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第105页)我们常常说,「受戒容易守戒难」,对一般人而言,确是事实。不过,能发心受戒,已经很不错了,最怕是犯错而不知悔...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啰。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济人之急,就是周济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讲救人之难,这个急与难是不一样的,灾难主要是突发的事件,这个急呢,是...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得到功名的、想做官的人就会多方巴结。就好像现在,如果这个...【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佛在这里非常恳切、非常悲...问: 佛有寿限吗?如何理解此佛寿命多少多少劫?劫后佛又归何处? 大安法师答: 佛有三身。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
大势至这个名字,它是直接跟光明联系在一起的,大势至菩萨叫无边光,有的称作无边炽...问: 天台的圆顿止观、密教的大圆满和禅宗的顿悟法门,有什么不同? 济群法师答: 这些都是佛教中至高的见地和...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宣讲。虽然他对戒律深刻地探索,但修持上,全力以赴修行弥陀...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莲花座给频...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儒家书籍。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我们佛教,其实主要就是「结缘」,我们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药师佛、十方诸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都结了缘...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之人,他自从受戒以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这种人在他一生当...【净土起信二: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我们佛法的道理学了这么多,但是佛法真正是救苦救难的,懂得道理我们还要去行,知道我们心的伟大,那我们都来用一...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一昏沉就控制不了,想一想:拉倒吧,正好昏沉还能够睡一觉。...他有福荫,这种人一出生下来,他的长相都是很庄严的仪容端正。他来的地方就不一样他从天上来的。一个从天上来的,...为什么佛告诉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他就减少很多造恶业的心理;他贪求无厌,就没有办法减少。...最近有人很紧张、很沉重地告诉末学,说台湾某大助念团的团长,临终的状况很不好,没有往生西方。另外,又有人很沮...佛陀住世时,有位发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团里,每位出家人都悠然自在,很是羡慕,便放弃家庭,加入僧团。 他在...世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肯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这个地方我们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大概你要行菩萨道,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就是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我们刚...问: 请问,鬼分为哪些类?他们生活状况如何?哪些鬼会有机会害人?饿鬼跟阳寿未尽横死的怨灵有哪些不同?鬼道众...为了钱,这个班我总是要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试着改变吧。既然是为了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倒不如快快乐乐地去...问: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济群法师答: 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久远之前,有一群贫穷困苦的人,一心向佛,也发心布施。其中一位以航海运货维生者,在航行时看到海里有大鱼追逐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问: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呢? 常敏法师答: 是每个人与阿弥陀佛的缘分不一样。所以表现各不相同。...第一篇:原理为什么孝顺父母,可以解决工作、姻缘、资财、办事、抑郁多病等一切问题? 佛说: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一、生苦。 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问: 以前也知道念佛,但却不知道这句名号的来龙去脉,也不知心中念佛是什么道理。听别人讲念这句名号靠佛的力量...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问: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师父,这是...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这三种善业,都必须由愿力来作引导,叫做有愿之思。 所谓思...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 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问: 有人念佛身体念好了,是他的因缘吗? 常敏法师答: 念佛身体念好了,是他的善缘。遇善知识闻名,至心称念...问: 为何《无量寿经》把人道、天道也判为恶道? 常敏法师答: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恶鬼,畜生,这六...针对我们这些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倦怠与痛苦;倘若了解人生的意义,就能「为工作而生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长者每日供佛、供僧;近五百位乞儿为得饱食一餐,也前来听佛说法。 这群乞儿接受一段...在人间,父母、子女亲情难以割舍,面临生离死别之时更是苦痛难言。人生在世,首先要体悟的道理,就是「苦谛」: ...有个秀才从乡村要赶到城里,就骑了一只驴子赶路,到目的地之前三里路,这只驴子停住不动了,再怎么催赶都拉不动,...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问: 我在龙华寺请了一尊阿弥陀佛,当时我问寺院里的居士能否放在汽车里,他回答我说可以。我家里请了几尊佛,每...问: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知义法师答: 这个问题,要依学者用心而定,如能学以致用,确能依教行持,则...问: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该怎么办,是否也可报复? 了幻法师答: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最好的办法,是用宽容...问: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示现世人,引起世人的信仰? 济群法师答: 因为:1、佛菩萨若以神通示现世人需要具...问: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智渡法师答: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自慰是无害的,现代医学也认为这种行为只要有节...问: 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问: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济群法师答: 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问: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济群法师答: 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问: 在家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 济群法师答: 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问: 如果病人强烈要求安乐死,医生该怎么做?如果疾病是业障现前,病人却因安乐死而未还清业报,又会导致什么结...问: 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 济群法师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问: 什么是随缘不变? 济群法师答: 随缘不变是菩萨的修行。《维摩诘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摩诘居士不但身...问: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济群法师答: 佛法对世间万象的解释,皆包含于因缘因果四个字内。自然灾害的...问: 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济群法师答: 人能否活到...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南北朝时的高僧僧达法师,曾受到当时四个皇帝的礼遇,名震一时。 僧达法师十五岁出家,以听人讲经和自己修持为日...问: 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济群法师答: 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问: 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 济群法师答: 生气时,心就进入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控制情绪。我...问: 略知佛法义理,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 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问: 逆境现前,比如下岗,是否也要违心接受? 济群法师答: 所谓好和不好,不能仅从自己的眼前利益来衡量,而...问: 人生的痛苦在于错误追求。请问,哪些是错误追求呢? 济群法师答: 错误的追求,一是违犯法律或戒律,二是...问: 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 济群法师答: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问: 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济群法师答: 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问: 学佛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吗? 济群法师答: 作为学佛者,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问: 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的说法对吗? 济群法师答: 布施本身,就具有远离贪著的内涵。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问: 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济群法师答: 关键是,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将个人想法强加于人。...问: 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 济群法师答: 社会上,对许多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若不...问: 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济群法师答: 如果我们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问: 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济群法师答: 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问: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 济群法师答: 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问: 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济群法师答: 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十诵律》 在佛教戒律的圣典《十诵律》里,有四句偈很...【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问: 佛法是心法,不能外求,但是我们祈求佛菩萨加被,不是外求了吗? 慧律法师答: 你还是众生,求没有关系。...人世间有很多人都能够忍苦耐劳,即使在非常艰苦的生活状态下,还是过得很快乐。孔子的学生颜回住在穷困的陋巷里,...问: 为什么《金刚经》一直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呢? 传喜法师答: 因为法身慧命是我们生命的高级状态。如果忘却...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一个公案: 宋朝有一个人叫马圩,这个马圩居士是杭州的一个地方官,他的父亲也是做官,...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信入佛教一年多了,到现在不但出家了,连戒也授了,我的信心是怎么建立的呢?我把这段时间的思想震动写出来,供养...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佛教故事中,当动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争斗的时候,佛不惜割肉饲鹰、舍身喂虎,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动物的生命,从而平息...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是一个孝子,大孝子,他把自己的母亲迎到寺院,就引导她念佛...问: 我多年来,每晚亦睡亦醒,最多睡三、四个小时,面色黄黄,自觉是全世界最苦最悲的人,没有人会了解。我已经...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听到这句话我们就知道念佛法门,在整个普遍大众中是有许多人修学...我们现在每一个念头都与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经开悟无烦恼了,而我们却仍被烦恼所遮盖。念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解决后生大事之前,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 常敏法师答:...问: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 慧律法师答: 这句话就是妄想。讲先有业力也不对,讲先有六道也不对,因为业...问: 在无意识状态下死亡,是否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答: 往生是要靠平常下功夫的。如果临命终能够有端...问: 如何在工作应酬中不犯不饮酒戒? 慧律法师答: 这个很简单,如果领导请你们喝酒,你就方便妄语跟他讲:医...一位商人一心求福,希望事业成功、赚尽天下财富。有人告诉他:「只要每晚用最好的柴拜火神,钱财就会如热火般滚滚...「慈」,佛陀就是以慈度化人群。为了使众生人人幸福快乐、人人离苦得乐,所以不断地倒驾慈航来人间,在佛陀《本生...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终将结果累累。小小的一个心...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
受戒容易守戒难
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为什么要接济他人之急呢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佛也有寿命的吗
让皇帝感动的永明大师

「大势至菩萨」名号的含义
天台、密教、禅宗各有什么不同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人命在呼吸间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学佛要学结缘
三种持戒之人
极忙之人的修行法门
施食以度众生为第一标准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想长相庄严,最好去西方极乐世界
少欲知足,就少造了很多恶业
弄清楚往生的条件
坚定心志,安于静境
富有哲理的五个不能
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
鬼分为哪些类
少些打工心态,多点儿事业心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鱼王悲心救饥民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念佛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
孝顺父母可改变诸事不顺
人人都能亲身感受的八苦
念佛生不起信心该怎么办
出家人是世界的大轴
五逆和谤佛之罪不能往生吗
以愿力来引导善行
时时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念佛身体念好了,是他的因缘吗
为何无量寿经把人道天道也判为恶道
佛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受苦众生
游戏人间,发挥人生价值
不要小看自己
体悟苦谛的小沙弥
驴子还债
【推荐】结缘总比结怨好
车里的佛像要如何摆法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丈夫有婚外情该怎么办,是否可报复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度众生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初入佛门要学哪些佛经
老人学佛有用吗?晚年犯了错如何弥补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医生如何对待病人安乐死的要求
同时出生的人命运为何不同
什么是随缘不变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科学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为梁武帝说法七昼夜的僧达法师
乐观不是比中观更好吗
生气生病时该如何克服
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该怎么办
逆境现前是否也要违心接受
哪些属于错误的追求呢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学佛后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吗
「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对吗
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亲人不理解时如何抉择
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如何面对欺骗的行为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
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与消极
禅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奉行七诫远离诸恶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佛法是心法,是否就不能求佛加被了呢
转苦为乐
为何一直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呢
佛号在心中是不可取代的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四个要求
怎样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
明一法师的出家因缘与信心来源
三藏十二部
佛眼看战争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失眠该怎么办
念佛人很少往生的原因
愿消三障诸烦恼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轮回
无意识下死亡能否往生
如何在工作应酬中不犯酒戒
商人砍柴能得福?
趴身铺路 所求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