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四(下)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诏同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阴界入生灭。前文固言之矣。而大慧复有请者。意谓阴界入法有迷有解。以解则彼无有我谁为生灭。以迷则愚夫依于生灭。不觉若尽不识涅槃。何由出离生死耶。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答中言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如来谓理性如来。现前一念所具名之为藏。根尘一念心起随染净缘。染即无明。随无明染缘。则为九界生死。净即教行。随教行净缘。则为四种道灭。四种者。即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也。故曰是善不善因。因则感果。言一切趣生者。即十界善恶果报。譬如下喻上随缘所造之法本离二我。如伎儿依咒术故变现种种形像。岂有二我之执。言三缘者根尘识也。根尘和合一念心起。由不觉故随逐染缘惟造惑业。而成九界生死。彼外道以不觉故。妄计执着造作。由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转生七识无名住地。言无明起之始也。从此根本乃生枝末无明。故喻之曰如海浪身常生不断。此随染缘从细至粗也。若能一念回光能随净缘。则离无常之过二我之执。自性清净。所谓性德如来则究显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着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 此言诸识有生有灭。诸识者。谓意识及意意识。并前五意识。是为七识。非第七二乘识也。由念念而起。起必同时。因不实妄想等者。谓六识取境也。种种形处者六尘也。根尘既形遂着名相。由不了色等自心所现。生苦乐受。展转生死无由解脱。名相缠缚从贪起贪。因及所缘互相由藉。皆所谓生相也。彼诸受下是名灭相。谓受根及想行等次第不生。惟余自心妄想不觉苦乐。言入灭受想者。谓受想心灭。即灭尽定。或得四禅也。
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 善真谛解脱等。即声闻所修。于此灭定作解脱想。非究竟灭也。不离不转等。入楞伽云。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若无藏识七识则灭。由不转不灭。所以七识与六识。为因及攀缘而生。然非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若见如来藏。则五法三自性皆无我相。岂阴界入而不灭耶。
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由前悟入得预初地次第增进。位深德着不为外道邪见所动。至第八不动地。于此得十种三昧乐门。为诸佛三昧力所持。觉即佛也。即能观察诸佛之法及本愿力。不同小乘着三昧乐及不住实际。则起化利物也。获自证智。岂与凡小所修行同。得十贤圣种性道者。即十地圣种性也。十地皆圣。兼言贤者对极位而言也。及身智意生者。谓由十地至于佛地。身即法身智即报身。意生即化身。既得三身离于三昧因行。故戒劝云。欲胜进至如来地者。当净如来藏识藏之名。如来之藏本无可净。净其垢者耳。识藏以名言者。由迷如来藏转成妄识。无有别体故但有名。若无识藏之名。则转妄识为如来藏也。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如来藏本无生灭。今既复本而生灭何有。然诸凡圣悉有生灭者。凡谓外凡内凡。外凡即十信。内凡即住行。向亦名为贤。圣谓十地。圣亦有生灭者。虽能修行得自觉圣趣。犹居因位未离变易生死。言不舍方便者。一者自行增道方便。二者化他益物方便。皆有生灭义也。此如来藏等。入楞伽云。此如来藏识藏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菴摩勒果。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我于此下。指往昔所说经为证。如来之说本不假证。但于彼经已曾广明。故兹略说得以指之。入楞伽云我与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识藏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故胜鬘下文显可见。言莫但闻觉作知足想者。言如来藏识藏是佛境界。非三慧具足莫能造诣。戒劝修学良在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 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 无始习所熏
如实观察者 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 观指不观月
计着名字者 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 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 妄想观伎众
颂上如来藏与七识俱乃至由自相共相二种摄取则有阴界入生。此乃随妄缘者。若能反妄见如来藏。则远离生死矣。如镜像等喻上说也。谓八识体性本来无物。由无始恶习所熏。转生诸识等法。如镜现像。称性而观像虚事亡。复以指月。以喻假名实法有得有失。苟不能忘言契理。政如观指而不观月也。心谓如来藏心。随缘变造如伎儿之化现。意即意根复起意识识起善恶。如和伎者。五识取尘意识同起。是为伴侣。妄想分别如观伎人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五法等上虽已明。而未曾约诸地分别。示其所以。入一切佛法至如来地者。故复请之。答中先通示五法迷悟相。谓修行者趣入。则五法通是悟相。故曰若修行者等。若反是不觉。则五法通是迷相。故云不觉彼五法等。是知法无自性迷悟在人。此且总示。所以趣入等相。备见后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堕名相流 此徵释中。别约名相妄想。就凡夫法以示迷相。谓依六尘等俗数名相。起诸分别。其心流散妄返。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于色。覆障圣智起贪恚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已上迷相无出三道。文显可见。如蚕作茧者。喻自缠缚也。如汲井轮者。喻生死轮回也。如幻野马等。喻不知幻性离我我所也。起于一切不实等。谓名相起诸妄想。妄本不实起于幻相。幻相本虚离相所相。亦无生住灭可得。则归于自心而已。实非自在等邪因所生。凡愚不知妄取外境。随诸名相流散耳。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慧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彼相者等。追释名相二法。不出六识。取彼六尘。名之者名也。所取者相也。显示施设诸名相者妄想也象马等名。以此名即显其相。名相既立谓此事如是决定不异。是名妄想分别。已上三法属凡夫。正智者下。就圣贤法以明悟相。言名相不可得者。谓欲求正智。但悟名相不实犹如过客。识心不起离乎断常。不堕凡小境界。是为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怪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此段正明如如。由前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故。言不立非不立也。舍离有无二边。不堕损益二谤。一切名相不生。是为如如义也。菩萨住如如下。正示如如所得之相。既曰如如。岂有得乎。乃以无得而得。得自他因果之法。言无所有境界者。离空有二边之相。由此登欢喜地。则别教初地也。不离而离。离一切外道恶趣。无住而住。住出世间正趣。无分别而分别。了一切法皆悉如幻。无证而证。证自觉法趣。亦离诸妄想见性异相。即能见所见。前文所谓相见俱离是也。如是次第至法云地。以至三昧力等种种功德。由之开法至如来地。为众生故普现色身。如水中月。具足成满十无尽愿。随其意解而为说法。其身清净离心意识。是为如如所得之相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上既明五法。则三自性义在其中。今前后会摄。故复问其摄入之外亦各有自相宗耶。答中先答总入可知。次别配法相。初以名相对妄想者。从所因言也。以彼妄想反属缘起者。从所起说也。若依妄想生心心法者。言心王心所依分别起。起乃同时。如日与光不相舍离。分别诸相自持其名各各无差。是为缘起自性。正智如如皆非有作故不可坏。是名圆成自性。是为三自性入五法也。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摄于八识。于自心现而起妄想。有八种分别。皆是虚妄不实之相。若能舍离二种我执。则能所摄受俱灭。二无我智由是而生。即正智如。如是知。识等虽异同归五法。无别自相宗明矣。然此五法。而三乘与佛及一切诸法皆入其中也。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段重列名释义复自一途。大同小异不无所以。先相后名不出名实互有前后。余二不同者。前约自行。故前智后如。此兼化他则反其次。故云我及诸佛随顺入处者。如如也。普为众生如实演说等。正智也。故知此文兼自化他。此中言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也。名者依彼诸相立瓶等名。因此名相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名妄想。了达名相毕竟无有。但是迷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离诸妄想。是名如如也。真实决定等者。重指如相。示诸佛入处。依于自证如实演说不断不常。非凡小偏邪所得故名正智。又曰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者。约互摄义通结四种。故与上异。戒云自学教他。又言勿随于他者。谓莫随名相所转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 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有我 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 自性二种相
正智及如如 是则为成相
悉摄摩诃衍者。谓上四法普摄一切大乘之法。反而言之。一切佛法。亦遍摄此之四法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脱 三世诸佛如恒河沙。经教言之多矣。诸佛之数为果如所说而受耶。为别有义耶。故复请云云。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答中先指其非。盖诸佛数量过于恒沙。亦过世间心量所望。故非喻所喻。岂特恒沙而已。盖凡设喻义非一揆。如彼凡愚未受化者。生死无穷。佛则为说诸佛易见非如昙华。令其不生退想息其方便妄求进求佛道。以难显易。所以进之也。有时观已受化者为说。佛之难值犹如昙华。令其欣慕向道。所以策之也。又云。昙华之难见者。无已今当见之说。而如来于世人皆见之。故知说如来如昙华者。实起人难遭之想耳。然此二喻言难言易者。皆如来化用边事。非如来自证境界。故云不以建立自通。若论自证世间无等。非喻所及。一切凡愚莫能信受。亦非心意识所能知见。然有时而为建立化他。何咎之有。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鼈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恒沙世间无情之物。虽为鱼鼈人兽等践踏。不生恼乱之念。以喻如来圣智神通自在受诸外道人兽恼乱不起念想。盖以本愿力利安众生。无有爱憎分别。输收摩罗翻杀子鱼。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此言沙性不坏。喻如来法身常住。言是地自性者。有事有理。以事则同一坚性。故为沙为石。以理则与彼坚湿煖动均一真性。故劫尽烧时而地性自若。盖地与火大俱是生故。愚夫不知见谓烧尔。火因者以地无火而不烧火无地而不续故。地不得而烧。如来法身不迁不变亦复然也。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此一节言恒沙无有限量者。喻如来光明无量普照一切。言无异沙者。喻如来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以有漏无漏因缘皆断故也。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此喻如来以方便智成熟众生而于法身体无增减。不同色身有生有灭。身法者色身也。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尘沙无油。喻如来虽为众生众苦所逼乃至蠢动未尽涅槃欲舍深心愿乐亦不可得。以大悲心具足成就众生故也。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恒沙随流。愚人但见沙流而不见水。以智观之。非无水也。此喻如来说一切法随顺涅槃。有如顺流而非去义。故曰如来不随诸去流转。谓于法悟性。不随相转。故不同去流。以去是生死坏灭之义故也。生死本际等。入楞伽云。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大慧。趣义是断。凡愚莫知。趣即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生死解脱本际理等。云何一可知一不可知。答中言无始虚伪等。乃是解脱之由。言以自心现知于外境。则妄想身转即是解脱。既妄想转即是解脱实不灭也。不灭则遍一切处。故曰无边。体既无边故。云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等。言彼妄想转处。作解脱无边等名。名转体不转故云异名。观察内外者。前以自心现知外义。则外无外相。还以此理而照内心。则内外一如。离于妄相惟一真如。更无别法。故云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了无待对。所以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者。重结示释成。此妄想生灭。皆由自心识与不识而已矣。苟识自心妄无不灭。然有言识而妄不灭者。是未为真识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 犹如恒河沙
不坏亦不去 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 观察诸如来
犹如恒沙等 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 是则佛正觉
不坏颂上喻法身常住。不去颂如来说法不随诸去流转。亦复不究竟者。谓以不坏不去观察如来。则未为究竟。当观诸佛犹如恒沙平等无异离诸过患。又言随流性常者。谓随顺究竟涅槃之流。是为真常正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刹那者时之最促。念之极微者也。如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一刹那。故以心念起灭不停为刹那。又物之无常变坏者为刹那。是皆众生虚妄识相。上说妄想身转。是说阴等无常。故举诸法刹那坏相为问。答中先列一切法名。然后为释。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略说者。对下广说而言。心识习气乃生死之因。五阴乃生死之果。由不了心识习气长养。故有三界六凡有漏妄想刹那。善不善即三善三恶也。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修三昧等即无漏因果。三昧因也。法乐住果也。此三乘贤圣无漏之法。无漏则离刹那念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善不善下。广明刹那相非刹那相。名虽重出。义则通示。如来藏名识藏者。即第八识。此识乃至五识名相。出于正教。故云非外道所说。言五识身者。正明刹那相也。心意意识俱者。即上眼等五识。与心意识同时取境。有善不善相。或次等起或间杂起。故云展转变坏相续流注。根境之间未始间断。不坏者不断也。身生者。五识身生也。生则有灭。故云亦生亦灭。由不觉诸境自心所现。着于差别形相念念起灭。故云次第灭余识生。摄受意识者。以五根揽五尘识归意识。起善起恶。亦由意识同时取境。而起分别。故曰相应生。刹那时不住者。言诸识起灭不停。不于此则于彼。无时暂息。是为刹那之相也。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刹那者下重结前起后。此二种相虽通依诸识生起。而所从则别。故曰。名识藏等。是则以诸识从识习气者。刹那也。从无漏习气者。非刹那也。既是无漏。犹名习气者。谓其体是第七识执想犹在。虽非刹那。未为究竟真常无漏。乃是三乘贤圣境界。故非凡愚所觉。凡愚计着作刹那论。非但不觉非刹那。亦不自知其为刹那也。以断见者。谓凡外苦行妄取涅槃。斯乃堕于断见。非无漏涅槃故曰坏无为法。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不流转者。承上无漏之义。对六识八识辩异。盖此二乘之识。已断见思不流转三界。不受生死苦乐。故异于六识。非涅槃因故异八识。以八识受熏能成涅槃之因故也。如来藏者。正明八识。以能含藏善恶。随缘流转生死。苦乐因果。四住地者。枝末无明也。无明住地者。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昏醉故。受二种生死。凡愚妄想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灭。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如来本答刹那之问。刹那则有损坏。而直以不可损坏言者。盖迷则是刹那。悟则非刹那也。喻如金刚等金中精刚。以百鍊故。鑛璞全消惟一精刚。物不能坏。此世间之奇特性也。又喻佛舍利。以万行熏修垢染都尽。惟一精真无能坏者。此出世间奇特性也。如来所得真常亦复如是。故曰若得无间有刹那等。佛谓我以无间三昧所证真常。岂有刹那。言圣应非圣者。夫圣未有不圣之理。则知既悟不迷。其无刹那明矣。故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解秘蜜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隐覆秘密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刹那生灭者。生死此岸之事也。真常不坏者。涅槃彼岸之理也。然则自此岸而达彼岸。由刹那而究竟真常者。其六度之功乎。大慧所以承是而请问也。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答中言六度有三。初世间六度。言我我所摄受计着等者。谓凡夫所修其过为四。所谓计我我所。则无度生之念一也。着于二边。则不能达中道彼岸二也。为求胜报。则不免于生死三也。乐着六尘。则非无住相施四也。外道之得五神通。及生梵天。亦田修无漏事六度而得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此是二乘所修。虽依四谛十二因缘行此六度。言堕摄受涅槃者。但为自度而乐真空之乐故。与菩萨所修不同也。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二者。言修檀度治悭贪能治所治之二也。大乘菩萨。既觉了诸法惟心所现。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则能治所治二无二也。二无二故则三轮体空。故曰不生妄想。能施空也。不摄受能受空也。不计着色相。所施之物空也。菩萨如是行施。是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曰上上方便也。即于彼缘等。谓即以善修檀度之心。于持戒等缘亦妄想不生。一一称性而持者戒也。如是而持戒。则非持非犯。如是而安忍。则不违不顺。如是而精进。则何进何怠。如是而修禅。则无定无乱。如是而行般若。则非愚非慧。自然不即二边不离二边。安于中道直济彼岸。是为上上波罗蜜相。忍中言知摄所摄者。即能取所取自性皆空。精进中凡两言方便者。一则别相。谓诵经等。二则通相。谓兼五度皆须精进而行。禅度中言不堕声闻摄受者。谓声闻定力偏多。及乐着涅槃。菩萨则不如是也。而六度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非性。是则六度虽异。而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胜前五。不可破坏。得自觉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于是三品虽通中下。意实在乎上上。修者择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 愚夫妄想作
如河灯种子 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 寂静离所作
一切法不生 我说刹那义
如来常以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等喻。破彼妄想有为作法皆是空无常刹那。凡愚不善此隐密之说。而起刹那妄想。刹那息烦乱等。正颂上隐覆义。谓能了刹那。可以息烦乱。体寂静则自然离所作。故一切法无生。所以为说刹那之义也。
物生则有灭 不为愚者说
无间相续性 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 心则从彼生
乃至色未生 中间有何分
物生则有灭。固是生灭常理。若为愚者说则滋名相。于是破生灭法。先示生相为所破。谓无间相续性。即刹那生灭。由妄想所熏无明为因。故刹那妄心从彼而生。次明能破中初破生相。言乃至色未生等。承上心。虽生而色未生时。中间自无所依之分。是心无色而不生也。有何分。入楞伽作何所住。
相续次第灭 余心随彼生
不住于色时 可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 不如实因生
云何无所成 而知刹那坏
此明相续灭相。谓色虽已生。而心续灭是色心不相待。纵有余心随彼色生。苟心不住于色。复何所缘而生。为其念念不住而亦不取故。是心虽有色亦无生性。抑若从彼生。则自无生性可得。故曰不如实因生。次破灭相者。由上求刹那成相尚不可得。况有刹那灭相乎。坏即灭也。既破生灭则复本真常矣。
修行者正受 金刚佛舍利
光音天宫殿 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 如来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 云何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 色无有刹那
于不实色等 视之若真实
此颂不坏法有四。谓修行者正受一也。金刚二也。佛舍利三也。光音天宫殿四也。此天三灾不坏。复为后劫生成之始。此天与金刚。是世间不坏事。正受与佛舍利。是出世间不坏事。次示能得不坏之人。言住于正法得者。谓如来以正智具足庄严。比丘以平等正受。皆以正法而得。然金刚与光音。虽曰不坏。总是无常。云何见刹那者。颂上结斥。谓若不如上作刹那见。当以何理见刹那耶。故以揵城喻之。然幻色固非刹那。而众生于虚妄法中计为实有。是犹视揵城幻色为实。非刹那而何。若了刹那妄即真实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此文有七问。一问授声闻记。二自一切众生下至无所答。问佛何故言不说法。三如来常下。问何待思惟说法。四化佛下。问说刹那坏相。五问何故金刚侍卫。六问本际。七问九恼。九恼者。如天魔之兴兵旃遮婆罗门。女以木盂系腹孙陀利杀女入婆黎那村乞食空钵而出食马麦头背俱痛刺伤足设火坑毒饭。是为九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初问。言为无余涅槃故说等者。子果缚尽故曰无余。然非究竟。虽为授记乃须行菩萨行。此乃诱进小乘。又曰。此及余世界等。言菩萨有始修大行复乐小果。为其说授记事以策进之。故云进向大乘。此则斯经言记声闻之意。授声闻记正在法华。今乃化佛权记。故云非是法佛。言与菩萨不异等。据同断惑障解脱一味云尔。非为智障断也。智障断则见法无我。得如来殊胜清净境界。非声闻也。声闻但断见思烦恼。见人无我。未破无明见法无我。故与菩萨异也。又曰七识灭者。乃以七八识。而论二障有脱未脱。二乘但灭七识。而法障未脱。所谓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也。若法障等灭。方为究竟清净。是知同异未易轻议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 此答第二问也。谓本住法无增无减。故前无佛道可得。后无涅槃可入。中间亦无法可说。故曰前后非性。非性者离自性也。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三问也。如来度生誓愿无尽。无谋而应非说而说。故曰无虑无察。良以究穷正智圆鉴法界。如镜现像何待思虑然后说法耶。又曰四住地等。谓究竟果尽。所断者二障。所离者二死。所证者无二我法门。岂化佛之所为乎。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此答第四问也。心意等名七识身。即一第六事识。而刹那有坏不坏者。所从言异耳。若以诸识。从刹那习气因。则有坏。从善无漏品。则不坏。以其性离非刹那。故不复轮转。即不坏义。然刹那习气者。六识之分也。善无漏品者。七识之分也。此乃六七对。明坏不坏义。若约七八相望。则七识执我想心未忘故。有可坏惟八识不坏。故特言眼识等七意存八识不坏故也。如来藏者别显藏识。谓此识在轮转谓之轮转。在涅槃谓之涅槃。与之为苦乐。而未如不净。是则不即不离。非坏不坏。故非凡愚所能觉知。空乱者小乘着空。乃为空所乱也。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答第五问也。问中有对论别论。对论则佛有真化。故曰力士所护者。化佛也。离一切根量等。言真佛不堕自他阴界入法。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则究竟住于智断。功德法身常与定俱。故不须护。别论者。虽化亦不护。凡二意故。盖化谓化现。亦应也。又无而歘有曰化。皆随机应现。不同凡夫随实业生。则不待护一也。又曰化佛者。非佛不离佛。乃从真起化。故非一非异。亦不待护二也。但化用必因众生。众生有作须众缘具。故佛亦以缘具说法。故曰因陶家论等。正取缘具义也。是则不护而护。如金刚力士。岂得非化乎。非自通处者。不同真佛惟说自觉境界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 此答第六问也。本际非不可施设。但为众生未能出自妄想外故。于本际有所不知。极其妄想。不出断常二见。故曰愚夫依七识身灭等。据彼所知。极于七识之外无所知故。因起断见。而不觉识藏无尽。见其念念相续故。起常见。由其自妄想内。而不及外故不能知。必待妄想转灭。方是解脱慧灭者。示妄不自灭。必由慧而灭也。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答第七问也。如来五住烦恼。正习俱尽二死永忘。岂复有魔业等事。然皆为众生故。方便示现耳。此之七问七答。依经分节。或分为十或节为六。读者宜自详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 如来不磨灭
一切佛所记 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 及无余涅槃
诱进诸下劣 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 即分别说道
诸乘非为乘 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 说是四住地
意识之所起 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 断灭说无常
或作涅槃见 而为说常住
非乘者非佛乘也。不磨灭者谓真佛也。以其非乘故。为授一乘记。以其是真佛故。说离诸过恶。此间颂初后二答。亦兼颂第五问答也。为诸无间智等覆。颂初答意可知。诸佛所起智者。颂答第二问也。谓从初起道树所得智。后即分别说道。此以其说而显无说。非曰不说。以非性言之。故三乘而非佛乘。真空涅槃而非究竟涅槃。云不说尔。欲色有及见等者。颂四住地也。谓三界见思分为四住。意识下。颂答第六问。谓意由八识而起。而八识意之所住。故谓之为宅。以是言之。自不容以七识身灭而起断见。彼又于意及眼识等断灭处。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者。此皆凡外自妄想见。故不知本际。如来为是说常住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 志求佛道者
酒肉及与葱 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 哀愍为演说
愚夫所贪着 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 云何而可食
食者生诸过 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 食不食罪福
如来在鬼王宫中说法。诸夜叉等念。食时将至。非肉不食。大慧欲令诸鬼生慈心故。因请如来说食肉不食肉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入楞伽云。路伽耶等诸外道辈。起有无见执着断常。尚有遮禁不听食肉。何况如来正等觉大悲舍育世所依怙。而许自他俱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入楞伽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 梵音旃陀罗。此云屠者。谭婆此云食狗肉人。又猎师也。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甞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应令食子肉 文中言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者。应具二义。一谓屠贩者。非惟自杀。亦教人杀者。教也。为财利故以钩网等取彼众生者。求也。见形起识身生味着者。想也。次谓愚痴食肉众生。虽不自杀。以食肉故兴彼屠贩。即教杀义。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即求义。想义同上。然儒之五常以仁为首。若曰。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不杀胎。不殁夭。君子远庖厨。皆仁之端。而不禁于食肉。我佛直以不杀众生。为第一戒。视昆虫肖翘无异己子。谓此而不戒则断慈悲种子。其为仁岂不博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 鄙秽不净杂
不净所生长 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 及诸韮蒜等
种种放逸酒 修行常远离
亦常离麻油 及诸穿孔床
以彼诸细虫 于中极恐怖
言离麻油者。外国风俗擣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如何可食。孔隙诸状多有虫聚。皆不可坐卧。以诸虫于坐卧之时生惊怖故。
饮食生放逸 放逸生诸觉
从觉生贪欲 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 贪令心迷醉
迷醉长爱欲 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 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 则无三净肉
彼非无因有 是故不应食
彼诸修行者 由是悉远离
十方佛世尊 一切咸诃责
展转更相食 死堕虎狼类
臭秽可厌恶 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 猎师谭婆种
或生陀夷尼 及诸食肉性
罗刹猫狸等 遍于是中生
缚象与大云 央掘利魔罗
陀夷尼此云罗刹女。缚象大云央掘摩罗。皆经名也。
及此楞伽经 我悉制断肉
诸佛及菩萨 声闻所诃责
食已无惭愧 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 已断一切肉
妄想不觉知 故生食肉处
如彼贪欲过 障碍圣解脱
酒肉葱韮蒜 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 于肉愚痴说
言此净无罪 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 亦如食子肉
知足生厌离 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 我说常厌离
虎狼诸恶兽 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 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 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 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 及诸修行处
智慧富贵家 斯由不食肉
佛说心品将末。大慧复请垂诫酒肉等以终之。盖吾佛设化。以一性平等为本。以慈悲同体为心。以为人入道为宗故。莫先于清净离过。以济物度生为事故。莫上于罪福因果。是以楞严正宗之后。具明四种明诲三种渐次。而于此经诫之弥笃。亦可以之拟流通焉。文先请通诫。次请别诫。佛答中备列不应食肉者凡十七缘。云云。次示遮制通局中。初言小教方便。或开五种。谓见闻疑杀等。自余宜若开食或制十种。谓人蛇象等。而不及余类。似应通许者。然尤谨言之。但曰遮制而已。曾无开许之言。纵有一时方便。亦不得已尔。次言此经。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其言可谓深切矣。而论者犹以听制食肉。为一疑难。盖记者有言曰。此经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遂谓此经但制菩萨。仍存小教开许者。或谓记者之误。今谓非也。正言楞伽当四阿含之后故。存渐教之说。异乎梵网顿制。以见此经部当方等。如是而已。所谓存者特其文耳。何谓犹存其事。且以为误耶。不然经云一切悉断。斯言何谓乎。呜呼大为之防严为之制。而世犹或违之。况不为之诫乎。有以见业习之深也。至有不复赞叹梵行亦令他人入不律仪者。吾知斯人自贻厥咎。然此经言。一切法唯自心现。苟知善恶唯心。柰何顺妄想而违圣教哉。戒之勉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终四终
今经四卷凡四品。总名为佛语心。而无别品之目。魏本十卷分十八品。唐本七卷分十品。后东都沙门宝臣。注唐本。则取魏之余八品。如次间入。亦成十八品。夫楞伽一经。乃诸佛所说心法。佛说此法令一切菩萨入自心境。则知云佛语心品者。据一经大意而言之。其魏唐二本。别分品目者。据经之节段而分之。使学者易晓知。文有总别。理无二致也。昔姚秦命僧讲此经。而不分节段。讲无伦序。故主有云。吾佛经宾主问答。皆有起尽。此僧讲经如何独无伦序。时道安在洛阳。闻此说乃叹曰。何以吾侪例受斯耻。自此经无大小例分三分。后亲光论传至中华。果符其说。所谓分经雅合于亲光者是也。今四卷仍存佛语心。品后依魏唐二本所列之。品标于其上。遮使讲学之人不迷于章段。然十八品之中。但缺陀罗尼偈颂二品。初劝请品中文亦不足。止有六行偈文。以为别序分。断食肉即流通分。故知文略而义不略也(臣)僧(如玘)谨识。
新刻楞伽经后题
皇帝既御宝曆。丕弘儒典参用佛乘。以化成天下。且以般若心经及金刚楞伽二经发明心学寔为迷。涂之日月苦海之舟航。乃
洪武十年冬十月
诏天界禅师(臣宗泐)演福法师(臣如玘)重加笺释。明年春正月。心经金刚经新注成。甞彻睿览已刊行矣。秋七月楞伽注又成。
上御西华楼(宗泐如玘)同侍从之臣投进。
上览已悦曰。此经之注。诚为精确。可流布海内使学者讲习焉。(宗泐)即奉
诏。锲梓于京师天界禅林(如玘)还杭之演福私念与(宗泐)同被
上旨。岂宜以天界为拘。合刊斯经于演福。独其卷帙浩繁。未遂厥志。蚤夜以为忧。净慈禅师(臣夷简)乃为撰疏。劝诸同袍暨乐善者助成之。起手于又明年夏五月。至冬十一月讫功。费钞五百六十四緍云。惟楞伽一经。具藏通别圆四教大旨。所以斥小乘之偏。破邪见之惑。无非欲显圆宗自觉正智而已。第其文辞古奥。读者殊未易晓。东都沙门宝臣甞为之训诂。援据虽若该博。而于经意多邈然不相入。胥台雷菴受公。徒袭宝臣之绪论。自不能伸一啄。二者咸无取焉。惟柏庭法师善月。依天台教旨着为通义。敻然绝出常伦。苟以经文显白者证之。亦未免有遗憾。他尚何望哉(如玘)。以辩博无碍之智。游戏毗卢藏海。台衡之书无不融摄。故其论着虽有徵于柏庭。反复参验务不失如来说经本意(宗泐)又能裁度旨趣。约繁辞而归精当。遂使数百载疑文奥义。焕然明畅。诚可谓灵承
皇上嘉惠烝民之意。弘昭大觉立教度人之方者矣。呜呼佛之大法。惟帝王能兴之。宗师能传之。今一旦遭逢如此之盛。读是经者。小则思远恶而迁善。大则思明心而见性。庶不负
圣天子之大德哉。是年冬十二月四日。前翰林学士承 旨。嘉议大夫知 制诰。兼修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臣) 金华宋濂。载拜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