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报:
《了凡四训》:“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二】正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三】余报:(若生人中)
就是说我们如果犯了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的贪、瞋、痴,这个十不善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果报有三个,第一个是花报,第二个正报,第三个余报。
第一个“花报”,所谓“花报”就是说,十不善业的正报都是三恶道,而在没有进入三恶道之前,它会有征兆。就像快下雨之前,天空都会潮湿潮湿的,这个就是下雨前的征兆。花报就是征兆,就像结果之前要先开花,称为“花报”。
我们根据《了凡四训》里面的解说,来了解十不善业的花报。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一个人内心有业障,是有征兆的。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头脑不清楚、迟钝,好像血管堵塞了,血流不过去。我们平常看电影、吃喝玩等放逸的时候,好像头脑很清醒;但是一遇到经典、听经闻法、念佛、拜佛,就觉得头痛,或者头脑不清醒,很想睡觉,这是“心神昏塞”。甚至“转头即忘”,因为气血不通,烦恼多、业障重,所以记忆力退失,转头即忘。
“或无事而常烦恼”,有的人没事干坐在那地方也会起烦恼。有的人没有生活目标,整天打妄想、起烦恼。天气晴朗,“天气太好了,好热”,起烦恼;快下雨了,“天看起来好阴,令人不舒服”,起烦恼。这也是一种障重的征兆。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看到行善业的君子,内心很沮丧,不仅不随喜,甚至感到厌烦,内心是一种排斥的心态,这个也是业障。
“或闻正论而不乐”,听到别人讲世间的正道言论,或者佛法正论,内心不快乐、排斥。
“或施惠而人反怨”,自己帮助别人,但是反而被别人伤害,这个不能完全怪别人,有时候是自己的业障。
“或夜梦颠倒”,晚上睡觉的睡眠质量非常不好,总是做恶梦,或者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梦,这也是业重的征兆。
“甚则妄言失志”,讲话的时候语无伦次,想要说东却讲到西,想要说是,却不自觉讲不是等等,内心已经混乱的表现。
“皆作孽之相也”,这些都是作孽所显的相。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有这样的事相,或者颠颠倒倒,或者转头即忘,或者晚上睡觉夜梦颠倒,原因是现在的人因为社会、科技的进步,所以越来越方便造业。由于内心没有因果的观念,也不怕做坏事的果报,熏习多了,果报也就越快现前。
上面是比较粗显的征兆。有的人说我没有以上征兆,我身体很好,心很清明,都没问题,是不是不需要忏悔了?不是的。我们刚刚讲,等觉菩萨都要修忏悔,何况我们?就算我们没有这么粗重的问题,但是我们都会有烦恼和习气,有烦恼习气就要忏悔。
或许有的人会说,我没什么烦恼、习气的。但是要知道,如果一个修行人, 看不到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很失败的。贪爱眷属、声名、地位、财富等等的贪;喜欢跟人家比较、看到别人总是喜欢批判的瞋;对因果的道理半信半疑的痴,即使是佛教徒,甚至修行人也都会有的。这些烦恼障跟业障,除了用般若智慧来调伏烦恼之外,再就是要忏悔。因为就算明白很多道理了,但是往往心中还是做不了主,就必须要修忏。
就像在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主要是静坐修禅,修圆顿止观。但是如果修了很久很久都无法相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修忏、拜忏。
这是第一个花报,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是业障的征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多拜忏,这个很重要的。而且不是说刚学佛才拜忏,而是一路都要拜忏。我看反倒是老和尚比年轻人还要用功,有九十几岁的老和尚,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起来开始拜佛,都很精进的。
第二个“正报”,就是未来正式的果报,堕入三恶道。
“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随着造业时的心有轻重不同,所以未来感招果报有浅深的差别。如果造业时烦恼心重,即感招上品,也就是地狱的果报,余二类推可知。
三恶道的果报都很长远,而且很难以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待越久痴心所越严重。想一想,我们如果得了重感冒,头昏脑胀时,佛号还念得出来?正念还能生起?所以进了三恶道很难以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思惟此理,于因果怎可不谨慎,同时怎会不积极忏悔呢?
第三个“余报”,从三恶道出来之后剩余的果报。这当中包括等流果和增上果。等流果就是指我们正报的等流(相续)果报,也就是属于正报中的余报;增上果主要指的是依报中的余报。
如同上表,比如一个人短命、多病,为什么呢?很有可能就是过去生杀生的余报,这个时候就是要多忏悔杀业。不能只是放生,放生只是助缘而已;还要忏悔,修习忏悔法门。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求世间的福德,但是诵经持咒,求很久求不到。这并不是法门的问题,而是要配合忏悔。比如世间人求子、求婚姻、求事业,有时修很久都求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过去,或者过去生当中,曾经做过相应的罪业,所以在未忏悔清净前,会妨碍这些福业的现前。
例如欢喜吃鱼卵,不忏悔而求子;障碍他人婚姻,不忏悔而求婚姻等等。倘若所造业重,在这些罪业没有忏除之前,将会障碍福报显现的,必须要配合拜忏,这个很重要。
在此举《了凡四训》的例子:袁了凡想要求子,云谷禅师就问他:“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意思就是说你反省自己的习气,像是该有功名、孩子吗?袁了凡想了很久,检讨自己的性格当中,刻薄等种种不良习气,不像是有福德之相。
所以云谷禅师就教他“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也就是从以治习气为主,配合持准提咒、培福等助缘以转业。所以并非如一般人所想,《了凡四训》主要是教人填写功过格等。如果习气不除,修再多福报也难以显现。袁了凡深知此理,因此才改名为“了凡”,以铭自己修正习气、积功累德的决心。所以忏悔、改正习气,才是真正求福之道。
我们可从上表,十恶业的余报中去自我检讨,就可以知道自己习气何种偏重,而能努力忏悔、对治相应的习气,才有转凡成圣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