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外境接触时,我们心中捏造了很多影像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这个地方,是对遍计执的存在性跟它所产生的障碍,产生质疑。说这个遍计执是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东西,你不能说遍计执是由业力所生的,不能这样讲。我这个人业障重,不对!那跟业力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烦恼捏造出来的。

就是说,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东西,那它为什么会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呢?第一个,它是如何存在?第二个,遍计执是一个虚妄的东西,它如何能够障碍圆成实?它是如何存在的?而且它是如何去障碍圆成实?去障碍我空、法空的真理,使令它不显现?提出二个疑问。这以下论主加以回答。

「法无而可得」,这个地方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遍计执它是「无」,从圣人的角度,圣人的心中是「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他吃饭的时候不打妄想。那不打妄想怎么有呢?凡夫是从「无」当中,自己捏造出一个东西,让自己去受用、自己去获得。

这讲一个譬喻:「应知如幻等」,就像一个魔术师,从布变现出一只兔子、一只小狗,这道理是一样的。「无染而有净,亦复似虚空。」遍计执它是怎么障碍圆成实呢?就好像乌云障碍虚空一样,虽然乌云存在的时候,虚空也存在,理论上来说,它不能障碍虚空,乌云存在,虚空也存在嘛!

但问题是乌云存在的时候,虚空不能显现,你感受不到虚空的存在,因为天空一片的黑暗。当我们消灭了遍计执,所谓「无染」的时候,虚空才能够显现。

所以我们说「遍计执障碍了圆成实」,实际上是没有障碍;但是因为它的存在,使令圆成实性──这个我、法空的真理不能显现,所以说障碍,就好象乌云障碍了虚空,使虚空不能显现。那把乌云消灭的时候,哦,虚空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安立它障碍了圆成实,是这样的障碍。

这一段是把依他起跟遍计执,作一个清楚的厘清。大小乘的学者在修空观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小乘的学者修空观,是彻底的把心中的妄想空掉,也彻底的把因缘果报的法空掉,我们讲灭色取空。

所以你看他的涅槃,我们看《阿含经》佛陀对涅槃的描述,是一个灰身泯智的状态,他没有杂染的生命,也没有清净的生命。也就是他虽然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也没有万德庄严,从这样来说,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现象的东西。因为你的因地,你把依他起完全否定了,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叫做素法身,虽然是法身,但是他没有妙用。

但是大乘佛法的因地,这个因果是互相随顺的,他在修空观的时候,是缘起性空,或者讲遍计本空。菩萨在空观的时候,他知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心中,这些妄想所捏造的相似影像,他是消灭心中的相似影像,外面的因缘果报,他是坦然面对的,从因缘果报当中,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因为他不但是破除妄想,他保留依他起,所以他成就涅槃的时候,他涅槃有正报庄严、有依报庄严,有生命的现象,他不但能够自受用,还能够「如来现起他受用」,现出应化身跟报身,广度一切的众生。

所以你修空观,你不能把所有都空掉,你这样子就是错损菩提了。就是说你空的是你心中的相似影像,这个跟外境没有关系;真正诱惑你去造业、去触动烦恼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这跟外境没有关系。

为什么圣人看到所有的境界,他都不起烦恼?如果境界一定会引动我们的烦恼,为什么佛陀看到这个境界,他不动烦恼,他生起大悲?问题不在外境,而是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捏造很多的影像,然后在这个影像里面,开始起惑、造业,这个是我们所要破坏的。

这一科是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执?

《摄大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