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复仇雪冤

此事与你何关,竟然恨之入骨。旁观者拍手称快,复仇者咬牙切齿。恩怨如此分明,卓然侠士之风。

毗陵猴(《坚瓠集》)

明朝万历年间,毗陵有个乞丐,每天牵着一只猴子,到街市上耍猴讨钱,这样积攒了几年,约有五、六两银子。有一次与一个乞丐同伴一起喝酒,醉后向这个同伴夸耀。那个乞丐忽然起了恶念,把毒药放进酒中,强灌他喝下去,把他毒死。然后取走了他积攒的银钱,把他的尸体埋到野外,没有人发现。这只猴子不肯顺从,乞丐每天都鞭打它,猴子勉强跟着他,忽然有一天再也找不见了。

当时的县令张廷杰刚到任,升堂的时候,看到一只猴子突然跑了进来,盘腿坐在堂前,向着县令呼叫。张廷杰觉得很奇怪,就派一个衙役跟着它,看看是怎么回事。猴子来到养济院,找不到那个乞丐,又拉着衙役往前走,沿途乞讨糕饼给衙役充饥。到了大市桥,遇到了那个乞丐,猴子双手把他拽住,跳上他的肩头,对着脸颊就抓,乞丐没有办法挣脱。衙役把这个乞丐押解到县衙,张廷杰再三审讯,他才供认了罪状。

张廷杰派衙役押着乞丐,去取回被他抢去的银钱,发现装钱的包裹还在。衙役在野外扒开浮土,把被毒死的乞丐尸体放进棺材,点火焚化。火势正旺的时候,猴子向衙役磕了几个头,然后跳入火中烧死了。衙役回去后,将事情经过作了禀告。县令张廷杰十分惊异,亲自作了《义猴记》,刻在石碑上以长久传世。

诗曰:

拜谢幽明恨已伸,悔教怀璧竟戕身。

漫将一死看轻易,赴义从容世几人?

 

金华猴(《圣师录》)

学使汪可受,曾担任过金华县的县令。当时有个乞丐走在山上,看见一群孩子绑着一只小猴,正在欺负虐待它。这个乞丐就把它买下来,教它一些戏法,每天到集市上乞讨,得了很多钱。别的乞丐对他又嫉妒又羡慕,就把他灌醉之后,诱骗到一座空窑里把他杀死。隔日把猴子用绳子拴上,又让它表演戏法。正好县令汪可受出行,喝令让路的声音传来,这只猴子咬断绳子,闯到县令面前,好像在向他诉冤。汪县令派人跟着它,在空窑中找到了乞丐的尸体。当即将其他乞丐抓捕,审问后供认了罪状。全县的人都被惊动,为这个乞丐的惨死感到哀悼。县令派人买来棺材,将乞丐的尸体收殓后火化,烈焰刚刚腾起,猴子就哀叫着跃入火中烧死了。

诗曰:

何幸抽身诉长官,金华仙尹亦心酸。

碎躯粉骨非奇事,也当逢场作戏看。

 

騟复仇(《警心录》)

南宋开禧年间,九江的戍校王成,看到一匹有病的紫色马,将它收留喂养。嘉定庚午年,峒寇李元砺进犯龙泉,王成战死,这匹马屹立不动,在他的尸体边悲鸣。贼将看了说:“这是一匹良马。”把它献给了李元砺的弟弟。李元砺的弟弟非常高兴,每天都骑着它。不久贼寇又去进犯永新,这匹马认识官军的旗帜,从阵地上飞奔而来,李元砺的弟弟骑在马上怎么也止不住。军士都认识这匹马,一起上去擒住了马上的贼将,呐喊着向前冲去。贼寇大为震惊,于是纷纷败退。

李斯义点评说:收养之恩可酬,战死之仇可报。称之为良马,果真是一匹良马啊!

诗曰:

骁腾谁识凌波騟,身紫心丹世所无。

望帜驰归蜚捷电,生擒吐谷万人呼。

 

牛报两世仇(陈定九《义牛传》)

这里所说的义牛,是宜兴铜棺山的农民吴孝先家的牯牛。它的力量很大,还有很好的品行,每天能耕山田二十亩,即使再饿也不吃田中的禾苗。吴孝先非常珍爱它,让家里十三岁的儿子吴希年放牧,希年骑在牛背上,随牛而行。一次,牛正在涧边吃草,忽然有一只老虎从牛后面的树林中出来,想捉走牛背上的吴希年。牛察觉到了,就转过身对着老虎,一边吃着草,一边慢慢往前走。希年很害怕,爬在牛背上不敢动。老虎见牛过来,蹲在地上等着,准备等牛走近就扑上去,捉走牛背上的小孩。快要靠近老虎时,牛突然飞奔上前,猛力用牛角顶向老虎。老虎正想要捉住牛背上的小孩,来不及躲避,一下被撞翻仰卧在狭窄的山涧中,没有办法转身,被阻塞的涧水淹没头部,竟被淹死了。希年赶着牛回家告诉父亲,吴孝先召集众人将老虎抬回,把它煮着吃了。

一天,吴孝先与邻人王佛生因为互争水源,发生争执。王佛生富裕而残暴,平时村里人都怨恨他,因此在这件事上都不公平对待他,大家都袒护吴孝先。王佛生更加愤恨,带着他的儿子把吴孝先打死。吴希年告到官府,王佛生用重金贿赂县令,反而杖打吴希年,将他打死在杖下。吴希年死后,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兄弟去伸冤。吴孝先的妻子周氏,每天都在牛前痛哭,对牛说道:“以前幸亏因为你,我的儿子才没被老虎吃掉。如今他们父子二人都被仇人害死,皇天后土啊,谁来为我报仇雪恨呢!”牛听后大怒,抖擞精神高声鸣叫,飞奔到王佛生家。王佛生父子三人正在请客喝酒庆贺,牛直冲进厅堂,用牛角顶向王佛生,王佛生当即毙命。又去顶他的两个儿子,也都顶死了。客人有拿着棍子跟牛相斗的,也都受了伤。村里的人赶紧前去禀告县令,县令听说后,竟然被吓死了。

外史氏说:不共戴天之仇,为人之子却不能报的,比比皆是。而这头牛竟能为吴氏一家报两代杀身之仇,真是一头义牛啊!

诗曰:

牛背儿谁脱虎牙,沉冤两世雪仇家。

不图戴角披毛辈,也有英豪古押衙。

 

牛白冤(《圣师录》)

齐河县洪店,有盗贼在王臻家的门前杀了人,众人把王臻绑送官府。在严刑拷打之下,王臻只好无辜地承认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一天,知县赵清路过洪店,一头牛跑到赵清面前跪下悲鸣,很久不肯起身,好像有话要诉说。赵清问道:“这是谁家的牛?”众人回答说:“是王臻家的牛。”赵清说:“看来王臻是受了冤枉啊!”回到县城,就释放了王臻父子。后来审讯大盗王山,供认了他杀人的罪状。齐河县的百姓都称扬知县神明,有人还作了一篇《义牛记》。

诗曰:

赭衣诬服枉谁怜,牛泪空悬定谳年。

不肯望尘轻乞诉,车声预识使君贤。

 

犬断仇头(《阐义》)

浙西有官宦的后裔某甲,与某乙的居所相邻。甲贪图乙的家产,诬告乙与盗匪勾结,并说乙的家产都是自己的,将其全部侵吞,把乙害死在狱中。原先乙有一条高大的狗,特别喜爱它。乙被害死后,这条狗常到甲家吃食,夜里回到故宅悲泣,时常发出怒斥声。过了一年多,甲卧病在床,这条狗忽然跃到床上,咬断了他的喉咙。他的家人慌忙来救,用刀砍下狗的头,它的牙齿之间还切切有声。

我认为这条狗真是一位忠臣。感恩图报的心理,动物们也确实都有。可是由于需要人的豢养,自己无法选择主人,虽然和原来的主人感情很深,时间一长也会改变,反而会事奉新的主人而忘记了旧主,原来的仇家也可能会变得很亲密。而这条狗却怀着仇恨,深藏不露,最后终于为旧主报仇雪恨,因此这条狗又是一位志士。

李斯义点评说:唐人小说中记载的红线女、聂隐娘等剑侠之事,想不到在动物之中也能见到。

诗曰:

恸伤主死未分明,满意踌躇事竟成。

犬断仇头头亦断,尚闻切齿不停声。

 

犬杀狄灵庆(《圣师录》)

袁粲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顾命大臣。当时掌控军政大权的萧道成,图谋改朝换代,夺取帝位。袁粲认为自己身受宋明帝临终嘱托,因此率众起义,兵败遇害。他有个儿子刚几岁,乳母领着他投靠袁粲的门生狄灵庆。狄灵庆说:“我听说交出这个孩子的人可以获重赏。”乳母悲痛地哭喊着说:“袁公往昔对你有恩,所以我才不顾危险带着孩子投奔你。你要是害死袁公的后代以求赏赐,神明有知,你的家族必将被诛灭。”结果孩子还是被狄灵庆交出,遭到了杀害。以前这个孩子常骑着一条高大的长毛狗玩耍,孩子死后过了一年多,忽然有一条狗闯入狄灵庆的家中,在庭院里遇见狄灵庆,将他咬死,接着又咬死了他的妻子,正是以前孩子骑的那条狗。

鹤子点评说:是这条狗杀的狄灵庆吗?其实是袁粲所杀。是袁粲杀的狄灵庆吗?其实是上天所杀。是上天杀的狄灵庆吗?其实是狄灵庆自己所杀。春秋时期卫国的射手庾公之斯,不愿在自己的师公危难之时予以加害,与学会射箭就杀死自己老师的逄蒙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啊!

诗曰:

烈烈宁为袁粲死,悠悠不作褚渊生。

负恩毕竟饮仇血,快极仰天双泪横。

 

太原客犬(徐仲光《义犬传》)

清朝顺治丙申年的秋天,有一个太原的客商,从南方经商返回,骑着一头驴,袋子里装着五、六百两银子。经过中牟县境,在路边休息。这时有个年轻人扛着一根棍子过来,上面绑着一条狗,也在路边休息。这条狗朝着客商咿哑叫唤,好像盼着他能相救,客商便把它买下放生。那个年轻人看到客商的钱袋很重,就悄悄跟在他的后面,到了僻静之处,用棍子将他打死,把尸体拖到小桥水边,用沙子和芦苇盖上,背着钱袋而去。

这条狗看到客商被害死,就悄悄跟着年轻凶犯到了他家门前,做了记号。然后前往县城,正好赶上县令升堂,衙门里非常肃静。这条狗直接跑到县令的前面,蹲坐在地上哀叫,像是在哀哭,又像在诉说什么,别人赶它也不走。县令问道:“你有什么冤屈吗?我派个衙役跟你去。”狗领着衙役出来,到了客商被害死的地方,对着水边吠叫。衙役掀开芦苇发现尸体,回去报了案,可是并不知道凶手是谁。

这条狗又来到县衙,还像上次一样哀叫。县令说:“你知道凶手是谁吗?我再派衙役跟你去。”狗又出了县衙,县令派了几个衙役跟在它后面。走了二十多里,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这条狗直接闯入一户人家,遇到一个年轻人,跳上去咬住他的手臂,他的衣服被撕开,血流了出来。衙役把他绑上押回县衙,他供认了杀害客商的罪状。审问他抢去的银两,还在他的家里,就派人到他家里去收缴,在钱袋中找到一个小本,知道了客商的住址和姓名。县令判处年轻凶犯死刑,以抵偿命债,并把抢去的银两没收归公。

这条狗还是来到县令面前吠叫不已。县令想:“这个客商虽然已死了,他的家人还在,这袋银两应该归谁呢?这条狗这么吠叫,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呢?”于是又派衙役前往太原,这条狗也跟着一起去。到了客商家,他的家里这时才知道客商已经死去,又知道银两还在,感到非常悲伤。客商有个儿子,便收拾行装跟随衙役一起前来。这时凶犯已病死在狱中,县令派人把客商的钱袋取来,验收后就交给了他的儿子。这条狗仍然跟着客商的儿子,一路护送客商的棺柩返乡。它来回往返数千里,一路上吃饭住宿,与平常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作者评论说:人根据各种迹象作出正确的决断,需要有很高的智谋。而冷静观察,等待时机,则需要有很强的忍耐力。面对突然出现的灾祸,慌乱震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是缺乏智谋。忍不住愤怒的情绪,为道义而慷慨赴难,然而谋划不周,志愿虽诚仍无济于事,这是缺乏忍耐。所以说成就一番大事很难。

假如这条狗在凶犯杀害客商的时候,就张开牙齿奋力与他搏斗,即使死于大棒之下也绝不退缩,可谓英勇壮烈,然而对已经死去的客商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若是它满怀悲痛,立刻前往官府哀呼控告,却并不知道凶犯的住所,纵使当政者能够垂怜听察,可荒郊旷野之中,到哪里去追捕凶手?冤屈虽然得以申诉,凶犯却依旧无法抓捕。

只有深怀复仇之志,而不突然使凶手受到惊吓。虽知县府可以申诉,但却暂且忍耐等待时机。悄悄跟踪凶手,探明住处,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再去报官申诉。直到仇人落入法网,然后猛扑上去愤怒地撕咬。因此凶手终被抓捕,银两终被追还,太原家人的音讯可以送到,客商棺柩得以返回故里。其谋划贵在周密沉稳,不必立刻就含愤相拼,而是务必使自己的一片忠心最终完成复仇的重任。这是古代侠客荆轲、聂政所未能深虑,张良、豫让等人所没有成功,而这条狗却最终做到了。并不仅仅是它吠叫申诉于县衙,奔走于数千里之外的奇特与豪壮!

哪个人不怀有忠心,可是遇到种种不利情况便会改变。哪个人不具备才能,可是面对突发事件便会慌乱。所以智谋应更为深广,勇毅要更加沉着,以此来应对天下万事,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我既为商人遇难而感到悲痛,又羡慕他有这样一条狗而为人所不能及。

赞语:一顿饭尚且要报答,何况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公庭申诉何足为奇,送葬和诛凶全部完毕。复仇要果敢坚定,谋划要细致缜密。虽然不是堂堂男儿,作犬也一样不辱使命。

诗曰:

桥畔深芦哭旅魂,待谁申雪犬鸣冤。

扶棺万叠云山外,一路悲随到太原。

 

范翊犬(《集异记》)

范翊是河东人,因为有武艺而被任命为裨将。他养了一条狗,非常高大健壮。他有一个亲友叫陈福,也担任裨将。后来范翊被派往淮南,奉命购买丝绸用品,陈福担任他的副手。范翊因为喝醉酒,傲慢自负,蔑视陈福。陈福怀恨在心,于是捏造范翊的罪名,暗自上报给主帅。主帅没有问明情况,以为所报属实,就罢免了范翊的职务。范翊饮恨而归,陈福接替了他的位置。范翊养的狗见他被撤职,就直奔陈福的住所,等他睡觉时咬断了他的头,衔回来给范翊看。范翊大惊,带着陈福的头和这条狗,前去主帅那里请罪。主帅向他追问原因,范翊把先前的事情述说了一遍。主帅给范翊恢复了原职,而把这条狗留在了帅府之中。

诗曰:

鼓簧夺印不须臾,怒目臣獒帐下趋。

沥血断头情过激,胆寒亦足慑谗夫。

 

犬魂白冤(《亦复如是》)

清朝乾隆年间,于可斋先生家所养的一条狗,被一个发配到这里服役的犯人用棍棒打死。这个服役的犯人住在县署的右侧,离于先生家很远。一天,这条狗跑进他的住所,他就用棍棒朝它猛力击打,当下把它打死,打算吃了它的肉,再用它的皮做褥子。正要用刀剥皮,这条狗忽然苏醒过来,跑着逃走了。它浑身血淋淋的,先到地保家,又到仵作家,又在捕厅的官署中跑遍了大堂、二堂,接着又到了县署的大堂,最后才返回于先生家里。回家时,房前屋后也都走了一遍,好像是在告诉主人自己被人打成重伤,希望大家都亲眼见证一样。又过了一会儿才死,大家还不知道是被谁所杀。当时担任捕厅职务的是陈锦,见到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派人顺着它的血迹查找。此时地保、仵作已经查明是于先生家的狗,被那个服役的犯人用棍棒打死。几人一起把那个犯人绑上押过来,犯人无法抵赖,被处以杖刑和上枷的处罚。

有人或许会问:“畜类什么也不懂,却竟能诉冤,难道是真的灵知不昧,还是有什么鬼神附体指使它这么做的呢?”

我认为:张元说过:“凡是有生命的物类,无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讲得已经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情,并不只是人类才有,动物们也同样具有。给它们喂食,就摇着尾巴过来,这是它们的欢喜。吃饱之后,就安安稳稳地卧在地上,这是它们的快乐。用棍棒殴打,就不停地嗥叫,这是它们的哀痛。把朽骨投向它们,就带着敌意怒目相视,这是它们的愤怒。生死关头,更容易激发它们的种种喜怒哀乐之情。这条狗向人们乞求怜悯,正是它的真情流露,所以与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动物有时昏昧而已,何必要有鬼神附体呢?一条狗尚且不肯甘心去死,一个人若是遭到他人强行杀害却无人知晓,或者被阴谋陷害,至死都不能辩白,在九泉之下,又岂能甘心呢?

诗曰:

刀底逃生浴血来,讼庭历遍有余哀。

薄惩草草难销案,一路呼冤彻夜台。

 

猪道人(《异谈可信录》)

凤阳有一个商贩,以贩运生猪为业。其中的一头猪特别驯顺,好像能懂得人的意思,商贩很喜爱它,把它留下来作为样猪。每当猪群结队而行的时候,就让这头猪在前面领路,已经豢养了十几年。一天,商贩到了宿州徐溪口,住在旅店里。店主贪图他的钱财,把他杀了,尸体扔进一口枯井,没有人发现。这头猪被卖给屠户,它乘机逃跑,屠夫在后面紧紧追赶。正好遇到太守出行,猪伏在他的车前啼叫,好像有事想要申诉。太守觉得很不寻常,就派差役跟着它。这头猪跑到枯井边就开始嗥叫,差役下去查看,发现里面有一具尸体。向屠夫询问亡者的情况,屠夫说自己也不知道。问这头猪来自什么地方,屠夫回答说是从旅店买来。派人前去传唤那家店主,里面的人谎称他久出未归。这头猪却突然闯入室内,咬住店主的衣服不放。差役将店主抓捕,押送到官府,一次审讯就全部招认了。太守派人把这头猪送到寺庙,每天供给它一升左右的口粮。

后来这位太守升职走了,继任者不再发给它口粮。寺里的僧人由于经常缺少粮食,就把这头猪叫来让它去募化,猪点了点头,好像是听明白了。僧人把化缘的布袋挂在猪的脖子上,把它带到集市,众人都乐于布施食物给它。第二天,这头猪就自己前往,已经给过的就不再讨要,没给过的就守着不离开。众人都说:“这是一位猪道人啊!”从此它每天都去集市上化缘,风雨无阻,只要有人叫“猪道人”,它就摇着尾巴跑过去。给它瓜果,它也不吃,让人一起装到袋中运回去,人们愈发觉得稀奇。这样一直过了三十年,寺里的僧人靠它乞食赖以生存。乾隆戊子年,这头猪老死了,僧人用棺材把它安葬在寺后,立碑名为“义猪坟”。

鹤子点评说:前后都能够报效主人,经历曲折而忠心耿耿。众人把这头猪叫做道人,它就已经是人了。文中特记载它死去的年份,又不只把它当寻常人看待。

诗曰:

披毛乃以道人呼,跳出刀山快意无。

灵蠢原来同佛性,何曾依样画葫芦。

 

大鸟助鹳(《聊斋志异》)

天津的某座寺庙里,有一对鹳在殿顶的鸱尾做巢。殿里的承尘上藏有一条盆口粗的大蛇,每到幼鹳翅膀快长成时,就爬出来把它们吞食掉,两只鹳鸟悲鸣几天才飞走。连续三年都是如此,众人都以为它们来年不会再来了。可是到了来年春天,两只鹳照样来这里做巢,等幼鹳快要长成时,却突然飞走了,过了三天才回到巢中,照常哑哑喂哺幼鹳。这时那条大蛇又蜿蜒爬了上来,快要接近鸟巢时,两只鹳惊飞起来,急切哀鸣着,直上青天。突然有声音传来,刹那间天地都变得昏暗。众人吃惊地抬头看去,只见有一只大鸟,翅膀遮住了太阳,从空中飞扑下来,用爪子向大蛇猛击,蛇头立刻掉了下来,殿顶的一角也被毁坏了好几尺。随后大鸟便振翅而去,两只鹳跟在它的后面,就像是在为它送行。鹳巢也遭到毁坏,两只幼鹳都坠在地上,一生一死。僧人把那只活的幼鹳放在钟楼上,一会儿鹳回来,依旧去喂养它,等它羽翼长成之后才飞走。

鹤子点评说:一直过了三年才报仇雪恨,心里积聚的怨恨该有多么深啊!这正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说的:“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诗曰:

多载恩勤付子虚,九霄控告也欷歔。

乍伸玉爪蛇头落,笑杀张椎中副车。

 

小鸟助鹳一(《见闻录》)

西湖灵隐寺,有一对鹳鸟在古松上筑巢,幼鹳刚出壳不久。一天清晨,见一条巨蛇三丈多长,从树下爬上来,要吃幼鹳。这对鹳鸟连声鸣叫,张嘴对着它,蛇则昂着头吐着舌,双方相持一会儿,蛇才爬下去,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天。一天,雄鹳不知去了哪里,傍晚的时候,背着一只鸟返回巢中。这只新来的鸟长着灰色的羽毛,身体不到鹳的三分之二。第二天早晨,两只鹳鸟翱翔于云间,新来的鸟和幼鹳在巢里。不一会儿,那条蛇又爬上来,昂着头爬向鹳巢。新来的那只鸟喔地叫了一声,把尖嘴一伸,蛇立刻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会儿,雄鹳仍背着这只鸟飞去,从此蛇再没有来过,鹳巢得以安宁。十多天后,僧房里有一股臭秽不堪的气味,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启开地板,见这条巨蛇死在里面,身体已经腐烂了。

诗曰:

古刹风腥白日昏,长蛇肆毒冤谁伸。

岂知短小偏精悍,未到松巢气已吞。

 

小鸟助鹳二(《排闷录》)

镇江的焦山,有鹳鸟在松树上筑巢,孵出了三只幼鹳,翅膀很快就要长成。这天,鹳鸟出外觅食,有一条巨蛇长一丈多,爬上树顶进入鹳巢吞食了幼鹳。等鹳鸟飞回,知道自己的幼鹳已被蛇吞吃,不停地绕着树悲鸣,三天后才离去。

又过了七天,有一位僧人正坐在殿前,看见鹳鸟领着一群鸟雀飞来,前后有十多只,都绕着殿飞翔。一只小鸟独自飞入殿中,向着屋梁间啾啾鸣叫。梁间有一条巨蛇昂着头探出身来,想把小鸟吃掉。小鸟却忽近忽远,好像是在引诱它,蛇就把半个身子都探出来准备捉鸟。忽然有一只鸟从佛像后面伸出尖嘴,像锥子一样又长又锋利,突然划破巨蛇的腹部,然后就飞走了,原来是预先埋伏在那里等着蛇出来。这条巨蛇肠子破裂,坠落殿前而死。鹳鸟飞入殿内,来回翱翔,那群鸟雀也都叫个不停,过了好一阵才散去。

僧人觉得这件事非常奇特,就告诉了来客。来客说:“这条蛇吞吃的幼鸟不知已有多少。鹳鸟本来是吃蛇的,可是蛇来吞食幼鹳,它也无可奈何。带着一群鸟雀来围攻蛇,而最后终于能够复仇,却全靠了两只小鸟,真是太奇特了!”

诗曰:

杏梁惨雾接松云,虺腹彭亨尽鸟群。

诱敌楚羸潜盬脑,公然黄雀亦能军。

 

鸦集铃索(《警心录》)

晋朝的京兆尹温璋,在官署的大厅前悬挂铃索,以便前来诉冤的人尽快将冤情上达。一天他独自坐在厅里,屡次听见铃声,出去却见不到一个人,这样反复几次,发现是一只乌鸦飞来停在上面。温璋说:“这肯定是有人到它巢里掏取雏鸟,所以前来告状。”命令差役跟着乌鸦前去捉拿肇事者。那只乌鸦一路飞着,把差役领到城外的树林间,果然有人掏了雏鸟,还在树下歇息。差役把他押回官署,温璋因为这件事不同一般,就下令重重责打了这个人。

李斯义点评说:乌鸦固然善于申诉冤情,京兆尹也非常神明,想必他到各县巡行审查案件,一定有很多冤情得以平反。

诗曰:

公庭两造判分明,无怪慈鸦诉不平。

几见循良京兆尹,风传铃阁遍仁声。

 

盱眙鸦(《阐义》)

盱眙县有位商人,骑着一匹驽马上路,赶马人就跟在后面。路上见两只乌鸦争枝,坠落到地上,赶马人捉住了一只。商人说:“还不到一块肉,放了它吧。”赶马人听了很不情愿。商人说:“我给你一块肉的钱,可以了吧?”于是打开钱袋,露出很多的钱,被赶马人看到。走到前面僻静的地方,天越来越黑,赶马人把商人推落地上,用鞭杆把他杀死,把尸体扔到深坑里,拿走了钱袋。次日天亮,一只乌鸦在县令的堂前大声鸣叫,好像有冤情要申诉。县令觉得很奇怪,就派健壮的兵卒跟着乌鸦前去查看,乌鸦低飞在人的身边,领到深坑旁。兵卒找到了尸体和马鞭,回来向县令禀告,但却不知道凶手是谁。乌鸦又大声鸣叫似有所诉,县令又派人跟着乌鸦,到了赶马人的家里。赶马人刚回家不久,抢来的钱袋还没打开,看到马鞭后非常沮丧,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县令判处他杀人偿命,而把这只乌鸦放入笼里喂养。

诗曰:

囊金宛在旅魂依,引隶门前贼乍归。

客死凄凉缘底事,伤心不忍故巢飞。

 

绿衣使者(《春渚纪闻》)

唐朝的时候,长安有一个富人叫崇义,他的妻子刘氏与邻居李弇私通,二人合谋将他杀死。下葬的时候,亲戚们都来了,有一只鹦鹉在堂侧大声鸣叫说:“杀死主人的,是刘氏、李弇。”二人奸情因此败露。唐明皇听说这件事后,把它封为“绿衣使者”。

李斯义点评说:鹦鹉为主人报仇,可谓忠诚。乘着众人参加葬礼之时说出真相,不也很有智谋吗!真不愧于“使者”的封号。

诗曰:

胸中怀恨欲号呼,事有难言且缓图。

人世覆盆冤不少,绣衣曾听绿衣无。

 

鸟衔诬牒(《果报闻见录》)

宜兴的陆某,宅院四周环绕着茂林修竹,各种禽鸟都来这里栖息,他从不允许猎人打鸟。遇到下雪寒冷的时候,就把米谷撒在林中喂它们。清朝顺治三年,他的仇家以逆党的罪名陷害他,他被抓到衙门严审。当时被拘禁的有上千人,诉状堆满了桌案。忽然百鸟飞来,聚集在公庭上,喧叫之声震天。审讯到陆某时,有一只鸟飞到案头,衔着诬告陆某的那张诉状飞走,群鸟才开始散去。负责审讯的官员十分惊诧,就用刑罚审讯陆某的仇人,知道陆某是遭到诬陷就释放了他。陆某在郡城里建了一座“义鸟亭”,以纪念这件奇事,现在这座亭子仍在毗陵城中。

诗曰:

亭标义鸟德难忘,衔牒高飞释桁杨。

若果化身讼庭遍,如何六月下金霜。

 

丹阳蛙(《现果随录》)

苏州同知王君,途经句容县,快到丹阳时,忽然看见有几百只青蛙,到车前鸣叫蹦跳。王君让车停下,对它们说:“要是有冤屈,告诉我在什么地方。”这些青蛙就都聚集在一个地方。王君下令把地挖开,发现了一具尸体,口里塞着一根鞭子,鞭上有一个脚夫的名字。到了丹阳,一经询问便将这个脚夫抓获,立即让县令加以拷问。原来是一位商人买青蛙放生,露出自己所带的钱财,因此被脚夫所害。最后判定脚夫杀人偿命。吴人因此把王君称为“田鸡王”。

诗曰:

埋鞭贾祸尔何痴,蛙控舆前孰使之。

不少沉冤泉下哭,问谁怜物切慈悲。

 

蝇集笔端(《警心录》)

王五在京城做酒铺伙计。酿酒时,苍蝇经常落到里面。王五就找来炭灰,盛在几个器皿里,放在旁边。遇到掉进酒中的苍绳,就捞出来放在炭灰上,让它们翅膀干了以后飞走,因此救活了很多的苍蝇。后来王五遭人陷害,被判处死刑。官员执笔正要签署判决,总有一群苍蝇聚集在笔尖,轰走了又飞回来,没法下笔。官员由此知道此人一定是受了冤枉,查明真相后就将他释放了。

李斯义点评说:人若真的爱惜生命,随处都可细心护持,使众生受益,未必一定都要破费财物。

诗曰:

甘酒忘躯祸若斯,仁心甫动帝天知。

笔头落纸阴飙起,慎重秋曹断狱时。

十三、预知征兆

筑巢的鸟类预知当年的风况,穴居的动物预知近期的雨情。若问它们何以得知,动物无法用言语回答。察知微妙的变化多么神奇,恬淡宁静之中自能领悟。

荆州马(《渚宫故事》)

东晋时,司马休之任荆州刺史,刘裕派遣使者去杀害他。司马休之对此并未察觉,但他常骑的马却忽然连声鸣叫,不吃粮草,两眼注视着马鞍。司马休之试着把马鞍放到它的背上,它就不再躁动。马鞍备好后,司马休之回去坐下,马又惊跳起来。于是他就骑上马,这匹马立刻奔驰出门。此时使者已经赶到,他因为及时离去而得以免难。

诗曰:

红尘飞骑向荆州,刺史堂前马注眸。

去去跨鞍追使到,一鞭风助四蹄秋。

 

慕容廆马(《广古今五行志》)

东晋时,慕容廆有一匹毛色赤白相间的骏马,自己常骑乘着它。后来他的儿子慕容皝受到石虎大军的围困,情况十分紧急,打算备马逃走,而这匹马看见马鞍就又叫又咬,于是只好作罢。不久邺城向石虎派来的使者赶到,向他禀报国中发生内乱,石虎便撤军返回了。

李斯义点评说:祸福即将来临,都会有一些征兆,人觉察不到而动物却能觉察,这是由于它们见到了造物者所预示的征兆。曾见有人积下深重的罪恶,对一切凶兆却丝毫没有觉察,他自己还在扬扬得意,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然而顷刻之间便大祸临门,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岂不是被上天夺去了他的明察!

诗曰:

城下蜂屯遍邺师,刀光丛里着鞭驰。

不劳谍告乌栖幕,望气苍黄马预知。

 

牛前知(《慈航人天度》)

明朝江山人朱恺,字寿仁,性情淳厚好学。他们家里不吃牛肉、狗肉,已经有三代了。朱恺小时候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经常得病,每次喝了牛肉汤就好。因为家里比较贫困,就在邻村给学生教书。端午节的时候,得到酬金八两银子。在回家的路上到一座古庙避雨,见墙壁上贴着两张纸,一张写着杀牛的果报,另一张写着吃牛肉的果报,读来言词哀伤恳切,不禁惭愧地流下汗来。他怅然地想道:“我今年二十九岁了,还没有被录取为秀才,未必不是吃牛肉的缘故。况且违背祖辈的训诫,属于不孝。食用有功的牲畜,属于不仁。放任自己的口腹之欲,属于不义。看到这种行为的果报却不能痛改前非,属于不智。犯了这样四条重罪,恐怕灾祸就要降临,哪还有什么功名福禄呢?”于是他到神像前叩头祷告,立誓再也不吃牛肉。

雨停了,他正要继续赶路,碰到村里的屠夫尤光宇进庙。朱恺问道: “你从哪里来?”尤光宇答道:“近来买了一头瘦牛,担心会亏本,特来庙里求签。”朱恺又问:“牛在哪里呢?”尤光宇说:“就在庙外。”朱恺出来一看,见那头牛双膝跪在地上,泪如雨下。朱恺心里非常怜悯它,就问牛值多少钱,尤光宇说要七两银子,朱恺就如数给他。尤光宇嫌银子成色低,又要再加三钱银子,朱恺又补给他。买下这头牛后,朱恺在一块木板上写了“神明放生”四个字,挂在牛的脖子上,然后解开拴在牛鼻上的绳子,把它放走了。

这一年,朱恺终于考取了秀才,成了本乡王贤家的上门女婿,他家是这一带有名望的家族。一天,他和岳父一起喝酒,谈起了以前放牛的事。这时仆人进来禀报:“门外有头牛,脖子上挂着一块木板,怎么也赶不走。”朱恺出来一看,认出是自己放生的那头牛,于是就让仆人牵到后园的空房里。此前乡里有个惯犯,外号“人猕猴”,对王家很熟悉。因为看到他家女儿的嫁妆丰厚,这天夜里就在养牛的那间空房旁边,从墙上挖洞进来,直接来到朱恺所住的新房,把衣物首饰装进袋子,准备出门溜走。那头牛突然闯了进来,撞倒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朱恺被惊醒,大声喊道:“有贼!”全家人也都惊呼起来。盗贼感到害怕,就从牛的身下往外爬,牛发了怒,抬起蹄子绊住袋子。这时抓贼的声音更急,盗贼只好丢掉袋子逃走了。朱恺的岳父见袋子里物品完好,非常感激这头牛,仍旧给它系上鼻绳,养在原来的空房里,从此岳父家也立誓永远不吃牛肉。

过了不久,在一个下雨的晚上,这个盗贼又来到王家,砸开后园的门,进来见到那头牛好像很愤怒的样子,因为上次入室偷盗被牛所败,所以这次没敢进去。他顺手把牛牵了出去,扔掉挂在牛脖子上的木板,把它卖给了屠户,得到四两银子。正好朱恺替岳父外出收债,经过屠户的门口,一眼看见这头放生牛,问起原因,屠户将实情告诉了他。牛还像上次那样在他面前跪着流泪,朱恺又如数把牛买下,重新挂上一块木板,写上“雷电放生”,然后解开绳子把牛放走了。

过了几年,朱恺在古田的富户钟宽家里当教书先生。附近村庄有一伙强盗,聚众抢劫,钟宽非常担心。朱恺就替他出谋划策,增修加高围墙,以防不测。忽然小僮来禀报说:“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头牛,脖子上挂着一块木板,一直站在教书的房子外面。”朱恺吃惊地说道:“这就是我放生的牛,一向都很机敏警觉,它来到这里,预示着强盗们也快要到了。”于是对钟宽详细讲述了这头牛在岳父家赶走盗贼的事情,敦促他严加防范。到了第三天的夜里二更,强盗们果然来了,拿着刀放火。钟宽爬上梯子向外望去,火光中见到有一头牛,怒吼着横冲直撞,四蹄如飞,用牛角奋力顶撞,盗贼们都溃散而逃。等家人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伙强盗便纷纷逃窜而去。此时牛已筋疲力尽,仰天顿足而死。牛的旁边横躺着两个受伤的盗贼,用烛光一照,正是尤光宇、人猕猴。将他们捆绑起来押送县衙,缉捕了其他同伙,这一带的盗贼从此平息。钟宽感激牛的恩德,将这头牛安葬,立碑名为“义牛墓”。钟家也从此立誓不吃牛肉。

没过多久,那年正是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朱恺参加了秋天的乡试。他的考卷由担任考官的归安县令批阅,他阅后对朱恺的试卷感到不满意,就放在一边。晚上他梦到一头牛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哀求。醒后他又重新阅读了一遍,文章写得确实不怎么样,他想:“这个人肯定是积了阴德。”勉强推荐上去,最后居然被主考官录取了。发榜之后,朱恺去拜见这位阅卷的考官,考官问:“你积过什么阴德吗?”朱恺回答说:“没有。”考官再次询问,朱恺就讲述了他近年放牛的事。考官听后也称叹此事不同寻常,并把自己的梦告诉他。等到来年春天的礼部会试,他又继续考中,当时在考场负责阅卷的考官也遇到了奇异的征兆。考中进士后,他被选派担任商邱县令,很有政绩。在任期间,他严禁杀牛,用那头义牛救人的事例,劝说辖区的百姓,乡民多被感化。后来他被提升到显要的职位,便辞去职务回家奉养母亲。他的母亲享年九十一,他自己享年九十六。生了两个儿子,都步入仕途,至今子孙兴旺。

鹤子点评说:怜悯牛而买下放生,竟出自贫寒的教书先生之手,比起有钱人来,功德要大得多。只是难以理解盗贼还没有到,牛是怎样预先知道的呢?而且已被放走的牛,又是怎么知道朱恺所住的地方呢?是鬼神在指使它吗?还是这头义牛灵光炯炯,自己能不告而知呢?

诗曰:

残碑几度藓花秋,传说朱家旧放牛。

热血黄泉埋不得,尚腾灵气暮山头。

 

郑韶犬(《集异记》)

隋炀帝时,担任左散骑常侍的郑韶,出任闽中太守,他平时特别喜爱一条狗。随从他前去就职的人员有几十个,其中一个人叫薛元周,在郑韶还没有显贵以前就已随从他,但直到他升任太守,也没有得到提拔照顾。薛元周怀恨在心,屡次想谋害他,但没有找到机会。当时郑韶在福建,有朝廷使节驾到,郑韶备马前去迎接。那条狗拽住他的衣服,不让他出家门。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吏飞马禀报:“朝廷的使节已经进入外城。”郑韶想赶紧出发,却被狗拽住衣服不放。郑韶生气了,下令把它捆在柱子上。郑韶刚出门,这条狗咬断绳子跑出来,又上前拽住衣服不让他走。郑韶抚摸着这条狗说:“难道你知道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吗?”狗就吼叫一声,向着随行队列中的薛元周飞扑过去,把他咬死了。郑韶派人搜查薛元周的身上,发现衣服里藏着一把短剑,用手一摸,锋芒逼人。

诗曰:

小人难养圣言深,覆雨翻云怨积心。

谁料肘旁随刺客,马前杀气昼沉沉。

 

刘都督犬(《摭异记》)

刘巨麟在唐朝开元末年任广府都督,他养了一条狗,有力而温驯。一次,刘巨麟在夜晚迎接使节,这条狗忽然挡住他不让出门。刘巨麟察觉有些异样,说道:“狗不想让我出门吗?”徘徊了很久。这时差役前来禀报:“使节快到了。”刘巨麟呵斥道:“我出门的时候随从如云,怎么可能发生意外!”让家人把狗关起来,起身而出。正在上马, 的时, 候,这条狗又跟了出来,忽然咬断一位随从的咽喉,此人当即毙命。刘巨麟感到十分惊愕,搜查死者的怀中,发现了一把锋利的匕首。此前刘巨麟曾用鞭子抽打这个仆人,因此积下怨恨,私下准备报复,却被这条狗预先得知,使主人避免了遭遇不幸。

诗曰:

星轺火急驻双旌,遮护门前阻莫行。

匕首怀中犹未现,贼颅已堕寂无声。

 

潞安犬(《聊斋志异》)

潞安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在狱中将被处死,于是搜集家中所有的积蓄,筹得百两银子,准备到郡城去托人相救。这人骑上骡子出门后,家里养的黑狗就在后面跟着,呵斥它返回家里,可继续赶路时它还是跟着,用鞭子也赶不回去,一直随行了几十里。这人下了骡子到路边解手,然后就用石头打这条狗,它这才离开。可等他上路时,狗又忽然跑了过来,咬住骡子的尾巴。此人非常生气,用力鞭打它。狗吠叫不止,忽地跳到前面,奋力咬骡子的头,好像要阻挡他的去路。这人觉得很不吉利,就更加生气,骑着骡子掉头驱赶它,看到狗已经远去,才勒紧缰绳回身疾驰。到了郡城已是傍晚,一摸腰上的钱袋,少了一半,急得汗水涔涔而下,失魂落魄,整夜辗转难眠,这才想起那条狗吠叫,原来事出有因。等早晨城门打开,顺着来路仔细寻找,心想在这南来北往的大道上,行人众多,钱既然丢了怎么可能还在呢?渐渐来到昨天下骡子的地方,见那条狗已经死在草丛中,身毛被汗浸湿,像被水洗过一样。提起它的耳朵一看,见丢失的银两依然完好。主人被它的忠义感动,买了棺材把它埋葬,人们把它的坟称为“义犬冢”。

诗曰:

何独前知力效忠,行行日暮怅途穷。

郎君不谅牵衣意,死抱遗金蔓草中。

 

分水犬(《圣师录》)

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个人名叫王日就,字成德,分水县人。年轻时崇尚侠气,有一次夜里出去打猎,有很多同伴骑马相随。这时家里养的一条狗呜呜叫着,衔住他的衣服不放,打它也不退,怎么驱赶都要跟着。王日就觉得很奇怪,担心出现意外,就急忙跟着它返回了。第二天再到那个地方去看,发现到处都是老虎的踪迹。他不禁感叹道:“这条狗只是一个畜类,尚且知道爱护主人。我的身体由父母所赋予,怎么能不自爱呢?”于是解散了同伴,开始专心读书。

诗曰:

退步常怀蹈虎忧,孰教侠气一时收。

带来慧业转头快,几个人间周孝侯。

 

灵猫覆酒(《见闻录》)

山西的一位富人养了一只猫,形貌与众不同,非常有灵性,也很有情义。它有金色的眼睛,碧绿的爪子,头顶红色,尾巴黑色,身上的毛洁白如雪。这位富人喂养着它,异常珍爱。同乡有一个地位显赫人家的子弟,见了这只猫非常喜爱,想拿自己的骏马跟它交换,富人不同意。又想用自己的爱妾交换,还是不同意。用千两银子来买,依旧不肯。最后诬陷他勾结盗匪,使他倾家荡产,他还是不肯把猫交出去。

他带着猫逃到广陵,借住在一个巨商的家里。这个商人也看上了这只猫,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他还是不肯给,那人就想用鸩酒把他毒死。这只猫与主人不离左右,鸩酒刚一斟上,猫就把它碰翻。再斟上,就再碰翻,这样反复了三次。富人有所查觉,带着猫连夜逃走,遇到一位熟人,把他藏在船尾。渡黄河时,富人失足落水。猫看见主人落入河中,大声呼叫跳跃,然而已捞救不及。这只猫也跳进水里,在波浪中沉没。

当天晚上,这位熟人梦见富人对他说:“我和猫没有死,都在天妃宫里。”天妃宫是祭拜水神的庙宇。这位熟人第二天前往天妃宫,看见富人的尸体和死去的猫,都在神庙的廊庑下,就买了棺材把他埋葬,那只猫就埋在他的坟旁。

原跋说:动物界的虫鱼禽兽,有的在主人生前报恩,有的在主人死后殉难。如毛宝放生的白龟,孙思邈赎出的青蛇,袁粲的孩子骑乘的大狞犬,项羽的乌骓马,不胜枚举。这只猫三次碰翻鸩酒,是多么有灵性。呼救却无法挽回,就以死相殉,又是多么有情义。这都不是畜类中所能常见的啊!然而此人由于爱猫的缘故,遭遇横祸而倾家荡产,流落他乡,又被酒中下毒。要不是这只猫有所察觉,在他没喝之前就把酒给碰翻,恐怕他已经中毒身亡了。等到主人失足落水,它呼叫跳跃求人相救,最后跳入河里与主人一起淹死在波涛之中,以回报主人的珍爱之恩。反观那些做臣子和姬妾的人,遭遇祸患而不能相救,危难关头苟且偷生,真应该感到惭愧啊!

鹤子点评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中的话语,概括了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无数案例。沉溺于某种偏好而不能自拔,所造成的危害无穷无尽。就像晋代的石崇,由于宠爱美妾绿珠而被灭族。春秋时郑国大夫子华的弟弟子臧,由于喜好鹬冠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些都令人深深叹息!

诗曰:

识疏捍主憾如何,烈烈灵风黯黯波。

无数神鸦迎水府,天留正气壮黄河。

 

燕培城(《北凉录》)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燕群数万只,衔土堆在国都曲阜的城墙下。鲁国国君于是下令,加固增修曲阜四周的城墙。刚修筑完毕,齐国进犯的军队就到了,由于无法攻克而撤回。

诗曰:

一丸信可塞函关,万燕衔泥倦不还。

却敌何须烦展喜,回看雉堞彩云间。

 

鹳留笺(《渊池说林》)

周宏正,字思方,小的时候曾在树林中见到一只鹳,被人用弹丸射伤,就把它带回家喂养,等伤口愈合后放它飞走。几天后,他在夜晚读书时,听见有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一看,原来正是几天前放飞的鹳。它背着一串金币,放到地上。其中系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始于博士,终于大夫。”后来的官位果然如此。

诗曰:

微禽风义与云高,一串黄金亦足豪。

寸楮分明未来事,不知何自录天曹。

 

蛤知不第(《感应篇注》)

镇江人邵彪,参加科举考试多年都没有中第。一天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地方,见一个大锅里煮着蛤蜊,它们都在像人一样说话,叫着邵彪的姓名。一位官员对他说: “你一直不能中第,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邵彪于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蛤蜊都变成黄雀飞走了。邵彪醒后痛自改悔,戒杀放生,并广劝世人。后来果然考中,官职做到安抚使。

华梧栖点评说:看见有人杀生,有钱就买来放生,无钱就为它念佛,也是救护生命的一个好办法。

诗曰:

幻中复幻幻中真,戒杀分明示鬼神。

会得蛤蜊言外意,升沉何必问严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