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

这是说明事忏利益,业力有轻有重,有定业和不定业的差别,通过事忏之后,会有转变。“或有转报,或有轻受”,“转报”,就是把罪转掉,不受了;“轻受”,就是说虽然没有把恶业完全转掉,但结果却是重罪轻报,本来是地狱的罪业,通过今生受些灾难和痛苦,把它转掉。

第一个“‘时’‘报’俱定”,这时不可不受,但可以透过忏悔后,转重令轻。“时”是三时俱有心,而且都是重心,这叫“俱重心”。“三时”就是在造业的方便时、根本时和成已时这三时,都有粗重的烦恼。

比如说今天要杀一只鸡来吃,在杀它之前,想象鸡的味道有多么的好,就很想杀(方便时)。在杀它的时候,想到它的肉是多么的鲜美,迫不急待地想杀它,杀的时候很快乐(根本时)。把它杀了吃掉以后,还不断的回味那个肉是多么的鲜美、多么的嫩,不断的快乐回味(成已时)。

这就是三时都有烦恼心,而且都是重心,这样就构成了定业,也就决定受报。但是通过事忏之后,能够转重为轻。就是说可以把这种原本地狱道的罪业,转成人道中,透过生病、车祸等小小的痛苦,把它转掉,这是“时报俱定”的情况。

我们难免都有烦恼造业的时候,但是在造业时要注意心态,不要三时俱重,否则以后忏悔就困难了。例如有人拜了一个礼拜八十八佛就有感应,感觉灭罪了;有人拜了一年,也都没有感应。除了拜的心态、方法是否正确外,那就是当初在造业的时,因为三时俱重,所以不容易忏悔清净。

就像佛陀有个弟子叫指鬘尊者,他在没有归依佛陀以前,被魔王所迷惑,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最后接受佛陀的度化而出家,也证了阿罗汉,有阿罗汉的道力,所以他未来地狱的果报,可以免除掉,但是他每天在寮房里都要受地狱般火烧的痛苦,这就是重报轻受的情况。

第二个,“‘时’定‘报’不定,忏悔可转,则有相除。”“时定”就是说三时俱有心,但“虽俱有心,容有重轻”,虽然三时有烦恼心而造罪,但是不像第一个,三时都有殷重的烦恼心。

所以结果“报不定”,就是说不一定会受报,通过忏悔,可以改变。那是怎么改变呢?“相除”,就是唯识学所说的“递夺”,把原本三恶道的罪业全部转化掉。虽然事忏后罪业种子还在,但是会把种子中,驱使我们投生三恶道的力量全部消灭掉,甚至也不用重罪轻报了。

所以有时忏悔某种罪业,很快地感受到身心安乐,也没有障碍出现,可能是因为当初在造业时,虽然三时都有心,但并不是重心,后来要忏悔就比较容易。

第三个,“‘时’不定‘报’定”。“时不定”,是“非三时俱有心”,比如方便时没有心,根本时临时起意;或者方便时、根本时都有心,但成已时后悔;类似的情况叫三时不定。

“报定”,是因为“有心者俱重心”,就是虽然不是三时都有心,但是只要有心,都是很重的烦恼心。“此造业轻,易忏伏也。”虽然说是报定,但还是可以通过忏悔的力量给忏除掉,因为并不是三时都是重心的。

第四个,“‘时’‘报’俱不定,非三时俱有心,有心者非俱重心。”这个是最轻的情况,因为并非三时俱有烦恼心,同时也并非俱是重心,所以还不构成定业,忏悔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会重罪轻报,有时候不会,就是因为造罪时的心态不一样。

人都有烦恼,因烦恼而造罪的时候,注意不要三时都有心,同时要怀着惭愧心、忏悔心,即使造罪业也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忏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