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观音菩萨圣号为何便能离欲

问:《普门品》中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何为其然也?——周安士《欲海回狂》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一部重要的经文,常常会把这部《普门品》专门拈出来讲解。这就是“念观音得离欲疑”。《普门品》谈到观世音菩萨以他的大悲心——观世音就是他观自在,契合法身,然后为救度众生,各种不同的类别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种普门代表着观世音菩萨那种由法身显现的种种应化身。

这个普门就是从圆教的立场来说的,一切众生都能得观世音菩萨平等慈悲心的救度。众生常常有种种的厄难恐怖,种种灾难,七难——显出七难,众生有贪瞋痴三毒烦恼,观世音菩萨也来帮忙。

这就谈“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就是他淫欲心很重,控制不了。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很多青少年控制不了,他是手淫、意淫,看黄色的书刊杂志,他就会整个的身心受到戕害,一看那个样子,精气神都没有了。

多于淫欲,这是一个很重的病,怎么去治?常常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是“南无观世音菩萨”,便能离开这个淫欲。下面表述:若有众生,多于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有众生,多于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三毒烦恼,念观世音菩萨都管用。这里面是什么原因?

这里说的就是色欲是从无明暗冥的心出来的,是迷惑颠倒的一种津口——津渡,是迷的范围。念佛菩萨名号,佛是光明的、智慧的、觉悟的道路,这个觉悟就是智慧,就能够破那个无明的迷惑颠倒,就好像“千年暗室,一灯点亮”一样。色欲是从暗处显现出来的,有智慧的灯就不会有这个暗,这是法尔自然的道理。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一个崇高的追求?从修心养性层面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就好像孔子,他十五志于道,要志于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乃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志于道,这个“道”就体现在仁,所以《论语》讨论“仁”这个概念有一百多处,有时从形而上层面谈,有时从相和用方面去谈。

这里举出孔子的话。这是《里仁篇》里面说,一个君子如果“志于仁”——把生命的价值放在志于达到仁的境界,就像颜回一样的“三月不违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他生命是志于仁,他就不会有恶行。这就好像有光明,就不会有黑暗;在一个田地种了嘉禾,就不会有杂草,如果没有嘉禾,那就杂草丛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贪瞋痴烦恼炽盛的时候,多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会立竿见影地得到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