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智慧通达

这份智慧灵光,本体清净圆满。人与动物的心性,原本没有差异。举手指示明月,月亮不在手指。

天狐指窍(《警心录》)

太和年间,有一个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名叫姚坤,禀性仁爱,住在洛阳万安山。周围每当有猎人网捕狐狸、兔子,他总是买来放生,前后共放了数百只。姚坤有一处田庄,抵押给了嵩岭菩提寺,他拿着钱前去赎回。临时管理田庄的僧人叫惠沼,他在僻静的地方凿了一口井,深数丈,里面放进几百斤黄精(一种药材),想找一个人进去试着只食用黄精,看看能不能像一些书中所说有延年益寿的效果。他见到姚坤,就把他灌醉放入井中,把井口用石磨压上。

姚坤醒来以后,没有办法出去,只能每天以黄精为食。几天之后,忽然听到有人的声音在井上说:“我是一只狐狸,感谢您救活我的子孙,所以特来教您一种法术。我原先栖身在墓中,透过上面的一个小洞注视天空,内心充满向往,于是就聚精会神注视着,时间一长,不知不觉就从小洞中飞了出去。您要是也能这样专心致志,用不了三十天,自然能够飞出,即使洞孔再小也不会阻碍。”姚坤照它说的去做,一个月后忽然从石磨的孔中飞了出来。

僧人见他从井里出来,非常吃惊,询问是怎么做到的。姚坤随口答道:“我在里面只吃黄精,自然身轻能飞,洞孔再小也不会阻碍。”僧人以为真是如此,就让弟子把他用绳索放入井底,约定一个月后打开探视。等到期来看,这个僧人已经死在里面了。

按: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的注释中也记载了此事,文中说:“那个人到了井里,有一只狐狸在井口对他说:‘我们狐狸中具有通天仙术的,在墓上打个洞,卧在墓中,双眼凝视着洞孔,久了就能从洞孔中飞出,这就是《仙经》所说的精神能使形体飞行。所以您就专心地注视着磨盘的洞孔吧!我以前被猎人捕获,多亏您救了我的命,因此前来报恩,希望您不要忽视。’那个人照它说的去做,十多天以后就从井里飞了出来。”其他内容大致相同。

李斯义点评说:姚坤从井里飞出,是狐狸前来相救。这个僧人进入井中,是自己前去送死。必死的没有死去,贪生的反而丧生。这便是仁爱者生还,阴险者死亡,天道往往如此。

诗曰:

黄精辟谷可飞形,不助阴功药不灵。

观定天光开妙窍,存无守有悟仙经。

 

猪得舍利(《纪闻》)

唐朝开元十八年,京城的菩提寺有一头被送到寺里放生的长生猪,身体柔软肥大。它在寺里有十多年,颇为温和安静。后来这头猪死了,僧人将它焚化,烧完后在骨灰中找到舍利一百多粒。

诗曰:

寂静光中坐十年,达摩面壁印真传。

寒灰舍利分明在,各自灵台种火莲。

 

猪修行(《现果随录》)

僧人戒显说:黄梅县有一户姓石的人,养了一头猪,两只前脚各有五个爪子。因为请道士设坛做法事,所以把这头猪卖给了屠夫,用所得的钱酬谢道士,第二天早晨就要被宰杀。晚上,姓石的人的母亲忽然梦见东禅寺六祖慧能大师告诫她说:“你家所卖的五个爪子的猪,这头猪杀不得,赶紧把它赎回,不然会有奇祸。”石母问道:“大师是什么人?”六祖回答:“我是六祖,你家连着几天在我的殿上请道士设坛做法事。道士不明事理,竟把三清像蒙在我的塑像面前,你还不认得吗?” 石母猛然惊醒,想想确有此事,感到非常惊异。这天晚上,屠夫也梦见那头猪,身上穿着人的衣服,对他说道:“昨天石家把我卖给你,我不是猪,是人,你要是不相信,可以看看我脚上长的五个爪子。你不可以杀我,赶紧把我还给原来的主人,送我到东禅寺去修行。”屠夫醒后大为惊异,不敢杀它,凌晨牵着猪还给姓石的人家。彼此讲述自己的梦境,都觉得非常奇特。他们一起对猪说:“你既然这么有灵性,随便你去什么地方修行吧!”猪出了门,向着东禅寺方向投奔而去,并没有人给它指路。东禅寺住持铁壁禅师,给它起名“梦修”。不论亲疏,只要叫一声“梦修”,它都答应。我亲自给它授了三皈五戒。这是甲辰年(1664)五月初三日发生的事。

诗曰:

大千热闹逐红尘,说到清修冷笑人。

去去东禅犹怕晚,可怜石火电光身。

 

鼠听经(《湖壖杂记》)

一亩田在杭州城门内,有一座寺庙,由僧人静然担任住持。静然法师每天早晚焚香修行,坚持诵经,从不懈怠。清朝顺治戊子年正月初一,刚开始唱念梵呗,就有一只老鼠在房梁上窥视。其后每次敲响木鱼,老鼠就会到来,渐渐由房梁到窗户,再由窗户到桌案。静然法师对它说道:“老鼠,你也知道听经吗?”老鼠听了点点头,蹲伏在佛经的旁边,诵经结束后才缓缓离开,天天都是如此,这样过了一年多。一天,老鼠又来听经,听完经就向僧人顶礼,然后便寂然不动了。僧人抚摸着它说:“你圆寂了吗?”果然已经涅槃了。过了几天,身体像石头一样坚硬,散发着栴檀香味。僧人为它做了一个小龛,按照佛教的方法把它在塔中安葬。

诗曰:

无量佛中种善因,木鱼敲处点头频。

且看腐鼠坚如石,信否金刚不坏身。

 

念佛鸟(《池北偶谈》)

唐朝诗人韦蟾有《岳麓道林诗》:“静听林飞念佛鸟,细看壁画驮经马。”

宋朝的王得臣在《麈史》中说:“安陆有念佛鸟,小如鸲鹆,身色青黑,常念‘一切诸佛’。宋元宪诗句说:‘鸟解佛经言。’张齐贤在此地任郡守的时候,曾作古诗一篇以记述此事。”

《华山志》说:念佛鸟,音韵清滑,就像在念诵佛号,又名“念佛子”。

诗曰:

鸟能念佛入三摩,人不回心奈若何。

一听佛声双泪堕,前身我岂老头陀。

 

鹤检书(《金城记》)

卫济川养了六只鹤,每天用粥饭喂养,三年后学会认字。他想看书的时候,就让鹤去衔来,每次都能准确找到。

诗曰:

牙签万轴邺侯居,六鹤分司甲乙厨。

勿讶羽禽聪颖甚,前身曾校玉堂书。

 

鹦鹉警梦(《异苑》)

晋朝有一个人叫张华,养了一只白鹦鹉,每次出门回来,它总是说仆人的对错。有一次它静默无语,张华就问它怎么回事。它说:“被藏瓮中,如何能知?”又有一次,张华在外面让人叫鹦鹉出去。鹦鹉说:“昨夜的梦很不好,今天不应出门。”张华非要让它出去,刚到院子里,就被鹯鸟给抓走了。张华教它啄鹯鸟的脚,才得以脱险。

诗曰:

饶舌休论是与非,聪明自古伏危机。

脱身幸未践妖梦,何似冥冥黄鹄飞。

 

鹦鹉念经(《警心录》)

东都有人养了一只鹦鹉,因为它异常聪颖,就送给了一位僧人,僧人教它诵经。它常常在架上不言也不动,僧人问它原因,它就说:“身心俱不动,为求无上道。”它死去之后,僧人将它焚化,灰中烧出了舍利。

李斯义点评说:聪慧的鹦鹉特别能说,这只鹦鹉却不言也不动,而又能说出一般人都说不出的妙语,真可谓聪明内用,参透玄机。

诗曰:

心生无住悟曹溪,得意忘言直到西。

多少聪明成底事,如如不动即菩提。

 

鹦鹉念佛一(《警心录》)

唐朝的韦皋,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四川。当地有一只鹦鹉特别聪慧,喂养的人为它讲解佛法,说道:“若要念佛,应当从有念到无念。”它听到后,就仰起头张开双翼,好像是欣然领受。以后再让它念佛,它就默然不答。要是追问它为何不念,它就大声念“阿弥陀佛”一声。好像是已经深悟佛理,以有念为因缘所生,以无念为本然法性。一天,它不动也不倒,收翅屈腿,奄然而逝。焚化后,有舍利十粒。韦皋为它建塔安葬,名为“鹦鹉塔”。

诗曰:

无念心空月满山,自来自去白云间。

脚跟止处知何在,各认生初第一关。

 

鹦鹉念佛二(《警心录》)

南宋淳熙年间,麻成忠客居荆南。僧人寿普长老来访,两人见面后聊了很久,麻成忠到屋里去取《圆觉经》。一只鹦鹉忽然鸣叫说:“关在笼中三年,无法脱身,望法师慈悲相救。”寿普长老说道:“小东西,谁叫你能说?”鹦鹉顿时醒悟,不再作声。寿普长老劝麻成忠放了它,让它自由。鹦鹉从笼中被放出来,直接飞到寿普长老的座位旁边,啁啾鸣叫着向他致谢。寿普长老告诫它说:“你要飞得高高的,藏身在深林里,以免再次落入罗网。”鹦鹉又请教修行的方法,寿普长老便教它念“阿弥陀佛”。过了一会儿,鹦鹉就飞走了。八年之后,寿普长老来到桃源县,有一个小孩前来致谢说:“我就是从前麻家的鹦鹉,现在在西乡的萧家作儿子。”

诗曰:

幸脱雕笼结净因,未空福报又回轮。

卵生不及胎生好,总是拖泥带水身。

 

鹦鹉念佛三(《见闻录》)

岭南有位读书人养了一只白鹦鹉,每天早晨必诵观音圣号、《白衣咒》,还能诵《归去来辞》、《赤壁赋》,以及李太白等人的诗篇。若是早课没有做完,让它背诵诗文,它就不予理睬。一天,它对这位读书人说:“我从西方来,还向西方去。”当天晚上便奄然而化。

鹤子点评说:谢灵运因为心中杂念太多,因此慧远大师没有同意他加入莲社。鹦鹉每天早晨做功课的时候,旁观者用诗文诱导它都不予理睬,就是因为屏除了心中杂念,达到了湛然常寂的境界。

诗曰:

无来无去了空空,藐尔鹦哥慧性通。

都恨西方尘世隔,西方只在此心中。

 

鸲鹆念佛一(《语林》)

宋朝时天台山黄岩寺的僧人,养了一只鸲鹆,随着僧人念佛。一天,站在笼中死去,僧人将它埋葬,不久长出一朵紫色的莲花,穿土而出。大智律师为它作了一首颂,其中写道:“笼中立死浑闲事,化紫莲花也大奇。”

诗曰:

不敲鱼子不袈裟,念念西方认旧家。

愿化亿身供养佛,一枝先放紫莲花。

 

鸲鹆念佛二(《警心录》)

昆山清华寺的一位僧人,养了一只鸲鹆,性情驯顺,常随僧人念“阿弥陀佛”。一天它低头敛翼而终,僧人怜悯它,将它葬在后山。没过几天,埋葬的地方忽然长出一朵青莲花,异常芬芳馥郁。掘开土一看,莲花是从鸲鹆的舌根生出,全郡的人都去观看。郡里的太守特设斋会,题了一首偈:“天产飞禽八八儿,解随僧语念阿弥。飞禽尚证无生理,我辈为人岂不知。”

李斯义点评说:佛家所说的“舌吐青莲”,居然在鸲鹆身上见到。看它临终时低头敛翼的样子,颇有来去自如的神妙。

诗曰:

念佛无他念自心,信根全仗慧根深。

低头直入三摩地,冉冉香来薝卜林。

 

鸡念佛立化(《第一功德录》)

福建一带的僧人多吃荤,桐城的吴国琦,号雪崖,在当地担任司理,加以劝诫和禁止,他们也不肯听从。一天,吴雪崖在一座寺庙的禅堂中,忽然听到鸡的念佛声,感到很惊讶,就责问僧人说:“你说寺中没有鸡,为什么会有鸡念佛的声音?”一找果然就找到了那只鸡,便对寺里的僧人作了严厉处罚。后来把这只鸡送到丹阳的海会庵,不久它站立而终。吴雪崖的儿子宏安,顺治壬辰年入翰林院,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很出色。

诗曰:

兖州刺史昔谈玄,不谓家禽亦解禅。

一片江南干净土,翛然此去喜登天。

 

明宇寺鸡(《池北偶谈》)

明宇寺有一只鸡,早晚都在佛像前听僧人诵经,这样过了四十年后才死去。一天晚上,它给一位老僧托梦说:“弟子已托生武冈王府,三年后请师父来看我。”僧人觉得它的话很不寻常,三年后如期前往武冈郡。郡王生了一个儿子,刚好三岁,还不能说话。他见老僧到来,忽然开口问讯说:“告别师父已三年,一切都好吗?”僧人回来以后,把这件事记下来刻在石碑上。有位吴先生在湖南从军,在寺中亲眼见到。

诗曰:

人身难得展欢颜,鼎食钟鸣几闭关。

四十年来风雨苦,不知何日到灵山。

 

鹅听经一(《第一功德录》)

明朝的侍中钟复秀、徐遵寿二人,都住在罗家巷,信奉佛法,持诵《金刚经》。专门收拾出一间干净的佛堂,二人一起诵经。钟家有一对白鹅,听见他们念佛诵经,就来佛堂中跟在二人身后,出声绕佛而行,赶它们也不走,又不过于靠近。两只白鹅无论是绕行,还是停下就位,都听从木鱼的声音。天气严寒时走得多了,鹅掌被冻裂,露出骨头,就更加奋力而行。过了几年,这对白鹅一起对着经案站立而终。二人把它们葬在净业寺后面的空地,立碑名为“听经鹅冢”。

净因居士点评说:这两只鹅与僧爽白鸡、念佛八八儿等同属于一类,动物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精进呢!

(注:苏轼有《僧爽白鸡》诗,说这只鸡“养二十余年,常立坐侧听经”。诗中写道:“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还须却置莲花漏,老怯风霜恐不鸣。”)

诗曰:

同来同去认家乡,蹩躠忘疲意味长。

净业寺旁僧引客,听经鹅冢带炉香。

 

鹅听经二(《池北偶谈》)

靖州的观音寺,与一位副将的官署相邻。一天,他家的厨师杀鹅,这只鹅忽然飞到寺内大殿屋脊外端的鸱尾上。寺里的僧人觉得很特别,就请求把它送给寺中。每当寺里早晚课诵的时候,鹅就上殿专心倾听,每天吃素喝水而已。从顺治年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现在还在寺里。

诗曰:

入道多从忧患余,鬼门跃出佛天居。

廿年蔬水生涯乐,日侍僧旁听木鱼。

 

鹅听经三(《两京记》)

净因寺的沙门慧远,养了一只鹅,曾跟随他一起听经。每当讲经的时候,就入堂伏身倾听。要是说别的事情,它就鸣叫着拍打翅膀出去。

诗曰:

闻到妙来心即神,香云花雨幸皈身。

此间未许谈风月,不似孤高鹤傲人。

 

鹅听经四(《感应事迹》)

明朝万历二年,无锡人秦贞,中年还没有孩子。到了端午节,家人要杀鹅。秦贞看到这只鹅羽毛洁白,鹅冠和双脚红如丹砂,动了慈念,因此没有杀它,送到北禅寺放生。过了三年,秦贞梦见鹅来答谢说:“承蒙您不杀,在寺中听到讲诵《金刚经》,现在特来报恩。”秦贞醒来时,怀孕的妻子腹痛,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梦奇。这个孩子聪明清秀,十二岁就考取了秀才。

诗曰:

六道无常疾电催,明珠老蚌孕慈胎。

青衫一领休看易,三载闻经佛座来。

 

万鱼念佛一(谢肇浙《五杂俎》)

唐朝天宝年间,丹徒有渔夫刘成、李晖,载着鱼去丹阳出售,船在浦中停泊。当时李晖有事离开了,刘成在船上突然看见一条大鱼振鳍摇头,称念“阿弥陀佛”。刘成吃了一惊,赶紧跑到岸上。紧接着就听到上万条鱼都在跳跃念佛,声动天地。刘成非常恐慌,把船上的鱼都放回江中。李晖回来之后不肯相信,刘成就用自己的钱作为赔偿。第二天,刘成在芦荻丛中拾到一万五千文钱,上面写着:“还你鱼钱”。

鹤子点评说:鱼念佛,真够神奇的。偿还鱼钱,就更加神奇了。

诗曰:

万鱼念佛幻耶真,还汝烟波自在身。

何处飞蚨荻花里,请君回棹问江滨。

 

万鱼念佛二(《搜神记》)

彭蠡湖边有个人叫李进勍,载着鱼去金陵出售,夜里停泊在三山的浦口。他步行上岸后,听见船中有上万人念佛的声音,仔细观察,原来是鱼群在念佛。

诗曰:

梵呗声声彻太空,卵胎湿化佛心同。

月高籁寂三山浦,大地光明法界中。

 

万鱼顶经(《现果随录》)

黄梅县汪静峰居士,名可受,担任大司马的官职,长斋供佛。一次乘船停靠在江边,天色将晚,忽见上万条鱼顶着一只木匣浮上水面。汪公让船工赶紧捞起,放在船头。当天夜里总听见船上有走动的声音,好像有天人前来朝谒,心中非常惊奇。早晨起来,劈开木匣,原来里面是一部篆书《金刚经》。经文共有三十二章,每章各用一种篆书字体写成。汪公随即请书法家洪公度临摹,刻板刊行,自己作序流通。因为是龙宫里的宝物,所以焚香顶礼,依旧送还江流之中。至今这个刻本仍流传于世。

诗曰:

祇园多劫礼金仙,才得龙宫贝叶传。

不负西来万鱼捧,法施无量度人天。

 

万螺还经(《狯园志异》)

相传唐朝的时候有一位王待制,不知道他的姓名、籍贯,他每天专心持诵《金刚经》,从不间断,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一次他乘船从川中顺流而下,经过汉江的时候,突然暴风骤起,波涛汹涌,眼看就要沉没,全家惶恐不安。王待制实在没有办法,就拿出平时持诵的经函,捧向江心祈祷说:“难道老龙王想要我的这本经,所以才来试探吗?我愿意将此经奉送。”说完,就举起经函投进水中,风波骤然停息。船只虽然平安度过险情,但王待制一想到失去的佛经,心中便郁郁不乐。船到了镇江金山下,只见船后百步左右距离,有个球状的物体在水中沉浮,很快离船越来越近。他急忙让船停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大群螺蛳,大约有几万只,结成一个大团,浮到船边,晃动着想爬上来。

王待制叫左右的人把它捞上来,劈开一看,正是先前投进水里的《金刚经》经函,依旧完好无损。从汉江到京口,相距二千里之遥,这部经函竟然没有湿一个字。原来这些细小的生灵,都在共同护持这部佛经,其诚敬为人所不能及。王待制内心惊喜异常,于是恭恭敬敬地礼拜后收存,并请寺里的僧人作佛事超度螺蛳,然后才乘船离去。

[附录] 《金刚经果报》记载: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东南州县发生了大饥荒。苏州洞庭山寺有一部唐代白居易手写的《金刚经》全文,为镇寺之宝。这年寺里的僧众缺乏粮食,寺里的住持迫不得已,将这部经抵押给山塘王宦,换来五十石米以救急。一年后,王宦把住持僧请到家里,愿意将此前的米布施给寺里,作为对僧人的供养,并把这部经还给洞庭山寺。住持回寺时乘船过湖,向船上的人称叹王宦的功德。众人都请求看一看这部经,他刚展开经卷,忽然狂风大作,竟扯下经文的前几页,飘入空中吹走了,住持僧懊悔不已。三年后,有官员听说这部经的来历,找借口陷害住持僧,把他关进监狱,逼他献出这部经。

当这个官员看到经文已经不全,觉得不太称心,就取消了住持的罪名,把经仍然还给寺里。那位住持过湖的时候,又刮起大风,当时天已昏黑,船划入一个偏远的村庄避风。他登岸取火,到了一户老渔夫家,看见墙壁上贴着以前被风吹走那几页经文,完好无损。渔夫姓姚,问他这几页经文的来历,他说:“三年前有一道火光落在田间,我惊奇地过去观看,原来是几张写着字的纸,我就贴在墙上了。”住持僧对着经文悲泣,不停地顶礼称念“护法韦天”,说道:“要不是两次神风显异,这部经必定落入权贵之门,不能再成为镇寺之宝了。”于是详细讲述了前后经过。渔夫又吃惊又感动,于是改业务农,又捐出很多钱装裱经卷。每年到了得经和还经的日子,他都要去寺里礼拜,后来活到八十二岁。

诗曰:

割爱投经怅逝波,汉江帆送好风多。

二千里水函无恙,扬子船头拜万螺。

 

蜘蛛龛(《新异录》)

湖北公安县的袁宗道,与弟弟袁宏道、袁中道,都信奉佛法。母亲龚氏,常虔诵《金刚经》。一天,有一只大蜘蛛从屋梁上下来,围着桌案上的《金刚经》绕行了几圈,便蹲伏下来。龚氏说:“你是来听经的吗?”于是便开始诵经。当诵到经中的“六如偈”时,蜘蛛轻轻动了一下,像是在作礼。诵完后再一看,蜘蛛已经命终了。于是将它装入龛中埋葬,还建了一座小塔。

诗曰:

闻经妙处辄神怡,妙处难言妙慧知。

度脱是经还不是,有为法已悟无为。

 

蜘蛛塔(《池北偶谈》)

京城西部的慈慧寺,有一座蜘蛛塔。明朝万历年间,由担任少詹职位的南充人黄辉(字平倩)书写碑文。黄平倩喜好禅定的乐趣,与僧人愚庵很投缘,曾经住在寺中。一天,他诵《般若经》时,一只蜘蛛爬上桌子,向着佛像俯下身体,把它赶走后又爬过来。黄平倩说:“你也知道听经吗?”为它把经文诵完,又为它讲解一切情想都由因缘所生的道理,蜘蛛听后当即命终。于是按照佛教的方法起塔把它安葬,并书写碑文以记述这件事。

诗曰:

化身经畔复精蓝,袁宅蜘蛛旧有龛。

不挂一丝向何去,生生长愿礼瞿昙。

 

蜈蚣听说法(《戒杀放生文》)

莲池大师曾在一座寺庙里挂单,有人捉了几条蜈蚣,用竹弓弯住头尾,大师买下放了它们。别的都已经半死,只有一只还活着,急急忙忙爬走了。后来他与一位道友夜间打坐,墙上有一只蜈蚣,用木尺从旁边敲击来驱赶它,竟不肯离开。大师说:“你就是以前放走的那条蜈蚣吗?你是前来谢我的吗?若是这样,我应当为你说法,你要仔细听着。”然后就对它说:“一切有情,都是由心所造。心狠的就变成虎狼,心毒的就变成蛇蝎。你要能除去自己的毒心,就可以不用再当蜈蚣了。”说完后,让它离去。蜈蚣不用人驱逐,慢慢地爬出窗外。友人目睹此事,惊讶地感叹太希有了。

鹤子点评说:同样是遇到放生机会,可是别的都死了,只有一只活下来,这都是由于各自的宿孽有浅有深。孽浅的一拨就醒,孽重的万呼不应。

诗曰:

慈恩起死荷山邱,听法惭惶去复留。

最毒蜈蚣知忏悔,人心虺蜴几回头?

译白手记

《物犹如此》为清代翰林徐谦所著,书中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关于动物的种种有趣的见闻辑录成编,并将这些动物们互助友爱、聪明机警的诸多感人事例,按孝友、忠义、贞烈、慈爱、恤孤、眷旧、践信、守廉、翼善、救难、酬德、雪冤、知几、通慧的类别分为十四篇,加以点评、诗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人入胜。原书中各篇都以“鉴”为名,如“孝友鉴”、“忠义鉴”等,就是希望读者以书中这些动物的美德善行作为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的不足,获取做人的良知。书名 “物犹如此”,意为“动物尚且如此”,乃是希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够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天地的良心。

现存《物犹如此》版本,有清代四香草堂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道德书局重新刊版印行。次年,印光大师以七十六岁高龄再为详加校订,改版重排,印数达六万册。他在序中指出,近代以来世道人心之所以愈趋愈下,追根溯源在于宋儒破斥因果轮回事实,致使世人肆无忌惮,以至互相残杀,国无宁日。要想挽回战争的劫难,应从戒杀放生做起,而在诸多戒杀书籍中,“其感人心而息杀机者,此书可推第一”。另外他在给弟子的信中说道:“此书专记物类之懿德懿行,虽不言戒杀放生,实为戒杀书中之冠”,是“戒杀中之特品”,若能使更多有学识的人阅读,对世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年前,我受庐山东林寺刻经处所托,对原书详加点校,以简体标点本的方式印刷流通。出书后,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非常喜爱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要求我在他每晚睡觉前都要讲几段,从前面的序言到后面的校后记,包括每个故事的点评、诗赞,都必须尽可能详细地一一讲解。这样一直过了几个月,直到把这本书全部讲完,我的讲书生涯才得以结束。

此次应商丘市寿康文化研究学会之约,在原书335则故事中,选译了279则做成白话,大体含括了原书的主要内容。原文用字古雅,旁征博采,尤以评赞中引用经史典章颇多。在释文的过程中,为了力求准确,对字义及典故出处一一做了艰苦的查证。本书是在我的妻子所作译文基础上重加改写而成,同时参考了寿康学会所寄的另外一个白话译本。此外还经常听取家里已经四年级的孩子的意见,尽量做到文字明白流畅,便于少儿阅读。

本书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学识最为广博的那部分文人所记,真实感人,健康有益,尤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从那些可钦可敬的动物身上,懂得如何孝顺父母、珍视友情,懂得信守承诺、知恩报恩,懂得机智果敢、见义勇为,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是如此深厚,懂得伴侣之间忠贞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书原是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编纂而成,从作者徐谦的本意来说便希望它能成为一本中国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因此本书对孩子们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与许多迎合儿童心理的卡通动画片相比,其利害得失有天壤之别。希望天下为人父母者多所留意,同时也希望这本白话选译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之一。

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原本就建立在与自然万类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本书中所展示的这些由历代文人记录下来的一个个珍贵片段,可以见证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自然生命的那份特有的体察与关爱。这种根于“物我一体”的理念,而从大慈悲心中真实流露出的对于一切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历数千年兴衰而依旧繁盛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2008年10月,张景岗译毕谨记于北京清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