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心愿的差别之相,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真的是千差万别。而且凡夫都有一种作伪的劣根性,表现出来的,跟他的真实的状态,往往有偌大的距离,甚至恰好相反。所以这些,没有明眼善知识给我们清晰地点明,我们可能都是懵的,别说对他人的发心相状不了解,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发心的相状,都是懵的,自欺欺人。
所以,净业行人发心、发愿的差别之相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一 一的指陈,那就难于选择,难于趣向。所以在这里,为现前大众“略而言之”,概略地去指陈,描述一下。
首先来看邪正一对。首先谈发的邪心。世间有一类修行人,这里不是指不信佛的,是指四众弟子,已经信佛了,已经开始修行了,就叫行人。他也从学佛开始,“一向修行”,或者是发心大就出家了,世缘还未了,他也居家修行了,包括四众弟子。
他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务”。如果这两句话用在世间人身上,倒是很正常,本身我们的心都是往五欲六尘里面跑的,六入,产生六识。所以,为什么我们众生活得这么累,他都是往外跑的,很少回光返照。
那修行佛法,佛法是什么?就是心法。心法是什么?就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本源,妙明真心。所以,无论是止观的方法,参究的方法,念佛的方法,都是要究我们自性的妙明本心的,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的正路。
就像《楞严经》讲的,要反闻闻自性。原来我们的耳根都是闻外面的声尘,现在要旋转倒闻机,反闻闻自性,不是闻外面的声尘,要反过来闻自己能闻之性。这个能闻之性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圆通常,就是那个坚固的本心,不生不灭的。你用这个不生灭的闻性,去不断地向内闻,断六结,证三空,寂灭现前,才能证到圆通常的佛性。所以,一定要反闻,一定要反念,一定要叩己而参,这就是究自心,己躬下事。
但是这一类人,他不是参究自己的心,他只是还是往外面去走,只知外务,到外面去做一些事务,所谓去干事业去了。那到外面去干那些无论是佛事还是世间的事务,这里面动机就很复杂了。
这里就提出有四种动机。或者他是“求利养”。利养,想得更多的物质上、财物上的回报。所以为什么经忏佛事那么兴隆啊?为什么在商品浪潮当中,很多寺院要搞商业,跟商家、跟政府合起来搞?这都是在求利养。于是一天到晚忙得脚跟不能着地,让他坐禅、诵经、念佛,没有时间。
南方的有些人都把寺院住持直接称为老板,挂这个牌位多少钱?然后就讨价还价。这都属于利养的范围。
“或好名闻”。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利养、财物不感兴趣,但是他对于知名度感兴趣,希望来点新闻报道,希望自己在镜头面前多亮点相,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好名。
还有一种是贪求现世的五欲快乐。五欲,一般就是财色名食睡,或者叫色声香味触。现世间,他以修行人的面目,尤其有些出家人可能得点供养了,于是一定要穿好衣服,吃好的饮食,住好的房子,手表都得要名牌的,车子也是豪华的。这都属于贪求世间的欲乐。
还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前面三种的贪欲比较薄一点,但是他求来世得好的果报。今生是一个女人,通过修行,下辈子能不能变成个男人?今生好像没有当过官,通过修行实践,下辈子能不能当个官?今生做人道,能不能下辈子生到天上去?这是贪未来世的人天福报。
这简单举出四种。省庵大师目光很犀利,好像都是讲现代的修行人。
还有一些附法外道,那他们就更明显了。只要不是正法的,他是离不开名闻利养,离不开现世和未来的享乐的,他是离不开欲望的,这一定是邪的。所以,这样的发心,就是邪。一针见血。
相对应的,什么叫正呢?就是修行的动机,不是为了利养、名闻。一旦他求名闻利养,他一定是要频繁交往的,要搞各种关系的,要一天到晚动脑筋,要跟这个合作、那个合作的。但一个修行人真的是不求名闻利养,他就能淡泊下来,他就能宁静下来,淡泊才能明志。
他能不求今世和来世的五欲快乐,他就能少欲知足。一个修行人,还要穿那么好的衣服干嘛呀?还要吃那些营养品干嘛呀?他就能够把欲望降低。
实际上,真正向内心去走,他的欲望一定会低下来,他一定会过简单的生活。而且他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怡然自得,他很快乐,他有法喜,他安贫守道,这叫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他把一切现世的这些福报,都布施给众生,自己过简朴的生活。
他这种修行,他的动机是什么?“唯”,就是唯一,唯独,就是为了了生死。后面会谈到生死轮回之苦,痛念生死无常。
这一生、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难得,闻到净土法门,也难上之难,那一定要抓住今生的机会,今生一定要了办生死轮回的问题,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为了证得无上菩提。
所以,在他的念头当中,就是唯一的这件事情,唯了生死,唯证菩提。这就叫好心出家,不是出两扇门的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三界之家,这才叫真出家人。
如果一个居士也能够这样做,实际上就像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就已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就已经是真出家了。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所以,这都是一面法镜了,法性的镜子,我们要照一照,我的发心是邪的发心,还是正的发心。如果原来比较邪的话,马上要把它正过来,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道,没有第二桩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