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

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见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

次则识得本体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

但有一切恶习现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时着力处。若用心着力太过,则懈怠心生,便起昏堕。

此时只须快着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生,一切昏沉从散乱生,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即落昏沉,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切要。

古人用心,但只将一句本参话头靠定,如铁壁银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处,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会。直到工夫任运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脱空,方是工夫入手处,亦未是究竟。

但能至此自然轻安自在,便生欢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此皆老人有所试者。

古云:“枯木岩前错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非细事也。纵使有力打过种种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护,未是到家,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间种种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为足之过患也,饶你学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恶习所牵,仍是堕落生死坑中,前功尽弃,可不哀哉!

如此说话,古人语中所载不少,老人略为拈出,以末法中难得真正学道之人,盖亦曾为浪子偏怜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养懒图快活,单为自己生死大事,所以走向万重寒岩,作没伎俩活计。若在此因循度日,虚丧光阴,岂不更可悲哉?

虽然,用心差别,既已知之,其山中目前变幻境缘,即水流风动,猿吟鸟噪,云腾雾拥,枞从在前,更为喧杂,永嘉见道忘山之语,切须看破!

老人初住五台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

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着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