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得不到观音菩萨的感应,问题出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有求必应。《普门品》里说常念常恭敬,就是念念不舍离。但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感应,或者说,不像《普门品》里面说得这么玄呢。他是本来真切的东西,我们现在就是走得太远,迷得太久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心态,要去除一些不好的心,比如说不善心。你念观音菩萨是不是跟善法相应,你跟观音菩萨的心不相应,说是念他,实际上是背其道而行,不是真念,不是真恭敬。

第二个不至诚,这个至诚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对于一个人也罢,一种理论也罢,生起真切的,全盘渗入到我骨髓中这样的一种接纳特别难。凡夫有个什么特质呢,就是见不到的我不信,一定要我亲眼见到了才信。可是佛法的意义需要你首先生了信心之后好好去做,才能得感应。那这样的话,难度就非常之大。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竭诚尽敬,就是要诚恳。每一起心动念观世音菩萨从来就在我前方当下此处,是法界心。我每起的一个好心观音菩萨随喜,我的坏心,观音菩萨怜悯,加持我,让我转恶为善。起心动念去造业的时候观音菩萨百般的调养,甚至说一旦业力犯得不行的话,他加持你,让你从正在进行的苦恶的这种业力中脱离出来,生厌离心,生疲厌心,回头浪子等等。

这种种体现都是观音菩萨的加持,就在我们悄然不觉之中。所以从这点来讲,要至诚,不要有疑心,不要有求验证心。不能说今天我带着试的心,我今天念一会观音菩萨,念着看我明天有什么果报。我要发个愿,今天我买个彩票,我念一夜的观音菩萨,明天我就中奖了,这种本身就跟观音菩萨的心背道而驰,不至诚,不善,有疑,验证。从这点来讲,为什么要求自己,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呀,一心就是要信心,不要疑心。对于菩萨的这种慈悲,有求必应,有沟通能力。没信心,就没有沟通能力,信心就是沟通能力,铁定的信心,不要有疑心。

再一个就是要恭敬心,不能够轻慢心。我们每一个身口意都依托给观世音菩萨,我的心一动他马上必知。这样时时刻刻用观音菩萨的心来匡正自己的身心,而不是抱着这种做买卖呀,试试看呀,讨价还价,这本身就是种轻慢,没有恭敬。

再一个要决定心而非散心。决定心的意思就是说,念的时候心不是散乱的,决定就要念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当成一种修行法门来念。

再一个心就是始终心。始终这也是一种决定心,不变题目。为什么菩萨始终我就相应观音菩萨,等我临危的时候,或者违缘,烦恼现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观音菩萨。家里面供着观音菩萨,每天上香,洗好脸,上香,供水,就跟菩萨常在一样,始终都是,这辈子尽形寿这样。

所以诸位学习了《普门品》以后,进一步对我们已经熟知熟见的观世音菩萨,半个亚洲的信仰,这样的一种缘分,我们都能够深信起来。再一个以佛弟子的这种纯的赤子之心,常念常恭敬,把观音法门呢,包括读大悲咒,读普门品,念菩萨名号,三位一体的相结合,也很好。特别是大悲咒,好多这种不好的业障病呢,都是念大悲咒或者加持大悲水,都能够得观音菩萨的灵感。

最后调我们的心,刚才讲到的几种心,慢慢的去向这靠拢,主要一个还是对佛菩萨这种不可思议,升起没有夹杂的这种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求菩萨的感应呢,就决定能够真实得灵感。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古人来讲呢,记载这么多的感应事迹,没有一个不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所显现,跟《普门品》里所描绘的一模一样。

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极乐世界,应化道场在普陀山,做为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为什么《普门品》里面讲到也是执持名号呢。他暗隐了一个净土法门就是要发愿,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儿修行。往生到极乐国土呢,跟观音菩萨作为把手同行的同修道友,何等殊胜。学习《普门品》也可以开我们净土法门的知见,比如说一多自在,一门深入,再一个有求必应。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地求往生,那么其它世间的这些如影随行,自然而得,不要刻意的把一句非常无上的名号功德,而用来求一些世间的皮毛,末尾的一些东西,去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