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立命之学

“垂训以格人非”:“垂训”就是建立好的教训,来格除人性当中不好的东西。“非”就是非礼的东西。天地之间一切人类,我们都要有同体的观念,都是我们的同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同体的观念。在所有人类当中,有一丝一毫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等于是我的分内有一丝一毫亏欠之处。他人的缺点,就好像自己的缺点。所以,对于为人子女者,就祈愿他要孝顺;对于臣下、大臣,就希望他能够有忠心;对于兄弟们,希望他们“友爱”;对于性格刚强的人,希望他性情“柔和”;对于天性吝啬的人,愿意他去布施;游手好闲、斗殴、赌博者,希望他们“各循本分,谦和自守”,有一份正当的职业。

如果有缘分,我们可以跟他们沟通,劝化他们。我们要不惜时间、精力,跟他要谈大道理,要诚恳地告诉他善道、智慧。或者自己的语言不能及的,你可以用笔来写。用写文章、书籍,来垂示“天下、后世”,这样的功德也是很大。当然,现在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修证,去谈那些真理智慧。但我们至少可以深入到儒、道、释三家的典籍,把圣贤的学问、知识学到——学过来,以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播开,也是“垂训以格人非”的功德。

这里所征引的两个案子,第一个是“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我想学佛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简单地看看它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袁了凡改命。这是明代的一位读书人。本来想从医的,结果由于遇到了一个会算命的孔先生,他才开始发心读书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做什么官,什么时候去世,都被这个孔先生一算八字,全都给他算出来。而且先把它记录下来,以后他所考的名次还真的跟那个孔先生算的一样。所以这样看起来,人的命运,它是有一个轨迹的。有一个定数,哪个年头会干什么,会发生什么,他自然能够排得出来。这也是事实。

这好像用现代遗传学来说,就是我们一生的命运好像在基因里面。遗传基因密码里面就给它编程好了,像一个软件已经编好了。于是我们一生的过程,就是这个软件密码一个再现的过程。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是这里面也不是一定的,你再现的过程也有主观能动性。原来袁了凡就有个观念:既然是命中注定了的,那我就可以消极地对待,就是这个心。后来他在栖霞山与云谷禅师有一个对话。云谷禅师就告诉他:“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你只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你这样的力量超过了你命运的那个轨迹。”就是命数里面也有变数,这个变数就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就能改变命运。

那么这一段开示,对袁了凡触动很大。忽然他感觉到:“噢!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原来以为,相信有命运,命运就是这么回事,于是努力、不努力也就一样。所以他原来在衙门里面,也就比较被动——干是这个样子,不干也是这个样子。

他知道这不一样之后,他就想:人都有趋向那种幸福的本能,趋乐避苦。“既然可以趋向快乐,然而我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所以袁了凡就开始发心改变命运。原来命运不是很好:他只能活五十三岁,命中也没有儿子;他也只是考取秀才,并没有考上进士。所以他就发心行三千件善事,来发起求儿子的愿。命中没有儿子,对于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继承香火的人了。

所以他先求这个愿:“我要求有儿子,许行三千善事。”果然,还没有等到他满三千件善事,他就生了一个长男。生了一个儿子,这样就对他更有一种鼓舞力量。“我命中没有进士。我再许一万件善事,我要求中进士愿。”结果他真的又考取了进士。他的寿命,也不求自得,已经有七十三了。

“立命之说”,在“孟子”那里就已经有很精辟的阐述。但自古以来,能够把这个立命之说“身体力行”,能够付诸实现的,大概也就是袁了凡先生一人而已。所以要转变一种知见,从信心下手;然后把这个信心,落实在动真格的行为当中,行得很勇猛,命运就改变了,就符合孟子那种“立命之说”的道理了。袁了凡的改变,就得益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诲。那么云谷禅师,他是一个佛门里面的人,他却把孔孟这种命运的学说阐释得这么明白。这也就是:有真儒才有高僧。高僧一般对儒家精微的学说,都有深切的把握。

那么这个改变命运一说、这样的事情,值得提倡。不要像宋明理学所讲的,你要去行善事,他就说:“做善事要无心。有心做善事都是恶,无心做善事才是善。”一下子说得这么高。“如果有意执著,有望报之心,就不叫行善。”这种“议论”(观点),听过去也好像很高明,然而它却阻挡了很多人勇于改过、重建命运的志向。因为凡夫都有一个期待。你不可能用那种无相、无心、无愿、无作的证果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一般的人。

就像一般农民,他为什么要去努力的耕田?他就是想到“秋天有收获,我才去播种,施肥,灌水,锄草”,去做这个事。如果你对农民说:“你去做吧。你不要想到秋天的收获,你要无心。”那好办了,他愿意干吗?他就不干了。

读书人,他为什么要寒窗十年?为什么要说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他有名利的动机,才能驱使他十年寒窗啊!如果说“你在读书,你不要去想功名”,他就没有动机了,他就不会去读了。所以,对一般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要告诉他:“你做有为的善因,就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先驱使他去做。他不做善,肯定会造恶。人肯定要做一个事情,于是给他善的道路。

比如上次,有居士也问“执著”的问题。执著,看过去也不能说它是贬义词。你执著坏,你就是恶人;你如果执著善,你也就是个善人。由善人,逐步到君子,到贤人,到圣人,他是要有几个台阶的。你先不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一般人。所以这些教化观机逗教,循循善诱,通权达变,这些都是要有根本智,也得要有后得智。要曲尽人情,这样的教化才能起到作用。要么,你的教化不对机,或者不合道理,这些都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