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乙二、生起忏心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看乙二的“生起忏心”。
我们前面讲到忏悔,那么当我们修学忏法的时候,内心要准备三种善根,就是“忏悔、皈依、发愿”。
这三种善根生起的次第,是先生起“忏悔”跟“发愿”。我们面对自身的罪业,对过去来说,深深的悔过;对未来来说,我们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当我们以忏悔跟发愿的心来面对罪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灭除我们的罪障。但是,因为我们忏悔的对象不是今生,而是面对过去无量劫的罪障,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罪业深重,求出无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怎么样?生起“皈依”的心,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摄受。所以它的次第是透过“忏悔、发愿”,然后面对无始罪障,最后生起“皈依”的心。
这个皈依的心,开始操作忏法的时候,有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跟意业的恭敬。所以,这个三业的皈依,我们冥冥当中就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最后产生了佛力的摄受。所以,当我们正式操作忏法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结合,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力,一个是外在的佛力。这两种力量结合,才真正把罪业给消灭掉。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古德说:“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这两句话的次第很重要。就是说,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善根准备好了,我们真正要忏悔我们的罪障,这种善根生起了,佛菩萨的加持力才会出现。如果你在修学忏法的时候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是“菩萨影现中”,所以我才“众生心垢净”,把佛力当成是主动,你是被动,那就糟糕了。那你这个就是心外求法,不但会折损你忏悔的效果,而且容易堕入魔境。
所以,我们在修忏的时候,一定要把自身的善根力跟外在的佛力之间的关系摆正——我们是亲因缘,我们内善根是亲因缘,我们的“忏悔、皈依、发愿”是亲因缘,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是一个助缘。简单的说,莫向外求。修什么法门都是这样,你有一分的准备,佛菩萨就有一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准备,佛菩萨就有十分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修行是由内而外,“众生心垢净”,然后才是“菩萨影现中”。所以,在修忏当中,当你要进入坛场的时候,你一定要怎么样?有内心的善根出现。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开始讲到,我们透过业果的思惟,要生起三种的忏悔之心。
一、畏惧心——内心畏惧,当来恶果。
二、惭愧心——心思圣贤,而生惭愧。
三、勇猛心——奋然振作,速与断除。
当我们要进入忏悔的坛场的时候,第一个要“畏惧心”,我们要畏惧因为罪业所招感的“当来恶果”。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没有入法身之前,不管你的行门多强,不管你的理观有多深入,我们对于因果永远怎么样?心存畏惧。你有这种观念,你今生不会做重大的罪业,就是对因果的道理心存畏惧。这第一个。
第二个,“惭愧心,心思圣贤,而生惭愧”。你一个人要摆脱罪业,除了要害怕罪业以外,你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点目标的。如果你这个人什么都可以,那你这个忏悔就没有力量。这个惭愧就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对于圣贤的功德有一种好乐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过失,我们产生厌恶的心。就是有一种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惭愧心。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勇猛心,奋然振作,速与断除”。忏悔要能够产生勇猛,就是你要把握当下的因缘。我们要思惟今生的因缘是非常的殊胜: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佛法住世。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这种机会是希有难得。所以忏悔最怕的是怎么样?藕断丝连。一定要勇猛的速与断除。
这三种心加起来,其实核心就是“惭愧”。但是因为有“畏惧”跟“勇猛”心的加持,我们多了两个字,叫“增上惭愧”。就是比一般的惭愧心更加的强烈,更加的坚定。这个就是忏悔的心态。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大概二十出头,人长得很庄严,也很有善根。他发心要出家,那么我们就做出家的辅导,后来发现他过去受过五戒,曾经破了根本罪。受戒以后破根本,那你要出家就形成了遮难,只能取相忏。所以辅导他拜忏。因为我们平常功课就有八十八佛,所以等于是八十八佛,其他的时间再加一部八十八佛,一天两部。他拜了两个礼拜都没有任何消息,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方法对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善的因缘应该要生起来了,结果两个礼拜都没有消息。
我们就把他叫过来,问他的情况,说你是怎么拜忏的。那么他这个拜忏,问题在哪里呢?他把它当作一般的功课,就是他有惭愧心,但是没有增上惭愧。我们知道,诸位,心为业主!这个忏法只是一个工具,就是这台马车它能够走动、能够走多快,永远决定于前面那个强壮的马,而不是车子。所以我们就开始引导他思惟业果,思惟业果决定,思惟业果不失,然后增长广大,把他那种增上惭愧心给生起来。所以你每次拜忏之前一定要思惟业果。后来他依止这个方法拜了一个多礼拜,后来梦中就见好相。
所以诸位,整个拜忏,你要永远知道一个观念,心能造业,最后也是心能转业,就你的惭愧心是根本。这个惭愧心不是一般的惭愧心,是增上惭愧心,它是夹杂了畏惧心跟勇猛心的惭愧心。这是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的一个道前基础,你要进入坛场之前的一个基础。
乙三、正修忏法(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明。)我们看乙三的“正修忏法”。正修忏法分两科:一,总标;二,别明。
丙一、总标
先看总标。总标当中有“事忏”跟“理忏”。我们先看“事忏”。
壹、事忏
一、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二、作法忏——向清净大小乘僧,发露忏悔。
三、取相忏——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于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报轻受。
事忏就是从因缘、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去忏悔。
第一个是“责心忏”。责心忏的对象是下品罪,就是你只是起心动念,并没有付出身口二业的行动。所以就是诃责自己,用烦恼的过失来诃责自己,令生厌离。对这个烦恼生起厌离心,就可以了。
第二个,“作法忏”。作法忏是针对中品罪,就是付诸身口,但是没有犯到根本,这个过程都叫中品。这个时候,向清净的大小乘僧发露忏悔。在菩萨戒里面讲到,如果没有如法的比丘、比丘尼来忏悔,也可以向佛菩萨忏悔。
第三个是“取相忏”,就针对上品罪业。蕅益大师的开示,这个地方有三段。
我们先看时间。“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拜忏的时间,你可以定二七或者三七或者一年,但是真正灭罪那就是以见好相作标准,就是在梦境里面要见到好相。这个就是灭罪的时间跟拜忏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拜忏的时间,这种短期的加行,最好不要超过一年。其实原则上一年都太长了。一般我们在加行的时候都是三七,你三七拜一轮的忏,不管有没有见好相,就休息一下,下一次再拜一轮,它是以三七来作一个标准。这是拜忏的时间。那么什么叫灭罪呢?就是见好相。这个是讲时间。
我们看方法。“此须至诚恳切。”我们前面讲过,你要拜忏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准备好,就是你的忏悔、皈依、发愿三种善根要准备好。进入坛场以后要做两件事:“外假坛仪”;第二个,“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就是遵循忏悔的仪轨。有些地方要拜的,有些地方要称念的,有些地方是要经行,有些地方是要打坐的,你要遵守这个忏悔的仪轨。内心要配合真如理观的智慧。就是等于事修跟理观结合。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比方说《法华忏》(《法华三昧忏》),或者大乘的《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八十八佛等,这一切的忏法都属于取相忏摄。这个是讲方法。
最后我们看功德。前面的忏法能灭根本重罪,就是杀盗淫妄根本重罪;它不但灭罪,还能够使令我们的清净戒体再一次的生起;乃至于能够灭除七逆重罪,使令重报轻受。这个七逆罪是最重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和尚、杀阿阇梨、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因为这个七逆罪基本上是直堕无间地狱的,所以它虽然不能完全灭掉,但是能够重报轻受,让你得到微少的病痛,就把这个罪给消掉,重报轻受。
我们在拜忏主要是指取相忏,它是通忏过去无量劫来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乃至于你在某一生曾经犯过的七逆重罪都能够灭除,使令你重报轻受。这个是事忏。
我们看第二个,“理忏”。
贰、理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前面事忏的人,他的标准要求不高。只要你是佛弟子,有惭愧心、发愿的心,对三宝有皈依的心,就可以忏了。但是理忏的要求比较高,“既在智人”,你必须透过大乘佛法的学习,对中道实相产生坚定的信解,就是你要入圆教名字位,对中道实相要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那么这样子再操作理忏,就“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理忏就没有固定的规矩了,不是说你一定要依止《大悲忏》《净土忏》。比方说,你参加佛七,也可以作理忏;你诵大乘经典,也可以理忏;你坐在那一面静坐思惟,也可以修理忏。它怎么样呢?多诸方便,行住坐卧,礼拜、经行、静坐都可以。
重点在下面这一句话,“随所施为,恒观无性”。事忏的所观境是什么?是因缘观,是思惟因缘果报,当然是思惟因缘果报里面罪业这一块。就是,我们在事忏的时候是思惟我们造了罪业,这个罪业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这个是事忏,它是因缘观。那因缘观,一般人他容易操作。而这个理忏,是直接的观到我们的根本,观到真如本性,就是“正念真如”。那么从真如的角度,来观察罪业也是怎么样呢?业性本空,无有作者,叫做“无性”。
就是说,我们站在因缘的角度,罪业有它的作用。它什么作用呢?它会创造我们身心世界的痛苦。这个是事相的观察,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理观它认为,什么叫做罪业?从真如的角度来看罪业,它是这样,它是一念的妄心攀缘妄境,造作了一个唯心所现、如梦如幻的罪业,所以它不能够真正的染污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是理观。它是把心先带回到真如的角度,回过头来,来看这个罪业,它是怎么样?业性本空,无有作者。这是理观的核心思想。其他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明。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点,其实真正的忏悔,事忏、理忏表面上是分开,其实是都放在一起了。你看所有大乘的忏本,它所有的开示都有理观的成分。所以蕅益大师讲:“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比方你拜《净土忏》,《净土忏》在开示的时候也说,“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这个就是理观,安住无生来看这些因缘的造作。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忏悔,事忏、理忏是要结合在一起,只是比例的不同而已。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事忏具足五缘。丁二、理忏如法修观)我们看丙二的别明。前面是把事忏、理忏做一个总标,这以下各别说明。
丁一、事忏具足五缘
先看丁一的事忏,它必须要具足五种事缘。
一、请圣明证
二、说己罪名
三、立定誓愿
四、读诵礼拜
五、如教明证
修学取相忏的规矩,第一个,“请圣明证”。请圣明证有四个次第:
第一个,安置佛堂。你不能面对虚空拜,不可以的,因为你要皈依,你要有一个皈依境,所以你要安置佛堂。比方说我们供养华严三圣,中间本师,左边文殊,右边普贤。
第二个,陈设供养。对佛菩萨,香花灯烛的供养。
第三个,礼请三宝。在取相忏,你要有一个忏悔主来帮你作证。比方说,你拜八十八佛,忏悔主就是大行普贤菩萨;你拜《大悲忏》,忏悔主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拜《法华三昧忏》,忏悔主也是普贤菩萨。就是你要礼请忏悔主来跟你作证。
第四个,斋戒沐浴。这个很重要,你在拜忏,你每天都要洗身体。进入坛场的时候,你这个衣服跟一般的衣服要区隔。每天都要干净的衣服,每一天都要换新的衣服,要穿新净的衣服。
这个就是四个重点,安置佛堂、陈设供养、礼请三宝,第四个,斋戒沐浴。这个就是“请圣明证”,来做你的忏悔主。
第二个,“说己罪名”,发露自己身口意的罪业。
第三个,“立定誓愿”,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力。我们说过,一个人要摆脱罪业,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你如果对你的未来生命是觉得什么都可以,你很难摆脱罪业,你会怎么样?优柔寡断。就是你对自己要有所期许,你对诸佛菩萨的功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一种菩提的愿力生起。这个是摆脱罪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除了忏悔以外,就是发愿。
第四个,“读诵礼拜”。这个读诵礼拜就是正修忏法。忏法,智者大师提出了五种行法,就是主要有五种行法。第一个,礼拜;第二个,忏悔,发露忏悔;第三个,行道,就是经行;第四个,诵经;第五个,坐禅。主要这五种行法。前面四个是有相行,属于事修;最后一个坐禅属于理观,无相行。
第五个,就是“如教明证”。如教明证就是你要经常看你做梦做什么梦,就是从梦境里面去判定你的罪业是不是消灭,就是是不是见好相。
这个事忏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就是比方说你排日常定课,你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如果八十八佛你觉得太长,我看藏传佛教是拜三十五佛,也可以。因为它本来就是两个课程的结合,一个五十三、一个三十五,但头尾都不变。第一个,你平常有定课,拜忏的定课。
第二个,短期的加行,一七、二七、三七。短期的加行就不是拜一部了,那一天要六支香、九支香等等。
总而言之,整个事忏的重点在于至诚恳切,包括你的增上惭愧心,包括你的皈依的心,来操作忏法。其实我们在真正修忏的时候,这五个条件中的二、三、四都是现成的。你只要找一个忏本,它里面一定有发露罪业,一定要引导你发愿,一定有读诵、礼拜各种的行法。所以真正我们要准备的是第一跟第五,其他的,忏法通通具足了。这是整个事忏的条件。
丁二、理忏如法修观(分二:戊一、依真如观——令心安住。戊二、依因缘观——令心远离)我们看丁二的理观,理观就是在如法修观了。这地方有两段的经文。
戊一、依真如观——令心安住
我们先看戊一的“依真如观——令心安住”。先看第一段的经文。
(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修学理忏,你一定要知道你到底想要忏除什么,就是你修这么多法门,你的目标在哪里。
诸位,事忏的目标是什么?对,消除罪障,这个是事忏。你为什么要忏悔、皈依、发愿,要操作这么多行法呢?为什么要礼拜、称念,要恭敬呢?就是忏除罪障。但理忏不是忏除罪障,而是消灭我们的生死罪业,这个地方包括了有漏的福业,都是我们忏除的对象。只要是会创造生死轮回的业力,都是我们忏悔的范围,所以这个理忏范围很广。
在理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缘境是什么。就是下面这句话,“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诸位,我们为什么有生死轮回?《楞严经》讲三种因素,因为三种相续,就创造了生死轮回相续。第一个,因为果报会相续。为什么生死轮回?因为我们死了以后会再创造一个果报。好了,那为什么我们会创造果报呢?为什么果报相续呢?因为业力的相续,因为我们的有漏业力没有断掉,有漏业力会去创造另外一个果报。所以,果报相续来自于业力相续。那为什么我们业力会相续呢?《楞严经》说,来自于妄想的相续。为什么阿罗汉死了以后就进入无生的涅槃,不会再招感三界果报?因为他把妄想,这个生死的妄想给灭了。所以这个是对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然性格还要加上业力,才会决定命运。就是说,你是什么性格,就会打什么妄想;你打什么妄想,就会带动什么业力。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业力很多,整个阿赖耶识,我们仓库里面的业力多了去了。那你今生到底是会出现什么业力,就跟你的性格有关系了。仓库里面那么多资料,你凭什么调动你今生的业力呢?就是跟你今生的思考模式有关系。就是说,你是这种性格,你就会打这种妄想。比方说,有些人他一定要成功,他不惜任何代价,不怕苦!你以成功为你的性格,你就经常打这个方面的妄想,就会带动你阿赖耶识相关的业力。当然你到底会不会成功,还要业力的帮助;你成功到什么程度,也要业力的帮助。但是总而言之,整个因果的带动者就是你的妄想。所以妄想是主导者。
阿罗汉很聪明,诸位,我们知道,阿罗汉的生死业力消了吗?不可能嘛!他在三界轮回了无量劫,只修七世就把生死业障给了了?因为他没有生死的妄想这一块。他生死的妄想被他我空的智慧给破了。
诸位,什么叫做业力?业力是我们在造作叫做业力,造作完了以后叫做业种子。其实所有的业力,理论上都是在睡眠状态,一定要你的妄想把它唤醒,你知道吧?所以其实我们生命是有选择的,你改变你的念想,你的生命就改变了。其实我们的业力是很多元化的,无量劫来,经典上说,我们所造的善业如虚空,所造的罪业也如虚空。轮回太久了,不管你今生造善造恶,你把它丢到阿赖耶识,都差不多。就是你的想法很重要。就是说,这么广大的业力,你进入到一个这么大的资料库里面,你今生短短几十年,你要调动什么业力,跟你的想法有关系,你怎么想的。
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虽然业力是一个助缘,但是它的主导者是妄想,妄想是根本。整个生死业障是由妄想带动的,由不同的妄想带动不同的业力,去招感不同的果报。所以,追根究底在一念的颠倒妄想,《楞严经》说的攀缘心。
那怎么办呢?“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妄想,你忏悔没有用的,持戒也没有用,妄想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端坐念实相。你只要去观照真实相,它自己会消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虚妄相,它是一个唯心所现的假相而已,它是专门来欺骗你的,你只要不随它转,一回光返照,它就消失掉。所以对治妄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端坐念实相。
讲一个譬喻,“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们整个生死业障就像清晨虚空当中的霜露,只要太阳出来它就自己消失掉,所以妄想只有用真心去破坏它。我们应该依止真如理观,来忏悔六根当中的颠倒妄想,才能够调伏我们的生死业障。
这个就是讲到,消除生死业障,只能靠消除妄想。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有一段重要的开示。他说诸位,流转三界中,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流转者谁?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到底谁在流转?那个真正流转的是谁?你说,欸,“我”在流转。诸位,我们在三界里面,果报变来变去,哪有一个“我”呢?比方说,我们上辈子可能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人,来生变成天人,那这个“我”必须怎么样?“常、一、主宰”,它必须要常、一、不变,而且对生命有主宰性。我们在生命的变化当中,找不到一个常一的、主宰性的,都是业力在控制。那么这样子讲,到底谁在流转?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这个阶段打这个妄想,变成这个果报;你现在妄想改变了,你学佛以后妄想改变了,打另外一个妄想,你又带动了其他的业力,去招感不同的果报。你整个妄想的变化,带动你生死轮回的变化,带动你整个果报的变化,所以真正流转的是妄想。
所以佛陀才会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位,等到有一天你往生极乐世界,成就无生以后,你回顾你过去无量劫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就是一场梦。原来是“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醒后,“觉后空空无大千”,就这样子。
我们可以从今生来看这件事。我们是怎么投胎的?我们最初的投胎是一念的恩爱迷情,就是一念的恩爱迷情来投胎,所以我们最初的投胎就是一念的妄想。我们走的时候是怎么走?什么都没带走,就是一念的爱取,对某一件人事的爱取,然后离开的。诸位,我们刚开始是一念妄想,最后也是一念妄想离开,那中间呢?中间是什么?中间就是阶段性的妄想。你年轻的时候打年轻的妄想,年纪大了又打年纪大的妄想,不同的妄想带动你阿赖耶识不同的业力,出现不同的果报,就是这样。所以生命会变化,来自于业力的变化;你业力为什么变化呢?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是这样子。所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我们在这个地方先确认,我们理忏的所观境,就是对治颠倒妄想。
那怎么对治呢?看第二段。
(二)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一段是《楞严经》对我们的开示,讲到什么叫做诸法实相。
首先,我们面对一个所观境,比方说五蕴身心,那么这个五蕴身心,它是怎么样?它是“浮尘”,它是“诸幻化相”。“浮尘”就是譬喻它就像空中漂浮的灰尘,它是生灭变化,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有时候左,有时候右,它是变来变去的,叫做浮尘。第二个,“诸幻化相”,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伪无主的。就是我们今天,老病死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因为它背后有业力在主导,它是不能主宰的。一方面生灭变异,一方面虚伪无主。
这么一个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五蕴身心,我们在观照诸法实相的时候,是分成两部分。
第一个,从外在的相状来看,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因缘和合的时候,这个果报就出现了;当这个业力释放完、因缘别离的时候,随处就消失了。如此生灭变化的一个因缘,叫做“相”。好,我们先知道一个定义,生命有它外在的相状。比方说,这个人是一个福报相,有些人看起来是有忍辱相,有些人看起来有持戒相。各种功德相,当然也有过失相,这个都是怎么样呢?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相会变的,来生就不是这个相状。这第一个,会变化的,就是外在的相状。
我们看它的本性。不管你今生展现什么相状,它的本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是一个“妙觉明体”。
所以,诸位,我们看我们的生命要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第二个是相状,就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作用。
《楞严经》把这个相状跟体性做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面对一个广大的虚空,这个就是我们的整体生命,一个不变的生命,就是真如本性。那么我们今生,在这个广大虚空里面出现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会变化,而且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它到底往哪里变化,往好的变化或往坏的变化,我们不能决定的,它背后有它的业力主导。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好像一个广大的虚空里面有一个水泡,这个水泡是怎么回事呢?《楞严经》给它四个字,叫做“循业发现”。
就是说,你怎么有今生这个相貌,有你的色受想行识?因为你的阿赖耶识某一个业力成熟了,你今生的相状就出现了。所以你自己会循业发现你自己的果报,就是你的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种的了别的识,你整个活动不会离开这个水泡。诸位,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用自己的果报,你有你的水泡,他有他的水泡。当然,这个虚空当中,也可能两个水泡有交集。但是不管怎么交集,也是各人受用各人的水泡,你有你的根尘识,他有他的根尘识。等到有一天,你的业力释放完了,这个水泡就消失了,然后在虚空的某一个地方又出现一个水泡,又是循业发现。
所以诸位,我们要正确的了解人生,不能只看因果,因果就是那个水泡。你要从因缘观扩大成一种真如理观——这个水泡只是在虚空里面显现的其中一个水泡,就对了。你要把体性跟它的相用同时观照,就是空观跟假观同时观照。所以加起来就是,“清净本然”,然后“循业发现”。如果你要忏悔业障,要强化因缘果报;你就强调清净本然、然后循业发现,强调循业发现。如果你要安住真如,你就强调循业发现、清净本然,强调清净本然。总之人生有两个切换,你可以切换到本体,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因果,这两个是要同时观照。这就是中道实相。
这个观念,我们到第二段把它详细的发挥出来。
如是乃至五阴或者六根,或者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相互作用),乃至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我们每一个水泡都是怎么样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是循业发现。所以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水泡当中,这个就是循业发现。
我们忽略了什么呢?一般凡夫忽略了,“殊不能知”,在这一切循业发现的“生灭、去来”的相状当中,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常住妙明”;第二个,“不动周圆”。
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我们所忽略的,但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清净,第二个是具足。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清净,是指的不生灭心;具足,指的是这个不生灭心当中,具足了十法界的依正妙法。
这个“具足”很重要!诸位,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怕死?为什么会贪生怕死?这个死亡的恐惧,因素在哪里?因为我们把今生当作是生命的全部,今生花了太多的心血去经营我们的今生。我们小时候读书,为了什么?你真的喜欢读书吗?未必。你希望追求快乐,希望有好的工作。那么读完书又开始工作,追求快乐。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表示你今生所有经营的,这一切的水泡即将破裂。因为对今生投入太多,所以今生的死亡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全盘的毁灭,因为他把心全部住在这个水泡里面。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诸位,你今生的水泡,是你内心当中无量的业力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这样懂吗?就是你今生再怎么成就,从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来说,它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你不用怕失掉它,你死掉以后还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泡,只是我们对今生投入太多了。
所以真如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同时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从清净跟具足来看,今生的水泡只是一小部分。
这个地方重点来了,所以我们要修理观,要回光返照,观照我们一念的“真常”的本性。从摄用归体的角度,回到清净心的时候,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的“去来”,最初的“去来”。就是,因缘法旧的因缘消失了,新的因缘又到来,这种因缘的替换叫“去来”。第二个,中间的“迷悟”。中间我们遇到了三宝的因缘,产生觉悟的作用;遇到五蕴的因缘,产生颠倒错误的作用,叫做“迷悟”。最后,面临了旧的生命的死亡,新的生命的开始。总之,因缘所生法所带动的“去来、迷悟、生死”,从回归真如的本性来说,都是“了无所得”。这个就是理观。
诸位,我们生命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因缘果报。因为因缘果报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空,清净本然,它就是受业力的熏习出现“水泡”。但是我们怎么样?我们错就错在我们投入水泡太多,就是“唯心所住”。所以说,在理观的时候要怎么样?要偏重在“清净本然”这一块的观照,就是“了无所得”——我们从今生当中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不可能。
像做梦一样。比方说你前生做一个梦,你是转轮圣王,你产生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水泡,你有转轮圣王的色身,你拥有七宝千子。欸,你这个梦结束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下一个梦变成蚂蚁!那你就会说,哎呀,我上辈子那个转轮圣王的宝物跑哪里去了?没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水泡到水泡之间是“无所得”,你不能把前面的水泡的东西带到后面的水泡去,不可以。它是怎么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果,业力是可以贯穿,果报不能贯穿,这个果报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唯心所造;第二个,唯心所现;第三个,唯心所住。三个阶段。
第一个,“唯心所造”。我们造业是谁在造?当然不是身口,身口是个工具。我们曾经在某一生生起了一个妄想,这个妄想可能是布施的妄想——假设是布施的妄想。哦,你生起一个布施的念想,开始带动布施的行为,就唯心所造。
好了,因缘成熟以后,你今生“唯心所现”,出现了富贵的福报。这都没有错,到这里都没有错,唯心所造,唯心所现。
错在第三个,“唯心所住”。我们对因果太过执著,我们得到福报的时候就唯心所住,糟糕了。如果你保持平常心,当你这个大海出现水泡时,你平常心面对,借假修真,利用这个福报去创造功德,这是对的。但是当你变成唯心所住的时候,那就完全失去本来面目了,就开始起颠倒想,就创造了生死业力。
所以诸位,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恶性循环。我们前生造了某一个业,今生得一个果报。不管好坏,它就是一个果报,本来果报是很单纯,就快乐跟痛苦而已,没那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这个果报产生执著以后,问题来了,就创造很多的名言分别,然后又创造另外一个生死业,又去得另外一个果报,就变成怎么样?果报的相续、业力的相续、妄想的相续。
那怎么办呢?流转到现在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把生命归零。我们现在已经怎么样呢?忘失来时路。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而来,在果报打转太久了,忘失来时路。所以怎么样呢?要透过回光返照,就是这句话,“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个中道实相就说明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这个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不能把妄想断灭,但你也不能随顺,所以只能够怎么样?回归真如本性,这个妄想让它自己消失掉。
我们看禅宗的公案,你就知道。比方说,二祖遇到初祖,二祖说,欸,弟子心不安。初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你把那个不安的心拿出来。结果二祖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妄想这个东西,它只会欺骗你。你只要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自己消失掉。因为达妄本空,这个妄想根本就没有根,它是你一种虚妄的想象,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就觅心了不可得。三祖遇到二祖也是这种情况。三祖遇到二祖说,弟子业障深重,向和尚忏悔。二祖说,谁绑住你了?结果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所以禅宗厉害在哪里啊?它对治妄想很简单,你只要一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让妄想它自己消失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比方说有一个大学教授,教艺术的,第一堂课他就拿一张 A4 的纸,上面点一个黑点,问他的学生说:“你们看到什么了?”所有的学生说:“我看到那个黑点。”那个教授说:“这张白纸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只有百分之一是那个黑点,你们只看到黑点,没有看到那个空白的地方。”所以他说:“你要做一个艺术家,不是只有画画的技术,你要有艺术家的眼光。”
诸位,我们成佛也是这样。诸位,不是说你会拜忏、会持戒就可以成佛,你要有成佛的眼光。就是按照正常情况,按照即空、即假、即中的思想,我们要先看到白的地方,再面对那个黑点,这样懂吗?我们今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直接面对因果,糟糕了,就陷进去了,然后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所以祖师大德说,性真常中,求于因缘果报的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因果应该面对,但是你要先回到真如本性,回到广大的虚空,再来看这个水泡。这个水泡破掉的时候,你不会痛苦,因为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如果直接面对水泡,那它就是你生命的全部,那就糟糕了,这样懂吗?所以面对生死,你要想,你今生的五蕴只是你无量的虚空当中其中一个小水泡,这个水泡消失了,你还有另外一个水泡会出现的。但是你一旦住到水泡里面去,你就糟糕了,它的消失代表你整个生命的毁灭,你一定会害怕。所以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回光返照,不能顺着因果的思考。回光返照,然后再面对因果。
这是整个理观的核心思想。
戊二、依因缘观——令心厌离
我们看戊二的“依因缘观——令心厌离”。前面是一个中道实相观,强调安住,安住真如再面对因果。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
这个理观,它的心是平等的,就是我们先把心带回广大的清净心,然后再面对因果的水泡,这个时候是不取不舍,是平等的。但是平等对我们是不够,为什么呢?因为矫枉必须过正。我们凡夫心本来不平等,我们已经是怎么样?往左边偏太多了。所以你把它调正是不够的,你调正以后要往右再多一点,这样能够最后产生平等。就是说,我们除了真如理观的平等心以外,一定要加对治观法。
比方说,我们观察色身的不清净——内身的不净,外身的不净;或者观察感受——感受的生灭变化,不得安稳,所以是苦恼的根源。我们还要加一个“厌离身心”,透过不净观、苦谛观,厌离身心。
第二个,我们要对治我见的颠倒。前面是对治贪爱。观察我们能缘的“心”是无常的,无常变化,不能依靠。第二个,观察所缘的境,这个一切“法”是不能掌控,是无我的,所以“放弃主宰”。
所以,除了修中道实相观安住真如(平等观)以外,还要对治——对治爱取,厌离身心;对治我见,放弃主宰。这样才能够最后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
我们看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四念处的各别观,这以下是总观。
其实四念处观的切入点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我们所有的快乐都要追求安稳,一个不安稳的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既然我们生命是痛苦,那表示我们对生命是没有掌控性的。如果你能够掌握生命,你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出现痛苦呢?所以无常故苦,从痛苦知道生命是无我的,无我而成就空性。所以无常“是生灭法”,是痛苦的根源,那怎么办呢?只有放下这一些生灭的假相,使令我们内心出现寂灭,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其实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追求快乐。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可能对初学者会有点困难,说我修布施为什么?我修持戒为什么?我就是追求快乐才修善法的。但是你追求快乐,你很难了生死,因为你要追求快乐,你一定会对果报产生执著,一定会的。那怎么办呢?诸位,如果你临终要正念分明,你要把追求快乐改成追求寂静。生命的目的不是追求快乐,是追求寂静,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你整个生死业马上沉淀下来。改变这个观念就够了,从寂静当中去追求法喜。
所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什么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人生不能追求快乐,因为快乐里面太多的过失。在这个快乐当中有烦恼、业力跟痛苦果报的过失。只有追求寂静,才能够远离过失。这是它的总结。
前面讲正念真如,这里讲四念处的对治,这两个要合起来交互的运用。
甲三、罪除之相
我们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透过前面的事忏跟理观的结合,我们有三种的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有下品、中品、上品。
先看下品的罪灭之相。“或觉心神恬旷”,你拜忏以后感到内心寂静、开阔,这个就是罪灭的一个征兆,因为罪业是躁动不安的。你感到寂静、安稳、开阔,这是下品。
中品,它不但灭恶,还生善,就是还生起善根。“或觉智慧顿开”,你从今以后听闻佛法,心生法喜。你会出现法喜,表示你听懂了,你的慧根生起了。“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你在这么多繁忙、障碍的人事当中,突然间左右逢源,顺逆自在。所以你不但是生起大乘善根,你还成就大乘的福德力。所以这个灭恶,还可以生善,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个人本来是你的冤家,结果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心生欢喜,这表示你这个人的慈悲心成就了,慈悲无障碍。慈悲心,也是属于菩提心的一种,大乘善根的一种。“或梦吐黑物”,你在梦中吐出污秽的物,或者在梦中洗澡,这都是表示你的生命产生重大转变,即将脱胎换骨。这就是中品的功德,不但灭恶,还能够生起善根、福德。
第三种是最困难的,就是上品功德。它不是成就大乘善根,是成就大乘的功德。“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你在梦中看到佛菩萨的开导。当然你能够梦到佛菩萨,表示你跟他已经怎么样?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互相随顺,否则你是梦不到佛菩萨的。“或梦飞步太虚”,你梦到自己飞步于太虚空当中。这表示你这个大乘的功德相。“或梦幢幡宝盖”,在梦中见到清净庄严的三宝的庄严相。这也是大乘功德即将成就的相状。
总之,以上的下品、中品、上品的种种的胜事,都是“过消罪灭之象也”。
所以诸位,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或者理观的时候,要注意你的梦境,在梦境当中来判定你的罪灭之相。
甲四、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一段。甲四,结示劝修。
我们这次的忏悔分成事忏跟理忏。看事忏的总结。
(一)事忏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事忏所对治的就是身口意的罪业,特别是造杀盗淫妄的那种根本重罪,那么这个罪业是由无始的贪瞋痴所造成的。所以“一切我今皆忏悔”,透过忏悔、皈依、发愿,心力、佛力的交互作用,灭除罪障。这是忏悔业障,面对因果来忏悔罪障。
(二)理忏
我们看理忏。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前面的事忏,只是在对治我们生命当中某一部分的罪业,是局部的对治。这个理忏就不是了,它是回到广大的虚空来面对水泡,是从根本上去调伏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让生死业缘慢慢的沉淀下来,所以它的重点在于颠倒妄想,它消除颠倒妄想。因为所有的生死轮回,都跟颠倒妄想有关系。
“罪从心起将心忏”,无量劫的生死业障,就是由一念的攀缘心生起的,所以用理观、用那个正念真如的理观来消灭这个攀缘心。等到攀缘心调伏的时候,我们生死的业障也就沉淀下来了。当我们的攀缘心消失了,生死的业障也消失的时候,那就是真如本性显现的时候了,那就是从根本上的真正的忏悔。
一个是忏悔我们局部的罪业,第二个是忏悔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这两个是不同的,这两个是要配合。诸位,我们在事忏、理忏,其实是要合并的。所以真正的忏悔是怎么样呢?“忏悔、皈依、观照、发愿”,四个主题,只是你的比例不同。
有些人理观强,他可能理观的比例高一点,他静坐时间多一点。有些人事修强,那你就拜忏多拜一点,多思惟业果的道理,多增加惭愧心。所以这个比例可以增加。但是几乎没有一种大乘的忏本,只有事忏或只有理忏,几乎没有,两个都一定要具足。那么透过事忏、理忏的结合,消除我们平时的罪业,也消除我们临终的颠倒妄想。这两种障碍都破掉了,破除我们平常的障碍,也破除我们临终的障碍。
我们这堂《忏悔法门》就讲到这里。我们感谢积因和尚的慈悲!感谢净律寺斋戒学会全体干部的护持!也感谢全体法师、全体菩萨的参与,让我们这次课程更加的庄严!
阿弥陀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