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来到这里(三学书坊),很高兴,为什么?这里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图书,大家在进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工作。
现在中国提倡“德”治,讲究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因为缺乏这个精神。传统文化的中心“德”——孝悌忠信、慈悲仁爱就基本丧失掉了。尽管后来落实了政策,但是余波、余毒还没有扫清,社会人心很混乱,产生了五毒现象。
你们看现在抢劫、放火、杀人、贪污、黄色淫乱、吸毒贩毒等等五毒现象风行得很。许多刑事犯罪分子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不思悔改,直到最后被枪毙,什么原因?心理问题,丧失了“德”的恶果!尽管有法律,但他们不怕!现在中央看到这些现象,提出“德”治,德治与法治并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是很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是个好事情。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分为六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
(二)秦朝:发生了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下令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并坑杀了几百名儒士。
(三)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提倡读经,是经学时期。
在三国魏晋时期,出现玄学,《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之风盛行。
(四)南北朝、隋唐:佛学时期。
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而正式传入中国,比较流行的说法则是东汉初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前往天竺求法,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白马寺,进行翻译、讲学,但是这个影响并不大。
南北朝以后,佛教就慢慢鲜明、显著了,由讲学翻译时期到成立宗派时期,发展到唐朝最鼎盛,祖师分科判教,将佛教融入到中国文化系统,形成大乘八个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小乘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就成立了六个宗派,成为六个宗派的发源地。这种宗派是中国正式有的,一般叫做中国佛学。
(五)宋元明时期:理学时期,讲究理学。理学家有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等。理学讲究内心修养,发扬天理,强调良心不可断,理性不可断,断了就不叫人。
(六)清代:朴学时期。讲究考证,考哪部经是真的,哪部经是假的。
二、儒道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文化思潮被历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结起来为儒释道:儒教、释教、道教。三教鼎立,形成了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有一种说法为三教归元、三教同一,这是不正确的。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各有特点。
儒家讲人伦、道德,讲如何把人做好、把家庭搞好、使国家安定,其中心思想为仁爱、和谐,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要有伦常,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社会就稳定,不会乱。《大学》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实现大同思想。儒家的主要经典为儒学“十三经”(含“四书五经”)。
道家呢?讲清净无为,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超脱于世间,其代表著作为老子的《道德经》。这种思想就已超出儒家范围,是天人境界。修道讲究内丹、外丹、超升、神仙。以佛家观点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色界的四禅天、无色界的四空天,但还是在三界之内,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没有拔除生死根本,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属天人境界。虽然定力比较深,但是就像石头压着的草,其根没有拔除,石头一旦去掉,草还是要长起来的。
三、佛教文化的特点
佛教是传统文化,但又有别于传统文化。为什么呢?佛教传来中国两千多年,经历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印度传来的,不是中国原有的。
(二)佛教的教义、境界与儒教、道教绝对有分别,不能混为一谈。主要体现在:
1.相信因果
佛教所讲之人伦、三皈五戒十善,其基础是要相信因果。“因、缘、果”三个字,贯穿于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法的中心。因就是种子,缘就是条件,果就是在缘成熟后所感得的果报。因果定律就是: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并且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你能相信“因、缘、果”这个定律,就能止恶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晓得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凡是侵害别人、破坏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行为,就是作恶,就不应该做;凡是先利于别人、使别人能够安定生活、不损害别人的行为就叫做善,就应该做。这样就完全包含了儒家所讲之伦理道德,并且基础牢固,五戒十善可以遵守。否则,若只图现世现时享乐,那就不免贪污腐化、纸醉金迷、挥霍钱财、损害他人,道德何以建立?
2.众生平等的思想
众生是平等的,只因业力不同而现相不同,均是因缘生法。佛教讲六大缘起:业感缘起、流转缘起、赖耶缘起、性空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众生之间,人与人之间,所有动植物之间,都是相资相助、互涉互入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小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中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农民种庄稼,工人搞生产,商人搞贸易,还有国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每一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为社会服务。明白这个因缘生法是相资相助、平等互入的关系后,就能尊重别人,悲悯别人,生起悲心,去除贪心。
《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明白这个道理,精神就会高超,什么事情就会看得淡、放得下,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超越一般俗情,绝不会为权力斗争。但是利益众生的事业要抓紧,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职业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有这个思想,就会做许多好事。
我的弟子比较多,其中有当官的,也有做生意的,他们就提许多问题来问我。
做生意的弟子问我:“师父,我是做生意的,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
我说:“看你什么心,什么愿望。做生意,就要学习佛家的四分法,把所赚的利润,分成四份:第一部分(四分之一)用来养活自己,天经地义;第二部分(四分之一)用来孝敬父母;第三部分(四分之一)用来做好事、救苦救难;第四部分(四分之一)留点余地,做周转,扩大再生产。只要遵循这个办法,你的钱越多越好!这就不叫自己贪而是正确的运用!”
当法官的弟子跟我说:“师父,我好害怕!”
我问:“你怕什么?”
他说:“我是判决官,要杀人呀!”
我说:“这个事情看你用什么观点对待,你是学佛人,就要有学佛人的观点,要有悲悯心,以宽恕心对待人。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你的笔下尽量对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使他有改悔的机会,解除死亡的痛苦。如果必须要判死刑,就让他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好好忏悔罪业,下世不再作恶。你只要有这个精神,就不会怕,还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门正好修啊!”
3.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发出离心,要什么功夫呢?守根护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没守好的话,强盗进来就把你的东西偷着跑。凡是遇到境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贪恋五欲境界,就能守好六道大门,也就是守根。护意是什么呢?善护其心,保护好自己的意念,使这颗心得到调伏。意者,心猿。四川宝顶石刻有幅《牧牛图》,牛在没有调柔的时候到处跑,把农民的庄稼踏得稀巴烂。后来牧童用绳子把牛的鼻子穿起来,慢慢就把它调柔了,最后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样,就要用这个功夫。
这个心是很难调的,但必须要调。怎样调呢?首先内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动上要与佛法相应,念经、参禅、拜佛都是相应的。调柔内心,使正念相续,就有禅定,有定就会有智慧,水清月现,水不清月就不现,这时就可以见真心。真心就像大海一样,很广大,很渊深,没有波浪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能照见森罗万象,波浪一起就浑浊了。我们的妄心就像波浪一样,我们的真心就像波浪已经平息以后显出来的大海本来面目,真心显现,这个禅定叫做“海印三昧”。这就是解脱行,这个阶段很重要,阿罗汉就是用的这个功夫。
4.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菩提心就是广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有了智慧就会把一切看得很空,不执著;有悲心,就不舍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这种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莲花精神,也叫菩萨精神。
莲花精神,在《阿弥陀经》里讲:莲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洁”四个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代表品德、悲心,虽然处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舍众生。你看菩萨像,足踏莲花,手持莲花,体现的就是这个莲花精神。
这个莲花精神,就是得“佛”果的因,《华严经》的“华”(莲花)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救苦难众生,种的“因”花,将来的果就是得“佛”果。以“莲华”因证得“佛”果,“华严”就是这个意思。
归根结底,佛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儒家讲如何做人,如何治家、治国,其中还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讲淡泊超然,清净无为,少欲知足,属天人境界,从修养上讲虽比儒家高,但是没有拔除生死根本,就像石头压草一样,草根还在。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以后,曾经在苦行林参访仙人,最高的仙人境界就是“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佛了解后,发现不能断生死,就离开苦行林,到雪山静坐,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说佛教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但又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
总之,儒释道三家文化,各有特点,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归根于“德”,这是共同的。因此,提倡传统文化很好啊,现在要好好恢复,希望在座的各位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