所是空?  内意不除,  所行非法,
 口但说空,  住在有中。  说菩萨行,
 我无所疑,  时王慧上,  阿弥陀是;
 尔时千子,  是劫得佛。  今大众会,
 于我前者,  时皆弃家,  悉为比丘。
 我念宿命,  无数佛时,  住于名字,
 常作沙门,  佛所说经,  皆悉讽诵,
 奉行空事,  猗在有中。  如是作行,
 不可称数,  持想猗住,  供养诸佛;
 供养如是,  不得慧行。  转意作行,
 便向慧门,  却后与提  惒竭佛会,
 断吾狐疑,  便见平等。  尔时封拜,
 得谛要决,  当于后世,  人中为佛。」

尔时瓶沙王第一夫人,名为拔陀斯利,阿阇世之母也,亘那腊者拘隣之女也。瓶沙王第一夫人拔陀斯利便从坐起,前到佛所,为佛作礼,以杂綵珠衣及五百七宝华盖供养于佛,便自说言:「我于后来世当解是三昧,当持是三昧。其有持是法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当拥护之,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教一切人发菩萨意,不诽谤于空法,不但口说空,朽身不惜寿命,何况世间所有!」

尔时瓶沙王宫中八千采女及摩竭提国中六万优婆夷,闻是三昧,皆发菩萨意,皆悉愿乐是三昧,然其后世皆当持是法。

佛尔时便笑,若干种色光,色色各异,从口中出——青、黄、赤、白——遍照无央数佛刹,皆覆蔽日月之明,还绕身三匝,便从顶上忽然不现。

尔时拔陀斯利便于佛前赞叹佛,而说偈言:

「在人中无有上,  于行中无所等,
 今三界无有比,  佛威神如盛华。
 如飞鸟在虚空,  若欲笑一切可,
 所可说皆柔软,  悉饱满于十方。
 口所说如莲华,  人中上悉与眼,
 今所说无不可,  声软好如梵天。
 今佛笑当何感?」

佛尔时为瓶沙王夫人拔陀斯利亘那腊说偈言:

「我自念无央  数恒边沙劫,
 尔时于世有,  佛名为福明,
 教授世间住,  寿六十七劫,
 尔时法王众,  僧复无央数。
 时有遮迦越,  王名为慧刚,
 王有两夫人,  一名为月明,
 于欲无所索,  诸法无所着,
 弃家行学道,  一亿岁护法。
 如是不可计,  于无数诸佛,
 法欲尽时生,  彼护于后法;
 然后来世世,  恒边沙佛等,
 当复于彼处,  生护于后法。
 遮迦越慧刚,  王于阿閦佛,
 与诸夫人数,  皆生于彼国。
 悉已护法寿,  终后为男子,
 生须摩诃提,  见阿弥陀佛。
 八千婇女及,  摩竭优婆夷,
 若法欲尽时,  常当护佛法。
 寿终后皆得,  卅二相如佛,
 坐于莲华到,  阿弥陀佛前。
 是诸婇女供,  养当如慧王,
 然于后来劫,  一切无爱欲。
 便于后来劫,  一切当为佛,
 教授诸天人,  为其说正法。
 是时佛刹中,  亦无有魔事,
 其刹无爱欲,  亦无三恶道。
 常以无央数,  诸菩萨为僧,
 亦不闻道有,  阿罗汉之名。
 若有人欲护,  于诸佛法者,
 不求欲得名,  闻及与寿命。
 如是行住者,  疾近为菩萨,
 自在其意愿,  欲起何刹土。
 若等诸菩萨,  当起恭敬意,
 我起恭敬意,  无所猗护法。
 作是行者便,  得去离生死,
 莫于世间作,  习贪着于欲。
 我所以于无,  数劫以妻子,
 舍国及头目,  用索佛法故。
 无行者用供,  养故坏佛法,
 便展转起诤,  欲得供养故。
 时坐八十亿,  人垂泪而言,
 若法尽时吾,  等当护后法。
 说经动三千,  刹诸天散华,
 快善哉世间,  人乃闻是经。
 一切恒边沙,  无数诸佛刹,
 满中诸珍宝,  悉以供养佛。
 不如一时信,  解是印三昧,
 其福欲譬之,  不可以比慧。
 不用力及强,  可得菩萨行,
 闻佛尊正法,  便起菩萨意。
 其有起恭敬,  于是尊经者,
 作行如是者,  便疾得为佛。」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后当有几人能受持是三昧者?」

佛语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后来世人持想起功德者,设使我说,若便不乐。」

弥勒菩萨白佛言:「愿佛愍伤一切人故,唯为说之!若有诸菩萨谛欲学者,菩萨当护其行,令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语弥勒菩萨言:「若有菩萨于百佛已起菩萨意,然后坏败菩萨行;若有菩萨于千佛已起菩萨意,然后复起菩萨意,诽谤方等经,亦不解;若于十万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不诽谤方等经,亦不讽诵读之;若于百万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不诽谤方等经,亦不讽诵读之;若于一亿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闻方等经书之,于其中不晓了;若于十亿佛已起菩萨意,然后亦复起菩萨意,得方等经书之、讽诵读之,亦不能得法忍,亦不能得是三昧,亦不乐是三昧;若于八十亿佛闻是三昧,持之、讽诵读之,已于八十亿佛前皆起菩萨心,得方等经,持之、书之、讽诵读之,得是三昧,坚持、无瑕秽奉行之,终不为魔所得,不为罪所盖。若于阿僧祇劫中所作诸罪,若头痛,便除其罪。若乱意,若见诽谤,若见轻易,若少得供养,于一世皆毕其宿命罪。若供养阿僧祇佛,然后终不怯弱,心坚住,内晓了,若菩萨有恶道罪,然后所生不端正,便除其罪。若多病瘦,若不为人所敬,生于卑贱家,生于见轻易家,生于贫穷家,生于边远家,生于悭贪家,生于外道家,生与怨憎,不可共会,与不解意共会,心多忧念,在国国相攻伐处生,在郡郡相攻伐处生,在县县相攻伐处生,在聚聚相攻伐处生,于种姓诸家相攻伐处生,所可处相攻伐处生,不见善知识,不数闻法,不能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既得,少少耳。所说可于凡人、不可长者,亦不能解了其意,于功德不能致得增益,数在于谴过中,数为他人所乱,不能得所便供养,若得闻法不解。若见恶梦,于梦中除其宿罪,为罪垢所可摧,魔所可作,不觉魔事,常与不可共会,若有好衣被、食饮,一切诸可持与他人。若于百佛手,自作功德,心无瑕秽,尔时皆坏败。以是故谛复谛,内起好心,可当忍者一切僧那僧涅,于深微妙法坚住于行,行于后来,世人当持是法。」

尔时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及六十贤者留于后世,令护后法。佛尔时便说偈言:

「莫行谀谄,  猗有所着,  当正其意,
 持慧行住,  深行微妙,  住不动忍,
 当作是行,  疾求三昧。  莫作谄猗,
 远离着垢,  莫贪诸有,  乐于所诤;
 当行平等,  譬如虚空,  如是行者,
 十种力宝。  常当坚意,  住于菩萨,
 当学微妙,  佛之奥藏;  一切诸受,
 慧意无欲,  已有是行,  得宝三昧。
 常当等心,  于诸憎爱,  视善知识,
 如见诸佛,  乐于施与,  内行平等,
 有是行者,  疾晓三昧。  慧经光明,
 不可尽宝,  住是三昧,  不可胜数。
 是经之明,  过于日光,  故说是经,
 当入尊慧。  譬如日月,  诸宝灯明,
 若如冬月,  高山上雪。  譬如释梵,
 及与四天,  是经光明,  出于彼上。
 是经除结,  及与意罪,  降伏众魔,
 便得安隐。  神足彻视,  得知宿命,
 晓知一切,  人意所欲。  我念宿命,
 无数劫时,  爱欲悉尽,  一切无余。
 时佛赞叹,  说是印经,  当如我学,
 疾得不久。  若有行者,  谛知空虚,
 内意晓空,  其本自然;  作是行者,
 为着于空,  持法行者,  远离于空。
 我泥曰后,  人当说言,  一切诸法,
 视之若梦。  若持诸法,  欲有所譬,
 其意所起,  故为是着。  空无有生,
 亦无作者,  亦无来者,  不见有住。
 不行是法,  着于有中,  便自说言,
 我已知空。  得善知识,  从其闻法,
 衣毛竪起,  泪出如言,  今师实尊,
 是贤者人;  转后便说,  百恶之言。
 多有卑贱,  贫穷之人,  望供养故,
 便自称誉,  求安名闻,  因作沙门,
 污乱正教,  持法弟子。  猗于佛道,
 便作沙门,  作菩萨行,  不住菩萨;
 譬如海边,  遥视彼岸,  行不具者,
 非是菩萨。  若在空闲,  言我行净,
 于其内行,  不住清净,  常望供养,
 亲近厚善,  便自说言,  我是沙门。
 若于我道,  作沙门者,  住于佛法,
 如水莲华;  于是经中,  行之如法,
 有是行者,  能护佛法。  今可意王,
 当受我教,  莫作着行,  如世间人。
 远离世俗,  可得佛好,  以故嘱若,
 可护后法。  譬如那术,  刹土中人,
 取恒边沙,  皆悉种之。  一一诸沙,
 皆或为实,  是一实者,  成一恒沙。
 如是计数,  千反种之,  如是转计,
 诸恒边沙。  计数如是,  过若干刹,
 举一沙者,  以为计数。  以是计数,
 东方如是,  是沙计数,  皆令使尽。
 十方一切,  皆悉如是,  如是刹数,
 诸佛满中。  一一诸佛,  各数如是,
 一切诸佛,  有万种声,  于无央数,
 恒边沙劫,  说经功德,  无有尽时。
 若人有行,  于是经义,  常当内意,
 住是经法,  当谛奉行,  如上所说,
 是经道慧,  无有边幅。  譬如芥子,
 在须弥边,  若人从海,  取水一滴。
 说经功德,  其譬如是,  见经尊故,
 作无着行。」

尔时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白佛言:「法名为法,何等为法?宁可得知法貌不?」

佛语可意王菩萨与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法法名,善男子!无作之貌也。无作者为何等貌也?不可得之貌也。不可得者为何等貌?不可尽之貌也。不可尽者为何等貌?无所起之貌也。无所起者为何等貌也?无所灭之貌也。无所灭者为何等貌?无所获之貌也。无所获者为何等貌?无所猗之貌也。无所猗者为何等貌?无所处之貌也。无所处者为何等貌?无所出之貌也。无所出者为何等貌?不动摇之貌也。不动摇者为何等貌?离于动摇之貌也。离于动摇者为何等貌?无心之貌也。无心者为何等貌?无念之貌也。无念者为何等貌?无二之貌也。无二者为何等貌?平等之貌也。平等者为何等貌?非有之貌也。非有者为何等貌?无所住之貌也。无所住者为何等貌?无所行之貌也。无所行者为何等貌?无懈怠之貌也。无懈怠者为何等貌?法无处所之貌也。法无处所者为何等貌?泥洹之貌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设使是法展转不相知,何所法当尽者?令吾等护后法。」

佛语文殊师利菩萨言:「起法法想者欲得度,欲得度者住于法,住于法者便处二法,处二法者为灭法之行也。法亦不灭,亦非不灭。我今若等护是后法。」

佛尔时便说偈言:

「已住吾我,  便言有世,  持想作行,
 欲脱于世;  起是念者,  为住二法,
 是为惑事,  非正法行。  法无作者,
 亦无坏者,  不可见知,  亦无人所。
 着于有者,  因起想行,  便自说言,
 我已忍空;  起想念空,  是为非法。
 法无所有,  便行有法,  一切所起,
 为无所有。  于行寂然,  是为法印;
 于想有动,  便即自缚。  法本清净,
 便起有法,  一切诸法,  譬若如响;
 着于有者,  便处二法。  清净慧法,
 慧不得慧,  于慧慧中,  无有逮者。
 一切不见,  可起习者,  痴慧皆空,
 俱无所有。  若使自然,  当有所有,
 便可灭坏,  就于泥洹,  设使诸法,
 有所住处,  人与非人,  皆为泥洹。
 若人于世,  自取自放,  是想非想,
 而求泥洹;  自起吾我,  一切皆尔,
 所起诸法,  亦无识念。  愚痴与智,
 于是二事,  语从口出,  为无所有。
 起想行者,  便惑其中,  坏灭生死,
 欲求泥洹。  心不知心,  其本自然,
 于本自然,  亦不知心。  一切诸法,
 自然如梦,  能欲起行,  持有作谛;
 起有法者,  非是谛行,  灭行法者,
 非是谛法。  假令灭行,  为是谛者,
 诸起有法,  皆当为佛。  佛所觉者,
 为无所觉,  所可说法,  为无所说,
 所可度人,  为无所度;  佛为谛见,
 无所起法。  设使泥洹,  当为是色,
 佛诸弟子,  悉当在中。  假令泥洹,
 为常住法,  大哀四等,  皆成蠕动。
 一切人人,  不能相见,  于世自号,
 持我作人,  谛视世间,  无我无人,
 空无所着,  是为泥洹。  偶皆言者,
 自呼为谛,  坏败灭受,  欲得为道。
 已不起法,  便为一法,  持有行法,
 处是四谛。  诸佛所处,  皆处一法,
 坐于佛树,  何有四谛?  如是行者,
 不晓菩萨,  作行如是,  坏败佛法。
 作沙门者,  当如其法,  所可爱欲,
 不当稸积。  欲成三昧,  谛其行者,
 譬若如犀,  常乐独处。  八十亿佛,
 人中之王,  行是三昧,  诸佛悉知。
 若有尊天,  已见谛者,  昼夜拥护,
 持法之人。  经不可尽,  照明一切,
 入是法藏,  无端底门。  其有信行。
 是三昧者。  常于梦中。  与诸佛会。」

佛尔时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人欲得菩萨道者,菩萨当奉行是三昧。若欲成相,若欲成好、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若大哀、无所着,欲得自然慧眼,若欲成比丘僧,若欲成菩萨,若欲成佛刹,若欲得慧陀隣尼一切人所可说声,欲离于世,欲知一切人所可道,欲得力,欲得晓了三昧,当奉行如上所教,即为如佛,如将,如大将,如将中将,为一切上,为一切大哀,为怛萨阿竭,所可说皆平等、无量等、与空等、无处等、所说等、人中上。所以者何?我住于是三昧,提和竭佛时,我已得佛道。」

文殊师利白佛言:「设使提和竭佛时得佛道,何复为世间?」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用三事故在于世间。何等为三?一者作佛事,二者度十方人、非人,三者不违本愿。我尔时已得佛道,为泥洹已。」

佛尔时便说偈言:

「行是三昧,  于无底念,  疾得为佛。
 一切十方,  无央数佛,  护持法者,
 便悉得闻,  无量无底,  诸经正教。
 持是经者,  便得无极,  陀隣尼门。
 欲知人声,  诸慧三昧,  当于是经。
 四谛度脱,  无所着慧,  能伏诸有,
 无起无灭,  无有处所,  能致清净;
 便逮相好,  一切功德,  及十种力。
 欲解微妙,  诸深慧法,  当行是经。
 欲得解了,  一切世人,  堕于冥者;
 欲谛教人,  除其淫怒,  清净行者;
 当于是经,  昼夜勤力,  作无上行。
 当乐精进,  于廿一日,  奉行印经,
 莫持懈怠,  及与安隐。  欲求是法,
 常持柔软,  无嫉妬意,  在于空闲,
 以法施与,  持戒供养,  便得其愿。
 等意自守,  示一切人,  以三昧经,
 莫乐爱欲。  譬如莲华,  不着于水,
 坚住精进。  譬如飞鸟,  在于虚空,
 行是已后,  便得无极,  陀隣尼门。」

说是经时,三千刹土六反震动。诸天亿百华、香、伎乐,及与幢、幡、缯、盖、交露、七宝、璎珞、金敷色华及摩尼宝、水精、琉璃以供养佛。一切尊天、诸天玉女,及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比丘僧、优婆塞、诸优婆夷,皆大欢喜,悉弃捐家,放舍所有妻子、诸宝,起菩萨意,于一那术说行菩萨,不能究竟。其起菩萨意者,皆得阿惟越致。无央数恒边沙人皆得阿罗汉。十方诸飞来菩萨皆得欢喜去。

佛说是经法时,阿僧祇人皆发菩萨意。八十那术人皆得阿惟越致。三亿六万菩萨得是三昧。无央数人皆得阿罗汉道。可从十方诸来菩萨皆得是三昧。

佛尔时说经已竟,可意王菩萨、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瓶沙王夫人跋陀斯利亘那腊、诸天人民、龙、鬼神、阿须伦,闻经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慧印三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