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道交的特点在善导大师的著作里面及实践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现在讨论的《观经四帖疏》,他造这部《四帖疏》的心态,首先是一种悲心。
《观经》在刘宋时期,刘宋就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刘裕建立的政权。畺良耶舍翻译出来以后,《观经》受到了各宗各派的关注。
于是,各宗各派对《观经》都有注解,但这些注解大部分都是站在通途教理的立场。对净土大不可思议感应道交的特点彰显的不够,对净土的弘扬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是在这个背景当中,他深知这些注经家注解的不正确,所以就要把《观经》内在的正确的法义给彰显出来。所以他就想出《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为古往今来的净业行人楷定它的真实义,建立净土正确的信解,是这么一个本怀。
他很谦卑地说自己就是一个生死凡夫,智慧浅短,而佛教的义理,尤其是净土的奥藏,非常地幽固微细,所以就不敢自己师心自用,自己建立一个见解。
那怎么办呢?求感应。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来造这个注疏。那请求灵验从哪下手呢?还是要从能感的心行开始。所以每天就读三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当晚就在梦中见到净土的景象,佛菩萨在地面,在虚空,或坐或立。
见到净土的境界之后,每天晚上梦中就有一位僧人前来指授玄义,就是《观经》的玄妙之义。等到《玄义分》注完了之后,这个僧人就不见了,这是善导大师的跋文自述。
从这点我们要体会什么呢?就是这个《观经四帖疏》尤其是玄义分,它是具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缘起。
因为《观经》的真实义,尤其净土的法义,不是我们世间人靠着有限的教理就能把它说清楚的。当善导大师一念请求佛力加持的时候,佛就有梦中做佛事的能力。
佛是五眼圆明,六通具足,法界一切众生念头都知道。善导大师这样的至诚念头马上就被阿弥陀佛接受到了,所以就给他加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梦中的这位僧人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义分所表达的法义,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跟我们说的。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做点学问的范围了。《四帖疏》写完之后,善导大师又祈求印证。每天念《阿弥陀经》十遍,念佛号三万,又见到净土的境界。
见到路旁有三具硙轮在旋转,那三具硙轮可以理解为法轮常转的意思。又有一个菩萨骑着个白骆驼来劝勉他努力精进,求生净土。娑婆世界很秽浊,痛苦不需去贪恋。你想想他为什么会显现白骆驼?
骆驼是沙漠里面行走的,负重致远的。这也意味着像善导大师这样的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要具备骆驼一样的精神。但是他是白骆驼,那从这样的一个感应的景象来看,一切相都是从心性里面显现出来的。
所以从善导大师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所做的示现来看,他也不是一般的人。善导大师最后说,此义——就是《四帖疏》的法义——已请佛做了一个印证了,那就一句一字不得增加,不得减少,使写经和流传的人就像经法一样的尊重,应知。
所以《观经四帖疏》的法义缘起就是感应道交的产物,也许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透过善导大师的感应这么一个中介,向我们南阎浮提众生传达的真实的法义。所以我们要从这样的一个立场、角度来看《观经四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