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略解》释义:“无有众苦者,无三途八难等诸苦也。对娑婆极苦言之,故云极乐。”
“苦”有逼恼义,不喜欢的事情和不想要的东西逼到头上来,让我们烦恼、痛苦,感觉很不好,这就是苦的内容。
众苦啊,那就不是一点痛苦了。三界的痛苦有各种说法,如三苦、八苦、十苦、一百一十种苦、八万四千苦,乃至恒河沙苦、无量诸苦。我们常常会谈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就是众生的痛苦。
大佑法师在这里特别提出“三途八难”,来作为娑婆世界秽土众生所遭遇的众苦的代表。
娑婆,翻译成中文是能忍的意思,就是指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种种的痛苦。忍久了,都麻木了,不以苦为苦,甚至反以苦为乐,颠倒了。当不以苦为苦、反以苦为乐的时候,他就生不起厌离心,生不起修道的心,觉得这个世界很好,活得很滋润。所以佛为什么在声闻教要谈四圣谛?
四圣谛,首先要谈“苦谛”,就是要让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知道生存的境况是痛苦的,也许有些短暂的快乐,但这些所谓的快乐却在迁流变化中,不能长久,本质还是苦。当察觉到这一点时,才算有点智慧,这就叫谛——苦谛,开始有一点觉悟了。
当感觉到这个世间苦的时候,才会想怎么对治这个苦。要解决这个苦的问题,就要知道其来源,这就要谈“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简单来说,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瞋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的原因,三途八难是苦果。
当知道我们苦的原因是烦恼,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谈“道谛”,三十七道品,要修道。
通过修道,对治烦恼之后证到“灭谛”——寂静涅槃的真如法性、本来风光。所以,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一定要谈苦谛这个问题,否则他是激扬不起修道之心的。
从事相上来看,跟娑婆世界的痛苦相比,西方净土是推到极致的“乐”。从理性上来说,西方净土之所以称为极乐,是因为它是从实相的心显现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用他的大愿、大行来庄严的。这个实相是绝待的(就是离开了苦乐对待),才称为“极乐”。
如果还有一个对待,这种“乐”就会转化、会变异,乐极会生悲,苦极会甜来,这是我们众生业感的世间常态。
极乐世界的“乐”是永恒、纯一、绝待、不变异的,而且在那种乐的状态当中也不会作乐之想,也不会执著。是至为清净的一种状态,所以就用“极乐”来表达。
三途、八难这些名相概念可能我们常常会接触,也依稀仿佛会知道一些,但我们真的对三途、八难、八苦内在的法义深入思惟了吗?那就未必了,可能是浮光掠影。如果是浮光掠影就会无动于衷,好像这八难、八苦、三途都是谈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无关。
但实际上它跟我们的生命太有关系了,因为三途、八难、八苦就是众生的生存境况,我们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可能都跟它紧密相关。把这些认识清楚,我们才会生厌离之心,才会生离开恶因的道心!
我们想要把持戒念佛高扬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就真的要从深入思惟三途、八难、八苦法义当中升华出净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