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我们的生理行为或心理行为如果不常检点的话,我们也会渐渐变成坏人。中国的曾子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我们应该每天检讨自己的行为。每天若都这样反省的话,纵有错误,也容易随时改正。至于「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恒,日日时时,乃至每一秒钟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错事,当天或能觉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会再错,他没有勇气和决心把自己改正过来,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则一定要在发觉自己有错误之后,加以修正、修理,并且应该切切实实地照修正过的行为继续努力下去。所以我们说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该做的事不再做,该做而尚未做的事,应该就开始去做。

修行的器量

从佛教立场讲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国的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场看,如果能独善其身地修行,已经不错,真正能达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可是在我们佛教来说,这尚是小乘。所谓小乘是对大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帮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说:我们现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种类,从脚踏车一直到飞机,从水陆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脚踏车只能载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车则快些又可以载很多人,有时还必须乘轮船或飞机。所以大乘和小乘,事实上就是说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当然更不容易。譬如说: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看见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结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淹死在水里。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则是切实的修行。修小乘也得先学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买不起飞机的人,至少先要有钱买辆脚踏车。不论小乘或大乘,修行是第一。

修行的层次

我们在一刹那间就做大乘菩萨,是办得到的,不过,大乘并非与小乘对立,大乘之中必包含了小乘,同时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个层次:(1)人,(2)天,(3)声闻,(4)独觉,(5)菩萨。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显得高超,乃在于发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度众生,而非仅为自己求解脱。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必反对任何宗教及思想。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昨日有位李先生,对我说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认为佛道是相同的,问我可否同时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乃至一切行业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为佛教承认他们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可是他们所用的方法,因对象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教你先发广大心,发心之后,你仍得根据你的程度来修行。你要先认清那一样方法适合你的趣兴和性格,或者那一样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么,那一方法对你就是好的,不论高低,都是大乘法门。

现在,我们把五个层次的修行阶段,一一讲解下去。

(一) 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著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著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 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 声闻

「声闻」,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做完美了之后,走上出世之路。但出世并不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声闻里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为:初果须陀洹(七返生死),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三果阿那含(不还生死),四果阿罗汉(解脱生死)。从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达到,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阶段,自然而然会摆脱世俗一切名利权势等欲望而出家去,此时,一切烦恼以及贪欲心、嗔恨心、不明是非之心都断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也就是对于世间的物欲──财产、眷属,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所谓解脱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质行为的影响,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所以请不必担心著说:「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没有人了。」我告诉你们:假如我们人人都是无烦无恼、无有苦痛的阿罗汉,岂不好吗?但是这一天的出现并不容易。

(四) 独觉

「独觉」,事实上独觉和声闻是一样的意义,但由于修行入门的不同而异其名。声闻是听到佛说法、僧说法或从经典中看到脱离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证果的。独觉则是在没有佛教的时代,没有佛经可看的时代,也没有什么人说佛法的时代,从自然界某种现象的启发,得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五) 菩萨

「菩萨」,菩萨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也是最平易的,因为从普通人一开始相信佛教,就愿意照著佛教所说的成佛方法去做,这便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成菩萨要比成罗汉容易。不过,菩萨分成五十三阶段,从最初一层到最高一层── 佛的阶段,要经过五十二个层次。初开始,我们要做个好人,希望人家也成为好人,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帮助他人得到幸福,只要你心里确是如此希望,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了。现在请问诸位,比如这座房子发生火警了,外面警铃在响,到处是烟,此时你怎么想?我想,最初的反应,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这种只是关心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如果有人首先考虑到,如何使得老弱妇孺离开火宅,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人就是菩萨心肠了。地藏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最大志愿是到地狱去救人,而不在于自己成不成佛。这一点很重要,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当你信佛修行有了相当基础之时,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头搁在一边了,因为,希望成佛的念头虽好,仍是一个「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你将永远不能成佛。有我的观念,即是自私心,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岂有此理了!菩萨先要试著忘了自己,专为他人,接著虽然终日为救他人而工作,却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对象,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萨。

修行的方法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 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 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 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 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 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 而健康的人。

(2)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 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 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 世界还是照常存在。在此三阶段之中,我们又可以用三个名词来解释。

1. 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 自我感。

2. 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 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 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 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 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在此,我要告诉诸位,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最后为诸位祝愿,身心愉快,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