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不济事。即证初二三果之人,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恶道。证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断思惑尽,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萨,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测度。况二三四五六信位乎。参禅之人,每以宗家机锋转语,净宗教宗皆无能答,为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实则起此知见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无自雄自矜之态。何以故,以绝妙之语,亦极平常之语。不但会得不济事,即大彻大悟亦不济事。直须完全证得,方为了事。后世能证者,实不多觏。五祖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为五祖寺住持,故称五祖戒。)
于宋初名喧宇宙,门庭高峻,若龙门然,死后为苏东坡。(有事迹可证。)东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见地,俱不平常,而复不拘小节,其守杭时,尚常邀妓自娱,可知戒师并初果尚未能证。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自然而然)任运不会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纵以杀身之威胁之,令犯邪淫,宁肯就死,决不肯犯。禅者若知此义,何敢藐视净土,高推禅宗。让愚夫愚妇,仗佛力以往生。自己甘处轮回,不愿出离乎。光说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舍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于驴年。(尽未来际亦无驴年)
译文:
世间的学佛人,大多数都以开悟为追求,殊不知开悟而未能实证,还是无济于事。即使证得初二、三果的圣人,也难免来生因享福而造作恶业,或许以至于堕落恶道。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才可以了脱生死轮回,这个是依照小乘的说法。如果依照大乘圆教的理论,初信位断除见、思二惑,和小乘初果相同。七信位断思惑尽,才可以了生死。初信到六信,尚且未能了生死。初信位菩萨,他的神智慧,已经不是凡夫的情见所能揣度的了。何况二、三、四、五、六信位呢?可见仗自己的能力了生死,是如此之难。
参禅的人,每每以宗家的机锋转语,净宗教宗的学人都不能对答,而觉得禅宗道法高妙。实则有这种知见的人,也不完全知道古人的用意。果然真知道的人,必定不会有自傲自夸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机锋语录虽然绝妙,也是极其平常的话。不但会对答语录无济于事,即使大彻大悟也无济于事。直到必须完全证得了,才可以了生死。后世修学的人,能够实证的人,实在不多见。比如五祖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是五祖寺的住持,所以称他为五祖戒。)在宋朝初年名气相当大,门庭徒众相当多,死后转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有事实可以佐证。)
苏东坡因为前世智慧高超,所以他的文采见识,都很不平常。而却不拘于小节,他在镇守杭州的时候,还常常招妓玩乐,出入妓院淫妨,可知五祖戒禅师并未能证得初果圣人,为什么呢?因为证果圣人得到道共戒,自然而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犯戒。这种人,如果不出家,也会取妻室,然而纵然以杀他的身体相威胁,让他犯邪淫,他宁可马上就死,也是决不肯犯的。修禅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怎么敢藐视净土,抬高禅宗。让丝毫不懂得谈玄说妙的愚夫愚妇,都可以仗佛力往生西方,而自己却甘心仍旧轮回六道,不愿意出离呢?
印光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怕你不知道其中的所以然,被参禅的人所折服,而舍弃净土佛力,依仗自己的能力去参禅,以至于了脱生死在驴年。(也就是说办不到的事,因为穷尽未来际也没有驴年。) ——《文钞》之《复化凡居士书》(节录) 印光大师着述 佛弟子 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