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点烛、供养的,是非常的多,尤其杭州地方为最盛。
良善风俗,虽为全国冠;独惜许多善男信女虽认真烧香拜菩萨,而对于菩萨的真相实义,都莫名其妙!有的以为除却庵堂庙宇里泥塑的木雕的或玉石金银铜铁造成与彩色绘画的等等偶像以外,别无什么菩萨非菩萨的真义存在。问他究竟怎样是菩萨,都是哑口无言,而但认偶像为菩萨。所以见大的叫大菩萨,小的叫小菩萨,卧的叫困熟菩萨,甚至有把瓦料烧成的儿童玩品也叫它为小菩萨。前年,一本小学教科书里有个小洋人的画像,旁边注有“洋菩萨”三字,所以一般儿童都叫“洋菩萨”。由这种种错误迷谬,简直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以致引起一般知识份子,排斥拜菩萨为迷信。
其实,种种偶像不单限定在菩萨,有比菩萨大的药师、弥陀、释尊等“佛”像,有比菩萨下的“罗汉”像或“天神人鬼”像。总之、这类偶像,大多不是菩萨像。即使是弥勒、观音等菩萨像,亦不过借此遗像以表示其菩萨的精神不朽。用香、花、灯、烛供养恭敬者,乃是纪念他以为自身学习的模范而已。凡用“偶像”的意义,在此。
上来已说以偶像当菩萨的错误。亦有于菩萨二字不得其解,望文生义曰:“菩者、普也,萨者、济也。”这也是谬说。当知菩萨乃天竺语言中“菩提萨埵”之省称。古译以“菩提”译作“道心”;因我国素来尚道,所谓君子之道,夫子之道,且老氏五千言美为道德经,“道士”尊之为道祖,故借译曰“道”。而“萨埵”则译“众生”。合称“大道心众生”,亦未得真实的意义。玄奘法师翻译老氏道德经流通于西域的时候,曾经论过梵音之“道”,是“末底”而非“菩提”。
从正义言:唐代诸大译家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总指一切有意志、思想、情虑的生命之类,如发起了上求佛觉之志愿的有情,方称菩萨。若未能真正发起上求佛果菩提的心愿,无论他有多大福报或神通变化不思议事,都不可以称菩萨,只可叫他天神魔外之类。
复次、“萨埵”亦是菩萨下度苦恼有情的慈悲勇猛之德。由此以世界人类之苦为苦,世界人类之忧为忧,法界有情之乐而乐,法界有情之益为益。如不能普令人类等一切有情,获大法乐利益,不得名为菩萨。如果一举一动均有利于群生者,虽是渺小的肉躯,也就是“菩萨”。并非要装成偶像才是!也非神怪莫测才是!
明白点说:凡是明解大乘佛法,发了上求佛觉心愿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不论是和尚、居士、贫、富、贵、贱的人,能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都是“菩萨”。人人能这样学,人人都名菩萨。法界一切优劣不等诸有情,要算人类有情最有作“菩萨”的资格。要之,求佛菩提的有情叫菩萨;智慧觉悟成菩提,慈悲勇猛救有情的叫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