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这段疏文叙说净土法门的施设,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佛法的纲宗可概述为教、理、行、果。佛现量契证真如理体,由此理体应众生根机施设教法。众生依教法来修行证入佛果。于此佛的实智与权智,密意弘深,施设的教门妙合天然,不可思议。

莲宗教理行果之奥义,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与圣位之十地菩萨,以其智慧,欲测度净土教海奥藏,亦无能企及。更何况我等十信位之下的轻毛凡夫(十信为外凡之位,十信以下称为信外轻毛,以任随风吹之轻毛,比况凡夫心力怯弱,忽东忽西,进退无定),障重福薄,智慧全无,更无从了达莲宗幽深的宗旨趣向。是故,我等众生于此净土法海宜生谦敬之心。

然于此大不可思议之净土法门,吾人当从何入手呢?导祖慈悲地告示吾人:从仰信下手,惟佛语是从。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秽土,发遣我等众生,疾速离开此火宅恶世,劝勉吾人“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无量寿经》)。吾人当以智慧观照五浊恶世的种种危象,诸如邪见炽盛、灾难频仍、饮苦食毒(食品安全)、竞相争利、不孝不忠、欲海狂澜,此乃我等众生三毒烦恼所感召,亟须时时觉照,成就厌离心。

正当吾人随顺悲父释迦牟尼佛之发遣,恳求出离五浊之际,阿弥陀佛即如慈母,手持莲华前来接引吾人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配合默契,彼唤此遣。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在极乐世界不断地呼唤着我们回归,然吾人业障覆心,有耳如聋,未曾闻到。释迦牟尼佛也是八千次来到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乃至示现百千万亿身,随形六道,悲心发遣吾人速离火宅,前往极乐清凉池。

然我等众生刚强难化,不信不听,故令至今尚在轮回,备受众苦。今世幸得人身,幸闻净土法门,了知弥陀、释迦的彼唤此遣,亟须撩衣便行,不容一刻踌躇,以决定往生净土为生命之鹄的(目的)。

在此苦难的世间,人命无常,国土危脆,苦空梦幻,无可眷恋。唯当精勤,奉行念佛一法,唯此为大,尽形寿执持名号,以此作为本命元辰,以此安立现前狂野之心,以此契入弥陀愿海,以此领略本地风光。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持佛号,尽其一生,将佛号持至纯熟。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兑现其临终接引愿,携观音、势至及西方无量圣众,前来接引吾人。吾人当下舍弃此业报污秽之身,神识升入莲台,莲华闭合,弹指间即随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中,华开见佛,即可证入法性之常乐我净,得阿鞞跋致,疾速成就大乘的佛果。

导祖以简洁的文字,将净土之应化因缘以及净土之胜妙,画龙点睛地予以彰显。第一序题门法义高度概括的标显,令《观经》之纲宗秘髓得以显豁畅达。开门见山,拨云见月,真实不虚。