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无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着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见佛,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中,为诸天人龙鬼说法。时国王波斯匿大夫人,年过九十卒得重病,毉药望差遂便丧亡。王及国臣如法葬送,迁神坟墓。葬送毕讫,还过佛所,脱服跣韈前礼佛足。佛命令坐而问之曰:「王所从来衣麤形异,何所施为也?」王稽首曰:「国大夫人年过九十间得重病,奄便丧亡,遣送灵柩迁葬坟墓,今始来还过觐圣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则老枯病无光泽,死则神去亲属别离,是谓为四。不与人期,万物无常难得久居,一日过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昼夜无息,人命驶疾亦复如是。」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无长存者,皆当归死,无有脱者。往昔国王、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过去,无能住者,空为悲感以殒躯形。夫为孝子哀愍亡者,为福为德以归流之,福祐往追如饷远人。」
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欢喜,忘忧除患,诸来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诸弟子入城受请,说法毕讫,晡时出城。道逢一人驱大群牛放还入城,肥饱跳腾转相觝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荣-木+巾][雨/井]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难即前稽首问言:「世尊!向者道中说此三偈,不审其义?愿蒙开化。」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觝触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
时坐中有贪养比丘二百人,闻法自励,逮六神通,得阿罗汉。众坐悲喜,为佛作礼。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弟子说法。时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聪辩,父甚怜爱,卒得重病即便丧亡,田有熟麦为野火所烧,梵志得此忧恼愁愦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传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爱以忘忧,卒得重病舍我丧亡,天性悼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梵志闻偈心即开解,愿作比丘,须发自堕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罗汉道。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内有淫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大臣子弟莫不寻敬。尔时莲华善心自生,欲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莲华饮水澡手,自见面像容色红辉头发绀青,形貌方正挺特无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体如此,云何自弃行作沙门?且当顺时快我私情。」念已便还。佛知莲华应当化度,化作一妇人端正绝世,复胜莲华数千万倍,寻路逆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所来?夫主儿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许?云何独行而无将从?」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宁可共还,到泉水上坐息共语不?」莲华言:「善。」二人相将还到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来枕莲华膝眠,须臾之顷忽然命绝,膖胀臭烂腹溃虫出,齿落发堕肢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便无常?此人尚尔,我岂久存?故当诣佛精进学道。」即至佛所,五体投地,作礼已讫,具以所见向佛说之。佛告莲华:「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谓为四?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聚欢娱乐会当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其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莲华闻法欣然解释,观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宁当不能避此死对?」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吾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际现,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轻举隐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藏入大市之中,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寿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当得脱,还乃觐省唯愿进德。」于是别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满,各以命终,犹果熟落。市监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岂得独免?」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作礼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获五通,自知命尽皆共避之,不审今者皆能得脱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静,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王闻佛言叹曰:「善哉!诚如尊教,四人避对一人已死,禄命有分余复然矣。」群臣从官莫不信受。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 螉螺蜯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如婴病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即便惊寤,见佛亲诲加敬悚息,即起稽首为佛作礼。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宿命不?」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佛告比丘:「昔维卫佛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螉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蜯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憙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云除即得罗汉。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天人四辈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愚质直踈野,未解道要,情意兴盛思想于欲,阳气隆盛不能自制,以此为恼不获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断者,然后清净,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从之借斧,还房闭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阴。「正坐此阴令我勤苦,经历生死无央数劫,三涂六趣皆由色欲,不断此者无缘得道。」佛知其意愚痴乃尔,道从制心心是根源,不知当死自害堕罪长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问比丘:「欲作何等?」放斧着衣礼佛自陈:「学道日久未解法门,每坐禅定垂当得道为欲所盖,阳气隆盛意惑目冥,不觉天地。谛自责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断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缘以痴为本,痴者众罪之源。智者众行之本,先当断痴然后意定。」佛说是已,比丘惭愧即自责言:「我为愚痴迷惑来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说甚为妙哉!」内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闭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应真。
昔佛在罗阅祇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勐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断求灭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倚一树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对曰:「不审。」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谷中鬼神亦皆闻解,为佛弟子受誓诫勅,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护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于此也。」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伴一人于彼命终,感其不达,愿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则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于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耶。」
于是比丘闻偈惭怖,稽首悔过嘿思所行。天人闻偈心意欣悦,逮得法眼,天人众会莫不奉行。
法句譬喻经多闻品第三
昔舍卫国有一贫家,夫妇悭恶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现为贫凡沙门诣门分卫。时夫不在,其妇骂詈无有道理。沙门语曰:「吾为道士乞匃自居,不得骂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妇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况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留时节,不如早去。」于是沙门住立其前,戴眼抒气便现死相,身体膖胀鼻口虫出,腹溃肠烂不净流漫。其妇见此恐怖失声,弃而舍走。于是道人忽然舍去,去舍数里坐树下息。其夫来归道中见妇,怪其惊怖。其妇语夫:「有一沙门见怖如此。」夫大瞋怒,问为所在?妇曰:「已去,想亦未远。」夫即执弓带刀,寻迹往逐,张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围绕,其人绕城数匝不能得入,即问道人:「何不开门?」道人曰:「欲使开门,弃汝弓刀。」其人自念:「当随其语,若当得入手拳加之。」寻弃弓刀。门故不开,复语道人:「已弃弓刀,门何不开?」道人曰:「吾使汝弃心中恶意弓刀耳,非谓手中弓刀也。」于是其人心惊体悸:「道人神圣乃知我心。」即便叩头悔过,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识真人,使我兴恶,愿小垂慈莫便见舍,今欲将来劝令修道。」即起还归。其妻问曰:「沙门所在?」其夫具说神变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灭罪。」于是夫妻至道人所,五体悔过愿为弟子,长跪问曰:「道人神变圣达乃尔,有琉璃城坚固难踰,志明意定,永无忧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慧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
于是道人因说偈言:
「多闻能持故, 奉法为垣牆,
精进难踰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道人说偈已,现佛光相,洪晖赫奕照曜天地。夫妻惊愕精神战惧,改恶洗心头脑打地,坏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国美音精舍,与诸四辈广说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憍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贤者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不审。何谓四明法?」「一者明于天文地理和调四时,二者明于星宿分别五行,三者明于治国绥化有方,四者明于将兵固而无失。卿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意解妄止即得应真。
昔舍卫国有大长者,名曰须达,得须陀洹。有亲友长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诸医术,时得重病痿顿着床。宗亲知友皆就省问,劝令治病,至死不肯。答众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毕命于此终不改志。」须达语曰:「吾所事师号曰为佛,神德广被见者得福,可试请来说经呪愿,听其所说言行进趣何如余道,事之与不随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时除差,劝卿请佛冀蒙其福。」好施曰:「佳。卿便为吾请佛及众弟子。」须达即便请佛及僧,往诣其门。佛放光明内外通彻,长者见光欣然身轻。佛前就坐,慰问长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作何疗治?」长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长先人,恭敬斋戒祈请万端,得病经时未蒙恩祐,医药针灸居门所忌,经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来守死于此。」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抂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毉,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务,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为能师见道, 解疑令学明,
亦与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能摄为解义, 解则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于是长者闻佛说法,心意疑结[火*霍]然云除,良毉进疗委心道德,四大安静众患消除,如饮甘露,中外怡怿身安心定,得须陀洹道,宗室国人莫不敬奉。
昔罗阅祇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贼依嶮劫人,后遂纵横所害狼藉,众贾被毒王路不通,国王追讨不能擒获。时佛在国哀愍群生,念彼贼辈不知罪福,世有如来而目不覩,法鼓日震而耳不闻。「吾不往度,如石沉渊。」化作一人着好衣服,乘马带剑手执弓矢,鞍勒严饰金银庄校,以明月珠埀络马体,跨马鸣絃往入山中。群贼见之以为成事,作贼积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与此何异?群贼齐头住前围绕,挽弓拔刀诤欲剥脱。于是化人举弓一发,使五百贼各被一箭,以刀指拟各被一疮,疮重箭深即皆颠倒。五百群贼宛转卧地叩头归降。「为是何神威力乃尔?乞蒙原赦以活微命,愿时拔箭使疮除愈,今者疮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疮不痛、箭不为深,天下疮重莫过于忧,残害之甚莫过于愚。汝怀贪得之忧、残杀之愚,刀疮毒箭终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壮士所不能拔。唯有经戒多闻慧义,以此明道疗治心病,拔除忧爱愚痴贡高,制伏刚强豪富贪欲,积德学慧乃可得除,长获安隐。」
于是化人即现佛身,相好挺特金颜英妙,即说偈言:
「斫疮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 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于是五百人见佛光相,重闻此偈,叩头归命剋心悔过,刀疮毒箭自然除愈,欢喜心开即受五戒,国界安宁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昔佛在世,时有大长者名修陀罗,财富无数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终身子孙奉行不废。长者亡时嘱儿勿废。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有供办,愁慼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勿见忽弃也。八日中时廻光临眄。」目连还白如是。比罗陀即将妻子至外家质取百两金,还舍供办,一切具足。佛与千二百五十众僧,往诣其舍,坐毕行水下食,澡竟还于精舍。比罗陀欢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如故。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喜而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妻共议当往问佛。寻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罗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具,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已不贫, 贤者识真。」
比罗陀闻佛所说益加笃信,稽首佛足欢喜还家,具宣佛教诲其妻子,遂相承继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戒慎品第五
昔波罗奈国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门处山学道。晨旦出山人间乞食,食讫还山晚暮乃到,往还疲极不堪坐禅思惟正定,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劳而无获,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问诸道人:「隐居修道得无劳惓?」诸沙门言:「吾等在此去城既远,四大之身当须饮食,日日供给往还疲劳,经年历岁勤苦竟已,昼日往返暮辄疲顿,不暇复得修道,为当正尔毕命而已。」道人语曰:「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愿诸道人明日莫行,吾当供养,使诸道人休息一日。」时五沙门意大欢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复忧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食讫安和心意惔怕,于是化人为说偈言: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寤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净除苦。」
化道人说此偈已,显现佛身光相之容,于是五沙门精神震叠,咸思惟戒,即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时,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亲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宝华以遗瓶沙,瓶沙王得之转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与我为友,遗我此华,今已上佛,愿令彼王心开意解,见佛闻法奉敬圣众。当以何物以报所遗?」佛告瓶沙:「写十二因缘经,送持与之。彼王得经心必信解。」即写经卷,别书文曰:「卿以宝华见遗,今以法华相上,详思其义果报深美,到便诵习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经读之,寻省反覆亘然信解,喟然叹曰:「道化真妙精义安神,国荣五欲忧恼之元,累劫习迷始今乃寤,顾视流俗无可贪乐。」即召群臣国付太子,便自剃头行作沙门,法服持钵诣罗阅祇城外,在陶家窰中寄宿,明日当入城分卫,食讫当至佛所奉受经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时其命将终,故从远来不得见佛,又不闻经甚可怜愍,于是世尊化作沙门,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语曰:「向有一沙门在彼窰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窰坐于一面,问弗加沙:「从何所来?师为是谁?以何因缘行作沙门?为见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见佛,闻十二因缘便作沙门,明日入城乃分卫已,当往见佛耳。」化沙门言:「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但当观身四大所由,合成散灭各还其本。思惟觉意空净无想,专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无常见佛无异,方念明日种无益想。」
时化沙门即说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众。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想, 昼夜当念是。」
时化沙门在于窰中,为弗加沙说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为现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惊喜踊跃,稽首作礼。佛重告之曰:「罪对无常,毕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别去。明日食时,弗加沙王入城分卫,于城门中逢新产牸牛护犊,觝杀弗加沙王溃腹命终,即生阿那含天。佛遣诸弟子耶旬起塔,佛语诸弟子:「罪对之根不可不慎。」
法句譬喻经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罗阅祇,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大小惊喜,知佛神人,皆往礼拜供施坐席。佛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诸母人闻经欢喜,前白佛言:「山民贪害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佛告诸母人:「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来不须复办。」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穀,当愍众生,蠕动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说偈已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至见诸妇皆坐佛前叉手听经,瞋恚声张欲图毁佛。诸妇谏曰:「此是神人,勿兴恶意也。」即各悔过为佛作礼。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夫主意解长跪白佛:「吾等生长深山,以杀猎自居,罪过累积,当行何法得免重殃?」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仁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所在得利, 死昇梵天, 是为十一。」
佛说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欢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语瓶沙王:「给其田地赐与穀食。」仁化广普国界安宁。
昔有大国王名和默,处在边境未覩三尊圣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蛊,举国奉邪,杀生祭祀以此为常。时王母病痿顿着床,使诸医师不蒙汤药,遣诸毉女所在请求,经年历岁未得除差。更召国内诸婆罗门得二百人,请入令坐供设饮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识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见告示?」诸婆罗门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尔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罗门言:「当于城外平治净处,郊祠四山日月星宿,当得百头畜生,种种各异类,及一小儿,杀以祠天。王自躬身将母至彼,跪拜请命,然后乃差。」王即供办如其所言,驱人象马牛羊百头,随道悲鸣震动天地,从东门出当就祭坛杀以祠天。世尊大慈普济众生,愍是国王顽愚之甚,云何兴恶杀众生命,欲救一人?于是世尊将从大众往到其国,在城东门道路逢王及婆罗门辈,所驱畜生悲鸣而来。王遥见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满,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见者莫不爱敬,所驱畜生祭餟之具,皆愿求脱。王即前进下车却盖,为佛作礼,叉手长跪问讯世尊。佛命令坐问欲所至?拱手答言:「国大夫人得病经久,良医神祇无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谢星宿四山五岳,为母请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听一言。欲得穀食当行耕种,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命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还得其果。夫富贵之家,不贪贫贱之食,诸天以七宝为宫殿,衣食自然,岂当舍甘露之飡来食麤秽也?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杀害众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寿百岁, 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涂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国王和默闻说妙法,又覩光明甚大欢喜,即得道迹;病母闻法,五情悦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覩佛光相,重闻其言,惭愧悔过,愿为弟子。佛尽受之,皆作沙门各得如愿。王及大臣请佛供养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国遂兴隆。
法句譬喻经言语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罗阅祇城分卫,于城门中为新产牸牛所觝杀。牛主怖懅,卖牛转与他人。其人牵牛欲饮之,牛从后复觝杀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余,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上,须臾绳断牛头来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即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行诣佛所,到作礼毕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头牸牛而杀三人,将有变故?愿闻其意。」佛告瓶沙王:「罪对有原,非适今也。」王曰:「愿闻其由。」佛言:「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治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声舍去竟不与直。老母来归不见贾客,即问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寻后追逐疲顿乃及,责索舍直。三贾客逆骂詈言:『我前已相与,云何复索?』同声共觝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呪誓语三贾客:『我今穷厄,何忍欺觝于我?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也,杀汝乃休,不尔不止。』」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觝杀者是也。」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兹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佛说是时,瓶沙王官属一切莫不恭肃,愿崇善行,作礼而去。◎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第九
昔舍卫国王名波斯匿,来至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长跪白佛:「愿以来日于四街道施设微食,欲使国人知佛至尊,愿令众生远鬼妖蛊,悉奉五戒以消国患。」佛言:「善哉!夫为国主宜有明导,率民以道求来世福。」王曰:「至真请退严办。」手自为馔,身往奉迎佛与众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饭食毕,于四道头为王说法,观者无数。时有两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犹忠臣,佛陈明法,弟子诵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尔为国王将复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牛牵车东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饮平论属事。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还国见疑杀人取物去。」不义轻身,委财逝至。他国国王崩亡,无有大子,谶书云:「中土有微人当王斯土。」故王有神马,任王必屈膝。即具严驾神马印绶,行求国主,观者数千。商人亦出,国太史曰:「彼有黄云之盖,斯王者气也。」神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汤澡浴,拜为国王,于是遂处位听省国事。深自思曰:「余无微善何缘获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与群臣向舍卫国遥稽首曰:「贱人无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国,明日愿与应真众俱埀意顾斯,一时三月。」佛告阿难:「勅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
◎昔长者须达买太子园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请佛及僧供养一月,佛为二人广陈明法,皆得道迹。太子祇陀欢喜还东宫,叹佛之德,作乐自娱。祇弟瑠璃,常在王边,时王素服与诸近臣及后宫夫人,往诣佛所稽首礼毕,一心听经,瑠璃在后典卫御座。时诸倿臣阿萨陀等,姦谋启曰:「试着大王印绶,坐御座上,如似王不?」于是瑠璃即随其言,被服昇座,诸倿臣等皆共拜贺:「正似大王!」「千载遭遇黎庶之愿,岂使东宫[门@视][门@俞]于此?此之御座岂可昇而复下也?」即率所从贯甲拔剑,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还宫,与王官属战祇洹间,杀王近臣五百余人。王与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国,中道饥饿,王噉芦菔腹胀而薨。于是瑠璃遂即专制,便拔剑入东宫斫杀兄祇。祇知无常,心不恐惧颜色不变,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绝间,闻虚空中自然音乐声迎其魂神。佛于祇洹即说偈言: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祐, 受福悦豫。」
是时瑠璃王寻兴兵众伐舍夷国,杀害释种道迹之人,残暴无道五逆兼备。佛记瑠璃不孝不忠众罪深重,却后七日当为地狱火所烧杀,又太史记记与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处水,火焉得来?」七日日中,有自然火从水中出,烧船覆没,王亦被烧,恐怖毒热忽然沉终。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唯惧,
见罪心懅。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佛说是已告诸比丘:「太子祇者,不贪荣位守死怀道,上生天上安乐自然;瑠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堕地狱受苦无数。一切世间豪贵贫贱,皆归无常,无长存者。是以高士殒命全行,为精神宝。」佛说是时莫不信受。◎
◎昔耆阇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答曰:「居此以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又问:「奉修何行求离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为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妻息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问比丘:「以为何纸?」诸比丘白佛:「此裹香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复问曰:「此何等索?」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闇则殃罪臻。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翫习各不自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芳洁。」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妻子为桎梏,执信坚固。往至精舍,摄意惟行,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死,所齎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此宝物无主,取之持归用立门户。」于是下山拾取宝物,藏着一处讫便出山,求呼兄弟负驰持归。方到道半,佛念比丘应当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头法服,庄面画眉金银璎珞,随谷入山。道逢沙门,头面作礼问讯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着法衣,云何复庄面画眉璎珞身体也?」比丘尼答曰:「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于是比丘尼为说偈言:
「比丘谨慎戒, 放逸多忧愆,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是时比丘尼说此偈已,为现佛身相好光明。沙门见之悚然毛竪,稽首佛足悔过自陈:「愚痴迷谬违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将奈何?」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于是比丘重闻此偈结解贪止,稽首佛足还到树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获道果证成阿罗汉。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噉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廻。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华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卫国,国东南海中有台,台上有华香树,树木清净。有婆罗门女五百人,奉事异道意甚精进,不知有佛。于时诸女自相谓曰:「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鉴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当复死亡。不如共至华香台上採取香华,精进持斋降屈梵天当从求愿,愿生梵天长寿不死,又得自在无有鉴忌,离诸罪对无复忧患。」即齎供具往至台上,採取华香奉事梵天,一心持斋愿屈尊神。于是世尊见此诸女虽为俗斋,其心精进应可化度,即与大众弟子菩萨天龙鬼神,飞昇虚空往至台上坐于树下。诸女欢喜,谓是梵天,自相庆慰得我所愿矣。时一天人语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号名为佛,度人无量。」于是诸女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为女人,求离鉴捡愿生梵天。」佛言:「诸女!快得善利乃发此愿。世有二事其报明审,为善受福、为恶受殃。世间之苦、天上之乐,有为之烦、无为之寂,谁能选择取其真者?善哉诸女乃有明志。」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採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于是诸女闻佛此偈,愿学真道为比丘尼,头发自堕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罗汉道。阿难白佛言:「今此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闻说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难:「昔迦叶佛时有大长者,财富无数,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妬恶门不妄开,夫人婇女欲往见佛,终不肯听。后日国王请诸大臣,上殿宴会,会辄竟日,时夫人婇女见长者入会,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礼,小坐听经各发愿言:『令我世世莫与恶人共相遭遇,所生之处恒与道德圣人相值,闻来世有佛名释迦文,愿与相值出家学道奉持训诲。』」佛语阿难:「尔时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愿恳恻,今应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
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