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定性声闻。有些人一接触佛法,佛陀说了无量无边的法,他什么法都没兴趣,只对苦谛的法特别好乐,特别欢喜修习无常苦谛,所以他经常思惟无常苦谛,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没办法改变,即便遇到佛陀都没办法,叫定性声闻,这个他本性住种太强。

第二种人是定性的缘觉。那么缘觉乘,他就比声闻乘好一点,他也有出离心,但是他不从苦谛生起,他是观因缘的生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他从生灭的因缘当中,观到无我的真理,而证入了偏空涅槃。这种人个性比较没那么偏激,他虽有出离心,但是他的对立心没那么强。这种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缘觉乘。

第三种是定性菩萨。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很多这种例子,那个菩萨种性太强。我们的祖师里面,有些是年轻的时候都造过恶业,但是那种菩萨种性力量强的人,他的特点虽作恶业,速疾能悔。

那么很多祖师,他年轻的时候,甚至于做过杀盗淫妄,甚至于毁谤佛法,但是因为他学儒家思想,但是他一旦接触佛法以后,他把他的菩萨种性的善根一启动的时候,他立马忏悔,就他那种反转的力量特别强。定性的菩萨,这种人他一定会成佛的,直趋佛道的,他虽有一些一时的逆境,但是不能障碍他的,因为他种性已经成就了,定性的菩萨。

第四种是最多的,就不定种性,他可能会变成声闻种性,他可能会变成缘觉种性,他也可能变成菩萨种性。我们一般人就是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运气好一点,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师,你就变成菩萨种性,你运气差一点,遇到了邪师外道,你就变成外道种性。因为你过去生没有产生一个坚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来决定你的种性,第四种是不定种性。

第五种是最糟糕的,无性种性。他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欢修习人天福报。那么当然在净土宗它是很强调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你这个往生净土,你必须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净土的善根,这一点在《法华经》佛陀是讲很清楚。就是说我们一念不觉,从真如开始堕落到六道轮回,就是离家出走了,那么离家出走以后,后续就是怎么回家的问题了。

在《法华经》上说,我们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走同一个道路,不是。有些人是走直接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绕个山路,走迂回的路回家。的确有这些差别,那么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个道法上,你走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那么就影响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乘经典,就是这样子了。诸位,你刚学佛的时候是很重要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不定种性了,你走在哪一个跑道是很重要,非常重要。你现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华经》的时候,因为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那些阿罗汉,痛哭流涕,非常懊悔,说为什么我们同样依止佛陀来修行,我们只得到一个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我们什么庄严都没有,向佛陀提出这样的质疑。佛陀说这个跟我是没有关系的!

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样普润大地。佛陀说你的根机小,你一开始就把种性弄小,所以你这个小草,我给你太多雨水对你没好处,我只能够对你说苦空无常的法,因为给你太多的水会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棵大树,你给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广修六度。

所以身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种性,佛陀只能够怎么样呢?应机说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种性。所以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不是说一天过一天,不是这个意思,你要看看你这一条路,这个跑道它到最后是跑哪里去了。

就是你内心的活动,你是经常怎么思考的,这是一个道路了,当你走上弯路的时候你就惨了。诸位,你走到中间再换跑道,就很困难了,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产生习惯了,这个定性声闻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讲这个法空的思想,他就很习惯就开始执著法执。这成佛之道,你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得不圆满,然后再来调整,你就很被动了。

所以它这个种性意思就是说,你形成一个什么种性,就决定你未来的命运了,你这个成佛之道的快慢就决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佛陀没办法改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把你的种性弄得正确,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不要急着去积集资粮,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对了,这个车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跑道了,然后你再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