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修行者,有五种的心态,决定你五种的果报:
第一种人:他修善的时候,他为了搏取别人的恭敬。这种人大概来生到三恶道去了,可能变成一个龙王,或者做一只蚂蚁的王,或者做一只福报很大的狗等等,总而言之,他在三途里面成就安乐的果报。
第二个:执着取相。以自我意识来修善,或者是攀缘种种的神通感应来修善,那么这种人,可能是诸天的果报,或者是天魔外道,在《楞严经》讲到叫仙道。我们讲六道轮回,《楞严经》讲七道,除了六道以外加一个仙道,就是他追求感应神通,来生变成仙人,这也是属于这第二种。
那么后面三种,都是佛教里面的好的思想:第一个出离心,第二个菩提心,第三个空正见。大乘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须用三种的善念,三种的这种思想: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是空正见来引导,你才能够把你心中的宝藏开显出来。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在判定一个价值的时候,我们不再用这个法门本身,说:哎呀,你持大悲咒比较好,还是持楞严咒比较好?这个是外行人讲外行话了。法门本身没有自性嘛,是那个推动的心——能念的心嘛。
这个法,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什么叫缘起?你用不同的心态来推动这个法门,比方说你这个车子,车子没有好坏了,但是你这个前面那个马,那个马车的那个马,这个马可以把这个车子,可以带到人天去,这个马车也可以把它带到三恶道去了,关键不在那个车子,关键是在那个马。
所以,你心是一个正确的心态,你修什么法门,通通是正;你心态是错误的,修什么法门,通通是误导了。我希望我们慢慢知道,一个佛教徒跟一个慈善家最大的差别,慈善家也做慈善事业,佛教徒也做慈善事业,这两个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你看,佛教很强调什么?觉悟,佛者觉也;慈善家他修习善法,他不见得觉悟了,他还是用颠倒妄想来修善,所以他永远是在六道里面轮回了。
所以你自己的心理素质,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操作这个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再强调:我们一念心有无量的宝藏,我们一念心有无量的地雷,是非常公平的,但是你要有一个正确美好的思想,去操作你这念心,你就会出现无量的珍宝;如果你思想错误去操作这念心,它就出现种种的地雷爆炸。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第一堂课我们所要讲的——心为业主,也就是蕅益大师强调的:“成佛做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你心态的准备,你心理的素质,决定了你来生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